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趋势;对策
引 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及企业普遍提高对信息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中孤立的、单一的信息化状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分支机构广泛分布的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的信息化满足不了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这主要原因就在于采用的信息化技术的落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常有为无法及时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的状况而感到苦恼。为此网络技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寄望于网络技术来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让信息开始流畅是网络技术的一大优势,这对于企业管理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网络化渐渐成为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应用技术,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的信息化,于是在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专业人员使用网络上的信息化系统时,一般不会感到网络有多么重要,那是因为这种更能满足人们工作生活需要的应用方式可以尽快让人们适应并感受不到其重要性。但这种网络信息化技术确实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次革命,不仅仅是单纯的更新技术。
一、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趋势
1.为员工提供利用技术的机会
企业需要继续不断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便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与网络连接,不管它们是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轻松方便的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企业信息系统。
2.虚拟办公的使用效率提高
将更加深入推广网络会议、在线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等虚拟办公方式,以便企业密切关注目前的生存力,现代企业管理中严格控制办公成本,而这些虚拟的办公方式将会降低成本,并为企业创造收益,同样也会带来时间管理、员工安全方面的收益。
3.对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引起重视
人力资源管理部为了能让信息化系统达到企业的各项要求,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选择其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具体技术,并且将认真检查其他解决方案能否与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服务捆绑在一起。因此,在选择eHR系统时其他解决方案与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服务集成的容易性是关键因素。从企业整个经营角度出发,人力资源部选择各项技术要谨慎,并且对供应商的相关服务能力要充分考虑。
可见,当前最重要的趋势还是创新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技术,但对此企业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以后投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所使用的技术会优先于购买、使用新技术或是实施新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中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基础差
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成效受其直接影响。由于管理基础薄弱,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运作缺乏一个基础平台。例如企业在考核员工绩效方面,如果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每个业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的对下属员工实行信息化的实时绩效考核,仅仅是靠人力资源管理部进行考核统计的话,就很难在企业内部获得有效系统的继续考核信息。所以通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开展信息化来寻找和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它能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水平。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会为推动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者在不断的相互促进和改进中,从而为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优秀的供应商
人力资源管理使用的信息化不但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它更是一项经营战略。我国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化软件的供应商把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模仿和超越国外的产品技术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所体现的经营战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展的信息化项目大部分都是在使用产品,而不是围绕业务操作流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当企业选择其信息化不是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仅仅是听从信息化软件供应商的花样百变的演示及信口雌黄的承诺,不但会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还会导致企业投资损失,甚至对企业内相关人员的职业规划产生不良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缺乏专业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中拥有三个阶段:一是人事管理阶段,二是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经营阶段。推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其发展只有短暂的十年时间。就我国企业来说,有不少企业引入了人力资源处的概念,但那只是将以往的人事部门简单的更换为人力资源管理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在我国企业中还处在初级阶段。此外,由于在管理观念上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严重缺乏专业性强的培训,当前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属于非专业出身,他们自身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没有掌握其系统性的业务流程和内容,有不少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所具有的紧迫性、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对策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大信息化建设
第一,需要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思想,转变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态度,让它们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所具有的紧迫性、重要性,从而在企业大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不但带来的是先进的软件或工具,更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或全新的管理方式。只有不断深入理解、消化透彻及全面掌握信贷管理理念,并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应用,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有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转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这才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在实施信息化中,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层管理者足够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属于长期效应,可能没有明显的当期效益,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企业管理者一般只重视当前的经济效益,把重心都放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是间接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能够创造巨大的无形效益,它可以增强员工满意度,发挥员工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第三,如果企业管理者能真正的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掌握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实现经营效果的方法,这样他们就能变成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忠实倡导者,进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列入到企业决策者的议程中。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应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展开大力推广宣传工作,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经营理念传输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拥护者、倡导者。
2.不但注重选择产品,还要重视选择供应商
人力资源管理开展的信息化不是即买即用的软件产品,其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包括系统规划和实施、二次开发、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培训等多个环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时不但要注重产品自身的价格、特性等,还要全面了解掌握产品技术架构、供应商具有的服务能力、供应商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前景等与供应商的整体实力相关的各种因素,选择一个既有优秀产品和实力雄厚,又有丰富实施经验的信息化供应商,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项目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团队力量
