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字:城镇化、房地产业、相互关系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房地产业日渐发展同时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自城镇化实施以来,城镇化的发展和房地产业的繁荣互相促进,房地产业的问题又互相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如何正确的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城镇化与房地产的互相促进
1.1城镇化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导致了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涌向城市,这就导致了住房需求被摆在了首要位置,直接导致了住房的刚性需求上升;此外,人口的增加也会导致产业吸纳劳动力,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工厂的扩建,服务业、企业等的扩张也会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非住房区域例如公共场所,交通设施,休闲、度假场所等,也会促进对于房地产业的需求,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1.2城镇化要求房地产业不断优化服务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并要求城市功能向集约化发展,这就要求开发商具备更为专业的城市综合开发的能力,能较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此外,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旅游行业将大幅受益,这将促使具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城镇和地区的旅游地产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1.3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是增强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产业。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房地产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能够改善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加大,是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因此,只有以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健康运行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2城镇化与房地产的阻碍
2.1城镇化无法很好地完成土地和户籍改革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成为屡屡被人诟病的问题之一。那些常住城市但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等,并不能同等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无法等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因此,城镇化不一定会扩大房地产的需求。
2.2城镇化将使房地产市场更理性
过去在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下,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而这也导致外来者购房的需求长期堆积,大幅拉高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去城镇化的推进过于倚重房地产的发展,而此番中央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将重心从土地城镇化转移到人口城镇化,另外,在上海和重庆展开试点工作增收房产税,企图通过政策调节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膨胀。这些变化能将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未来需求引导向更加理性的区间,意味着房地产在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将有所削弱。
2.3城镇化的逐渐衰老
官方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被大大高估了。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了。这意味着,目前中国或许已经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参考文献
[1]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关系需求研究 特区经济
[2]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与协调 现代农业科技
[3]许子枋:未来城镇化与房地产的背离 腾讯财经
[4]新型城镇化利好房地产业 中国证券网
[5]新型城镇化给房地产带来什么 凤凰网
[6]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
[7]浅谈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今日财富
[8]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北京房地产
[9]房地产调控与宏观调控的矛盾与出路 国际经济评论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产业结构 城镇化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一、我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化速度“先快后慢”。我省城镇化呈现出高起点、高水平、增长速度先快后慢的发展过程。1978-2014年,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0平方公里扩张到178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35.9%提高到5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1%)2.7个百分点。
(2)城市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我省重点建设的哈尔滨大都市圈、哈大齐牡城市群、东部城市群以占全省44%的面积承载了75%的人口,创造了95%的地区生产总值。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截止到2014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4084公里,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圈;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5158公里,实现地级城市全覆盖;开通国内外航线157条。同时,我省城市地铁开建,哈大和哈齐动车线路的陆续开行,哈佳快速铁路的修建,我省煤电化经济圈与两小时经济圈将呈现交错相融态势,城市之间距离进一步缩短。
(4)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2014年,我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3%,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90.0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供水、供气、供热、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
(5)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化协调发展。从近年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看出,我省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2014年三次产业占比达到17.3:36.9:45.8,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1067.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51.8%,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超66.04%。
二、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我省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速度。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2000年的1300平方公里扩张到2014年的1785.1平方公里,增长37.3%,而同期常住城镇人口仅增长12.4%,土地城镇化的同时,没有带动相对应的人口城镇化。
(2)“半城市化问题”突出。我省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测算出来的,暂住人口大多为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却不能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待遇,形成独特的“半城市化现象”,这在为我省工业化发展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矛盾。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能源产业占比太大,大庆石油减产,四大煤城面临资源枯竭,能源产业面临困境;“天保工程”的实施导致木材产业受制约;粮食产量虽高,但品牌意识不强,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低,高新技术产品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且发展水平偏低。
(4)配套体制不够完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水平低,农民对土地仍有较大的依赖心理,成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一大障碍;农民进入城市后没有完善的社会制度保障,难免有后顾之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够,影响农民进城安家的决心。
三、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着力优化空间布局。高度重视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注重产城人相融合发展,鼓励就近城镇化。依托我省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促进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依托“互联网+”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休闲和健康养老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我省城镇化整体进程。着力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建设紧凑型城市,城市发展以竖向发展为主,提高城市土地、能源、水源、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精深加工“原字号”的资源型企业,通过对煤化工、油化工、粮深加工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三是着力发展生产业,依托产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鼓励工业企业向产品研发、销售服务等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3)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4)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分离户籍制与福利待遇之间的联系,在符合有关条件的地区,积极鼓励在城镇有合法稳定工作且有合法稳定住所农民工及其家属申请成为城市居民,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5)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制,继续在土地供应、信贷、税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各地区依据农民工集聚程度,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08).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 金融支持 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和紧迫任务,理论界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宽广、角度也更加多元。其中,从金融支持视角探讨农村城镇化发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筛选出较近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及著作,希望对未来的研究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介绍国外金融支持城镇化情况的研究
