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汇率 利率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 经济结构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货币学派为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定。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1)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引起。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为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
2.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重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
2.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说的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
2.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
2.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计划着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6混合类型说。有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结合近年的情况,在轮机混合型通胀时,不少人还通过“流动性过剩现象”,探究了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深层次诱因,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直接原因背后,除了确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因素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通胀风险增大。IMF报告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和贝叶斯VAR模型(Bayesian VAR)两种方法对1996年以来中国通胀成因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需求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国外需求对通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中国一直以来外向型主导,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加对于经济结构的反思。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水平的高低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由于MV= PT(价格乘以交易量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而交易量与货币流通速率表现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直接导致价格的按比例提高。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
历史上通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2)
(1)2009年和2010年,M1、M2均位于20%以上,M2占GDP比重接近2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2)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一直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货币供应量增长和GDP名义增长率的之差较高,则通胀风险积聚。
(3)M1-M2增速剪刀差在2010年1月份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来说,M1-M2剪刀差反映预期变化,M1是由M0加上活期存款构成;M2是M1加上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如果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持有人会将货币活期化,M1增速就会加快;如果相反,那么,M1的增速就会减慢,M2增速就会加快。
(4)新增贷款。2010年1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640亿元,至此前11月的贷款增长已达7.44万亿元,接近全年的货币投放目标。因此2010年信贷目标已由7.5万亿上调至7.8万亿,全年贷款非常宽松。
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的持续贬值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周期一贯与全球商品价格走势紧密联系。2007-2008年那轮通胀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而引起的。当时美元指数一路走低,最低时曾降到71.66(2008年3月)。美元大贬促进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能源价格较2007初上涨了230%,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50%,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08%,各
分类指数普遍翻倍。可以说,当时的通胀压力是全球性的。
此外,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要素成本上升、内外游资助推资本市场形成泡沫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并使之长期存在,直到存量货币被消化。
4.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实施的货币政策
我国在2010年及2011年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收紧,缩小社会融资规模,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央行在2010年至2011年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4):
2010年
1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1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9日,央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新闻稿。这意味着央行开始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而是重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1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5日,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1年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经过一系列加息与加准政策后,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CPI及PPI稳步回落。
5. 运用货币总量调节“治标不治本”
中国货币当局在两年内所实施的频繁的货币政策看似已有效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并为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催生出民间“高利贷”,导致失业率提高,对资本市场冲击过大等。
总结
“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一定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所以,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我们首要想到的是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只侧重于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看来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不能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深层次内部冲突。所以,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针对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构性失衡,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1)缩小收入分配。政府应在两个“转移”上面加强用力,即“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增加补助,把国家的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更好地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状况。“转移支出”上面,国家应该有效地调节事关公众的税费、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政府应尽快清理和减少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些税费,在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民生支出上不要片面强调“市场化”、什么都与“国际接轨”。政府可推行财政直补(可对公众,也可直补公共部门),这样既解民生之困,亦纾公共部门成本上升之难。此外,政府在关注弱势阶层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控高”工作更需加紧和落实,特别是规范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财政税收的收缴和杠杆作用也必须加强。
(2)加大城镇化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2009城镇化率达到46.6%。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被大大高估了。因为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括1.5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市民的权利。目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亩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但是,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却进展缓慢。主要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市民的权利。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有效地被开发,能够帮助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刻不容缓。
(3)扶持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大程度上依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所以目前通货膨胀率下降带来的失业率上升的状况下,为稳定就业率,更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注释: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瑞穗证券。
(3)资料来源:CEIC、瑞穗证券
(4)数据来源:人民网。
参考文献:
[1]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沈建光,《结构性通胀还是全面通胀的开始?》,2010.12.14.
[3]张爱群、吴春蕾,“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9.
[4]《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中国经济网.
[6]人民网.
