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1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面板数据;混合回归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49-06
一、引言
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处于不均衡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更新2013》预测,2013年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4%,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6%;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5%,平均通货膨胀率为6.1%。主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比起经济危机之前都有所回升。然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使得全球经济危机的复苏雪上加霜。此外,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总体来说处于控制目标范围之内。但是,较高的财政赤字、不加控制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剧物价水平的压力。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与经济危机时期相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不仅反弹,并且接近或者超过其趋势水平。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饱受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
高水平的通货膨胀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者面临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通货膨胀也干扰了市场的价格信号机制,提高了交易成本。因此,它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对社会财富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通货膨胀也使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测变得更加不确定。所有这些因素都给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经典的文献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给予了多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结果,即不相关、正相关与负相关。Sidrauski[1]证明了如果在效用函数中加入实际货币均衡(Real Money Balances),通过将效用函数进行最优化可以发现货币对于经济增长是没有影响的。在均衡的时候,资本边际产值与不变的时间替代率相等。因此,资本储存量和产出增长不会被货币均衡所改变。Tobin [2]和 Mundell [3]证明了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提高了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将减少他们持有的货币而增加实体资本的积累。这个过程是基于货币和资本为替代物的假设,从而发生的投资组合重新配置的过程。Samuelson [4]证明了基于货币和资本为互补商品的假设,在世代交叠模型中,t时刻高通货膨胀水平会减少t时刻的货币持有量。因此,t时刻的储蓄水平会降低。接着,t时刻的资本存储也会降低。最终,t时刻降低的资本积累水平将导致t+1时刻的经济增长率降低。
一些文献也针对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入手分析。Bruno [5]使用了混合回归法对1961—1991年1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Pindyck 和 Solimano [6] 使用了1960—1991年1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这两个研究都发现由高水平的、波动程度强的、未被期望的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不确定性是资本回报率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此外,他们还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影响未来投资市场的信心。我们把影响投资的这条渠道叫做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积累效应。Kormendi 和 Meguire [7]指出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的两条潜在途径。第一,导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降低的途径叫做效率途径。第二,通货膨胀成本也可以通过名义刚性实现,即一些公司不能及时调整价格从而造成了菜单成本。通货膨胀扭曲了价格信息,可以使得经济预测变得愈加困难,最后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Rousseau和 Watchtel [8]使用了世界发展指数中,1960—1995年8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来检验通货膨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三方关系。他们发现通货膨胀能够通过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效应来影响经济增长。这种间接的效应可以通过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而实现。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两个独立的效应实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效应,即经济增长将提升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短期通货膨胀;直接与间接效应将一同推动长期负相关效应的形成。
很多研究针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检验。但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两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表明我们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使用带有异方差的混合回归法(Pooled Least Squares),就213个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物价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与该影响发生的相关渠道。
为了分析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决定使用带有异方差调整的混合回归法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在我们正式开始实证分析前,我们先对实证分析时用的数据样本进行一个讨论。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样本
为了检验物价稳定对于人均GDP增长的影响,我们使用213个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数,并且数据样本是显著平衡的。下面我们将定义模型中所使用的变量。
