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1

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方法及湿地、草地、森林、流域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数据选取、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而随着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及推进,科学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非同寻常,在综合分析后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从方法及内容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及革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作用。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问题探析

0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效用来自于大自然的特殊产品,是完全有别于劳动价值的一种特殊的价值系统。由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人类不断上升的需求膨胀性,使得生态系统的有偿使用成为必然[1-2]。特别是Costanza等人[3]在《Nature》发表了评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后,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方法不统一,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且权威的方法,因此导致研究的结果可对比性及参考性较低;二是调研数据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及数据较为分散、随机,不能很好地形成全国范围的数据统计及分析;三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及转化率较低,这是因为部分研究数据所得到的结果未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研究结果无法被决策者所接受;四是部分研究中将生态系统的价值放大或对其实质认识不清,导致测算结果远远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混淆了价格与价值的概念。

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常分为四大类[4]:一是直接市场法,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二是替代市场法,主要包括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值法等;三是模拟市场价值法,主要包括条件价值法和有防护费用法等;四是团体商议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参考Costanza等人[3]的研究理论体系及方法。范小彬等人[5]提出了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内容部分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建立了不同指标的计量模型。谢高地等人[6]的研究中结合Costanza[3]研究中的模型提出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同时采用价值转化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试验性评估。赵景柱等人[7]将评估方法分为3种:一是能值分析法,二是物质量评价法,三是价值量评价法,并对3种方法进行优点及局限性分析。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可分为多种类型[8],通过参考生态系统的类型,本文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2.1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路相关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中,Costanza等人[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其研究中湿地具有的气候调节、水体净化等10类可服务全球的生态功能被进行价值估算。张翼然等人[9]统计了71个湿地案例点的价值量然后进行对比,得到湿地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排序及不同地理位置下的价值量特点。张玲等人[10]研究表明Meta分析价值转移方法是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一种可行且快速的方法。李伟等人[11]通过构建优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体系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赵同谦等人[12]对中国陆地水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作了探索,得出2000年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总价值为9810.83亿元/a。

2.2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由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金良等人[13]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高雅等人[14]将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分为4个步骤进行,分别为内涵确认、功能分类、指标设定及价值核算。陈敏等人[15]的研究表明,首曲湿地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所在地玛曲县生产总值的15~19倍,约为55.76亿~71.54亿元/a。赖敏等人[16]以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结合的方法对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为后续的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2.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指森林群落与周围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在面积上是在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起步也较早,赵同谦等人[17]的研究将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并认为需要继续加强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基础研究。李金昌[18]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及评价。王兵等人[19]的研究表明,我国2009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01万亿元/a,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空间格局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2.4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包括社会、自然和经济三个要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能分流域生态补偿、修复及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于秀波等人[20]通过定量化评估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丁辉等人[21]利用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并参考Costanza提出的评估研究,对比了2000,2005,2010年黄河上游甘南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李传奇[22]通过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法对大黄铺洼蓄滞洪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2.5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农田的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所维持的自然条件的效用与价值。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全面地认识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孙新章等人[23]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获得2003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19121.8×108元(2003年现价),认为人类发展农业并没有使得这部分价值降低。肖玉等人[24]通过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评价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数据选取的可行度及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及可能性等。杨光梅等人[25]认为目前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内容局限于而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有效性受到质疑。谢高地等人[26]认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包括评估结果准确性、生态资产与服务的混淆、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以及其本身的复杂性。

3.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Serafy[27]提出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及总量的计算时,若在计算时不考虑替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使估值过高,但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方法及体系。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参考Costanza的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大多研究偏重对服务价值的量化评估上,因此在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上并未有较大突破。

3.2数据选取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谢高地等人[6]采用意愿调查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直接访问的方式,对我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进行了价值当量表的绘制。但2002年200份问卷仅回收38份,2007年500份问卷仅回收213份,而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标准,需要至少60份问卷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得到两个年份的档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差距较大,可能是由于评估方法涉及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数据及结果准确度不高,因此应用性不强。然而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将该数据及结果作为参考,因此后续研究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3研究结果应用的可行性

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一般均为静态的,但现实中其服务价值是通过人类活动、市场运作而实现的。目前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主要为对其价值的量化,模糊化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之间的区别,从而产生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效性和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及争论,因此忽略了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评估结果的应用。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与市场经济、政府决策及管理未能有效整合,同时研究结果的现实应用率也较低,实现为社会服务的道路依旧较远。

