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研究性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研究性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研究性报告

网络暴力研究性报告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80-02

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以及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网络应用水平,也是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因此,对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一、青少年网民群体规模

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继续攀升。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较2012年增加了5.4个百分点。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54.3%,如图1所示。

因此,了解青少年在哪里上网,花多少时间上网,以及在网上都做些什么,对于学校、家庭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因势利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青少年上网行为特征分析

随着宽带入户等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可以在家里上网,加上国家要求网吧不允许接受未成年人上网,中学生有65%在家里上网,其他有17%在学校机房和14%在网吧,3.5%是在宿舍上网。据调查显示,因住校且学校有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校园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大学生有9%在学校机房和70%在学校宿舍上网,其他还有21%是在家里上网的。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手机几乎变成了中国青少年第一上网工具。中学生手机上网占51.3%,大学生手机上网占63%。相对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农村青少年使用手机比例超过城镇青少年。从每天上网的时段来看,中学生一般在中午和下午,大学生一般在晚上到凌晨以后。从每周上网的时长来看中学生一般在11小时左右,大学生在20小时左右。青少年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也在提高,大概是平板电脑普及的缘故。

三、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分析

青少年上网都干些什么事情?青少年经常浏览的是什么网站?青少年平时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于不断出现的新的网络应用,青少年的态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1.中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排名第一的网络应用是即时通讯,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上升,已经达到91.1%。2009年才出现的微博吸引了54.3%的学生,反映出中学生对网络新应用接受很快。而传统的网络交流手段,如电子邮件的使用率在衰减,BBS论坛在中学生网络应用也仅维持在8.33%左右。总体来说,除了电子商务和传统的邮件和论坛活动外,中学生网络活动参与度较高。中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要用户群,其手机应用排序依次为即时通讯、手机搜索、手机网络音乐、社交应用。上网时间加长,中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不知不觉加大。在关于分享内容的调查上,发现有一半的中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种视频、图片、文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这体现出当代中学生追求个性的一面。

2.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已经达到常态化,变化已经不大。45%的大学生会在上网时看新闻,一般是通过手机来看,明显高于中学生。网络社交也是大学生的主要网络活动。大学生的即时通讯工具主要是QQ,还有新出现的微信、易信等。大学生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也很高,92.3%的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比整体网民的使用率高。在网络娱乐方面,近九成的大学生会在网上欣赏音乐和视频,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明显低于中学生。六成的大学生愿意利用网络来学习。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网络购物逐年上升,已经达到69.7%。随之而来的是网上支付行为的增加,网银的使用也成比例增加。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其主要使用途径是即时通讯软件、音乐影视、网上购物和学习需要。

四、其他比较结果

在调查中,65.82%的中学生对于离开网络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但仍有16.38%的学生表示离开网络会感到很空虚很难过。周末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

家长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80.6%的家长认为只要时间合理就可以上网,还有7.6%的家长反对孩子上网。大部分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家长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认为家长反对上网的原因是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其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要想成为中学生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目前网络还仅是广大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

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数据显示,52.74%的学生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利用网上资源,只11.8%的学生是经常浏览学习资料。

五、结论和思考

1.结论。以上数据反映,网络确实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对他们的学业有所帮助,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网时间过长,关注娱乐内容过多。过多地浏览娱乐信息既会影响学业,又会对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属于未成年群体,太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管是对生理还是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害处。过度迷恋网上交友,会导致青少年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另外,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迷恋网络游戏对学业产生冲击。特别是男同学,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网游的暴力等不良因素会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小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孩子接触互联网也存在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急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是靠互联网来传播的,相比于现实生活,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如果中学生完全不接触网络,就是闭目塞听,不利于开阔视野。

网络暴力研究性报告范文2

没有信息问题(信息的完全与对称)的契约只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抽象。现代会计准则借鉴契约理论,研究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对权利、责任及风险进行配置,最优的会计准则安排必须与交易中的信息结构相兼容,因此,揭示交易中的信息结构应当成为会计准则安排的前提。无论是一次性的、即时的交易,还是连续的、长期的交易,都有一个权利配置问题,会计准则制定就是通过进行权利配置,以达到治理交易的目的。康芒斯指出,交易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因此,研究会计准则制定必须对人的会计行为特征进行设定,设定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对会计准则体系内权利配置合理性的评价,并制约着对会计准则演进方向的判定。根据威廉姆森的论述,如果没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有的契约问题将不复存在。由于会计经济交易是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了把有限理性的约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时保护交易不受机会主义的侵害,就必须寻求最优的会计准则安排和建立有效的会计准则治理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劣取决于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的完全性和准确性,因此,必须揭示信息对于会计准则安排的意义。

会计准则的变迁是被交易发展推动着的。历史上,会计准则变迁存在“演进的理性主义”与“建构的理性主义”两条不同的路径或范式,演进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尊重传统、着眼于现状的思路,它强调从现实出发,对未来寻求可以改善的方向,其学术性的表述就是寻求“帕累托改进”,以演进的理性主义实现的会计准则变迁只能是渐进的、并且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一种连续过程。而会计准则变迁的“建构理性主义”是一种基于未来、主张以乌托邦作为理想模式对现实进行改造的思路,它假定每个人都完全均等地拥有理性,并且人类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是个人理性控制的结果,过分相信个人理性的力量,因此建构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会计准则变迁则可能以跳跃的、非连续的方式进行。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就在这两种范式之间徘徊着。

