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农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1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数字鸿沟 信息化 发展方式 公共服务均等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平坦。然而伴随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技术的拥有和使用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且在不断扩大,一条条数字鸿沟让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平坦。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的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②。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可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现实
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城乡数字鸿沟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见图1)。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CNNIC《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29.2%的占比。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特点导致农村网民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程度以及效率远低于城镇,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CNNIC《报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尤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而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见表1)。这一特点可能与农村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表明农村网民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存在着误区,互联网以及电脑在农村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娱乐工具,而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商业机会。
二、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技术占有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十分突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不仅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一)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城乡数字鸿沟成为了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难题。
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信息化的工具可以便捷地储存和迅速地传播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同时,互联网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也需要通过信息化工具来转变为经济收益,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大有可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无疑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3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的服务效果,对可用资源的梳理和内容的建设是平台建设的关键。这些资源主要包括:(1)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馆藏资源数字化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为盘活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等各级农业科技机构所拥有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共知、共享,将研究制定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化加工流程、管理模式和共建共享机制,基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应用管理平台,以分布式协同的方式开展图书、期刊、会议录等各类馆藏文献的目次、文摘和全文的数字化扫描、识别、校对和入库保存。(2)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二阶段是自建特色数字资源[12]。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也是地方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赖以生存的发展道路。的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对特色文献数据库具有广泛的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依据自治区优势产业、重点学科或其他特定专题,如青稞、牦牛等农牧业重点研究领域,从文献资源库中进行知识抽取、重组,同时对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采集、智能处理、加工,形成青稞、牦牛特色专题数据库,并构建特色专题信息门户,面向决策部门或社会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3)专家库构建。依据农科院下设的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及农业科技等多个专业协会的结构及人才信息资源,完善专家组织管理,建设专家库。为人才信息交流、跨专业、行业科技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服务。(4)多媒体资源建设。依托农科院多年来财政专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建设”项目[13],累积开发及翻译的农村实用技术与生活知识视频课件资源,建设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现已经收集多媒体资源近千余部,为农村远程教育任务及服务于基层农牧民提供信息资源支撑。(5)外部资源集成。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支持下,实现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元数据、中国农业科技文摘数据库以及农搜信息分类导航与搜索的集成。
2平台设计与开发
2.1平台功能设计
为支撑平台门户提供农业科技期刊、科技人才、青稞专题库、牦牛专题库、农业图片库、多媒体资源库、农业科技文献、农业科学数据、农业网络资源等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功能包括数字化加工和内容管理与网络两大子系统。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1)数字化加工管理子系统数字化加工管理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6项,分别是:流水线管理、数字化加工、数据库管理、查询统计、数据交互、系统管理,其主要的功能如下。①任务管理:对文献数字化加工过程进行流程化管理。根据加工需要可任意建立并管理多条加工流水线,可对加工任务进行分配管理与动态人员配置。②数字化加工:包括全文文献加工和元数据加工功能。提供扫描识别、校对、辅助著录、和自动归档等多道工序,将纸质文献加工成数字化的PDF文档;可直接从全文文献中识别提取元数据,也支持人工录入对应的元数据。提供各种电子文档的入库管理,可将全文文献与元数据建立有效连接。③数据库管理:支持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维护,可添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可修改数据库表结构等;可对流水线、元数据等与数据库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支持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支持与数据仓库系统的数据收割。④查询统计:可从多个角度对流水线、加工任务完成情况、加工元数据和全文等进行便捷的查询;提供对加工人员工作量、元数据加工量、全文文献种类等各方面的以图表等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可动态设定查询、统计的维度和限定条件,可将查询统计结果导出。⑤数据交互:支持数据以标准的格式进行导入和导出,导出格式和内容可以动态设置;提供数据外部访问标准接口,满足第三方系统访问相关数据资源。⑥系统管理:可对系统中的用户、用户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2)内容管理与网络子系统内容管理与网络子系统用于内容的管理和网络的管理,主要功能如下。①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对所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按资源信息类型的不同可以建立多级的资源级别分类,主要包括维护资源分类、数据库路径、选择模块等功能,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和调整资源的显示顺序等管理操作。②检索浏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浏览检索平台,用户可浏览、检索各种资源的元数据和全文信息,提供在线查看全文功能。③模板管理:可提供多套内容模板,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如新闻、图书、期刊、图片、视频等提供不同风格的界面。也可灵活自定义模板,操作流程简单、方便。④数字版权保护:可对访问网络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权限分配,能为全文提供数字签名(水印)、电子印章等版权保护功能。⑤网络管理:支持站点管理、栏目管理;针对站点、栏目和文档分别提供多种方式;支持跨媒体;实现对内容的可控。
