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1

关键词 科技工作;现状;发展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68-01

抓科技就是抓经济,基层县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战场,是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武县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科技富民”战略,认真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带领全县人民,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县域经济的路子,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稳步及又好又快地发展。

1 彰武县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

彰武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县科技成果不断增加,5年来,全县共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61项,获市以上科技奖励的成果9项,科技培训扎实有效。利用科普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5 312次,培训人数450万人次;科技共建和科技特派效果明显,建成了以花生产业基地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组成3个科技特派团,381名特派员到各个特色产业的乡村、企业开展工作;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量61件,授予专利权52件。

2 彰武县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未完全到位

农技部门下乡培训在乡镇办班居多,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民听课的少,讲理论多,做示范少。涉农部门单兵作战较多,统一协调少。农业产业化项目缺少中心示范户,致使农民看不见、摸不着、学不会。经纪人缺乏,市场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特色产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规模,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化,产加销有脱节现象。

2.2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自主品牌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少,而且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保护意识淡薄,创新的成果常为他人所利用。

2.3 体系建设不健全

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亟需建立起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的成果封存多年不能转化,使经济总量中的科技附加值不能有效地提高。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企业自主创新基本处于被动发展态势,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没有建立起来,使产品研发相对滞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更新换代慢,储备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3]。

2.5 对科技的投入不足

县级财政列支的科技经费有限,远不能满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新项目引进、新成果的转化。企业内部的自主研发资金也很有限[2]。

3 科技工作发展对策

3.1 转变科技培训方式

建议有培训任务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和特色产业做好统筹规划,按照“按需施教,缺啥补啥”的原则,让农业专家走村入户开展培训,专家与农民近距离接触,面对面授课,把培训班办到村、屯、户、田间地头、小区、大棚,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会应用、得实惠。

3.2 突出产业特色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发挥中心示范户、专业技术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带动一方百姓,特别注重培养自己身边的经纪人,他们既是示范户,又是技术员和经纪人,农民既看又学,产品就在家门口销售,可促进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化[4-5]。

3.3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工作

县政府2012年初已下发文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彰武县科技特派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技特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对选派的381名科技特派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不但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人人要带项目到农村、到企业,帮助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化,帮助企业谋划发展大计,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

3.4 增强服务意识

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要“用心”、“用智”、“用力”。“用心”是用真心,动真情,办实事。“用智”是帮助企业引进项目,引进人才,搞好技术储备、项目储备、人才储备。“用力”是政府对企业要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专利项目成果转化的支持。帮助企业找准依托,构建平台,打造品牌,自主研发,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技术与市场有效的衔接。要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使现有企业由一般加工型转变为科技开发型、科技先导型、科技创新型。

3.5 提高创新能力

政府要出台政策,设立专利项目基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产品,要变“产地品牌”为“产品品牌”、“产品效益”为“品牌效益”。支持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支撑和引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的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向彰武县转移,实施品牌战略,加速知识产权品牌化。2012年争取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积极争取省专利成果转化资金。加大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行政执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

3.6 加大科技投入

经济发展靠科学技术,对科技的投入是最好的投入。技术含量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质量越好。建议县政府按照“十二五”规划安排,实现科技项目经费逐年增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使科学试验、示范同步进行,推广、开发全面开展,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参考文献

[1] 田笑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J].新疆农垦科技,2012(1):3-6.

[2] 张新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力度仍需加强[J].中国农村科技,2012(1):40-41.

[3] 韩长赋.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努力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2):6-12.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2

关键词:松溪县;科技管理;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

1科技管理的概述

科技活动是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内,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全部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科技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管理科学的运用。是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人员、设备、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统一管理的行为。通过科技活动进行有限的调节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科技管理是通过科研项目组织、控制生产管理工作,整合并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过程。科技管理的成效与认真贯彻科技政策、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潜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我省(福建)科技部门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关于科技的相关规章制度;我县也相继出台了《松溪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主要是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意识。但是受到传统理念与工作方式的制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摸索和解决,走一条适合我县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科技进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科技管理的作用

科技管理的内容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而各有不同,工作重点有所侧重。有的注重专利申请,有的重视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工作,有的支持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等,随着科技管理业务重点的改变,相关的科技管理内容、手段也随之变化。科技管理工作是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的得当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3松溪县科技管理的现状

3.1松溪县科技的基本情况

现有科技管理人员4人,其中行政1人,全额拨款事业3人、知识产权局1人、情报所1人。内设机构有计划股、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科动办、地震办,下属单位有知识产权局(副科级事业单位)。上一轮机构改革科技局并入县发改局,属挂牌机构,实际上独立。本次机构改革(2015年)科技局完全合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已为松溪县企业科技发展得到不断提升。

