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考改革;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是当前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能够充分选拔优秀人才,我国在现有高考制度上,对高考制度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为在研究中,通过分析当前高考制度对高考的重要性,明确高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对能力建设与高考制度关联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地区实施高考改革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考改革对高考的重要性

(一)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

国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为了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大力加强了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实施。根据对当前高考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试验点,浙江省于2008年实施部分科目一年考两次试,2009年则实行高考分类改革考试,学生通过自主报考的形式实现考试。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更加强了对高考的关注,2011年和2013年浙江又在不同程度上对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高考改革是比较系统的工程,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后,浙江教育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中学教学指导意见等内容,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为浙江省中学遵循高考改革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高考考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浙江高考改革试点通过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深入实施后,在浙江高考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浙江省高职学校对学生相关学科技能的组织;扩大招生的范围和招生人数;开展高职院校高考前的提前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改革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在深入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对高中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走访,从而对高中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展开评估,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二、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建设与提升分析

(一)提升了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高考改革深化实施下,能够充分提升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浙江省是高考改革试点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该地区高考试点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在实施高考改革后,该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对高中生展开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以高中物理为例,在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高中物理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科指导意见的了解,明确高考中物理考查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重要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学考和选考中都是最高等D级的综合应用要求,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两课时或是三课时对该内容加以讲解,以此提升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二)提升了高中生对学科的选择能力

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便是高一学生的科目选择,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高二伊始的时候,便会面临文理科的选择。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浙江高考试点地区的高中生可以有权利从七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不一定局限在理科学科或是文科学科上。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但是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据统计,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有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到全部院校专业的91%。而原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这意味着,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比现行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此种高考改革内容实施后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了。

(三)提升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浙江省高考试点在实施高考改革后,提出了关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建议,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此种高考改革内容,使高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建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虽然高考改革实施后仍有少数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存在疑问,但高中物理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够有效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建立提供建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力的学习真实化,并通过和谐稳定的课堂环境,为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国家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高考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优秀人才。就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研究发现,浙江高考改革在不断深化实施中,在一定程度上使浙江招生制度得以完善,并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多维评估方法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3(8):44-49.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2

从2010年以来各省市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来看,以上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对各地备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笔者在近年来的持续追踪过程中也发现,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又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甚至是里程碑式的进展,使笔者产生了撰写《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新走向与备考建议》一文的想法。而这,不得不从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9题(以下简称“39题”)这道“横空出世”的好题谈起。可以说,39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凸显高考评价功能,为高考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新的篇章,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例题及答案

某校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一组同学撰写的调查报告。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

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未规划停车位,且无专门物业公司管理。近年来,“停车难”成了小区居民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第一阶段,应部分居民要求,居委会将小区绿化用地改造为停车位,但遭到另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阶段,居委会计划引入外地的“潮汐式”停车经验,与附近不对外开放停车位的写字楼达成协议:夜间,小区居民可以在写字楼付费停车;白天,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在小区付费停车,利用“错时停车”共享车位,盘活闲置资源。但这一计划公布后,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邀请,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2.调查过程

(1)文献查阅

①相关报道,如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种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1分)

(2)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居民、_______、_______。(填写其他两类访谈对象,2分)

问卷调查结果:

“潮汐式”停车方案居民意见统计

3.结论及建议

(1)本报告对该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做法的评价是:(3分)

(2)鉴于“潮汐式”停车方案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本报告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区的民主管理,为此提出3条建议:(6分)

参考答案:

2.(1)文献查阅(示例):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研究成果,如相关论文。

(2)访谈对象:居委会、业委会、街道办事处、党员代表、志愿者代表、政府规划部门、社区民警、专家等。

3.(1)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积极解决“停车难”问题,发挥管理居民公共事务等作用。第一阶段,居委会根据部分有车居民意见将绿地改为停车位,没有遵循民主程序、听取多方面意见。

(2)本题可从引导居民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完善监督的角度作答。如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居委会可以通过张贴公告,使居民了解“潮汐式”停车方案的相关信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及时沟通、协调不同居民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制定具体停车和收益分配细则,完善方案。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成立停车管理小组,实施“潮汐式”停车方案,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居委会和停车管理小组应定期公开、汇报停车方案实施和收益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居民监督。

二、核心素养解读

2016年9月13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具化为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根据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讲话精神以及《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按照“构成要素”、“基本内涵”、“主要表现”进行整合(参见下表)。

