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区域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广泛就业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创新性

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文化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软件设计、手机文化产品,也包括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提供设计、理念、增值服务等,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需求。

(二)融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服务活动的内容,是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球性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各国主要产业,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带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流动的体系。电影、书籍、电视节目、音乐唱片等可以在全球同时发行上映。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更加速了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进程。随着全球化分工体系的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如同其他产品一样纳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全球文化资源得以共享。

二、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特殊价值

从区域发展角度考察,由于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所独具的,因此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价值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区域的战略性产业,它是地方经济的新增长极,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从原有的硬资源扩大到软资源,在各个区域之间对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显得更有意义了。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将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二)社会价值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大大提升文化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使文化与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两翼。地方特色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民众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地位,它将为区域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将极大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三)文化价值

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效地推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从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开发,从资源投入转变为资源产出,从简单挖掘转变为深度开发、提炼升华,这将彻底改变文化事业发展模式,使文化事业在新的层面上得以更好发展。

三、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制定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优化整合政策,充分利用文化创意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股份制、集团化为目标,整合经营性文化创意资源,走集约化经营之路。用市场化发展的眼光来规划文化创意资源,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采取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措施,从优势资源入手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对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重要作用,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支持有一定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并举,鼓励中小文化创意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和法律规范,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出台税收扶持、产业准入、市场开放、经营性文化创意事业单位转制等优惠政策,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要完善政策,加强引导,采取贴息贷款、低息贷款、政府奖励等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导、鼓励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机制。尤其应利用好有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制定本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发展创意产业的载体,推动其率先发展,加快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宝鸡 产业集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宝鸡作为一座文化资源深厚的工业城市,文化产业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带动下与装配业带领下的工业产业集群,在近几年里发展得很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文化产业与工业产业的发展各自为营,彼此独立,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一座桥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也不同于创意产业,而是二者的融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是文化本身及与之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会展策划等内容。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独立存在,而且与其他产业紧密相关。相对于宝鸡这样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业名城,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其高速发展的契机,对于产业升级和转型,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宝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文化资源丰富

宝鸡是周秦文化之乡、炎帝故里,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全市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62个, 可总结为:一台——姜子牙隐居垂钓的蟠溪钓鱼台;二庙——建于唐代的周公庙和诸葛亮庙;三寺——创建于东汉的关中佛教塔庙之祖扶风法门寺、唐建的石窟慈善寺和以宋塔为主要特征的太平寺;四墓——秦公一号墓、秦穆公墓、班固墓、马援墓;五大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北首岭遗址,国家一类保护的先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周原遗址,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先秦高级宗庙建筑群雍城遗址,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遗址和我国最早石鼓铭发掘地石鼓山遗址。

(二)文化产业体系健全

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宝鸡目前已有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戏曲剧院有限公司、宝鸡剧院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具有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经营业务包括了歌舞演艺、戏曲演出、戏曲艺术培训、电影放映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今后还将拓展新的经营门类,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拓宽。

三、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重新划分宝鸡产业格局

宝鸡作为工业重镇,有着极具特色的九大工业产业集群。这些大产业集群虽不是宝鸡工业经济的全部,但却是最具优势和潜力的。通过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这九大产业本身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视角,可将其进一步整合为三类。

第一类为装配产业。以机床工具产业集群为主核的制造装配业和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航空安全装备产业集群和是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交通装备产业。对于这一类型的企业,最需要提高产品的适用范围和质量。因此,生产环节的效率与对于产品进行创新开发,便成为这类企业的发展重点。在生产环节,这类企业对内可依托软件服务业,采用现代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以节能降耗。产品开发环节,则可以依托设计服务业,以提高其适用性。宝鸡处于大西北和大西南枢纽位置的地理优势,以及悠久的古道文化,是宝鸡交通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关中通往巴蜀的两条最重要的“蜀道”——褒斜栈道和陈仓栈道都始于宝鸡,著名的“暗渡陈仓”的典故,也正是宝鸡的旧称。然而正是这一历史事件,为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因此,将古道文化的宣传与宝鸡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加宝鸡交通装备产业的文化内涵。

