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变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的变革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1

这是一个技术难度由浅入深,市场空间由小到大,业务体量迅速膨胀的过程。爱康集团的成长历程,在几次变革中体现得格外清晰。

“如今爱康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单纯的光伏发电企业了,我们正在做一个真正的能源互联网企业,企业基因本身发生了变化。”爱康集团董事长邹承慧告诉《英才》记者。 “野蛮生长”

和很多成功故事一样,爱康集团也经历过一段爆发式的增长。

最初,爱康主要为光伏企业提供铝制边框产品,这项业务是邹承慧在铝制品贸易行业耕耘多年积淀下来的。2006年,他接下了夏普公司的太阳能铝边框业务,年就实现了2900万元销量。

在景气的行业环境和良好产品口碑的双重作用下,爱康的太阳能铝边框业务迅速发展,第二年销售额1.65亿元,2008年就达到了4亿元。

邹承慧说,在创业的初期,爱康用了5年时间,将太阳能配件制造业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并完成了资本化,旗下爱康科技成为了A股首家光伏配件上市公司。

但严格来说,这是一个不具备很高技术门槛的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也呈下降趋势。受到2012年行业环境震荡的影响,爱康科技甚至一度亏损。

实际上,在上市之初邹承慧对此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开始筹划自己的转型之路。他提出爱康要从“太阳能配件专业供货商”向“成为以光伏太阳能一体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进行转型,希望能够以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向光伏全产业链业务模式推进。

光伏电站是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可以给爱康的光伏配件产品带来业务来源,同时也能够给公司发展带来充足稳定的现金流。2012年,在分布式光伏成为行业新亮点,并获得了政府的首肯与支持后,邹承慧将目光又锁定在了这个行业细分领域。

而在这一年底,爱康集团已经在光伏电站领域初获成功。累计建成大型地面太阳能电站65兆瓦。但这对于邹承慧的变革之路来说,也只是个开始。 “跨栏式”核心竞争力

“光伏电站是金融属性非常强的资产”,邹承慧向《英才》记者坦言。由于光伏电站的产品(也就是电力)可以被电网企业以固定价格收购,因此有着非常稳固的收益水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类金融”业务。

这种特殊的业务模式决定了企业可以通过将光伏电站业务与金融业务进行融合,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建设电站,获取稳定收益。在电站规模扩大的同时,投资者(包括债权人)的利益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理论上如果电站的收益率是8%,那么8%利率以下的贷款我都可以借。”邹承慧显得很自信,他认为光伏电站资产的风险是可控的,并且由于金融的介入,整个行业的想象力将变得更加巨大。

在新能源企业中,爱康集团可能是在金融方面布局最广、最深入的企业,旗下业务包括了融资租赁、普惠金融、碳金融等。

金融、能源都是万亿级的市场,邹承慧认为,处于这两个超级产业的结合点,爱康利用自身优势有机会成长为大型企业。“这些产业足够大,允许超级大企业存在其中”。

“中国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跨栏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断创造新的领先优势,爱康也是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领先优势”,邹承慧说。

显然,不论是电站业务的拓展,还是分布式光伏、金融业务的推进,都是这样一个不断创造新领先优势的过程。 能源互联网的思维挑战

邹承慧早年曾在江阴当地的银行工作,但最终离开,投身到了市场竞争的大潮之中。

在光伏行业中,爱康集团是最具跨界能力的企业之一,特别是在邹承慧的老本行金融行业,他们已是目前所有光伏企业中走得最远的一家。跨界也成为了爱康集团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分布式光伏、金融行业的布局完成之后,爱康集团又与百度、东软两家大型科技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准备在大数据、能源互联网方面展开合作。

邹承慧告诉《英才》记者,爱康通过自身业务与科技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未来打造更多的服务业务,更贴近千家万户”,形成一个覆盖大量用户、人人可以发电,人人可以售电的能源互联网。

变革也意味着员工的能力要同步提升,这是爱康不得不去面对的难题。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2

本届金博会以“新机遇、新金融、新发展”为主题,聚焦金融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金融改革与创新所带来的新动能,以更好地发挥中国金融业发展风向标的引领作用。本届金博会上,传统金融企业与新兴科技金融的同台竞技,金融业态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大看点。

展会期间,除腾讯金融、凤凰金融等互联网公司将携最新产品亮相,工商银行、安邦保险、泰康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推出以“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为主题的创新金融服务项目。据悉,当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态圈体验等前沿技术都集中出现。

传统金融机构发力科技创新

金博会的科技金融风早已有之。2013年,以余额宝管理人天弘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首度大规模亮相,并取代黄金投资公司,成为当年金博会最大热点,风头一时无两。

