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必然性

在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进入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图书馆逐步从传统纸质模式向数字模式转变,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字图书馆,就是以数据存储检索文献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因特网上的图书馆,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不受区域时空限制、共建共享的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查阅检索方便、远程迅速传递信息和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等突出优势。我国于1998年将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开通了几百家数字图书馆,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等。

一、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特征

1、整体性与开放性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各自为政,各馆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整体协调,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打破行业系统的隔阂和地域的局限,制定统一的政策和发展目标,开发统一数据库,提供开放的信息环境,形成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图书馆的最大优势是打破了部门彼此封闭、条块分割的格局,加强了各行业合作,实现了统一管理,呈现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2、标准化与共享化

由于数字资源的生产速度远远快于纸质资源,读者获取数字文献的速度快于传统资源,所以数字图书馆呈现标准化、规范化、共享化,即软件系统标准、资源建设标准、数据文献标准、服务系统标准、管理标准,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实现了信息资源标准化共享化。

3、新技术、新数据

数字图书馆应用最新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组织、链接和管理,进行多向的、交互的信息交流,即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知识信息。数字图书馆不仅为读者组织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多方面查询检索,还可根据读者的需求将检索结果用微信、微博、QQ、E-mail 等方式传送给读者。

二、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领域

1、教育领域

(1)教学空间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在时间距离上的开放使远程学生所接受的远程学习计划能够突破和超越传统课堂的限制,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大学课程,实现了师生异地同步教学。

(2)教学对象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是最新型的教育形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远程教育使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年龄限制,实现了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全开放。自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已经相继批准了近百所高校进行远程教育,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学习”的愿望梦想成真。

(3)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是将传统的纸质教材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成集文字、表格、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丰富有趣。而且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交互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4)学习主动自主化。现代远程教育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成以“学”为主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被动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也是远程教育受到学员空前欢迎、迅速发展、在线学员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5)资源共享大众化。现代远程教育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资源共享的便捷性,网络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节约了教育成本,以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资源共享性、教育大众化优势突出。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内涵和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加入远程教育,将图书馆和教育功能衔接起来,把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将课件开发人员整合到教学课程中,为远程教育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为远程学习者搭建网络平台,加速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2、医学领域

(1)远程医疗系统。在“互联网+医疗”时代,连通优质医疗资源,造福千家万户,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线上服务,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远程医疗模式是目前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有限、而患者对健康需求急剧增加的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医院建立基于数据交互平台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医疗造福千家万户。

在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远程会诊的平台化运行,它采用业界最领先的端到端的智真系统,打造了集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协同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包括协同医疗管理平台、远程综合会诊等15个子系统。该中心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图书资源共享等业务均为免费,基层医务人员都可以免费接受远程教育培训、免费使用该院的数字化图书馆。去年通过该中心平台,远程图书馆资源下载达30余万次,远程教育基层医生30多万人次。对区域协同医院推出无偿提供宽带、远程会诊设备、信息共享、双向转诊等,实现了医院之间的无缝数据集成和交换及远程会诊、教育、手术指导、数字资源共享,成为全国远程医疗的示范区域。

(2) 注重网络新技术应用。国内各大医院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移动医疗――支付宝完成预约挂号、查询就诊记录、检查结果、支付就诊费用;徽章大的“掌上心电”连接手机就可以进行心电监测。建立全院各病房与辅助诊断科室之间传输系统的智能化中央运送系统,使血样、病理标本、化验单等通过智能传输系统完成,省时、省力,准确。利用医院网站论坛、微信、QQ、E-mail、博客、移动手机飞信等新媒体通信互动技术运用到患者的医疗服务、咨询指南、互动交流,实时解答患者问题,随时更新医院的医疗动态、新技术、新业务、医学科普知识,接受患者的需求与建议,开展网上满意度调查,形成互动平台,多途径、多元化为患者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引领未来“数字医院”。

3、电子商务

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在营销理念和技术上有互通之处,以网络为支撑平台,借助计算机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1)全新时空服务。传统图书馆是以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用户被动地服务,而数字图书馆没有任何地理、时间上的障碍。电子商务提供以信息库为特征的网上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满足了读者查找信息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分割性和不协作性。

