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中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其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崛起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欧以均衡的经济实力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三足鼎立”,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就走入了低迷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增长稍有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崛起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总量排名中,中国的GDP总量为9.3万亿,巴西的GDP总量为2.5万亿,印度的GDP总量为2.2万亿,俄罗斯紧随其后,GDP总量为2.1万亿。据预计,未来10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不相上下。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程迟缓不前。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最基本途径,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贸易自由化都是相对的,是与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经济不平衡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竞争逐渐加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经贸呈迟缓态势,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再一次加剧,致使贸易冲突升级,新贸易保护政策随之诞生。但是,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由贸易竞争的激烈化,致使谈判进程缓慢,并不断在寻求各国统一利益立场的解决办法。
3.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比较活跃,并得到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使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迟缓,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新途径,从而促使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途径变得方便。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到了区域合作经济中,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WTO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区域自由贸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1.转变对外贸易的出口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分析,目前我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贸易战略。虽然我国的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与方式上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其次,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由此,我国应及时改变对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2.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进口贸易战略。进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因此,应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以更好的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扩大进口,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技术原料资源的引进,以保证我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面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我国应全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国家要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服务贸易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贸易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4.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积极的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合作,使我国的经济共同的繁荣发展并走向富强。其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格局中,寻找与自身利益需求互补并关系友好的合作对象。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并在经济转轨探索中,纵观全局的把握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哈召开[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06)
[2] 庞兴忠.《国际经济贸易知识》系列丛书即将问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01)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IIT);G-L公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6-0060-05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07B02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26年间外贸量增加了84倍。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6年的64.7%,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因此,对外贸易的特点、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外贸理论研究的热点。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以及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集中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时期内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这种贸易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它已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4的工业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内贸易已占其对外贸易的60%以上。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会越来越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IIT指数从1980年到2006年也逐年攀升(见表3),我国的贸易格局开始呈现从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于今后我国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将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内贸易状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及G-L公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Krugman和Help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国际经济中被传统理论忽略的两个特征――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讨论制成品之间以及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另外,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相似性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制成品(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认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ander和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指出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较好地补充了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其主要阐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使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
由于产业内贸易意味着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是一种产品相互重叠的国际贸易,因此对产业的划分尤显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系统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第0类到第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第5类到第9类称为制成品。这10大类产品是:第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
Balassa(1966)首先提出了利用某产业在某一时段上的贸易统计数据,来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即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其公式如下:[3]
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ITi=0,即Xi = Mi,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的进出口平衡,该国在此产业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如果IITi=1,即Xi=0或 Mi=0,则表示一国在i产业没有出口或进口,或i产业的产品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发生贸易,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按照这种测定方法,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负相关。
Grubel和Lloyd(1975)对Balassa指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4]:
这就使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程度相一致,即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当没有IIT时, IITi为0;当进出口完全是产业内贸易时,IITi为1。自此,G-L指数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测定IIT发展水平的通用指标。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与IIT指数估算
(一)我国1980~2006年间进出口商品的总量比较分析
1.进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我国自1980~2006年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金额。在进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进口额由200.17亿美元增加到了7,916.1亿美元,且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两大分类来看,其进口逐年增长的趋势也显而易见,其中初级产品中的第2与3类增长更为迅速,26年分别增长了23.4与438.4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类的进口不仅增长了69.8倍,而且其2006年的进口额已占整个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59.1%。可见,我国的进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产品等,而且其进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在逐年递增。