人均GDP增长率(GDPPCG it )为模型的因变量。我们定义其为每年增长率的五年平均值,即GDPPCGit=(lnGDPPCit+5-lnGDPPGit)/5×100,其中,GDPPC it 为人均GDP。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实际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而非名义GDP增长率。因此,在本文将使用实际GDP增长率来计算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虚拟变量(P1、P2、P3)为模型的自变量。我们模型中的通货膨胀不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因为我们的兴趣不在于衡量当通货膨胀率变化百分之一时,经济增长率变化百分之几。相反地,我们假设存在某些临界值使得通货膨胀率足以影响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只有当通货膨胀率达到某一水平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才是显著的。因此,我们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虚拟变量。这些虚拟变量将数据样本分为四个区间:通货紧缩经济体、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P1)、高通货膨胀经济体(P2)与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P3)。通货紧缩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低于零;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大于等于0,且小于10%;高通货膨胀率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大于等于10%,且低于50%;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大于等于50%。我们在模型中将通货膨胀率的五年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本文旨在检验这四组具有不同通货膨胀经历的经济体的不同经济增长情况。
本文使用的通货膨胀率是基于GDP平减指数计算的。同时,我们使用总通货膨胀率(总通货膨胀率是使用物价指数的所有组成因子进行计算的),而非核心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因为物价指数中的波动因子对于各经济体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与发达国家相比,食物产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食物产品的价格波动是较大的,但是如果在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率时剔除它,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不使用核心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尽管它更能够反映出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
其它变量。投资率(IRit)是总资本形成与GDP的比率。金融深度(FDit)是由国内私有产业信贷与GDP的比率衡量的。初始金融深度为金融深度的一期滞后值。开放程度(Openness it )是由进出口总量与GDP的比率衡量的。人口增长率为PG it 。初始人均GDP(linigdppc it)是相对人均GDP(RGDPPC it)的一期滞后值。相对人均GDP是指一国人均GDP与美国同年人均GDP的比值,即RGDPPCit=GDPPCit/GDDPCUSt。
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统计概要。表中的数值反映出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从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到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率递减而通货膨胀率提高;与高通货膨胀、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相比,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有较高的物价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稳定性。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
GDPPCG=β0+β1P1+β2P2+β3P3+ε(1)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建立初始模型,它只包含通货膨胀虚拟变量。我们使用带有异方差调整的混合回归方法(Pooled Regression)对该模型进行估计。所有检验都基于5%的显著性水平。我们首先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H0: 随机误差项呈现同方差。
H1: 随机误差项呈现异方差。
为了检验随机误差项的方差是否随着单位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使用分类异方差检验。根据Greene[9]的相关研究, 定义σ^22=T-1i∑Tit=1(e2it),i=1,2,…,Ng。Ng是横截面单位的数目。σ^2i是第i个横截面单位随机误差方差的估计量。该单位可行的残差数目是Ti,第i个单位的残差为eit。定义Vi=T-1i(Ti-1)-1∑Tit=1(e2it-σ^2i)2。经过调整的沃统计量[10]为W=∑Ngi=1(σ2i-σ2)2vi。其中,σ^2是同方差下随机误差方差的估计量,W服从自由度为Ng的卡方分布。我们使用经过调整的沃统计量进行异方差检验,该检验的P值为0.000。对于原假设的拒绝表明随机误差呈现异方差。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在表2中列出。实证结果表明,所有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影响都是统计显著的,也是经济显著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也表明,模型当中至少有一个系数是显著不为零的。这些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意味着与不同通货膨胀经济体相关的截距。模型当中原始的截距项是通货紧缩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因为通货膨胀虚拟变量是模型中的唯一解释变量,所以一个组别的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就是它们的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系数与原始截距项之和。实证结果表明,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461%,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653%,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是1.608%。
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从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到高通货膨胀经济体,或者从高通货膨胀经济体到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时,经济增长率具有下降的趋势。由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是基准模型中唯一的变量,遗漏变量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通过引入三组不同的控制变量集合建立三个扩展模型。
在第一个扩展模型中,我们引入以下控制变量以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的影响:投资率“ir”、初始人均GDP的对数形式“linigdppc”、人口增长率“pg”、开放程度“openness”及初始金融深度“inifd”,它是“fd”的一阶滞后数值。控制变量的选择基于之前的研究文献与我们的兴趣。
