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的方式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97-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人们生活方式联系密切,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而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防止和减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风险。本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4 例男性,平均年龄为68岁;2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5岁。

1.2 方法 了解研究对象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情况和以往生活方式,并从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方面制定了教育计划,采用个体化的方法告诉患者要终身接受健康教育,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具体方式。

2 社区健康教育方式

2.1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 这些患者都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但是很少了解糖尿病知识,所以应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的语言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定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危害及预防等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降糖药物的分类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使其可以对自身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达到更好的控制病情的目的,同时还应该让糖尿病患者阅读相关书籍及知识讲义,观看相关知识录像,提供宣传糖尿病基本知识的资料,并演示胰岛素笔和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耐心细致的对待年长患者,使患者家属同时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并对其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2.2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点,是糖尿病得以控制的必要措施。糖尿病患者既要通过饮食治疗对其血糖进行控制,还要保障其日常工作生活中正常的营养需求,因此饮食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按时服药对饮食上并没有太多的估顾忌,特别是家属有这样的想法的较多,认为偶尔吃一顿好的不碍事。针对这些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和患者一起制定食谱,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病人和家属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作用,使病人和家属自觉的配合饮食治疗,通过饮食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3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改善和控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所以应该让患者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个人爱好,广泛的开展书法、画画、气功、太极、慢走、跳舞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总之应以适量,个体化和经常性为原则,要按照个体化从轻到重的原则,运动期间应该对血糖进行密切的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运动方式。

2.4 调整作息时间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所有患者中29例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患者,大多数是不用上班的退休职工,睡觉没有时间限制,还可能因下棋等休闲项目导致坐的时间较长,并且还常熬夜,所以我们应该这对这些情况进行正确的诱导,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自己的生活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2.5 心理疏导 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终身治疗的作用,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心态:(1)焦虑和恐惧心理,对糖尿病的长期性和引起的并发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过分关注病情,形成了较重的思想负担;(2)轻视和无所谓心理,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认?樗晔?大了,因此对治疗满不在乎,不重视病情;(3)消极悲观的情绪,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病情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对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和病人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病人,使其对医务人员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逐渐消除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3 结果

通过近一年来对56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其生活方式改善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经过健康教育之后,各项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P

4 讨论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方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b)-0201-02

进入21世纪以来,社区卫生服务顺应时代的潮流,把人的健康置于21世纪发展工程的核心地位,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深圳市特区外的社区,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未完善等原因,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困难,现将深圳市特区外社区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方向与对策分析如下: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社区居民因素

1.1.1 特区外社区居民,人员流动性大,以外来务工者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低,人群理解能力差,特别是部分户籍人口伴有慢性疾病,无健康教育意识,语言不通给健康教育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1.1.2 社区居民家庭功能是否完善。深圳市特区外社区“危险家庭”比例约为11%,“危险家庭”涵盖以下情况:家庭功能失调和家庭濒于崩溃;家中有长期精神疾病患者;酗酒或吸毒者;家庭成员缺乏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心;存有问题的单亲家庭;在就业、住房和其他生活上受到歧视的家庭[1]。

生活在“危险家庭”中的成员,危险因素就在他(她)的身边,因此,特区外社区健康教育应将这一类家庭作为工作重点。

1.1.3 社区居民行为危害因素的不同[2]。特区外社区居民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不良生活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咸食、高脂摄入、长期不锻炼、心理压力困扰、体重长期超重和不良等,均显示出较高的比例。

1.1.4 社区居民及家属的参与积极性。受众人群的支持是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受众人群主观上对健康教育意识淡薄,有碍于社区健康教育的全面铺开。

1.2 健康教育机构因素

1.2.1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健康教育认识受传统的医学模式影响,社区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健康促进不能仅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应注意变通传播技巧,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居民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沟通能力欠缺,部分居民对社区健教工作者存在误解,影响干预策略的施行。

1.2.2 目前为特区外社区居民进行宣教大多是灌输形式,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较少对受众兴趣及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健康教育机构必须对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开展设计和实施、评价,应用定量数据,进行标准统计学检验。

1.2.3 特区内外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与卫生状况存在差异,尤其是多发病、常见病、季节病和其他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等,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通过基线调查探索适宜该地区的健康教育方法[3]。

1.2.4 缺乏正确的评估,达不到最佳效果目前为社区居民进行宣教大多是任务式,自己认为所需的内容,一次灌输,不管是否明白,能否接受。

1.2.5 特区外人员素质参差,对各类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需要完善传播教育的手段。全面提升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计划设计、执行与评价能力;工作管理、资料分析、撰写、编辑、传播与教育能力;其次是要具有动员和开发的能力。