3.2全县科技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2013年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全县有23家企业获得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授牌。自主知识产权成效明显,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再创新高。全县共有创新型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科技项目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设立“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16年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共7个,组织县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1个,创新资金项目16个。项目实施内容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品开发的技术引进和推广、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方面。全县R&D经费研发投入比上年度增幅28.9%(上年度3193.2万元,本年度4116.5万元)。3.3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和实施的主体。我部门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专利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专利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利用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宣传活动周,向企业群众宣传专利基础知识,发放《专利法》《专利申请资助办法》《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县政府关于调整县专利奖励金额的通知》《松溪县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资料,积极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二是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机构主动上门服务。逐家走访企业,面对面,一对一现场为企业提供专利研发、申报和保护等方面的服务。邀请福州博深专利律师事务所林锋多次到科技型企业,指导专利申报,仅我县永顺机械有限公司获得有效专利数近60项。2016年,我县专利申请量共23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80项,外观设计专利34项;1专利授权量共15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同比去年有增长194.1%。

4科技数据建库工作创新管理

通过科技数据建库工作创新管理不断完善为更好地为企业规划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我局坚持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一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我局多次组织业务科室人员深入乡村、企业,了解企业、合作社技术研况,掌握技术研发动态,引导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二是建立企业项目数据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编制、储备一批对全县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性、前瞻性、高质量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及时根据政策要求联系、指导、帮助企业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申报科技发展项目。对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和存在问题,督促企业按时保质完成科技项目实施并及时验收。三是建立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在全县范围内初征研发经费超过1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备案工作。

5拓展促进企业“产学研”成果对接

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将先进的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做好科技成果对接工作,先后帮助我县华韵竹木、金花葵农业发展、普伦斯泵业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项目成功对接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对我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6抓平台建设,推动科技的进步

着重抓好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带动双创工作,我县的畅宏公司运营的畅想空间被列入省级“众创空间”是我市5个县级众创空间之一。同时抓研发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目前用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2016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12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1家高新技术企业。

7加强科技部门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做好科技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工作是科技部门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今年借助各类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宣传。2016年4月18日参加县工商局召开的全县规上企业培训会;组织开展4•26宣传周活动摆摊设点,向参加的群众发放《专利基础知识宣传手册》等专利材料;组织开展的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开展的科普宣传日活动。同时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咨询人员,管理和项目咨询、培训服务等领域提供更权威、专业、高效的科技咨询服务,多次邀请福州联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福州博深专利事务所、福州鼎新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福州远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与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专利申报等。

8存在的问题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3

在中国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经由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2%,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9500亿元,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园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为城市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对传承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特色空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截止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包括西安曲江新区、华侨城集团公司、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区和辽宁省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了典型,同时对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2004年以来,文化部还先后命名了4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提高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009年,这些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收入总额超过600亿元。2010年,预计收入总额将超过650亿元。“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仍将是主要趋势之一,中国将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化,能够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力争形成10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重要载体对推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发展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同构。各地区对创意产业的热情及期望较高,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争相进入这个领域捕获新的发展机遇,竞相上马的创意产业园,在建设之初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尚未真正把握住当地的创意资源以及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主要集中在咨询策划、设计服务、电信软件以及工艺时尚等少数几个热点领域,因此加剧了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和效益损失。

沿袭传统工业园区的引资套路。各地在挖掘创意资源潜力的同时,也沿袭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区外资本寄予过高的期望,以承接跨国公司转移出的创意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为目标。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套路并不能真正促进地方创意资源的富集与开发,相反,对创意人才培养与吸引的忽视,以及过分强调或依赖资本引入,可能会沦为全球创意空间中的制造车间。

土地产权不清影响园区发展进程。尽管改造闲置厂房被当作创意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然而多数情况下,由于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工业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甚至企业回迁,造成部分创意园区的规划建设进程受阻。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建议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选址的科学性。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城市的经济基础、地缘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文化产业园区选址时一定要从人文基础、交通区位、科教资源、艺术氛围和生活配套等条件去考虑。同时要考虑所在区域的消费需求,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布局在人口集中、文化素质较高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市而不是偏远的乡村,表现为文化产业对城市人口消费的依赖性,在选址时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确保选址的科学性。

准确定位目标产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选择那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要采取财政、税收、法律等各种措施,大力培育生产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企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下游的衍生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尽快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园产业链缺失的现状,形成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还要突出产业特色,塑造品牌形象。利用区域具有的强势资源,支撑有特色文化产品,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培育出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挖掘地方创意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园应该注重将创意人群的日常行为与工作方式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宽松环境,具有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各创意巨头通过跨产业、跨区域投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全球价值链条,形成新的地域分工格局。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在呈现全球性特征的同时,也愈来愈强调地方性特征,这对中国大城市则意味着,可以充分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和创意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4

2011年5月27日,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如此高规格的调查――将动员80万人对全国80万个机构进行相关调查。

