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1
(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部分人刚刚走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强烈的情感归属和沟通交流的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1]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要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挫折感,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2]社会化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个体与他人、社会交互,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3]大学生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产物。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由于在社会化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我,与社会不断磨合,接收社会文化和行为的约束,这一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较易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更甚者会演变成危害社会的个体。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增强自信,树立积极心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4]
(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品质;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5]思想道德修养是礼仪修养的基础,礼仪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礼仪才知荣辱。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准备,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
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便捷,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却逐渐减少。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渐忽略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责任感,人文精神缺失,礼仪知识匮乏,道德观念不强,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极为不利的。
(一)道德感低下与礼仪修养缺失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以下现象: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做“低头族”,吃东西,说话,乱扔杂物,更有甚者趴在课桌上睡觉,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宿舍内行为、语言不文明,对人不尊重甚至引起打架斗殴事件;食堂打饭时不排队,等等。虽然在接受着高等教育,但自己的行为却表现出很低的道德水平,这其中很大原因与礼仪的缺失相关。
(二)自我意识过强与文明意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家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家务都不会做,甚至会做也不去做,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父母赚钱的艰辛,更有甚者,稍不顺心就对父母吆三喝四,大吼大叫,对中国的文明传统不屑一顾。步入社会后,在大街上随地吐痰,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形象。这些都是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礼仪,缺乏文明意识和公众意识的具体表现。
(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礼仪知识不足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多种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了解较少,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对礼仪知识很少关注,不仅漠视其他文化的礼仪常识,对中华民族自身的礼仪知识也了解不够。由于缺乏对礼仪知识系统的了解,导致失礼行为在自身重复发生。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宣传力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养成。尽管他们在家长或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取了一些礼仪知识,但真正懂得并在学习生活中恪守礼仪的并不多。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大学生礼仪教育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思想意识上使大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6]
(二)礼仪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的礼仪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应该将其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熏陶。(1)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礼仪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都要加强礼仪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大学生们认真学好礼仪,真正发挥好示范作用。(2)将礼仪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礼仪课程是培养文化素养的载体,应该把该课程纳入到学校通识教育平台,设为必修课,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创新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传授礼仪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实践、交流、讨论、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行为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执行者,从而发挥教师的经验指导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7](4)重视礼仪教育的实践性。通过举办“礼仪风采大赛”、“礼仪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礼仪,在学校形成知礼、学礼、懂礼、行礼的校园文明风尚,在提升大学生自身社交品味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家庭礼仪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
除了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关键。如果仅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学生回到家后又开始了“公主”或“王子”的生活,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来讲也是事倍功半。所以,家庭礼仪教育必不可少。(1)家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8]生活环境的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建温馨、幸福、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而不是溺爱的环境中成长。(2)严格日常生活礼仪规范,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3)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和标杆,影响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做好人、做好事。这样才能培育出知礼明义的优秀大学生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高校礼仪教育要与社会接轨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2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对文明礼仪的教学格外重视。准确的掌握我国文明礼仪教学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在当下实行文明礼仪教学模式。从古至今,文明礼仪都是治国的根本之道,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离不开文明礼仪。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充分说明了礼仪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本文就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
1引言
礼仪文化是我国古论规范、社会政治及文化发展的总和,因此,国家要想更好的发展及必须注重文明礼仪的教育。中职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养成良好文明礼仪的重要阶段,所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遵循礼仪教育的发展,全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教育本质上也称为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类精神的教育。礼仪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以就业为学习目标的中职生来说,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就业的目的,还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度[1]。“重技术,轻礼仪”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给学生灌输了有技术就能有好工作的思想,使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为礼仪知识无关重要。然而现实却告诉了我们对中职生实行文明礼仪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优良的素质,是社会发展中一笔无形的财富,所以中职技术学校学校不应该仅仅重视技术的教学,还要对文明教学重视起来。
3构建中职生文明礼教育模式的策略
3.1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
课堂教学是传播文明礼仪文化的良好途径,通过礼仪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礼仪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礼仪课程的兴趣。礼仪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礼仪、同学礼仪、师生礼仪、社会礼仪、家庭礼仪等,对多种礼仪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想让礼仪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选择教材,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2]。目前,学校对礼仪教学的教材没有统一规定,所以礼仪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选内容丰富、合理及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另外,礼仪教学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适当加入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到达高质量学习的效果。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塑造良好学习风气,所以创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每周一升旗时进行短时间的讲话,不定期的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不文明的现象要敢于指出,看到文明的现象要树立榜样向他学习。同时,学校也要给予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予处罚,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
3.3构建班级礼仪之风
