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体的定义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把关人 新功能 媒介新结构

一、新媒体事件的含义

正如对“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的争议一样,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事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指明了新媒体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体事件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 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 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

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性强,但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除了媒体形式有所区别外,新媒体事件和媒体事件很难有所区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别所在。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由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各个阶层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在中国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领域,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社会的共鸣。这也与中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类新媒体事件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概括太单一,以至于把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新媒体事件的其他类型排除在外。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新媒体事件的比例会逐步降低。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认为这一定义既说明了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区别,又为新媒体事件有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新媒体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关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 新媒体事件的平台载体从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新闻网站、博客、论坛、手机、视频、搜索引擎、SNS社区等,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风光不再。新媒介技术门槛降低、互动性强,普通民众甚至是社会底层可以和权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样成为新媒体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或者赋权人。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经新媒体披露和传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孤事件发展为可持续的运动,在营造群体氛围的基础上影响主流社会,其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这不仅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或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也是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新闻以及“群众书写”的要点所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下阶层加入创造历史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媒体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担新功能。在媒体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监督和批评权力精英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事件的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娱乐社会的功能——这本是媒体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传统思想的影响,媒体的监督或者制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导与策划的,其程序单一,很容易被控制。但新媒体事件的出现使得政治精英对传统媒体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迅速走向失灵,其底层赋权与大众书写特征使得其发展方向充满着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事件传播与舆论进展的单向性而呈现出复杂状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所能完全决向失控,这种状况下,预警失灵也就成为事件中的常态。 如果新媒体事件没有承载新的功能而仅仅是发生了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

第三,形成媒介新结构。这里的媒介新结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形成的新的结构状态。由于不同社会结构性差异,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其新媒体事件的表现也并不同一。在港台社会,借网络平台而生的新媒体事件常常被吸纳进主流媒介的光谱之中而逐渐“常规化”,新媒体事件由此变成传统媒体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素材;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另类”色彩,所以新旧媒体之间更多体现为竞争、甚至对抗关系,而较少出现港台社会的那种吸纳特征。就事件走向而言,在港台会因传统媒体的吸纳效果而使其常规化;但在大陆,新媒体事件的前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新媒体事件或者因其发展产生体制性变革,或者则因权力结构的打击而饱受压制、无果而终。 在中国,新媒体事件的频发使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竞争性结构状态。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2

对于航空公司们来说,低成本的在线渠道给这些困于在主营业务上很难获得利润之境况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过去四、五年时间里,航空公司开始纷纷开拓在线直销业务,试图在互联网大发展的环境下部分夺回被传统分销体系所把控的销售渠道份额,建立自主性、可控性很强的直销渠道。

然而,传统航空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往往难以很快适应新媒体环境。在在线旅游市场,如何快速有效地传递产品、品牌信息给目标受众?是航空公司在线销售中获得销售业绩和品牌建立遇到的首要问题。一些传统航空公司采用了许多在线促销措施,试图吸引在线旅客到自己的面向散客的直销网站,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发现,吸引来的是对攫取利润的机会非常敏感的机票人,面向散客的直销网站成为了一个“直接分销”的渠道。

很多迹象表明,传统航空公司对新媒体仍然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在线营销过程中难以获得成效,未能很好地发挥在线营销“精准、快速”等优势。

且先看看“新媒体”的几个定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新媒体的特征。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作为新媒体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营销的小成本、大受众、传播与反馈迅捷等信息传播特性,使其成为重要的在线营销渠道。

