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1

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一组数据极为亮眼。

 

在四川,“十三五”前四年,在全省GDP年均增长7.8%、城镇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2%的情况下,人均碳排放为3.2吨,是全国最低的两个省份之一。

 

与此同时, “十四五”开局,四川定下“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目标,明确要“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聚焦激活新要素、推进新治理、营造新生态,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西部领跑、全国领先的数字驱动发展高地。”

 

若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大省,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数字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实现碳中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要路径。

 

这意味着,在“数字化”“低碳化”浪潮下,如何加快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探索出数字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的四川方案,将成为天府四川在“双碳”目标下的“破局”之路。

 

这趟跋涉中,也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

 

这里将汇聚数字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将肩负起创构理想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还将承载起每一个个体对于生活和工作、现实和理想的更多想象……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下的四川故事,正入佳境。

 

格局

 

“十三五”期间

 

四川碳排放总量快增态势基本扭转

 

从初春到立秋,四川很“忙”。

 

四月初,省会成都,首个冠以“数字”之名的产业功能区正式官宣——位于新津区的天府牧山数字新城,其定位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要功能是“成渝数字经济新名片”。

 

到了初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召开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区、市)政府的重要会议,聚焦“两高”项目分类处置。随后,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红色预警的3个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随后,传统产业主动谋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发出全省首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呼吁钒钛钢铁低碳转型。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团揭牌成立,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短流程绿色炼钢集团。

 

来到9月,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蓉召开,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动员聚集各行业各政府部门,各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备受关注。

 

数月之间,针对“双碳”的目标,四川就涉及到了数字产业集聚、严控“两高”项目发展、助推清洁能源转型等多个领域,再细化下去,新场景新业态、新生态等题中之意更是贯穿于每个日常中。

 

也正因为这样的快节奏,眼下,四川的碳排放总量快增态势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十三五”期间,四川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4%。全省水电装机达到7892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水电外送电量累计6698亿千瓦时,全省森林覆盖率累计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0%。

 

在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的背后,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加快。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296家,建设工程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连续3年超过90%,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比突破84%,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50%以上,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

 

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逻辑,从微观主体的“一小步”,汇聚成助推能源转型的“一大步”,再到探索出数字碳中和中的四川“样板”。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四川正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从顶层设计入手,以数字技术助推能源转型、引领市民生活减碳合,实现经济效益和降碳减排双提升。

 

天府四川,新的格局,正在崛起。

 

破局

 

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间减碳压力差异明显

 

何为数字碳中和?

 

“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讲到,题中之意,除了包含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之外,还有让数字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的思考。

 

王金南坦言,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势必将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各地方政府将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各地因能源结构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必然节能减排任务不同,完成时间也将有所不同。

 

事实上,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的困局在四川同样存在。

 

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在赵乐晨看来,四川下一阶段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思想认识和能力薄弱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挑战十分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纵深推进的发展基础和政策行动差距较大。

 

对此,四川正通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战略布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而言,达峰时间有先后,区域上,成都、广元等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达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行业上,特别是煤电、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高碳产业要率先达峰,建筑、交通要通过提升能效、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化。达峰水平有高低,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要树立全国和全省一盘棋理念,增强大局、全局意识,设立总量刚性目标,实施差异化增量控制。

 

而这样的探索,其实已有成果。在成都,以数字经济推动低碳增长、以数字治理助力低碳生活、以数字创新驱动低碳发展、以数字基建支撑低碳转型,“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4.2%、21%,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森林覆盖率达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联合国“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解局

 

着力提升数字碳综合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多路径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变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论坛上,有专家举例道,浙江、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在探索新能源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

 

整体上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将以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围绕2030年前达峰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四川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转型路径。

 

对此,论坛上,相关领导透露,下一步,四川将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抓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运用互联网加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升,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着力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加快普及智能化用人监测和诊断技术,强化能源使使用的精准调控,优化能源生产运输交易和消费环节的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推动市场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新场景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例如,科技战线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四川大学联合东方电气集团等单位组建全国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研发方向。西南石油大学挂牌碳中和研究院,设立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零碳能源系统、储能技术、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4个研究中心。

 

绿色金融创新迈向2.0时代。人行成都分行实施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对碳减排企业的融资支持。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在成都新都区发行。

 

此外,四川也是林草碳汇的“沃土”。《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还将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微碳汇”模式,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2