这些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对应的是2011年这个新医改的攻坚之年。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每一项的改革突进都将影响新医改的进程和成果,包括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

中医药本身就是“调结构”的一把钥匙,这正是“中医思维”――“未病防病,不贪多”,在新的一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中医药将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种思想。

持有这种观点的王国强,是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2007年就任现职以来,王国强为这一古老行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走遍全国”,并使得“中西医并重”进入“十二五”规划。

40年前当过赤脚医生的王国强深知,“一把草、一根针”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对于启动两年来的新医改,这种传统意义和精神弥足珍贵。

“治未病”与新医改

从以治病为主,转向未病防病,是目前世界医学界的一个转型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医讲求的“治未病”理念相契合。但这种理念在其发源地中国并未充分发挥效果。“未病防病”如何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首要理念?

《财经国家周刊》:沉寂多年后,如今大家能感受到中医诊治和中医养生又重新回到了民众生活中,甚至成为社会热点。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医药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王国强:中医药成为热点还是因为群众基础,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回归。最近出现的张悟本的事情,恰恰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老百姓对中医和养生保健的需求。老百姓希望什么呢?不花钱也能治病,少花钱也能治病,希望能够防病;讲求食疗,讲求非药物疗法。

对治疗疾病,大部分人希望“快”,希望很快解决问题。包括家长对小孩,儿童的高烧,或者儿童的一些疾病,都希望到医院马上能输液。其实好多的病可能不一定需要输液,用抗菌素。

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理论是两个体系,西医讲“对抗医学”,中医讲“整体医学”,西医可能更多是针对病灶,中医讲的是人的整体调整、整体治疗。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是新医改进入攻坚的阶段。如何重建中医药对新医改的贡献?

王国强:中医药这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新进展。

我举个例子,国家发改委从2008年开始支持在全国建立十个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主要突破中医筛选出来的16个病种。在这些病种的治疗上,中医和西医相比有优势,而且是西医在治疗上有难度的,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肝病、肾病、血液病包括艾滋病。

我们建立十个临床研究基地,希望每个临床研究基地承担一个病或者两个病,就是用中医理论去研究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述研究中医,从理论上、技术上、从药物的研发上、临床疗效评价上形成一个体系。

天士力丹参滴丸为何在美国FDI(联邦药品管理局)通过了二期临床总结,美国人也认识到效果很好。一些美国人讲中医药的时候不再强调一定要讲到什么成份,精确到什么程度,就是临床上用了以后,除了安全性可以,就是临床上的疗效跟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比较,效果一样,说明这个药还是有效的。所以不是一定要出理论,理论上的东西可能很深奥,可以首先从疗效上和安全性上去做。

如果说用若干年时间,我们16个病种中医都能够拿出很好的疗效,那不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全人类也是一个贡献,因为这些都是世界性的难题。

另外,在这轮新医改中,我们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针对中医药而言就是,怎么样在国家的支持下使得中医药有确切的疗效,跟老百姓贴得很近,无论从医疗上面还是保健方面,另外价格相对便宜。

《财经国家周刊》:新医保制度是新医改五项改革之一。虽然目前的中医药潜力很大,但在事实层面,中医药发展遭到了很多发展制约,比如全面纳入医保范围等现实问题,应该如何突破这些制约?

王国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一个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的医药卫生发展道路应该有中国特色,而不是去照搬英国的、美国的模式。大家也都看到,英国和美国现在也并不完美。美国也在医改,而且美国的医疗费用高昂,其年人均医疗费用7600美元,总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是17%点多,比我们高得多。

就这样,美国还有4000万人没有享受到医保,现在的医疗保险难以支撑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高昂医疗费用,而且是个无底洞。在美国治那些疑难疾病,包括癌症,花的钱不得了,所以中国不能走那个路。中国也不合适走英国的路、欧洲的路,欧洲确实全面投入,也有好的经验,但他们的医疗效率、治疗效果也遇到挑战。

所以中国新医改、中国的卫生事业,一定要坚持“中西并重”,一定要把两种医学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两种医学优势很好地融合起来,特别是我们要重视中医讲的“治未病”,要关口前移,把真正预防为主,体现在老百姓的健康医学上,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来讲,它的诊疗方法比较简单,它不依赖于高精尖的技术,仪器设备,相对来说医疗费用相对是比较低的。

湖南浏阳市社港镇的卫生院,有一个民间大夫。我去看过他的治疗。一个小孩子骨折,X光片看到骨头掉到外面了,如果到西医院肯定马上手术,打钢板也好,打钉子也好,先固定,长好以后二次手术,然后再把钉子取出来,把钢板取出来。我问西医治的话多少钱,他说两次的话恐怕得一万多块钱,而且对手的功能恢复可能还会有影响。而我们那个大夫,上去按住这个手一下一提,就好了。一看片子,骨头复原了,只花了几百块钱。而且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中医药传统医学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它和西医药相比是个弱势群体,这些年来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西医药相比那还是发展慢的,我们对中医药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西医那是差距很大的。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研究中医药,会不会出现“国内开花国外香”的现象?