2.出口商品分类金额比较
在出口方面,1980~2006年我国的总出口额由181.19亿美元上升至9,690.7亿美元,逐年递增之势相当明显。从增长速度来看,初级产品中的第0与第1类出口增长迅速,26年来分别增长了8.6与15.3倍;工业制成品中第7、8类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541.4与83.9倍。从出口所占的份额来看,2006年第0与3类商品分别占了整个初级产品出口额的48.6%和33.6%;第7类商品26年来出口量增加了541.4倍,且其2006年的出口额占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49.8%,占全年总出口额的47.1%。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食品、矿物燃料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轻纺产品等,而且其出口的金额及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上升之势。
3.进、出口商品总量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根据表1和2的数据,我们发现:(1)虽然26年间我国各类商品进出口增长的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初级产品中的第1、3类与工业制成品的第7、8类仍然是我国进出口商品中增长速度较快的商品,而且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增长顺序大体上一致。
(2)26年间进出口商品所占的份额存在较大差异。从进口来看,以2003年为例,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只占全年总进口额的17.6%,而工业制成品却占了82.4%;从出口来看,2003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只占全年总出口额的7.9%,而工业制成品却占了92.1%;由此可知,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发生在工业制成品部门,尤其在出口中占了较大比重;而工业制成品部门中又以第7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为我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估算
我们利用表1和2中的数据,由G-L公式,可以计算出我国按1位数STIC分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3)。通过对表中IIT指数的纵向及横向比较,可以看出26年来我国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以及特定行业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从表3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与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第一列)上升很快,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IIT综合指数逐年递增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已达0.899。按照国际上通常把IIT指数大于0.8的产品作为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的原则,1980年,我国除了第1、6类产品外,其他产业的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第3、4、7、8类的IIT指数最低,特别是第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的IIT指数只有0.091。而到了2003年,我国各大产业的IIT指数都有了明显提高,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的IIT指数都已在0.96以上,表明这些产品的对外贸易已转变为产业内贸易模式。在各类产业中,2003年IIT指数大于0.5的产业所占百分比,基本都高于1980年的水平,除第2类与第4类产品的IIT指数在0.5以下外,其余产业的IIT指数都大于0.5。说明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模式的产业数量已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日显重要。下面我们分别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做比较分析。
1.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级产品的IIT指数整体上明显低于工业制成品的IIT指数。第0类(食品及要供食用的活动物)产业的IIT指数从1980年的0.990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560,且1993年达到最低值0.416,不过其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IIT指数基本在0.5左右徘徊。第1类(饮料及烟类)产业的IIT指数呈一个U型变化,从1980年的0.63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0.127,然后又回升到2006年的0.933。第2类(非食用原料)产业的IIT指数逐年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从1985年的0.901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173。第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产业的IIT指数呈倒U型,1980~1995是上升阶段(0.091~0.980),1996年开始下降,从1996年的0.926下降为2006年的0.333。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产业的IIT指数也是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1985年为0.949,而到2004年却只有 0.069了。
因此,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980~2006年,我国初级产品(除第1类外)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初级产品仍是按照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它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不够发达。特别是第2、4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更少,其IIT指数不仅在初级产品中下降得最快,而且在整个十大类产品中也下降得最多,这与它们进出口额的变化是有关联的。从表1与2的进出口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第2、4类产业的出口明显滞后于进口,因而使其IIT指数迅速下降。总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初级产品的加工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生产技术亦获得相应发展,因而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其价格较难上升,而且我国部分初级产品中包含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而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需求难以扩大[5]。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够发达,仍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
2.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工业制成品的IIT指数相对初级产品要高,特别是其中第6、7类已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模式。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产业的IIT指数先升后降,但波动的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左右。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IIT指数基本呈递增趋势,除1993年有下落以外,其余年份都是逐年上升,并保持在0.9左右的高水平。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IIT指数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并且也是逐年递增,1980~1997年增长幅度较大,从1997年起到2005年都达到了0.9以上。第8类(杂项制品)的IIT指数一直维持在0.25左右,直到2003年才上升到0.585,其波动幅度不大。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因数据不全,暂不讨论。
另外,在工业制成品中,IIT指数大于0.5的产业所占份额都比较高,基本保持在70%到80%之间。这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初级产品发展得更快。再看IIT大于0.5的各类产业,工业制成品的IIT指数要明显高于初级产品。2003年初级产品的0类、1类、3类的IIT指数都只在0.5左右,而工业制成品的IIT指数却相对较高,特别是6类、7类产品,其IIT指数已达到了0.962和0.986。可见,我国这两类产业的贸易模式已基本上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四、结 论
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产业内贸易与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产品差异水平和产品专业化程度要求就越高,因而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不断提高[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刷新,我国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及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行业内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尤其工业制成品更成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载体。不过,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过渡性的行业,这与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或领先的行业上是不同的[7]。我国外贸结构在高技术产品基础上的水平分工程度不高,在机械类、车辆类、电机电气电子类产品的对外贸易中,我国出口的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进口的却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8]。从近年的IIT指数来看,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业,其中一些产品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可能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尾端。而矿物燃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也相对较高(2003年的IIT指数为0.551),是由于我国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使得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一方面,出口资源产品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日益迫切的工业化进程又对它们产生强烈的需求,从而产业内贸易相对发达。
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可以预见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将会获得长足发展。通过这种贸易,我们可以学到伙伴国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双方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可以扩大贸易双方的相互合作,改善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等。为此,我们应该在继续发挥我国原有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营造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要积极开拓国际贸易的市场,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同时要充分利用外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与技术外溢、扩散等一系列效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注释]
①本文数据均摘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mofcom.省略/).