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易所相继成立,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成交量成倍上升,交易额持续增长。目前,欧盟、英国及美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交易平台。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87亿tCO2当量,全球碳市场总额同比增长6%,交易额为1437.35亿美元,其中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是伴随着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被逐步提出来的,造林和再造林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荷兰、印度、巴拉圭、洪都拉斯等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国内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即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国内林业碳汇启动较晚,直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才开始启动。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380个,其中与林业有关的项目是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被赋予了货币价值,但这种价值必须在增加森林面积的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汇清除量进入CDM碳市场后才得以实现。因此,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仍面临系列难题,从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2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就林业碳汇市场来看,由于《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驱动的交易。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应具备几个主要环节,即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体系(见图1)。2.1需求分析市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供求关系的存在,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林业碳汇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以《京都议定书》下的政策催生的强制性需求为主,其前提就是发达国家需求低成本的减排措施而产生的交易,否则这样的需求不可能存在,也就形不成碳汇市场[2]。因此,林业碳汇需求者对碳汇的需求往往是制度和规则约束下的结果。例如政府征收碳税使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成本增加,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政府对企业施行碳排放权行政管制,促使碳排放企业购买排放权。由此看来,政治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排放权市场的需求越大。国内林业碳汇的需求者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工业行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随着碳汇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我国节能重点仍是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其中工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因为我国能耗的70%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行业,这些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比较多,为了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规定污染企业必须通过购买碳汇取得相应的排污权才能进行定量的排污行为,即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配额,使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商品,而通过碳汇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其成本远远低于减排项目,所以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青睐,生态补偿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客观上也刺激了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建立碳汇市场。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化的节能减排攻关技术,提高自身的节能减排的能力。此外,林业碳汇信用价格和其他碳信用价格、市场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环境意识也会对林业碳汇需求产生较大影响。2.2供给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都是“理性人”,即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这就可能诱使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主要包括森林经营农户、国有及集体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选择增加碳汇服务的供给,然而,由于对于这些经营主体都是“理性人”,当只有林业碳汇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回报率,那么他们才会提供碳汇林这种商品。在林业碳汇市场上,影响碳汇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森林资源禀赋、造林成本、林产品价格和采伐成本、土地价格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林业碳汇所需要的资源优势。同时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碳汇价格使其和木材价格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以及降低采伐成本和国家大力的支持是影响碳汇供给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林业碳汇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对碳汇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供求关系:当林业碳汇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供给者可能会把木材卖掉,减少碳汇产品的供给,而价格的下降又使需求者增加了对碳汇信用的增持;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上升,这样就可能导致供给者扩大规模或者有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从而增加碳汇的供给量。对于需求方来讲,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会比较林业碳汇项目和改进工艺或者应用减排设施的成本,从而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从而达到一种平衡。2.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构建的核心是碳排放权市场,其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否是产权市场成熟的表现。随着减排压力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筹划拟定建立交易所组织形式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其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将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其中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制定,对产权模糊的碳汇产品进行界定外,还能促进信息传播,为碳交易提供交易平台。此外,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的监督保证也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3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对策建议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林业发展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与完善林业碳汇市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减排路径,寻求经济增长、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3.1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首先,为企业构建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目前,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下的需要达到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还有就是国内污染企业,尤其像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汽车、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排碳付费。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鼓励这些企业提前购买碳汇,抵消自己未来的减排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企业“未雨绸缪”,捐资造林增汇,获取二氧化碳减排信用指标。出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为未来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企业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这些提前储存的信用指标将被专门记录在册,并有望在国内全面开展碳交易活动中用于市场交易。其次,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政策宏观导向作用及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作用等方面来不断完善碳汇易市场。只有成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才有利于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3.2森林碳汇外部效应内部化林业碳汇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然而要真正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问题,就必须解决林业碳汇的市场化问题,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能有效地兼顾经济有效性与公平性,从而解决市场化问题,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将森林产生的碳汇产权明晰化,使其成为人们的有效需求,并作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推向林业碳汇市场。因为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森林资源外部效应内部化最强有力的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劳动力,森林资源的有效结合,提高森林资源的净生产力,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因此,只有当人们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来满足需求时,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推动,同时,也只有保持林地产权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为当地群众参与碳汇项目及进行林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并使得林业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二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政府应就解决林业碳汇的外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重点行业及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排放税,以税收的形式来实现林业碳汇生态效益的补偿,这样可以平衡各方企业对环境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林业碳汇产业与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3.3加快林业碳汇的金融创新首先,林业碳汇属于短缺商品,本应该采取限制价格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单一、零散的交易集合,交易主体不活跃,交易价格明显偏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补贴制度,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保障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及完善。其次,建立并完善绿色碳汇基金,促进全社会参与。为推动减排和碳汇活动的有效开展,2007年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为企业、政府、组织及个人参加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活动、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台。当前该基金是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民间绿化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我们应以绿色碳基金的营造林项目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带动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向绿色碳基金注入资金,以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林业碳汇的生产。最后,通过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积极开展碳融资、碳保险以及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林业碳汇交易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3.4在国际博弈中要具有主动的应对机制从国际层面来看,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规则基本形成,开展碳汇项目己经有章可循,中国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应争取主动地应对机制,需要建立与国际规则相对接的项目实施程序。从国内层面来看,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排放的CO2总量有增无减,要积极主动和发达国家合作,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实施CDM林业项目,采用经济实惠的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再造林等措施以增汇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都为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3

