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分位数 股市 费雪效应
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通货膨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了多项经济措施,但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依然很长,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便是货币贬值、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按照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费雪(1930)提出的著名的费雪效应理论,在经济社会中,名义利息率应该等于实际利息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而根据股票价格与利息率之间的联系,可以推导出股市中的费雪效应,即股票的名义收益率应该等于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投资股票来降低货币贬值的风险,也就是说股票是抵御通货膨胀的良好投资品。
正如费雪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学中,没有别的问题比物价水平与利率关系的问题争论得更激烈了”,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股市中的费雪效应。因为从该理论提出之初就不断有与之相对的理论被提出来,影响比较大的有:Fama(1981)提出的假说理论、Malkiel(1979)和Hendershott(1981)提出的波动性假说理论以及Geske和Roll(1983)提出的反向因果关系假说。并且实证研究结果也相差较大,有的支持费雪效应理论,另外一些则需要用与之相对的其他理论来解释。
由于我国股票历史较短,因此对股市中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起步也较晚,就现存的一些研究文献来看,其中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费雪效应,例如:刘霞(2011)对2001-2011年沪市和深市的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名义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费雪效应悖论,即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甚至是负相关,例如郭建军(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股票收益呈负相关关系,并利用波动性假说进行了解释。班洁等(2010)的实证计量分析表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并分析了产生费雪效应悖论的理论原因。
在本文中,将利用分位数回归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股市中是否存在费雪效应进行再分析和再检验。
研究假设
费雪效应的理论基础是“人们的理性预期”,即费雪效应假设人们对通货膨胀率具有“充分的远见”,使得名义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率进行适时的一对一的调整,这样才能够实现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理性的人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准确的预期。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人们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水平,具体到费雪效应中,可以推测,人们并不总能对通货膨胀做到准确理性预期,当发生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费雪效应失效。
另外,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可知,按照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可以分为“温和的”、“奔腾的”以及“超级”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种缓慢而逐步的价格上升对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而“奔腾的”通货膨胀以及“超级”通货膨胀,由于价格上涨的速度较快,会引起较强的公众预期。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由于没有引起社会普遍的“理性预期”,因此费雪效应无效,形成费雪效应悖论。而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由于有较强的“理性预期”,因此也有较明显的费雪效应,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理性预期就越强,费雪效应也就越明显。根据这种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费雪效应存在,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费雪效应越明显。
根据其他一些理论(假说理论、波动性假说理论、反向因果关系假说理论等)研究成果可知,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系数应为负数,并且是显著的,但是费雪效应的存在会抵消该反向效应(将上述三种假说产生的效果简述为“反向效应”),总效应、费雪效应与反向效应的关系式如下:
总效应=费雪效应+反向效应
这样,在假设1成立的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费雪效应>反向效应,总效应为正,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系数应为正数;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费雪效应
假设2: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即存在费雪效应悖论。
假设3:在某通货膨胀率范围内,由于抵消作用,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本文将通过相关数据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要想验证上述假设,可以利用分位数回归的计量方法。Koenker和Bassett在1978年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的基本思想,并且Koenker和Hallock(2001)对其理论和应用做了进一步扩展。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及OLS估计方法相比,分位数回归模型不再对误差项的分布做具体的假定,因此,研究具有偏态和非正态性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位数回归模型具有更强的稳健性和有效性。另外,分位数回归模型允许所研究的回归参数在不同分位点处具有不同的估计值,不再局限于较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式,便于进行更细致的回归关系分析。
为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定义:股票收益率ri=lnpi-lnpi-1,其中pi表示股票市场的月度收盘价;通货膨胀πi=(CPIi-100)/100,其中CPI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
检验费雪效应的模型定义为:ri=π`iβ+εi,估计参数β的正负标志着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同向或反向的变化关系,其绝对值的大小标志着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二)数据选择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因此选择1999年7月至2013年3月的上证综指的月度数据和月度CPI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上述定义方法,可以得到上证综指的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共计163对样本点。1999年7月至2013年3月,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在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股市收益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因此相关文献中的普通线性回归或协整分析有可能会失效,估计出的结果不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
利用软件EVIEWS6.0得到上证综指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统计量与单位根检验(Phillips-Perron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计算出的PP统计量,发现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均能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股票收益率具有左偏现象,而通货膨胀率具有右偏现象;收益率相对于通货膨胀率具有更高的峰态。并且,根据JB统计量,可以看出两者都拒绝正态分布的分布假设。因此,应该选择区别于普通线性均值回归的分位数回归作为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 6.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最后一行给出了普通线性回归的估计结果)。
从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若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方法,OLS给出的结果是斜率系数为负,并且是不显著的,如果只用该方法进行研究就会得出不存在费雪效应的错误结论。从分位数回归的结果看,第70、80、90分位数的估计结果是显著的,并且估计系数为正值,说明在较高分位数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正的变化关系,存在费雪效应,并且分位数越高斜率系数越大,说明假设1是正确的。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第10、20、30分位数的估计结果是显著的,并且估计系数为负值,说明在较低分位数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负的变化关系,费雪效应
图2给出了分位数回归系数与分位数之间关系的对应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估计系数呈倒S的形状提高,在最高分位数附近,估计系数接近于1,说明在最高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预期的通货膨胀能够完全反映到股票收益率上。表3给出了分位数系数对称性的卡方检验结果,该结果不能拒绝估计系数对称的假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股市中,费雪效应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呈现出对称性的增加或减少。