[7]瑞穗证券.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3
2010年延续至今的通货膨胀已经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频繁举措(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行政干预措施等等),但在惯性、预期、春节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仍在维持并时有强化。事实上,抗通胀并非政府面临的惟一难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任务,如保增长、促就业、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控制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快经济转型、打击房地产投机、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理顺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等。其中一部分任务之间似乎还存在着相互矛盾,更是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例如,提高利率与吸引国际热钱、经济减速之间的矛盾;控制农产品价格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之间的矛盾;控制能源资源价格与理顺要素价格体系、加快经济转型之间的矛盾;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保增长、促就业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等等。因此,协调矛盾、治理通胀,需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全面安排。笔者以为只有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系统分析并厘清通胀的主次原因,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富有成效的调控措施。
二、此轮通胀的原因分析
(一)首要原因
此轮通胀产生的首要原因还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及流动性过剩。国际方面,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国内来看,长期依赖出口、投资拉动GDP的格局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和信贷增速过快,在国内汇率弹性不足以及对冲不完全的制度下,会形成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诱导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目前,对冲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70万亿元,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而我国经济的货币深度也到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位。
(二)长期上涨的根本原因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各类要素乃至货币的价格(包括资源价格、工资、地租、利率、汇率等)都面临着重新估价的局面。换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趋于加大,这也是我国长期物价上涨趋势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从传统的“生存工资定价法则”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法则”转变,必定引起工资的补偿性上涨、保留工资的提高以及工资与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五年仍将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同样的,土地、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推动着各类商品价格的走高。
(三)导火索及维持原因
2010年,国外部分农产品及大宗商品涨价,其中不乏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原油、大豆和棉花,从而向国内输入了通货膨胀。而国内则面临着频发的恶劣天气,从早春持续低温阴雨到夏季的洪涝灾害,以及后期的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季农产品生产,也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特别是作为重要蔬菜水果供应地的海南,频繁遭受强降雨袭击,导致洪灾频发,对食品价格的上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因素都是通货膨胀发生的诱导因素。
而通胀的发生更是强化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形成惯性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投机炒作风气也日渐浓厚。受制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大量资金涌入楼市、股市、农副产品市场、奢侈品市场,所到之处无不拉高了金融资产和实际商品的价格,部分领域甚至呈现出泡沫迹象。在通胀预期下,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谋涨价等投机炒作行为也不时涌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通胀预期及投机炒作是通胀持续乃至强化的主要推手。
三、治理通胀的对策建议
(一)根治当前的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银行信贷,因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必然选择,央行可以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对于加息可能扩大中美利差,吸引更多热钱流入的担忧,笔者以为,加息仍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此轮通胀与宽松的银行信贷助长房价上涨有着直接联系,而低利率也助长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局面,因而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抑制民间资金的投机炒作行为。相关数据显示,与利差交易相比,国际热钱更加热衷于短期套利,与国内的资产价格关联度比较高。因此,尽管提高贷款利率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符合资本价格的回归趋势和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挤压资产泡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当然,为了减少负面冲击,建议还是采取不对称、小幅加息方式,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可以略高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并依据政策效果斟酌操作频率。
此外,还要注意对存量流动性进行疏导泄洪。在笔者看来,流动性过剩之所以泛滥成灾还在于投资渠道的匮乏,换言之,缺乏充分吸纳流动性的投资“低洼”。这个低洼,既要门槛低,又要容量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吸纳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应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深化与广化,积极修建债券、股权、保险资产的“金融资产池”以吸纳流动性。也要努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流动性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既可以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也有助于支持国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打破垄断、调整收入差距,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二)应对中长期成本推进型通胀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供给。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更多、更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吸收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有赖于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将我们以往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新的依赖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打造精品名品的竞争优势。配合以有效的政策组合,在产业政策上开放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来提高企业效率;财政政策上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推进手段便是要素和货币价格改革。惟有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各类要素资源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体现出资源的真实价值,避免低价下寻租、滥用、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中国的经济转型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全面预算;管理对策
通货膨胀表现为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据国家统计数据库显示,我国工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自2007年11月以来持续缓慢上升。2011年1月至9月工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伴随着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国内通货膨胀对制造型企业生存和发展发起严峻挑战。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涨风险和资金支付压力的重要举措。