根据法学理论中的“契约是一种私人创设的装置”的思想,会计准则可以视为交易各方谋取自身利益、显示各自偏好、交换彼此评价的一种框架。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的格局,这种格局在逻辑上是由当事人争执和妥协而达成的均衡。由于经济主体之间是不同质的,他们在风险偏好、效用评价、信息拥有量、决策能力和所拥有的财产规模及其专用性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在会计准则安排中,要求体现“比较优势原理”。如果把会计准则理解为一种风险配置契约,那么,从私人契约(经营者独享会计准则制定权)到混合契约(经营者与管制者分享会计准则制定权)再到公共契约(管制者独享会计准则制定权)的演变就恰好印证了会计准则安排中的比较优势原理。

会计准则演进主要包括制定机制的演进和履行机制的演进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约束力可以覆盖全体成员的基础性制度一会计准则而言,若由每个成员直接参与签约,成本太高而显得不可行,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从企业(市场)到政府的演化,其间尽管会形成较高的监督会计准则履行的成本和外部性,但却在很大程度降低了使用者搜寻信息成本和谈判成本,企业(市场)和政府可以理解成为会计准则演进中的两种形态。会计准则履行机制的演进是沿着自我履行、第三者介入和国家垄断合法使用暴力的执行者的路径进行的。由国家充当会计准则的强制执行者,既是规模经济使然,又是国家追求租金最大化的着意安排。国家强制力量成为维系和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保证。

借鉴契约理论,《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一书分七章对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变迁)与执行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力求在全面总结国内外会计准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多视角、多层面的创新与发现。该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会计准则的性质:管理学视角的诠释”,分别从会计准则形成及实际运用、经济后果、企业定价理论、公司治理角度、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的性质。第二章“会计准则的性质:经济学视角的诠释”,分别从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契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的性质,并论述了寻租经济学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第三章“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功能:从经济性与安全性角度的分析”,论述了会计准则的目标及其决定机制、会计准则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及会计准则经济与安全的理论实证。第四章“会计准则制定:从概念框架到具体准则”,论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伦理基础、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变迁及其绩效分析、会计准则的价值冲突及其调解、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章“会计政策选择:会计准则的一个衍生问题”,论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其管制制度。第六章“会计准则的执行:建立基于执行力的会计控制系统”,论述了会计准则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的建立、会计职业判断以及会计准则执行力文化。第七章“会计信息的质量: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理论诉求”,包括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与对策分析、会计契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信息披露方式与会计报告改革。具体而言:

第一、二章围绕会计准则的性质,从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进行诠释,试图通过会计准则性质的全新和全面释义,求解会计准则的管理意义和经济价值,并进一步为会计准则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命题与研究路径。这两章从十个角度给出了会计准则性质的重新确认,研究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经济规制(历史观)、是一组分配标准(经济后果观)、是一种平衡机制(企业定价观)、是一种决策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观)、是一种博弈均衡制度(博弈观)、是一种产权制度(产权观)、是一种契约装置(信息观)、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选择观)、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风险配置(契约观)、是一种会计寻租治理机制(寻租理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工程的战略选择,如何看待这种战略选择与国家经济利益维护之间的关系,在会计准则国际趋

同过程中,如何公平、公正与合理地实现利益共享、权益双赢,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和谐有序发展,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另外本章还特设专节,借鉴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合作理论,在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制度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国家利益、完善制度环境的基本对策。

第三章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功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21世纪中国会计规范建设的目标模式,是对优秀传统会计精神的革命性继承和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它的确立对于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具有重大的目标功能,同时又赋予了其新型系统的功能目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存在多重的委托关系,使公司治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核心功能发展为科学决策。传统的会计功能局限于事后的反映性和被动性,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现代会计的功能已演变为风险控制和职业判断。站在更广义的角度,该书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组联系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内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公平的合理统一以及科学决策。从上述对会计准则性质及内涵的表述中,不难发现会计准则目标和功能与包括产权理论在内的基本经济理论原理的内在机理之间存在众多的相容性和一致性。本章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特征与会计准则所承载功能的拟合性的进一步分析,认为现代会计准则理论与会计准则实务的产生、发展和变革,追根溯源是为了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主体利益,会计准则目标则是公允性和效率性,会计准则功能是为了界定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权效率等,包括会计准则的“信息――决策”功能、“预期――保险”功能和“激励――约束”功能。

第四章主要对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寻。会计准则目标决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又受到会计准则目标、资源配置方式、法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公平性准则制定目标,对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公正,尤其是程序公正的追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准则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准则制定导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准则的复杂性问题,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必然导致会计准则趋于复杂化,然而准则复杂性并不是利益中性的,其复杂程度的选择本质上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是各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对比的结果。在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之争中,源于会计准则由复杂性向明晰性回归的要求,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必然的、终极选择,尽管其间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变革过程。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同样面临着变迁与创新问题。无论是强制性变迁还是诱致性变迁,通过绩效分析促使会计准则的变迁向着最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逼近。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价值冲突(包括会计准则制定的“负价值”、“财富积累分配性努力偏好”和“不同利益期望社会子系统间的冲突”),而且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价值冲突(契约参与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带来的部分人利益受损、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第五、六章主要研究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围绕会计准则执行体系的建立和会计政策选择(执行中的一个衍生问题)两个方面展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依赖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且依赖于实施有力的准则执行机制。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衍生问题――会计政策选择,基于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会导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五章在全面回顾并评述会计政策中外文献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管制制度框架。第六章试图从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诸多因素中,构建包括准则自我执行机制、第三方私人执行机制以及公共强制性执行机制在内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契约关系的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准则的不完全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含糊性,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其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作为隐性契约的文化,也同样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