但是,航空公司的在线营销业务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在国内市场来说,航空旅客群体仍然属于“小众”,在浩瀚的中国互联网中活动着3.38亿网民(根据CNNIC第2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止2009年6月30日),航空公司如果试图以自己之力去精准定位产品和品牌营销的最佳目标受众,将很难获得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新媒体信息传播业务并非航空公司自身的业务专长,也不可能成为航空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相反,正如在传统市场航空公司的营销信息传播是借助于传统媒体企业的服务一样,在在线市场航空公司仍然需要善于借助新媒体企业提供的服务。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微博 媒体类型 转发量 可信度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平台,各种信息鱼贯而出、无法逐一检验,其短板即在于缺乏验证和把关,从而导致假新闻或谣言的蔓延,这个软肋势必影响微博新闻内容的可信度。但微博的草根性、自主性等特点,使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俨然一架“航空母舰”,众多传统媒体也纷纷在微博平台上“安营扎寨”。①为研究传统媒体在微博中的传播效果,本文将信息的媒体类型分为传统媒体与草根媒体(即广义的自媒体),以方便测量、比较。那么,受众感知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新闻是否可信?是否比自媒体更具有可信度?微博作为一种开放式互联网社交服务工具,转发和跟随功能使得微博信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跨群体传播,从而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那么,在微博中是否某条新闻的转发频率越高,受众感知的可信度就越高呢?

通过此次控制实验研究,笔者力图向传统媒体提供更多的微博使用信息,并希望通过管窥转发围观现象,提高用户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增强用户对微博信息的辨识能力。

二、理论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假设

在微博中,新闻的媒体类型和转发量是影响微博新闻信息可信度的两个因素。

(二)研究假设

1、在微博中,传统媒体所的新闻的可信度高H1(1)

2、在微博中,草根所的新闻的可信度低H1(2)

3、在微博中,新闻的转发量高,则可信度高H1(3)

4、在微博中,新闻的转发量低,则可信度低H1(4)

三、研究设计

(一)总体设计

1、自变量设置情况

本实验取两个自变型,每个变量均有两个取值水平。

新闻的媒体类型:

(1)传统媒体: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在微博中即依靠传统媒体作为母体的者,如《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

(2)草根媒体(grassroots media):即与传统媒体相对的自媒体,指普通人利用平民化、普泛化的传播平台,交流彼此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如“小兮PP”、“史上第一最最搞”等。

转发量:

通过焦点小组式访谈,确定转发频数以300为界,大于等于300则高,反之则低。

2、因变量

微博中新闻信息的可信度。

3、额外变量

被试对象的性别、年级、年龄、智力、专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微博上信息的评论量等。

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微博中新闻可信度进行可操作化定义,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具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

5、分组方案:2*2析因分析法

(二)被试对象选取

选取四川大学80名被试(40名男生、40名女生)。按照匹配法分层随机抽样,分为四组,每一组10名男生、10名女生,比例一致,以确保四个小组的实验对象具有同质性;被试均为本科二年级理科生,确保年龄和专业的趋同;2012年12月7号晚7点80名被试被统一安排在教学楼C103填写量表,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基本一致,最大限度控制额外变量。

(三)实验刺激材料

以12条微博作为每组的刺激材料,每一则微博由博主头像、名称、新闻内容、转发量构成,新闻内容为国内外政治、财经、民生、文化等新闻时事。4个实验组刺激材料的新闻内容设计一致,但在博主类型和转发频数高低上有变化,按照“传统媒体、转发量高”;“传统媒体、转发量低”;“自媒体、转发量高”;“自媒体、转发量低”分组。被试不知道四组刺激材料的差异,不会产生影响测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强了对自变量控制的严密性。

(四)因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

1、因变量:在微博中新闻的可信度

操作化定义就是将可信度这个抽象的概念精确化、具体化的过程,即建立程序或一组指标来对可信度进行测量,将可信度转变为数值型的变量。(见表1)

2、操作化定义的分析过程

中西方学界对可信度概念的定义经历了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转变,其指标条目繁多,包括信息来源的专业性、可信赖性等;信息内容的公正性、完整性等;信息渠道的独立性、谨慎性等指标。②笔者尝试通过“拉斯韦尔公式”构建维度,将传播者(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渠道(What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传播效果(What effect)这五个环节和要素分别转换成微博新闻来源、新闻内容、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效果。指标的设计以前人研究成果为蓝本,结合微博自身的特质,分别对四个维度进行操作化定义,确保各指标完备无残缺,既不交叉,亦不重复。

