温室气体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气体的概念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发展低碳 城镇规划 设计策略 研究

一、低碳城镇的概念及发展

气候变迁是近年来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而为了减缓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灾害及影响,全世界已有共识在进行温室气体的减量、节约能源等相关国际上的合作及策略的研拟。1992 年全球共 155 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各国互相承诺全球应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文中发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并且认为温室效应“非常可能是由人为温室气体造成,同份报告亦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当中,二氧化碳(CO2)所占总比例(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毁林、生物腐植质等)最高为 76%,接续是甲烷(CH4)占 14.3%,氧化亚氮(N2O)占 7.9%,其余温室气体占不到 3%;另外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如图 1(c)部分,又以能源供应、工业、交通三者为全球前三大宗的排放部门。因此,世界各国在面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中,又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视为是最主要的手段,而建构低碳城镇则成为世界各国朝向永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综合我国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低碳城镇提出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元素:(1)城镇的层级被认为是低碳经济主要执行角色。(2)强调减少碳排放量是最主要而且是终极目标(3)低碳城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及需转换思维的发展。参考国外低碳城镇发展案例,以及国外绿色城镇指标、气候变迁绩效指标等等,提出针对我国发展的低碳评估面向,其中包含“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绿色运输”“低碳建筑”“环境绿化”“资源循环”“低碳生活”及“低碳校园”,做为评估低碳城镇表现的评估指标体系,做为未来评估低碳城镇发展表现的参考依据。

二、世界各地区朝向低碳城镇发展的减碳策略

美国旧金山市于 2005 年公布“旧金山气候行动计划”,内容包含许多推动温室气体减量的管制措施,欲将温室气体减量到最低,尔后,旧金山市亦召集全球五十几个世界各大城镇市长,发起国际性城镇温室气体减量协定“城镇环境协定”,参与城镇有英国伦敦、法国里昂、美国奥克兰等大城镇,截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为止全球共有 203 个城镇参与,各国大城镇藉此宣示以城镇行动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决心。而城镇环境协议的内容包含七大面向分别为能源、回收、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健康及水,各个面向各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每个面向有三个行动计划做为代表,总计有 21 个行动计划,其中在能源方面,希望发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减少用电;而在回收方面,希望在 2040 年可以达到零废弃的状态,同时也应减少不能回收以及人均垃圾量;而在环境健康及水方面,注重安全的饮水及食品,并且减少空气污染及废水直接排放;在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及交通运输三方面可以结合讨论,其发展概念强调打造市民居住 500 米以内有大众运输可供搭乘亦有绿地可供休闲,并且透过提供友善的行人与自行车的都市空间,鼓励大众减少开车以步行及自行车方式抵达大众运输场站,是倾向朝 TOD 发展的都市规划设计。

三、发展低碳城镇现状

世界各地目前已经逐渐出现发展低碳城镇的足迹,在东南亚国协中,发展低碳城镇也是该区域的重要合作项目。2008 年 10 月在越南河内举办的东亚环境部长高峰会,将环境永续城镇的发展列为东亚环境合作的优先项目,由于东协组织内国家较多开发中国家,面临都市化快速造成的民生问题,因此发展永续的概念,被视为是刻不容缓的议题。而以泰国曼谷为例,其减少温室气体的计划目标为2012 年降低曼谷地区 1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其行动所包含的五大面向为: 1)改善运输系统,(2)发展再生能源,(3)节约能源与建物美化,(4)废弃物与废水管理,(5)扩大绿地面积。而作者认为由此五大面向发展低碳城镇需要制度面及财务面的配合,推动低碳城镇需要一笔庞大的经费,政府必须预先编列预算,并且辅以公私合作的关系,以达到执行时的协调发展目前有许多在探讨低碳城镇的文献是由大陆学者所发表的,其背景是由于大陆目前经济成长快速,各个部门的排碳量皆面临发展经济又要顾及减碳的两难。