通货膨胀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
制造型企业通过提供生产技术或原材料为外来企业进行产品加工,以获得进销差价而盈利,整个行业处于产业中下游,基本竞争方式是成本竞争,受通货膨胀影响比其他中上产业要大。国内制造业处于成熟期,市场增长减慢,份额分配相对稳定。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对出口产品几乎没有议价优势,这使得国内行业间恶性竞争加剧,加大了制造型企业提高利润的压力。
经营风险
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导致成本费用增加,资金收益率下降。
一方面,供应链系统上下游环境的变化,使上游供应商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供应链系统下游经销商面临资金紧张而拖延付款,企业销售资金回笼不及时,影响再生产。
另一方面,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人工成本。通货膨胀一旦开始,可能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加重企业成本费用负担。
财务风险
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企业生产投入和资金占用量逐步增加,下游经销商拖延付款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经营活动资金紧张。从资金供给上看,高通货膨胀促使银行利率不断上升,央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压缩银行贷款,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更加艰难。上市公司高成本使经营困难,公司股价下跌,投资者实际收益下降,阻碍公司再次发行新股融资。资金紧张致使财务风险增加。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预算管理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方式以货币或其他指标的形式加以量化,它体现出全方位的规划,内容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
全面预算编制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①效益优先;②全年预算服从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③预算执行与控制过程中权责对等;④编制预算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⑤以收定支,实事求是,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收入、成本、费用等采取稳健谨慎、保守的原则;⑥全员参与,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在通货膨胀宏观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以生产成本为预算起点,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成本为预算起点,内在逻辑为: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或无较大可能提升的前提下,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须在成本上进行挖掘。
利用公式:目标成本=现实售价-期望利润,确定降低成本的目标,编制成本预算;
加强成本控制,实行成本考核;
经常进行成本差异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成本。
成本差异分析重点应放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两点上,以应对价格差异所造成的成本上升。应对措施主要有:①由采购部门负责,对外密切注意原材料市场的行情波动和变化趋势,通过与主要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稳定原材料价格,对内灵活调整材料采购、运输和存货政策,加强、协调与生产、财务、仓储等部门的联系与关系;②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配合,稳定工资率的前提下合理提升工资水平,加强人事管理,推行奖惩机制,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加强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
为适应调整物价上涨,现金预测以短期预测为主,依据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利润预测、筹资计划、现金收支的历史数据等资料,按月、季度、年度进行编制。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一般包括: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②收到的租金;③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收到的税费返还。
现金流出一般包括:①企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②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③支付的税费;④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供应链系统下游经销商经常因为资金紧张而拖延付款,在分析控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时应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期控制。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高通货膨胀下实际利率为负,致使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必须增加流动资金以应对资金成本的提高,因此企业融资将更多的选择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通过对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以及偿还债务、支付筹资费用、偿付利息等与筹资活动有关现金流出的预算与监控,分析筹资成本和现金流入、流出合理程度,可以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的异常现象,减少资金占压和浪费,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资金用在关键之处。
总结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通常有两条途径——“开源”与“节流”。制造型企业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要注意政府政策与宏观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经营决策,集中精力开发市场、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好“开源”工作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不能忽视“节流”的重要性,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合理编制预算,加强成本控制,从企业内部寻找利润增长点。此时的财务预算应以成本预算为重点、现金流预算为核心,从价值的角度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各项经营预测和业务预算结果。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费用,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实现新形势下的战略规划,推动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全面预算管理[M],中信出版社
[2]王化成,佟岩,李勇,全面预算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杨玉凤,刘春燕,通货膨胀环境下资本预算探析[J],财会通讯,2009年14期
[4]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年11月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5
关键词: 欲望; 理性人假设; 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 on the Hardcore in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WANG Fu-m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irresolvable problem to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Each government might try every means or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it whenever it occurs, but the result is always unfruitful or dissatisfactory and thus forces us to further ponder over the cause form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part from many reasons dealt with by modern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inflation, there seems one always neglected and never mentioned—human desire. Desire is not only a reason of infl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one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Owing to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desire,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desire has it own distinction, and according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ich are taken to manage inflations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human desire; assumption of reasonable person; 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通货膨胀问题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史,通货膨胀总是和经济的增长相伴生,虽然有的时候表现得温和一些。