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1
摘要:本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我国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减少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扰动,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7-002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原有的货币政策目标框架日趋失效。1990年,新西兰政府率先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瑞典、芬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冰岛、挪威等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或转型国家,如智利、以色列、秘鲁、韩国、波兰、墨西哥、巴西、泰国、捷克等都相继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度框架,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使得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本文试图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求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2]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践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承诺维持一个具体的长期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价格稳定将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的政策目标。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的目标值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预防通货紧缩与预防高通货膨胀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仍使用通常意义上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计量指标,[3]这主要是因为消费价格指数是进行经济预测的核心指数,具有更新快,数据的滞后期较短、可信度高、易为公众所接受和理解、不易被中央银行所控制及有利于提高通货膨胀水平的信誉度等特点。[4]
第二,在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约束下,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它目标,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这就是“弹性通货膨胀目标”这一术语的真正含义。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采用有弹性的区间通货膨胀目标,他们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政策的灵活性不能以损害中央银行的信誉为代价。[5]
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例如,应定期公布通胀形势报告,并让公众参加政策讨论。从国际实践来看,波兰、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由中央银行公布;巴西、以色列和英国由政府公布,不过中央银行也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等国家是由中央银行和政府共同公布。公布的内容主要有: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局限,包括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理由;公布通货膨胀目标,不仅包括通货膨胀的目标值及其决定它的依据,而且还包括价格指数、目标期限和目标区的类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偏离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因。[6]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济学解释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在人们的理性预期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是人们对政策的预期偏差,在长期看是无效的,货币政策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扰动正常的经济周期,使得经济偏离常态。但许多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且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通货膨胀目标制中体现了信息充分的思想。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终极目标之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正是物价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终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因为它没有中间目标,在它的作用结果中不确定性因素减少。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为例,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要实现的目标是多元的且不确定的,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也可能向其反方面作用,造成经济周期的紊乱,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是明确的。在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之后,货币当局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而且中央银行或政府会定期公布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减少了居民的搜寻经济信息和做出相应判断的成本,从这点来看,它又是有效率的。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更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也能够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果。
2.通货膨胀目标制中体现了货币中性经济思想。按照货币数量主义的观点,货币中性就是使得货币增长都表现为名义价格的提高上,对真实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即货币供应使得:真实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换言之,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由于真实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前提下,相当于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真实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固定关系,在实际经济中利率和汇率水平等一系列因素要不断的调整,调整的目标是通货膨胀不超过设定值,实际上也就是货币增长量与实际经济增长相一致,这是货币中性的一种体现。货币中性是货币政策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可以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这一点也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有效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许多相同的市场经济特征,如中央银行具有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等。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主要有: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7]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要求相当高。首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上要具有独立性,即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测,独立的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道义劝告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市场干预和调节,引导社会公众预期,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公开设定的区间。其次,中央银行应摆脱“财政控制”,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受财政政策的支配或者制约,否则,大量的、持续的财政赤字将加大通胀压力,这将削弱货币政策在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方面的有效性,并迫使中央银行采用高通胀率的货币政策。当然,基于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防止政府实施金融压制,对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来说,还要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