2.2系统开发实现与应用部署
在平台技术实现上,框架设计采用MVC[14](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结构,基于.Net技术架构。采用C/S方式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加工,B/S模式实现数据浏览、检索等前台服务。在功能上实现了图书、期刊、专家、科技新闻、图片、课件和其他专题数据的录入、管理以及服务,实现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检索功能、中国农业科技文摘数据库的检索、农搜信息分类导航与搜索等外部资源与服务的嵌入,并进行了功能的个性化改造和界面调整。对平台进行应用部署后,利用其数据管理功能开展了农牧科学院相关图书、期刊和特色资源的数据整理工作,以支撑数据服务应用。具体包括:(1)完成2369本图书的数字化整理,包括图书封面的扫描、上传,元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入库;(2)完成对农牧科学院的《农业科技》、《畜牧兽医》两本院刊从2001年到2012年的数字化工作,实现数据检索以及全文下载功能;(3)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文摘数据中抽取相关文献,配合农牧科学院数据,进行数据导入、合并、索引、,建成牦牛、青稞、经济、农业和农业政策等特色专题栏目。图3给出了平台首页运行截图,图4为后台数据维护界面,图5为前台数据浏览界面。
3结束语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4
BJCA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保障在当今各行各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一直努力以最先进的技术、最完善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来帮助客户,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努力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
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简称BJCA)成立于2001年2月,是首批获得信息产业部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资质的电子认证服务商,是具有国家集成资质和北京市信息安全服务能力一级资质的信息安全服务商。
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为农业部行政审批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两部分内容:证书服务系统和证书应用系统。
证书服务系统
农业部证书服务系统是基于第三方认证服务的证书系统,采用拥有电子认证服务资质的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证书服务。农业部将仅关注业务管理,不需要建设CA认证系统,而将CA系统建设、维护、运营都交给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由后者为用户颁发证书。
证书受理点建设在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作为全国企业单位办理行政审批业务的服务窗口,大厅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浏览器方式进行远程访问证书服务系统,并通过管理员USB key证书实现安全操作。大厅工作人员根据这些用户所提交的身份证明材料,进行数字证书的受理及发放,实现数字证书的申请、制作、更新与作废等工作。
用户从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获得的认证服务,不仅仅是CA系统的证书申请、更新等证书服务,还包括业务管理等运营服务,呼叫中心等客户服务,也包括证书的应用支撑服务等。
证书应用系统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5
关键词:南疆三地州 农业信息 技术层 服务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具有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立体化等特征。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多元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体现了当前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从传统封闭到开放交互、信息载体从单一到复杂、信息流动从单向到多向等信息服务新模式。南疆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或荒漠边缘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农业生产、游牧业生产都比较分散,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等)无线上网信息服务方式比较适合当地的地域生产情况,更符合三地州少数民族信息服务更注重二级人际交流方式的特点。
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超过整体网民的增长情况,年增长率高达18.1%,手机即时通讯以3.52亿用户数量、83.9%的使用率成为手机中最热的应用。通过2012年8月作者在南疆三地州的问卷调查,38%的农牧民利用网络获得信息,仅次于传统的电视传播渠道。
资料来源:2012年8月本研究问卷。
二、从信息技术层面构建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技术层构建,是指充分利用手持移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终端设备,采取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如QQ、微信、微博、blog、bbs、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段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能更快、更准、更全、更深和更有效地获取所需农业信息。技术层面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对于解决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跨越“数字鸿沟”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模式GIS
特色农业QQ群(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QQ group)。建立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等农业信息主题QQ群。QQ群使人的沟通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推动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入一个“沟通的新时代”。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特色农业主题QQ跨越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荒漠地区、居住生产游牧分散等地理问题,为农牧民提供农蓄牧业产、供、销、农技、政策等即时性、互动性信息。
农业技术推广站(agro-technical station)主要负责本地区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旱作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预报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和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负责组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技术讲座培训,发展科技队伍;承担种植业有关重大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信息工,等等。总之,农业技术推广站是立足于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技术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GIS模式”。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气象地理站牵头建立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农资信息等多主题农业信息QQ群。农牧民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随时在QQ群中发送、接收农技信息或询问农业技术、政策、天气、地理等所需农业信息。多年来,南疆三地州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早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侵袭,造成农畜牧业、林果业损失严重,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新问题,可以通过QQ群及时获得各种地理气象信息,积极应对,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准备。解决对气候变化给农牧业、林果业、农畜牧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通过农业产供销QQ群信息服务打开特色农牧、林果产品的销路,避免因滞销所带来的损失等。