因此许多文献以上海为例,进行对于以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所需拟订的目标、对策等等进行探讨。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时,除了关注经济成长,更应该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文中主要以上海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中的前三名部门进行讨论,分别为为工业、交通、建筑,其中在工业方面作者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并且努力将技术提升;在交通此一面向的策略作者将其分成区域、都市、小区三种不同的层级,在区域层级方面,希望透过合理的城镇、乡村分布,引导城镇的发展要素向城镇集中,避免无效率的蔓延,而城镇、不同等级的城镇及乡村有着横向网络可联结;在城镇的层级方面,注重城镇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且集中发展,空出绿地及自然保育空间;小区的层级则强调打破传统的使用分区限制,鼓励混合使用、高密度发展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进而减少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减量的目的;在建筑方面,作者提及应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内家强绿化及美化空间,以达到城镇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而在Chen and Zhu(2012)提及主要以上海为进行低碳城镇发展的重点在于,上海做为一个国际型的金融中心以及重要航运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及商业活动,而依据统计上海的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于 2000 年为 1.777 亿吨,2009 年的私家车排碳量较 2000 年增加 3729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 35.6%,明显高于城镇中的其他民用交通运输工具的 16.2%。作者认为上海私家车拥有的比例是代表生活水平、购买力提高的象征,而归纳出民众喜爱开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众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运输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速度,因此郊区化所产生的都市蔓延日益严重,因此作者提出紧密发展的概念,并且需要加速大众运输系统的兴建及服务的速度,将城镇空间进行重塑,以解决都市蔓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总结

世界上低碳城镇所发展的面向众多,针对各个部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策略亦显多样化,本研究归纳世界各地区及大城镇在建筑、都市设计及交通运输方面最主要强调的策略即透过紧密发展、混合土地使用,鼓励大众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建造友善的步行及自行车环境等等,目标是达减少汽机车使用的比例,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亦与大众运输导向发展(TOD)的理念及规划原则相符。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03.02

1碳金融的概念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公约》将缔约国分成两类:一类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并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的不同责任。《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尚不承担该公约规定的减排任务。另外,议定书中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它更是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金融一词便应运而生。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世界银行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其给出了解释——从狭义上来说,碳金融为向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从广义上来说,碳金融指的是气候变化的市场解决方案。

对碳金融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公约》要求,缔约方将多余配额出售给需要减排额度的国家,其间所发生的买卖活动;第二种情形是企业的减排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支持,进行投资融资活动;第三种情形是通过将配额打包成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在交易所挂牌上市、期货期权、权证等。

2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碳金融战略的意义

2.1有利于优化拓展银行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集中于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少部分在中间业务。碳金融业务对金融中介服务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如项目融资顾问、账户管理、贷款咨询、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由碳金融的发展而引出的这类中间业务有助于拓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盈利能力,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2.2有利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上,呈现出信贷投放同质性严重、高杠杆率等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一旦政策有所转变,资金链断裂,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拓宽贷款领域,多元化信贷投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势在必行。而碳金融业务是中间业务,国内商业银行做的是一种“只赚不赔的买卖”。

2.3推动银行经营战略转型

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从而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碳金融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2.4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碳金融源起于温室气体的减排,旨在防止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管是个人还是商业机构,参与其中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商业银行竞争日益加剧,各大银行都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全新的竞争点。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业务,促进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能够产生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3.1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碳交易市场为中国带来巨大商机。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 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

3.2成本优势显著

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但如果在我国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3.3宏观环境稳定

跨国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政策性风险成为跨国投资成本的重要部分,而这正是我国的绝对优势。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另外,十二五规划中也第一次把“低碳”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4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特别是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为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创造了条件。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面临的挑战

4.1认识尚不到位

碳金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产生,发展历史短,相关经验少,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对其发展都还处在观望阶段,部分参与碳金融的银行,其业务也局限在银行贷款方面,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单一。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

4.2市场机制不完善

首先是交易体系不健全。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建立了9家环境类交易所,但是,目前这些交易所还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以CDM为代表且基于项目的交易,而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

其次是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

4.3业务风险较多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3项机制仅会持续到2012年。CDM项目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会派生出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特别是与外国金融机构、CER需求方的法律关系更涉及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4.4专业人才匮乏

碳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而碳金融的从业人员要求知识结构多元化,既要懂得传统金融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具体的碳交易、碳金融相关的核心知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专门的培养。

5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建议

5.1转变观念,提升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的长远战略,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认识,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熟悉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努力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和行业、企业流动,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

5.2完善法规,防控风险

健全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建设。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此外,由于碳金融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国家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予以扶持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引导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5.3组建碳金融业务团队

开展碳金融业务需要大量熟悉环境与金融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还比较紧缺,因此有必要组建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通过新人员的招募和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提升银行各级工作人员对碳金融业务的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和储备一些社会与环境专家充当外部顾问。另外,要尽快在国内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中设置相关专业,提供专项经费,长期培养和储备碳金融领域的科技人才,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智力水平。