(2)密切用户关系。电子商务实时互动式沟通,提供即时主动式沟通,使用户拥有更加丰富的交互手段,表达对信息提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工作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快捷、高效、便捷的电子网络共享平台,满足个性化要求,实现对口服务、精细服务、精深服务,密切用户关系。

(3)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图书馆是以开发信息、使信息增值为主要功能的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通过开发信息资源,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贯通、开发,组合,整合为二次文献或通过深度开发,将原有信息增值,实现智能优化管理,提供传统图书馆无法实现的信息增值服务。

(4)实现互补互赢。在互联网环境下,美国的部分图书馆已开始为数字图书馆用户开通网络订购、销售等业务,为电子商务实施和信息服务提供交易平台,让进入图书馆网站的机构和用户获得更方便的服务。用户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便可很快获得所需信息。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实现了互补互赢。用户不仅成为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信息的提供和创造者。

三、数字图书馆――从自助到智慧

彻底改变传统服务模式,让服务无所不在,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建成面向视障人群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平台――盲人数字图书馆,青岛、济南、潍坊等多地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在西宁社区投放10台电子图书借阅机,每台借阅机中有3000余册图书,每本书都编有二维码,透过玻璃门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本书,想阅读哪本书,只要用手机扫描该书的二维码,即可将书的内容下载到手机中进行阅读。工作人员每月定期更新200余种图书,让读者及时阅读到最新图书。

上海图书馆推出全天候自助图书馆,让读者自助完成借书证办理、图书借还、续借、书目查询等多项服务,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供数字阅读器,是信息时代的又一种服务方式。数字阅读器存储量大、体积纤薄、方便携带,读者犹如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的数字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上海图书馆的360台数字阅读器外借服务供不应求,极大地提高了数字文献的利用率。

此外,上海图书馆购置制图设备安装相关设计软件,引进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融入移动技术,配置会议用投影仪、音响设备,开展学术讲座、沙龙、多媒体教学、作品展现,将图书馆的平面化信息立体化、感性化、多元化。

下一步上海图书馆将推出最新版手机APP。APP是Application的简称,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统称“移动应用”,也称“手机客户端”。读者走进图书馆,APP自动弹出,显示所在楼层、阅览室相关信息,最新读者活动,快速定位外借图书所在的书架位置。

从专注图书管理到专注数据管理,从聚集书到聚集知识,抛弃传统的线型思维,保障普遍均等的知识信息服务,开展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有效解决信息素养的不均衡发展,由读者主导式采购的藏书模式变为让读者真正体验到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目前已被许多欧美大学图书馆采用,将成为传统图书馆转型升级的趋势。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图书馆逐步从传统模式向纸质与数字并重的复合型模式转变。数字图书馆,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它让每一位读者消除空间、地理、语种、文化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信息,实现了全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图书馆拓展成为海量的数字文化综合体,使图书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单向向互动转变、从平面向立体转变,营造一个学习、信息共享、跨界合作的复合型新空间。目前已有民营阅读推广机构“青番茄”与咖啡馆跨界合作,将零散的公共空间变为一个个小型图书馆,读者通过APP,就可以快速查询身边的咖啡图书馆及其藏书信息。可以预言,未来的图书馆不仅是信息中心、学习中心,还将是休闲中心、交流中心。从数字到自助到智慧,图书馆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全新的变化,这是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屈芳等.让远程医疗造福千家万户[N].河南日报,2015.5.14.1.

[2] 上海图书馆运用新数据新技术―让图书馆变聪明[N].光明日报,2015.3.8.

[3] 康明.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

[4] 尹爱蓝.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2).

[5] 欧穗东.试论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情报,2003(3).

[6] 赵秋丽,李志臣.山东: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知识不打烊[N].光明日报,2015.11.14.

[7] 孙薇.高校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3).

[8] 范凤卿.试论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J].学理论,2011.05.20.