[参考文献]
[1]黄卫平.韩燕.产业内贸易指标述评[J]. 财贸经济,2006,(4): 19-22.
[2]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3]H.G.Grubel and P.J.L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1975.
[4]王中昭.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动因分析[J]. 统计研究,2004,(5): 21-25.
[5]许统生.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 2006,(7):79-83.
[6]岳昌君. 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2000,(3): 26-28.
[7]张烨.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6-59.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1980~2006
Qiu Yi1,Wu Jian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2.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一篮子货币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0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深化,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标志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战略调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实行严格管理,人民币汇率在对外经贸中起内部核算和计划统计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由单一官方汇率到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及到有管理市场汇率制度的演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不断增长,影响日益提升。
纵观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沿革,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汇率制度目标起初是促进出口创汇,后来演变为以经常项目为主导,兼顾资本项目,随着顺差不断扩大,主要着眼于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在外部经济融合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政策对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三是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市场化进程向前发展的,人民币汇率逐渐靠近市场认可的水平[1]。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汇率水平偏离市场基础,汇率波动幅度小于1%,对外汇市场进行常态干预,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制度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固定汇率。二是受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被动买进大量外汇,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削弱。三是人民银行以国家外汇储备形式所持数目庞大的外汇,面临着资产经营风险和市场汇率风险。
二、国际汇率制度演进及各国制度安排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汇率制度简单地划分为盯住和其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不断细化汇率制度分类,目前世界汇率制度被分为三大类,具体由8种制度安排组成。
依蒙代尔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中,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只能取其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里,固定汇率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汇率制度只有“两极解”是相对稳定的,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中间汇率制度(包括管理浮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不再可行,只能在完全浮动和完全固定(货币局、货币联盟和美元化)的两极制度中进行选择。基于此,当前,各国汇率体制呈现出“两极化”倾向。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取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或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一些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开始向更为灵活或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目前,经济规模大的国家大多选择独立浮动,部分管理浮动,个别选择固定或其它汇率制度。以2009年世界前20大经济体中(除中国外,中国居世界第三),实行独立浮动制的国家10个,占55%;欧元区6个,占30%;管理浮动制国家3个,占15%;固定汇率制1个,即土耳其[2]。
最终采用哪种汇率制度取决于各国的自身情况,不存在一种通行的汇率制度。如果一国经济面临较多外部冲击,适宜浮动汇率制,以便某种程度上将自身经济与外部冲击区隔开来。如果一国经济面临较多内部冲击,则较适宜固定汇率制。一些归为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大多曾调整过汇率制度,如法郎区国家在1994年进行了贬值;归为采用浮动汇率的国家,实际也常常干预外汇市场。只有美国汇率浮动是非常纯粹的,干预相当罕见,主要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因其资产和本国汇率政策需要,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地干预美元。