王国强:2010年底副主席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专门为一所中医孔子学院揭牌,讲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精髓,南京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联合挂了牌子叫中医孔子学院,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很好的一个平台。

要在社会上形成中医药大发展的局面,现在要形成两个倒逼机制。

一个倒逼机制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倒逼我们中医的学术发展,使中医能够更好地造福老百姓。过去我们可能会说政策不支持,老百姓不认识,发展不起来,现在政策也支持,群众也欢迎,中医的发展就形成了很好的背景支持。“十二五”要好好把握中医药发展,要制定我们的标准,我们的标准就应该是国际标准。

第二个倒逼机制就是当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之后,国际上越来越关注中医,研究中医,国外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它的时候,就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是不是会中医药墙内开花墙外红,人家研究出来以后回过头来会出口转内销,有的人就曾经扬言,50年以后让中国向外国学中医,这个情势不完全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们应该研究的,是自己能不能拿出自己的标准来,主导权、话语权、标准的制定权是非常重要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发展窗口

新医改的主题是公益性,对于中药发展而言,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代表未来国家发展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确定并启动,生物医药正是其中一个,这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扇崭新窗口。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药产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力而为、借势发展?

王国强:在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是七大产业之一,国家已经把中医医药、现代中药作为生物产业狠抓的一个方面。

现在开发新的药物,难度很大,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药应该说是中国原创的,同时又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管是中药成方,还是现在医院里面搞的院例制剂,临床都很有疗效,这都是我们开发中药新药很好的源泉和基础。

加之现在大家对中药的认识已经从“单靶点”变成“多靶点”了,毫无疑问这是很好的机遇。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药创制重点项目,里面就有国家正在进行的大量投入,研发中药将作为一个主攻方向。

应该让社会资本更多去推进,吸引更多企业关注研发。现在我们国家的重要企业发展非常快,比如梧州中恒药业做的“血三通”,一个药就可以做到90多个亿的产值。

《财经国家周刊》:此外,在新医改的框架内,如何从机制和布局上优化新医改提出的改变“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命题?

王国强:“十二五”期间要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民族医药、中西结合、国际交流这些方面全面推进。教育如果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出来的中医都不像中医、不喜欢中医、不会用中医、没有中医理念的话,那怎么传承呢?

要构建我们的医疗网络,让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不仅仅局限在有几个医院有中医,中医应该渗透到乡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知道你们去看了没有,让我很感动的是,一些社区卫生中心的老年人在接受着中医的针灸、推拿、火罐、药浴,这些病到大医院去要排队,可能也还是开点药。在社区卫生院接受这些治疗,效果很好。

为了让中医更多接近群众,所以我们今后三年要继续把中医品牌做下去,推动下去。要做到“三进”,让中医进社区,让中医进农村,让中医进家庭。保健这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推广“治未病”,预防为主,让老百姓自己掌握,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知识来掌握怎样保健,怎样预防疾病。

在中药研制方面,中药怎么变成老百姓乐意服用的、便于服用的形态,你总不能拿着药出差吧?但是要注意在改革中不能西化,不能把中医的精神丢掉,又走了西药研发的路了。

自己的才是世界的

中医药是中国的,但早已成为世界的。“自己的瑰宝”现在却面临着外来的冲击,这是中国中医药的时代命题,如何对原产地进行深入保护?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该如何加强?

王国强:这方面应该说是很难的。几千年的方子,可能早已经超过了保护期;另外它是一种知识,人家拿去以后,研究的话,再申请知识产权以后,可能就是对方的了。知识产权战略,因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所以中国应该去重视,就是说我们原创我们要有发言权。

前不久,我们中医针灸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地是让其得以系统的传承。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不是说不让其他国家发展,恰恰相反,应该鼓励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医到了欧洲,它可能有变化,它需要按照欧洲人的习惯用。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诊疗标准不统一”被一些人认为“事关中医的生死存亡”。另外,中医药的原产地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王国强:标准化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委员会已经确定成立一个中医药标准委员会,总部设在中国,秘书处在上海。

当然,我现在也很担心中药的原产地保护,比如要从沙漠里挖甘草,挖锁阳,把土地环境都破坏了。随着资源减少,中医药究竟怎么发展?

另外的难题,是怎样进行规模化建设。我们应该改良它,有些珍贵的、稀缺的,应该找替代品,像牛黄、麝香、虎骨等。虎骨现在不可以用了,怎么弄?麝香非常缺,怎么办?牛黄丸,没有真麝香、没有真牛黄,它有可能疗效就受影响。这个方面需要加强科研,寻求解决。

现在中药材在涨价,为什么涨价?因为粮食在涨价,农产品都在涨价,中药材也是农产品,农民如果卖不出钱他就不种了,不种,中药就没有了。怎样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财经国家周刊》:在促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方面,如何实现突破?

