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1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 知识产权竞争力 内涵 构成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并逐渐成为决定组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知识产权创造及运用的主力军,在知识产权开发、运用、管理和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有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内涵的研究,一是文献较少,樊燕甫(2010)讨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含义,夏钰(2011)探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内涵;二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界多以资源基础论、能力论为视角,探讨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等含义及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从资源、能力等要素整合的角度系统论述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不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并分析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期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界定
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吴玉桐,梁静国(2007)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数量和知识产权质量来衡量。樊燕甫(2010)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在知识产权的产出、保护、运用、管理等层面上通过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夏钰(2011)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资产为手段,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进而形成对市场的掌控权以及持续的科技经济竞争力。可见,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知识产权数量、质量到研究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再到整合企业知识产权资源、能力等要素的过程。
根据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认定标准及企业规模大、产品产量多、运行质量高、技术领先的特征,本文将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界定为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以知识产权资本化、市场化为目的,开发创造潜在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资产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成果,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动态能力体系。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作为多项能力的集合体,它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开发创造潜在的知识产权和运用、保护知识产权资产的能力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外在环境支持要素构成的。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造促进了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运营将静态的知识产权资源资本化、市场化,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可以减少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从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外在环境要素的支持。
1.知识产权资源要素
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是显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各要素组合的综合效果,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资源要素不仅包括知识产权产出量,还包括知识产权产出效率。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年申请数达到了198890件,数量可观,但是从质量上看,发明专利年申请数只有72523件,仅占专利年申请数的36.46%,有效发明专利数也只有113074件,竞争力不强。
2.知识产权能力要素
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要素包括知识产权投入能力、运用能力和保护能力。
知识产权投入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主要包括R&D经费支出在内的财力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数在内的人力资源投入。知识产权投入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和产出效率。因此,知识产权投入能力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构建的保证。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是指大中型工业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实现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资本化,给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和获取利益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对其可支配的知识产权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成效。
知识产权保护既是激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的‘催化剂’,又是维护创新健康发展的‘保护神’。保护知识产权,不仅需要提高公众意识、完善制度建设,营造法治环境,更需要解决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需求。在立法保护方面,主要是通过《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合理保障企业的知识产权活动。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方面,体现在司法机关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年结案率、知识产权局专利纠纷案件结案数量、工商局商标查处侵权假冒案件数以及民众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
3.知识产权环境要素
知识产权环境表明企业之外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活动的影响。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优惠的政策和更加健全的信贷政策、投融资政策,使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的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樊燕甫.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2]夏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内涵探析[J].价值工程,2011,30(32):113-114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2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教育
一、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紧迫性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显重要。对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新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中国传媒的主要力量,知识产权素质应为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产物,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可以训练学生保护、运用创新成果的能力。
2.是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社会人力、资金、自然资源以外最重要的资源,它作为一种包含财产权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保护的对象是无形的知识、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素质就是运用、创造、保护、经营知识成果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传媒成果的产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创新的成果知识只有实现产权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问题。
3.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日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业如何应对WTO环境下的传媒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与法治研究室主任王军副教授认为,我国传媒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一是传媒业缺少代表广大作者利益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在西方国家,这种中立的知识产权联盟组织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有效地为作者维权,如法国的记者协会、美国电影家协会、英国演出权利协会、日本的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等。二是传媒业的领导层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漠。知识产权在领导嘴里或许是经常提到的词,但是真正落实到知识产权保护或者说要投入去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多单位的领导就不是很重视。三是传媒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产权教育训练。
二、现有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弊端
1.在专业设置下,把知识产权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忽视了对理工类、综合类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培养人才数量较多、师资力量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第一“梯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二“梯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第三“梯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安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中心、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山东大学等等都未涉及理工类、综合类大学。根据有关专家对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在我国有影响的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的调研统计显示,上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
2.师资资源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务实。在教学中,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教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较少涉及知识产权管理、转化、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等内容,而且教学方法单一。