随后几年,各参展商更是绞尽脑汁,争相展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最新技术应用。业内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为金融行业带来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和提升,使金融行业跨入新的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条件。

面对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的跨界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变革,从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到服务模式等全产业链寻求突破,有力地回击了彼时对传统金融业的唱空者。

在本届金博会上,银行、保险、券商等传统金融巨擘均选择弱化传统产品条线,集中展示金融创新产品及服务。展会期间,农行推出了自家电子商务平台,集中解决企业供应链上下游间订单沟通低效、财务对账繁琐、支付方式单一、订购核对不符等现实问题。

据了解,本届参展保险企业之中,安邦保险集团的创新成果展示受到普遍关注。该平台以“安邦金融”APP为依托,覆盖安邦保险集团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将重塑保险价值链。“安邦金融”APP聚合了安邦旗下多款保险、基金、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并提供互联网借贷、消费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

“本届参展的金融机构力争给全国人民展现出最新、最好的金融创新成果。”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新闻发言人江楠介绍,在今年金博会上,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金融机构对服务体验的提升,还可以看到未来金融的雏形。如今年首次参加金博会的“安邦金融”,通过开设互动理财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VR设备体验区和时光留影区,让现场用户在感受科技金融魅力。

未来金融雏形初现

据江楠介绍,本届金博会为期4天,来自全国近130家金融机构参加了金博会展览展示和中国金融年度论坛。各金融机构共推出800余项智慧化、科技化创新产品与服务,30场金融机构风险教育课堂,约有18.5万人次参与了金博会各项活动。传统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和服务端发力,还在展区体验环节费尽心思,为消费者带来了未来金融的雏形。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今年首次参加金博会的安邦金融,通过开设互动理财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区和时光留影区,让用户在感受科技金融魅力。首创证券则在现场推广投顾直播服务,为消费者讲解股市大盘和资产配置等热点话题。此外,工商银行设金融服务生态圈体验、二维码支付体验等主要展区,通过多点互动触控、同屏投射技术等手段,为消费者打造全新金融服务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引入一系列前沿技术,并非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为提升消费者体验、助理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供给侧改革带来切实作用。从组委会了解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金博会期间,将展示一系列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而推出的信贷配套政策及措施。

安邦保险旗下的全球互联平台“安邦金融”则为其他“走出去”企业提供了跨地域整合资源的有效解决方案。自2014年起,安邦保险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进行了诸多积极实践,先后在欧洲、亚洲、美洲完成多项并购。众所周知,并购只是第一步,并购之后如何实现多元业务、全球业务的融合,才是众多“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

持续服务供给侧改革

从2013年“余额宝”华丽登场,到如今传统金融机构携前沿技术高调亮相,金博会成为把脉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充分发挥平台效应和窗口作用。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3

在金融、信息技术逐渐融合的当下,互联网金融异常火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就互联网金融话题走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正能量与新挑战并存

《投资北京》:从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请问您怎样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闫冰竹: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兴服务模式。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模式通称为互联网金融。从表现形式上,互联网介入金融,被称为“互联网金融”;金融运用互联网,则被称为“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很多正面激励作用:

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对客户交易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二是有利于增强金融的“普惠性”。能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三是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一是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在线批量审批,集中处理,使贷款单笔审批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二是降低融资门槛,一定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管理带来新挑战。一是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增大了潜在风险。二是存在监管空白。由于监管主体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缺位,造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随意跨越经营“边界”,超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快速生长,可能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建议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搭建合作平台,让互联网金融迸发出更多生机活力,提升全社会金融服务效率,让社会受益、人民得利。同时,也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规范管理。一是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体系,防范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二是加快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打击互联网金融欺诈、乱集资、乱吸收存款。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合法权益。

加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融合

《投资北京》:2013年以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收益高、期限灵活等特质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银行存款出现流失趋势,请您谈一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影响和冲击。

闫冰竹:总体上,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注入了活力,有望开启金融变革的新时代。作为金融和互联网交叉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也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2013年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在中国金融变革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形成相互博弈、相互交叉、共生共进的格局。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再次迎来创新发展。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化服务。作为内生性金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传统金融业务更加电子化、信息化、便捷化,加速了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此外,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共融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总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对传统金融业态形成跨领域冲击。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性高、灵活性强、技术优势明显等特点,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手段更灵活、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更强的新对手,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形成跨领域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开始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悄然改变。

