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1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金融化;粮食价格
前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着世界人口的22%,但仅有世界耕地的7%,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首位。当前,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金融投机的凸显,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在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由来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的,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得华.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其内容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三项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分为悲观派、中立派和乐观派和三种。悲观派以莱斯特·布朗为代表,他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城市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从而挤占农业用,最终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其结果仍然是中国巨大粮食缺口及其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强大购买力将使中国买断世界所有粮食出口,而其它贫穷而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从而动摇世界安全。更多的学者则处于中立派,美国农业部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博士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林毅夫(2008)认为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还有一些学者则属于乐观派,芝加哥大学的约翰逊教授(1994)认为,中国并没有粮食问题,倒是有一系列与粮食收购、贮藏和购销有关的政策问题。
二、粮食金融化的特征
在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的情况下,2008年粮价上涨带来的粮食危机,说明了粮食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金融问题,粮食的金融化特征越发明显。
(一)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国际化
2008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粮价再也不是一国自己能说的算的事,粮价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粮食价格与期货交易紧密结合,金融投机性明显
当前,世界粮食供给稳步上升,而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没有表现出强烈上升的趋势,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的金融投机的凸显(主要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粮食战争》作者拉吉.帕特尔(2008)认为粮食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战略武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高价时代已经带来。美国通过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战略和美元的不断贬值成为这次粮食危机最大的受益者,非洲一些国家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粮食的金融特性不断显现。
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粮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政策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内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
(一)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粮食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利用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理念。魏东(2008)认为美国通过金融市场牢牢地控制着粮食的定价权,是由于芝加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粮食贸易的一个定价中心,以及风险控制的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来给自己规避风险,通过这个市场来发现市场的趋势,并且为自己将来的采购计划做预先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看,所有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制度政策是经济增长农业、粮食增长的内生变量。王雅鹏(2001)认为,我国粮食总量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应坚持“国内生产自给为主,国际进口调节为辅”的方针来调控国内外粮食供给总量与结构,同时他建议政府以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清仓核库、积极收储,完善粮价监测调控体系,遏制粮食总量供给下滑。郭生祥(2008)认为建议成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正如为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中国外汇公司;为建立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成立中国金融中心投资公司;发展“三农”,长期来看必须建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
(三)加快技术进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黄季焜(1995)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证实了技术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例如:水稻产量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率是投资科研(94%)、制度创新(29%)、灌溉投资(5%)、价格政策(2%)、环境(-3%)、耕地与劳动力(-22%)、其他因素(-5%)。目前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不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其中仅仅有1%的投资用于推动我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农业的技术进步,自然难以担负重任。笔者建议,在
农业银行体系中(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设立类似于“助学贷款”的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发挥银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守臣.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选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2
关键词:农村;科学储粮;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史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粮食安全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农村科学储粮非常必要。
1.何谓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各国为粮食安全定义的解读也在不断地变化。20世界70年代,在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第一个相对比较权威的粮食安全定义“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随时间的推移,在1983年,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的定义“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在此次提出了买得起的基本所需求食品的概念,丰富了粮食安全地定义范围,既要确保粮食需求的供给,也要发展经济,保障人们“买得起”所需食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地定义扩展,是基于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国家的发展情况考虑,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关注,从改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的角度出发而定义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现有国情而言,粮食安全的定义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区别于发达国家。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国情,我国粮食研究学者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定义“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何种不测事件的能力”,我国现有国情下的粮食安全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粮食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日常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除此之外,要能够在各种突况面前保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例如:突发自然灾害、大规模经济危机等。
2.农村储粮现状