班级在学习中相对于一个小家庭,所以班级的文明礼仪风气也是特别重要的。班主任充当班级教学的主要力量,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班主任在文明礼仪教学起引导作用,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出适合的班干部,构建文明班级骨干。定期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主体班会,通过班会来传播学生对礼仪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举行有关文明礼仪的活动,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形地认识礼仪知识,也是树立班级礼仪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3.4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
根据不同时段的教学需求展开专题讲座。例如,新生入学时期,学校可以举办有关学校规章制度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无规不成方圆”的道理,教育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不要违背规章制度做事。不定期举办文明礼仪讲座,时刻提醒学生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就业面试设置专门的教学,着重强调面试礼仪,让学生知道在面试的时候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告诉学生在面试是应该做到态度积极、主动回答、表现自然大方、针对性回答问题等面试中的礼仪常识及技巧,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知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可以通过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构建班级礼仪之风、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等运用到礼仪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深入了解。
作者:王铃铃 单位: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朱红华,谭立波,梁冰.学生家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5(18):114-116.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职校;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引言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魅力,可以直观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水平。一直以来,中国就很重视礼仪教育,孔子将“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指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也应该是中职学校德育载体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主体,但目前中职生存在礼仪缺失的现象,因此中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技术的提升,还要加强礼仪教育,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的需要。
二、强化职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职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教养。一个不懂基本礼仪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现代社会中,礼仪不仅能体现个人的道德情操与知识教养,还能帮助人完善自我。第二,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现代中职学校中,一些学生对教师基本的礼节都做不到,遇见教师都是视而不见;同学之间也不够礼让,甚至大打出手。这与“礼仪之邦”的美誉不相符,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1]自古以来,礼仪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指出礼仪对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重要性。中职生面临自主择业、竞争激烈的挑战。现代职场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不仅注重其专业技能,还重视其综合素质。因此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既举止优雅大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胜任未来的职业。第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礼仪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不可缺少的,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能让他们掌握各种礼仪规范要求,让他们懂得如何坐、行、站;如何搭配服饰;如何问候、介绍地方;如何倾听;掌握职场礼仪,知晓外交礼仪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社交领域中游刃有余的处理人际关系。这能促进中职生的社会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礼仪教育对中职生的心理也有调节作用,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2]
三、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党的十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给出了不同主体相应的价值准则。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相契合、价值取向一致、价值目标相同,正是因为两者诸多的一致性,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礼仪教育优势,真正落实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学校应加强和重视礼仪教育。首先学校应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现在一些职校不重视礼仪教育,课程开设中较少涉及到礼仪教育,礼仪实践活动更是匮乏。因此强化礼仪教育必须把礼仪引入课堂,提高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之认识到礼仪对自身修养提升及未来职业的重要性,从而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师资建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礼仪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举止行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自己的言谈举行,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礼仪教育。第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礼仪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礼仪训练其实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通过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提升人的内在修养。但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偏重的是政治目标,忽略了个人品德的养成,特别是礼仪修养的培养。这就要求中职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与人友善相处,单纯的说教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创设类似的求职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良好的行为不仅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还能给自己赢得更大的机会,使自己在职场上走得更远、站得更稳。第三,开展礼仪活动营造良好氛围。职校应开展多样的礼仪活动,如成立礼仪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发挥模范激励作用;举办礼仪风采大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并使之内化;展示校园不文明现象,促进师生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营造人人学礼、知礼、讲礼、行礼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礼仪的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礼仪。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站等加大礼仪知识宣传,普及礼仪知识,让礼仪教育渗透到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礼仪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罗丽静.新时期加强与改进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08).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职校生;礼仪教育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和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形成时代美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三)职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职校生的道德水平。礼仪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古人早就提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职校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
礼仪教育能增强职校生的交往能力。在现代生活中,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日常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不懂礼仪就难以进行人际交往。由此,礼仪是人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职校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则很难有所作为。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礼仪教育能塑造职校生良好的仪表形象。仪表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职校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成长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期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修养,在社会上展现出个人的风采。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拘小节,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有些职校生甚至认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是潇洒的表现。礼仪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仪容仪态入手,通过学习讨论、观察思考和训练模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当代职校生美好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形象,什么是有悖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个性形象,从而达到矫正不良习性、展示良好仪表形象的目的。
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坐、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之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同时也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将礼仪要求纳入其中,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职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将礼仪表现作为学校各类评优的一个内容等。这对于规范职校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南开学校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基本的仪表举止做起,加强礼仪修养。总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便是以此镜铭为言谈举止的规范,养成了举世公认的非凡气质和令人折服的优雅风度。
(四)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主编.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帛,主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