3.教材编写良莠不齐。目前,知识产权教材种类繁多,各个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否从事知识产权专业都来编写教材,造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某些观点不一甚至相左。
三、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素质基本知识的对策措施
1.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性、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生物技术知识发展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教授,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扩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此外还应扩宽教育渠道。如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传媒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介绍。建立校内知识产权网络教育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的进行资源共享,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影响面。加强校媒合作,组织学生学习知名传媒单位的经验。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基础,以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为重点,以促进智力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为方向,以全面提升*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为建设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的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策统一、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的合力,有效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二)坚持专利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与开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努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区实际和产业特色,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试点工作。
三、发展目标
(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初步建成。知识产权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企业试点工作,每年扶持、培育10家左右专利优势(试点)企业。
(三)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全区专利申请年增长率稳步提高,发明专利申请和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支柱产业拥有一批核心专利技术。专利实施率和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区企事业商标申请和注册量有较大增长,指导、推动、培育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市著名商标。推进和发展以软件网络领域、创意设计领域、媒体传播领域为重点的版权洐生产业在*区的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品牌带动的重要内容、重要举措、重要基础条件,是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切实抓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二)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
要积极帮助和扶持获得国家授权并进入转化实施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促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强对区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的帮助和指导,积极培育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要加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的创造、拥有、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区级科技立项、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企业初审等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要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和能力,突出抓好专利人、成果推介人和专利评估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水平和专利服务水平。要加大奖励力度,大力表彰优秀发明人、优秀创新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以点带面,推动我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调整和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逐步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政策导向。
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重点解决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瓶颈问题。在制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资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中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导向,优先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或产品倾斜。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资金使用、奖励评审、职称评定以及重点工程的评价标准之一。凡获得政府资助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必须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增加资金投入。
要切实保障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运转和事业发展必要的经费,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优势企业培育、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性投入、企业主体性投入、社会多元化投入”的知识产权投入新格局。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建立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建立激励发明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机制。出台有关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环保节能专利技术的申请、实施和产业化,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率。
(五)健全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专利信息利用,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帮助骨干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深层次利用。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4
关键词:科技成果 知识产权 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12-02
一、相关理论界定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1}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或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2}
科技成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而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的产权表现形式。当然二者的外延并不完全重合,这首先表现在,并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如作为医学研究成果的疾病的诊断方法,各国的专利法都不对它授予专利;其次,并非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属于科技成果,比如商标等标识性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本身并没有科学研究或创造性劳动的属性,因此不属于科技成果范畴。作为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以下的突出特性:(1)无形性;(2)独占性;(3)财产权与人身权一体的双重性;(4)期限性;(5)不完全公共品特性。
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现实意义
所谓“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是指对能够采取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落实并确定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进行保护,及最终形成知识产权的过程。它关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结果的同时,关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可以保障科技成果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模仿和抄袭,确立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是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泉,企业借助知识产权的多种盈利途径,如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交叉许可等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实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有利于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成绩。著作、专利的数量一直都是国内各种项目、课题、工程等科技计划审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发达国家企业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并以此参与全球竞争,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遵守国际竞争的条例规则。国内企业就需要既研究别人已有的知识产权,避免侵权纠纷的同时,又努力地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又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是影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制度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打消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减少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的预期收益。我国现行法律对知识产权侵权实行“填平原则”,实际赔偿额过低,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较弱,司法与行政保护不足。我国各个地方知识产权法院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审判结果、赔偿标准不统一。行政执法缺乏法定处罚手段,相当一部分案件仍然到法院。同时,我国对职务知识产权、发明人的保护都显不足。
2.知识产权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基础问题。我国的知识产权绝对数量比较大,但这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知识产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产生的,不是出于对市场的需求,更多地是为了数量而产生的,为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化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基础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任何科技成果转化都必须识别市场需求和符合有效需求。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