2 对策

2.1 政府加强领导、部门协调合作

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于1996年颁布了《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规定社区健康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健康促进”,强化行政干预,从抓试点起步,到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普及。各单位及居委会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形成健康教育网络。

2.2 充分开发社区资源

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外,参与工作的志愿人员和积极分子等都是健康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如社区内一些志愿为社区提供服务的政府官员、退休医护人员、教师、老领导和社区居民等,他们健康意识比较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技能,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大课堂时,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起到带头作用。对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以及社团职工等开展经常性的人群健康教育。

2.3 加强各类人群技能培训

做好骨干人群与目标人群培训。对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与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懂得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培训中不仅要用讲课形式,还应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教互学的参与教学的方法。完善效果评价,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组织后勤工作、培训远期效果等。

2.4 开展形式多样健教活动

开展特色的义诊活动,举办健康小课堂,课后进行有奖知识问答;请专家解答相关疾病的知识问题。加强同伴指导、个别谈心、家庭访视、健康咨询等活动,完善卫生传单、卫生报刊、卫生广播、健康互联网、电视健康栏目及医学科普图书进社区的工作。利用各卫生宣传日,制造舆论和声势,传播卫生保健知识。

2.5 讲究方式方法,沟通为重

讲究沟通技巧在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时,特区外居民,除外来劳务工外,基本以广东户籍尤其是客家人居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口语化,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家庭访视先从闲聊开始,亲切和蔼,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生动、鲜明、幽默的语言,既让人们接受,又有利于改变情绪,产生兴趣,得到社区人群的信任。

2.6 开展社区健康诊断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影响社区的健康问题,查清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开展注重宣教前的评估。

2.7 注意受众人群类别特点,因“人”施教

如妇女一生的不同时期,如青春期、围婚期、围生期、哺乳期、更年期等,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的行为特征,妇女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应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注意“以人为本”,有的放矢。例如,特区外社区户籍老年人兼顾家务,看管小孩,接送小孩上学或外出锻炼。所以,对中老年人进行健教时尽可能选择在上午8:00~9:00,对外来务工者开展宣教活动,尽可能选择在节假日,城中村或企业周边人流密集地方[4]。

3 讨论

社区健康服务是卫生领域中最基础、最前沿的一项工作,而社区健康教育既是社区健康服务的主要内容,又是重要措施,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主动加强全科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变通特区外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技巧[5],探索科学、规范的社区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重点场所社区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深圳市特区外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社区居民预防和保健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刘兆昶,王作江. 结核病的健康教育与其效果[J]. 中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1995,3(4):170.

[2] 陆江,林琳等. 社区健康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245.

[3] 粟潮阳,常春等. 青年流动人口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与满意程度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6):434-437.

[4] 曾燕,肖雪梅. 流动人口孕产妇相关情况分析[J].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1):30.

[5] 郭晓雷,徐爱强,马吉祥,等. 浙江省城乡4社区居民伤害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6):551-552.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

1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 、“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2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 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

3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 、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

4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 ,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 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

5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 从 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4]。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 ①以社 区为导向 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 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 ,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5]。⑤要学习和 借鉴兄弟 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592.

[2] 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3] 吴建军,吕嘉春,雷毅雄.浅谈顺应时势,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 学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9-1220.

[4] 张海英,杨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44-45.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 预设教学 幼儿教育 “石趣”教学方案

孩子们在玩沙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会向我汇报:“沙子里有许多小石头。”我的脑子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将“石头”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了解、想象,那么孩子们可能会喜欢,于是就预设教学方案“石趣”,并以此作为开展石头活动的一个框架。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谈话等。我对孩子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识到了“石趣”这一教学方案的价值所在: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于孩子本身的关注点,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其次,石头作为一种自然物,在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教育,符合新纲要要求。再者,泉州惠安有“石雕之乡”的美誉,有关石头的素材很多,充裕的本土资源有利于教学方案的开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孩子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尊重孩子。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审时度势,做好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孩子们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对预定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石头的产地》不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可以选择一面带过或取消内容。有的预设教学内容部分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生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比如,预设教学内容《认识石头的外形》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于是生成教学内容《美工活动――鹅卵石小路》、《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有些部分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制作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比如,《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中,许多孩子对石头灰暗的颜色不感兴趣,没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制作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有趣的活动情境中,激发用石头制作的浓厚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小班幼儿非常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但是他们的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不仅可因势利导顺应小班幼儿爱玩的天性,还可促进孩子身体协调发展。但在原先预设教学中并没有体育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真正的石头会存在危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刚巧我看到报纸,报纸的颜色与石头还有点像,把石头揉成一团不就是一块石头了吗?打定主意,这次我将活动领域延伸到体育领域《体育活动――运石造房》。活动开始以扮演小动物引入,讲解游戏玩法小动物运“石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一看都喊“报纸石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鼓励孩子敢于尝试运报纸石头造房子所带来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与时俱进的领域拓展,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我原先编制的教学方案中,没有石头在水中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我在参与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将课题延伸到水里,孩子们研究的兴趣就会更浓。果然如此,孩子们不仅兴趣十足,而且观察到了石头在水中的变化,并了解了沉与浮及简单的力学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在区角活动中增添了玩水这一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