[3]蓝庆华,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4,(4).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礼仪培训;护理;培训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通过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亲切友善的休养环境,以促进患者康复的医疗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护理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还需要懂得一定的礼仪。各卫校护理专业是培养护理人员的摇篮,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医疗需要,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礼仪培训。
护士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护士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要取得满意的服务效果,礼仪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礼仪培训不仅对护理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有所帮助,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缓解医患关系。
一、开展礼仪培训的重要性
1.礼仪培训对个人和卫校的重要性
(1)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学习。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护理的艺术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艺术,尤其是处理与患者关系的艺术,这是每个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所以,护理专业并不局限于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还要学习艺术,只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才能促进专业的学习,领悟护理的核心精神。因此,开展形体训练对促进护理专业学习也有重要意义。
(2)适应就业形势。卫校护理专业礼仪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目前就业市场的适应,同时也是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的职业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倾向于选择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护理专业主要是向医院等医疗机构输送人才,所以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与医疗机构的需求相一致。当前,护理工作逐渐从物质技术层面向技术与精神相结合方向上转变。据了解,医院在招聘护理人员的面试中,更多的是从护理礼仪和职业形象去判断专业思想和各种内在的职业素养,因此,护理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求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调节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已经上升到精神阶段。具有良好修养,知书达理的护理人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树立较好的形象,更容易受到患者的欢迎,因此,得体的言行举止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可获得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形体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修养,补充礼仪知识,对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和促进患者康复是有较大作用的。
3.有助于医院的文化建设和增加经济效益
礼仪培训是医疗模式转换时期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医院是一个特殊服务型的行业,医院服务的总流程是由多个不同的服务流程组成的,一个流程的效率、质量和满意度都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总体服务质量、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礼仪培训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礼仪培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仅仅通过实践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讲授也是礼仪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礼仪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礼仪也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礼仪的内涵,只是机械性地操作,有的时候可能会弄巧成拙,因此,礼仪培训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同时,礼仪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实际模拟,才能够熟练行礼、随机应变,做到恰如其分,而不至于生硬呆板,起反作用。
2.基础与专业相结合
礼仪培训也需要基础性与专业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在于礼仪培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所谓专业性也就是在培训设计与内容编写中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基础性礼仪是学习专业礼仪的前提,只有懂得一些基础性的礼仪,才能更好地学习领悟专业性的礼仪。而专业性的礼仪是针对护理这个职业提出的特殊要求,是在特定的场合,对待特定的人群的时候使用的。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很多传统礼仪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护理专业的礼仪培训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而应立足传统,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立足传统的同时也要面向现代。首先,礼仪培训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其次,教学也要面向现代化。礼仪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护理专业开展礼仪培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据相关调查,护理人员的礼仪对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机构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护理专业的礼仪培训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进。结合上文所述,培训方法要贯彻“三结合”。相信在较为科学的培训方法的指导下,卫校将能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姚红瑛.礼仪培训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杂志,2011(28).
[2]艾华.加强礼仪教育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6).
[3]闫丽范.护士礼仪培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3(3).
礼仪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历史来源 道德规范 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春秋以后,随着私学的创设,社会出现了知识下移,礼贤下士的局面,礼仪因此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仪最开始的时候是礼,且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故礼字从示,从丰。”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其所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礼记?祭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由祭祀衍生出的许多典礼仪式,即礼之所出。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即由礼而出,小至个人的行为规范,皆在其中。所以,礼为六艺之首。
远古至殷商时期,“礼”与“仪”不分,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而原始礼仪,既是图腾和禁忌,是氏族社会的习俗法规。故刘师培认为:“上古之时礼源于俗。”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的行为加以强制与约束,它具有辨别血缘亲疏,加强血缘关系,解决本血缘集团内部的是非纠纷,卜释疑难问题,从而决定行事等各方面的职能,即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国异,明是非也。”后奴隶主贵族改造了原始的礼仪,用以调和其内部矛盾和阶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周礼》便应运而生。在“周礼”中,对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有了更为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把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变成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明社会的秩序(“仪制”);其中《周礼?保氏》所教的五礼,郑玄注:“吉、凶、军、宾、嘉为五礼。”五礼是六艺之教中,礼教的具体内容。至春秋初期,“君臣士大夫言及政治人生,无不以礼伟准绳。”
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命题,用“仁”释“礼”和维护“礼”,把“三年之丧”等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清理。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提升为人的内心要求、生活的自觉理念,外在的血缘“礼”服从于内在的心理“仁”,把礼提升到伦理化、道德化的高度。孟子更是把这一主题发扬推至极端,提出著名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人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内在的道德素质,将孔子的“汝安之”来解释“三年之丧”的心理发展成了一种道德深层心理,并赋予先验性质。西汉时期,为了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神秘的天人感应,认为“天人同构”、“人副天数”、“人副天道”主张“君权神授”,并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提出所谓“性三品”说,认为人性都是由天赋决定不可改变的。在这种神学人性论的基础上,把礼转化为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规范体系,竭力维护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等四种统治权力。君怀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成了人们奉行的普遍的法规。可以说,神权、君权、父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成为束缚人们的四大绳索。这种“三纲五常”的礼,也日渐渗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开始在民族心理、性格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最终由宋明儒学把它转化为一种神圣的天理。
在宋明儒学中,通过“心性之学”,上连天道,下接伦常,承接孔孟,强调人性善,贯彻着“汝安则为之”(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性即理”,认为“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干身为新,其实一也。”1“天”――“命”――“性”――“心”统统由“理”贯穿起来;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禁欲主义、封建主义、等级主义都被当作 “天理”和人的“性命”。把短暂的特定社会时代的统治秩序行为规范即封建制度的法规,当作普遍必然、无所不在的“天理”来压迫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使人们在宗法血缘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化的心理情感中冲淡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苦痛,从而维护后期封建制度永世长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