2.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其货币政策无一例外的具有很高的透明度。透明度是公众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信息基础,目的在于使公众了解并相信央行的政策意图。[8]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透明度,能够使公众获得更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信息,提高市场潜在的效率。同时,透明度也使得中央银行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其在做出决策并执行时更有责任感,尤其在中央银行被赋予很高的独立性的时候。
3.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率变动是货币政策变动的信号。从理论上说,利率具有及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化的利率传导机制下,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和投资决策受利率波动而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总需求水平,最终导致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变化。[9]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反映出来,其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经济的运动状态。从以上各国实践历程中可以看到,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递的主要工具,真正成为了市场需求和投资、消费决策的主要参考指标,市场化的利率在调控经济活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浮动汇率制。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确保汇率目标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进行外汇干预,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对价格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通过可信而又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表达自己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不是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实现一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必须在浮动汇率制下。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管理的启示
我国把调控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种目标下,货币不是中性的,正是这种不是中性在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累积通货膨胀。中央银行把M1、M2的增长率定位公开目标,并希望它能够成为抵御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以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的前提下,提高货币供应量是一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的选择,因为货币供应量提高会累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财富再分配,这种分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按照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的增长表现为真实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和,可是在我国,由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缘故,后两者加起来小于前者,即一部分货币供应迷失了,货币数量公式变化为:真实经济增长率+迷失的货币=货币供应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这个公式反映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与此同时,并不是因为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的货币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就可以长期使用,已有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而且从现有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已经到左右为难的阶段――扩张性宏观政策害怕膨胀,紧缩宏观政策害怕通货紧缩。基于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困惑,当前我国能不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呢?笔者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暂时还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中央银行还不具备独立性、利率的决定还没有市场化、汇率还是属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金融抑制现象普遍存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还未完成、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灵等情况下,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情况及其应用条件分析可知,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还很不成熟。如果盲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会造成通货紧缩和失业率上升。
但是从目前许多国家实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取得成功的实践来看,这种单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而实际上,这四个目标很难同时实现。因此,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实施侧重点不同的宏观政策目标。如,目前我国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的比例较高,就业压力很大,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把降低失业率作为首选目标,其余目标可做为兼顾目标。
参考文献:
[1] Alina Carare Andrea Schaechter, Mark Stone, and Mark Zelmer: Establishing Initial Conditions in Support of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and Exchange Rate Affaires Department, IMF Working Paper,June2002.
[2] 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二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安德烈・沙赫特,马克・斯通,马克・策尔默.新兴市场国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 Klaus Schmidt-Hebbel Matias Tapia: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ion and Results In Twenty Inflation-Targeting Countries,Central Bank of Chile,Working Papers,NO166,July 2002.