三、“一步到位”方式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我国“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平衡管理原则,国际收支可望逐步实现顺差到平衡的转变。因此,务必把握改革的重要契机,大胆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汇率水平调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当总体规划、同步推进。货币篮子的构建目的在于测定人民币汇率对外真实价值,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但是长期单向缓慢升值,改革时间跨度较长,可能引发投机因素,增加改革成本,消减外汇政策效应。因此,汇率改革应当增加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降低汇率变动的社会预期。
从现阶段国情看,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防化通胀、排解顺差的需求,同时要求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以有利出口企业经营。因此,短期升值和长期稳定结合是改革应坚守的策略。具体操作表现为:采取一步到位或小步快跑的方式,短期内一次性调整人民币汇率,使其达到中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然后根据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相对价格的变化保持汇率小幅度、高频率的浮动。
四、构建以货币篮子为基础的汇率稳定机制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措施,为人民币汇率向真正意义的浮动汇率平稳过渡提供了一个桥梁,“货币篮子”设计是其中重要一环[3]。
新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按对外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化,调节人民币对加权汇率的比价,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符合循序渐进、稳妥可控的改革要求,与金融改革的整体节奏相合拍,又可适当舒缓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4]。
货币篮子中的“名义锚”和权重的选择和确定,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的关键。依2005―2009年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欧盟(除英国)、美国、日本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占比分别为16.6%、13.9%和9.3%,居前三位。假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与美国贸易全部用美元,日本60%用美元、40%用日元,欧洲的30%用美元、70%用欧元,对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全部用美元计价结算,且假定其货币是盯住美元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篮子的币别和权重有三种组合(见表3)。
表中“贸易额”方式是按照对外贸易的重要程度将各国的货币和权重计入篮子。“贸易额+结算额”方式是将其货币盯住美元、交易用美元计价结算的其他国家/地区贸易的权重计入美元。“结算额”方式是完全按照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情况决定篮子货币和权重,其结果是将对日本贸易的60%和对欧洲贸易的30%均计入美元。
政府政策目标不同会影响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权重的选择。当汇率制度目标是稳定对外贸易,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最优权重就是它们对中国贸易的权重。如果汇率目标是汇率稳定,则需要美元为“名义锚”以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应相对较高。
五、有管理浮动汇率机制的实现
从未来的改革方向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具体的时间安排应与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相协调。按照“十二五”规划,未来大约五年的时间我国可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可兑换不是汇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但货币可兑换程度提高,有助于加快汇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
对外经济实现动态平衡,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条件。首先,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贸易额+结算额”方式构造货币篮子内容,按照贸易重要性确定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降低货币篮子中美元的比例,考虑到日元、欧元所占权重及各自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淡化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其次,当国内经济体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力和市场竞争力,可考虑单纯采用“贸易额”的结算方式,并依据贸易额度将篮子内的货币币种扩大,根据近5年或10年经济体与中国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80%以上为标准,篮子货币可以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的货币,赋予各自一定权重。与美元汇率挂钩关系退出,向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演变。最后,随着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实施,具有较高流动性与效率的外汇市场形成,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中央银行物价预测与调控能力的健全,银行和企业外汇风险监测与防范能力的增强,国内金融体系高效稳健的运行。放弃篮子货币挂钩,发展为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人民币汇率政策宣传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3-38.