(二)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通常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的CDMA 1X或3G(wcdma、cdma-evdo、TD-scdma)网络。
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又叫802.11b标准。WiFi在掌上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WiFi手机、平板电脑就是其中一份子。用户可以在WiFi覆盖区域内快速浏览网页,随时随地接听拨打电话、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音乐下载、数码照片传递、流媒体、网络游戏等。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不遗余力地对WiFi热点覆盖,几乎任何地方都能搜索到三大运营商的WiFi信号。
微信(Kik)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2013年注册用户过3亿,完全免费,适用于手机网络GPRS/EDGE/3G/WiFi。微信附身于手机,打通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以轻盈的新媒体技术重新构建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
微信特点:1.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2.支持多人群聊;3.支持查看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LBS功能);4.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漂流瓶、语音记事本、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5.支持视频聊天;6.微行情:支持及时查询股票行情。利用微信来发展即时的农业信息服务,可及时满足农牧民急需的各种信息需求。
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主要特点: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100万听众,你的信息也会在瞬间传播给100万人。2013年新浪微博目前拥有4.5亿的注册用户。微博的属性是最适合在移动端发展,比较适合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蓄牧业地域辽阔、分散聚居的地理特点。
农牧民通过微博平台,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所需要的农业信息,也可在微博上各种农业信息内容供别人浏览,并适时发起“今年种植什么作物收益最好”、“特色农作物销售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今天天气预报”等主题讨论,与人们即时交流各种农业信息,全面盘活农业信息文化资源。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即电子公告牌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BBS是最经典的聊天室论坛交流方式,是一种非实时交流的电子信息系统。BBS也泛指网络论坛或网络社群,一般情况下每个BBS论坛都有其相应的讨论主题。南疆三地州可以建立多种主题的BBS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南疆三地州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生产都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提出的。用智能手机WIFI短信+微信+微博+Blog+BBS等无线上网手段获得各类特色农业信息,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无线上网运行机制,把农业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送到千家万户、专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上来,形成各类专业组织带农户,以产业链、生产链、销售链、旅游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链构筑农业科技信息无线传播的主干线,从而建立起三地州别具民族典型特色的新型多元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三)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
手机农技短信(Mobile phon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essage)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将有关农业的气象、技术、突发自然灾害等信息及时发送给农牧户。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一是针对性强。手机短信有实用、准确、可读和时效性。二是到位率高。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监测到手机漏发并及时补发。三是覆盖范围广。信息服务内容覆盖了水稻、蔬菜、瓜果等主导产业,包括了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突发气候、病虫情报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等实用性强的资讯。四是服务对象反馈效果好。如北疆的手机报服务就很不错。
“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征对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居信分散和生产方式以游牧放养为主,固定上网不太现实,利用手机短信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农业信息服务效果。在游牧过程中,结合本地的GPS地理信息和气象信息服务,可以为少数民族在游牧中随时了解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和所需的农蓄牧技术短信,从而提高畜牧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天气、迷路对游牧畜牧及农产品的影响,使农牧民通过农技短信解决急需的生产技术问题,提高游牧民的生产能力,加快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提高当地游牧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iphone、ipad、Kindle、PSP)等手持移动终端,实现自由定制咨询问答、新闻、公告、新书推荐、定题信息推送、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有四大功能:与OPAC系统的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阅读;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深层次服务之一。
文献传递(Document Delivery)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它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特点。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也是当前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模式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跟上当前信息服务节拍、向深层次信息服务发展。现在,国内外的信息服务不仅仅是文献查找,更向信息主题服务、知识内容服务等方面转型。南疆三地州也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数字图书馆核心业务方式来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将当前信息文献检索的创新检索技术切入到南疆三地州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中来,对本地的农牧户进行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可以使农牧民获得更多、更新、更快、更深和更全面的农业技术信息,促进三地州的农业技术服务向深层次发展,与内地看齐,从而达到加速三地州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构建以上四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顺应了少数民族信息服务“二级人际传播作用大”的特征,满足了少数民族农牧民信息服务的人际传播偏好和风俗习惯。将当前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是推进三地州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是破解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数字鸿沟”等难题的有效手段。以上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在游牧生产中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各种农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农牧民生产力,为实现南疆三地州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綦群高,赵明亮,谷辈.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牧民农业信息需求意愿实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