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39题主要考查了法治意识(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创建和谐社区,需要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理性精神(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关注双方合理关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合点)、公共参与(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方法)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这意味着高考命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难度极高、挑战极大。难能可贵的是,39题给我们初步揭示了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命制的一般步骤: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问题,指向核心素养答案走向多元,引领评价改革。

所谓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检测,均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私家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39题创设的某小区“停车难”情境,来源于生活实际,让考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停车难”给小区居民带来的困扰,如有车居民在小区找不到地方停车的痛苦、对晚上停车到写字楼可能增加费用的忧虑,无车居民对小区绿化用地减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白天到小区停车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安全隐患的担心。通过“感悟角色”“体验冲突”“换位思考”,为考生接下来探究如何解决“停车难”问题、f调小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虚假空泛的情境,是难以达到39题的效果的。

情境为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舞台,而接下来的问题设计则成为考核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必须基于情境生成,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精心设计,否则,前面已经创设的情境就会形同虚设。39题紧密围绕同学们对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的调查研究,设计的问题涉及考生在调研中获取什么文献、采访哪些对象,对改小区绿化用地为停车场的方案如何评价,该小区的民主管理怎样改进。这些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考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整合优化书本知识,储备和调用书本以外的知识,是很难解答好这些问题的。可以说,对39题设问解答质量的高低可以客观地检测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层次。

尽管这些年高考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考选拔功能被强化、评价功能被弱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还是“挑错”考试,标准答案往往独一无二、至高无上,因而,高中教育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39题让我们惊喜地看到,答案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走向多元,如文献的类型、调查对象的选择,让考生有很大的选择性,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给分。再如完善小区民主管理的建议,既有书本知识的整合,也有生活知识的运用,提供的建议多达5种(这还不包括阅卷专家组针对考生答题情况拓展出来的其他合理建议),考生只要答出其中3种就可得到满分。这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当然,这种多元化的答案设计也给高考阅卷工作带来一定压力。笔者在和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探讨这一问题时,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中国基础教育光辉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因为可能加重高考阅卷负担,而停下探索和实践“答案多元化”、引领高考评价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脚步。

三、研究性学习试题备考建议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正式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会暂时不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相反,笔者认为,以研究性学习试题为首选题型考核学科核心素养将会成为过渡期高考命题的“兴奋点”。针对39题所呈现出来的新动向,对备战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照主要表现,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自觉加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提升。本文在前面绘制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图表揭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每个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其中的主要表现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是否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R、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对照主要表现,结合自身实际,客观评价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并有意识地加以提升,是解答好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的治本之策。

2.关注生活实际,养成思考习惯

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是保持试题鲜活灵动的要求,也是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学生尽管“身在校园”,仍要“心系天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双向结合,即在学习理论时,不死记硬背,而是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观察生活时,“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自觉运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39题所揭示的小区“停车难”问题,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对有心人而言,他既可以用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的做法来验证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又可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为完善“潮汐式”停车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3

数据>>>

试点城市选考物理人数 从82%降到40%

朱建华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引发他的担忧是来自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城市的数据。

在新高考下,“6选3”呈正态分布,各科难易程度取决于单科报考人群的整体水平。

新高考第一批试点区域:浙江和上海。2017年,浙江省29.13万高考考生,其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考生人数的30%。而在浙江某市,甚至出现只有几百个学生报考物理的现象。第一批试点城市来看,选考物理的人数从82%下降到40%,后面两届还有可能下降到30%,这种下降可以说是“断崖式的下降”。2018年,四川也进入新高考改革,物理学科也正在迎接挑战。

分析>>>

物理学习难度大 不容易取得高分

“物理的学习难度大,需要学生投入的学习精力多,而即使学生投入多,取得物理高分也不是容易的事。”朱建华分析,从“总分化”的角度看,物理仿佛是“尖子生的特权”;对于物理成绩普通的学生,选择物理更像选择了“一次冒险”。但是,物理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学生现在对物理的学习,将奠定国家未来科技力量的基础。“当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但在实际工作中,和家长、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估后,不得不做出放弃物理的选择。”

“在等级赋分的制度下,竞争更激烈,物理将陷入一个‘死循环’:科目难,选择人少,原始分高,但排名未必高,加剧了这门课获得高分的难度,这将导致更多学生弃考物理,最后或许的学生也不敢选考物理。”朱建华表示。