5.4创新业务模式,推动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碳交易市场的流动能力不高,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不多且质量不高。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寻求更多的合作形式,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推动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建设。此外,我国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和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国的国际碳金融中心。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主要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充分准备,努力抢占碳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苗绘,李海申.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3

日本:2007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日本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加到25%。

美国: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美国在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使新能源产量增加一倍。

中国: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到2020年将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并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欧洲:欧洲各国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低碳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国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家,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德国政府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将气候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印度:印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世界第四。印度总理辛格早在2007年就已经承诺,印度在2050年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会超过发达国家。印度当前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2009年12月1日表示,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印度与中国、巴西、南非已经起草了一份基本草案,希望这一份草案能够成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磋商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他也表示,印度不会紧随中国之后,做出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承诺。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国际环境公约;碳排放权单位交易;WTO体制

中图分类号:DF9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06

碳排放权单位交易在我国,针对大气中碳排放的数量,名称多种多样,比如碳汇量、碳排放权、碳排放量、碳排放权单位。笔者在文中以碳排放权单位为碳排放交易的对象,碳排放权则是基于碳排放权单位形成的权利,以碳排放权单位为交易对象形成的机制称为碳排放权单位交易机制。在广义上是指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最早是联合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贸易体系。自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以来,全球碳排放权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态势,碳排放权单位交易机制在欧盟、北美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为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碳排放市场在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中仍属于新兴领域,本文作者力图在碳排放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在WTO框架内厘清碳排放交易单位与派生行为的属性和地位。

一、 碳排放权机制之国际条约追溯

碳排放权单位交易市场化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5月9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以此为起点,国际社会先后达成一系列协议、计划、行动纲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之后,国际社会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升温,并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和磋商,先后达成《京都议定书》、《马拉喀什协议文件》、控制气候变化的蒙特利尔路线图、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定书》等一系列文件。在实务领域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亦蓬勃发展,例如,在金融市场上出现各种与碳排放权单位相关的衍生产品。理论渊源和实践操作两种渠道共同促进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碳排放权相关国际条约之缔结沿革

与碳排放权单位交易相关的国际条约缔结过程,最早可以溯及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成员在纽约通过了《框架公约》。公约为碳排放权单位交易厘清了技术性概念

该公约首次明确温室气体的定义,将温室气体认定为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其中以二氧化碳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将公约目标定位于“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创造性地提出在环境方面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将缔约方区分为附件一缔约方和非附件一缔约方

附件1缔约方主要是指工业化国家缔约方和正在朝市场经济过渡的缔约方,主要包括共计38个发达国家,非附件1缔约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承担不同的责任,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中,最重要的公约无可置疑是《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其主要贡献在于:议定书制定了对附件一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将目标定位为:“在2008-2012年承诺期间,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将总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减少5%”,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议定书同时创造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并设定相应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指南,从而使得议定书不再仅仅是一纸空文。《京都议定书》最终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在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确定了2012年后世界各国加强落实《框架公约》的具体领域。“巴厘路线图”明确规定,《框架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包括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同时要确保发达国家间减排的可比性。同时,缔约方达成“巴厘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等内容。

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不幸的是,会议最终仅达成无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该协议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之贸易方式及市场结构

在技术商业化尚不成熟而全球减排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以《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国际多边环境公约和议定书以探索性的方式,初步奠定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的基础,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各国降低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其主要方式包括:共同执行(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排放权贸易(Emission Trading,简称ET)。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豆芽菜;生产;扬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67-02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根本原因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CH4、N2O等,在此背景下,2007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发展“低碳经济”[1]。“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13.5%,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作用巨大。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膜、机械、能源、交通等,都与碳排放关系密切;农产品的包装、加工和物流也与能源消耗有关[2]。所谓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农业生产活动。低碳农业讲求“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3],发展低碳农业既能有效地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芽苗菜作为富含营养、优质、无污染、安全的高档保健绿色食品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4]。芽苗菜分为芽菜和苗菜,芽菜在子叶期一次性收获,生长周期较短为5~20d[5],其中豆类芽菜因其营养、口感好、可立体种植,作为传统家常菜而深受大众喜爱。扬州地区豆芽菜以黄豆芽、绿豆芽为主,且栽培面积较大,豆芽菜生产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生产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耗,从而为生态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目前,对于豆芽菜的研究多涉及高产栽培技术、农药残留检测等[6-7],对其低碳生产技术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豆芽菜的生产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其低碳生产进行了一些思考。