投资率反映了投资占经济的比重。我们预计一个较高的投资率会提高经济增长率,因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预计人口增长率会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因为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会导致年轻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这些新生人口不具备劳动能力,也不能创造财富,他们依靠父母维持生活。因此,当人口迅速增长的时候,人均收入将降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国际贸易比重的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驱动力。我们期望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初始人均GDP的对数形式衡量了一国初始人均GDP与美国的初始人均GDP之间的距离。根据聚合效应理论,具有较低初始人均GDP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因此,我们期望初始人均GDP的对数形式对经济增长率有负效应。初始金融深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不明确的。一些研究,诸如King 和 Levine [11]已经发现金融深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影响;而其它研究,诸如Rousseau 和 Wachtel[8]发现金融深度不能影响经济增长。
模型(2)的估计结果在表2中给出。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平均是1.253%,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是1.115%,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是-0.958%。该扩展模型仍然证明了从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到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下降趋势是明显的。模型中其他所有的系数都是显著的。投资率和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相关性,而初始金融深度、人口增长速度、初始人均GDP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联合显著性检验表明至少有一个系数是显著不为0的。
因为金融深度与投资率很可能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检验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受到上述共线性的影响。
在式(2a)中,投资率是因变量,三个通货膨胀率虚拟变量和初始人均GDP是自变量。我们期望富国相对穷国有较高的投资率,且初始人均GDP对投资率有正的影响。除此之外,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提高了市场的波动性。大多数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因此,高通货膨胀降率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我们期望它会降低一国的投资率。我们定义这个回归的残差为“residir”,这个残差意味着投资率中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不相关的部分,即我们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需要的独立的控制变量。
inifd=β0+β1P1+β2P2+β3P3+β4linigdppc+ε(2b)
在式(2b)中,我们将金融深度对初始人均GDP与三个通货膨胀虚拟变量做回归。通货膨胀对于金融机构有负的效应,因而会降低金融深度。我们期待通货膨胀对金融深度的影响是负的。我们也期望富国与穷国相比有更高的初始金融深度。因此,我们期待初始人均GDP对金融深度有正作用。我们定义这个回归的残差为“residinifd”,它代表了金融深度中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不相关的部分,即我们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需要的独立的控制变量。
在第二个扩展模型中,我们使用“residir”和“residinifd”来替换模型(2)中的“ir”与“inifd”。模型(2)中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总影响。模型(3)中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中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不相关的部分。如果这两组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其对金融深度和投资率的影响而实现。
GDPPCG=β0+β1P1+β2P2+β3P3+β4linigdppc+ε(3)
模型(3)的结果证明了与模型(2)相吻合。从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到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不断下降的经济增长率趋势仍然存在。但是,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与模型(2)中的数值发生了变化。这个差异证实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其对金融深度与投资率的影响而实现。
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不相关的通货膨胀的效应是指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不断提高的信息成本等。逆向选择是不相关效应的一个好例子。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扭曲了市场的供求机制,使得“看不见的手”失去了资源配置的效力。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相关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排斥以及投资者对投资的排斥。高水平的通货膨胀也会导致紧缩的货币政策。我们期望利率底线会降低金融市场的宽松性。最终,低水平的金融市场宽松性会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在第三个扩展模型中,为了允许各通货膨胀组别的经济体对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有不同的斜率,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金融深度残差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互动项,以及投资率残差与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互动项。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表2中给出。所有通货膨胀虚拟变量的系数都是显著的。结果表明,当我们从中低通货膨胀到高通货膨胀与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时,经济增长率下降。该扩展模型中,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仍然是稳健的。
我们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定义,这里仅列举出三种比较典型的标准。定义A考虑以五年为一个窗口的初始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名义刚性是我们考虑这个定义的主要原因。面对价格调整,一些市场参与者不能及时地做出反应。于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滞后的。定义B考虑以五年为窗口的终年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这个定义主要考虑了市场的理性预期。我们假设市场参与者都将根据未来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定义C是上述两种定义的结合。我们认为定义C是最好的标准,因为它同时包含了名义刚性和理性期望两种效应。主流文献也证明伤害经济增长的是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周期,而不是一个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时刻。此外,定义A与定义B的回归结果显著性比定义C差。因此,定义C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我们本文所用的定义。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一个初始模型和三个包含不同控制变量的扩展模型。所有模型的回归结果都表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显著为负的。