[5] 钱小安.货币政策规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 Paul R Masson, Miguel A Savastano, Sunil Sharma.通货膨胀目标法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框架吗[J].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季刊,1998,(3).
[7]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于中央银行不能很好的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并不是完全外生的,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基础货币,而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另外一个因素――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它受公众持有的现金比率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失效,引起了我国物价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同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却采用了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从结果上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从2007年初开始,央行连续10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了5.5个百分点,加上10月23日开始面向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特种存款,央行“锁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万亿元以上。另外,央行票据全年净发行当超过万亿元之上。不仅如此,截至2007年12月中,央行一年内连续6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利率几乎翻了一番。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却不明显,2007年CPI全年上涨4.8%,其中12月上涨6.5%,2008年1月至5月CPI平均达到了8%以上,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需要寻求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效力。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通货膨胀率,它直接关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制定并公布宣布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以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即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如果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则采取紧缩政策,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降至目标区间内;反之,则采取扩张政策。据此,有效的通货膨胀预测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与目标值的比较,以此来采取相机的政策把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区间。
二、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近十五年间的CPI指数变动规律的观察,从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众多因素中提取:GDP居民消费水平职工工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M0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八个与CPI变化关系较为明显的因素运用回归分析,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对有效预测通货膨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利用eviews对拟采用的8个影响因素针对CP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别设为S1-S8,CPI定义为S9。首先,考虑到多元分析的自变量较多,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的情况,对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S1和S3、S5,S4和S5、S8均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时会出现多重共线性。接着,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解释度较高(0.9836),F值也非常显著(相应的P=0.000007),但是部分系数如S2、S5等不够显著,D-W=2.6158,正如以上分析,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最后,我们去掉相应的不显著变量(可能是一些无关的因素或者是多重共线的变量),考虑到某些价格数据如M0等可能历史数据对本期有影响,还有考虑到CPI本身可能出现的自相关性,经过反复的试探,得出下面的回归:
经过修正,可以看出,各系数t值都非常的显著,对应的P值也足够的小,调整R平方为0.995145,模型解释力度较好;AIC和SC的值也大大减少,进一步应证了回归效果; D-W=1.9391,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表和我们的经济学常识相联系,可以知道,居民消费水平(S2)和职工工资(S3)上涨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当期的消费水平和工资上涨对CPI不构成影响;工业出厂品价格(S5)和原材料价格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0.9645),所以用原材料价格可以代表他们的共同影响;我们目前经济主要的增长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固定资产投资(S8)与GDP的增长率(S1)相关性较强;S7的系数不显著则可能是由于外汇储备本身就对CPI影响不大。
同时,考虑到是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查临界表可知,1%,5%的临界值为-3.75和-3.33,此时ADF=-4.3509,小于两个临界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残差序列平稳,CPI序列与相关影响因素是协整的,此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所以,回归的方程如下:
S9=-10.2074+0.8240*S1 - 0.2362*S4 + 0.0628*S6+ 0.15989*S6(-1) + 0.2223*S9(-1)。
三、结论
通过以上eviews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解释: S1是GDP,S6 是M0,都是实际的经济运行的数据,说明经济繁荣和通货的流动加大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S4的系数是负的,S4是原材料价格指数,就是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速度,而CPI是物价指数,是一般物价的增长速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原材料价格增速变快引起一般物价的增长变慢,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是大于一般物价上涨的(CPI是个综合指数);至于滞后项,可以解释为前期因素的滞后影响,是经济运行的时滞效应,即CPI有自身的传递作用,本期增速和上期有密切关系,同时M0的流通也有滞后效应;至于截距项,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意义不大,可以忽略。
所以,我国影响通货膨胀因素主要是:GDPM0和原材料价格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模型预测我国通货膨胀率,就必须对GDP、M0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增长变化进行动态跟踪,而且,我国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在构建通货膨胀的预测框架时,须纳入周期性因素。总之,通过建立通货膨胀预测机制,跟踪通货膨胀各主要影响因素,事前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当通货膨胀预测值超过通货膨胀目标值时,采取紧缩性政策,使之回归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以此稳定我国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的频繁波动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李扬:完善有效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体制机制[J].中国金融,2008,(1)