人力资源各级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有可能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的一大障碍,所以对其信息化团队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其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以往的人事管理比较,更多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理念。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人员加强培训,使其尽快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掌握必要的技术方法,并且让它们清楚的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并不是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需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引进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性,特别要做好培养、储备信息化人才工作,将培养、用好和留住人才当作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完成,切实努力创建一个尊重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综合型信息化人才激励、约束和选拔聘用机制,以便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需求。其二,在计算机运用方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提高其操作能力。传统的工作流程和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信息化中发生改变,由计算机来完成大量工作。所以要对相关人员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加强培训,使其熟练操作,并且对遇到的简单问题能自行解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技术引人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必将改进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当然在其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大信息化建设、不但注重选择产品,还要重视选择供应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团队力量,只要这样才能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对策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现代企业进行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然而,面对实际情况,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探索出更加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管理模式,成为本文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不强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仍然实行单一的薪酬制度,工资并未实行多样化的给付结构,大多数企业实现的是静态报酬而非动态报酬,因而,很难发挥薪酬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刺激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报酬方式单一
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尚未真正的实现多劳多得的公平社会分配原则。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薪酬定制之前,并没有真正的重视企业员工的管理能力、技术、知识等基本的要素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员工知识要素参与的分红体系,显得薪酬系统的报酬方式较为单一。
3.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缺乏弹性机制
我国的当前的员工福利制度仍然以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分配模式为主要的依据,如加班补贴、住房补贴、医疗保险补贴等,缺乏家庭福利人性化的特质,没有明确的福利计划,整体的福利待遇缺乏弹性机制。
4.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不健全,薪酬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系统起步较晚,在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培训、招聘、规划等方面不健全的问题,具体的薪酬组织管理水平、管理分析设计等,都缺乏灵活性,企业的福利待遇的制定没有员工参与等,因而,往往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与不足之处。
从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薪酬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尚未将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企业所给定的薪酬标准与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存在着巨大的不匹配性,单一的薪酬给付标准并不能够满足不同的员工需求。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的对策
1、建立起高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
高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绩效水平来确定的。员工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及工作积极性是不同的,因而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也不尽相同;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较高的情况下,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最大,则应该给予员工相应比例的薪酬奖励;反之,则支付较低的薪酬,如此一来,员工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热情直接与自己的工资水平向挂钩,就会形成良性的工作态度。不同的时期,员工工资波动较大,因而,奖金和津贴的比重就比较大,保险及福利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形成高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职工的不同的薪酬期望。
2、确定明晰的薪酬分配原则和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要从薪酬分配制度的高度进行分析与设计,可以结合公司的业务发展规划及组织管理体系出发,来确立起较为合理的薪酬分配原则和管理体系。例如薪酬的支付水准可以依据目前的市场行情,综合员工的工作岗位所产生的财富价值,对于公司发展的贡献等因素,来确定出较为合理的薪酬分配原则和管理体系。
3、实行公平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
实行完善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是确立起较为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只有建立起高效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够对于企业员工实行公平、公正的福利给予标准,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挽留人才。实行公平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管理者可以制定出具体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标准,对于企业的职工,实行不同的技能操作标准的考核与测评,建立起公司管理层与下属之间的良好的互信关系。(2)明确公司的薪酬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对等关系,使得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绩效管理水平的对等。(3)对于职工的业绩进行公开、公正、透明评估。
总之,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只有结合当今企业的薪酬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弊端,了解改进的方式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公平、对等的、与职工的付出相对称的工资给付系统,保证薪酬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从而发挥薪酬制度在激励员工热情方面的优势,使得薪酬制度成为一种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 自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以来,医院在内的各领域都在不断改革中积极适应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目前各医院之间的竞争,已由设备资金上的传统竞争逐渐转向人才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具有维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将结合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改革思路以及相关建议。
我国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很晚,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人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理解还欠缺全面性和准确性,人力资源还没有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在新形势下,医院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内部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也大大加强,但是仍然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广泛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首先,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缺乏有竞争活力的、规范化管理的体制。员工录用、工资调整、职称晋升、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反而强调以事为标准和中心,将人只作为了管理对象。这样的管理体制,忽视了员工内在需求的因素,忽视了人的可激励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缺乏科学的员工考评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很多医院的薪酬管理缺乏完善、缺乏福利和劳保的有效管理、缺乏人力资源危机意识、缺乏员工档案管理的规范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甚至会引起人力资源的流失。
(二)恶性竞争和人才流动的无序化
首先,随着近些年来,就业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各行业的人才自主择业,这就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处于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或乡镇地区的医院,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人才的流动,严重的偏向了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从单个流动转向了集体的跳槽趋势,这种恶性竞争就无法满足弱势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克服恶性人才竞争。
其次,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投入和长周期,以及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这就造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性和医院对其大量需求的落差。高标准要求造成高端医学人才流动无序化,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专业人才极为紧缺,使得医院的人力成本和投资风险也大大增加,造成了医院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困难,医学人才引进与稳定困难。