建议>>>

实行选考科目 差别化赋分机制

朱建华关注到了浙江省的政策调整,针对浙江省高考学生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的问题,2017年11月,浙江省发文,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按2013年至2017年全国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在浙江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对物理选考科目设置保障数量6.5万。就是说,当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6.5万,将以6.5万(而不是实际人数)为基数,按规定比例计算各等级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满足省内外高校在浙江省选拔培养理工科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

因此,朱建华建议四川省也可参照该思路,统计近五年全国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在四川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确定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另一个改进措施是实行选考科目差别化赋分机制,在各选考科目中适当提高物理的总分值,增加物理分数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鼓励更多的高中学生选修和选考物理,为国家、四川科技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4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113-03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是否科学合理,最主要的标志是要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拔对体育感兴趣的优秀专业人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评分标准的科学性、考试办法的可行性对于选拔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646名考生和164名教练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参与本次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领导、专家和裁判进行访谈,探讨目前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方案的公平性、合理性并提出改革建议。

1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公平性

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经历2008年舞弊案[1]后,其公平公正性备受瞩目。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首先表现为术科测试的项目、内容设置合理;术科测试的过程公平就是在术科测试中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力争把技能评判或测量工具的误差降到最低。只有做到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过程公平,才能实现术科测试结果的公平[2]。经过调整考试项目,重新制定专项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大先进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以及对专项考试的裁判员实行流动安排岗位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调查的情况看,有73.2%的教练、80.0%的考生认为广东省目前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制度是公平的,其公平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1)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在广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从全省多所高校抽调50多名纪检人员组成考试监督机构,在考试的过程中负责对各个考点进行监督,特别对在考试过程中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的考点进行重点监督。此外,在各个考点都配备录像机进行定点拍摄,既有利于对考官的监督,也有利于考试过程中出现争议的核查。

2)加大先进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

在现行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中100 m跑采用全自动电子计时和终点摄像装置计取成绩,立定三级跳远和实心球采用电子激光测距仪测量计取成绩;游泳专项采用全自动电子计时计取成绩;乒乓球专项采用发球机供球;排球专项助跑摸高采用电子摸高器计取成绩。整个考务采用计算机对考生的报名信息和考试成绩进行管理,及时公布考生成绩,做到快速、准确,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和精确性。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2.7%教练认为“非常必要”和“较必要”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与设备提高考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和误差。

3)专项考试采用客观评分。

为了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专项考试的内容设置由原来的达标、技评和实战综合得分统一改革为客观量化评分,取消了主观的技评和实战分值,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广大考生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考试氛围,使考试趋于公平。

4)考官岗位流动安排,考生随机抽签确定考点。

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在考试前进行不正当交易,专项考试采取考官岗位流动安排,如排球专项考试每单元开考前公布各考点的序号,足球专项考试采用随机抽签决定各位裁判具体分配到哪个考点,考官进场后实行封闭式管理,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考生检录进场后随机抽签分配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考官岗位的不确定性安排与考生进场后随机抽签确定考点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考场舞弊,把不公平因素降到最低。

2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项目设置的合理性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补充、修改、完善的,项目设置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时代性、阶段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3]。从2008年至今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项目设置经过3次改革,由原来注重专项技能水平向更加注重身体基本素质方向发展;专项考试内容由主客观评分向全部客观量化评分方向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能够反映考生综合体育素质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方案。

1)身体素质的设项情况。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机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多年来,身体素质项目一直是全国各省市体育专业招生的必考项目。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身体素质内容包括100 m跑、立定三级跳远、实心球。

(1)增设耐力项目考试的必要性。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中曾经试行过增设耐力项目测试,通过对高校专业老师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2009级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历届生源中最好的一届,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让他们学习其他项目时受益匪浅。据本研究调查发现,有70%的教练认为非常必要增加耐力项目的考试,而据张宏成[4]的调查,2010年,我国31个省市中,有23个省市设置耐力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男女均为800 m跑。说明全国大部分省市对考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性都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因此,针对广东省的地域特点和耐力项目考试可操作性,建议应增设耐力项目考试,测试项目可将2009年的男生1 500 m跑和女生800 m跑改为男女生统一800 m跑。