[2]周卫辉:关于我国通货膨胀诱因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7)
[3]王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6)
[4]张石: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J].现代商业,2008,(2)
[5]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标准设计;目标定位;目标度量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1―0015―05
通货膨胀目标制给正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带来了显性的或潜在的利益。那么,这些国家能否获得最大化或最优化利益,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是否有效地、合理地设计和制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时,中央银行要注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通货膨胀目标标准的设计,它包括目标定位(target posi-tion)、目标期限(target horizon)、目标测量(mea-sure of inflation)、目标偏离(misses Of target)和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s)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同,其具体目标标准和制度性设计也有所区别。本文对22个成熟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目标标准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究通货膨胀目标标准设计特征在各国的异同。
一、通货膨胀目标定位
通货膨胀目标定位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设计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央银行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时,是采用点目标(point target)定位还是采用目标区间(target range)定位,这关系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如果采用点目标定位,就会导致可控性问题,即使货币政策能有效实施,也有可能出现较频繁的目标偏离的现象。为了达到所设计的点目标,中央银行将频繁地修改货币政策工具,会造成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变动,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不稳定性。如果采用目标区间定位,当经济出现大的冲击时,目标区间可以提供中央银行更多的空间,及时采取灵活的措施应对短期冲击,使目标偏离产生的可能性远远小于在点目标下可能产生偏离的情况。目标区间能提供给中央银行更大的灵活性来应对冲击,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来相机抉择其它目标。此外,目标区间的幅度也提前给市场和公众一些信号:中央银行许可通货膨胀围绕中心点波动的幅度是多大,以及在一个窄或宽的区间范围内权衡冲击经济的频繁度和严重性等信息。
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用目标取向的情况来看,为了给通货膨胀预期提供清晰的指南,大部分的中央银行不仅确定了点目标,而且还确定了一个大约1~5个百分点的目标区间。有的国家设计了一个目标区间,却没有确定具体的点目标或中间目标,如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和西班牙四个国家没有确定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而是设计一个比较宽的目标区间。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的是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如芬兰、挪威等国设计了点目标,但并没有确定目标区间。还有部分国家采用的是一个有对称区间的点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目标设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而有的国家在通货紧缩阶段,只规定了目标区间的上限,并没有确定下限。除了少数国家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所确定的目标或目标区间大致相同,中期点目标1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一般在1%~3%之间,区间幅度接近2个百分点(即目标通货膨胀率加减一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目标区间的选择,反映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保持最低通货膨胀水平可行性的不同观点。选择幅度较小的目标区间的中央银行,表明它对通货膨胀目标有坚定的决心和可信的承诺,当然也强调中央银行要实现该目标的短期责任。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中央银行很难将目标控制在确定的区间内,频繁的目标偏离会降低中央银行的可信度。通常情况下,较窄的区间会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不稳定。为了达到给定的通货膨胀率区间,如果时间期限越短,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就越大。选择较宽的目标区间,很难评估中央银行的短期行为,该区间在短期内给予了中央银行更多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只需要对通货膨胀目标负中期责任。由于宽区间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而窄区间的风险性更大,所以,新西兰将其目标区间从原来的2%增加到后来的3%。目标区间的加宽后,可以向公众传播一些有用的信息。如中央银行评估其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信息,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相关性很大,也说明目标区间在未来有更宽趋向。然而,过宽的区间会引起公众和市场怀疑,中央银行是否对其承诺的通货膨胀目标负责。
在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数值时,零通货膨胀率才等于物价稳定,即物价稳定应该是通货膨胀率为零或接近零。事实上,物价稳定要受到度量和名义刚性问题的影响,物价稳定表现为正的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是零通货膨胀率。零通货膨胀率将可能使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政策风险,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产生严重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问题,会影响到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从表1可看出,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都确定在零通货膨胀率以上,即年通货膨胀率为1%~3%左右。
二、通货膨胀目标期限
通货膨胀目标期限就是中央银行负责实现政策目标的时间期限,即中央银行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该目标可以持续多久。一般地,通货膨胀目标期限包括实施的初期、转型期(通常为大约3年或更长点)、稳定期(要确定未来一年的年目标,常见的是两年;或确定一个可以达到长期目标的年目标路径)。通货膨胀目标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期限,中央银行在确定一个目标期限时,应考虑政策的产生及其行为对通货膨胀结果影响的时滞。如果政策期限比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还短,就意味着这个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将高到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水平。经验证明,通货膨胀目标期限一般为1~4年。在这个时间期限范围内,确定的目标期限越短,中央银行与公众交流的信息就越快越明确,对中央银行短期行为的自由选择的约束就越大。如果确定的目标期限较长,则可以给中央银行相对更多的灵活性来调整政策,使通货膨胀水平朝着目标区间中心点靠拢。假设确定一个不到一年或超过4年的目标期限,就会使通货膨胀目标失去意义。因为在如此短的、不到一年的期限内,货币政策是不可能控制通货膨胀的,而超过4年的目标期限,就会大大降低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目标期限可以反映出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措施的应对短期冲击能力的强弱。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目标期限不仅要考虑政策效果的时滞,而且要依据初始阶段时的通货膨胀率。如果该国初始的通货膨胀率与所期待的