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股市中是否存在费雪效应的3个假设,并结合股市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据特点,针对通常普通最小二乘法带来的非一致性估计结果,采用了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证实,费雪效应存在与否取决于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费雪效应存在,并且通货膨胀率越高,费雪效应越明显;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即存在费雪效应悖论;在某通货膨胀率范围内,由于抵消作用,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班洁,戴菲菲.中国费雪效应悖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4)
2.刘霞.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9)
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2
[论文摘要]在简述了金融危机危害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论述了我国金融活动中可能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也存在着金融风险,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与实物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货币经济,自然经济与粗放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有半封闭经济转向完全开放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金融业存在着计划经济的遗留旧问题,而且面临着入世后产生的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并恰当解决这些新旧问题,就可能酿成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
一、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缺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金融业领域,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都逐步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金融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指我国金融制度中的计划经济基因依然普遍地严重地存在。相对于一般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我国金融机构天然具有制度性缺陷,不仅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更没有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指高素质的银行管理人员偏少,基层银行职员的近亲繁殖,金融员工的平均知识水平与其所承担的责任不相吻合,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
二、我国金融活动面临的不良因素
一是灰色及黑色金融因素。灰色金融、黑色金融都是未经批准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黑色金融是指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金融组织及其活动,比如,从事高利贷的地下钱庄、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灰色金融是指虽不合法但却有些合理的金融活动,如老百姓之间内部互助会、未经批准的合作基金会、个人之间高息借贷(超过公布利率4倍)等。
二是不良资产的表现形式一般是:逾期贷款、转为新贷款的贷款、破产企业的贷款,也可称之为坏帐、呆帐。一个银行或整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不能超过20%不良资产额不应超过5年一个周期的利润额,或不应超过资本金的两倍。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04年末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不良贷款率13.2%,而当年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9597亿元。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到位,这种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并没有控制住。而这些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三是信息缺口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披露不足;(2)信息充分但没有好的鼓励架构充分地正确地处理信息;(3)有充足信息,但我们有没有能力接纳和分析信息,新兴市场多半没有这个智慧和智能;(4)监管架构问题;(5)合成谬误。
四是金融监管因素。
五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腐败,特别是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将直接降低公众对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感,这对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有负面效应的;失业与下岗形势严峻;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上升;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失”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六是国际社会因素。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2004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70%。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为企业公司客户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取消不适宜的外汇管制措施,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都要求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点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为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金融问题
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据初步统计,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2005年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2005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二,公众对人民币的预期升值,公众将手中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量增大,银行外汇储备剧增,从而造成货币投放量加大。
第三,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四,M2占GDP的比重过高,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
第五,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虽然央行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放开,国际储备充足,经常账户有盈余,因此,我国的金融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内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不良资产风险越滚越大;银行的贷款结构不合理导致风险加剧: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房地产贷款比重偏高,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低 。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它植根于体制内部,形成一种系统性风险,作为单个经济主体是无法克服这种风险的。一旦某个突发性事件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的金融资产产生不良预期,并通过金融市场特有的传递渠道不断扩散和膨胀,当预期膨胀到一定程度,集体行动就会产生,比如银行挤兑或者大量抽离资本等等,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3
论文提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二)自发秩序理论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重叠起来。这样,他的所有理论探讨和论证实际上也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辩护。然而,哈耶克的这种辩护并不成功。首先,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哈耶克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生成的规则,而不是那些刻意设计的规则。他在这里强调的当然是那些起源于个人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习惯性规则,这些习惯性规则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在生成这些习惯性规则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起点的决定问题上,偶然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旦起点确定后,必然性将最终造就出一种均衡态。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论证并不成功,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其次,自由主义原则含义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给出了自由的、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在这里,自由概念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强制概念的确定。由于强制概念的混乱,哈耶克的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它根本无法对社会关系的性质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摈弃其错误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启发借鉴意义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2004.166.