3、量表设计:运用里克特量表进行衡量,建立题项库。

三、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一)新闻来源可信度分析结果

表2中所示,媒体类型的显著度为0.000,P

(二)新闻内容可信度分析结果

表3中所示,媒体类型的显著度为0.005,P0.05,它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拒绝研究假设H1(3)、H1(4)。而媒体类型和转发量的交互效应的显著度为0.425,p>0.05,也不具有显著性。可见,媒体类型是影响新闻内容可信度的因素。

(三)新闻传播媒介可信度分析结果

表4所示,媒体类型的显著度为0.001,P0.05,它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我们拒绝研究假设H1(3)、H1(4)。而媒体类型和转发量的交互效应的显著度为0.258,p>0.05,不具有显著性。可见,媒体类型是影响新闻传播媒介可信度的因素。

(四)新闻传播效果可信度分析结果

表5中所示,媒体类型的显著度为0.025,P0.05,它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拒绝研究假设H1(3)、H1(4),而媒体类型和转发量的交互效应的显著度为0.806,p>0.05,也不具有显著性。可见,媒体类型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可信度的因素。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一)传统媒体在微博中仍然具有高信任度

本次实验印证了传播学领域的“刻板印象”理论。人们对信息源的刻板效应会明显地影响人们对信息本身所持的可信度,传统媒体长期以来所树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微博中依然存在。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跑马圈地推动了传统新闻行业的发展:利用微博,收集新闻线索拓展新闻资源;新闻信息,实现更大化的信息传播;零距离与受众交流,获得更多受众反馈等。但传统媒体的微博者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扮演好自己作为记者的角色,借用微博信息而使得自己的信息逃脱“把关人”,这对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围观不代表相信

学者孙会在《高频次转发微博的特征及用户转发动机探析》中指出:娱乐趣味类、生活感悟类转发频率最高,其次为明星八卦类及其他公益信息、生活实用信息,而新闻时事类信息并未占据转发优势,微博转发排行榜的微博信息内容体现出的轻松性和实用性。③实验结论显示,转发量仅仅影响新闻来源可信度,对新闻内容、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效果不造成影响。因而,笔者认为,大量的转发形成“滚雪球”的围观效应,但用户的转发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个人兴趣而为,即微博使用习惯和自我意识动机。一部分用户通过转发建立自我认同,而有的用户纯粹为了消遣娱乐,或者为了与微博名人建立“准社交关系”。虽然以12则新闻来测量转发量对新闻可信度的影响在内容上和类型上受到限制,但不妨碍得出结论:受众对于微博中新闻的信任程度并非通过转发数量来进行判断。目前学界对于微博转发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和完善,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待我们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①沧海,《草根大户们的微博江湖》[J].《新视界》,2012(8)

②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③孙会,《高频次转发微博的特征及用户转发动机探析》[J].《现代传播》,2012(6)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091-02

随着博客、微博等个人传播平台的普及,个体在传播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以至于学界和普通民众同声欢呼“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但事实上,个人传播平台的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张了,至少在新闻传播领域,“自媒体时代”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一、自媒体与传统媒体

2001年9月,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率先提出了journalism3.0的概念。他认为,journalism1.0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journalism2.0指的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journalism3.0指的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2003年1月,他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双月刊上撰写了题为《下一代的新闻业: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1]。而第一次针对自媒体给出严谨定义的是美国媒体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2003年7月,美国新闻协会出版了二人联合提出的有关博客传播模式的研究报告,报告采用了丹吉尔默的“we media”概念,并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2]”

根据学界的研究,可以对丹吉尔默、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解读。以代表性媒介不同为标准,现代新闻传播媒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其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其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线性传播;二是以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借助网络的技术支持,其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三是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个人传播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播主体不再由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垄断,每个人都能够面对公众直接发声。传播方式也由一对多的“教堂传播”,改变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集市传播”。正是这种改变,引发了人们不切实际的联想,夸张出一个虚幻的“自媒体时代”。