就我国的经济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也一直在上升,只不过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快,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上升的趋势依然不可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指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对未来的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2012年一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总理在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每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国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总理在2011年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就像关在笼中的老虎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很难关回去。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设:欲望及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
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6
【摘要】本文试图从民生角度来分析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单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从民生的角度谈通货膨胀的危害与防治,最终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分析并尝试提出两种可以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
【关键词】民生问题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2010年两会上,政府明确指出了我国当下面临复杂经济条件下需要首要处理好的问题,民生问题。可以说这反映了我党一直以来关乎民生,体恤民情的本质。也如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形容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政府工作报告中充满了强烈的“民生情怀”,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到办好教育,从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到农民增收,可以说这是我国首次将民生问题摆在制度政策的层面,给与高度重视。
民生问题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福利问题,不同于对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的研究,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于人口数量大、人均收入低的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这部分人的福利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如何切实解决百姓的收入增长,有效就业,福利医疗,住房保险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其实就是处理好民生问题的关键。
2009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家在通过出台一些救市政策在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经济结构亟需改善,通货膨胀预期陡增,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合理且有效的应对。这些挑战的提出无疑给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在这一系列问题中,通货膨胀的问题与民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发展究竟如何影响民生状况,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政策来治理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以保障民生,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1通胀预期及主要诱因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2010年的高通胀预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政府相当重视新一年的通胀走向,因为经济回暖时期的通货膨胀很可能会因为调控不当而导致经济滞涨(stagflation),造成“双谷式”衰退。政府明确指出试图控制新一年CPI指数上涨率为3%,做出温和通胀的预期。那么这里简单梳理一下2010年我国高通胀预期的原因。
1.1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增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投放货币的同时,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这个拉动作用对价格的影响相对经济增长峰值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国际经验为3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半年至1年[1]。去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至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阶段,4万亿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刚性,那么货币投放量很难强制压缩,于是由于宽松信贷而产生的流通性过剩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
1.2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
当货币超量发行涌入经济市场的时候,实际增长率为市场可以健康消化的部分,其余则成为过剩的流通性压力。2000-2008年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率为17.1%,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3%,而居民价格指数上涨2.4%,那么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货币供给量为4.4%,由于这些剩余货币大量被房地产、股市等资产渠道吸收,故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同样,2009年由于宽松信贷政策,货币供给量增长27.7%,而实际经济增长为8.7%,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市场吸收2.7万亿元,相当于货币供给量的6%[2]。而房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对货币的“吸纳”建立在其本身非理性繁荣而产生的资产泡沫化基础上,我国股票市场2009年达到88.58%的涨幅,居全球前列;而房产市场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成为投机型投资的热土。这样造成两个效应,第一,硬资产涨价拉动消费品物价上升,使得消费者消费增加,进而促进物价上涨;第二,资产泡沫化预期形成后,大量资金涌出压力增大,提高通胀预期。
1.3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纷纷上涨,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这体现出我国2010年通胀的预期表现出多种通胀模式混合的特征。
总体看来,由于去年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双宽松政策,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很强,加上新年的“翘尾因素”与当下西南干旱造成的粮食大幅度涨价带来的消费预期提升,我国控制CPI全年3%的增长是一项重大而富有挑战的工作。
2通货膨胀对民生的主要影响
温总理在两会前就曾指出“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在经济复苏中温和稳健的调控由高通胀预期带来的流通性压力,这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遏制市场经济复苏的上升状态,那样会使经济再度陷入萧条;其次,保证不发生严重甚至恶性通货膨胀,则是对“民生”的最直接的关怀。
通货膨胀直接危害百姓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大事,政府试图力保全年CPI增长3%的很重要原因,便是担忧通货膨胀对百姓利益的严重危害。那么,本文便忽视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试图单纯从百姓的角度分析在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后对民生的危害。
2.1收入减少
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百姓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购买力的降低,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消费品真实物价上涨的幅度大于百姓手中的名义货币收入增长,那么同样的货币将不再能够购买等同量的商品,百姓的福利受到直接损失。