[9] 韩业庭.“网”聚资源让图书馆“动”起来[N].光明日报,2015.12.26.

[10] 靳艳华.数字阅读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病历档案 管理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31-01

病历档案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诊疗过程的全程真实记录,它是临床医学实践的宝贵信息,是进行医学研究、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医疗纠纷、法律诉讼等行为的有利凭证,也是卫生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病历档案作为医院最主要的档案资料,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病历档案为社会各方面服务,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做好病历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

1 关于病历档案的管理

1.1 建立健全病历档案管理制度

要遵循《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加强病历管理,保证病历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严禁任何人伪造、涂改、隐匿、抢夺、窃取、销毁病历。要加强病历的内涵质量管理,重点是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监控。监督医师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规定书写病历,为提高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改进提供支持。

1.2 提高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医院必须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全院病历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病历档案管理人员不是单纯的保管者,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以及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等。因此,管理人员还应该配合临床科研的需求,开发各种病种资料的编研,能够对病历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汇编。

1.3 完善借阅和复印制度

严格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借阅病历档案:病历档案资料一旦入库保存,任何理由借查阅病历档案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并由病历档案工作人员做好借阅登记。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患者的病历。借阅病历档案要办理借阅手续,按期归还,应当要妥善保管和爱护借用病历,不得涂改,转接,拆散或丢失。除公检法、医保、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院外单位一般不予外借病历。院外单位借阅人持介绍信,经医疗管理部门核准,可以摘录病史。本院医师经医疗部门批准后,方可借阅死亡及有医疗争议等特定范围内的病例,但不得借阅本人亲属及与本人存在利益关系的患者病历。

复印病历档案:无论是司法部门、医疗纠纷、临床科研教学等都必须出具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关系的相关证明材料,方可由负责病历复印的人员复印并加盖专门公章,做到病历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1.4 提高管理质量

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对病历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病历档案室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满足病历档案资料的复印、查阅者等各方面利用。病历档案管理学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得需要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控制,病历档案质量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制度,实现动态质量控制,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有效提高病历档案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 病历档案的开发利用

2.1 服务医院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病历档案是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依据,是临床、科研、教学和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料,是反映医院的发展过程及医疗活动全貌。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既往发生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某些疾病发生变化诊疗的过程,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和更新,提高医疗水平,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病历档案管理人员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利用病历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开展编研工作,为医院的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要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利用病历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为同行交流和教育培训、为社会开展课题调查服务;收集利用反馈信息,研究和了解医疗技术档案的反馈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病历档案利用率。

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病历档案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广泛的应用充分挖掘档案的价值。全面实现医院信息管理整体化的系统结构,巩固各级医院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医院之间的信息化交流,让病历档案都能实现网上检索,在网上就能直接找到,实现资源共享,尽全力为医学信息的多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实现优势互补,一起开发,合理利用的新型道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更多的开发各种途径的检索工具,这样才能有效编研成果,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对快捷的、可靠的依据,最终利用病历档案收藏数字化手段实现医学档案资源共享的目的。病历档案的广泛应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非常多的实践发现,只有搞好档案的利用工作,才可能让档案工作更加有活力,病历档案的建设才会发展的更好。

2.2 病历档案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开发利用

每项新技术、新项目用于临床都源于对病历的开发,对扩大和延续对病历档案的利用。病历档案的统计、整理、搜索,记载了临床医疗的全面资料,病历档案是良好的实践教材,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科研的详实资料,是一般教科书无法替代的,通过从病历档案中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经验,书写病历的格式、内容和要求。

2.3 病历档案信息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促进医学发展中的开发利用

利用病历档案,通过对疾病的综合分析和病历档案资料的统计,可以寻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缺陷病例分析、单病种质控、疾病普查、医疗费用调查等工作,总结出区域疾病谱变化规律,综合评价区域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益,进而及时调整当地的卫生政策,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通过病历档案分析,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得区域流行病学信息,准确地获得区域流行病机构对大面积流行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信息,为区域流行性疾病的早起预报奠定基础,减少大面积流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医生借据居民健康疾病数据的完整性,能够有效指导个人对重大疾病的早期防治,既可以节省个人医保经费支出,又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开展专题服务。病历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医护工作需要,将病历档案按照一定的目录综合分析专题档案,汇编成系统的资料后,从中提炼出带共同性、规律性和趋向性的内容,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档案编研成果,为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活动提供参考。对一些动态的、常用的病历档案,提供工作需求,编制专门目录,提供档案的利用效率。