第二类为食品加工产业。这一产业具有极大的文化附加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此,在发展中应该借助传媒服务业和策划服务业加强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宣传。同时,鲜明的地域特色牢牢地将城市形象与之捆绑起来了,可谓一举两得。对于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应以高科技取胜,依托生物技术研究行业,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综合利用农学应用技术,尤其对于原料的培育,不仅依托地域文化,同时也要利用旱地农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灌溉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加工产业的独特性,同时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与发展。

第三类为围绕着能源的开发利用展开的产业群。包括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煤化工产业集群、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钛产业集群。这类企业既包含着对自然资源的已知功效进行开发利用领域,又包括对自然资源的位置功效进行开发利用的领域,但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因此这类企业是代表着宝鸡文化的新生力,而且代表着高新技术,需要强大的知识支持和创新意识,方能做大做强。因此,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借鉴美国“硅谷”的模式,打造出地方创新型品牌。

四、发展宝鸡文化产业的模式探索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香港 文化创意产业 经验 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

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再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协助相关产业和行业,结成策略性的发展联盟,争取公平的市场待遇,并利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推广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品牌,谋求更大的国际市场。在法制建设方面,尽管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很快,但对文化创意产品(如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集成电脑的布图设计及动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及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软件业、音像业等行业的盗版现象还十分严重,若不加以严格控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严重削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内地和香港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形成共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制保障。

最后,必须不拘一格地引进创意人才,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内地存在着人才错配、分布不均和人才不到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而在香港地区,创意人才的培养有着成功的基础,即使近年来香港创意人才流失比例增大,但其所具备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以及人才的交流环境是内地短期内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两地信息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拘一格地引进各地创意人才,让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互相撞击,产生持久的创意灵感和理念。同时,更要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将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在相关院校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培养一批真正认识内地与香港文化、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个从业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英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55-03

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的成长投下了阴影,人们开始为全球经济的前景感到忧虑,中国也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虽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大趋势不可能逆转,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的预期已经相当清楚,但是,近期股市的持续低迷、通货膨胀、成本提高的趋势都让不少人对于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有并非十分乐观的估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凸显竞争力优势

(一)经济危机下文化创意产业逆势增长

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总体持平衡状态,但在特殊时期会表现为非均衡状态。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需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与生活方式的反思来调整心态,通过文化艺术对未来的描述来增加希望、增强信心,文化娱乐可以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一种精神的安顿、慰藉与希望。虽然经济萧条也会带来文化投资的压缩,但同样会促进成本低但内容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从而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增强对民众文化消费的吸引力。而且,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可以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与形式创新。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繁荣的机遇期。考察美国、日本和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萧条时,好莱坞反而加速发展;2008年的经济衰退虽然使美国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平面媒体产业受到重创,但大型影视娱乐集团却能够利用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波,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2009年更出现逆势上升。日本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文化创意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实力大国。

(二)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危机时具有一定的拉动经济的引擎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的新样板,具有拉动经济效应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就是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我国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GDP6个百分点;其次,在服务业样板当中,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自身具有高附加价值,同时它还能够拉动规模消费的高端服务业,比如,上海世博会就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内容产业在经济危机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可以拉动信息服务、制造业,等等。

(三)文化产业是我们国家扩大内需的新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费优势的经济门类,其市场水平与区域内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其这一特点说明在经济困难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将十分显著。因为其根本是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本身适应人们生活方式,但是它也创造人们新的生活,创造持续的需求。比如,现在推出的3D电影,这里面的创新和丰富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消费;移动的娱乐,无边界的娱乐方式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会创造新的需求;还有作为娱乐的体育产业也能通过会展拉动消费,等等。