对风险管理能力带来全方位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了资本市场交易的频率,对流动性风险有一定放大效应,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增大了潜在风险。从金融产品交易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虽然使得风险对冲需求下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各类资金配置型金融活动的风险要素,对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新要求。

为跨界竞争合作搭建多元化平台。拥抱互联网金融而不是排斥,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突破。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共生与竞合的业态环境,深刻改变了银行业发展格局,但本质仍然是金融,单纯的互联网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业可以利用资本、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等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已有优势与新兴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所涉足的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当前开发并不深入的领域,与原有的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互补态势,所以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从市场规模角度,并不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很大冲击,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思路以及其显现出来的高效率,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带来了较大的理念冲击,也带动了传统金融机构进一步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

国内首家

“直销银行”的探索

《投资北京》: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传统银行模式带来借鉴。北京银行日前推出的“直销银行”可否看作是应对挑战的主动选择?

闫冰竹: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微博、微信的发展,移动支付、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了全新的虚拟客户信息体系,这也对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未来带来挑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人们在思想观念、物质基础等方方面做好准备。去年9月份,北京银行在京举行直销银行开通仪式,宣布在与其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ING集团深度合作、精心研发的基础上,正式开通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并在北京、南京、济南、西安四地率先推出首批试点,此举标志着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破土萌芽,找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有助于中小银行积极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理性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过去几年来,北京银行为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融汇中外金融合作新成果。早在2005年引资之初,北京银行就高度关注、积极学习荷兰ING集团的直销银行理念。过去八年来,北京银行始终将引入直销银行模式作为重点技援项目,每年都选派专业团队赴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ING-DiBa学习,双方建立了密切交流与合作机制。因此,北京银行在深入合作、深度研发基础上推出的直销银行,是中国第一家融合国际经验和本土特色的直销银行,成为北京银行直销银行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也是北京银行对国内直销银行发展的卓越贡献。

展现科技引领战略新突破。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北京银行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打造“全能智慧银行”,致力于为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目前中小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挑战的时刻,特别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银行“直销生活”新一代智能金融服务的开通,标志着北京银行以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现代化服务水平能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标志着北京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迎来金融服务体验新提升。北京银行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通直销银行服务,其模式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我国特点从客户定位、服务渠道、服务渠道、服务流程等各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创新,致力于构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北京银行直销银行通过变革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自助设备,有效突破传统服务限制,将客户引入、业务办理等各银行业务环节全部囊括在内,形成一种可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体验。特别是,在服务时间和空间上,北京银行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网点在服务提供时间和区域辐射范围方面的限制,做到无限贴近客户使用需求,全天候、不间断提供金融服务,真正成为“您身边不下班的银行”。

打造全天候“智慧银行”

《投资北京》:北京银行从设立直销银行、携手小米公司等方面进军互联网金融。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什么样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闫冰竹:面对快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金融模式,传统金融行业纷纷跨界拥抱互联网金融。北京银行去年9月份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服务模式,近期与小米公司签署移动互联网金融全面合作协议。未来北京银行将放眼未来,主动作为,用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以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全球化思维为引领,全面打造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亮丽品牌。

以差异化定位贴近客户服务需求。北京银行将积极打造“服务领先型的直销银行”,加强与小米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在移动支付、便捷信贷、产品定制、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合作,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施“客户下沉”发展战略,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数量最广大的大众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针对不同客户定位,建立专属化产品体系,开发实惠、简捷、透明、安全的专属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差异化金融服务,打造鲜明的竞争特色。

以流程再造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北京银行将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组织架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系统化和服务标准化。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以较低的营运成本、高效率的营销和跨市场的服务,创造出更多价值。深入挖掘传统银行业务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构建综合化的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搭建“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4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传统金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新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形势下,如何紧随金融机构日新月异的变化步伐,培养适应时展和实践需要的复合金融人才,如何变革与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科技革命冲击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动因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今的“微经济”时代,“自金融”成为主流,基于新技术开放、聚合、互联与智能的特质,有“创意经济”之称的网络经济,表现为加速、频繁、持续的创新。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深度挖掘、微贷技术、针对个性化金融需求的“智慧”推荐或导向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第三方支付、P2P、网上金融服务等互联金融举动,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形成倒逼传统金融改革的趋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快金融互联网化布局的步伐,在客户服务模式、销售营销模式、产品开发模式、支付模式、运营操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金融触网”持续推进。为了适应这种多样化和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高校培养目标理应随之发展改变: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同时还应有经济学家的思维、互联网精神、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掌控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等。

二、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路径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按照曾冬梅(2003)的划分1和杨宗仁(2012)对其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2,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整。