4研究价值和展望

4.1研究价值

4.1.1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建立标准规范的价值评估体系,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充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其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决策人员服务,能够合理地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这是建立国民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在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进行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相关研究,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一部分,并为合理管理和使用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并能够将目前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整合,并为生态系统的有偿使用、保护奖励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4.1.2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依据

人类高速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无限制地从环境中索取,而非回赠。而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机制的评估,能科学地获得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资源价值,可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补偿,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生态补偿制度最重要的基础为界定生态环境的物权及产权,通过这一明晰的制度对行为主体进行约束,从而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形成生态环境公平高效的交易制度,逐渐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进行配置,实现社会的公平[19]。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标准需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4.1.3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而目前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价值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因此如何有效评价当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决策者提供评价地方发展有效性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地方决策者提供可持续发展可能性方案的理论指导,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作用[23]。通过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源评估账户,建立产权的归属、有偿使用及保护奖励等制度,完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单位面积的GDP的函数关系,从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否是可以被接受,可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4.2研究展望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2

关键词:文化遗产;CVM;云冈石窟;非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57-02

一、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亦称为权变估值法、意愿价值评估法、调查评价法等,由Davis于1963年提出,1970年以来逐渐地被用于评估自然资源的休憩娱乐、狩猎和美学效益的经济价值。CVM可用于评估环境物品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是近10余年来国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最为重要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关于公共物品价值评估的方法。

二、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阐释

资源经济学中认为的环境资源的总价值,由使用价值(use value)和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构成。非使用价值是指其客观存在的及供子孙后代或人们自己将来利用的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其中,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文化遗产继续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将某种文化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而选择价值则理解为:为自己、为自己子孙后代或为别人在将来能够有选择地欣赏的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个人每年预先自愿支付的一笔保险金。对于非使用经济价值,可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进行估算。云冈石窟的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

三、云冈石窟非使用价值评估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拥有品质超群的建筑、光彩夺目的彩塑和壁画、博大精深的石窟雕刻和色彩斑斓的古代民居,这些构成了云冈石窟旅游资源价值的基本载体。其中,存在价值表现为为了使该艺术瑰宝继续存在而需要支付的费用;遗产价值表现为将云冈石窟作为不可替代性资源留给后代继续享用而愿意支付的费用;选择价值表现为本着公平的原则,为了使后来人也有机会选择和欣赏到该石窟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而愿意支付的费用。

本研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来评估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考虑到云冈石窟的知名度及其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范围,本研究中云冈石窟的非使用价值的评估只面向景区内游客。

(一)CVM调查表及数据的统计

从2010年的2月10日至2月20日,共向景区各级景点发放CVM调查表200份,样本主要来源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共八个地区。共收回反馈调查表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5份,有效率为97.5%。

(二)社会经济特征构成统计与分析

对样本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时,本文除选取基本的调查项指标外(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年经济收入),还特别选取诸如:对云冈石窟的了解程度、偏爱程度、产生旅游行为的驱动因素、愿意的支付形式、对保护对象的偏爱、支付动机、不愿支付的原因等一些调查项。

样本的基本社会特征表现为:游览云冈石窟的男性比例较女性大;年龄层次大多在30岁上下,较为年轻,不够成熟;多数人为国家公务员或者其他有带薪假期者;选择云冈石窟作为景点的游客中,多数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即样本总体的文化水平较高;而经济收入则多数为中工薪阶层,收入处在2000―4000之间,总体的经济收入较低。

样本中其他调查项具体分析如下:到云冈石窟旅游的人多数是对云冈石窟有所了解的,且主要是通过阅读资料;而对云冈石窟的选择偏爱程度上,多数人作出选择是在家人亲戚朋友的影响下,比例可达42.0%,且很多会有重游的计划;对于产生该旅游的驱动因素来讲,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针对样本是否愿意为云冈石窟的非使用价值付费的分析结果显示,一半的人还是愿意支付的,只是在选择支付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例如:想直接以现金形式捐献到某一文物保护组织并委托专用的有117人;希望直接以现金形式捐献到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机构的有24人;想以纳税形式上缴给国家统一支配的有36人;其他方式18人(网上支付等)。后三种支付形式的比例相差不大,表明我国对该类资金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同时也说明公众对捐献资金使用管理的关注。