1 豆芽菜生产过程分析

1.1 生产场地及设施 豆芽菜是将黄豆、绿豆等豆类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发芽,经遮光生长后,收获含子叶及下胚轴的嫩芽蔬菜。全年中当室温高于18~20℃时,即符合豆类种子发芽的温度条件,豆芽菜可在民用房舍内进行室温生产。目前扬州地区豆芽菜基本做到了全年上市供应,生产大户在早春、晚秋、严寒冬季等不适宜生长的季节,采用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栽培,通过加温、保温设施来调节温度。温室的加温有热水管道加热、热风加热系统,加热系统的热源一般是燃油、燃气、燃煤装置或电加热器,而燃煤、燃气、燃油等这些加温方法都是需要能源消耗并排放温室气体的,且燃煤排出的炉渣、烟尘污染环境。塑料大棚使用的普通农用薄膜大多是一些聚氯乙烯制品,是石油的衍生物,使用后不利于降解回收,造成土壤硬化,很不环保。为提高产量,目前豆芽菜生产大多进行立体栽培,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扬州地区生产者多使用一些4~5层的栽培架,在栽培架上用育苗盘进行“叠盘”、“摞盘”生产。这些栽培架大多是用不锈钢、钢筋、角铁做成,一次投入可循环使用,但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就是耗费大量能源的。

1.2 人工选种及消毒 豆芽菜播种用的种子经过人工选种后,要放入栽培容器中,连同器皿一起进行清洗和消毒。一般多选用轻质的塑料育苗盘,通过调查发现,若消毒用漂白粉、石灰水等,容易引起药剂残留且不环保,且塑料制品是石油衍生物。

1.3 浸种催芽 种子经过浸种后,低温季节还要放入20~25℃的催芽室内催芽,需要一定的加温设施,会耗能和引起碳排放。

1.4 播种 本地区生产者为提高豆芽菜产量,播种时会在育苗盘内放置一些无菌或消毒后的基质,基质多选用一些洁净、无毒、吸水持水能力强,使用后其残留物宜处理的纸张、无纺布、珍珠岩等,纸张简便,可操作性强,使用较多。无纺布是石油制品,珍珠岩的生产过程是大量耗能的。

1.5 日常管理 豆芽菜的生长适合温度在25℃左右,低温季节需要加温设施,会耗能,引起碳消耗;其生长过程需要遮光,一般生产上用黑色农膜、双层遮阳网覆盖。

1.6 采收、包装 豆芽菜采收后一般用塑料制品包装,然后运输到市场销售,这些环节都涉及到能源消耗。

2 豆芽菜低碳生产技术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遵循常规豆芽菜生产流程[7-8],通过改进一些技术环节,来达到低碳、节能的效果。

2.1 生产季节及栽培设施 扬州地区只要气温在20~28℃的季节都可进行豆芽菜的室温栽培,如春秋2季在民房室内进行生产,不须加温,可节能;在严寒季节进行生产,则需要依靠温室等设施,改变温室加热方式,淘汰传统的燃煤、燃油等耗能方式,做到节能环保。

温室热风加热的热源可选用太阳能,也可以是热水、蒸汽、沼气等。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量大而分布广泛,应用于温室加温,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加热,是最有前景的能源之一。利用太阳能作为热源,将该热源提供的热量加热空气换热器,用风机强迫温室内的部分空气流过空气转换器,这样不断循环,把热风送入温室各部分进行加热。

农村利用动物粪便、屠宰后污物、菜园废弃物、树枝、树叶等进行发酵反应,收集所产生沼气。利用沼气加热获得热水或蒸汽,可作为热风加热的热源。沼气锅炉是以燃烧沼气为燃料的锅炉,是一种新型的无运行成本的锅炉。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不会产生污染物。温室热水管道加热可用沼气锅炉将水加热至60~85℃,然后由水泵加压,热水通过供热管道供给温室内的散热器,通过散热器来加温,提高温室的温度,冷却的热水回到锅炉再加热重复循环。纯沼气锅炉价格比燃煤锅炉低近30%左右,运营费用更低。

日光温室也可采用太阳能集热加温器加温,主要包括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模块、数字式温度显示表、循环水泵、保温储热水箱和散热管。将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日光温室东侧缓冲间屋顶,保温储热水箱安装在温室内东侧山墙边,散热管从日光温室南底角进入温室的最西侧,在温室中沿最西侧开始向东铺设散热管,以提高温室温度,且能量利用率较高。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太阳能供热与锅炉电加热等其他设施相比,除初次投资费用较高外,系统的运行费用极低。