摘 要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在金融市场的支持下创新出了多种碳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利益驱动之下,许多国际间低碳项目的合作都选择在中国进行,面临如此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碳金融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管理机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

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经济振兴的希望投向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产业”。其实,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在发达国家市场一直都存在。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经过诸多波折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都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作出了相关规定,特别是针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限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中允许国家之间采取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减排任务。其中规定了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生效以来,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成倍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交易金额从2004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1440亿美元。正是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交易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交易量就达到了1185亿美元。

二、中国的碳金融市场

在《京都议定书》中有一个颇为灵活的履约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本质上来讲,CDM是发展中国家减排,由发达国家埋单,其一级市场交易必须以项目形式进行。毫无疑问,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所以中国一些城市迫不及待地成立碳交易所。2008年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几乎不约而同地挂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在今年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企业或组织可以自愿购买减排量,以抵消其世博会上的碳排放,而购买费用将用于风能、水电、垃圾发电等环保项目。要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排放单位的标准化和普及化。2009年6月18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BLUENEXT交易所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带来的第一个实质性的进展即共同制定了旨在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如果项目实现了减排目标,按照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那么该企业或个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并将信用额用于买卖。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相对滞后

碳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涉及到国际间的技术转让以及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等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依据,一旦发生纠纷时,会难以明确责任的认定与划分。另外,政府在这其中应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不触犯国际公约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这都需要明确的责任法权。比如去年底,联合国(UN)掌管碳交易的机构暂停核准数十家中国风力发电场,因为他们怀疑中国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在该体系下获取资金,理由是中国政府降低了对风力发电的政府补贴额度。其实后来据查明并非如此。如果针对碳交易市场和风力发电有一系列专门的法规和政策,并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发挥的作用有明确的说明,那么当再涉及到国际纠纷时,我们就可以提出比较有力的申诉。

(二)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参与不足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欧洲发达的金融中介市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参与碳交易还是以传统的信贷方式为主,即对政府已经认定为节能减排的项目以优惠的方式发放贷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在全国首发,为个人客户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信用卡与碳交易产品的创新结合,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亮点,但更宽泛的层面考虑,我国中介机构创新和参与仍明显不足。

(三)碳交易合作项目和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去年底联合国停止批准中国的风力发电合作项目,就导致了中国近50个相关开发项目的发展计划搁浅。纵观国外带来的碳交易项目,多数都集中于电力行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正如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中国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该项资源的多寡优劣是判断环境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目前涉及到农林方面的碳交易合作非常少。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由环境交易所向环境金融交易所延伸

现行模式下,环境交易所还只是直接从项目本身出发来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投资,体现为增加新能源和减排技术的信贷,降低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产业的信贷。其实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是创造基于市场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发展和丰富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大力的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也能够为节能减排融资。环境金融交易所的建立可以类比于期货交易所的建立,采取会员制度,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和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可以成为其会员,交易相关的碳金融产品。

(二)引入国内中介机构,争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由于我国CDM项目建设才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碳交易议价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部分是通过经纪商从中撮合我国的项目开发者和海外的投资者,另一种主要途径则是由一些国际大投行充当中间买家,收购中国市场上的项目,然后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成为碳排放权最大的供给国,但这也使得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也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在各项国际合作中,中介机构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的推介和运作,各项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和信息。所以环境交易所及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运作碳金融产品的部门,并充当中介机构来为我国碳金融产品的流通环节服务。

(三)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专业技术咨询体系的建立

碳交易项目的开发时间一般较长,前期开发投入资金较多,且收益并不明显,因此风险较大。目前我国许多保险企业和信托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产品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和相应的产品加以创新和发展运用到碳金融产品中来。另外,还需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对项目的合作成果作出国际上公认的认证结果,这不仅需要我们接纳国际标准且让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被国际上认同,还需要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有足够的公信力及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