通货膨胀率不同的话,在假定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时滞的条件下,该国可以允许大约两年的期限内来完成目标,如果该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很低,那么,他们可以采取即期的或无限期的目标期限。
从表1看,少数国家如芬兰、挪威、秘鲁、瑞典、泰国和英国没有一个确定的期限外,大部分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通常有确定的、一年或多年的通货膨胀目标期限,通常在初期阶段为1~3年不等。在通货紧缩指标中,除了用数字表示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或代表性的通货膨胀率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目标期限的指标:(1)一个转型时期――通常为大约3年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他们的目标是将通货膨胀水平降至一个长期的目标区间;(2)确定一个未来一年的年目标,常见的是两年;(3)确定一个可以达到长期目标的年目标路径;(4)年目标是按阳历年1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有时也使用平均年通货膨胀率。
在通货膨胀稳定时期,目标期限有加长的倾向。当通货膨胀水平降至长期目标区间内时,年通货膨胀目标将被一个长期的、稳定不变的通货膨胀目标所代替,即使采取了稳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仍然需要为货币政策确定一个有效期限,只要当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稳定,目标期限就加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冰岛、以色列、墨西哥、韩国、波兰、新西兰和瑞典等国在它们处于稳定期后,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期限明显延长了。
三、通货膨胀目标度量
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测量通货膨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物价指数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变化率。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权衡可控性和可信度来选择合适的物价指数,并通过物价指数来计算目标通货膨胀率。所选择的物价指数一般能反映经济对供给冲击的相对敏感性。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择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s Price Index-CPI)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目标变量,一是因为CPI作为生活成本指数,能够及时和明确地反映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二是因为该指数定期公布,广为人知,易于获取和明了。但是,CPI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变量也有一些不足。首先,CPI包含了住房项目(指住房按揭利息费用),而短期内该费用使得CPI与中央银行的调整意图呈反向变动:如利率上调抬高住房按揭利率,从而使得CPI上升;利率下调住房按揭利率下降,从而CPI下降。其次,CPI还包含一些中央银行没法控制的因素,如管理价格、贸易条件、间接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短期波动等。
中央银行采用核心通货膨胀标准来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以及在通货膨胀报告中分析通货膨胀走势和通货膨胀结果。由于CPI中包含了一些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因素及其短期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促使部分国家选择了CPI的修正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 Rate)作为它们的目标度量标准(见表1),如南非使用的是扣除了利息费用的CPI指数(CPIX)。英国在2004年前使用的是RPLX指数(扣除了利息费用的零售价格指数)。2004年后,英国为了与欧盟的HICP指数(扣除了利息费用的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应,使用了目前的CPI指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使用的是扣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的核心CPI指数。为什么许多国家有使用核心CPI指数作为度量标准的倾向?主要原因有:一是核心CPI指标剔除了抵押贷款利息的支付等因素,可以避免以上不足而产生一些问题。二是核心通货膨胀目标中剔除了CPI的其它因素,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剔除了间接税,这样财政政策的变化不会引起货币政策非预期的变化。三是核心CPI指数扣除了最容易变动(且平均恢复期限长达2~3年)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这样可以通过确定一个较长期限(如一年多)的通货膨胀目标或采用一个变动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来解决这个问题。新西兰则使用可调整的CPI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率。政策目标协议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应该调节CPI以适应某些种类的冲击,如供给冲击和贸易条件变化等。当冲击产生时,可调整的CPI使中央银行更具一定的判断力,不过,在选择核心通货膨胀标准时,中央银行必须向公众说明物价指数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还要说明核心通货膨胀率与公布的CPI指数的关联性。
四、目标偏离和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即使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目标定位已经确定,经济中都有可能出现实际通货膨胀的目标偏离现象。如果经济中出现了大的供给冲击,有的国家允许通货膨胀目标出现一定幅度的短期偏离,中央银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更大的灵活性来调节经济,以达到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偏离现象不仅仅是突发事件产生而引起的,还有货币当局决策的结果。由于通货膨胀目标是一种“限制性的相机抉择”政策理论框架,如果政策目标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通货膨胀,还有其它宏观经济变量,那么,政策结果就会造成事先所公布的目标偏离或目标变更的现象。政策决策是否要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很大程度上在于攻击经济的冲击种类。如产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等总供给冲击,就会产生短期的产出和就业之间不稳定的矛盾和长期的通货膨胀不稳定情况。如果冲击过大,或这种冲击产生于一些不可预期的缘由,实际的通货膨胀目标也会偏离或改变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7]。
目标偏离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常出现的一种现象。目标偏离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事先公布的、整个的通货膨胀目标策略。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解释说明这种偏离是一种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结果,中央银行在公众中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重新确定目标后,需要向公众公布并说明中央银行是怎样打算来适应这种不可预期的偶发事件,同时要确定恢复物价稳定目标的回归路径。这样,一种策略尽管不能减少供给冲击的短期通货膨胀影响,但至少可以限制这些影响,并阻止它们进一步影响到长期的通货膨胀倾向。
实践中,如果一个国家所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为点目标,更容易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一般地,不管目标偏离是偶发性的还是货币当局的决策行为,为了对通货膨胀目标负责,中央银行应该正式向公众说明通货膨胀偏离目标的原因,但每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并非如此,只有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以色列、巴西、泰国、冰岛、菲律宾的中央银行说明目标偏离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有的只是出于某种压力,才对通货膨胀目标偏离的这种现象进行公布和解释。