(三)其他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

调查项中认为保护云冈石窟的目的有三:为保护传统艺术文化、为保护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为保护特殊的环境。结果显示三者的比例几乎均等,说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不但要保护好历史的遗留物,还要保护好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特有的历史文化,以保持多样性。关于支付动机,调查中包括确保云冈石窟永续存在动机、遗产保留动机、选择利用动机,其中前者占44.38%,比例最大。说明文化遗产的非利用价值中,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是最主要的价值形式;关于不愿支付原因,主要跟经济收入、是否感兴趣、距离遥远、难以享用资源以及根本就不想享用资源等有关,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收入较低,说明经济水平与是否参与保护具有密切的关系。

(四)CVM调查结果与云冈石窟非使用价值估算

1.CVM调查结果

在有效的195份样本中,有159人愿意支付,占81.54%。中位值为26.43元,即支付意愿WTP值为26.43元。

2.全国总人口样本的确定及WTP值的估计

云冈石窟是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口总样本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WTP总值,从而影响到云冈石窟存在价值的大小。本研究以2009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为总人口样本,经计算得到云冈石窟全国每年的WTP总值为162.064万元。该值并不能直接归为云冈石窟的存在价值,如前所述,虽然是以存在价值的名义进行调查,但此WTP值实际上是云冈石窟非使用价值的总和,它还要分为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三部分,这三部分价值在CVM调查表中要求填表人作了划分。经统计表明:三种动机所占比例分别为44.38%、32.44%和23.18%。所以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为:71.924万元、52.574万元和37.567万元(表1)。

四、评估结果分析与保护建议

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越大,说明该遗产越值得保护,保护好了其利用价值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就会越大。评估结果表明,云冈石窟的非使用价值较大,说明云冈石窟应重点保护。尽管有调查显示有些人不愿支付,其原因概括如下:云冈石窟不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有名气,故不愿为前者支付而愿为后者支付。但不管怎样,随着云冈石窟知名度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全民普及,人们的自愿支付意识也会进一步提高,云冈石窟的非使用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拥有世界文化双遗产、山西艺术瑰宝称号的云冈石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及人们采取的保护方式只能是非竞争性、非破坏性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和规范游客、居民的行为。他们的居住地、职业、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和经营公司在宣传引导要因人而异,要鼓励他们以不同方式参与旅游发展。同时,应及时掌握居民和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对待。通过培训和讲座来增加人们的了解,从而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云冈石窟的非使用价值。

2.政府应该提供充足的资金、采用高科技手段来维护和保养石窟造像、碑刻和壁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长期负债的文物维护队伍及时进行文物的病灶并加以修复。同时还应该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新技术和新方法,以确保云冈石窟遗产旅游资源的安全保护。

3.适时地控制游客的参观数量,实行轮回开放可参观处的措施。对每天的旅游人数进行限制,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文化遗产,促进云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Davis R K. Recreation planting as an economic problem.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63,(3):239~249 .

[2] Anthony F, Krutilla J. Detemination of optimal capacity of resource-based receaion facilities.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1972, (12): 417-444.

[3] 赵军,杨凯.上海城市内河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2):49-52.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3

【关键字】产权会计;产权价值;矿产资源;成本补偿

一、引言

我国是稀有战略资源蕴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稀有矿产资源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由于国外的需求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国家对采矿权的下放,我国大量的战略稀有矿产资源面临过度开采、定价权旁落和国内市场混乱等问题,战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国家战略矿产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市场是交换产权的财产所有者的集合,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易。由于产权价值运动客观上促使市场经济中三大机制,即价值决定机制(成本―权益机制)、供求机制(成本―价格―权益机制)与竞争机制(产权价值消长机制)的形成(郭道扬,2004)[1]。本文所讨论的矿产资源并不是泛指埋藏于地下或赋存于地表的所有矿产资源的总和, 而是指已经探明储量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以固体形态存在于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产权会计研究

迄今为止,产权会计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权会计理论体系和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国外,当推Watts & Zimmerman以产权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会计信息管制、会计与政治程序、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契约理论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国内会计学者刘峰、田昆儒、谢德仁、伍中信、杜兴强、吴联生等人,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研究了会计准则变迁、剩余计量、会计职能、财务关系、会计信息产权等一些现实的会计问题。

有学者认为“产权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结果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由此可见,产权会计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产权理论是其研究基础;二是产权价值运动及其由此产生的产权关系是研究核心。