在农村粮食储藏过程中,储量损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据不完全调查,平均每户的储量损失率在5%左右,相当于每100吨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就要损失5吨左右,在全国范围农村来看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会直接影响农户全年的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粮食储藏方式,科学合理储粮,是当前农村粮食储备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推出了“丰产仓”的储粮模式,利用农村普遍使用的彩钢板材质,利用其轻便、易得、成本低廉的优势,利用合理的科学设计,制造“丰产仓”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储粮的防潮、密封、避虫鼠等问题,减少粮食损失率。每个“丰产仓”的造价约在1000元左右,在政府现行的惠民政策下,农户需要承担的费用仅为20%,每个仓仅为200元左右,但却有效降低的储粮的损失率,提高的储存粮食的品质。
随着“丰产仓”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不断推行,对农村储粮现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效果比较显著的能够将年损失控制在2%左右。还是按100吨算,每户约节省粮食3吨,相当于多开垦土地10亩田地。在当前土地资源有限,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显得极为有效。
3.农村科学储量的意义及作用
部分地区已采用了多种手段对农村储粮进行了科学改进,已初有成效,改进后的储粮方式可有效地降低粮食损失,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多数地区的科学储粮改造工程还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农户仅承担很少的一部分就获得了较大的受益,对“丰产仓”等科学粮仓改造都非常欢迎,对于加快推进粮仓的改进非常有利。与此同时,因为粮仓改造的惠民工程,也一改政府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过去许多人认为,粮食部门无所事事,没有业绩科研成果,对农户生产提高没有贡献。通过科学改进农村粮储,减少了粮食损失,还改善了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了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号召力,树立了良好形象。
基于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应对各类突况,在面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或国内外情况引起爆发式经济危机时能够保障人民有粮可吃,能够在粮食供给方面安全渡过危机。改善农村储粮条件,科学储量能够提高农户的储粮积极性,在遇到突况时不仅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还能够有余粮去帮助需要粮食的人,也就是“藏粮于民”。增强农村对突发危机的粮食安全应对能力,缓解国有粮仓粮食储备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改善农村储粮条件,还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老式的农村粮储设备比较简陋,密闭性差,就会导致有漏粮现象,周边会衍生很多虫鼠,就会有一些“虫蛾滥飞,老鼠乱窜”的现象出现。科学储量后,改善了储量条件,加强了储量容器的密闭性,避免了漏粮的现象,也就减少了虫鼠省生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促进了农村村容的治理,降低了疾病的传播机率。
推行科学储量方式,降低了农村原有的粮仓建设成本,改善了储量条件,新型储粮容器防潮、密封还美观卫生。同时制作、维护成本还低,大大降低了农户粮储的年损失率,显著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结语
全国范围农村的推广科学储粮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原有储量条件,降低储量成本,显著降低年储粮损失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农村储粮能力是国有粮库以外最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增强农村储粮能力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宋锋.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J].粮食储藏,2000(05)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3
关键词 粮食安全;现状;潜在危机;对策;重庆云阳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02-02
云阳县是秦巴山区一个贫困落后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为了保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消除贫困,笔者结合云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就云阳县粮食安全存在的潜在危机及对策进行探讨。
1 云阳县粮食生产现状
近年来,云阳县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一是增加了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并减免了农业税;三是大力推广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粮食生产实现科学生产、合理规划,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云阳县推行以上措施后粮食产量连续8年获得大丰收。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5 500 t,农民人均粮食367 kg,人均纯收入5 430元[1-2]。
2 潜在危机
2.1 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云阳县森林覆盖率只有22.1%,全县荒山秃岭的面积约占50%。由于该县的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水量大,径流系数高,平均径流深692 mm,丘陵区在5—9月久晴暴雨冲溅下,形成强大地表径流,紫色土砂页岩(T2S)和遂宁组(T3S)泥岩抗蚀力弱,因而引起严重的砂砾化水土流失。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4.6万hm2,占土地面积67.1%。土壤侵蚀模数严重区每年达5 500 t/km2,每年流失泥沙450万t,相当于2 000 hm2土地被冲走,致使塘库泥沙淤塞,耕地变薄,可种植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对云阳县粮食增产不利。
2.2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云阳县有13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560 m2,造成云阳县人多地少的局面。此外,随着农村向城市化发展和国家退更换林政策的实行,人均耕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粮食生产失去了土地支撑,潜在的粮食危机迟早会出现。
2.3 农村缺乏劳力,水库年久失修
长江流域横贯县境,流域面积≥100 km2有13条,过境水丰富,地表水量大,人均水资源3 100 m3。由于农业利益较低,农村有38.4万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老妪,挑塘修堰笨重的体力劳动无人干,水利年久失修。全县水利工程9 145处,小型水库154座,山坪塘7 498口,病塘病库占23.1%,灌溉面积减少到1.4万hm2,旱涝保收面积占20.4%。由于水利建设滞后,不能保障粮食持续增长。
2.4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
云阳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根据调查,云阳县人口中大学毕业(包括大专)3.21万人,仅占2.4%,初中小学文化的人口占据主导地位,达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农机化的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不利,从而制约了云阳县粮食的发展,也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发展。
2.5 自然灾害频繁,污染严重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由于该县的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长,特别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当地旱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如2006年夏秋季节连续干旱85 d,其中有24 d温度达到40 ℃,导致当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粮食大幅度减产[3]。
在农业上云阳县每年施化肥24 688 t,喷农药493 t,用塑料薄膜1 175 t,加之畜禽大发展,估计每年排猪粪144万t、牛粪90.46万t、羊粪50.04万t。由于农村缺劳力,大量粪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链式污染,使土壤硬结酸化,土壤重金属铜、汞、镉含量超标,据在彭溪河口采样测定,当地水质为三类,硝酸盐含量达30 mg/L,加剧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对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3 对策
3.1 稳定播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云阳县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的手段,严格控制耕地占用,严格执行《国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抛废闲置耕地行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互补平衡,推行冬闲田种粮食和绿肥,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料,以保持耕地总体上动态平衡,质量上逐步提高,确保粮食安全。
3.2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要使农业旱涝保收,必须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旱地浇灌。但是目前存在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领导只注重工业园区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忽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倾向;二是农村缺乏重劳动力挑塘修堰,笨重体力劳动无人干。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县、乡领导责任追问制,大力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要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如果农业滞后,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国家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库,力争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3.3 推广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良种良法是粮食增产的载体。解决云阳县134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以往该县的粮食生产主要是靠施肥、喷药等措施来保证粮食生产,但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破坏甚大,长期持续破坏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降低粮食产量。因此,该县可以借鉴外国成功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大量选育新的优良抗病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提高粮食产量的经济效益[4]。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农作物转基因专利不足美国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尽快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普及推广到农业实践中去,确保粮食安全。