(一)加强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金融风险频发。虚拟网络环境中,交易者的身份信息与交易动机难以验证,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常会给交易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加之针对虚拟网络金融交易的监管滞后和缺位,从业人员的自律和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英等成熟资本市场国家,都高度重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从业前会接受大量的职业道德及专业准则教育,认识职业修养的重要性,并产生自我提升的主观动力。而国内此类教育少之甚少,甚至没有开设专门课程,极大忽略了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层面的培养。学生多在初入职场时,由金融机构给其进行简短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体会和自我领悟职业操守的重要性。鉴于此,建议高校增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初涉金融知识时,就树立起金融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意识,并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这种观念,时刻警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其不断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操守。

(二)紧密围绕金融的实践特性,着力培育学生的实操能力

金融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客观上要求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要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并能随时根据社会宏观经济的变化掌握新的业务技能。尽管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等方面努力为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创造条件,然而培养结果与改革初衷常有背离。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高校意愿强烈,但企业态度冷淡。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为数甚少,且即便学生有机会实习,多数也难以接触到实质性工作,学生对于优质实习机会的获取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第二,高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多限于理论层面,由于没有金融界的从业经历,对最新出现的金融动向只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把握,实操方面难以给学生指导;第三,课程实用性不强,配置调整严重滞后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课程设置大多偏向传统金融,最新的金融知识不能及时添加到课程体系中,调整存在时滞性。这种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状况导致学生面临择业和就业时,常因感到“知识无用武之地”而陷入迷茫,且所学知识过于陈旧无法用到具体工作中。此外,课程门数太多以及教学管理需要,致使学生没有时间和余力,也不被允许旷课去校外实习,阻碍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当下,国家大力倡导加大技术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可充分借鉴,例如将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分开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实习实训条件提供上有所侧偏;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有实质性内容的实习机会;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定期进入金融机构学习培训,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和机会;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金融教学的超前性。

(三)推行跨领域人才培养,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

新金融业态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未来的金融人才应当是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当下的培养模式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入职后,金融机构往往不得不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往往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而这一蜕变的过程,却无法在高校实现。因此,未来高校应在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上下功夫,尽可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创造接触其他学科的机会,进行跨领域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杨宗仁.论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嬗变[J].江苏高教,2012(1).

[3]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3).

[4]李娟、吕宏迪.从结构性调整谈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 创新 动因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源自其来自于国内外的金融市场竞争压力,如今只有创新才能够改变当前的局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在风云突变的金融市场中真正能抵抗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利益追求

商业银行的本质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金融创新的动因当然也无法脱离对利益的追求。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开始兴起,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的一系列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在一系列的金融创新理论中,有理论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影响。主要的理论包括动因理论、运行机制、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而在这些金融创新理论中,从商业银行角度看来,其金融创新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追求利益的动机,对利益的追求,使得商业银行想方设法地进行金融创新。我国金融创新一直以来都发展缓慢,主要是源自于我国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长久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实行相关的行政命令,金融机构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市场经济对资金的自由需求不能得到保证,因此金融创新迟迟得不到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变革,金融体制内部改革开始逐渐深入,商业银行的自主性变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可供争取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创新发展。

二、对金融管制的规避

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受到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方面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随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严格的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商业银行某种程度上的利益下降。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自身长久发展考虑,就会企图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金融管制,以期从严格的金融约束中,将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中金融创新表现在产品上的创新主要有1958 年国际银行机构的欧洲美元,1959年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等,这些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产品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模范。

三、对风险的转嫁以及高科技的应用

对金融风险的转嫁,主要是从20世纪70 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为发端的,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开始加快。这一时期的金融创新就开始往转嫁市场风险的方向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浮动利率票据、外汇期货等,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的波动,使得投资回报变动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为稳定利率才进行一些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此外,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金融市场也迎来了一场技术的变革,这样的大规模、大范围的技术变革使得金融产品、服务变得更加完善,技术的力量是强大的,金融市场在一系列高科技的指引下开始追寻新的道路。

四、金融的自由化趋势

金融的自由化,也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开始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往自由化方向发展。在此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出现表外业务,如货币互换、期权交易等,虽然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已经处于一种无序的绝对自由状态,相反,金融市场潜在的管制变得更加严厉,尤其是针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尤其明显,商业银行想要突破重重限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就需要在此之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起表外业务,以获得真正的金融“自由”之下的利润。

五、商业银行的创新对策分析

作为商业银行,要真正地实现创新,必须要做到立足于市场,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保证每一项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将其与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在明确主攻方向时,商业应该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保持技术发展制高点。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存款业务的创新,大力促进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和个人银行的发展,推出多功能、高品位的新型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要扩展业务服务类型,促进银行内部租赁业务的发展,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组织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业务,并针对客户的需求来开展咨询业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与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家庭理财、投资组合相关的咨询服务。

六、结语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以追求商业利润为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为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 周家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6(01).