[2]朱耀春.环球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0).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4
1.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生产网络遭到冲击,贸易融资形势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这一切都实质性地削弱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敏感,对外依赖程度的较高,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地方贸易保护政策也愈演愈烈:今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38起,同比上升26.7%,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2.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高级化知识经济贸易结构发展方兴未艾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贸易,全球知识服务型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其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知识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知识经济贸易必然对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型经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型经济的灵魂。
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知识型经济贸易中,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是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金融危机下需要走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发展路线来保增长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知识型的经济贸易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大大减少了一些沟通和交流的阻碍环节。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金融危机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通过网络进行的知识型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给金融危机下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如何通过知识经济型贸易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型经济贸易是建立在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整体份工业水平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步骤有站绿的发展知识型经济贸易,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奠定基础,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的局势。
2.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通过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性经济贸易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下途径大力发展网络贸易:
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
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服务贸易;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76-03
联合国贸发会议了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不仅涵盖货物贸易,还涵盖了服务贸易,其规则也超越了相互关税减让。自开始记录以来,2015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增长的比重首次超过商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包含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的内容。
(一)自由贸易政策
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定义: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自由贸易就是资本的自由。也明确指出了自由贸易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机、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充分地发展。”[1]同时,他还指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消解保护关税制度,导致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二)保护关税政策
关于保护关税政策,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削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一种人为的过渡的手段。可见,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是资产阶级扩大资本积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升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恩格斯说,在资本主义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关税政策“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1]。可见,保护关税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发挥巩固其现有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扩大经济利益,提升经济地位,开拓世界市场的枷锁。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意味着国家的税收政策制定也必须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更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形势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受到挑战,我国在推进贸易全球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吸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水平,鼓励服务贸易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为此,我国特制定了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以便使我国服务贸易形成价格优势,力求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帮助服务贸易企业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在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二、我国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哈尔滨等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要求试点地区不但要加大力度积极宣传、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即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目前已公布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
(一)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后,我国已将部分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纳入了增值税征收范围,并实行跨境应税服务实行零税率或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件的附件《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出口应税服务范围。零税率是指对出口的应税服务除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外,还要对该应税服务在出口前已缴纳的增值进行退税,使该应税服务在出口时完全不含增值税,从而以无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现了国家提升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目的。出口应税服务免税仅是指在出口环节不征收增值税,直接免除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二)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
三、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包括的行业类别较多,如运输、旅游、文化、技术贸易、金融等等。
(一)服务贸易企业总体情况
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吸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技术贸易、研发服务外包等业务表现突出。2015年研发服务外包的合同额,占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的68%。二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初见成效。哈尔滨市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由传统生产制造业向现代生产服务业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哈飞航空和哈飞空客、天狼星电站设备公司等。三是云计算服务发展迅速。2014年初借助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安全保证、能源保障、人力资源及成本等综合优势,哈尔滨市被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并成为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和云计算示范城市核心基地。四是动漫设计等文化服务业特色鲜明。平房区的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培育了品格文化、极光文化、英立科技等文化及科技类骨干企业,形成了从数字动漫、立体影像、新媒体基础网络运营、广告策划创意到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玩具设计等衍生产品以及新媒体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的聚合产业集群。五是对俄服务贸易有所突破。针对对俄贸易特点,以中俄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积极开拓对俄服务贸易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及中亚拥有较完善稳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开发建设了国内唯一一家大型中俄双语B2C购物交易平台,实现了在线通关、国际交易支付、结汇、物流配送等跨境贸易“一站式”商务综合服务。
同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市180户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进行了参与服务贸易意向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对哈尔滨新区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等。
首先,受访企业特点。其一,总体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占53%;其二,技术贸易企业比重不大,仅占13%;其三,目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比例不高,占30%;其四,受访企业实际平均税负较为适中,为3%,但41%受访企业主观认为税负较重或非常重。
其次,受访企业面临的困难。一是人工成本急剧上升、资金压力十分紧张;二是对服务贸易政策适用行业、区域范围以及申报程序比较模糊;三是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服务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预期并不十分乐观,51%受访企业认为未来无明显影响。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部分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乏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从本次调查看,国税系统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其他政府部门信息。统计数据不完整、不精准、不全面,不能互相印证,只能得出较为粗略的分析结果,难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
第二,缺乏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目前国家尚无下发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导致部分具备一定研发能力、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相对突出的企业无法进一步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支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配套措施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哈尔滨新区规划重点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分别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国税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沟通极其有限,相互之间的信息了解较少,各部门的优惠政策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合力。