二、自媒体与新闻传播

(一)自媒体是否参与了新闻传播

其实,自媒体是否真正参与了新闻传播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取决于对新闻传播的界定。

关于新闻传播,比较常用的定义是:“新闻传播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并认为“‘人们之间相互进行’,这首先表示新闻传播并不只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出现以后的传播活动或者仅仅是这些媒介所从事的活动,它包括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同层次、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获取新情况、新信息的一切活动。[3]”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其外延甚至超过了通常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几乎等同于对“传播”的定义。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定义来理解新闻传播,那么,自媒体毫无疑问是参与了新闻传播的。

但是,以上对新闻传播的定义遭到了学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新闻传播就是无数传播活动中的在性质和形式上都有着严格界限的传播活动的一种”,它和非新闻传播应有如下区别:第一,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必须是最新的。第二,信息的媒介必须是专业的,面向全社会的和大众化的,必须是真正传播“新闻”的专业媒体。第三,传播的渠道必须是新闻从业部门和专业机构[4]。第一项区别强调的是“真实性”和“时新性”;第二、三项则着重强调了“专业性”。毫无疑问,不管以其中哪一项来衡量,自媒体都被排除在新闻传播之外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一些传统媒体也开设了官方的自媒体平台,例如官方微博等。但这些官方自媒体平台和他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本质上是一致的,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媒介。而媒介不同于媒体,媒介指的是居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是承载人类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载体。而媒体,则应该是掌握并操作这些媒介的人或组织[5]。

由此可见,所谓的自媒体是否有资格参与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新闻传播都尚无定论,更遑论什么“自媒体时代”。

(二)自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新闻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新闻专业主义源自于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新闻界信条》(Canons of Journalism),成熟于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On Freedom of the Press,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中提出的新闻业的基本标准。它已成为被多数国家业界、学界和社会广泛接受的新闻传播的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准则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其最核心的理念有三:一是新闻的客观性;二是新闻自由;三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自媒体与这些核心理念同样格格不入。

1.自媒体在客观性上的无能为力。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新闻传播的底线。新闻专业主义对客观性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真切,不仅要求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且要求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严格区分客观事实和制作者个人或者机构的观点,正如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所言:“传媒必须准确,不能撒谎……必须清楚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6]”二是全面、平衡,即公正地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的全貌。

在传播实践中,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为了确保新闻的客观性,不仅培养起一支训练有素的采编团队,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核实纠错机制,对新闻由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进行把关。在这方面,自媒体先天不足。作为个人,即便具备了较高的新闻素养,也无力建立起完备、有效的核实纠错把关机制,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的错讹和有失公正无法限制在最低限度。更何况绝大多数的自媒体操控者不具备起码的新闻素养,甚或根本不知道客观公正为何物。这样的自媒体遭到新闻专业主义的拒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和客观性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媒体的公信力。传统媒体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而在受众中拥有相当的公信力,因而也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效果;自媒体因无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而不具备起码的公信力,其传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自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石。新闻专业主义崇尚新闻自由,但同时认为这种自由必须是有限制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别强调,“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缺少限制的自由只是一种幻想”。

法律法规和一般社会伦理是新闻自由的边界,突破了这一边界就是对新闻自由的滥用。需要指出的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有时会成为滥用新闻自由的借口。在最近的几次灾难报道中,个别记者片面追求新闻的客观性,做出了不少有违社会伦理的行为,或影响了救灾工作,或直接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以致业内人士痛斥:把紧张、严肃、悲痛交织的灾难现场,直弄成媒体狂欢的大秀台。

滥用新闻自由不独存在于自媒体,传统媒体也有同样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个体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决定,自媒体存在着更普遍、更严重的新闻自由滥用现象。一些自媒体操控者打着客观性或者新闻自由的幌子,肆意践踏他人的自由,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了专业的“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等负面势力,更加重了滥用新闻自由现象对社会和受众的危害。