3.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运用模式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突出问题。我国真正有需求的科技成果大多出自企业和高校,而这些机构或团队虽然具有科研能力,但并不具有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和投资功能的类似机构。具备这些功能的类似机构往往是知识产权专利所、生产力促进中心或是国家科技部门等科技中介,这些科技中介又缺乏运作转化的投资能力。国际经验证明,知识产权转化的最好方式是对它进行投资。{3}科技成果的产生机构不具备转化运用能力,转化运用机构不具备投资能力,这种两难境地急需一种有效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运用模式的诞生。
4.产权激励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主要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必须对整个运用流程及各个节点的个人和机构同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在委托研发的合作模式中,双方通常在委托合同中已明确科研成果的归属和利益分配条款,这类模式的利益分配一般比较明确。在合作研发的模式中,科技成果一般为合作者共同享有、共同使用、共同收益,利益分配通常由双方约定或由出资比例决定。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操作时往往争议纠纷频出,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的绩效,尤其是涉及到职务研发的科技成果。法律及相关政策在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偏向保护单位的利益,但同时为了兼顾研发者个人的利益,也有一些相应的奖励与报酬制度,但法律及相关制度的规定不统一,现实难以操作。
5.法律和政策规定不完善是制约转化运用的关键问题。我国关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转化运用的有关法律不仅仅是在产权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上规定不一,在一些概念界定、产权处置权等方面也存在不一致性。如科技法、知识产权法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和冲突问题,不仅概念界定各不相同、知识产权处置方法不一致,职务成果奖酬比例也不一致。而且,相关法律政策大量使用政策性语言,缺乏限制和规范性规定,原则性和上位性规定较多,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存在不足。
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发展对策
1.系统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要系统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从系统的角度协调各相关法律规定,做到不交叉、不重复、不冲突。相关制度条例要依从法律,做到规定有限,灵活有度,这是解决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制度保障。
2.加强科技成果市场化引导。鼓励支持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变现实生产力的引导,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基础措施。科技产出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大大降低了科技投入的效益,同时也降低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比率。要面向市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只有科技成果能变为现实生产力,能给企业带来期望的利益,无疑也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动力。
3.构建完善促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运用模式。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有科研能力的机构与知识产权专利所、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管理部门,甚至是金融部门合作,探讨建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新模式,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有效措施。推进转化运用组织机构、人才团队与能力建设,支持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和投资功能三合一。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些专利池或专利组合运营企业,积极鼓励和吸引风投、保险、银行和担保等金融机构参与,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专业服务。
4.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转化运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落实到法律政策中,坚持从市场需求和创新动机出发,遵循兼顾合同和各方利益平衡原则,切实保障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的利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相关法律政策的激励条款,切实保障激励的统一与落实。同时,探索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共有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2BAH32F02)]
注释:
{1}王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与权属有关的问题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6(10)
{2}毛哲.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10(4)
{3}刘静.知识产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5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59)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5
关键词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专利文献;涉外知识产权
1引 言
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衡量中小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不再是资金、土地、厂房和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今天,看似抽象的“知识产权”,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获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
笔者为完成部级立项科研课题,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南海区中小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少,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本文根据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特征,结合南海区中小型企业的具体情况,重点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措施。
2佛山市南海区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2.1 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案多
据统计,2007年,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97件、二审知识产权案件11件,加上旧存案共收案371件,共审结316件,结案率达85.18%。从案件类型来看,专利纠纷案件最多,专利纠纷主要是外观设计专利纠纷,共179件。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南海区及禅城区。
2008年,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共计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595件,其中一审案件561件、二审案件34件,在这些案件当中,专利权案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48件;到目前为止,已审结案件550件,结案率达到92.4%。与同期相比,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申诉比例略有下降,但专利权案的比例却逐步上升。
2.2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被告主体多元化
成为侵权纠纷案件被告的既有被控产品的制造商,也有被控产品的销售商,并且被控产品的经销商往往有多个,从地域分布上,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甚至还有国外的。
(2) 案件审理的难度增大
许多案件的侵权手段比较隐蔽,新问题不断出现,经常在同一案件中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审判难度加大。
(3) 诉讼标的额不断提高
诉讼标的额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体现案情繁简和案件影响范围,标的额大的案件,疑难程度一般较高,社会影响也会较大;反之,标的额小的案件,通常案情简单,没有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诉讼标的额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2.3 政府及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正逐步提高
近年来,南海区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支撑和品牌效应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积极采取相关的专利保护措施,变知识产权优势为产业优势,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又一新举措。
南海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如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广亚铝业有限公司、南海新达高梵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海市九江永兴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现都拥有了相当数量的专利产品,有的还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成为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标杆。
目前,南海全区有12家企业成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企业成为“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已获2项“省专利优秀奖”;南海已有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8家,被省认定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10家。南海的专利申请已从量变跨越到质变,到2007年底,全区累计专利申请量近4万件,授权量近2万件。
3南海区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权利人应当也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法律保护措施,否则,即使法律再完善,也无济于事。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有效地保护、运用和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南海区中小型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认知、推进和实施方面起步较晚,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水平较低,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方面,企业科技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科技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择业自由的体现,也是促进人才分流、实现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企业管理的缺陷,加上某些科技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不少科技人员在流动过程中,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把本企业的关键技术或秘密当作给新企业的见面礼并以此为提高自己“身价”、得到器重的砝码和资本。