3.4 推行专业合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目前云阳县农业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封闭式格局下运行,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很难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了解决目前农村缺劳动力问题,不误农时,要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土地入股分红,统一经营,尽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县乡要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民进行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农业粮增产钱增收。
3.5 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为了改善云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首先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旱防洪能力,对工业园区的企业应采取先进工业设备,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保法》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广泛推广沼气净化池,实行节能减排。在农业上还要恢复豆科作物面积,多施有机质肥料,搞测土配方施肥,纠正目前大量单独偏施氮素化肥的习惯,提倡生防,减轻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
3.6 扩大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
红苕、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是云阳县山区农民的重要口粮和饲料粮。一般产量20 t/hm2以上,产量比水稻、小麦高1~2倍,增产潜力大。为了保证云阳县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应扩大红苕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增加总产[5],特别要指出的是,薯类作物虽然是粗粮,但是属粮食作物,营养好,能充饥解决饥饿,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举措[6-9]。
4 参考文献
[1] 袁大海.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6):62-63.
[2] 夏兴成.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10(1):72-74.
[3] 张亚东,唐治诚.云阳县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7(12):51-53.
[4] 肖连全.云阳县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2):60-61.
[5] 黄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3):53-54.
[6] 彭新宁.三峡库区农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11, 10(16):37-38.
[7] 王雅鹏.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537-541.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4
关键词:粮食安全;物联网技术;流通环节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3-01
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如果物联网技术能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也将为政府进行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粮食储存、运输、配送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的活动中。物联网的技术可以解决和改善目前粮食在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在粮食仓储环节的应用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黑龙江省特定的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极易造成粮食腐烂或产生动物危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黑龙江省粮食存储的特殊性,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一般以粮仓和粮食的温度与湿度为主要检测参数,以粮仓内气体成分含量为辅助参数。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完成对存储粮食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采集、存储和向监控中心传送数据以及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等功能。在传统的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粮仓与监控中心大多采用有线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连线繁多,但是远程通信困难,当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顺畅。不利于粮仓的监控与管理。现在,可通过无线网卡传输信息把粮食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全部联通起来。
二、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粮食运输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的管理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初步实现了粮食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首先, 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粮食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 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粮食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实现对车载粮食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以降低粮食运输中的损失;第三,可以实现对各供需粮点库存、在途运输量的动态掌握,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 实现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
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配送环节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基于传感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网络的系统,由此可以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有这些先进的粮食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在自动化输送线上开展拣选作业,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完成,以及物流中心信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由此,整个粮食物流作业系统与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对策
(一)应用数字粮库系统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二)政府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支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和国家粮食储备。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首先,通过把全国各大粮食仓储单位纳入物联网,可实现粮食质量、数量等信息的有效集并,使政府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粮食储备情况,既节约了粮库普查的人力与物力,又为国家进行粮食调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其次,通过物联网,可实现规模不等的仓储、加工、销售点进出粮食数据的动态监控,真实掌握各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并进行合理供需预测,为政府进行储备粮的吸收及拍卖提供数据支持,能更好地平抑我国粮价,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再次,通过对各粮食节点的监控与感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粮食物流的真正流量流向,从而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有效的依据,减少浪费,降低政府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保障投资成本。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粮食安全的结合除了可以帮助各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保护有限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刘浩,张长鲁,赵敦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粮仓系统研究与设计[J].物流技术,2013(11).