如果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点目标,这样更加容易出现目标偏离情况。这就需要使用了一个“例外条款”和确定一个偏离的幅度作为责任底线,或者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以克服目标区间的不足。“例外条款”的条件是,允许通货膨胀目
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并规定了中央银行可以恢复或回归通货膨胀目标路径或公布新目标路径的时间期限。中央银行一旦决定使用例外条款或允许一个偏离的容忍度(margin of tolerance),就应该将这个决定条理化、法律化,并将成文的内容公布于众。例外条款通常是用来提前说明在这样一些经济环境中,如经济中出现了负的供给冲击、或大范围的管理价格的调整,中央银行要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来适应通货膨胀的失调。此外,使用例外条款并没有成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种标准,也只有少数国家是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率来确定通货膨胀目标。
例外条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确定在特殊条件下,允许目标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偏离所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例外条款给予中央银行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突发冲击。这种突发性冲击包括贸易条件的变化、供给冲击和间接税等。例外条款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会确定。事实上,只有如加拿大、捷克、新西兰、菲律宾、波兰和南非等少数国家在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框架中有例外条款。在捷克,当非预期的外部冲击、自然灾害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发生时,允许目标出现暂时性的偏离。在新西兰,当世界商品价格发生暂时性的波动、间接税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允许目标偏离。在菲律宾,突发性的冲击包括未加工的商品价格、石油产品价格的波动、税收和津贴等政府政策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在波兰,包括外部因素、食品和官方控制价格。在南非,供给冲击包括贸易条件、国际资本流动和自然灾害等。瑞典的冲击包括短暂的突然冲击、和抵押贷款利率、间接税和供给冲击的变化等。
五、结束语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 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 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 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 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 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 年12 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 降至2.5% 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 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 年5 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
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
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 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 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 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 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 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 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
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 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4、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荣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股市的变化,并加以政策引导,特别是要注意适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利率。同时,扩大投资面,引导货币的需求,努力创造有效需求。
5、对土地、商品房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序有效供给。防止开发商的圈地、屯地等行为。另外,还要努力控制房价的上涨,防止泡沫的扩大。
6、拓展投资渠道,鼓励全民创业
由于国内人们投资渠道的单一,多数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因此,要拓展投资渠道,引导过剩资金的合理流向,比如发放国债等,减少资金对股市、房地产的压力。
另外,放宽投资领域,使得更多的被国家控制的行业如铁路、航空等部门向民间资本开放,使资本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和高额回报。同时,鼓励全民创业,让更多人参与到实业中去,那样,可以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资产泡沫,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 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 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 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 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 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 年12 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 降至2.5% 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 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 年5 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 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 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 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 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 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 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 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 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 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 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 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4、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荣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股市的变化,并加以政策引导,特别是要注意适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利率。同时,扩大投资面,引导货币的需求,努力创造有效需求。
通货膨胀的目的范文6
Abstract: The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decided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degree. Becaus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day by day intense, specially persistent inflation's impact, research on business finance under inflation has been very necessary.