(2)更改实心球项目的必要性。

全国多数省市体育专业高考测试项目整体上基本采用1989年国家教委体卫司制定身体素质类和专项素质设置办法,其中上肢力量测试项目主要有原地掷铅球、原地双手后抛实心球、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杠铃连续挺举4个选项。广东省2010年以前身体素质考试均采用原地推铅球项目,但从2010年开始采用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通过调查发现,91.5%教练建议将实心球改为铅球,主要原因是考生在进行实心球训练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腰伤。而且,考生进入高校专业学习,田径课也主要以铅球教学为主,这也有利于衔接。

2)专项设置情况分析。

(1)增设专项,给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进入高校学习。高考体育专项的设置既要与中学体育开展的项目相符,更要与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相衔接。广东省经历了2008年体育高考舞弊案后,2009年取消了专项考试,只考4项身体素质。由于反映激烈,2010年重新恢复了专项考试,并对专项考试进行了3方面的改革,第一,降低了专项的分值比例,只占总分的25%;第二,取消了主观评分和实战得分,全部采用客观计时、得分进行量化评分;第三,专项的选择面缩小,取消田径、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减少到5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专项只设5个专项,无法满足考生选择专项的需求,非常必要增加如有“运动之母”美称的田径,深受人们喜爱的羽毛球、体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等项目。虽然像武术、体操、羽毛球这些项目主观性较强,不容易进行客观评分,但为了选拔人才,通过专家论证设置可行的考试内容,并加强考试的监督。

(2)各专项考试的难易程度力求均衡,提高排球专项考试难度。

各专项考试的难易程度往往会成为考生选择专项的风向标,难易程度失衡容易造成考生在选择专项时避重就轻,造成非人为因素的客观不公平。调查发现,有47.6%的教练和30.7%的考生认为各专项考试难度不均衡影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公平,分别占4项影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公平因素中的第1位和第2位。广东省现有的专项考试方案中各专项之间存在着难度不均衡问题,考生在不同专项的考试中得分的难度不一致,尤其突出的是排球专项考试难度过低,不能真正反映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对其他专项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现象。从2010年到2013年连续4年参加排球专项的考生人数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今年更是达到了8 000多人,占总考生人数的1/2。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排球专项的考试难度较小、评分标准偏低、稳定性高,另一方面说明排球专项的考试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选择排球容易在短期内取得突破,而其他4个专项的考试必须有一定基础,短期内不容易取得突破,而且考试时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有相当大的变数,导致这4年来选择排球专项的考生人数比例呈直线上升,这种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专项考试的不公平竞争。近半数排球专项的考生选拔进入高校,使高校在专业布局上不平衡,也与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使大部分排球专项的学生另改其它专项学习,这完全与报考排球专项的初衷相违背,客观上破坏了专项考试的公平竞争原则。建议考试院应在每年高考后组织各专项的专家对当年高考各专项的报考人数、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本省中小学体育开展的现状、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各专项的需求进行评估和论证,对各专项的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和考试办法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力求做到各专项考试难易程度均衡,避免投机行为。修改排球专项考试的内容提高考试的难度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已势在必行。

3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时间的合理性分析

广东省近几年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都安排在当年的2月底3月初进行,即春节假期刚过就进行考试。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考试是否合适,非常值得商榷,第一,这个时间段正是春天的绵绵雨季,天气寒冷且变化莫测,体育考试基本在室外进行,考试成绩受气候特别是雨水的影响较大,不利于考生体育水平的发挥,气温较低也容易造成考生受伤,气候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批次考生和对不同专项考生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看,有21.3%的教练和36.2%的考生认为受气候因素影响导致高考体育加试的不公。第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安排在春节假期后进行,不利于备考。

从广州市气象局了解到广州市历年10—12月份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11或12月份气候相对稳定,非常适合进行高考体育加试。调查也发现:有67.7%的教练和66.7%的考生赞成将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安排在前一年的11或12月份进行。因此,建议将广东省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时间提前到前一年的11或12月份进行。

参考文献:

[1] 广东查处2008年高考体育术科考试舞弊案件[EB/OL]. http:///20080508/n256723261.

Shtml,2008-06-20.