二、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经济危机下对文化创意产业资金投入的减弱

一方面,由于经济前景的相对不明朗,会造成地方政府在民生等问题上的投入持续加大,投入文化产业的速度就会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投入的收益不是短期能够看到的,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和持续的积累才可能有所回报,因此,在经济发展顺利、预期良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有耐心做较为长线的投入。但如果预期不理想,人们就会在这方面缩减自己的投入。这些都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冲击。

(二)“纽扣现象”阻碍文化产业发展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中国企业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生产企业多集中在加工复制环节,普遍存在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市场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因而处于价值链末端。就如实体经济中不少“中国制造”的特点:为国外做贴牌加工,出口的是类似纽扣这样的小零件,高附加值被国外挣取,这种现象被称作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在世界金融危机下,由于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减少、文化产业外贸受制约、出口萎缩,文化产业“纽扣”现象带来的危机更加凸显。

(三)产业趋同现象明显

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创意产业的各种优惠条件下,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列入“十一五”规划。但也出现了一些地方不顾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盲目发展的情况,这最终必将导致各地区的创意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恶性竞争。例如,很多内陆城市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为参照,也将动漫、游戏、设计等作为主导文化创意产业,盲目跟风,不注重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和特色,使历经千辛万苦发展的创意产业根本无创意可言。

(四)缺乏创意人才队伍

首先,我国工业设计人才短缺的情况并没有缓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因为我国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其次,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这是由于多数中国企业还不是很重视产品设计,学生在企业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事实上,除了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郑重其事地将设计写入公司战略外,更多的中国企业对此还是不以为然。“设计就是美化外观”这种观念依然在中国盛行。特别是一些企业热衷于拿来主义,将国外的成功设计只进行简单模仿便推出相应产品,显示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样的产品显然十分缺乏内涵。因此,表面上看,中外企业设计上的差距是在产品外观上,但真正的差距应该是在企业的文化内涵上。最后,从工业设计专业公司来看,普遍规模小,整个行业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偏于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

(五)一些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错误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服务于精神需求的生产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引导社会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文化产业通过自身产品传递给大众的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因此,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道德体系。而当今一些文化产业的企业却把一味地迎合消费者、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作为根本目标,把一些庸俗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导向传递给大众。比如,网络游戏,一些网络游戏宣扬的暴力、血腥、仇杀和迷信等观念,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网络游戏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加,青少年暴力和偷窃事件不断增加。娱乐本是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是人们放松自己、舒缓压力的途径,但错误的社会导向,却反映出了一些文化产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缺失。而在经济危机时,这些错误的价值导向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更加恶劣的影响。

三、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传统经济主要是资源型经济,主要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靠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比例较小,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很明显,我国人均资源都比较低,因此很多地区开始出现资源耗竭的现象。而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意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在经济危机时期,可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引擎。比如,所有的IT产品和数字娱乐设备都可以与文化产业结合,“娱乐无边界”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娱乐产业,打造人们全新生活方式,让人们在随时随地的娱乐当中来感受技术和文化娱乐。

第二,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地产价值。这需要从产业化角度去思考文化与地产的结合,包括思考怎样通过文化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拉动规模消费,拉动旅游,要有一个完善整体设计,来提升这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我们要完善综合商业配套,包括用文化产业来促进这种商业地产的价值。比如,可以打造高端的地产项目,主题公园真正做好的话就是高端项目之一。

第三,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制造业。我国制造业提升附加价值的空间就是跟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比如,玩具制造业,可以通过文化创意形成玩具的品牌来推动玩具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电子设计、大型设计等创意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