陆岷峰、马艳(2009)分析了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金融支持作用的有关经验及特点。国外经验主要有:在法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市镇税收、经营开发与分摊税、城乡规划税和开发税、国家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发行机构投资、发行长期债券以及保险公司、老年保险等基金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日本政府主要用两种方式以自身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式”,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问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式”,即将民间的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韩国通过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法规。同时,由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T.贝克、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2006)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专门针对全球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所作的系列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正是金融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不是金融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以上国外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筹集的各种方式,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国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 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了各种金融支持手段,而且充分实现了金融支持中资金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从而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供应。
二、介绍我国城镇化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1)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张迎春(2006)在《统筹城乡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一书中指出:涉农行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市场金融和政策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具体构想:构建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间接融资体系、拓展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重构,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新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二: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着重推进农业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胡斌(2002)分析指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提出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措施:明确发展战略、提高规划水平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是解决资金短缺、提高融资效率的基础;完善信用结构等。张正斌(2008)对宁夏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是:金融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通过收入在起作用,即金融通过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通过使人口向城镇集聚起作用,人口向城镇聚集仅仅是表象或收入变化的结果;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丁敏哲(2013)在“城镇化与区域金融改革”报告中指出:城镇化的重心在县域,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重点则在微观金融、民间金融,在普惠制、均等化金融服务上实现突破。他认为,城镇化金融支持要形成“五大体系”:一是构建城镇化差异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构建微观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三是构建地方性的直接融资体系。四是构建区域信用与交易体系。同时,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农民住房等各类抵(质)押物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让它们变成标准化、可交易的产品,进行有序流通。五是构建法律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出台包括加大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刘澄(2013)指出:一定要找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切入点,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城镇化金融需求特征,研究城镇化金融结构、需求层次和需求动机,本着“政府规划、银行支持、全程服务、重点跟进、突出特色”的策略,选择重点服务区域,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机构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以提高组织机构的反应能力和服务效率,以精心的准备、特色的服务,完成城镇化金融大课题。
(2)金融支持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主流结论是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相关变量显著正相关。郑长德(2007)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作者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金融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黄勇、谢朝华(2008)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发现,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但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兴趣在降低。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和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
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的相关研究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但对城镇化水平与金融的关系以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现象研究过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对金融资本的细分和各类金融资本对城镇居民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马艳.以金融支持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N].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肯特·莱文.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3]张迎春.统筹城乡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
[4]胡斌.政策性金融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J].中国金融,2002-10.
作者简介: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4
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要增加到2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创造了发展需求,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投资、消费的增长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成为“两加一推”的强大引擎。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指出,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统一思想认识,在人的城镇化上统一思想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统一思想认识,在突出特色上统一思想认识,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因此,在我省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遵循什么理念,秉承什么思路,确保什么目标,坚持什么路子都显得非常关键。
城镇怎么建
贵州穷在农村,根本出路在城镇化。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镇化发展,越是山区越要搞城镇化。这条路这几年我们走得比较坚定,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红利和发展空间。”
因此,坚持走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符合省情特点,贴近百姓需求。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民族等资源,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城镇,贵州有条件体现个性、做出特色。
不求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只求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围绕“特”字做文章,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可耕的良田。
特色源于个性,规划引领未来。
规划是城市最大的资源,是城市最大的生产力。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
城市规划的品味,体现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也体现在“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理念。
规划通过科学论证和法定程序审批后,只能修改完善,不能轻易否定,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这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产业成长规律、人口流动规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坚决防止“有速度无质量、城市建设房地产化、赶农民上楼”等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要防止千城一面。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有机更新”“道法自然”,保护、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注重保留特色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注意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进贵州城镇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根本立足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带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努力走出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土地怎么控