[2] 王树宏.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J]. 体育学刊,2012,19(6):90-95.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招生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56-05

大学自主招生已历经了10年改革历程,自主招生从报考要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招生作为落实大学招生自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自主招生仍然面临许多改革难题,招生中的自主性、科学性、公平与效率方面都在不断凸显新的问题需要突破。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自主招生改革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应基于10年实践总结经验、聚焦问题、凝聚共识,突出改革的重点难点,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面对自主招生的新发问题与改革需求,大学应始终扮演主体角色,通过加强自身招生能力建设,使得自主招生中的各项难题得以破解,从而从实质上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自主招生改革依然面临的难题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起初,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人们期望该制度的付诸实施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然而各种担心和质疑也蜂拥而至。关于自主招生背离了初衷、影响了高中教学、增加了考生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演变成了“小高考”、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成为“掐尖大战”的议论和报道铺天盖地。自主招生联盟的粉墨登场更使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达到巅峰。围绕自主招生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大学积极地予以回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出台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毋庸置疑,这些措施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招生实践中的问题,但由于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复杂性、高利害性和高敏感性使得改革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

1.如何切实发挥大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施自主招生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大学招生自的现实体现。起初,教育部希望“试点学校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一指导思想是对自主性的清晰解读,大学在自主招生中的功能角色一目了然。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大学在招考中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

首先是长期在“大一统”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于简便录取新生的许多大学,不太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复杂多样的自主招考工作。其次是招生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很难看出大学究竟要招考什么样的学生。各个学校招生简章中“有创新”、“有学术潜力”、“综合素质优秀”等表述可以适用于任何高校,并未体现出各自特色。最后是大学尚未建立完善的招考机制,制度不够健全,专业招考人员缺乏,科学招考的能力有限,相关监管机制仍需健全。招生政策也过于多变,每年都推出新的措施,有些让人捉摸不定。一个如此重要的制度一直处于变幻莫测中,势必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

2.如何提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

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科学性在招考中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目前,有关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考生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考生要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测试和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仍然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录取依据,这意味着考生至少要参加两次重复的文化课考试。而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则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第二,由于招生院校的综合选拔体系尚未形成,致使招生院校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等颇受质疑。10年来尽管自主招生试题可谓形式多样,却被社会诟病为“偏”、“难”、“古”、“怪”。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另外,现行的制度设计仍然以学业成绩优秀为核心指标,不利于那些有发展潜质和特长但又通过高考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第三,招生院校尚且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招考队伍。在试点自主招生制度后,国家级(教育部考试中心)一省级(省级招办)一校级(招生院校)三级考试招生体系日渐形成,大学也成为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级,开始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之前未承担的工作。但目前大学缺乏一支专业的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去承担这些任务。

3.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之一,也是被社会诟病较多的方面。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一是指机会公平,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明显有利于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学生。2012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推出的面向农村考生的“自强计划”、“圆梦计划”也被认为是“杯水车薪”,真正受益者甚少:二是指微观层面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首先,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和内容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这对于信息闭塞、沟通欠缺的农村学生很不利。其次,受条件所限,农村学生缺少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训练,面对自主招生面试不知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三是指对自主招生监管不够,过程不够透明,暗箱操作、递条子、权钱交易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危害自主招生公平。

在保持公平的同时如何兼顾效率也是对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挑战。自主招生中的效率问题指向考生应考的精力、物力投入和招生院校人力、物力投入两个方面。一方面,招生院校为了录取5%的学生,要投入远高于录取其他95%的学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在现有制度设计下,考生面临多次应考的挑战。考生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还要参加多次考试,但最后都要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并未彻底解决多次应考的问题,反而被指加大了考生负担。由此,考生多次应考不仅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也是招考效率问题。

总之,在改革发展10年之后,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公平与效率方面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也必将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目标。

二、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建议

社会在质疑和指责自主招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围绕改革中的难点建言献策。在改革试点10年后的当下,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日趋温和和理性。在种种评议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大学参考。

在统一高考制度框架下,如何处理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焦点问题。关于这一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了两个选择与构想,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大学完全自主招生,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课成绩,招生院校不再组织文化课考试,只组织面试。在熊丙奇看来,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关系应该是上述两种关系中的一种,而不是现在考生既要参加自主招生文化课考试,又要参加高考。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就当前大学的招生能力和实际而言,第二种关系模式可作为当前的实践模式,而第一种关系模式可作为自主招生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改革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既然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那么就不能过分倚重以文化课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而是应建立包括综合素质发展、学校推荐、个人表现、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测试面试等信息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突出对考生文化课之外的道德素养、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基本素养的考察,应切实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第二,大学应加强自主招生命题研究,或者建立第三方专业化考试机构,逐步开发类似于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Test)、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大学应规范面试命题,提升面试题目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面试作用。第三,大学应将招生与培养相结合,设计针对自主招生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是与统一高考类学生混合培养,从而提高自主招生制度的效果。