[2] 陈卫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07.

[3] 陈柳钦.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与实践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金融科技的变革范文6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1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149-02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金融业出现了由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上都完成了向混业体制的过渡,以宏观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业并举和微观上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主流模式。在当代金融全球一体化继续深入和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于2001年底加入WTO,在之后的五年内全面开放金融业,开始迎接国际挑战。因此,1993年以后逐步确立分业体制并至今严格实行该制度的中国必须在立足于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适时选择向混业经营过渡。

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另一类是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Company)。全能银行模式下,银行内部设置不同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项业务,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扩张单一机构的功能和经营规模,缺点是风险可能会在全能银行内传递,整个机构要面对其内部任一部分发生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特征是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

但发展混业经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的具体模式,正确选择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混业经营的优势。尽管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全能银行模式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各有优劣,但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出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1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原因

首先,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是决定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首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的典型特征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都非常单一。这种状况决定了在混业进程中,它们很难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在面临开放压力的背景下重新成立以前完全没有涉及的业务部门,而依靠购并方式,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从而进人新的业务领域。这样以来。该金融机构将在人才、客户、经验等各个方面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是中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先决条件。中国目前分散的机构型监管难以与全能银行模式相适应,必须组建单一功能型超级监管机构才能实现有效监管。但是,在近10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资源的积累十分有限,难以迅速形成这样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与这种现状有效衔接,既有利于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又有利于始终保持控股公司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发挥“内在防火墙”的作用。

最后,中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控股公司模式和实现向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了经验。尽管自1993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是仍然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公司的方式在进行混业经营实践。尽管这些机构的混业经营比较初级,但以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实业公司为控股公司所进行的多样金融控股实践为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在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模式过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实践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同类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第二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对跨业金融机构收购控股;第三步,实现集团内部不同行业的合理搭配和功能互补。

然而,现有的以金融控股公司为混业经营形式的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银行直接控制其他金融业,缺乏必要的“防火墙”机制;实业性企业控股更是游历于监管之外;像中信。光大集团控股的金融公司箅是比较高级的混业经营模式,但其实业投资太多,主业不突出,而且实业企业对金融企业容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其中,金融控股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问题。所谓内部交易是指集团成员之间发生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这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是确定的,也可能是或有的。其内部交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可以为集团带来协同效应,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改进风险管理的效率,更有效率的管理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内部交易可能导致风险的传递,使得经营中发生的困难更加复杂化。一旦金融风险发生,风险传递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会迅速牵连到其相关的子公司,严重时甚至危及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科学的设计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需要取长补短。发现并解决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加快进行金融监管结构的变革,制定新法规和依法对原有控股公司进行规范,并且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也尤为重要。

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的变革应该采取渐进的策略。在我国承诺的5年过渡期内,按照功能监管原则,在维持现有监管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牵头行”,实行“牵头监管制度”。而在过渡期结束后一定时期内,可以考虑在牵头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功能型统一监管体系。“牵头监管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一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总牵头人,将具体监管权利下放到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央行只负责宏观调控,保证三个监管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协调;二是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证监会监管证券业,保监会监管保险业,银监会监管银行业;三是注重发挥市场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法定监管主体和多种市场监管力量的分工协作;四是高度重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在不同的金融业之间设立防火墙,以防止控股公司内部不正当的交易;五是建立跨国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享。

3 我国实现混业经营应具备的配套措施

当前,我国正逐步放宽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与此同时,除了加快金融监管结构的变革外,也应制订好其他配套措施迎接混业经营对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风险控制、以及科技水平提出的新的挑战。

3.1 制定、完善适合金融混业经营的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法制经济,依法监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1995年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则对稳定我国金融秩序、规范金融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与混业经营在许多方面存在严重的抵触。应根据形势变化。尽快完善金融立法,制定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破产法》、《信托法》、《外资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条例》等法规,从法律上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

从发达国家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实践看,清晰、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金融混业经营的基础。金融经营机构的内部管理难度与业务的复杂程度相关,在实行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业务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从而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力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日标、制度和程序等,加强监督考核,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证混业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当前,我们必须按照公司化的管理原则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政府与企业的约束关系,减少政府干预,健垒股份制运行机制,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增强企业内控意识。

3.3 重视和发挥人才与科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