2.4 病历档案信息在医事法律纠纷合理解决的的开发利用

病历档案是医疗纠纷、法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也可以为仲裁机构解决纠纷提供权威性文件,工伤案件的残疾鉴定和交通事故引起的法医鉴定等方面的证明材料。也是沟通协调医患关系、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和医疗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卫生系统 信息系统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03-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及意义

1.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现代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终身健康,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强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而从目前来看,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区域卫生公共平台。本文希望以IT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的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以发展医疗服务无线宽频网格网络专网为基础,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实施新型低成本的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对卫生系统数据资源存量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方便、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2 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1)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临床诊疗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诊疗信息和全部病历记录的高度共享、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符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为就诊患者和健康人群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既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2)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技术资源的手段。全国医疗资源的数量并未到达应有数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部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现象急需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以遏制。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问题。(3)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 ”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转移到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上来,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地方患者的所有原始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均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集中数据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检索、浏览和使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甚至上级医院的专家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单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1.3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状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没有一个整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管理网络平台。(2)标准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只是进行了一些局部应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信息无法沟通,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3)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系统队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4)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且不固定,资金项目往往不能进入医疗单位经常性经费开支预算,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5)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缺少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和信息员。

2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和医疗信息的隔离。医疗信息及资源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必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方向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本文涉及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这一空白,以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必将带来医疗行业的整体性重组和改革,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主要目标

在国家大政策、医疗卫生大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区域卫生系统具体政策、业务特点,采用国际、国内IT最新技术,建立国内先进的、功能全面的卫生局医疗信息化规划方案。(1)建立和完善卫生局及下属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包括: 机关办公室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科室包括: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干科、宣传科、纪检监察科、行政办公室、医政科、行政审批科、人事科、财务科、基建科、疾控科、社区科、妇幼保健科、。医疗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单位包括:区域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建立卫生单位上下级间的公交流传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卫生局门户综合网站,并和已经建立网站的各级单位链接,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医疗单位信箱或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卫生政务网上办公,咨询服务,就诊指南等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健康档案、就诊纪录、健康检查记录、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信息、社区就诊业务分系统、社区药品管理分系统等。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4)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根据全国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建立了部分信息化系统且实施效果良好的医院,保留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并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未建立信息化或实施部分信息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医院,考虑重新规划并实施新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增强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继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MIS)实现计算机划价、收费、发药、对药、动态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的标准收费,不但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还能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卫生综合业务系统。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系统,科研教育人才管理系统及卫生信息的网上直报系统全部纳入卫生专网,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从而实现“一网多用,数出一门”的功能,方便快捷的汇总出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咨询提供服务。

4 结语

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宗海斌,董玉珍,赵红星.计算机多媒体在医学技能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

[2]耿伟.徐州医学院成立医学信息学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3).

[3]王秀梅,刘洪.以卫生经济管理实践需要推进卫生改革[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8).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4

国外医院物流管理发展概况

在美国和欧洲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7]。医院管理者往往从外部与内部2个方面对医院物流各环节进行合理调节。在外部,医院精选少数物资供应商并和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从而供应商和医院能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散布在医院各个物流环节中的物资消耗状况和供应需求,以便医院所需的部分物品能小批量、多次、准时地由物资供应商提供并运送,兼顾满足用户需求和库存成本最小化[8]。医院利用其高度的信息化水平,对内部物流活动进行了成本与效益分析,既保证各科室物资的及时供应,又控制了库存量,既得效益又兼顾成本。有的医院通过外包或同行合作的形式,把医院的餐饮服务、卫生保洁、洗涤、设备运行维护和水电空调运行等进行集中化管理,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源共享[9]。