本次城镇化大会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如何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把规划管起来、控起来、严起来。
规划管控资源要素的关键是管控土地,推动零散、低效土地向集中、高效发展。依托土地承载,通过提高土地级差产生的效益,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红线,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贵州土地资源稀缺,要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多策并举缓解土地偏紧的问题。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妥善解决“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等问题,杜绝以为名减少耕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违规现象。
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开发低丘缓坡和未利用土地,鼓励利用山地和未利用地建设城镇。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建立土地收储制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利于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配套和经营,使土地增值,为城镇建设提供持久的资金保障。通过控制城市各类土地周转的总量,防止城市土地价格偏低或过高造成的后遗症。建立土地收储中心,由政府先行注入一定资金,对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规划使用功能、统一招投标与拍卖,完全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推动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供应良性循环。
赵克志指出:“以后城市出让土地,要坚持‘多出让熟地,少出让生地,不出让毛地’,通过先做规划、先做基础设施、先做环境,把土地做熟,再进行招拍挂,提高土地价值,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有序开发。”
资金怎么来
财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涉及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和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实地方财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由于我省自然条件特殊,投融资体制还不够完善,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大,靠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投入、发行债券,可以解决一些资金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坚持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养城,为城市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此外,还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到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增动力。
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我省,转移一个人口,需要大约8万元的成本。这些资金完全靠政府投入很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多渠道分担市民化改革成本。
完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在城镇和住宅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可按规定设立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出台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营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创新投资机制和融资方法,有效防范和化解城镇建设债务风险。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快我省城镇化,离不开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有实力、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
人口怎么聚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核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解决好落户、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技能、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进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确保农民进得来。
建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进城农民生计问题,确保进城农民留得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基本保险的参保率,同时推进与城镇职工、居民保险的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异地衔接。对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消除进城农民的思想顾虑,确保他们生活得好。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5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205 )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综合测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09-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17.92%上升为2013年的53.7%,城市常住人口在2013年末达到73111万人,城镇化率以每年1.02%的增长率增长。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一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却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湖北省,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其城镇化率也在2011年突破了50%,随后2012年湖北省的城镇化率为53.50%,城市常住人口为3091.76万人。综合评价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湖北省选择其发展的重心,对于湖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意义。选取中部农业大省,运用熵权法和多元回归分析,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等三个大的角度对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具体的指标对于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湖北省制定城镇化政策,推进城镇化进程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熵权法
来自于物理学的熵权法,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值,在此基础上,计算熵冗余,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越高。其计算步骤如下:
数据标准化,当指标值越大,对整个系统越有利时,我们称之为正向化的指标,反之,则为负向化指标。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研读大量的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质量,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获得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出发,从人口、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构建如下指标体系(见表2.1)。
2.3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1990年—2013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其中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人口比重部分数据来自1990—2013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3 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
依据熵值法计算的步骤,通过Eviews6.0对1989—2012年湖北省16项指标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相应值并绘制图表,以分析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演变过程。
对1989年以来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200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较缓慢,城镇化综合水平从1989年的0.1381提高到2001年的0.3905增长了2.83倍;第二阶段为2002-2012年,城镇化进程从2002年开始提速,城镇化综合水平从2002年的0.3330提高至2012年的0.8486(图3.1)。第2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年均增长值是第1阶段的2.25倍,表明2002年是湖北省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4 湖北省地区城镇化子系统演变过程
4.1 人口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的系数。
模型估计结果由方程4.1可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人口城镇化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5582个单位;同理,当非农人口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1878个单位;当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4224个单位;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4966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1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合人口指标变动趋势图中人口城镇化、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所有指标均变化明显。湖北省人口城镇化率反映了湖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其变化与湖北省户籍制度改革、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公用服务的提高有关。人口城镇化率从1989年的28.36%增长到2012年的53.50%,非农人口比重从1989年的22.66%增长到2012年的34.6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89年的18.02%增长到2012年的34.35%,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73.89%下降到2012年的28.15%。 表明湖北省城镇化人口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