五、结语
本文的结果揭示了在长期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超高通货膨胀经济体比高通货膨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低。第二,高通货膨胀经济体比中低通货膨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低。第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被分解为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相关和不相关的效应。一方面,与金融深度和投资率不相关的效应是指高水平的交易成本、市场机制的失效等。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引起了金融机构对于放贷的排斥,从而造成了投资的波动性和风险的上涨。低水平的金融深度与投资率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为负的。进一步来说,这种影响可以被分解为与投资率和金融深度相关和不相关的效应。相关效应表明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影响投资率与金融深度来影响经济增长。
基于本文的发现我们给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在经济发展的规划中高度重视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危害效应。经济增长的稳定与物价水平的稳定都是衡量宏观经济表现的重要指标。第二,通货膨胀率的控制应当有具体的方法和目标。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因为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应该是因时因地的。比如,财政政策通常是处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而货币政策通常是处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第三,建立有秩序的金融系统。完备的金融系统可以促进通货膨胀的控制并有效地抵御其带来的恶性影响。其中,中央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中央银行能够进行准确的预测,提供清晰透明的调控目标并进行及时的反应。中央银行有可能在短期欺骗市场,但是市场对通货膨胀率的长期预期水平将会提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只有在市场参与者信任中央银行时才能奏效。良好的货币政策执行会有效地帮助市场恢复信心与流动性,并且会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水平。
通货膨胀的控制与经济增长的保持在短期是一对矛盾。严格的打压通货膨胀一定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因此,未来的研究将着重检验最优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为政策的制定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参考文献:
[1]Sidrauski, M.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2): 534-544.
[2]Tobin, J.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etrica,1965, 33(4): 671-684.
[3]Mundell, R.A.Growth, Stability and Inflationary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73(2):97-109.
[4]Samuelson, P.A.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 66(6): 467-482.
[5]Bruno, M.Inflation and Growth i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NBER Working Paper No.4422, 1993.
[6]Pindyck, R.S., Solimano, A.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Aggregate Investment[R].NBER Working Paper No.4380, 1993.
[7]Kormendi, R.C., Meguire, P.G.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5, 16(2):141-163.
[8]Rousseau, P.L ., Wachtel,P.Infl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R].Working Papers No.00-10,2000.
[9]Greene, W.H.Econometric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2000.598.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2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中央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1-0021-05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urrency liquidity and inflation are two serious problems of Chinese macroeconomics. Th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liquidity and inflation, including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and determination the transmission lags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entral bank to control liquidity and infl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is practicall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Currency Liquidity; Inflation; Central Bank
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是当前人们热议的两个话题,流动性过剩或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近来,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损害将是破坏性的,而监测、调控货币流动性和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因此,对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其本身就具有各自独立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及时开展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引导关系,探寻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和形成机理,测定二者之间的传导时滞,这对中央银行有效调控流动性,有效预防、控制通货膨胀,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定义货币流动性及通货膨胀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的主要观点与定义