王国强:从中医内部自身来讲,现在存在继承不够的问题――中医的精髓,中医的这些好的理念,我们可能还没有学到,没有继承下来;同时创新不足,就是说怎么样满足现代人对中医的需求。很多人在问,中药怎么进行改革,我认为应该在保持中医的特色和理论的基础上,使它变成老百姓乐意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比如说,复方是中医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所谓复方就是“多靶点”,既要“治局部”,同时要“调整体”,比如扶正祛邪,同时清热解毒;同时它又能通过药检部门的检测,能够标准化,能够做成非常疗效确切的制剂,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是需要很多的科研工作。

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就是走向西化了,中药提取单一成份,就变成一个从西药的概念去看中药,这样很容易把中药的精髓和特色消除掉。你看《黄帝内经》、《伤寒论》都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它和西医还不一样,怎么样把临床的经验能够很好总结出来,能够形成口碑性的推广实用技术这个过程,是一个课题。

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理论创新、中医的技术创新、中医的诊断方法创新、中医的疗效评价创新;在中医药的产业方面,包括中医药制剂、中医药药效、中医药祖方这方面的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在如何解决现代疾病方面尚有欠缺,在一些现代疾病方面我们不得不求助于西方医药。中医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王国强:国际上对现代医学的模式和现代医学的理论都在认真反思。对抗医学有它的先进性,比如说依靠高科技、先进仪器设备和有效药物,它可以对某些疾病、某些病灶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发展很快。

但是这种对抗医学,它只是治疗局部,比如说杀灭细菌、病毒,切除病变,应该说对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发现有些不是局部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这样中医的整体医学就越来越重视,受到国际关注。

中医教给我们“人和宇宙的关系”、“人和外部的关系”、“四季对人的影响”。日常的生活节气变化和人内部的和谐是有关系的。另外,如果局部有病灶,按照中医的理论讲,就是脏腑之间有相关性,比如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胃开窍于口,脏腑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人的整体是有关系的。

有些疾病不是治局部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要调整体治局部,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医学模式要转变,要从以病灶为主,向整体转变。从治疗疾病,到先预防疾病;从以病为主,到以人为中心这样的转变,这也是世界上的一个趋势。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5

中医药本身就是“调结构”的一把钥匙,这正是“中医思维”――“未病防病,不贪多”,在新的一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中医药将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持有这种观点的王国强,是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2007年就任现职以来,王国强为这一古老行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走遍全国”,并使得“中西医并重”进入“十二五”规划。

医疗新趋势讲究“治未病”

从以治病为主,转向未病防病,是目前世界医学界的一个转型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医讲求的“治未病”理念相契合。近年来,中医诊治和中医养生又重新回到了民众的生活中,甚至成为社会热点。但是,中医药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成为热点还是因为群众基础,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回归。最近出现的张悟本的事情,恰恰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老百姓对中医和养生保健的需求。老百姓希望什么呢?不花钱也能治病,少花钱也能治病,希望能够防病;讲求食疗,讲求非药物疗法。

对治疗疾病,大部分人希望“快”,希望很快解决问题。包括家长对小孩,儿童的高烧,或者儿童的一些疾病,都希望到医院马上能输液。其实好多的病可能不一定需要输液,用抗菌素。

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理论是两个体系,西医讲“对抗医学”,中医讲“整体医学”,西医可能更多是针对病灶,中医讲的是人的整体调整、整体治疗。

医改攻坚时 贡献看疗效

王国强同时指出,现在是新医改进入攻坚的阶段,如何重建中医药对新医改的贡献是当务之急。中医药这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新进展。举个例子来说,国家发改委从2008年开始支持在全国建立十个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主要突破中医筛选出来的16个病种。在这些病种的治疗上,中医和西医相比有优势,而且是西医在治疗上有难度的,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肝病、肾病、血液病包括艾滋病。

我们建立十个临床研究基地,希望每个临床研究基地承担一个病或者两个病,就是用中医理论去研究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述研究中医,从理论上、技术上、从药物的研发上、临床疗效评价上形成一个体系。

天士力丹参滴丸为何在美国FDI(联邦药品管理局)通过了二期临床总结,美国人也认识到效果很好。一些美国人讲中医药的时候不再强调一定要讲到什么成份,精确到什么程度,就是临床上用了以后,除了安全性可以,就是临床上的疗效跟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比较,效果一样,说明这个药还是有效的。所以不是一定要出理论,理论上的东西可能很深奥,可以首先从疗效上和安全性上去做。