(二)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的构成研究

资源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资源过程中所投入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并由其效用、稀缺性和所有权状况及生态因素约定的。资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产生了资源的劳动价值;效用性构成了资源的使用价值,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强度的加大而相应减少,人类理应对日益减少的资源进行价值补偿,这两者组成了资源的自身价值;同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所有权的垄断性,构成了资源的所有权价值;生态因素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费用形成了资源的环境破坏的补偿价值,即环境价值。因此,能源矿产资源产权价值是由劳动因素决定的劳动价值、效用和稀缺因素组成的自身价值、所有权因素形成的所有权价值、生态因素产生的环境价值四个层次构成的复合价值。

(三)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的确定方法研究

近年来, 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下,国内许多学者已开始投入到矿产资源价值的研究中,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如收益现值法、净价法、边际机会成本核算法、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等。

Hotelling(1931)[2]在《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一文,提出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矿产资源在开采成本不变时,租随时间变动的方程”霍特林规则“,奠定了可耗竭资源价值定量化模型研究的基础;章铮(1996)[3]提出了用边际机会成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的理论模型,指出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相当于其边际机会成本,即相当于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张敦富等(1994)[4]提出了资源价值计算的影子价格法,即通过资源给生产或劳务所带来收益的边际贡献来确定其影子价格,然后参照影子价格或将其乘以某一价格系数来确定资源的实际价格;刘金平等(1996)[5]认为矿产资源的自然价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科技进步及价值观念等的函数,并指出矿产资源的自然价值主要表现为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两个方面。

以上有关矿产资源价值的确认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这些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模型中可以看出,在矿产资源价值的组成上,不同的模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在各模型所涉及变量的确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得模型实际只有理论上的意义,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以上各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建立无疑为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奠定了基础。

(四)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的补偿机制研究

矿产资源产权价值成本如何补偿?中心观点是:用成本法来实现产权价值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补偿。胡魁(2007)[6]认为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核心是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矿产资源所有者、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矿区所在地地方政府与居民。建立在资源折补理论基础上的、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为表征的资源价值补偿是我国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这一手段的实质就是对开发中的矿产资源的稀缺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进行价值补偿,保证其价值得到正常的体现 [7]。

国外大多数学者从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收益分配理论、资源开发地贫困问题及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害问题等角度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补偿。近年来西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矿产资源开采的环境破坏补偿,而更注重生态使用价值补偿 [8]。在对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中,外生态补偿的研究更加侧重补偿意愿和补偿时空配置的研究 [9]。Peralta(2007) [10]在其博士论文对矿山环境修复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以复垦成本为依据核算补偿标准。

三、结论与启示

总体上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均没有直接和系统地从产权价值运动的角度研究我国战略资源的定价权问题。上述研究虽有指导作用,但存在以下这些有待研究的问题:(1)如何从理论上系统研究矿产资源产权价值低估与产权界定不清的关系?(2)如何详细分析矿产资源的不同主体权益内容与产权价值运动?(3)如何深入研究矿产资源产权价值实现的成本补偿和计量方法?

通过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1、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的构成研究,着力找出主要是哪些主体产权价值缺失(外部性问题)造成了矿产资源价值低估。主要研究:(1)矿产资源的产权价值构成;(2)外部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等)确认和计量。鉴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方面费用的处理还很粗糙,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分析梳理,并找到尽量科学的计量方法;(3)矿产资源的价值应体现资源的稀缺性,随稀缺性增加而增加,需对稀缺性的成本还原进行研究。

2、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的计量与成本补偿研究。主要解决衡量不同产权主体的产权价值实现程度的方法。主要研究:(1)产权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及不同成本补偿包含的内容;(2)矿产资源不同主体实现产权价值的成本补偿(或收益实现)方式;(3)用方法衡量价值实现不足程度,找出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缺失的弥补途径研究。主要解决上述方法判定的产权价值未充分实现的弥补途径。主要研究:(1)产权价值弥补途径的国际比较;(2)根据不同产权主体,合理选择产权价值的弥补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松青,刘异玲. 矿产资源价值成因及其产权效应分析[J]. 矿冶,2010(03).

[2] Hotelling H.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31(39):137-175.

[3] 章铮. 边际机会成本定价──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6,(02)

[4] 张敦富,魏金周,曹利军等. 环境经济[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5] 刘金平,李秉顺,杨永国. 矿产资源价值论及其模型[J].煤炭学报, 1996(21) .

[6] 胡魁. 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与矿业权评估制度改革[J]. 资源与产业, 2007(01).