[2] 王常伟.大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8).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5
关键词 工业化区域粮食安全影响对策
一、工业化对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工业化占用耕地严重削弱区域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其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加上率先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使东南沿海、华中和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促进了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占用的耕地迅速增加。1994年,上海市年内减少耕地占年末耕地总量的3%,同期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耕地年内减幅分别为2.4%、1.2%、1. 5%、1.8%。
这种局面使得部分产粮大省和粮食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粮食调出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从粮食净调出省转变为净调入省。
(二)区域产业比较效益差距大对粮食生产构成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致使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相对指数却在下降。相反,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比较快,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上升反而较快,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威胁粮食安全。
其次,从国家惠农政策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惠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后劲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被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种粮食作物与种经济作物和打工比较,收益明显偏低。
(三)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政府从工业获取财政收入,然后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哺育农业,给予农业和粮食生产以财政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但由于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能力弱,加上政策措施也不很完善,效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程度,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益状态。
(四)“地区利益剪刀差”阻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任,从而导致具有粮食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与具有非农业优势的粮食主销区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分工及利益关系,从而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优势的发挥。
在实行粮食区域分工中,随着粮食这种低价商品的输出,投入者的经济利益就会随之流失,输出越多流失越多。从表面上看,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可以得到更多中央的风险基金补贴,但得到补贴越多,地方政府配套基金也越多,而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实力普遍不强,所以不堪重负,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不利境地,“粮食大县”无不成“财政穷县”,这项制度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受到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随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将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能力。
启示之二是,由于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实行不同的粮食补贴标准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差异过大,不仅会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增加国家粮食安全成本,还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所以应该将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启示之三是,区域性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沿海省份的重工轻农倾向,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不及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丰厚。
启示之四是,要有效保持现有的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必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确保粮食生产有利可图,确保粮食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粮食主产区工业化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和关键,应该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全面发展。首先要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发展粮食生产,而且还要加快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化程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此,在对粮食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要统筹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协调发展,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地区利益剪刀差。
(二)进一步做好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工作
一是改革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突出的是在财政补贴上要改“普惠制”为有原则有重点的发放补贴,即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补贴给种植优质粮食的耕地和农户,使他们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二是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合作机制。粮食安全问题最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主销区,所以粮食主销区的政府和消费者应该向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提供额外补偿,主要是发挥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缩小粮食产、销区发展差距,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粮食调控部门要区别对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风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分类制定政策。由于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任务重大,其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不强,所以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上应给予倾斜扶持政策,要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国家匹配的比重。另外,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和补助力度,实现产粮越多,支持越大。
参考文献: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6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影响
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比如旱涝、冰雹、暴风雨等。这些极端气候对国际粮食生产都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安全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大国,不仅担负着国内人民的粮食供给,每年还要为国外输送大量的粮食,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障体系相对脆弱,粮食生产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生产量降低。国家在对农民发放粮食补贴的同时,还要开发适合国内农业现状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进而提升国民经济。
1 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将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平稳性。在当前经济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粮食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国家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人口大国,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是国家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深刻影响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相对较平稳,但是一旦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粮食价格就会提升,对国家的经济体制造成冲击,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温饱问题。并且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带来很多极端天气,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有8亿人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在南非地区,每天因饥饿而死去的人们不计其数,有些地区还会因粮食问题而影响社会安全。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国际平稳的重要因素,我国只有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将粮食输送给其他的国家,为实现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2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而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农业生产方面。冰雹、暴风雨、旱涝、强降雪等极端天气近几年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关系着国民经济,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降低,国民经济总量也随之减少,国家的粮食安全遭到威胁。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是对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对只能做到预防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低温冷冻和旱涝等极端天气在对当季度农作物造成影响后,还能对种植地的土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有很广阔的耕地面积,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灾害而丧失种植能力,土壤在经过冷冻和旱涝之后会影响本身的盐碱度,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
2.2 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我国农作物生长的时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农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经常会发生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风会导致农作物的倒伏,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洪水也对农作物有同样的作用效果,经过洪水浸泡的农作物直接从根部坏死,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冬季也是一样,低温冻害对于农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
2.3 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
粮食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自然灾害能够破坏大面积的农作物,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粮食产量不仅仅是由种植品种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人们只能做预防措施,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比如说干旱,粮食产量就会因此而降低,同时带来粮食价格体系的波动,最终影响国内整个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 以预防为主,做好农业灾害预警工作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们不能准确地预测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也不能控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气候监控小组,通过对往年相应时间内天气数据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气候走向示意图,用来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良好的预警工作能够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干旱之前储备足够的灌溉用水,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进而保证粮食产量。
3.2 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自然灾害已经发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发生,时间则成为解决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发挥其导向功能,及时做出可行的灾害应对预案,控制灾区局势,指导人们有序地进行抗灾工作。灾害发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层,收集受灾信息,将受灾的地区、范围、灾情现状以加急报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层机关,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向人们宣传应急防灾措施,组织应急小组到受灾地区指导人们抗灾,形成完善的抗灾系统,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建立政府农业保险政策,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农民往往是以当季粮食生产作为生活资金来源,但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往往会使粮食减产,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将农业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当在灾后为受灾人们发放补贴基金,用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地处理掉受灾的农作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下季度作物种植,尽量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指导人们进行有序地抗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久以来,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原因,而粮食产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实现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收入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国农业防减灾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