(二)政府积极的扶持与引导

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较高,投资期较长,而且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要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而且这还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有关,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国民的信心与凝聚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力扶持,繁荣文化艺术,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会具有满足精神需求、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共渡时艰的显著效益。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英国等发达国家学习,从开始的投融资到最后产品的销售都给予政策支持。第一,积极引导创意产业发展。比如,规划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创建创意产业园区,塑造合理的产业链,促使创意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第二,给创意产业一个融资平台,引导创意产业吸纳更多投资,让创意产业与金融机构等联系更密切。而在经济萧条时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政府应出台政策,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降低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利率或进行政府贴息,支持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把担保和再担保机制协调起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并按照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为了让创意得到充分发展,政策限制应该减少,放宽政策,给予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环境;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经常性讨论和研究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在经济危机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创新表征着文化创新的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者说是将创造性思维变成创意产品并最终进行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创新。只有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构建起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的质的要素,才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从思想意识方面鼓励群众多创新,多点子,少模仿。这就需要我们教育模式的改革要跟上,不能仅仅是应试教育,应该多鼓励学生创新,这是一种从小培养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所缺乏的。其次,注重培养创意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创意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人才、创意策划人、建筑师等,而且需要创意产业链下游的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这里可以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关部门和机构推出或筹备创意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先进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作品的创意人才。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意几点:第一,不仅要培养新型的创意人才,还要努力让现有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我们在培训新的创意人才的同时,应注意让现有的创意人才学习先进的创意技能和先进技术;第二,给创意人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第三,学习国外培训内容与过程,借“外脑”培养国内本土创意型人才。

(四)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发与整合文化资源

首先,各地应以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现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但其他地方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发展,不能盲目跟风。如果自身的经济基础差,连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大谈创意产业也是空中楼阁。

其次,各地方要根据自身的文化风俗来发展有特色的创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风情、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皿、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古迹、文物等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世界之最,这些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了不同风格的风俗文化,既是文化财富,也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各地政府如何整合开发,并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化运作方式,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品位、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来提升各地的竞争力,并在全球竞争中彰显我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把别人的一整套模式搬过来使用,就没有任何创意可言了。

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应清醒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文化资源的争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正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中国巾帼英雄花木兰的素材拍摄动画大片《花木兰》,融合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化材料,将一张“中国牌”打向世界市场。因此,在经济危机下,各地应意识到文化资源的宝贵性,也做到天下资源,为我所用,并整合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特色,形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并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五)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价值

毋庸置疑,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利润的追逐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目标。但是文化产业产品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能够被人们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经常也会反过来主宰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与制造业、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其实质应该是一种新的经济理念或产业范式,其真正内涵不仅仅是让人们通过将文化商品化去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其对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负有深刻的文化责任。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类过去的意义在于保护和开发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人类继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资源;对于现在的意义在于丰富人类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建构和谐繁荣的文化生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对于未来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广泛人文关怀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新人,尽可能地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掠夺,依托日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精神,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在经济萧条时期,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起到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导向作用,慰藉人们的精神,积极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的基础,努力做到优先实现产品的社会效益,这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世界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因为现在国外市场萧条,使得一些平庸的产品被挡在大门外,一些低小散的生产单位将在这次洗牌中逐步被淘汰,真正抗风险能力强的是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反而能逆势而上。因此,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及时研究并做出规划,应对措施得力,再加上改革开放30年来夯实的牢固物质基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会逆势而上,经济危机时期也会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参考文献:

[1]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美国文化产业[EB/OL].,2009-04-28.

[2] 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EB/OL].,2009-01-20.

[3] 陈少峰.文化产业在提升经济中的引擎作用[EB/OL].省略/chanye/chanye/2010-01-13/85711263373181.html, 2010-01-13.

[4] 孙薇,郑海.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危机的可行之路[J].新西部,2009,(12).

[5] 王蔚.形者神质,和谐共生――试析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J].东岳论丛,2006,(5).

[6] 夏春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哲学思考[J].求索,2006,(10).

