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来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下水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下水来源

地下水来源范文1

这些变化表明,印度需要一个新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地下水的使用和保护。这事至关重要,因为目前印度的地下水使用是零碎的,管理方式也是简单和粗暴的。印度地下水监管失控是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重要原因。

印度现行的地下水相关法律备受诟病。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影响,殖民者给予土地所有者几乎绝对的地下水使用权,这造成地下水使用方面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因为该规定剥夺了没有土地的人使用地下水的权利。其他问题还包括缺少节约和保护措施,民众缺乏对地下水和水循环的认识,缺乏基于含水层的监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1970年以来,印度联邦政府一直在试图推动各州出台新版地下水法案,最近的地下水法案颁布于2016年。但是,联邦政府只能鼓励州政府进行地下水管理改革,因为印度宪法赋予各州政府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管理地下水。

印度现有的地下水监管框架存在诸多弊端,既不能确保地下水的公平使用,也不能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因此,地下水监管法规亟待完善,需要制定一整套全新的制度、方法和原则。这里主要讨论印度在地下水公平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方面的问题。

废除地下水与土地的依附关系

从印度的法律角度来看,地下水被视为土地的一部分。因此,土地拥有者具有完全的地下水开采使用权。这项规定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地下水开采管理模式沿用英国的惯例。这种规定已经不适应印度目前的情况,新的法律体系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地下水的使用权依附于土地的规定,是基于当时印度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地下水并不是淡水利用主要来源的情形。因此,当时印度法律关于地下水的规定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问题。

除此以外,印度还有两个新变化说明这项法律规定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印度目前绝大多数饮用水来自于地下水,地下水的水质恶化将会影响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这是印度宪法赋予公民基本生命权的一部分。其次,《公共信托原则》是印度管理水资源的主要依据。现有的基于土地的地下水管理制度与其直接冲突,因为《公共信托原则》允许每个自然人直接获得自然资源。

基于含水层的监管和保护

印度当前的法律制度,主要不完善的地方是缺乏将含水层作为监管的基本单位。基于含水层的监管系统将具有引入水文单元治理的优势(例如,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监管体系),水文单元的治理,将考虑含水层及其补给区之间的水量交换,将会以整体的理念考虑含水层的保护,这将会把地下水视为水循环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印度现有的法律制度仍然是由区域行政边界决定的,管控地下水主要是通过是否允许安装地下水抽取设施来进行,例如安装抽水水井或者管道水井。因此,现有的法律制度似乎只把地下水作为一个水桶来进行处理,只考虑进水和出水,而不考虑与地下水相连的生态区补给区的水交换、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情况。

印度现有的地下水监管框架遵循集中管控的方法。例如,过去几十年,州地下水法律使用州级的权力来规范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然而,这种方式在法律或实际操作中是不可取的。第一,地下水的使用是分散的,使用集中管控的方法难以在一个州的范围内管理数百万个地下水开采点。第二,地下水管控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特别是在那些强烈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的地方。任何不与用水户进行充分咨询商量,而对地下水进行单方面的管控是不受欢迎的,甚至可能会遭到完全的排斥。

地下水来源范文2

最近几十年,华北平原上,工农业发展的成绩是惊人的――农业方面,不光扭转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调”的历史,丰硕的产量甚至让部分地区喊出了“北粮南运”的口号。工业方面,依靠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藏资源,新兴的大中型城市不断涌现,现代化的工业和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吸引了无数前来寻找新生活的外乡人。

如今的华北平原,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已占到全国的1/5,是中国著名的“粮仓”和“棉仓”,而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也在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另一面却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一直为支撑地面上人类的各项活动而“被贡献”着――无数深深插入华北平原地下的抽水井,正日以继夜的超负荷运转。

问地要水,罔顾未来

据官方通报的数据显示,华北地下水已经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约等于200个白洋淀或300个微山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不无担忧地表示,如果情况继续这样持续下去,整片土地以及居于其上的人们将彻底失去未来。

地面上生活着的人们大多并不知道,为什么钻井深度记录不断被刷新。如果不是要花掉打井人口袋里更多的钱,这里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把逐渐攀升的钻井深度数字当作一项饭后谈资,他们早已对掘井获得水源这种传统做法感到习以为常――当一个井不再出水的时候,要么加大深度,要么另打一口。如果完全没有水,那就选择离开。

“小的时候去地里干活,拿着铁锹挖就能挖出水来,现在下雨越来越少,打井已经打到了60多米,水最多只有20米深,等用完了,又要钻了。”四十多岁的王先生家住河北定州。2009年初,王先生离开家乡,去了首都北京,跑起了拉货的生意。他对记者说:“去年,我们村家家户户还让打井,井不出水了就继续打。以后?以后的事谁顾得上啊,现在的人等着养活,不然还能怎么办?”