如果说用若干年时间,我们16个病种中医都能够拿出很好的疗效,那不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全人类也是一个贡献,因为这些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另外,在这轮新医改中,我们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针对中医药而言就是,怎么样在国家的支持下使得中医药有确切的疗效,跟老百姓贴得很近,无论从医疗上面还是保健方面,另外价格相对便宜。

医保改革遭制约 中西并重是关键

新医保制度是新医改五项改革之一,中医药潜力很大,但在事实层面,中医药发展却遭到了很多发展制约,比如全面纳入医保范围的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王国强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一个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的医药卫生发展道路应该有中国特色,而不是去照搬英国的、美国的模式。大家也都看到,英国和美国现在也并不完美。美国也在医改,而且美国的医疗费用高昂,其年人均医疗费用7600美元,总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是17%点多,比我们高得多。

就这样,美国还有4000万人没有享受到医保,现在的医疗保险难以支撑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高昂医疗费用,而且是个无底洞。在美国治那些疑难疾病,包括癌症,花的钱不得了,所以中国不能走那个路。中国也不合适走英国的路、欧洲的路,欧洲确实全面投入,也有好的经验,但他们的医疗效率、治疗效果也遇到挑战。

所以中国新医改、中国的卫生事业,一定要坚持“中西并重”,一定要把两种医学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两种医学优势很好地融合起来,特别是我们要重视中医讲的“治未病”,要关口前移,把真正预防为主,体现在老百姓的健康医学上,体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来讲,它的诊疗方法比较简单,它不依赖于高精尖的技术,仪器设备,相对来说医疗费用相对是比较低的。

湖南浏阳市社港镇的卫生院,有一个民间大夫。我去看过他的治疗。一个小孩子骨折,X光片看到骨头掉到外面了,如果到西医院肯定马上手术,打钢板也好,打钉子也好,先固定,长好以后二次手术,然后再把钉子取出来,把钢板取出来。我问西医治的话多少钱,他说两次的话恐怕得一万多块钱,而且对手的功能恢复可能还会有影响。而我们那个大夫,上去按住这个手一下一提,就好了。一看片子,骨头复原了,只花了几百块钱。而且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中医药传统医学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它和西医药相比是个弱势群体,这些年来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西医药相比那还是发展慢的,我们对中医药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西医那是差距很大的。

两个倒逼机制共促中医药大发展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也在研究中医药,对于来来中医药的大发展,王国强谈到,2010年底副主席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专门为一所中医孔子学院揭牌,讲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精髓,南京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联合挂了牌子叫中医孔子学院,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很好的一个平台。

要在社会上形成中医药大发展的局面,现在要形成两个倒逼机制。

一个倒逼机制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倒逼我们中医的学术发展,使中医能够更好地造福老百姓。过去我们可能会说政策不支持,老百姓不认识,发展不起来,现在政策也支持,群众也欢迎,中医的发展就形成了很好的背景支持。“十二五”要好好把握中医药发展,要制定我们的标准,我们的标准就应该是国际标准。

第二个倒逼机制就是当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之后,国际上越来越关注中医,研究中医,国外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它的时候,就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是不是会中医药墙内开花墙外红,人家研究出来以后回过头来会出口转内销,有的人就曾经扬言,50年以后让中国向外国学中医,这个情势不完全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们应该研究的,是自己能不能拿出自己的标准来,主导权、话语权、标准的制定权是非常重要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窗口

新医改的主题是公益性,对于中药发展而言,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代表未来国家发展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确定并启动,生物医药正是其中一个,这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扇崭新窗口。

对于未来中医药产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力而为、借势发展,王国强谈到,在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是七大产业之一,国家已经把中医医药、现代中药作为生物产业狠抓的一个方面。

现在开发新的药物,难度很大,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医药应该说是中国原创的,同时又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管是中药成方,还是现在医院里面搞的院例制剂,临床都很有疗效,这都是我们开发中药新药很好的源泉和基础。

加之现在大家对中药的认识已经从“单靶点”变成“多靶点”了,毫无疑问这是很好的机遇。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药创制重点项目,里面就有国家正在进行的大量投入,研发中药将作为一个主攻方向。

应该让社会资本更多去推进,吸引更多企业关注研发。现在我们国家的重要企业发展非常快,比如梧州中恒药业做的“血三通”,一个药就可以做到90多个亿的产值。

此外,在谈到新医改的框架内,如何从机制和布局上优化新医改提出的改变“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命题时,王国强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民族医药、中西结合、国际交流这些方面全面推进。教育如果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出来的中医都不像中医、不喜欢中医、不会用中医、没有中医理念的话,那怎么传承呢?