关键词:营运;投资;筹资;财务;通货膨胀
Key words: trade;investment;financing;finance;infl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7-01
0引言
从1998年到2005年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连续几年的通货紧缩状况,通货膨胀率平均只有0.6%!但近几年来,国内却面临着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的CPI一度超过5%的警戒线,各种生活物资价格的持续上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压力。通货膨胀的压力总是要通过某种商品的形式发泄出来,我国上世纪1988年和1995年发生的两次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日用消费品价格上。
1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
1.1 通货膨胀对财务活动的积极影响如发生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持续增长,企业销售状况会普遍好转。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1.2 通货膨胀对财务活动的不利影响
1.2.1 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利率上升,企业融资的无风险利息率就会为Rf=Ko+IP,而利息率变为k=K o=Rr=IP(Ko为纯利率、Rr为风险报酬、IP为通货膨胀贴水),纯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决定,风险报酬由经营风险决定。通货膨胀会使构成资金成本的三个部分都升高。
1.2.2 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的现金、应收账款等购买力下降,造成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但企业实物性资产将相对升值。
1.2.3 销售状况恶化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需求,供给者增加供给。如果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企业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升,就会恶化企业的销售状况。
2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
2.1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筹资的管理从筹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初期企业销售收入可能会因为产品销售价格上调而增加,从而加大企业资金回流。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会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紧缩银根,使货币供给减少;为了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将提高。其结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更增加了企业的筹资难度。通货膨胀对筹资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筹资渠道和资金成本二个方面。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对资金筹集进行管理的举措为:①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②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③改变实收资本(股本)和负债的结构。④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⑤影响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⑥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2.2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在销售性增长和资本的运营中,最经常遇到的活动就是营运资金的管理和套现,其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流动资金和流动资产,以及一些流动性较强可称为资产的东西。随着现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我们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要根据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金和实物资金的不同影响,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2.2.1 合理安排债权债务资金企业应合理安排债权债务,争取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即让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企业以货币性负债上获得货币购买力的效益,补偿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2.2.2 存货管理企业应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调整存货控制规模,确定管理采购批量,保持最佳存货。
2.2.3 应收账款管理。企业销售应多采用现销,少用赊销。如果必须赊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适当提高售价。而现实中又出现了应收账款保理的新举措。
2.2.4 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该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
2.2.5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主要源于企业的内在因素、行业特征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通货膨胀作为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自然会成为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原因。
3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
3.1 通货膨胀对盈利性分析的影响物价变动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币值发生波动,在这种币值变动较明显时,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就有必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能用被历史成本法歪曲了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去决策,否则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在进行财务分析尤其是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更应消除币值变动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报表数据按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消除币值变动因素的影响,分析利润数据的真实含义。
3.2 通货膨胀对清偿能力分析的影响假定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都是常数,不管用时价还是用不变价格计算还本付息,通货膨胀率越高,还本付息的实际值越小,盈余资金越多,这时会对项目产生有利影响。
4结论
目前阶段,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实现盈利数量增加的有利影响,另一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资金流失的不利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应注意对通货膨胀的预测,争取能够预测到未来的通货膨胀程度,以在通货膨胀到来之前采取某些有利于企业的措施,实现盈利。
总之,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单个企业虽然无力遏制通货膨胀,却可以通过财务或会计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被侵蚀,以达到减小损失、扩大收益的目的。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这需要企业经营者清楚地认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认真研究通货膨胀条件下资金铁筹集和运用,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抓住机遇,度过难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璞,陆红艳著.财务管理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6.
[2]王遐昌主编.财务管理学――案例与训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