根据美国医疗保健财务管理协会(HFMA)提供的报告,2002年以来美国医院供应链方面的最成功的实践是:①开发信息系统,以整合信息,提供决策支持;②提高采购效率,加强对采购的控制,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和电子目录的使用;③通过绩效跟踪、信息共享和应用互利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培养与供应商的联盟;④跟医疗科室和其他领域有效沟通,明白供应链管理的依存性,通过组织的全面合作和共享目标来降低总成本;⑤提高库存管理水平,通过更好的理解非正式库存,并对其加强控制,使用准时制方法,使用永久库存系统;⑥评估供应链管理的架构和人员,改善关键领域的采购和库存;⑦寻求医生的支持,对治疗流程、药品等进行标准化[10]。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医院物流管理与医院物流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各环节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将各环节分开。医院将重点放在总成本的改善上,认为物流总成本概念反映了医院在物流领域中的实际成本。具体反映在医院物资的价格、市场交易成本、储存成本、持有成本(包括现金流)、运输成本、资金成本等。一些医院在内部建立以需求拉动为核心的一体化物流流程,在外部同物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优化库存管理,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医院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医院物流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分散化严重我国医院发展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服务理念相对淡薄,物资供应部门设置层次多、职能分散,各部门职责难以界定。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滞后,从而出现物资购置重复或短缺,无形中增加了物资的库存及运送成本。一些医院有物品供应管理制度,但常是大而全、空洞,无实际意义。而每个工作环节的具体管理措施不全,制度的执行力度差,监管力度薄弱[11]。

2物流链的各个环节管理薄弱医院物流链包括采购、存储、发放与供应、废弃物处理问题,医院对药品、物资、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由各部门分别完成。多数医院管理者由于受到“重经营,轻管理”、“重商流,轻物流”等传统观念影响,物流管理模式单一、物资请领手续复杂,因而减慢了物资流通速率,同时也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存在的问题如下。

(1)物资采购:物资重复采购,资产不清。目前医院使用的耗材试剂品种多达数千种,各厂商材料单位包装不统一,名称不统一[12]。而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产品的不断创新,医院供货商过多,因此存在资质考察不严格,采购运作成本增加。由于多数医院物资供应实行由下而上的人工请领方式,物资短缺情况由各科室部门上报后请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物资管理部门对具体科室的使用情况难以准确把握,因而造成物资购置重复或短缺,加大采购成本。

(2)物资存储:医院供应点多并且分散,通常各科室病房都设有二级库房,在现有条件下,多数二级库房的空间有限,布局不合理,难以规范摆放物资,因此不仅难以保证物资的质量与安全性,而且对于科室的物资清算难以准确核实。最终影响医院物流供应部门的总体规划与预算。由于物资管理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信息不能充分共享,造成库存物资剩余、积压、缺货等现象,致使库存成本上升。

(3)物资发放与供应:国内医院受传统观念、场地、设施和人员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医院仍需要专人到库房领取物资。由于药品、器械、医用材料、后勤物资等分属不同中心管理,导致科室专职人员的核对物资工作负担加重,同时因请领耗时耗力而导致科室物资供应及时性受限。由于医院工作对物资需求的性质为多样性和灵活性,很容易造成库房领取通道堵塞、工作效率低下,且不符合医院物流与人流分开以及清洁与污染通道之分的原则。(4)废弃物处理问题:医疗废弃物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垃圾分类不严格,医疗废弃物清理过程中暴露于空气中,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对生活垃圾目前无明确规定和处理办法,存在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隐患。

医院物流管理的发展方向

1健全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医院物流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职能的划分是随着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而需不断重组[13]。在国家医疗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关于医院物流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组织机构的部门划分、层次划分以及各机构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建立完善规范的物流管理制度并且设立专职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全盘控制。

2优化物流链各环节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应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与医药物流的上游、下游客户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实现网上交易、计算机定货、制单、配货、核算、管理、信息处理等[14]。具体有如下4点。