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序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爆发了财务危机,有的甚至不堪重负纷纷宣布破产。财务危机究竟是什么呢?它犹如洪水猛兽一样,无论是国际金融巨头、制造业领头人、商界名流、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企业甚至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其所产生的威力。本文试对财务危机形成以及如何预防作一简述,以期与各位同仁作一些交流。
一、财务危机的含义及外在表现形式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产生的将会危及企业生存的一种状态。通常其仅表现为企业丧失财务支付能力或者说企业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并存延续的状态,但是由于财务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财务风险而导致的结果,故在财务风险不断加剧中总能产生许多先期预兆:
一)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筹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偿债高峰过于集中或过早到来,造成偿债困难。②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这也会形成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回报率低,致使盈利能力减弱;二是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③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这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而且也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变现,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二是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④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二)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有了这种特殊性质的资源,企业就能顺利地从投资者或债权人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就能顺利地从银行贷到款,就能顺利地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等。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就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四)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财务危机的特征
从财务危机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可以引申出财务危机的几个基本特征。
1、财务危机具有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亦就是说,财务危机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例如,在筹投资决策方面,由于筹资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投资计划顺利实施,以至投资效益不能如期实现,或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或因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配比不当,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在生产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形成亏损,或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产品积压;在营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或促销手段落后或售后服务跟不上,以至产品滞销……,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了财务危机。
2、财务危机具有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由于一个长期贸易伙伴在事先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倒闭,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帐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3、财务危机具有多样性
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再次,是受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
4、财务危机具有灾难性
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 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例如,因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偿债能力不够问题,相对而言,在诸多危机种类中,是比较轻微、比较次要的,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进行债务重组;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帐。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增加资金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程度。至于破产,所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那就更不用说了。
三、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皆有其特定的原因,财务危机也不例外,通常其发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投资失误
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常途径是扩大投资,投资的形式不外是企业自身规模化投资和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但是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很多时候缺少前期严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周密性的规划,很多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等到项目上马后,面对项目和市场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明显不足,其一方面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反甚至于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其将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2、过度依赖举债扩张
企业发展资金主要取之于投资者投入、企业自身产生结余、债权人贷入,由于前两项资金一般是有限的,故企业高速发展时期其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来之债权人,这样企业资金流转和其实际的盈利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债务的偿付,如果企业大规模的举债其势必加重其偿债风险,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3、关联公司交易频繁
企业的经营应当是独立的生产经营模式,其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现实中企业的经营通常要受实际控制人经营模式影响,以及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的其他企业的影响,其通常必然产生关联交易、以及相互间资金拆借,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资金拆借量的多少、时间长短,同时关联公司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当然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形成一股独大、企业管理手段和理念陈旧落后等因素也是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四、财务危机日常预防
从财务危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可以得出,任何一家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应该有一个长期不断恶化过程,到了宣布因财务危机破产已是千孔百创,既然财务危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平时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地预防,或者说能够实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了解呢?答案是可行的。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平时日常工作来进行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我们可以建立预警分析模型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1、单变量预警模型
通常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分析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偿债比率、资产周转率等)编制一张趋势性的分析表,对各项指标的异常变动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运用上述方法比较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做太多分析、只在指标出现异常时才作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判断,看起来一目了然,但真因为其简单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它不能更进一步判别企业是否可能破产、何时破产,单变量比率分析的结论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单变量财务分析,仅仅测算出几项财务指标,是很难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时甚至会作出自相予盾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因此要想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仅仅分析某些财务指标或者将一些孤立的财务分析指标标准堆砌在一起,彼此毫无联系的观察,是达不到理想的分析目的,必须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社会贡献能力等各项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相互关联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这样就提出了多变量的财务预警模型。
2、多变量预警模型
所谓多变量预警模型就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多变量预警分析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与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的成果,并借以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美国学者阿尔曼通过多年工作研究提出了运用多项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防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当期获利能力;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即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函数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不同类型企业的Z值各不相同。在具体实践中,应总结出适合自己企业的Z值。与正常值相比,Z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五、财务风险的控制
通过上述财务预警模型一般我们将能够发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存在何种风险,但是要如何消除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发生时控制它?以下将从企业资金流动环节进行分析:
1、筹资环节:企业筹资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获取短期的资金,但过分拖欠债务,会导致企业信誉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利用企业的信誉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但在银行借款的使用上,如果不能按期归还借款,则会加剧资金使用风险,加大使用成本。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信誉,加强资金的管理,防止发生资金危机。
2、投资环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企业的投资取向存在着巨大风险,尤其是长期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在这一环节上,一要特别注重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二要注意投资风险的分散,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三要注意考虑投资的变现能力,注意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结合。
3、利润分配环节: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去向包括向投资人发放股利和企业留存收益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例要处理得当。一方面股 利发放的多少,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留存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和企业的技术更新收造。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状况,选择剩余政策、固定股利比例政策、固定股利政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些股利政策会对企业财务结构产生影响,也间接影响财务危机的形成。
4、资金回收环节:主要是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大,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按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大量的存货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跌价需计提跌价准备,应收账款长时间不能收回出现坏账准备,这些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促进产品的销售;规范结算秩序,加快货款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资金回笼方案,防止因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财务风险。
通过上文的分析财务危机是一个可怕的事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将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业修: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探析[C],《四川会计》,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