3.自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社会责任原则是对新闻自由的矫正、限制与保护,也是新闻专业主义能被社会和业界广泛接受的重要理由。事实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理所当然的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自由使媒体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功能;责任使媒体不至于滥用自由而更具生命力。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一方面来自于媒体的内部建设,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公众和管理部门的监督。而这些恰恰是自媒体最缺乏的。零门槛使得社会公众一窝蜂地集聚在自媒体下,其间就难免良莠不齐。同时,海量的自媒体平台、海量的信息、瞬间的传播速度,使得公众和管理部门的监督因无能为力而形同虚设,给自媒体逃避社会责任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有足够的责任能力。传统媒体以整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信誉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保障,这些保障条件同样是自媒体不具备的。加之自媒体操控者虚拟的网络身份,使得社会难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偿机制,以至于自媒体可以一方面拥有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

总之,自媒体因与新闻专业主义格格不入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受到限制。但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业界和学界足够的重视。相反,有人在盲目地欢呼“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甚至在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颠覆。需知基石的坍塌意味着大厦将倾,客观性、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诸原则被颠覆,新闻必将死亡。

三、结 论

所谓的自媒体,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交流和娱乐,它以自主、快捷等优势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因其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较多滥用新闻自由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等缺陷,无力进行新闻生产,更不可能真正入主新闻传播领域而开创一个“自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沈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9).

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J].现代传播,2001(4).

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郝雨,何懿.新闻定义批判与新闻本质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5

一、新媒体的定义

所谓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提出来的新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目前基本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美国《连线》杂志对于“新媒体”的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

媒体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media转变为wedia,原来媒体是单方面影响着受众,媒体(me我)掌握话语权,受众只能单方面接受;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受众(we我们)是媒体的总成部分。(见图1)

二、新媒体的形式及组成

新媒体主要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融合媒体和户外媒体等形式组成。网格媒体主要有在WEB1.0(web 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 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已生成)技术基础上的门户网站、BBS等组成,WEB2.0技术基础上的博客、个人门户垂直搜索及分类信息等。手机媒体主要由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及内容提供商构成。融合媒体主要有电子杂志、手机报和IPTV等。户外媒体主要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车身广告及外墙广告等形式。具体组成详见(图2)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内容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优质可靠,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外信息综合,报道深入,适合深度阅读,但实效性较差;而新媒体内容上具有交互性、实时性、自主性、全球性、无限性、多样性、低成本和数据库化的特点。

2、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其传播方式基本都是单向的,是一点(媒体)对多点(受众)的,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点对多点的,受众既是媒体的接受者,也是媒体的参与者和制造者,这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所在。

3、阅读方式

新媒体的阅读方式也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快速阅读,在十几秒内掌握信息要点,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即使阅读全文也阅读不会达到全文的100%;依赖标题识别内容,来判断是否阅读更深层次内容;扫描式阅读,关注醒目的关键词,清晰的提示与标识。

(1)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政治水平

作为编辑必须学好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呼声,掌握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

(2)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编辑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捕捉和鉴别的准确性上。捕捉和鉴别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编辑的职业敏感。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了解、收集、整理、传播知识和信息[1]。

(3)要有较强的稿件加工能力和提高文字功夫。

一般稿件都需要修改,而修改稿件就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文字基本功,编辑修改稿件的水平是由编辑自身素质、水平所决定的,其中文字功夫尤显重要。

新媒体编辑除应具备传统媒体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后,还应具备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其他素质。

(1)知识的全面性

新媒体编辑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多面手”、“全能型”具备良好的编辑素质,熟悉采编业务,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掌握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技能,对新技术敏感,具有想像力,挖掘新技术空间,为内容服务。多媒体+全媒体人才新媒体是一个多媒体体系,各种媒体手段集大成者,各项技能全而专;要具备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熟练运用超文本思想进行稿件写作和编辑加工,将多种媒体形式的素材有机聚合、编写;掌握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剪辑和编辑处理技术。