自试点以来,社会对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建议最多。对招考公平的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和名额投放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考生利益,所有招生院校都应制定类似于“圆梦计划”这样的专门针对农村考生的计划。第二,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设定应考虑到农村教育实际,也有人建议为农村考生设立专门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三,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建议大学公开自主招生过程,公布考生基本信息,实施阳光招生;对效率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应优化制度设计,协调好高考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与联考、联考与各大学组织的考试、自主招生与高中教学的关系,不应让考生在短期内重复、多次考试,不应加重考生负担。

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已对自主招生作出安排,“规范录取行为”成为改革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内容,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和试点高校的准入退出机制、维护招生公平将成为工作重点。

由此看来,在试点10年之后,自主招生改革已进入关键期。自主招生工作的难点已经凸显,政府和社会已对自主招生改革达成共识。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规范录取、提高科学性、促进招考的公平与效率将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大学招生能力建设

回顾自主招生的改革历程,面对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提高大学招生能力成为改革的根本突破口。大学招生能力是指大学能够招到自己想招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确的招生理念和目标、专业化招生考试专家队伍、稳定科学的选拔指标体系、高效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管办法等方面。大学应积极发挥自主性,主动担当改革重任;应加强招生研究,提高招考科学性;应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招考公平,提高招考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招生能力。

1.明确招生目标

招生目标是大学对想要“招什么样的学生”的清晰表达,是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而确定。只有招生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招生中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才能使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选拔标准研制、命题与面试等有清晰的方向。目前,试点自主招生的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自主招生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招生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如北大2012年自主招生目标的表述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清华大学是“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等。尽管各校用词不一,但基本都强调综合发展、创新潜质、特长突出、优秀高中生。招生目标趋同化显而易见,很难看出各校人才选拔的独特性。

自主招生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其初衷是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探索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机制,为大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因此,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选拔目标应有所不同,而不同大学的招生目标也应有所不同,这才能充分体现,“多元录取”精神。这就要求大学应以自主招生改革为契机,利用好招生自,充分发挥自主性,立足学校实际,综合考量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紧紧围绕“想招什么样的人”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人才培养命题,树立独特、清晰的人才选拔理念和招生目标,指导自主招生实践。

2.组建考试招生专家队伍

在国家级一省级一校级三级考试体系日趋明朗化的背景下,大学也成为一级考试机构,开始承担命题、笔试、面试等招考任务。由于大学招生是对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化考试招生队伍,承担考试招生研究、制度制定、命题、面试等任务。专家队伍应由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建,人员可从各个学院遴选产生。选拔要求是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较充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对考试招生有兴趣,能保证时间投入。对组建起来的队伍,招办应组织对其进行考试、命题和面试的专业化培训,了解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招生现状,学习掌握考试、命题和面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专家队伍的工作职能是开展考试招生研究,定期向学校提交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报告、自主招生类学生学习发展状况报告,为招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参与制定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规范自主招生行为,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承担自主招生的命题和面试工作,根据学校的招生目标和要求,命制高质量试题,组织高水准的面试,为学校招到适合的、高素质的学生。总之,只有组建起了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大学自主招生的各项工作才会有依靠力量,规范考试、提高选拔的科学性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3.研制综合选拔指标体系

规范自主招生、提高选拔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着手研制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使大学、社会和考生对自主招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使选拔内容确定、命题和面试有据可依。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研制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和招生理念,体现人才培养和招生特色,应有助于大学实现招生目标,清晰明了、简便易行。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制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构成、指标权重、每一指标的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次级指标内容、每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分数的合成方法等内容。具体到自主招生中,就是究竟应考察考生的哪些因素、每一因素能体现考生的哪方面素质、多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因素占多大权重、通过什么方法评价每一因素以及最后如何合成总分数。制定指标体系应全面收集自主招生类大学生的中学、大学甚至毕业后的学习及综合发展信息,应系统总结改革10年来自主招生的问题和经验,应基于对高考专家、高中教师、命题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等的深入访谈调研,使指标体系有充分的依据和大量的数据基础。有了指标体系。大学就可明确自己的招生目标是通过哪些方面和什么途径去实现,社会和考生也就清楚每个大学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命题和面试专家也就有了命题的方向和依据。

4.优化制度设计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09-01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7),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尤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6~8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在《英语测试》中,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清楚、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一致。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