(四)加强开发针对个人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产品

未来的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行为不仅要持续影响企业还要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低碳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将金融产品与自愿减排结合起来,可以看作是个人参与其中的一次试水。但为了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一定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员制对个人的开放,个人利用网络轻松参与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市场。

以上这些都可看作是未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等到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熟悉起来之后,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市场的发展也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俊,林冬冬.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商业研究.2010(8).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4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华为在京签署了《节能自愿协议》:工信部苗圩副部长和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此前,来自电信运营业的中国移动曾与工信部签署该协议。从中可以看出,通信业的节能减排正在掀起一股热潮。而先行者们,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华为,都正在以创新性的绿色节能技术及解决方案,成为通信业乃至全社会节能减排阵营中的标杆,从而有力地驱动通信业的绿色革命。 值此2010年即将结束之即,“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专栏,进一步深入梳理、总结了2010年中我国移动通信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移动通信业的创新机遇和创新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1勇担绿色责任,积极采取绿色行动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最新统计,2010~2015年,全球能源消耗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持续增长,能源的消耗导致了温室效应和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保护环境、防治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与煤炭、钢铁、有色、建筑、运输等行业相比,通信行业并不是能耗/排放问题最突出的行业,但是,许多通信行业企业上市公司年报及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部分通信企业的能源消耗也不低。同时通信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兴市场用户的增加以及发达市场对带宽需求的提升必然带来网络的扩容。网上运行设备容量的增大导致了能耗需求也不断扩大,能源单价上涨及运营总能耗的上升给运营商带来了长期的财务压力。

能源开支的压力,社会、公众对运营商的压力,政府的节能承诺,均转化成运营商的节能减排压力。近期全社会都在探讨通过物联网的建设来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这也给运营商及设备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责任,为全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新形势下ICT企业的重要课题。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华为不断履行“绿色通信、绿色华为、绿色世界”的战略理念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国内外主流运营商先后启动了节能减排合作计划,积极应对气候及能耗的挑战,同时在协助其它行业节能降耗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华为在2008年积极加入了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协会(GeSI),成为中国唯一加入该组织的电信设备商代表。今年年初,华为又被世界经济论坛推举为“绿色智能电网指导委员会”成员,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

2节能从端到端,构建能源高效网络

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华为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之一。长期以来,华为与全球多个领先运营商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节能减排的联合研究与实践。华为认为,电信企业本身的节能减排,不仅要从绿色GDP发展的角度出发,争取达到企业碳中和(Carbon Neutral),而且也是长期以来电信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举措。网络节能减排的方案设计需要与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的评估结合起来,经济可行性高的节能减排方案才是优选的解决方案。而在华为提供的端到端通信网络节能减排解决方案中,从接入、核心到传送,几乎每个环节都在进行着节能减排的实践。在接入部分,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有着不同的节能法则。对于移动网络而言,由于站点能耗高,因此节能首先要从站点入手。华为通过网络拓扑和网元这两个层次进行站点的节能设计。在网络拓扑层面,站点节能主要是提高覆盖效率和提高基站设备本身的覆盖能力。华为通过自研的关键技术,结合两种方法的共同使用,实现广覆盖场景下25%以上的能耗节约,带来TCO的可观下降。相比网络拓扑节能,网元级别的节能主要集中在基站节能、冷却系统节能和新能源系统的应用上。华为采用多种技术来减少浪费和冗余,其中华为在业界最先提供时隙级关断功能,使基站的耗能可以更精确地匹配业务负荷的变化,减少浪费。在减少馈线损耗方面,华为创新设计的分布式架构基站和小基站的设计帮助运营商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分布式基站替换传统宏站可以在机顶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40%以上的功耗节约。除此以外,分布式构架也能带来租赁机房和配套冷却系统的节约。一般网络情况下,高效的基站产品和分布式构架这两种场景均可实现网络TCO下降。除此之外,根据当地气候因素而引入的无排放能源、低排放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这些新能源,也是企业减少碳排放、节省能源消耗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华为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的EasyGSM解决方案,支持低成本快速部署,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