塑料大棚的薄膜采用可降解型塑料薄膜,以减轻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如自然降解膜,这种膜主要通过微生物合成、化学合成以及利用淀粉等天然化合物制造而成,能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减少了环境污染。

栽培架可采用环保型的多层竹木架,竹木材料在农村可就地取材,简便易制作,一般的不锈钢栽培架价格在150元/m2左右,与之相比,竹木架成本低廉且环保,可多次使用。

2.2 栽培设施 塑料大棚的薄膜采用可降解型塑料,减轻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栽培架可采用环保型的多层竹木架,简便、易制作,且环保,可多次使用。

2.3 消毒 种子消毒不用化学药剂,可用75~85℃的热水快速烫种3~4s,后转入温汤浸种,或直接采用55~60℃的温汤浸种10~15min,再转入一般浸种,应严格控制温度和处理时间,以免降低种子活力;浸种容器用缸、水池、桶等,根据器皿特点采用热水煮沸、高温暴晒、酒精消毒等方式。

2.4 播种 播种容器摒弃塑料育苗盘,采用麻袋或棉布口袋,既遮光又可泌水,生产过程中经常翻动口袋,类似于倒盘,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引起豆种霉变。如用塑料育苗盘,可在酒精消毒后,盘内放置药棉、医用纱布、卫生纸张这类育苗基质,因为这类有机型基质既环保又易降解。亦可不用基质,如用水培豆芽菜。

2.5 日常管理 如采用塑料育苗盘,用湿麻袋片或不透光的湿棉布覆盖遮光,不用黑膜;如需加温设施生产,如前所述,用太阳能或沼气等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来加热。

2.6 包装、运输 采用环保型材料包装,并尽量就近销售,可自行车运输,以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采收后对于生产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麻袋、棉布口袋、纱布等都可消毒后循环使用,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且生态环保。

3 结语

本文对豆芽菜低碳生产技术作了初步探讨,有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扬州地区豆芽菜的生产大多还是采用传统方法,生产者对于低碳理念未能完全接受,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宣传,可在种植大户中进行先行示范再逐步推广,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绿色扬州。

参考文献

[1]黄国勤,赵其国.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1):1-5.

[2]高文玲,施圣高,徐丽,等.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13-14.

[3]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4]徐洪秋,沈凤云.高档绿色芽苗菜的生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3):56-57.

[5]韩向阳,张宝海,郑淑芳,等.新型蔬菜――五彩苗菜的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9(17):20-22.

[6]张静,杜庆平,朱巍巍,等.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对黄豆、绿豆芽菜生长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31(1):78-80.

[7]张德纯,王德槟.芽苗菜栽培技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2):18-20.

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碳足迹;产品碳足迹;碳标识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82-02

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产品环保设计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议题。消费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公众节能减排意识,引导公众环保消费,这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种形势下,产品碳足迹标识应运而生。但至今为止,产品碳足迹还是相对新颖的概念,尤其在中国,这个概念还没有普及。因此,本文将对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及产品碳足迹标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分析国内、外有关产品碳足迹的发展现状,最后将对产品碳足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将对社会普及碳足迹概念和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实施产品碳足迹起到促进作用。

一、碳足迹及产品碳足迹

1.碳足迹的定义。碳足迹首先是在英国提出,具体通过测量碳消耗产生的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元素二氧化碳量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的碳信托(Carbon Trust)公司将碳足迹定义为用以确定和衡量每件产品或每一项活动的供应链流程步骤中温室气体总排放碳当量的一种明确的方法和技术。比较权威和综合性的是Thomas Wiedmann的定义:碳足迹是社会活动或某一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温室气体还包括其他气体,但是碳足迹是以二氧化碳这个当量表达的全部温室气体量,即其他含碳气体都被换算成二氧化碳来表示。碳足迹表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帮助个人和组织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碳足迹也是参考的基准,有助于评估和减少今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可以为企业的环境报告提供有效信息。

2.产品碳足迹。碳足迹可分为国家碳足迹、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四个层面。其中,产品碳足迹是应用最广的概念,即研究产品生命周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足迹标识是附加在产品上显示产品碳足迹的标识。设计该标识的目的之一是使企业更好地与其消费者进行产品信息上的沟通。此外,一些碳标识还提示消费者应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洗涤或者处置产品。