[7] 喻建良. 矿产资源价值组成与矿产资源开发战略.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8] Kosoy N, Martinez-Tuna M, Muradian R, Martinez-Alier J.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1): 446-455.

[9]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 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8(28).

[10] Peralta, A. Development of a cost estimation model for mine losure[D]. United States: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2007.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4

开展“两山银行”试点,是浙江省深化“两山”转化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全力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将“沉睡的资源”唤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富民增收、共同富裕”。目前,已收储耕地2154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签订亿元项目1个,获得综合授信20亿元,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1.主要做法(1)系统搭建运营平台一是运营平台系统化。挂牌成立衢州市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两山银行”),运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经营理念,统一开展全区生态资源存储和转化、生态产品招商、生态资产融资等业务,推进建立乡镇级平台公司。二是业务流程系统化。面向可收储生态资源,以村民或村集体自愿为原则,坚持确权、认定、评估、交易、经营等规范化操作,确保村民或村集体共享“利息”收益和分红收益。三是政策整合系统化。

制定全区土地经营权存储管理办法,进一步整合涉农政策和资金,为解决土地抛荒提供制度供给和资金支持。四是核算标准系统化。与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完成2015、2018、2019年区域GEP核算报告。(2)整体推进土地收储一是设立一套标准。明确适用对象是依法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村集体、家庭农场主等,对耕地和存储期限设定标准化要求。在确保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土地用途不变的提前下,按每亩每年225千克稻谷的标准支付固定“利息”,合作经营产生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二是发动一批试点。聚焦重点乡镇主动查勘土地资源,精准对接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主动吸引一部分闲置地块纳储。在航埠镇、万田乡、华墅乡等地,确定3个试点村,完成首张“两山银行”储蓄单开具。目前共收储耕地2154亩,涉及农户800多户,全部完成单季稻和高粱的种植。三是共享一定红利。立足合作共赢,积极探索政府、集体、村民三方共同参与的共治共享机制。一方面对符合存储标准的耕地,村集体和村民可享受固定“利息”收入,也可以耕地资源入股,与“两山银行”对经营溢价进行五五分成。另一方面对垦造开发项目,村民或村集体可按约定或评估后的标准享受存息,“两山银行”进行开发产生耕地指标。(3)精准定位引入资本一是精准对接金融机构。柯城区农商银行以“两山银行”建设中“农村资源变资产”为核心,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特性、产质提升和实现产销衔接,提升品牌价值,起到引领作用。二是精准把握“开源节流”。“两山银行”负责直接收储运营砂石和矿产资源,持续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开展数字化管理,实现疏浚物从出水到销售全过程监管,疏浚产物资源化、产业化和集中规模化利用后,作为平台公司重要资金输入方式之一。

同时对全区废弃矿山进行资源化生态化统筹管理,从资源挖掘、加工利用、生态矿业建设到生态修复、造地造林、美丽乡村建设进行链条式管理。2.工作成效(1)实现产业落地2020年新垦造耕地12000亩,经“两山银行”运营、管理后,多家经营主体主动前来商谈合作。目前已与衢州跃进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亿元,建设稻鱼、蟹、虾轮作共生种养、农耕文化普及的立体式种养休闲观光科创园。(2)实现有效管护通过“两山银行”对已验收和往年的垦造耕地项目进行土地管护、地力提升、落实种植等,确保垦造耕地项目长期、有效、稳定发挥最大效益。第一批重点推进23个抛荒整治示范村建设,涉及7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一次翻耕面积5210亩,经村集体流转的种植面积达2783亩。(3)实现富民增收通过建立“两山银行”、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户享受“两山”转化红利。“两山银行”已与石室乡等镇乡开展合作,承诺每亩每年分红不低于225千克稻谷(即585元),预计农户存储“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4)实现金融助力柯城农商银行作为第一批合作金融机构,对“两山银行”进行综合授信20亿元,用于生态资源经营、开发和乡村振兴。同时,针对“土地银行”开发农垦贷、农耕贷、种粮贷等特色产品,农户可凭“两山银行”储蓄凭证,获得相应授信或增信,目前已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真正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通道。3.存在问题(1)“两山银行”信息化平台尚未形成目前已开展土地资源清单摸底调查,其他领域生态资源尚无较好的思路进行统计。(2)“两山银行”多样化生态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形成土地资源领域以外的其他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运营方式仍在探索,尚未有标准化的操作方式。(3)“两山银行”金融支撑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于“两山银行”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参与积极性不高,融资渠道较少。4.下步打算一是总结“两山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以点扩面,在耕地确权、产业导入方面争取有突破。二是适时拓展“两山银行”业务,谋划研究老街老房、山塘水库、砂石矿产等资源经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数字化集成,加快形成全区生态资源清单“和生态产品(招商项目)清单“一张图”,实现资源资产数据化收集、可视化呈现、智慧化管理。四是引入技术支持单位,谋划研究生态产业园“标准地”和“一村万树”碳中和交易试点的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孔吴俊 李赢赢 张宇骁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5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孙冬煌等(1999)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其实物形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臭氧层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按照是否有人类劳动投入,又可分为纯生态资本和人造生态资本⑨。李萍,张雁(2001)将环境资本分为有形生态资本(或硬环境资本)与无形生态资本(或软生态资本)。有形生态资本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交通、电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形生态资本则更多地强调制度(或体制)、机制、观点等因素⑩。武晓明等认为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其实质就是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人为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的总称瑏?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角度不同,然而关于何为自然资本的结论则有几点共识:其一,自然资本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具备一般资本的特性,即增值性。其二,自然资本都具有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自然资本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其三,自然资本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二、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