降低固定网络能耗的最佳方式是网改。对于固定网络而言,华为的研究数据显示,窄带接入、宽带接入是能耗最为集中的部分,两项加成可达全网的50%以上。所以,窄带接入、宽带接入节点的降耗是固定网络节能的关键点。对于传统窄带接入节点,设备本身已经没有提升能效的空间。但是,目前窄带接入部分在典型的固定网络中的能耗占比仍然过重,华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网改。根据华为实际操作过的NGN网改项目的经验数据,能耗在网改前后对比下降了40%左右。在宽带接入,xDSL是运营商最关注的节能领域。对于xDSL设备,除业界比较常见的关键技术之外,华为在实际网络的测试中,证实了综合以下的技术可取得一定的节能效果,其中包括未用单板自动关闭、风扇调速等技术;同时,对于地域分布广泛的接入网设备,用自然散热、直通风和提高设备工作温度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空调冷却带来的排放和能耗。在自然散热方面,直接用地表温差来进行有效散热的地源散热机柜是华为的又一创新。经过运营商网络的实测验证,地源散热机柜散热效率明显好于现网对比测试的直通风机柜。

在核心部分,对网络进行改造,同样是最为有效的降低核心机房能耗的方法。在核心机房中,产品的种类通常比较多,规模比较大。一个大型的典型机房,包括有BSS业务支撑系统、OSS运营支撑系统、CS客户服务系统、典型的业务平台、增值应用系统,另外还有包括MSC server / MGW、HLR等核心网设备。纵观以上产品,大多数系统构架在服务器的基础上。传统服务器尽管已应用多年,技术及服务都比较成熟,但在节能方面却有比较大的劣势,其功耗、占地面积与工作温度都为节能带来很大挑战。从设备层面来看,华为认为,对核心机房进行节能的第一个关键措施是利用华为的ATAE(Advanced Telecom Application Environment,高级电信应用环境)对传统服务器进行替换,从而实现硬件大幅度降耗。同时,软件的改进同样可以实现功耗的下降,MSC Pool与 NG HLR等网络构架的新特性也可实现功耗的下降。相对于设备,应用机房热管理来提高现有机房的冷却效率,是机房节能的重要环节。精确送风方式、冷 / 热通道的合理分布和大功耗设备的布局优化等技术也大大提高了机房的冷却效率。

传送网的节能,可以从网络、设备、器件等各个层面考虑。在网络层面,传统环形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往往需要预留一半的带宽作为保护用途。与环状网络相比,网状网组网资源利用率较高,理想状态下为达到保护目的新建的保护带宽仅为1/(N-1)(N为某节点的光连接数量)。同时,OTN调度的引入使ASON在光层的应用成为可能,网络路由智能算法的优化可提升业务直通率,业务保护、恢复更灵活,可减少业务经过的节点数,减少业务穿通所需的带宽与端口资源,光线路效率(带宽有效利用率)提升,从而大幅提升承载网络效率。核心路由器集群功能是解决传统多框集群方式核心路由器能耗过大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该技术,可以从单框平滑演进到背靠背两框集群,后续可平滑演进到多框集群。总之,为每一个网络节点提供最为合适的设备、优化网络、减少设备、减少网络的过设计,不仅能降低网络能耗,还可以简化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减少维护成本。在器件层面,华为通过采用先进的散热技术和内置温控功能管理等各种节能减排设计,可以有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覆盖整个流程,全面推行节能减排

除了创新、务实和精细的节能减排产品研发设计,华为在生产、运作、服务、采购等方面也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华为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运作、服务、采购等整个管理过程中,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常设机构和管理委员会,所有的产品线和业务单元都设有节能减排专项工作组,并为所有的主流产品设置了节能KPI指标。

基于华为在内部推行的6个R理念,即:合理设计、减少耗材、可回收、可重用、可恢复、可再生,再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公司上下的积极推动,华为连年实现了“单位GDP产值直接CO2排放”的下降,从2007年至2009年该指标的下降幅度超过了30%。

华为还与运营商共同研究如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能耗。例如:华为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周转架”的包装及运输,是一种典型的可重复循环使用的绿色方案,获得了“2009世界包装之星”大奖。该方案采用了可循环再生利用的代木材料,应用可视化包装技术,推行拼装化、标准化和适度设计。与现有通信设备的木箱包装、纸箱包装解决方案相比,该方案的绿色优势十分明显――节约木材使用量约50%以上,减少包装重量约20%~30%,延长包装使用寿命2~4倍,降低生命周期内综合成本约5%~10%,提升操作效率达80%~90%等。

4创新实现梦想,用ICT打造绿色世界

通信业仍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移动宽带、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在给运营商和设备商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对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全球通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以及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华为提倡全行业不断创新,通过ICT解决方案帮助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

基于长期积累的创新实力,华为承诺将持续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而打造绿色通信:

(1)不断提高产品能效,协助运营商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减少TCO;

(2)继续推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控制设备制造、运输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5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6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处长何勇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省人大副主任谢克昌,副省长陈川平,省经信委主任洪发科、总经济师温元伟,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永平,省国资委副主任崔联会,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吕步云以及省科技厅等单位的负责人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氢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宗强,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陈霖新,国家氢能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理事张立芳,太原理工大学煤化所所长黄伟、副所长苗茂谦,才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廉生,德国林德集团北亚地区大客户业务总监郑章修,山西煤销集团董事长刘建中和四川天一科技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香港华润燃气集团、太钢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晋商银行、潞宝集团、安泰集团、太原煤气化集团、山西阳光焦化集团、山西发鑫焦化集团、同世达焦化集团、山西焦化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出席了论坛,新华社山西分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等媒体应邀参加了论坛。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低碳是持续发展的必然

在新的形势下,煤炭工业的概念是不是把煤挖出来就是煤炭工业?显然不是。煤炭工业一定要有上中下游,逢煤必化是必然的,遍地开花是不行的,一定要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即生产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煤炭化工,建立原料的科学利用体系,这才叫做煤炭工业。

中国人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盛,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客观地看,前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前走了一小步,气候谈判向前迈了一大步。哥本哈根会议在牵动全球神经,低碳生活要从身边做起。

按照世界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两个地球,按照澳大利亚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七个地球,按照美国能源消耗水平我们需要九个地球,这就是碳足迹,地球已经容纳不了人类的发展。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有道理的。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能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哥本哈根会议呼唤新能源,气候变化呼唤新能源,低碳经济呼唤新能源,科技革命呼唤新能源,持续发展呼唤新能源。低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是循环经济的体现,是绿色产业的前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持续发展的必然。如何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型产业非常关键,我认为不仅是低碳经济问题,陕西、山西如何选择低碳经济之后的新型产业,创造一个低碳产业?应当紧紧抓住当前世界开始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和低碳产业。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的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要建立新的煤炭工业体系和新的国家清洁能源体系,要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煤炭工业战略性发展高度大力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积极创造新的增长点,比如氢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这是节约能源的要求,提高效率的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气候变化的要求,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需要。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氢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宗强:煤炭大省山西的低碳经济之路利用山西低碳化的能源,我觉得要搞化石能源低碳化的利用,首先要把现有的低碳化能源用起来。

现有的低碳化能源就是四个气:第一个是煤层气,要加大利用,还能减少煤矿发生事故的机率。第二个就要大力普及天然气,因为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汽车,我觉得老百姓呼声非常高,我去了阳泉,他们现在有两个加气站,实际上只有一个,现有这个很远,另一个更远。在这个情况下,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去年没有天然气汽车,到现在有了1600辆天然气汽车,发展非常快。第三个就是高效地利用焦炉煤气,山西是焦炭大省,焦炉煤气是我们特有的资源。第四个就是利用山西所有的廉价的氢气开创世界低碳能源的示范基地,这不仅仅是山西省的、国家的示范基地,也是国际上的。

山西省的煤层气利用做得还不够,虽然煤层气已经做了很大努力,但还有很大的余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字来讲,2007年全国煤层气规划利用目标为36%,山西省2007年煤层气利用量为51.71亿m3(其中民用21.71亿m3),利用率为27.43%,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山西在大力推广天然气这个清洁能源的同时,煤层气制天然气将会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而山西生产人造天然气,或者说合成天然气条件非常好。而焦炉煤气,山西年产焦炭大概1亿吨左右,伴生焦炉煤气是400亿立方米左右,只要充分利用的话,效率会非常高。此外讲到氢气,在焦炉煤气中的60%是氢气,提纯下来价格非常低,所以山西完全有条件率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正在做,希望2010年5月份6月份能够开始示范。

“四气合一”将开创低碳能源新局面。什么叫“四气合一”,就是把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统一考虑,联合开发。特别是利用焦炉煤气制造天然气,用新的产业带动山西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四气,每个气都可以直接利用,但是天然气是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通过天然气连到用户。而煤层气,通过高浓度的简单分离,低浓度的可以稍微加大一点分离力度,那么实际上得到的就是天然气,可以掺到天然气管道里使用。焦炉煤气、氢气可以发展能源化工,而不是一般的化工。焦炉煤气制天然气不是很难的事,而合成天然气需要一种很重要的材料,就是煤,我们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有高质量的煤,也有低质量的,低质量的我们可以直接拿来气化,制成合成天然气,这样将来山西不但不需要求中石油每年增加给我们天然气量,而且我们还能给他们的管道里输气,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发挥我们能源大省清洁能源的优势。大家看地图,山西实际上离东部渤海湾很近,就隔着一个河北省,通过管道等输送方式将燃料输送到东部沿海很方便。另外山西管网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再做的话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最后我简单地说几点建议:其一是制定山西低碳化愿景;其二要大力推动天然气发展;其三是建议建立煤炭低碳化联盟;其四要大力培养低碳化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省人大副主任谢克昌:山西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空间大低碳经济现在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但是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有很实质的内在含义,是相对于我们传统经济而言的,它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现在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要求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低碳经济的核心主要是低碳能源利用。