4.2 经济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其中y指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x06、x07、x08、x09、x10分别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方程4.2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0057个单位;同理,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7490个单位;当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424个单位;当公路货物周转量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减少0.0424个单位;当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222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2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指标变动趋势图中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显著放缓之外,其他指标变化均显著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其变化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公路货物周转量、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的提高有关。人均GDP得分由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0.6789,公路货运周转量从1989年的0.0025到2012年的1,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89年的0.4284到2012年的0.5293。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经济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但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较低。
4.3 社会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其中y指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分别表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千人医生数、人均绿地面积、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由方程4.3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2878个单位;同理,当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935个单位;当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580个单位;当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减少0.0403个单位;当千人医生数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1806个单位;当人均绿地面积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269个单位;当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2680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3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和社会发展指标变动趋势图中除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千人医生数、人均绿地面积有所显著放缓之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增加。城镇人居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0.0262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1989年的0.0079增加到2012年的0.772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90年的0.0303增加到2012年的0.909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1990年的0.0308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千人医生数从1989年的0.5882增加到2012年的1.0000,人均绿地面积从1989年的0.7966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从1990年的0.0219增加到2012年的1.0000。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社会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
5对策建议
第一,促进各类型城镇有机分布,推动人口城镇化。城市群内的各类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功能独特而互补,方便企业进行区域布局,同时能够吸引大量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生活。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通过便捷的交通线路予以连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城市的优势,成为具有活力的新型城市化地区,这为人口在城市群中的相对均衡化分布创造条件。
第二,发挥城市群经济效应,提升全球竞争力。城市群的发展不是一味拼凑城市数目,盲目追求面积与人口规模扩张,而是要千方百计增强城市群的各种积极效应。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点,成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否则,城市群就仍然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的状态。
第三,加强城市间合作,治理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所谓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是指这类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一个或多个城镇,并且影响到一个或多个城镇。大江大河大湖的污染问题、城市群的空气污染问题等等,都构成了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城镇群范围内进行治理,才能收到根本性的效果。
第四,推进城市群协调机制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都通过探索城市群的不同治理模式,来推动城市群协调能力建设,发挥城市群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城市群的发展刚刚起步,依托于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县、区、小城镇,城市群之间的行政协调色彩较浓。
参考文献:
[1] 宣国富,赵静.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R].2006.
[2] 王德利,方创琳.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地理科学.2010,(5):643-650.
[3] 车晓翠,郭聃,张平宇.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区域分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6):50-54.
[4] 李凤桃,赵明月,张伟,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J],中国经济周刊.2013,(9):20-29.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范文6
近日,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 6102.55万,比 2005年增加了约242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比2005年增加了41.37%。
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安全、亲情缺失等多个问题,如何减少留守儿童,既是一个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欠发达省份人口之所以到发达省份务工,根本上是因为经济发展失衡。
农村空心化的一个缩影
“妈妈,妈妈!”今年3岁的小淇淇又梦见妈妈了。小淇淇的家在绵阳市三台县红星乡前进村,他刚满两岁时,父母便外出打工了,到现在仍由他的爷爷奶奶带着。“他经常从梦中哭醒,主要是太想念他的爸妈了。”小淇淇的奶奶说,“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那几天,其他时间大部分都只有老人和小孩,没什么人气。”
“农村留不住人,单纯靠种地,一年到头也没啥收入,外出打工可以多挣钱。现在年轻人如果不出去打工还会被村里人说闲话呢。”常年在广东打工的黄勇道出了不得已的苦衷。而他由此付出的代价是:过年才能见父母妻儿一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群体。
为解决留守问题,四川各地积极探索,就地城镇化、农业产业园等让不少外出农民工返回家乡创业、就业。
双流:就地城镇化,农民不再出远门
青砖红顶,独栋小院,色调明快,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300亩特色红樱李将其环绕,双流县籍田镇“地平新家园”风光优美而和谐。民居依山而建,居民伴水而居,放心商店里提供各种商品,健身场地可以锻炼身体……这些生活设施和配套,基本上和城里一样。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地平村人生活如此安逸?答案是:打造农村新型社区。
“将单一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将碎地、块地整合的同时,对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房屋实施相对集中地重建,提高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再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放在有需求的区域使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地平村党支部书记邹先根介绍说。
土地整治后,地平村新增土地面积约500亩,采取居民“统规自建”的方式建成占地面积140亩的“新家园”农村新型社区。
“小区内有10个池塘、40亩水面,规划时被保留下来,既能造景,又能致富。”村委会主任肖青松说,每亩养鱼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新村里的商业步行街有超市、理发店、餐馆等,也为村民提供了创富机会。
而发展现代农业让村民们的收入节节攀升。
村民张云春将家中的8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村里有西瓜基地、冬瓜基地,可以在里面务工挣钱,不用再出远门了,大部分村民都是这样。”张云春说。
广安:产业园让外出打工者“回流”
4月,记者走进广安区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区里4000余个钢架大棚连绵起伏,波澜壮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五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土地,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广安区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说。而今,大棚里的高钙菜、水晶菜、七色菜等蔬菜新品种,让当地村民赚了个盆满钵满,堪称“摇钱菜”。
因地制宜推进新村建设,同步培育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做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全域覆盖,这是广安区逐渐探索出来的道路。2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等吸引了多数村民从外出务工的队伍中“回流”,他们能就近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成为产业工人。如今,村民们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也可在园区内务工,园区农户年收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