一个水漏斗的形成

在自然状态下,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在相当时期内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华北平原上的人们开始使用机井从地下合水层抽水时,一切都随之改变了:在抽水的过程中,机井中的水位将会变低。

与此同时,井周边地下水位就会和井中的地下水位之间产生一个压力变化。由于水总是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从高水压区域流向低水压区域――这个压力变化就会导致周围地下合水层的水持续不断地流向机井。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当周边地下含水层的水开始流向机井的时候,周边含水层内的水位和压强也开始降低――根据距离机井的远近,降低的程度不一,一个明显的水位倾斜面就这样产生。最终在地面下,一个以机井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开来的独立沉降水漏斗便成形了。

成形的沉降水漏斗并非无法恢复,如果机井的抽水过程停止,四周的地下水将会持续回补,在地下水充足的理想状况下,抽水区最终将会恢复到抽水前的水位状态。

沉降水漏斗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美国地质勘探局的Mike Strobel博士就认为,在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上,沉降水漏斗就显得非常有效。

井网化成功的错觉

遗憾的是,沉降水漏斗在华北的情况却变得非常糟糕。

在华北农村的生活史中,家家户户先打井再盖房的事情并不鲜见。而为了农业灌溉的便利,农户们也会考虑在田间地头打上一口灌溉用水井。

从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保证华北平原粮食的丰产。在政府组织挟持下,各地纷纷掀起了发展地下水灌溉农业的热潮,一拨又一拨的水井星罗密布地打在了田间地头。

农民们粮食丰收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喜上眉梢,高呼灌溉农业已经实现了“井网化”,而看起来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水将彻底帮助华北平原“扭转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粮食产量低、不能自给的尴尬局面”。

相对于农业灌溉,工业活动抽取地下水的强度则显得更剧烈。在工厂及矿区周围,出于获取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给垃圾掩埋区、特殊堆填区以及地下矿井去水等目的的考虑,机井的钻取数量远远超过周边农村地区,而更加危险的是,它们通常被密集地打在一块特定的区域内

漏斗合体

Mike Strobel博士认为,地下水沉降漏斗的大小和形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抽取的强度和密度就是其中之一。

地面上的工农业生产取水方式由于在全局层面上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和严谨的系统计算,使整个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当两个相距不远的沉降地下水漏斗边界相互连接后,地质危害就被直接放大了――合为一体的新沉降地下水漏斗让整片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和水压降低得更多,如果没有巨大的岩床阻隔,更远距离外的地表径流、湖泊或者水库的水将会从地下流向新形成的漏洞中心区域,直至它本身彻底的干涸。

50年内已经消失的诸多黄淮河支流和正在消失中的白洋淀也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水位将持续降低,直至彻底在漏斗区域内失去踪迹,地表上的土壤也随之干燥沙化,植被越来越难存活下来,整个生态环境则会悄然改变。

家住河北农村的董先生回忆,小时候,流经村子的河水清澈透亮,他过去还常去河里游泳,村里的庄稼也都引河里的水来灌溉。如今河沟里早已没有水了,周围农田的土壤似乎也跟以前不太一样――只要一刮大风,黄沙便突然出现并开始漫天飞扬。现在,全村人生活用水的惟一来源,只能是打井抽取地下水。

跳出死循环

地面上人们的生活因地下水得以继续,却无法跳出这个死循环:打井取水,过度使用,沉降水漏斗成形,地下水水位下降、断流,环境恶化,水井不再出水为了再次获取水源,只能继续加大抽水深度或打新井,新的沉降水漏斗形成。