要构建我们的医疗网络,让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不仅仅局限在有几个医院有中医,中医应该渗透到乡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知道你们去看了没有,让我很感动的是,一些社区卫生中心的老年人在接受着中医的针灸、推拿、火罐、药浴,这些病到大医院去要排队,可能也还是开点药。在社区卫生院接受这些治疗,效果很好。

为了让中医更多接近群众,所以我们今后三年要继续把中医品牌做下去,推动下去。要做到“三进”,让中医进社区,让中医进农村,让中医进家庭。保健这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推广“治未病”,预防为主,让老百姓自己掌握,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知识来掌握怎样保健,怎样预防疾病。

在中药研制方面,中药怎么变成老百姓乐意服用的、便于服用的形态,你总不能拿着药出差吧?但是要注意在改革中不能西化,不能把中医的精神丢掉,又走了西药研发的路了。

重视中医药保护原产地

中医药是中国的,但早已成为世界的。“自己的瑰宝”现在却面临着外来的冲击,这是中国中医药的时代命题。王国强谈到,新时期,对中医药的原产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应该说是很难的。几千年的方子,可能早已经超过了保护期;另外它是一种知识,人家拿去以后,研究的话,再申请知识产权以后,可能就是对方的了。知识产权战略,因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所以中国应该去重视,就是说我们原创我们要有发言权。

前不久,我们中医针灸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地是让其得以系统的传承。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不是说不让其他国家发展,恰恰相反,应该鼓励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医到了欧洲,它可能有变化,它需要按照欧洲人的习惯用。

同时,王国强指出,中医诊疗标准化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委员会已经确定成立一个中医药标准委员会,总部设在中国,秘书处在上海。

当然,我现在也很担心中药的原产地保护,比如要从沙漠里挖甘草,挖锁阳,把土地环境都破坏了。随着资源减少,中医药究竟怎么发展?

另外的难题,是怎样进行规模化建设。我们应该改良它,有些珍贵的、稀缺的,应该找替代品,像牛黄、麝香、虎骨等。虎骨现在不可以用了,怎么弄?麝香非常缺,怎么办?牛黄丸,没有真麝香、没有真牛黄,它有可能疗效就受影响。这个方面需要加强科研,寻求解决。

现在中药材在涨价,为什么涨价?因为粮食在涨价,农产品[15.98 0.00% 股吧]都在涨价,中药材也是农产品,农民如果卖不出钱他就不种了,不种,中药就没有了。怎样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突破创新构建现代化

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助推剂。同样,中医药的发展也需要突破创新。关于如何实现突破,王国强指出,从中医内部自身来讲,现在存在继承不够的问题――中医的精髓,中医的这些好的理念,我们可能还没有学到,没有继承下来;同时创新不足,就是说怎么样满足现代人对中医的需求。很多人在问,中药怎么进行改革,我认为应该在保持中医的特色和理论的基础上,使它变成老百姓乐意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比如说,复方是中医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所谓复方就是“多靶点”,既要“治局部”,同时要“调整体”,比如扶正祛邪,同时清热解毒;同时它又能通过药检部门的检测,能够标准化,能够做成非常疗效确切的制剂,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是需要很多的科研工作。

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就是走向西化了,中药提取单一成份,就变成一个从西药的概念去看中药,这样很容易把中药的精髓和特色消除掉。你看《黄帝内经》、《伤寒论》都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它和西医还不一样,怎么样把临床的经验能够很好总结出来,能够形成口碑性的推广实用技术这个过程,是一个课题。

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理论创新、中医的技术创新、中医的诊断方法创新、中医的疗效评价创新;在中医药的产业方面,包括中医药制剂、中医药药效、中医药祖方这方面的创新。

另外,中医在解决现代疾病方面尚有欠缺,如何实现中医自己的“现代化”,王国强谈到,国际上对现代医学的模式和现代医学的理论都在认真反思。对抗医学有它的先进性,比如说依靠高科技、先进仪器设备和有效药物,它可以对某些疾病、某些病灶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发展很快。

但是这种对抗医学,它只是治疗局部,比如说杀灭细菌、病毒,切除病变,应该说对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发现有些不是局部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这样中医的整体医学就越来越重视,受到国际关注。

中医教给我们“人和宇宙的关系”、“人和外部的关系”、“四季对人的影响”。日常的生活节气变化和人内部的和谐是有关系的。另外,如果局部有病灶,按照中医的理论讲,就是脏腑之间有相关性,比如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胃开窍于口,脏腑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人的整体是有关系的。

有些疾病不是治局部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要调整体治局部,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医学模式要转变,要从以病灶为主,向整体转变。从治疗疾病,到先预防疾病;从以病为主,到以人为中心这样的转变,这也是世界上的一个趋势。

乡村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范文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活态文化遗产,既见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变迁,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造就了其具有旅游品牌、艺术、审美、体验价值,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力,适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承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良环境,是中国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作为承德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17年4月,承德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4项,分布广发,门类齐全,资源丰厚,逐渐营造出了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应旅游资源开发的氛围,日益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强进动力之一。