[2]宋建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业产业结构及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2).
[3]赵君哲,綦群高.新疆南疆三地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A].中国老教授协会.《“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老教授协会,2009(8).
[4]孙亚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市:新疆财经大学,2010.
[5]居来提·热合买提,李文君,月尔妮莎.喀斯木.南疆三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2.
[7]王斌,刘勤朝,韩红芳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
[8]刘凤莲,刘志安,郑孝礼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讨[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7).
[9]贺占军.5年内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支持新疆南疆三地州加快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01-06001.
数字农业特点范文6
摘要:数字农业中大量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格式规范、概念术语、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采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基于该平台构建数字农业应用系统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权GIS、专家系统等系统软件,应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关系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数字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该平台快速建立起了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大豆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精确控制农田每一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证农业资源科学地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近年来,时空推理(Spatio-temporalReasoning)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在军事、航天、能源、交通、农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信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在时态GIS、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时空数据库等时空推理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不同领域和应用环境对时空数据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造成了异构时空系统集成的困难,因此时空数据共享、互操作和标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研究最初从空间数据入手,近期开始向时间数据和时空结合数据发展。时空数据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GIS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GISConsortium,OGC)提出了简单要素实现规范和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OGC相继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规范,包括地理几何要素、要素集、OGIS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参考系统、定位几何结构、存储函数和插值、覆盖类型及地球影像等17个抽象规范,2003年1月推出GML3.10版[3]。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GML在空间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Rancourt等人[4]将GML与先前所定义的空间标准进行比较,认为GML能有效地满足空间数据交换标准。2002年,Zhang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Chuanrong等人[6]在网络环境下以GML作为异构空间数据库交换共享空间数据的格式,成功实现数据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数据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在数据层次上实现GIS数据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张霞等人[8]提出一种基于GML构造WebGIS的框架结构,给出实现框架技术。其中采用GML作为空间数据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飞等人[9]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ML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2005年,陈传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GML数据类型较完整,支持厂家较多,相关研究丰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时空数据标准。本文选择GML作为农业时空数据标准。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OWL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本体表示语言。2002年7月29日,W3C组织公布了本体描述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时空本体
基于本体方法对时空建模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998年,Roberto考虑了作为地理表示基础的某些本体问题,给出了关于一般空间表示理论的某些建议[12]。2000年ZhouQ.和FikesR.定义了一种考虑时间点和时段的时间本体[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义了一个类似SQL的时空查询语言,该语言包含八种空间算子和三种时态算子用于表达时空关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定义了时空本体,使用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环境实现[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复杂时空过程和其中的持续实体的形式化本体。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时空本体研究相对完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网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建立农业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
(1)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时空推理是研究时间、空间及时空结合信息本质的技术,通过时空推理技术将现有面向农业领域的时空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和规范化表示,形成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对领域农业时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基础数据中提炼知识,建立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编辑。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