1.货币流动性概念的主要观点
《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流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表述:一是从资产交割期的角度进行定义,在一定的时刻,越多的资产接近交割期,转化为货币的可能性就越高,那么经济中的流动性就越多。二是从中介支付的难易程度的角度进行定义。其方法是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两大类,用货币资产与实际产出的比例来表示流动性状况。三是从流动性创造能力角度进行定义。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改变其自身的资产组合,能够保持其需要的流动性,如持有的债券、期权、土地、专利等资产变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0年制定颁布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对流动性作了如下定义:流动性指的是“金融资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全部或接近市场的价格出售”。
希克斯曾简略地将流动性分为3种类型:(1)维持交易活动所需的资金;(2)为应对经济冲击、保持灵活性所需的资金;(3)为获取收入而持有的投资资金。这与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含义相近似。流动性有3个主要的解释因子:一是“到期日”(expiry date),一项资产越接近到期日,一般说变现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状况就越有流动性;二是“便通性”(casiness),即能用作交易媒介或用作交易清算。便通性可以用货币余额存量(M)与产出流量(Y)的比率(M/Y)来解释;三是“金融力”(financial strength),即一个交易者所持有的对其他交易主体的债权。现代经济中的流动性,使得交易者可以通过重新组合资产结构而维持支出流量,而这种资产重新组合将有可能为金融中介提供增加贷款的能力,使货币供给更具弹性。
2.归纳与定义
对上述货币流动性概念进行归纳与梳理,不难发现,货币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变现能力。如《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表述的“资产交割期”,《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表述的“金融资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短时间内已全部或接近市场的价格出售”,希克斯表述的“到期日”。二是媒介能力。如《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表述的“中介支付的难易程度”,希克斯表述的“便通性”。
如果我们要给货币流动性下个定义,那就是,货币流动性就是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媒介能力。从指标性质上来说,货币流动性应该是一个相对数指标,而不是一个绝对数指标。
(二)通货膨胀概念的主要观点与定义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理论界迄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物价派”则从结果人手,认为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目前较为统一的看法是通货膨胀为货币市值或购买力的下降,而货币贬值表现为两个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的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
二、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指标遴选
(一)货币流动性指标
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依据概念中的两个“能力”,得到反映货币流动性的两个指标。
1.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该指标是依据货币流动性概念中的“变现能力”而得出的。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两个层次,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M1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越高,说明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
2.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GDP/M2, 该指标是依据货币流动性概念中的“媒介能力”而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越快,说明单位货币媒介的实体经济量越大,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媒介能力越强。
(二)通货膨胀指标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产物,在实际经济活动和生活中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呢?
一个重要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指标。因为CPI的调查范围及其商品品种构成是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类标准和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确定的,包括了居民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
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主要指标除CPI外,还有GDP平减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某时期内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程度,覆盖面最广,从理论上来说是最合适的通货膨胀指标。然而这一指标计算复杂,资料收集较难,国外一般也只能按季度测算、公布数据,难以满足及时观察和分析通货膨胀变化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是最不合适的指标。PPI是许多国家按月的另一个重要价格指数,用以说明投入不同生产阶段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原材料等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但因其不能反映种类繁多的服务价格的变化情况,因此相比较而言,衡量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指数CPI,仍是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又具有实践性的综合指数。从衡量通胀的角度来看,国际上最广泛采用的还是CPI。
因此,我们选取CPI作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表述指标。
三、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计量检验
(一)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检验