自然资本是生态经济时代的特殊资本,作为自然和资本结合的概念,自然资本兼具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资本的一般属性,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市场规律,具有二重性。同时也表现出自然资本自身所独有的,不同于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的特殊属性。

1.自然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指其不可被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所替代,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与生态环境资本两个方面,它们均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资源资本的自然再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到各种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其供给数量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增长。生态环境资本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例如良好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这种资本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证,表明人类即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自然资本能够承载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的需求,但是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具有刚性和有限性,对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无限满足的。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与无限的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就成了自然资本运营中必须重视的挑战。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本的补偿和投资机制,通过自然资本的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通过自然资本的多方投资机制,实现资本的增值功能,从而保证自然资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2.自然资本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不同于人造资本主要存在于技术化、劳动化的物品中,自然资本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资本既可以以具体的资源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存在;既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存在形式。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对自然资本的基础成分和典型服务进行了简要归纳,足以体现自然资本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就自然资源的存在形式来讲,资源的多种形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同时,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形态又使得自然资本不断变化,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剧了评估难度。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关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很多,包括意愿调查法、享受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能值分析法等,然而由于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范围、使用标准不尽相同,无法对形式多样的自然资本进行良好的价值评估和定价。因此,目前的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适应自然资本特殊属性的定价和评估体系,只有实现自然资本的量化和货币化,才能使自然资本进入市场流通,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3.自然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传统经济学家之所以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之中,不仅是因为他们深信人造资本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稀缺性因素,同时也因为自然资本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所谓的公共产品特性是指自然资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且某些自然资本(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产权界定上属于国家资本甚至全球资本,明显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本形态可以私人拥有的特性。一直以来自然资本的边界并不清晰,在数百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公共产品的角色,如今工业经济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自然资本的负外部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类陷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中,这些都是自然资本无法明确边界,确定产权所产生的结果。自然资本要发挥作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明确产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自然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产权界定只能是使用权、保护权、收益权等产权的界定。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资本形态确定不同的产权,形成多种产权相结合的一个产权体系,从而化解自然资本的“公地悲剧”,充分发挥自然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为自然资本的运营带来了现实挑战,其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不仅稀缺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物,必然会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挑战,要破解这一挑战必须建立补偿和投资机制,实现其保值增值。存在形式多样性会导致难以估算自然资本的价值,而价值估算和清晰定价又是自然资本补偿的前提,因此必须迅速建立起定价和评估系统。公共产品特性导致自然资本成为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边界模糊,因此需要诉诸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来确立清晰的产权,为自然资本的有效运营做好准备。

三、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理论的生态变革

自然资本的提出引发了资本结构的深层变革,为生态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奠定了生态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在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资源价值、研究范式以及发展目标等四个方面影响着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经济理论的生态变革。