另外,卫生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医学业务技术,却往往缺乏现代管理的思想、管理专业背景,难以胜任管理岗位的要求,这种文化素质差距很难适应新时期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的需要。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策略
在人才日益竞争的新形势下,医院必须针对目前的现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创新的策略。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医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突出实力,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实力,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念。在新形势下,医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开发,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传统人事管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技术是由人掌握的,医院品牌的打造,也靠人来实现。所以,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便不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所以,要先树立人才竞争的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引进和培养人才并重,激发全院员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
(二) 注重名医效应、建立人才梯队
重视人才,引进人才是新形势下医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人才梯队的建设方式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满足不同医院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最大的合理配置效果。
以增城市新塘医院为例,医院充分认识到“医疗机构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医院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大智力投资。同时,注重名医效应,一个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出一支具强战斗力的医疗团队。名医在社会上的影响是一个无形的资产,是无法估计的财富。为了保持人才梯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建立一个具有激励有激励、公开、公平、科学 的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确保医院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增城市新塘医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在职医护人员520人,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 29名 ,中级职称医务人员106名,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公开竞聘择优入取,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不论是人才的招聘还是晋升上,都应采用公开竞聘、择优入取的管理方式,依据医院的自身发展需求、建设目标有针对性的确定人才招聘的方向及比例数量。同时医院还应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核心人才的加入,从而不断丰富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另外定期的组织员工考核、专业技能评估、职称晋升,择优提升成绩优秀的人员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在人才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创新管理,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施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医院才能始终保持活力,在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何涛,周丽霞.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2).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4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成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人力资源基础信息标准化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础。根据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所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管理工具,应应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业务流程的设计、员工沟通、人力资源报告分析等,并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主观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理解存在误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仍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如SG-ERP中许多附加信息并没有完全利用,甚至没有得到维护,有的数据仍不能得到完全共享,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
第二,客观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原有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当滞后的现状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基础,再就是在现有信息化系统中的动态数据不能及时采集得不到准确维护和更新,因动态数据的本来作用是提供即时信息,供管理层进行决策,这便要求动态数据能随时进入数据库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然而,一些组织的动态数据并没做到随时更新,动态数据没有及时进入数据库,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能表现为工资的记录器,不能只为发放薪酬或只为统计报表提供数据,应作为一个管理工具,不仅要能记录所发生的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提出有价值的报告。比如,通过对员工考核数据的分析,组织可了解到目前的整体绩效状况;通过对工资结构的分析,可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等。
三、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第一,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方面,企业业绩的持续提升和战略实现必须依靠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体系,既包括求才、选才、用才、育才、留才的激励机制,有包括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平台和凝聚员工归宿感、责任感和塑造自身形象的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是指有计划地实施的、旨在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需求的、最终提升组织绩效的一系列教育和培训、开发与管理的活动,其信息化内容也应具有相应的范畴。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提升电力行业的产业水平,促进电力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不能局限于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而应坚持以战略的目光和系统的思想,集中精力研究系统性、全面性的战略事务信息化管理,如研究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企业再造与技术创新能力、把握客户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用活企业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策划、决策、领导能力等。
另一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技术运用的成本逐渐降低,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便捷。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给电力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比如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重组理能指导下对企业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各职能部门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信息流动更为流畅,从而加快沟通过程,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改善决策效果。也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企业传统的层级管制,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得更多的工作由跨专业的临时性团队完成,显现出网式的组织机构。在这种网络式、扁平化的组织中,企业职工更容易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进行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企业。
第二,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进行指导。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系统工程,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步考虑:首先应该着眼于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包括行政事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及员工入口管理等,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占用员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一是占用大量时间效率低其次是差错率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其次是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如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等。尽可能将相关的工作职能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将优化后的流程体现在流程中,使用一套信息系统使资源共享化;最后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如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评估人力资源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决策以及如何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如何通过合理的招聘技术与测评技术为企业选聘合理的人才、如何通过工作分析技术以及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提升组织与个人绩效等,所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
第三,用系统的理念进行实施。