2009年3月,科学期刊《资源科学》刊登了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水环所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多名科学家关于华北地下水沉降问题的联合调研报告。报告在结尾的部分指出,经初步分析,人类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

地下水来源范文3

大河源远流长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重力的原因,水自高处流向低处,所以高山、高原往往孕育着大河。

著名的青藏高原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长江、黄河,以及东南亚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以及怒江-萨尔温江、南亚国际河流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另外,我国西北的塔里木河、黑河等内流河也来自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是另一个比较集中的大河发源地,世界最长的10条河流中有3条(叶尼塞河、黑龙江、鄂毕河)、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10条河流中有4条(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发源于蒙古高原。此外,非洲的东非高原和中非高原是非洲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的发源地。北美洲的落基山脉是北美主要河流密西西比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格兰特河的发源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大河多瑙河、莱茵河的发源地。

但也有一些大河发源于不是很高的丘陵、平原地带。东起乌拉尔山脉,西达波罗的海的东欧平原,面积约为 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只有170米,并分布着低于海平面的里海低地。因其面积广大,水量充沛,东欧平原也蕴育了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顿河等著名的河流。伏尔加河流入里海,河流全长3688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2540亿立方米,是世界河长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多的内流河。由此可见,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水量,即使没有高山,也可以形成大河。

河流源头类型

河流的源头,或接于冰川,或源于泉水,或起于山沟。因此,河流的源头可以分为冰源、泉源和沟源。

高山地区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到零度以上时,其上的冰雪就会融化,融水在冰面或冰下汇集,从而成为河流的源头。

从山边流出或从地下冒出的泉水往往可以成为标志很明显的河流的源头,因为泉水流出的位置会出现一股径流,有明确的河流痕迹及其起点。从山边流出的泉水,一般直接来源于近处山上形成的地下水的溢出,而且山上缺乏地表径流,不然河流的源头就要顺着输送地表径流的河流延伸到山上去了。从平地地下冒出的泉水,则往往来自较远的高处的地下水补给,并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方露头,形成河流的源头,常伴生着沼泽、湖泊。因为水量不大,一些短小的河流进入平地后就渗入地下而消失,然后在低洼的地方以泉水的形式回到地面,成为新的河流的源头。

大部分中小河流的源头既没有冰川,也没有汩汩上冒的泉眼,而是起源于普通山坡下的小山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沿程汇集,冲刷地表形成坡面细沟,细沟再汇成较大的冲沟,再逐级汇成较大的河流。

中国著名河流的源头

冰川流出的长江、雅鲁藏布江

长江的源头是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格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其海拔6620米。姜根迪如冰川海拔6548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弧形的大冰川交汇,南支长12.5千米,宽1.6千米,冰川尾部有2千米的冰塔林。冰川晶莹剔透,是万里长江的源头。

与长江源类似,雅鲁藏布江南源库比藏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阿色甲果冰川。

泉眼涌出的黄河

黄河的源头则是泉眼。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它是一个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约60千米的椭园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珍珠。盆地西南,有一个面积约三四平方米的小泉,泉水喷涌翻滚,溢出后汇合盆地内的潺潺细流,逐步形成一条宽约10米,深约0.5米的溪流,这就是黄河之源。

山沟中的秘密珠江源

珠江的源头则是小山沟,但却别有洞天。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马雄山麓。马雄山是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的分水岭,是珠江的正源,海拔2444米。早在明代祟帧年间,中国的大旅行家、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从广西入滇,考察珠江的发源地。他在《盘江考》中指出,盘江(珠江)发源于沾益县炎方附近。后经1942年、1954年两次实地勘察,研究人员把珠源洞认定为珠江正源。1985年,水利部专家在多次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正式确定马雄山东麓出水洞处为珠江正源。

国外著名河流的源头

第一长河源头争议多

尼罗河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长河。源自东非高原、流入维多利亚湖的卡盖拉河的某条支流,但具体哪条支流还没有定论。有研究者认为是布隆迪的鲁武武河,还有人认为是卢旺达境内源于纽恩威热带雨林的亚巴容格河。