判断两变量是否存在真实、长期和均衡的变动关系,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检验方法――协整检验。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究竟存在不存在着某种变动关系,这种关系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就需要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我们选取我国1996年-2007年时段分季度的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协整检验。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这里,我们运用ADF方法,分别对CPI、 GDP/M2、M1/M2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表1为CPI、GDP/M2、M1/M2序列的ADF检验值。通过ADF检验,可以得出三个指标的原始序列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5%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存在单位根过程的假设,即三指标的原始序列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
根据恩格尔―格兰杰(EG)检验法,若两变量的原始序列均是平稳的,则两变量是协整的。经过ADF检验,发现CPI、GDP/M2、M1/M2三个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由此可以得出判断:CPI与GDP/M2之间是协整的;CPI与M1/M2之间也是协整的。由于GDP/M2、M1/M2是货币流动性的两个指标,同时也是货币流动性的全部指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存在协整关系,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真实的、长期的、均衡的关系。
(二)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检验
在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究竟是货币流动性变化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变化,还是通货膨胀的变化引起了货币流动性的变化,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有一种成熟的检验方法,那就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鉴于货币流动性的两种属性、两个指标,我们分别就货币流动性的两个指标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1.M1/M2与CPI的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2容易看出,在滞后5、6、7期的情况下,“CPI不是M1/M2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成立的概率分别为2.1%、7.8%和3.9%,均属于小概率事件,即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而“CPI是M1/M2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成立的概率分别大于97.9%、92.8%和96.1%,可以认为CPI的变化引导了M1/M2的变动;在所有的滞后期内,“M1/M2不是CPI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的原假设成立的概率均大于26%,不属于小概率事件,即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故可以认为M1/M2不是CPI的变动的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CPI与M1/M2之间存在CPI引导M1/M2变化的单向因果关系。
2.GDP/M2与CPI的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1―3期的情况下,“GDP/M2不是CPI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成立的概率均小于5%,均属于小概率事件,而“GDP/M2是CPI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成立的概率均大于95%,可以认为GDP/M2的变化引导了CPI的变动;在所有的滞后期内,“CPI不是GDP/M2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成立的概率均大于42%,不属于小概率事件,即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故可以认为CPI不是GDP/M2的变动的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GDP/M2与CPI之间存在GDP/M2引导CPI变化的单向因果关系。
(三)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传导作用大小的测定
我们不仅要了解变量间的传导时滞,还要弄清变量间传导作用的大小,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变量间的传导全貌,才能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力度。
1.CPI对M1/M2传导量的测定
因为CPI是M1/M2变化的原因,所以,这里,我们以M1/M2为自变量、CPI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M1/M2=18.28+0.18*CPI+[AR(1)=0.61](1)
Prob(0.2158) (0.2076) (0.0000)
R2=0.48DW=2.02F=113
方程(1)除拟合优度R2不太理想外,其他检验均较为优良。
由方程(1)并可以看出,CPI的上涨能引起货币供应流动性M1/M2的增强;CPI每上涨一个百分点,货币供应流动性M1/M2将提高0.18个百分点。
2.GDP/M2对CPI传导量的测定
因为GDP/M2是CPI变化的原因,所以,这里,我们以CPI为自变量、GDP/M2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CPI=99.59+2.54*GDP/M2+[AR(1)=1.33,AR(2)=-0.46](2)
Prob (0.000) (0.2291) (0.0000)(0.0008)
R2=0.89DW=2.2F=115
方程(2)的各项检验均较为优良。
由方程(2)容易发现,货币流通速度GDP/M2的加快能够引起CPI的上涨;GDP/M2即货币流通速度每加快一次,CPI将上升2.54个百分点。
四、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CPI对M1/M2传导机理的理论阐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货币供应流动性(M1/M2)的正向传导,可以用预期理论和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来解释。CPI的提高将使人们产生物价上升的预期,为了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人们会把打算用作将来消费和投资的潜在的货币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货币需求,会把用作储藏手段的货币转化为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M1由现金和活期存款构成,主要执行货币的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代表了现实的需求,M2的构成中不仅包括执行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还包括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储藏手段的货币向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转化,将使M1变大,在M2不变的情况下,M1/M2将变大。
(二)GDP/M2对CPI传导机理的理论阐释
1.来自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解释
欧文・费雪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论和费雪交易式:MV=PY,这就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典型货币交易方程式,对该式两边取对数再取微分便可得到公式:
M=P-V+Y(3)
其中:M――货币供应增长率,P――物价上涨率
V――货币流通速度,Y――经济增长率
将公式(3)变形为:
P=M+V+Y(4)