1.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

从人造资本到自然资本的变革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的“资源稀缺”,即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同时认为稀缺资源都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其它资源来代替,当一种稀缺要素的供应量逐渐降低,或者其价格高到无法接受时,经营者就会寻找新的替代物。而现实中有些资源很难找到替代物,尤其是在自然界中,无法为不可再生资源找到替代物,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过其再生能力,它也将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无法找到其替代物。因此人们才开始关注并重视自然资本。自然资本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约束条件,延伸了传统经济学的关注范围,成为生态经济学之所以区别传统经济学的最关键因素。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资本,认为自然资本是有限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相对于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现时代的稀缺要素,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试图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和生态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生态经济学并未完全抛弃人造资本,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互补关系,快速地消耗自然资本会使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有限制性,主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自然资本引发资源价值从单一价值体系到多元价值体系的变革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渐演化,价值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价值体系均属于单一价值体系,农业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是原始的自然资源,部分可以转换为交换价值,因此其价值形态主要是以实物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发展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资源基础上,化合物资源所产生的人造资本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能够进行充分的市场定价,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体系是以货币为主的价值体系。随着能源环境的约束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人类逐渐进入生态经济时期。由于支持生态经济的能源资源来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以可再生生态资源为主,具有多样混合性质,决定了生态价值的多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包含可货币化的价值,比如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将碳排放量实现了市场定价,表现为一种货币化的价值形态;也包含不可货币化、不可交换的使用价值形态,比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减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等;还有已经融入生态自然一部分的文化价值,其具有遗产价值的特性,比如自然景观、珍惜物种等。生态经济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应该是可货币化的价值、使用价值与遗产价值等均衡基础上的综合最优价值。自然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生态系统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导致传统单一价值体系丧失了对复杂生态系统的解释力。因此,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单一货币价值的实现和评价体系,是加快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变革的一大重要变量。

3.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范式到系统范式的变革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及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充分地表明其关注的重点是经济系统,注重对经济系统本身内在规律的研究,常常在研究过程中将经济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舍去,不同程度地忽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可以说传统经济学是一种线性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只进行纯经济学研究的单一范式。随着由此带来的能源环境危机的加剧,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经济学家开始在研究过程中将作为常量舍去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还原,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经济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系统过度扩展必然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本,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中也逐渐将系统科学整体研究的思维方法导入经济学的研究中,使经济学研究走出工业经济时代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优的思维局限,走出单纯经济的研究思路,从单一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促进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的变革。

4.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发展目标从单一追求

经济效益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变革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逻辑起点以及研究范式等,都最终导致其发展目标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认为无限的物质需求才是人类的最大需求,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有限的人类认知和追求生存的人类需求,使得人们认为只有无限增长的经济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然而不断恶化的环境给了人类当头一棒,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状况。随着自然资本的提出,经济学家们倡导进行自然资本的保护和投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修复生态环境,甚至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由此,经济发展的目标逐渐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自然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经济学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提出了自然资本,将其嵌入经济发展中,为生态经济的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核心变量,将外部成本内化为生产动力,催生和支撑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环境署于2011年的《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是基于自然资本增值的经济,这里的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上提出,要健全和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为自然资本的产权明晰化提供了战略和制度保障,开辟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1.自然资本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造资本,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将依靠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资本,基于自然资本的生态经济与基于人造资本的工业经济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上的产业,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负财富效应的产业,而正在兴起的自然资本将引导的产业,则是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的产业。通过明晰自然资本的产权,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优势,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建立自然资本定价体系,健全自然资本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破坏成本的内在化,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加强自然资本投资积累机制,提高自然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功能。通过对自然资本的一系列的改革,将会从制度和机制上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推动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产业的发展。这些生态产业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加入自然资本考量,对其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类产业是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第三类是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产业,例如生态旅游业、生态住宅等;第四类是发挥中国五千年生态农耕文明优势的生态农业。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产业将极大地促进生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自然资本促进生态市场模式的形成。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竞争是市场均衡的唯一机制和动力,这一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工业经济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之上,基于竞争动力的市场理论只适用于人造体系的经济系统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不是单一的达尔文式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竞争与共生相互作用机制的结果。由于生态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经济,生态经济资源的配置需要的市场自然不再是单纯竞争的市场,而是在竞争与共生制衡基础上的新市场。事实上,市场经济从其诞生第一天起,竞争与共生两个机制就同时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时代背景、资源特性、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竞争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经济时代,市场模式将是共生与竞争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新市场模式(见表3),其中纯竞争和纯共生将产生两种模式,即内部共生与外部竞争相结合,外部共生和内部竞争相结合。