尼罗河源头河流曲折,穿过多个湖泊。卡盖拉河流经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与乌干达的边界地区,注入维多利亚湖。自维多利亚湖北端流出后称维多利亚尼罗河,不久流入基奥加湖。又向西经一段流程注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落差400米。出艾伯特湖后向北流称艾伯特尼罗河,接纳由右岸汇入的阿帕盖尔河,过尼穆莱峡谷后即进入苏丹平原。自尼穆莱起河流名为白尼罗河。白尼罗河先后会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无支流。

实际上在地质历史时期,尼罗河的源头比现在还要远。在中新世(距今约2330万年)坦噶尼喀湖也曾沿东非大峡谷流入尼罗河。后因维龙嘎火山(Virunga Volcanoes)喷发堵塞,坦噶尼喀湖的水转而流向刚果河。

壮美亚马孙河来自涓涓细泉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洲面积的40%;流量达每秒21.9万立方米,流量比其他三条大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的总和还要大几倍,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亚马孙河支流数超过1.5万条,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形状接近完美的扇形,支流众多,究竟哪条河为主源,的确难以确定。

1971年第一次认定,2001年正式确定,后经多次确认的亚马孙河河源为安第斯山脉海拔5597米的奈瓦多·米斯米峰(Nevado Mismi)的一条小溪,距离的的喀喀湖约160千米,距利马约700千米。溪水先流入劳里喀恰湖,再进入阿普里马克河,阿普里马克河汇入乌卡亚利河,乌卡亚利河再与马腊尼翁河汇合成亚马孙河主干流。说来奇妙,奔流浩瀚的亚马孙河,源头是一堵高约10米的悬崖,而水源则是来自从悬崖渗出的泉水。

链接2

河流源头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冰源河流的水是冰雪融化而来。冰雪则来自降水,包括固态的降雪和冰雹的直接沉降,也可能包括一部分液态降水的冻结。

冰川也是流动的,前端低处的冰雪不断融化形成径流,后段高处的冰雪不断向下流动补充,山顶的冰雪则由降水来补充。在一定的降水和温度条件下,冰川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可以长期维持其长度和体积。如果温度升高,融解速度加快,冰川就会消退甚至消失。

泉源河流的水来自地下水。而泉源的地下水又来自高处的地下水、地表水。高处的地表、地下水又直接或间接由降水转化而来。直接转化是液态降水降落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间接转化是降水降落地面后先以冰雪形式蓄积,再在合适的条件下融化产生径流。

地下水来源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供水情况;优化配置;给水系统

1 水资源概况

1.1 地表水资源

蛤蟆塘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是大沙河,大沙河发源于五龙山南麓,曲折向东南流,经五龙背镇、蛤蟆塘镇、鸭绿江办事处,横穿丹东市北部,在沙河镇汇入鸭绿江,系鸭绿江一条支流。大沙河流经蛤蟆塘镇境内的长度为7.8km。此外,蛤蟆塘镇境内尚有炮守营河、黑傻沟河、杨家堡河、漏河、薛家堡河、劈柴沟河、山城河等小河流7条。

蛤蟆塘镇临近黄海,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出现高度集中现象,年平均降水量为1037mm,年际和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平衡,4-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蛤蟆塘镇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量,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6664万m3。

1.2 地下水资源

蛤蟆塘镇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不均。地下水综合补给主要是河川基流量和山间岩隙泉水量及大气降水量。北部山下河流接受地下水补给,平原则为河流排泄地下水,以水平方式排泄为主。在降雨季节丘陵一带表现为河流与地下水的反补给现象,沿江一带平原区表层潜水则依靠农灌补给为主。

目前,镇区内开采地下水的主要方式有机电井和大口井两种。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167万m3,年开采资源量832万m3。其中,山区地下水汇水面积55km2,补给资源量655万m3,可开采资源量466万m3;平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43万m3,可开采资源量365万m3。

1.3 水质与污染

蛤蟆塘镇内的主要地表水水源为大沙河,未受污染时大沙河水水量充沛、水质纯清,属于重碳酸盐及碳酸盐的软水、中硬水,年平均总硬度小于5,氯化物含量一般在50mg/L以下,是发展造纸、食品、纺织等工业及生活饮用的理想用水。

地下水均属淡水,在没有受到污染前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无味、透明、矿物质低,一般在0.1g/L。pH值为5.6左右,化学成份以硝酸、硫酸钙、钠型水为主。