另一方面,企业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是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知识产权价值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无形资产评估却未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评估企业资产时,没有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有些企业即使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往往也是低评,远远低于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从而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
3.2 企业依法维权能力欠缺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主要表现在:
(1) 企业科技人员长期受科技计划管理和评价体制的约束,偏重学术研究,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和经验;
(2) 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仍停留在专利等工业产权的层次上,而对品牌、企业形象、外观设计、软件等知识产权特征认识不足,更谈不上有效管理和保护;
(3) 当企业知识产权受到非法侵犯时,有些企业不愿也不会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知识产权权益,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然还有所欠缺。
据南海区工商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南海的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还不多,甚至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屡遭侵权事件。
3.3 知识产权管理尚不完善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工作仍是走“立项、完成、验收、鉴定”的程序化道路,企业在科研课题的立项上,并没有把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没有把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
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承担该项职能的部门,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这导致企业内知识产权的管理始终维持在低层次的管理层面――档案管理层面。
企业内与知识产权管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如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成果归档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不够健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运用效率大打折扣。
3.4 不善于运用专利文献提供技术信息
有些企业在搞项目研究时,不善于运用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在研发过程中造成重复或无效劳动,导致科研经费的浪费。或者对信息检索方法不够了解,很难检索到最新的国内外相关技术专利信息。如有些企业在赴国外考察或引进国外技术前没有事先检索专利文献,结果引进的技术落后或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目前,我区有一个“南海专利信息平台”能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指导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和技术出口、技术设备引进和合资合作中进行专利检索,提高研究开发起点,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发生侵犯他人专利权现象。
4政府和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采取的对策
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4.1 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政府应当从宏观方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着力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运行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加强社会宣传和执法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加大执法力度。
(1) 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
如果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多、水平高,就可以对各种具体的知识产权事务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和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企业能够比较便捷地获得这种服务,就可以降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系数。因此,政府应当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帮助资质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快速成长起来。
(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导向机制
传统的科技管理措施包括技术鉴定、论文统计等,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与市场相结合,难以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导致我国科技界形成了一种不良倾向,重视理论而轻视发明,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专利,重视论文评奖而轻视市场应用。
为此,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和帮助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作用,使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创新的全过程,加快自主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3) 大力推动涉外知识产权争端的妥善解决
支持企业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帮助企业建立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公共服务。以适当方式介入涉外知识产权争端,为妥善解决争端、维护本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打击侵权行为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遏制跨国、跨境的侵权行为。
(4) 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对因经济困难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企业,设计到较大影响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可求助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进行处理。
4.2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着力突破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对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4.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对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又符合其专利申请条件的技术或产品,要及时申请专利,使科研成果获得法律保护,同时要将一些实施效益高、易被仿制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利。对一些在技术竞争激烈领域中的不能实施的技术也要及时申请专利,对某些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时,不得公开全部技术内容,而要保留一定的技术秘密,只将其中易被仿制的技术部分申请专利。
4.4 自发组织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进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对策与方案的经验交流,共同探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并对侵权加以防范与打击,必要时候可以行业协会的名义对受害企业予以支持。
例如,南海区确定了17家单位作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这17家被定为南海区行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来自全区八个镇街的商会以及行业协会,其中包括南海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盐步内衣行业协会、南海区玩具行业协会、南海区家电行业协会等等,这样就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4.5 建立专利事务管理部门
大型企业及专利事务较多的中小型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先进经验,设立专门的专利事务部门,并选择或外聘既懂知识产权、专利知识,又精通技术的人员专职处理企业专利事务。专利事务部门不只是参与专利纠纷的处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企业专利战略的制订以及有关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及时掌握企业可能出现的专利问题,为企业决策提供帮助。
没有条件设立专利事务部门的企业,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解决专利预警的问题,聘请专业知识产权机构作为顾问,让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参与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企业制订知识产权战略,解决企业专利纠纷。
4.6 企业在被控侵权时应积极应诉
有些企业在被卷入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会因考虑到应诉成本问题而放弃应诉。其实,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诉讼胜负的收益成本分析时,既要考虑近期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兼顾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知识产权诉讼不仅关系到当前的市场份额,还关系到未来的市场份额和知识产权使用费,从目前来看也许只涉及少数企业的利益,而从长期来看可能涉及整个行业的利益。如果企业不应诉,法院将推定被诉方默认申诉方的侵权指控属实,仅仅根据申诉方提交的材料进行缺席裁决,结果使被诉方在该地区销售市场陷入极坏的境地。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侵权指控的企业及相关企业应当结成联盟,共同策划应诉方案,分担诉讼费用。
5结 语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知识产权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核心资产,其价值惟有通过商业运用方能得以实现。因此,知识产权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企业,企业必须通过落实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产权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化生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6).
[2] 周秀会,王志辉.中国专利申请情况分析[J].情报科学,
2007(1).
[3] 王立诚,黄继东,鲁程.专利文献计量研究――国内外
2O年专利申请统计分析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 2005(6).
[4] 王翰铭.人世后加快发展我国技术贸易的对策措施[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4(11).
[5] 王景川.知识产权战略[J].知识财富,2007(6).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范文6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