第四,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工作有待加强。根据调查结果,部分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对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了解,对税收优惠的备案及审批流程并不熟悉,对税务行政审批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共建服务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国务院提出重点发展的“6+1”服务贸易的管理部门包括财政局、商务局、工信委、旅游局、文化新闻出版局、卫计委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建立跨部门的管理组织,形成容纳多项数据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特别需要税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开展有深度的经济数据及税收收入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税收方面的建议。
第二,积极落实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认定标准,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出台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前,参照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城市的认定标准,制定哈尔滨市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标准。积极促成服务贸易企业所得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并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争取企业及时尽快掌握,并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建立税收绿色通道,为服务贸易企业办理退免税手续。
第三,积极宣讲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打通税收优惠“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介,重点宣传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全面认真梳理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编制操作性强的服务贸易企业税收指南手册。举办税收政策宣讲会、服务贸易企业专题税收论坛,提高纳税人对相关税收政策认知度,对重点企业上门辅导,打通纳税人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尽快出台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入服务贸易行业,同时提升企业研发高附加值服务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的纳税人,在规定范围内,给予免征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
对外贸易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新兴服务业 发展 对策研究
目前服务业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差,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提高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一、新兴服务业的特征
新兴服务业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生态旅游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新兴服务业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其服务辐射范围也比传统服务业大得多。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因此发展新兴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作用
1.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其他产业的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经济社会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丰富和拓展我国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新兴服务业成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新兴服务业在现代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国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迫使中国的服务业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3.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很快,顺差很大,但中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更是处于相对劣势,存在较大贸易逆差。增加新兴服务业产品进口既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又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所以就目前来说增加新兴服务贸易进口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4.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兴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由于技术进步往往首先发生在新兴服务领域,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咨询、培训及其他信息。二是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有利于吸引外国新兴服务业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引致先进技术流入。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中国的新兴服务业加快技术进步以提高竞争力,并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5.增加我国劳动就业。中国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劳动力素质较差,向其他部们转移较困难。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扩大新兴服务业出口,增加劳动就业,促进和谐发展。
6.提高我国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如果国内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增加对国外的依赖,受人以柄。例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东南亚国家过度依赖国外的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最后导致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有利于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战略
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新兴服务业分为“深度挖掘”、“加强扶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四类。
1.“深度挖掘”旅游、运输、劳务输出、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旅游业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行业,尽管近年来增长缓慢,但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40%左右,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量规模就扩大近0.5个百分点。旅游贸易要抓住契机,深度开发,提高规格和结构。中国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深度挖掘可以带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使之产生规模效益。
2.“加强扶持”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医药卫生等服务业。这些部门尽管目前金额不大,实力不强,但从长远来看,需要支持和发展。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在调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适当强化体育、文艺等文化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应该支持其发展。
3.“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文化、金融保险、特许专利等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很大的新兴服务业,要制定发展战略,重点推动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其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4.“优先发展”服务外包和软件业等服务业。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兴起。虽然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具备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应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服务外包业务,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而“软件业”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是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软件业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无形的服务贸易方式转变。
四、对策建议
1.宏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教育和人才。新兴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我国应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第二,鼓励竞争和创新。竞争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则,多数服务必须在与顾客的交互作用中产出。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而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高要求的竞争和创新。
第三,采取较灵活的发展政策。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在世贸组织有关框架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业均衡发展。
第四,加快新兴服务业开放力度。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增长。
2.微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采用渠道致胜策略。从理论上讲,服务国际化的渠道与有形产品没有多大分别。但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受服务特性的制约,出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很小,契约进入方式主要对服务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的企业适用。所以,新兴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式,其中又以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在东道国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多数会选择独资经营。
第二,采用质量致胜策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因素”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从目前国际竞争的势态看,对新兴服务业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提升新兴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采用文化致胜策略。文化不仅多样性而且无处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对商业活动有巨大的影响,服务企业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在新兴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会更多、更明显。对发展跨国服务贸易的企业来说,要尊重东道国所在地的文化,实行员工本地化,具体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文化。
参考文献:
[1]郑长娟徐建中: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国际商务,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