针对电力企业组织机构的不稳定、业务流程变化频繁的特点,电力企业的不断变革,针对人力资源业务管理规则的实际需求,国网公司推进了SG186信息化工程,于2008年研究开发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管理与统计软件”,并在系统内推广应用,实现了组织机构、岗位、人员360度信息、劳动统计数据的全面采集。人员360度信息包括了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语言能力、工作履历、劳动合同等33个数据子集。通过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管理与统计软件,初步建立了员工信息、指标、报表相衔接的信息管理与统计体系,使之逐步构建一套纵向贯通、横向集成、高效完备的人力资源应用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网络化、流程化、节约化管理。由于人力资源节约化管理的统一部署,在以上基础上又开发了SG-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支撑模式。
四、结束语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5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虽然研究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也显示出研究的进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IRM)这一术语;就其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对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研究作出贡献的不仅有专家、学者,如霍顿、伍德等,还有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前者成为IRM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后者则成为 IRM 形成领域之一。
在我国,有志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 ,在西方研究者的带动下也涉及了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探讨。概括起来,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积极引进 、传播西方学者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在吸收、消化西方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在信息资源管理内涵的认识上 ,我国学者在 IRM 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见端倪 。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国家和组织机构达到预定 目的,运用各种手段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思想和管理模式,其理论研究将随着实践领域的拓展而不断深化 ,有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认识也将逐渐明确与升华。
总之,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
一般地讲,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信息资源”的形成, 根据有关信息资源定义信息资源早已有之,但为什么说信息资源管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呢?这里涉及一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 尽管信息资源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已经产生并广为流传,但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它视作一种资源,只有当信息资源量的积累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人们的认识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生成是多种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仅有信息资源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这种量的积累还需要其它因素的推动和刺激;当然,这些激发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促成了人类观念的质变,而且还直接促成了各类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集成发展,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技术条件。而一旦具备了观念条件和技术条件,信息资源管理就必然会在某个生长点上生成,以史实而论,信息资源管理最早的生成领域是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这可以称作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实践条件。总而言之,信息资源管理生成的观念条件、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是互为相关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3个条件,信息资源管理才会形成与发展。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到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已初步具备了上述3种条件,这样, 信息资源管理就开始萌芽和发育,而其最早的生长领域就是美国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美国各政府部门向来有重视文书管理的传统,本世纪初开始的地方政府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临时增设的各种机构,导致了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对此,美国政府运用了行政和立法双管齐下的办法实施整治,其结果却意外地促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早在194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联邦报告法案》,这是第一个控制文书的联邦政策,其目的是设法减轻公众的统计报告负担、减少报告中不必要的重复,最大限度地利用来自公众的信息。1947年,联邦政府成立了“政府行政分支机构重建委员会”,由胡佛任主席,该委员会也称作“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它在1948年—1949年的存在期间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联邦记录法案》于1950年获国会通过,该法案涉及与联邦记录的生产和维持有关的标准、程序和技术等的发展与改进问题。1953年,“第二届胡佛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就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制定了一个适应于各级政府的记录管理计划,责成每个机构对怎样削减文书进行评估。在此后20年中,美国政府还制订了许多与联邦文书管理有关的法案,其中,以1966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案》最为知名,它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联邦政府部门的记录,同时还授权公开这些记录。1975—1977年,美国政府再次成立了“联邦文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和各州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商界、劳工界和顾客群体的代表组成,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在为期两年的工作期间,该委员会准备了36份独立的报告并提出了近800个改进文书管理的建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委员会第一次认识到,应该强调对联邦记录和文献中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他们据此发展了适合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并通过1980 年颁布的《文书削减法》得以肯定和传播,《文书削减》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里程牌,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与配套建立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DMB)一道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实施。
回顾从文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过程。首先是文书数量和文书管理成本的激增导致了“实践危机”,而为了解决这种危机又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从事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再应用于实践,如此螺旋式的发展和多次升华,终于铸就了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曾谈到,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部门发生了4种主要变化,“第一,许多政府(和商业)组织为了实施战略规划和操作已用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通信技术等方面的集成管理取代了对这些技术的垂直管理和控制;第二,由于各种组织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利用,它们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规划在组织的战略规划中的整合应用;第三,设计多功能办公自动化网络的需求对于数据处理、通信、办公室管理、文书管理等方面的跨领域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四,许多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的投资要求最高管理层更多地介入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监督。”而由于这些变化, 信息管理功能的战略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其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文书或记录的物理控制,它更注重将信息视作组织的关键资源,而这种资源如同人事、材料、资本等战略资源一样,是组织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可见,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积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文书管理这一特定领域相结合的产物。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立法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尽管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法律建设发展较快,如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仍处在初级阶段、法律内容粗糙宽泛、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协调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对信息立法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因此与之相关而展开的课题研究也会日趋增多,如信息公开立法、电子商务法等。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图书馆界还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将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阶段;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并非完全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虽然信息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随着知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被人们所认识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将逐渐占据到主导地位。