一、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承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客源,2016年共接待入境游客3000余万人。目前,承德独具民族特色和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源泉,呈现如下特点: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承德的各区县均有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保护与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承德市政府、文化局到各区县文化馆、博物馆等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管理规范,增加了经费投入,并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申报、保护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2.已产出了较高旅游价值。在表演艺术类(如:承德避暑山庄皮影演出团、热河二人转、二贵摔跤、清音会等)、民间美术类(滕氏布糊画、丰宁满族剪纸等)、传统工艺类(山庄老酒传统酿造工艺、一百家子拨御面、平泉羊汤烧饼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产业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开发积极性逐年提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承德定位为“生态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试验区”、“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助推了承德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企业及非遗传承人都希望借助旅游市场平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提高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4.开发主体多元化。目前,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但主要有三大类:企业运作(如:山庄老酒集团、承德颈复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介入(丰宁满族吵子会、清音会等)和个体小作坊(杨茂昌根雕艺术、何清华剪纸等)等。

5.产出经济效益参差不齐。目前,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因其发展历史、管理方式、开发模式、市场定位等存在较大差异性,产出的经济效益参差不齐。多数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产出的经济效益较低或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精品的民间美术类(滕氏布糊画、丰宁满族剪纸等)和传统技艺类(山庄老酒传统酿造工艺、平泉羊汤烧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获得了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二、目前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布局,资源开发较分散。目前承德市旅游管理部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相对集中、便于管理、较快产出经济效益的避暑山庄、外八庙、乡村旅游等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整体规划和布局,资源开发较分散,基本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县区镇村等部门自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演等活动,人力、物力、财力及外宣工作投入不足,忽视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可行性论证,难以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合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源性和多样性特征,门类齐全,涉及文化、工业、艺术等众多行业领域。〔1〕承德市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之间及资源开发企业期间缺乏联合和沟通机制,各自为政,未形成有效合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资源开发企业、传承人、大众等利益主体关系不够和谐,信息资源共享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受阻,较难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效结合。

3.地方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承德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整、合理的地方性管理体系,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管理规范依然空白,没有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建立起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保护承德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在传承人法律地位、资金投人、保护性旅游开发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范依据,限制了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不够突出,缺乏竞争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旅游产品,需要灵活的商品市场化运作,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进行“商业包装”,树品牌,造精品。〔2〕目前,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没有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上进行深入内涵挖掘,旅游产品品种单一且档次偏低,庸俗化、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市场竞争力偏弱,效益普遍较低。同时,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导致市民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

5.部分传承人生存状况堪忧,资金投入不足。调查发现,85%以上的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生活在乡镇甚至偏远山村,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传承人数不足20%,多数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生活压力较大,加之部分传承人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及观念,导致部分传承人生存状况堪忧,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消失殆尽。同时,由于在产品开发、创新推广、宣传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足,导致许多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无法转化成旅游产品,目前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数量仅在15%左右。

三、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坚持“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整体开发”的科学发展理念。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涉及行业和领域广,难度大,建议由承德市旅游局、文化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f调编制《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专项规划》,在充分调研目前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明确制定原则、目标、措施方法、重点项目规划、具体职责和协调机制,统筹兼顾,全面科学指导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将承德非物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碎片化转变为整体性、标本化转变为活态性。

2.坚持“制度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做到制度先行,监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积极探索制度保护与政策保障相支撑、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相补充、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照应的科学、协调制度体系,制定《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办法》,为开发企业设“红线”,要求合法合理开发。另一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是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要保护好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传承人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有序传承;建立健全传承人和旅游资源开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特别要保护好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成果,激发旅游资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服务社会,惠及大众。

3.坚持“打特色,创精品”的原则。特色游、精品游已成为各地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原则。推进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研究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民俗街、民俗村、民族镇建设等工作,树立典型,建设代表区城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体验区、聚集区和示范区,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推广生产性保护先进经验。针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散、弱”的特点,通过文化创意、艺术包装、打造品牌、市场营销等方式,不断培育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产业群或产业带,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把双桥区、丰宁县、平泉县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项目数量多且旅游发展基础良好的区域作为开发试验区,重点建设成承德特色文化旅游的理想目的地。承德市旅游局和县区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及企业联合设计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出一批精品旅游商品、推介一批特色演艺场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吃等,从而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3〕

4.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承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第一,全面开展遗产普查工作,运用大数据、互联网、VR、软件开发、数字化等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及保存现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根据类别进行体验项目、创意产品、文化演艺、展览展出、医药产品、饮食等项目开发。第二,增强群众、传承人、管理人员、旅游资源开发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氛围,创设环境,科学决策,自觉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一体化观念。第三,针对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现象,建议承德市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于民俗类、节庆类等具有较深文化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重视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