煤炭在未来的50年仍然是世界的主要能源之一。2009年英国BP公司的统计报告显示,到2050年煤依然是一个主要能源,这是从我们使用能源的结构上讲,从能源的储存上讲依然是这个问题。以现在的勘探技术水平,在没有发现新资源的情况下,整个世界煤炭还能再开采122年,石油开采只有60年,这是从世界范围来讲能源结构和储存现状的。大家不要以为我们中国的煤炭存储十分丰富,这只是相对于油和气而言。煤炭是我们国家GDP的保障,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到70%,油只有20%,大量的煤用于燃煤发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火电占到77%,而作为化工原料占到将近50%,煤不仅是主要的能源,同时也是主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利用技术、转化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同时也是环境和生态的主要污染源。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要把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战略取向,从全局高度及早加以谋划、加以推进,培育低碳产业,推广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节能减排,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我们山西省是典型的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包括炼焦、钢铁,那也是因为我们有煤,山西省的万元GDP能耗在全国排在前列,而且支柱产业均具有高排放特征,那么恰恰我们实现低碳经济的空间和机遇是最好的。

高碳能源低碳化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和高碳能源低碳化要求是非常吻合的,我们重点实验室承担的“973”课题,这个项目就是利用到焦炉煤气和气化煤气配起套来,我们通过一个特殊的反应重整转化就可以做成合成气,然后这个合成气做出来和IGCC联合循环发电结合起来,同时生产电力和醇醚燃料。

与此相关的重点研究方向有:煤炭资源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采和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国大型电力系统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氢能规模、无污染制备、输运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新型O/CO2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Chemical-LoopingCombustion,CLC),超细化煤粉再燃技术,零排放燃煤发电技术。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和山西相关的煤化工或煤基多联产,煤通过高效转化,化工原料和燃油以及发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实现经济和管理效益最佳。比如说我们山西甲醇搞了二十多年,碳氢氧的有效利用是100%,资源的效率很高。那么做出甲醇来干什么,我们的产能全国来说大概到了6000万吨,这个甲醇是一个很好发展新型煤化工的平台,可以做燃料、乙烯/丙烯、DME、MTBE替代物、替代轻质石油馏份发电、氢、燃料电池等等,甲醇好储存,这些技术都在开发,成熟以后自然就可以使用,这是我们的甲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混合动力小轿车、天然气燃料客车都已经在马路上行驶,这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现实的、也比较容易实现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是我们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我们的高耗能企业,这些行业只要节能,能源消耗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单位产品的耗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的将近50%,这里面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空间相当大。

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谢虎: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优质的资源决定着财富的流向。世界性低碳是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出路。虽然对这场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各方评说不一,但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却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表明高碳排放已经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政府将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地区,开展低碳经济示范点,制定和实施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行动方案。山西省作为我国的传统化石能源大省,高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更好地进行源头治理,改变燃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高碳向低碳的转化不仅考验着各级政府,同时也给我们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带来了机遇。

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公司是省国资委监管的33户重点企业之一,也是省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21户大型企业之一。人均劳动力贡献率470%,人均净利润12.5万元。作为新能源的追求者、节能减排的推进者、低碳经济的探索者,集团公司全力推进“四气合一”(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战略实施,形成了以山西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省煤层气集输公司、省压缩天然气公司为两翼的产业格局。2009年5月23日,国家能源局产业规划司对我公司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讨论,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和政策参考意见。省政府召开数次关于天然气的专题协调会,确立了集团公司“四气一体化”的全省燃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地位。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25亿元,铺设管线1038公里,实现了南北贯通,年输气能力达到60亿m3。晋城至长治煤层气输气管道已于12月10日开工建设。我们已经分别与运城、忻州、阳泉、大同等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太原和临汾地区正在筹备中。全省管网已覆盖9市80余县区,200多个新农村,全面服务不锈钢、耐火材料、玻璃制品等十大新型产业集群。