产品碳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有若干种,但至今为止运用较普遍的是英国标准协会、碳信托公司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的新标准PAS2050。基于PAS2050,全球已有数家企业进行了产品碳足迹分析,进行碳足迹分析的产品种类也多达75种。比较典型的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吉百利、金佰利、乐购、穆勒等。

3.产品碳足迹标识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确定产品碳足迹是减少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此外,碳足迹标识是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消费者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通过碳足迹分析向消费者提品碳足迹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其消费决策。产品碳足迹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发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公布产品碳足迹显示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高排放温室气体的生产环节,并通过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并利用分析数据制定企业环保报告。(2)有效沟通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跨媒介得到有关碳足迹标识的信息。如通过产品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的网站、在线销售目录和在线服务、广告、产品手册等。此外产品碳足迹也可看做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策略。(3)提高声誉强化品牌:近期学者研究显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最有可能影响其企业声誉。碳足迹标识是企业向其利益相关者展示气候应对信心和努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消费者和商业合作伙伴更好地做出商业决定。

企业通过产品碳足迹分析,可以改善内部运营、节能减排、节省成本,还可以作为一项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此外也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产品碳足迹的发展

1.国外碳足迹标识产品的发展。随着产品碳足迹分析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很多企业已开始根据碳足迹分析结果,管理和优化生产、运输流程。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碳标识市场发展比较迅速,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也加快了碳标识的发展。

英国碳信托公司致力于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咨询,截至2006年已帮助企业计算了75种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启动了其示范项目减碳标识。减碳标识展示了产品的碳含量且给出同一类产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以便于消费者更好地进行比较。通过减碳标识示范项目,六家著名英国企业,雀巢、乐购等已为其产品赋予减碳标识。最先推出碳标识产品的法国企业是连锁超市Casino和E. Leclerc。

美国华盛顿的Carbon Fund非盈利碳中和提供机构与ISO标准的碳管理中心、温室气体议定及英国碳信托在2007年一起开发了无碳认证标识。加利福尼亚的气候保护机构和斯坦福大学一起创建了气候关注标识。学者运用生命周期方法通过标识提品的等级分类(金银铜)显示产品对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更简明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环境影响信息。

2.国内产品碳足迹的发展。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热点话题。虽然碳足迹标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但已开始有接受碳足迹评估的社会责任领域的领军企业。2008年7月,中国节能保护投资公司与英国碳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建立可行的碳足迹分析评估方法。

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韩家寰指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大成的重要经营发展策略。自2009年开始,大成已开始邀请第三方对其产品进行碳排放分析。并在今后一年推出碳足迹标识产品。

青岛啤酒也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订了啤酒行业的第一份低碳研究协议。青岛啤酒将对其啤酒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且依据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将推出附有碳足迹标识的青岛啤酒。其次,沃尔玛和乐购已在国外市场推出了碳足迹标识产品,并计划一年内在中国市场推出碳足迹标识产品。

关于企业碳足迹分析,中国首先进行碳足迹评估的是制浆造纸行业的APP集团。此外,拜耳中国在子公司和其生产基地实施了拜耳中国碳足迹评估项目,项目目的是分析检测其生产和商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三、产品碳足迹发展展望

国际市场上,产品碳标识已经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碳足迹评估,并使用碳足迹标识,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欧洲许多国家,没有碳标识的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当地市场的。

在中国,随着人大会议上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中国本土企业已渐渐开始积极实施碳足迹分析及碳足迹标识,它们是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领域的先锋企业。在这种发展下,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将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作为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国外对中国产品的环保性要求逐渐提高,且在某些国家,有趋势实施对中国出口非碳足迹商标产品的关税限制。今后,实施碳足迹标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因此,实施碳足迹分析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实施碳足迹分析,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声誉、巩固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Carbon Trust. Carbon footprinting: An introduction for organizations[R],2007.

[2]Carbon Trust.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ment Methodology[J]. Version 1.1. 27 February 2007, The Carbon Trust, London, UK.

[3]Wiedmann, T and 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ISAUK Research & Consulting[R], Research Report 2007.

[4]Wiedmann, T., Barrett, J. and Lenzen, M. Companies on the Scale - Comparing and Benchmarking the Footprints of Businesses[C].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ference, May 8-10, 2007, Cardiff, UK.

[5]Wiedmann, T., Minx, J., Barrett, J. and Wackernagel, M. Alloc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final consumption categories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56,(1): 28-48.2006.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Label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YU Xiao-di,DONG Da-hai, ZHANG Xiao-fei

(Management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