由公式(4)容易看出,由于V前面是“+”,所以,V的增加将使P减少,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V=GDP/M2)的加快,将导致物价上涨率P的上升。
如果考虑到经济货币化程度,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交易方程式将变为:MV=APY,其中,A―经济货币化程度
进而得出:M=P+Y+A-V
对上式进一步整理得:
P=M+V-Y-A(5)
公式(5)表明,货币不仅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新货币化了的那部分经济的需要。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媒介经济活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M与V的关系,二者仍呈同向变化,即货币流通速度(V=GDP/M2)的加快,将导致物价上涨率P的上升。
2.来自经验研究和“菲利浦曲线”的解释
据研究,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货币流通速度成顺周期变动,经济繁荣时上升,经济萧条时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是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货币的深化过程,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大致是经济增长较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根据“菲利浦曲线”和货币政策四个目标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就形成了一种推导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繁荣物价上涨。这样,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将导致物价的上涨。
综上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GDP/M2)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基本符合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经验研究和“飞利浦曲线”。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货币流动性有两种属性,即货币的变现能力与货币的媒介能力,分别用货币供应流动性(M1/M2)和货币流通速度(GDP/M2)来表示。
2.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具有协整关系,即二者具有真实、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研究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坚实基础。
3.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因属性的差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引导关系,货币流动性的媒介能力(GDP/M2)单向引导CPI;而货币流动性的变现能力(M1/M2)却被CPI单向引导。总体说来,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4.无论是货币流动性向通货膨胀的传导,还是通货膨胀向货币流动性的传导,其传导的能力与显著性均不强,这可以从方程(1)和(2)中CPI、GDP/M2前面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中容易得出判断。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对货币流动性的监测与调控。放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应当以通货膨胀为研究和调控目标,以货币流动性为手段,在监测与调控货币流动性的过程中,使通货膨胀保持在适度水平上,达到既不因货币流动性偏低而发生通货紧缩,也不因货币流动性太强而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实现适度通货膨胀水平下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监测到的货币流动性的大幅增强或减弱,或者货币流动性的持续增强或减弱,都应该对通货膨胀的传导影响及时发出预警,并及时对货币流动性进行调控。
2.组合运用货币流动性等多种手段来调控通货膨胀。前面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和显著性均不强,所以,依靠货币流动性来对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调控,其调控效果不会理想,所以,对通货膨胀的调控必须多种手段配合。从整理后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交易方程式:P=M+V-Y-A容易看出,调控通货膨胀水平,除关注货币流动性强弱外,还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实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演进进程。要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通过支持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提高经济的实质增长,通过加快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来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3.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由于货币流动性与经济繁荣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即经济繁荣时往往伴随着货币流动性增强甚至过剩,经济衰退时伴随着货币流动性减弱甚至不足。所以,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并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对调控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进而调控通货膨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享受市场化体制改革的高速增长,这些增长动力是强劲的,然而,如果一定时期经济增长超过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随后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剧烈调整,出现经济增长的大幅下调,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形成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进而产生剧烈的经济波动。因此,防止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所在,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为此,要根据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制定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此,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来看,要通过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来引导或约束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使国民经济活动保持在上述潜在的经济增长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全红.流动性过剩的实质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政策研究,2006,(7).
[2]王海滨,朱静平.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2).