应彩云老师说:“情景化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开展。”孩子还小,充满趣味材料的样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泽、游戏性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满怀兴趣地学习。为了让孩子的手更灵巧,手肌肉更强健,在班级开展的特色区教学活动中,我让他们学习“捞石头”:一盘石头、几个盘子、一些捞石工具(勺子、筷子等);操作要求:一次捞一块石头。在头几次操作中,一些孩子不是“捞石头”,而是“拿石头”,就是一次捞很多石头放到盘子里,一盘石头都不够他一人操作,或刚开始还蛮有兴趣地操作,没过一会儿,就放下操作材料,坐着发呆。我感到孩子对“捞石头”不甚喜欢。于是,我用盒子做了动物头饰箱,张着大大嘴巴,色泽鲜艳,替换了原来的茶叶盒。我告诉孩子:“我们把石头当成食物,捞食物喂小动物吃吧,一次就喂一块石头,这样小动物才不会吃得撑了。”经过这样的设计,孩子爱操作了,轮流交换捞石工具进行操作,玩得不亦乐乎。

与石结缘,师生同乐,我们认为方案是成功的。在实施“石趣”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案的预设生成、实施开展、教学总结等,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幼儿最终获得了知识,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在成长,通过与幼儿的谈话、电脑查阅,看了孩子们带来的百科全书、图片、标本之后,师幼在共同探索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展示出了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了智慧和个性。我分享是孩子们投入学习的乐趣,是我的付出被孩子接受的喜悦。这份分享将激励我继续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在探索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分享喜悦与乐趣。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5

糖尿病的症状、诊断及分型

糖尿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型:公认的有4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常见的有下面两种类型:①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②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中的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肥胖,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糖尿病的诊断: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②空腹血糖(FBG)≥61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111mmol/L。只需满足上述1条即可诊断。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与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防治首先要控制血糖,一旦血糖控制不好,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心、脑、肾等各种器官的并发症。大量科学研究证实,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减少40%以上的糖尿病发生。

社区教育的方式范文6

1 对象与方法

1.1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社区管辖的2016名老年人健康档案中抽出206例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这些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频繁觉醒、早醒、多梦,个别患者长期睡眠障碍还表现为头晕脑胀、精神疲惫、心悸心慌、情绪急躁、忧虑、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最终导致疾病发生,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加重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1.2 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睡眠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社区护士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睡眠健康教育活动,以纠正老年人不良生活行为,强化服药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

1.2.1 消除心理矛盾因素。睡眠障碍患者常有复兴生活,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消除患者的心理矛盾因素,指导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行为,如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午睡不超过30分钟,睡前排空小便,睡前饮热牛奶等。

1.2.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社区护士指导患者的家属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光亮度应适宜,减少周围环境的噪音,睡前不抽烟,进食不能过饱及过量运动,看电视时间不宜过久,睡姿以右侧卧位最佳。

1.2.3 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对长期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有计划的适度的体育锻炼是纠正睡眠障碍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爱好选择太极拳、游泳、球类等项目,也可安排其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听音乐等。

1.2.4 药物相关知识的指导。老年人服用催眠药的比例较高,经调查发现有50%老年人依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睡眠,研究证实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可导致药物依赖、蓄积性中毒、停药反跳性失眠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抑制作用,尤其对记忆力和反应力存在潜在危险。社区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

2 结 果

经过为期半年的健康教育,206名睡眠障碍患者当中168人睡眠状况有所改善,38人由于其他躯体方面疾病,效果不满意,其有效率81.6%。

3 体 会

通过实验表明,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对其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但是,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其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开展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内容和形式要从疾病到心理、社会、家庭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另外,目前对社区护士进行有关睡眠障碍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足,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力量还很薄弱。总而言之,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