[7] 沈惠娜.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思考[J].发展研究,2009,(7).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放慢脚步,开始提倡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不在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推出了种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景德镇之所以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其必然性,本文通过介绍其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一)陶瓷文化传承与弘扬要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是反映陶瓷文化内涵的载体。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提升陶瓷文化内涵的现实要求。在对陶瓷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除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外,还成为展示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并承担陶瓷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陶瓷创意产业的灵活形式,适时地对我国陶瓷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不断扩大我国陶瓷文化的影响力。

(二)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要求陶瓷传统陶瓷产业必须解决“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和低附加值”的问题。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对陶瓷产业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附加值的增加,实现增长,转变了过去依赖量的增长达到增长的方式,从而节约了能源、节约了原材料,保护了环境。而这些正好是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对陶瓷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把创意产业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关键词,构成了一条“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此产业链的上端环节为陶瓷文化,中端环节为创意技艺与过程,下端环节为传统陶瓷产品或新开发的陶瓷产品与服务。也就是说,在陶瓷文化创意产品中蕴含了陶瓷文化和创意这些核心成分。人们对陶瓷创意产品的需求,最终反映的是人们对陶瓷文化创意的需求。所以人们在得到陶瓷创意产品时得到的不仅是对陶瓷创意产品的物质享受,也是精神享受,是双重的。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陶瓷业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各产区的充分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产业的市场运作,加速该区域陶瓷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对陶瓷文化的发掘、研究、继承与生产,而且可以以陶瓷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向全球消费者弘扬、传播悠久、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此外,由于创意产业具有知识经济开放性、流动性特点,通过陶瓷文化产业这个产业平台也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外界的陶瓷文化交流,不断汲取中外陶瓷文化精华,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陶瓷文化。

二、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助于系统传播陶瓷文化艺术,保护工业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甚至是传统手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景产瓷区悠久的陶瓷文化资源,协调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要避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出现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政府首先要对自发形成的、分散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进行统一规划,向功能全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二要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准确,才错位发展。具体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类型有四种:创作型创意产业园、消费型创意产业园、复合型创意产业园和产业发展专区。当前处在发展初期的以创作型创意产业园为宜;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已有一定消费群已消费型创意产业园为宜;到成熟阶段可以考虑建设复合型创意产业园和产业发展专区。

(二)培养一批陶瓷文化创意龙头企业

政府应该首先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培育一批大规模是陶瓷文化创意龙头企业,然后发挥龙头企业的协同、带动作用,以达到“先富带后富”的产业快速发展战略。

(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一是要打造国际性陶瓷艺术交流平台。其中举办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办好国际性陶瓷文化论坛、充分发挥陶瓷博物馆的作用是三种具体的实施路径。二是要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经纪人制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成立经纪公司,由经纪人负责替创意人建立品牌形象,经营创意人的品牌,改变过去创意人既要投入创意生产,又要直接面对市场的状况,让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引进国内外知名拍卖公司,通过拍卖活动,激活和拉动陶瓷艺术品的交易和收藏,建立陶瓷创意产品版权信息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和艺术作品交易中心引导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版权和艺术家创意作品进入中心交易,交易中心不仅可以依靠政府权威鉴别版权和作品的真伪,维护好著作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为交易人进行纳税申报服务。

(四)人才队伍的建设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其发展的灵魂,一是要不断完善人才培训政策,要制定对现有人才的培训计划,让现有人才与时俱进,不断进步。而是要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定期输入人才的协议,保证企业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不断对企业的人才进行更新

(五)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

政府不仅要提供整体设计和产业政策指导,还不断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提供资金支持。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企业本身大都是中小企业等先天不足的劣势,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以及配套资源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导致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外政府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意环境,支持文化创业企业以及其配套企业的发展。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六)企业结合自己特点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势互补

企业首先要积极努力地调查研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状况,借鉴英国经验在资金,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同时要在市场培育,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自由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借鉴美国经验,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其次要在商业运作上借鉴日本经验,并着力打造完整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链,最大限度体现陶瓷文化价值。最后要充分发挥景德镇的优势,深度挖掘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走有瓷都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振兴之路。

三、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目前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然后从园区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鲁伟.论创意经济学与创意产业发展――以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

创意产业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6):14-19.

[2] 苏敏俊,金小军,卢霞. 紧握时代机遇 再创瓷都辉煌――关于

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陶瓷,2011

(02):30-33.

[3] 计颖,李其江.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