(2)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新媒体编辑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编辑素质,出色的内容策划能力,精通所负责领域专业基础知识,争取做学者或准学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处理技巧,抓住新媒体语言特点,“将语言的游戏性充分展现和挖掘”,敏锐地感受文字本身的休闲娱乐魅力,形成特有的文字风格;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善于在网络这个庞杂的信息源中寻找和发现信息,反应敏捷,要有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迅速将搜集信息整合得更适合网络阅读;具备较好的作品鉴赏力和挖掘能力,有时感觉比经验更重要,培养“慧根”,敏感性和觉察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HTML语言。

(3)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强烈的使命感、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把出好作品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具备一颗包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并平等对待每位网友的心;编审过程中应将情绪化和个人喜好与偏爱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表现出最大程度的包容与理解;认真而平等的对待每条信息和每件作品,不能因自己的喜好和偏爱而贬低、埋没某些与己之风格不类的优秀信息;同时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4)具体编辑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符合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标题、导语、正文的写作,页面布局,图片处理都必须符合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即符合新媒体快速阅读、扫描式阅读、依赖标题识别内容的阅读特点。

在内容编辑上要作好内容选择、内容加工、内容整合和内容推介等四项工作,具体如下:

①内容选择

一是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二是重要性;三是接近性,是否符合网站风格定位及用户需求;四是趣味性,产生共鸣。

②内容加工

要有“精品意识”,巧妙运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更真实更生动地呈现选题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互动。

③内容聚合

通过时间、空间、关键词分类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聚合内容,不但可以形成内容强势,而且可以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发挥内容群体优势,令产品价值增值。

传统媒体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移动媒体;媒体竞合;传播形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17-02

一、引 言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加州诞生,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不可逆转的到来,并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信息传播方式。1997年,随着四大骨干网相继建成,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如今,中国的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占绝对主流的形态演变成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共生并存的形态。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

当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汹涌之势发展壮大,攻城掠地之时,做为曾经占据传媒主宰地位,并仍占据巨大优势地位,累积了丰厚行业资源的报业来说,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

无论何种媒体形态,信息采集都是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信息采集的方式、速度、深度、厚度直接决定了该媒体的传播形态及前程未来。在目前多种媒体形态并存期,报业只有数字化转型才能进入新媒体传播,而新媒体也只有更多的依恃报业的源头优势,也才能使自身更加强大。如何从观念和技术手段上对信息采集环节加以解决优化,不但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网媒、移动媒体及其它新型媒体的经营、发展和开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社会定位以及其传播介质的单一性、固定性以及传播手段的单向性决定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威可靠。相对固定的记者,稳定的采访渠道,严格的审核审批制度保证了传统媒体信息源头的纯净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的高品质;

2.目的明确。传统媒体以其长久的历史,稳定明确的受众群以及固定的版面、栏目,使信息采集在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记者采访时会根据报纸的版面栏目获取信息,制作稿件。

3.介质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介质各有不同,报纸的文字图片,广播的音频,电视的视频各有千秋,但也互不兼容。因此,记者所采集的信息种类也是单一的。

三、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信息需求

首先,本文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新媒体。“新媒体从狭义上定义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机航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从广义层面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的big five,电视、杂志、报纸、广播、户外之外的所有媒体形式(媒介即信息,只要能传达信息的即为媒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2]”

本文将以网络媒体(互联网媒体)及移动媒体为例,说明新媒体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一些特点。