(1)物资采购:采用实收实付核算办法。即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账簿组织系统[15],对购进的物品根据入库单按日量进行登记;引入信息化理念,采取网上订货;对物资集中招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科学计划,小批量多批次采购。

(2)物资库存:平衡采购与消耗量间的关系,建立医院物流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物品的消耗信息;加强对科室二级库房的管理,对仓库空间进行规划,严格按物资性质和类别进行存放,实时反馈存储物品信息,提高物资的利用效率与安全性;医院可将仓库全部或部分物品交给专业物资送货商而减少自己的存货量,降低仓耗,节省开支。#p#分页标题#e#

(3)物资发放与供应:医院应将人员流与物资流分开,清洁与污染通道分开;可按条件引入现代化的医院物流传输系统,如轨道小车传输系统、气动管道传输系统、智能无轨传输系统、盒式传输系统和大货箱式传输系统等;对于体积大、价格低、需消毒的常用耗品分类供应。例如输液器、注射器、消毒纱布等采取每日配送;对于办公用品、清洁用品每月计划配送;对于手术室、麻醉科、介入手术室等高值耗材采取分库房按系统消耗现场送货。医院物资的供应要实现既保障医疗供应,同时又建立集约型医院的双重效果。

(4)废弃物管理:医院应防治二次污染的发生,加强医院各类垃圾的分类管理,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同时要提高医患双方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生活垃圾做到自我管理;在收集和搬运废弃物过程中防止污染环境。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5

一、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人才和学科是决定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优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三级学科细化与建设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现代医院建设发展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新医改下医院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依托医疗技术的创新,更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学科建设,向科技要效益。培育强大的科研实力,贯彻“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管理,深化与省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确立区域卫生规划中骨干地位,积极创建申报省市级领先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广泛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医院学科知名度。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人为本,唯才是举,人尽其才,重点做到三个坚持、做好三项工作。“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在职培训与离职培训并用,坚持有针对性地选派中青年业务骨干攻读学位、进修深造,同时组织好全院全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二是根据各科室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所需人才,充实后备人才。三是营造环境,为人才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在晋升职称方面给予帮助和奖励,对科研创新业绩突出者实施表彰和重奖,努力构建一支充满生机、结构科学、富于创造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

二、实施特色医疗战略,主动拓宽医疗市场

新医改下县级公立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新设备带动新业务的开展,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医疗,以吸收更多的重症、疑难病患者前来就诊,主动抢占、拓宽、巩固医疗市场,从而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实施特色医疗战略,一是要跳出医院常规发展之路,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突破口,积极与高等医药院校合作办学,开展省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医院科教研医疗水平,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二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兴的医疗保健业务项目,拓宽医疗市场的覆盖面。三是及时引进当地短缺的医疗设备和项目,强化现有优势医疗技术,以“名院、名科、名医”来巩固医疗市场的占有量。

三、实施全区域医疗战略,建立卫生机构协作机制

组建两个工作组联络农村卫生院、社区医疗和周边县市,免费赠送小型医疗设备,无偿提供人员培训,在体现医院公益性的同时,注重前瞻思考,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主体作用,积极完善与国家医改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主动实施全区域医疗战略,建立健全完善的卫生机构协作网络。医院在加强自身优势学科技术服务建设的同时,主动前移服务窗口,扩大品牌宣传,密切协作关系,延伸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项目。通过开展技术支援、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人才互动等多方面合作,挖掘和整合所在区域医疗资源,与区域内各级基层卫生机构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小病在基层、社区医院,大病进县级公立医院,康复回基层、社区医院”的合作模式,开展运行管理、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服务流程、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后勤支持等一体化协作。