三、信息资源管理教育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结合我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出将来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如基础知识的更新、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四、电子政务
从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步,经过 90 年代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直以来,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这些问题也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 因此,对于真正的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信息资源管理 三维结构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提高信息资源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和某个生产要素的单一效益。概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执行层的管理,要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
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强调的是对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的管理,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要素的局部最优。
4.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层次、各管理职能,因此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工作。
5.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如何把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使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管理决策层次方面
(1)信息资源管理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只是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提出将信息作为资源来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上,还停留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数据的处理上。信息还没有真正成为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缺位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企业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目前许多企业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差异
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如信息搜集的范围较窄、信息开发的深度不够、信息分析能力不强、各种信息难以整合、信息利用率太低等方面的问题。
2.知识层次方面
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倾向[2]。比如: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需求主体单一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主体主要定位在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往往把企业员工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均衡、不对称,进而也就会影响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存储而忽视分析利用
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很多,因为搜集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容易显示出成果。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则不足,因为分析利用不但困难,而且难有成绩或成绩短期不易表现出来。因此,许多信息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就倾向于对信息的搜集而忽视对信息的分析利用。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内部而轻视外部
企业对其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比较熟悉,也就能够较清楚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利用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快速;而企业外部的信息十分庞杂,不但搜集困难,整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分辨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很难立竿见影。
3.信息层次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在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对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地提取、集成,决策人员面对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信息总会感到无从判断,久而久之信息资源就成了摆设。另外,经验决策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这使得信息投资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
卢泰宏教授提出的“三维结构”是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三维结构”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中,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种管理模式的集成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如图1所示 。
卢泰宏的“三维结构”主要是针对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是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平面结构,但层次性表述得不够[4]。
本文在对卢泰宏教授的“三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1.“技术维”改成“知识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离开了知识的支撑,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的。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本文把“技术维”改成“知识维”。
2.“经济维”改成“信息维”。卢泰宏教授的“经济维”要求重视在信息活动中的经济因素,如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商品的价格等。显然,“经济维”体现的只是信息的经济特征。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经济特征正是企业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企业往往需要深度地挖掘信息资源隐含的经济特征,而企业的信息意识是企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能够得到发挥和应用的保证。信息意识即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维”要求企业从信息的含义及相关特征出发,重视信息活动的环节、规律及信息意识,更好地体现了信息作为资源的特点。
3.“人文维”转变成“管理决策维”。卢泰宏教授的“人文维”体现了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的划分,由国家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措施,从而营造出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良好环境。而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充当两种角色: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决策的科学性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这种调整结合其他两维的活动来配合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应用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日常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微观管理、知识的获取与整理、信息的意识及活动等。
1.知识维的应用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对于知识的搜集和管理也是目前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围绕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展开: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宣传;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2.信息维的应用
在以往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形成了厚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极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出现了建设水平高、应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提高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合企业中的各种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系统环境来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产生无缝的连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活动的效率,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3. 管理决策维的应用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之上。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的局面。同时,科学的决策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结论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信息资源也处于“爆炸”状态,只有对企业有用的、能够被企业利用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资源,才可以转化为对企业有利的知识。因此,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这其中始终离不开有效地管理和决策。本文正是基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中的三维,不是孤立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才能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伟: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10)
[2] 罗卫 王庆良 刘卫欣: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创新管理策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7):59-60
[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