当通货膨胀发生后,由于政府存在“菜单成本”而不会在短时间内调节税收税点的指标。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一种递增税种,按照收入多少划分为若干等级,随等级提高赋税额度提升。若假设原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税点为t0,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则通货膨胀发生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点降低为t0/(1+π0-r0),对于百姓来说,原本不需要缴税的一部分人在通货膨胀之后需要承担缴税义务;同理通货膨胀后,原本许多缴纳低额度个人所得税款的民众将被重新划归为高一等级的税收人群,不得不支付更多税款.这样通货膨胀的存在损害了百姓利益,而补贴了政府。
于此同时,企业在通货膨胀之后没有加薪动力,员工反映出对消费变化的迟钝,则整体市场工资上调有一个明显的滞后,那么假设通货膨胀前员工工资为w0,同样假设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那么当通货膨胀发生后员工的实际工资下降,w=w0/(1+π0-r0),可以看出来通货膨胀发生后损害了员工利益,即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补贴了企业家雇主。
2.2收入不均
通货膨胀发生使得日常消费品价格发生大幅度提高,日常消费品包括粮食产品与其他生活资料必需品,收入低的人群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要明显大于收入高的人群。这里将收入低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农民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实际收入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面对刚性需求生活必需品价格提高,则生活福利受损;另一类是农民,虽然农产品价格提升部分补贴了农民收入,但是粮农产品的价格提升远远不足以负担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3]。理由主要因为粮农产品价格上升同时土地成本很快上升,价格传导迅速,使得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产品价格上升,农民通过农产品获得的盈利需要对农资产品价格上升进行补贴。我们再从收入角度分析,当通货膨胀到来时,我国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有资产的上涨,即“双膨胀”状态。就居民收入购成而言,实体经济部门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而收入高的人群还会获得资本部门的资本利得。通货膨胀的到来无疑极大加速了贫富收入差距。
2.3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MiseryIndex)于197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Okun)发表,用以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4]。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为: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按照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Curve)的描述,正常经济走动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有一个近似替代的关系,此消彼长。当失业率或通胀率其中之一变化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民生痛苦的状况,若两个比率都上升,则反映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的提出其实强调了就业率对于民生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之所以失业率与通胀率能够存在反向关系的原因在于: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时候,工人可以选择的其他工作机会较少,所以一般不会很强烈的要求工资上调;同时,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雇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5]
我国当下处于一个混合型通胀预期较高的时期,对于广大下岗人群与广大的毕业生人群来说,失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些大部分的低收入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谈判能力来使得工资额度上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到来,痛苦指数则会显著上升,民生问题受到严重损害。
总结看来,通货膨胀对我国2010年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从百姓的角度,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若发生较严重通胀,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百姓的福利会受到更多的损害。那么从民生角度着手,我们就应该准备一些防治通胀的政策,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3民生角度的政策分析
经典教科书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有许多方法,根据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同,按照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解释,主要的政府调控手段有控制货币发行、调整利率、调整汇率等等。本文主要考虑我国现行国情,从民生的角度来探讨各种治理政策对百姓的福利作用,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最能让百姓受益的治理政策,抓住政府以“民生问题”为本的工作重点。以应对如果发生的通货膨胀状况。
3.1利率调整
根据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定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在货币主义的理论中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货币的过度发行是通货膨胀的关键。那么利率政策的效用显而易见,调高利率属于紧缩式货币政策,抑制了流通性,增加了储蓄总量,减少了实际流通货币量,直接的降低了通胀的压力。
然而货币政策需要较长的传导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很强的信号作用,各国央行都很慎重的加息,因为加息意味着直接对过热经济的“降温”。而当下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任何直接粗暴的利率调整都有可能打消刚刚兴起的民间资本活动的苗头,扼杀了复苏的经济形势,而产生一种经济停滞的后果。对百姓而言,直接的利率调整则很可能造成紧缩信贷使个体私营企业失去贷款而面临危机,这样将造成的更多失业。所以在治理通胀时,从民生的角度来考虑,不应该首先考虑利率的调整。
3.2汇率调整
传统的汇率思路来治理通胀的方法概括起来应该是这样: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减少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贸易顺差,进而消除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缓解通胀压力;其次,人民币升值,进口大宗商品的国际成本实际价格下降,拉动国内其他商品也相应降价,从而抑制输入性通胀。[6]
然而在我国的现行外贸体制下,汇率调整发生了典型的“政策失效”。当前外贸企业不能完全自由的进口国外商品与服务,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对于民众而言,也不能直接享受到进口商品时人民币购买力的提升;相反这样的汇率调整将利益主要补贴给了拥有进口权利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拥有进口原材料权利的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
3.3税收制度
在需求性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增加政府税收,降低居民消费,控制货币流通量,达到通货膨胀的治理。而我国当前形势是由于过量的信贷发行与高企的资产价格而造成的高通胀压力,伴随着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显然通过增加政府税收的手段不仅不能够解决通胀问题,反而会加重民生问题,降低了百姓收入,损害了百姓福利。
3.4可行政策
在讨论了上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后,发现从民生角度下考量,这些政策在当前我国情况下有着明显的缺陷,那么结合当下我国情况,该如何最好的处理好“防通胀“与”重民生“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给可行的政策提供一个思路。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当前我国外贸劳动生产率较低,而在外贸交易中暴露出国内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这些给输入性通胀带来了条件。于是国际原材料成本的提升直接造成我国的其他商品被动提价。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产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制度研发,力图在新能源与新技术的领域取得领跑。
另一个方面,在民众对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从民心方面对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行疏导,达到“疏导胜于防护“的目的。当前资产泡沫化严重,房地产价格高企是令百姓不安的最大因素,那么出台适当的控制楼市政策,可以很好的安抚民心,稳定通胀预期。同时,政府出面公开宣称力图控制2010年国家CPI增长率3%,维持温和通货膨胀,利用政府公信力让市民安心。有效的避免了消费者因恐慌最近干旱天灾与”翘尾效应“导致的物价上扬而引发的价格预期上升,于是加大消费进而推动了物价上涨的现象。最后政府宣传要通过治理通货膨胀预期来维持新年的稳定,那么在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指示下,民众因为提高储蓄率也可以部分化解通货膨胀危险。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