按照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每年拿出净利润的10%办好三件事:一是50%用于研究经费补贴;二是用于集团公司地毯式人员培训;三是围绕节能减排,服务循环经济,全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氢气的混合燃烧,加快管网建设步伐,到2015年新建管网2000余公里,统筹调配100亿立方混合气资源,加速在我省形成“五横三纵”的战略布局,2015年前将在全省各区域建成天然气加气母站14座,加气子站250座。同时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同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中石油集团、香港华润燃气、香港中华煤气等大型企业的十大合作。加快推进与省交通厅在高速公路及省级一二级公路建设加气站的合作项目,大力推广汽车“油改气”和与二汽集团合作加气载重车事宜。与省煤运集团合作的35条新能源运输通道加气站建设项目已正式上报。全面加强与中石油在压缩、液化、城市管网等方面的合作,与中石油香港上市公司共同投资10个亿在全省五个区域建设5个液化项目。同清华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太原理工大学、阳煤集团、省煤运公司合作,加快推进寿阳低浓度瓦斯提纯液化项目和河津焦炉煤气提纯甲烷和氢气开发利用项目,争取尽快开展HCNG车和HCNG混合燃料工业应用示范。同时积极开展与台湾樱花集团、太菱集团、中山华创集团合作建设山西燃气用具生产基地。共计100亿投资全部落实。

阳煤集团煤层气开发利用公司副总经理何苏里: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必然趋势阳煤集团将节能减排和开拓创新的低碳发展思路升级为企业战略事业中的头等命题。阳煤集团煤层气开发利用公司坚持大力开发大工业用气市场,坚持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井下抽采后地面开放,就近利用与余气再输相结合,保障现有的城市民用燃气扩大其他利用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阳煤集团坚持综合利用,开创了变“杀手”为“帮手”的崭新局面,煤层气开发利用“亮点”效应凸显。我们本着“最大化利用煤层气资源”的发展思路,积极拓展煤层气资源的利用领域,形成了全国煤层气抽采及利用较大规模。

我们分别有以下这些利用领域:如煤层气焙烧氧化铝项目是阳煤集团极具竞争优势的煤电铝产业链的核心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注册成功的煤层气焙烧氧化铝CDM项目;煤层气发电项目一期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投产,该项目一期工程年耗气1.6亿立方米,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煤层气CDM项目,阳煤集团凭借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及早地开发申报了80万吨煤层气焙烧氧化铝和90MW煤层气发电CDM项目。两个申报项目相继在2007年4月7日和5月22日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在全球煤层气项目注册顺序中排名第三和第四,在山西省的CDM项目中排名第一。

阳煤集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将煤层气作为民用燃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简单利用煤层气,现在城市居民用户几乎涵盖了整个阳泉市区。同时,阳泉市区内已经将90%以上的燃煤设施改成燃气设施。

此外,阳煤集团将与山西CDM技术中心合作开发全国首个工业化乏风氧化CDM项目,经过多次考察已选定试点。此次项目的合作不仅在我国大规模的减排计划中将增加新领域,更将为我国煤矿行业逐步实现“零排放”奠定重要的基础。

晋城煤业集团副总工程师何辉:开发利用煤层气开创清洁生产新局面

早在1993年,晋城煤业集团就以“保障矿井安全、开发洁净能源”的强烈责任感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在全国率先引进了美国的地面煤层气开发技术,开始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探索、创新和实践。

16年来,晋城煤业集团累计投入50多亿元资金,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规范经营管理,实施“井上井下同采、抽采利用并举”、“采气采煤一体化、开发利用商业化”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企业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

晋城煤业集团坚持理念创新,成功创建并实施煤层气开发的新模式.面对高瓦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极大威胁和制约,结合矿区瓦斯赋存特点,晋城煤业集团创新理念,变“被动防御瓦斯灾害”为“主动开发清洁能源”,创建并实施了“采气采煤一体化”、“三级瓦斯治理”等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新模式;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实现煤层气抽采技术的全面突破;通过构建市场网络,煤层气利用量快速增长;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煤层气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太钢集团环保部部长冀岗:绿色发展的实践

太钢的主要做法就是通过工艺装备的绿色化,将原来落后的产能彻底淘汰,用新的、大型的、高效的设施置换,这样在生产钢铁产品的过程中,消耗更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低。最近几年,通过150万的不锈钢工程的改造,太钢走出了装备大型化、工业现代化、生产高效环保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