四、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现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县级公立医院应高度重视医保服务功能和信息系统建设,坚持走适度规模、科技推动、内涵发展的路子,积极拓展公共卫生、高端健康服务项目,满足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坚持“优质、高效、低耗”发展模式,推行成本、质量、绩效一体化管理,实施变频和弹性工作制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医疗流程和持续性流程改进,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积极探索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日间手术、日间病房工作,建立门急诊、住院的全天候工作模式(包括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形成以科室为中心,以主要病种为控制的重点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医院运营整体效能。充分利用门诊预约挂号、检验报告网络传输等数字化平台,优化门急诊流程。医药费用是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新医改方案的医疗收费项目及标准在降低虚高药价、取消药品15%的加价、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和高值耗材费用的同时,增加药事服务收费项目,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收费。因此,管理者要创新管理,高度重视控费工作,教育医务人员树立合理医疗的观念。管理者要重视资金管理,合理筹集外部资金,优化资金结构,采取多种融资方式,以解决医院的资金不足问题。

五、 实施人本服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医院、满意医院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6

病案统计是医院的重要信息资源。病案管理质量及统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信息资源的基础。这些信息资源是考核医疗质量,评定医疗技术水平,审核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等重要依据,也是医疗司法鉴定及人寿保险礼赔等各种佐证的原始材料。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注重以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病案过去仅仅是医疗文书的载体,如今已变成随时随地可能成为医疗诉讼案中的法律依据和举证证据。要求病案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重要性日益突出。为医疗信息资源的生成到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病案信息是医学科学技术不断总结提高的资料积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高科技在医学界的大量应用,病案信息原有的“收集、整理、保存”管理模式,逐步转入开发、利用,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新模式中,并将随着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供给所有需求的人们使用。这种全新的信息意识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将会越来越成为医院管理支持系统的重要角色。

2提高人员素质是发挥信息职能的重要保障

近几年各医院均在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计算机处理庞杂的病案信息,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共享。作为信息病案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管理水平、信息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人的整体素质。国外学者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以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或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信息素质内涵主要强调两点(1)信息活动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处理和使用的各种能力;(2)终生学习的能力。认为是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综合表现。信息意识:作为病案信息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对病案信息的特性、作用应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对运作规律和要求具有专业敏感性。全面熟悉病案信息的发生发展、存在状态、价值作用、定向医源,传输渠道、输出方向。明确病案信息在现代医疗、医院管理、卫生统计、社会法律、历史资料中的巨大价值。所以病案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增加信息意识,重视信息,研究信息,充分关注病案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自觉获取、掌握、利用信息的内在要求。自觉从专业角度去感受、理解、利用信息的内在要求。自觉从专业角度去感受、理解、评价信息价值所在,敏锐地发现,捕获常人难以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结合医院的科研课题、医学教育、社会需求等服务人类,服务社会。

信息技能:信息技能包括:(1)确定、获取、组织、评价、创造信息的能力;(2)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3)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信息素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发掘信息,利用信息。病案工作者的信息技能体现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参与信息活动的主体应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保证医疗信息规范流动的重要保证。病案工作者从事病案信息管理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病案信息安全的保护、真实性的保证、知识产权的维护等问题。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的维权意识在增加,一旦出现医患纠纷,病案信息法律凭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站在公道、公正、合法的立场上,自觉维护病案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杜绝任意修改篡改,损坏病案信息的行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维护医疗信息的正常运行。

3信息职能部门如何发挥积极能动作用

医院信息职能部门是卫生信息的交汇中心。如何发挥信息的能动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1要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主动参与医院管理,通过对医院各项工作信息进行观测和分析,并根据医疗业务统计报表揭示医院工作中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为院方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3.2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服务,向院方及临床科室提供信息报告,对医院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关注同行业相同信息,进行对比,提出合理化建议。

3.3充分利用内部病案统计资料,发掘内涵信息,对医院的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总结业绩,提出问题。对医院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综合效益作出评估,为医院管理提供制订计划,进行科学管理,了解行业位置的理论依据,以便合理安排配置。

3.4应积极发挥信息桥梁作用。具有组织能力:指挥病案信息的内外流通,保证病案信息在医院纵向和横向渠道中的通畅。具有协调能力;控制病案信息在不同使用领域中的流量和流向,顾全多方利益。具有应变能力;对出现病案信息梗阻,出错等安全突发事件,有切实可行的防备,解决措施,确保病案信息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