3.自然资本有利于生态国民财富体系的建立。

生态修复价值评估范文6

【关键词】环境功能;区划;内涵

0.前言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地区环境系统条件、结构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参照自然生态体系以及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条件,遵循相应准则,将生态环境空间分配成较多的地域单元,该工作为一类呈现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的环境分类实践活动。我国从上世纪中期便着手从事生态环境规划,探究有关理论方式,并渐渐意识到,了解区域科学的空间系统结构、探究功能分区,为有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

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内涵

生态环境为人们赖以生存以及不断发展的核心基础,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可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需求,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由途径。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敏感度,生态服务功能的核心重要性、生态环境的现实特征,呈现出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性实施地理空间的划分。进行生态功能区划,需要全面认识到生态系统具备的生态服务价值与能力,令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呈现的生态服务以及经济功能实现全面融合,进而令人类可持续发展同保护资源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提升经济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综合支撑水平,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真正营造绿色、生态区域环境。生态功能区应体现明确清晰的界域以及功能目标,并应制定权责归属以及保护管理工作体制。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应把握可持续性、发生学原则,同时体现出区域相关相似性内涵,把握区域共轭性,将自然属性作为核心,同时应顾及到社会属性。

2.生态环境功能特征

环境功能体现出整体全面以及区域性特征。前者主要为环境不同要素形成的完整功能系统。各个要素在互相影响作用下,以及外界不明显的干扰下,一般会发挥出整体的环境功能。

区域性则为环境存在区域差别,构成了不同的环境功能。地理位置以及空间范畴的不同会导致环境功能存在差别。

另外,环境功能还呈现出变动以及稳定性属性。环境系统结构在人为影响以及自然环境作用下,如果变化控制在一定范畴内,便可借助自身具备的净化调节能力抑制或消除变化,呈现稳定的功能。变动呈现出绝对性特征,稳定则为相对状态。为此,我们应有效的把控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令其始终至于环境自我整理调节的范畴之中,方能令活动同环境功能相匹配,进而推进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者,环境功能还呈现出资源性以及价值性特征。前者包括物质以及非物质性内容,例如水、矿产等体现物质性,而环境功能具体状态影响产业模式则为价值。突发性事件会对环境形成明显的作用影响,同时该影响存在一定的持久性与发展性,因而令环境功能具备了隐显性特征。

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实践对策

3.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依据不同区域发展对环境服务的具体需要,可将国土区域划分成四类功能区,即人居健康管理维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育区域、后备资源系统保留区域等。第一类区域可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空气环境清新、水质优秀,景观良好。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完善第二类功能区域的规划管理尤为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环境功能的核心本质,具体显现为保育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域。另外还应做好后备资源保障,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生态环境功能区划问题与实践策略

人居健康保护区域,主体需求在于确保为人们营造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的问题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而面临了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令环境功能受到了明显破坏。为此应采取调节产业结构、快速进行环境基础系统设施建设,进行清洁生产、拓展循环经济,管控城市污染等对策。应有效开展修复并完善生态环境的实践行动,真正保障生态环境功能的可靠、稳定发挥。

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域可提升农产品总体供给水平。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农田侵占、令土壤肥力逐步降低;过度的采用农药化肥,形成了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区域存在明显的金属污染现象等。为此应良好的保障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倡导科学应用化肥农药,扩充宣传管理。应通过绿色农业建设,打造无公害绿色产品,发展有机食品,强化农村区域基础环境设施管理建设,管控污染问题。应通过综合整治管理,优化水环境,提升土壤质量水平,进一步稳定环境功能,保障粮食供应的持久安全。

自然生态保育区域可确保生态系统的可靠、安全以及健康,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明显的土地侵占行为、过度的开发生物资源、令生物栖息环境受到不良破坏,呈现出管理水平的有限。为此,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保育区域的经费投入,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好监督管控。应完善法律保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杜绝乱砍乱伐以及过度开采行为。另外应实施良好的生态修复,拓展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环保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完善,有效的管控污染问题,保障区域之中环境质量的全面优秀。

预留后备资源区域可有效拓展后续环境发展空间,存在的问题是资源的持续开采对于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良破坏。为此应出台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拓展清洁生产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循环应用,调节产业结构,完善环境监督管理。

4.结语

总之,我们只有明确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内涵、功能特征,做好合理划分,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工作策略,方能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污染影响,提升综合效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崔树军,陈纳,张建云,刘民超,谷立坤.煤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工作的突出问题和应对原则[J].中国煤炭,2010,36(8).

[2]张丽君,白占雄,王志琳.基于ArcGIS的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声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