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其传播方式、传播介质、传播受众的特征就决定了其信息海量、自由互动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信息采集方面的独特需求:信息海量化。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载体的时间(广播电视)空间(报纸)局限,可无限量信息,实现了信息的海量;信息即时性。新技术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的信息加工更加便捷,信息更加快捷,实现了信息的全天候、无间隙即时;信息互动性。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的信息具有互动性,实现了网站——网民——网站无限重复的交叉传播模式。但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上又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首先,除了部分网络媒体外,绝大部分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其所内容主要是转载稿件;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获取信息方面对传统媒体有着很强的依赖。其次,网络媒体缺乏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人才优势。网络媒体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的先天不足也直接导致了网络媒体的严重同质化,千网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西安新闻网为例。目前西安新闻网共有6个新媒体平台:其中包括,两个网站:西安新闻网和西安文明网。一个数字报平台,三个移动平台:西安手机报、西安新闻网微博客、西安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与传统媒体不同,这些传播平台各自的功能、传播手段、传播对象不同,对信息的获取除了共同的海量需求外还有多样化的需求。

首先,从信息数量上看,目前网站的特色稿件、原创稿件主要来源于《西安日报》及《西安晚报》已见报的稿件,囿于人员等主客观因素,网站自己采写的稿件数量非常小。尽管“两报”每天有大量原创稿件向网站提供,但这些稿件对于可海量信息的网站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转载稿件也无奈地成为网站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其次,从信息类型上看,目前来自于传统媒体——《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稿件类型只有静态的文本稿件和图片,没有音视频信息,不能满足网络媒体“动感十足”的全媒体要求。

第三,从信息时段上看,信息时效差。目前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方式虽然满足了报纸这个静态完成时载体的需求,却远不能满足网络这个动态进行时载体的需求。因此,做为网络媒体目前从传统媒体获取的信息均是滞后的、片断的、不连贯的信息,而这些都并不符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合从信息采集开始

自网络媒体诞生之日起,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最初的报网互动到后来的报网融合,再到如今的报网竞合,这一发展趋势现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即传统媒体(报业)与网络媒体各有所长,无法取代,双方应在竞争中彰显各自特色,同时又形成合力,共铸辉煌。

要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合,信息采集做为媒体生产的第一环节应首先必须予以转型,传统媒体应对现有信息采集方式予以更新升级,让稿件从采集源头“动”起来,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这种转型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其一,传统媒体的内部稿件平台应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由封闭转向开放,使集团所属不同媒体可各取所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必须改变只为一家媒体供稿的固有思维模式,而是要形成为多家不同媒体供稿的思维模式;其次,传统媒体的记者必须改变一次采访,一次成稿的采访及写作模式,而是要养成一次(或多次)采访,多次写稿、发稿的习惯。这注定是一次艰难的创新,但媒体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态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已使这一构想成为了现实。据了解,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媒体进行了先行尝试。比如说设立全媒体记者。所谓全媒体记者简言之是指一个记者身兼数职,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但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却不仅仅是多种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思维方式全面更新前提下的技术升华。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多家报业集团采用了这一方式。即记者不仅只用手中的笔,而是实现了新闻的“1+1+1”,即笔+相机+摄录机;记者也不再局限于只向一家媒体供稿,而是同时向集团所属多个全媒体终端,如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

目前,南方及山东等新媒体发展较快的报业集团已掀起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的热潮,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成为全媒体记者的标配。如扬子晚报、湖北日报、宁波晚报、杭州日报等都组建了全媒体的采访队伍。全媒体记者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的固态思维,以多种不同形式,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一次性、多层次、动态化采集,实现了稿件的“一次采集、差异化加工、多终端和全媒体传播”,可同时满足报纸、网络、移动媒体的不同需求。

应该说,全媒体记者只是信息采集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尚需迈过“四道坎” 即技术门坎、转换思维方式的门坎、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坎、体能之坎[3]。

虽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注定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全媒体记者也只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一个起点,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措施以实现转型。但是,这种转型和竞合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报纸和网站的粘度将大大增强。[3]”

当报纸的文字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的使用的频率更高,报纸将得到更多网友的欣赏热捧;而当网络上有了更多报纸所无法传递的图像、声音等内容时,网络将更加丰富多采。无论未来的技术发展会提供怎样的传播可能,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依恃,相互取长补短都将使其自身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