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污水、废渣多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内,致使大沙河的水质不断恶化,同时,地下水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地区主要分布于开阔的河谷、山间盆地,沿河一带人口集中的村镇及城区。主要污染成分为硝酸盐、砷化物、氰化物及细菌大肠杆菌等。

2 供水现状

蛤蟆塘镇没有城市统一给水系统,城镇内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来自18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及各家各户所打的自用井。自备水源井的设计取水能力和实际年取水量(2004年)详见表1。

以上自备水源中除丹东纺织厂(蛤蟆塘厂区)有一处地表水源外,其余均为地下水源井。纺织厂的地表水源取自大沙河水,取水方式为渗渠取水。2011年蛤蟆塘自备水源总供水量为88.6万m3/a(日均0.24万m3/d)。几年前,该水源在解决本厂工业用水的同时,也提供部分生活用水。目前纺织厂已经停产,该水源仅作为生活用水水源。2011年实际供水量43.2万m3/a(日均0.12万m3/d),用水人口7869人,用水指标为150.4L/cap・d。

3 结束语

蛤蟆塘境内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蛤蟆塘分区内可作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的河流只有大沙河。由上可知,大沙河及分区范围内的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分散零星取水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中确定:蛤蟆塘分区的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

参考文献

[1]王浩,秦大庸,王建华.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系统观与方法论[J].水利学报,2002(8):1-6.

[2]尤祥瑜,谢新民,孙仕军,等.我国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2):131-140.

地下水来源范文5

(1)地下水过量开采

德惠市的总面积大约为3458.75平方公顷,而用于农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81965公顷,因此所需要的水资源是非常巨大的。由于天气干旱、节水措施不够完善等原因,地表水的总量已经大幅度缩减,因此地下水就遭到了过度的开发。从地下开采情况来看,超采区拥有较好的补给条件、水质较好、水量十分丰富,但是过度的开采已经出现了水位下降、土地营养流失、土地塌陷等现象,环境的逐渐恶化可能会导致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且可能会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

(2)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地面沉降

市内各个招商引资企业肆意采用地下水,各类大中小洗浴场所仅仅市内就达到40多家,没有规范化的节水措施,每年浪费的何止千万方。要知道我们特殊的地质结构取用的可是第三纪水。这样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地面快速沉降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而土地中的含水层水的浮托力与松散岩层孔隙水的支持力消失,此时粘性和砂性土壤的压缩性就会变大,在自然状态下的水的流流向、水力坡度也会随着改变,地下水对土壤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大大增加,这样就会有土地下沉、裂痕、塌陷等情况的出现。

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地下水资源是防止资源流失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还需加大对现有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地下水资源缺乏保护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状,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事情的恶化,这已经是相关部门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

(1)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

地下水的概念较于地表水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其存在的污染、匮乏、流失等问题不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地下水的认知程度是比较浅显的。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提高人们对于地下水的了解,加强宣传和科普力度,让人们认清现在地下水所面临的形式,了解它对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也为更好的开展地下水治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是建立在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城市用水与农村用水统一协调,生活用水、生产经营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统一协调,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凿井许可管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井管理,严格节约用水。除此之外,还要按照地下水的开发程度来建立分区,每一个分区都有明确的采取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3)运用经济杠杆,加大调控力度

在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对地下水的开发进行一定的调控。例如,在地下水开采较为严重的区域,必须提高相应的用水费用,以此来控制对于地下水的消耗;而地下水位较高、土质偏盐碱性的区域,就需要将地表水的使用价格提高降低地下水水价或给予补偿。利用市场经济的刺激手段来调动地下水的合理开发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建立合理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差价比例,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应成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主要手段之一。

(4)提高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

开发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鼓励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聘请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下水监测、管理系统,用于地下水的情况分析、合理开采、正确管理,并能精确的掌握地下水性质,从而制定出地下水管理制度和措施。利用新科学、新技术来开发利用地下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保护重要的地下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

(5)积极寻找新水源,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只是一种缓解资源紧张、暂时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寻找到新的、能够利用的水源,或者是其他来源水的处理再利用,这样才能遏制住地下水的流失,从而生态环境也会因此而恢复正常。

三、结束语

地下水来源范文6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三、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四、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