[3]任栋,周惠彬.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其误差修正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5,(12).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3
【关键词】通胀目标制;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了重大调整,表现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一个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得以推行。自新西兰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框架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开始采用这一制度, 采用这一制度后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显著下降。作为经济转轨国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困境,这使我们在考虑到通胀目标制优越性的同时,更要立足本国国情,认真思考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
关于通胀目标制的基本定义是:它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不再设定中介目标,货币当局确定在未来某时期内取得并保持的较低通货膨胀率,直接将稳定货币(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其最终目标,通常用一个低水平且稳定的消费物价指数来代表。在经济学领域,对通胀目标制给出了一个相对狭义的定义,即这一货币政策框架是建立在一定的货币政策规则上,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非常重要,该规则被称为工具性规则或目标规则。
国际上对通胀目标制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Bernanke 等(1999)从描述性的角度解释通胀目标制是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强调既定法律框架在通胀目标中的作用。Mishkin (2000)等人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而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尽管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究竟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一种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不管是哪种观点,至少有以下几点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有的特征:第一,明确规定一个数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第二,货币政策操作应该有相当高的透明度;第三,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第四,中央银行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二、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不具备实行通胀目标制的条件,首先,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产出波动和通胀波动都还具有相当程度的非平稳特性,经济的运行正在由一个均衡向下一个均衡转变。特别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由高通胀—软着陆—通货紧缩—温和通胀的转变路径,产出也由经济过热走向持续的平稳增长。在这一系列非平稳的转变过程中,意味着经济内生变量(产出和通胀)的目标选择将会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处于转型中的经济运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冲击十分敏感。由于产出和通胀目标设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微小的政策冲击也会对经济的均衡转变过程产生影响。一旦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种均衡转变的路径和走向,很可能设计出的货币政策规则无法有效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其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现有赖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可信性、透明性和责任性等,一种灵活的通胀目标制,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条件:(1)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通胀目标;(2)一个明确的决策规则,使通胀预期成为一个可操作的中介目标;(3)央行决策的透明程度要高,责任性要强。目前我国只是第一个条件已经基本符合,第二个条件还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即如何根据中国经济的转型特点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货币政策规则,第三个条件则涉及央行的决策理念和决策思路的转型。对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言,由于不需要公开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不需要制定一个高度量化的决策规则,当然也就无法客观评价政策执行的效果,中央银行也就自然无需为货币政策的相关决策负责。
三、如何为未来实现通胀目标制进行改进
1.提高中央银行的权威和可信度。保证中央银行的权威和可信度是达成通胀目标的关键,为维护中央银行的权威,有必要对中央银行进行一些改进,包括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和透明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不是很高,许多政策措施在实施前还受国务院相关指令的影响,直接束缚了中央银行政策职能的发挥;另外,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因此,要使中央银行保持充分的自,必须加快改革我国的行政体制,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在提高央行透明度方面,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纪要和有关研究报告应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告,以增强中央银行引导公众和市场的权威性。
2.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鉴于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货币目标的有效性将被削减,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再则,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几乎都把利率作为主要的政策操作工具。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们要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原则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3.建立合理的通胀目标区、实现通胀预期模型的实践操作
通胀目标制的确立要求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区间,而其中的首要问题是物价指标的选取。目前,我国有消费品物价指数、工业品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多种价格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普遍存在产品的替代偏差、质量偏差以及新产品偏差等问题,都不能很好的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4
[关键词] 纳什均衡 货币政策 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下的货币政策博弈分析
货币政策博弈分析即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宏观金融博弈问题。因而,博弈论是宏观金融博弈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纳什(Nash) 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的存在,基本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因而,该均衡以后被博弈理论称为“纳什均衡”。即是指由所有的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成的策略组合。在这种策略组合中,给定其他参与者的策略,没有任何单个参与者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也就没有人主动去打破这种均衡。相反如果一种均衡或制度安排,如果不是一种纳什均衡,即不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那么,这种组合就不能成立或者至少不能持续。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效率和公平。而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现实中,大量的经济博弈问题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发展为其在经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了合作博弈的进一步发展。
纳什均衡假定博弈参与者在选择自己的策略时,把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当做给定的。而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如何影响博弈对手的选择。这个假定在静态博弈下是成立的,但在动态博弈下却不成立。在静态博弈中,所有参与者同时行动,不可能在自己采取行动前观察到其他人的行动,因而就无暇反应。但在动态博弈中,一方行动在先,另一方行动在后,后者自然会根据前者的选择而调整自己的选择,前者自然会理性地预期到这一点,所以不能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其他参与者的影响,由于决策者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他人选择的影响,纳什均衡允许了不可置信威胁的存在。1965年泽尔腾(Selten) 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定义了“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的概念,将不可置信的威胁策略从纳什均衡中剔除出去,从而解决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求解问题,将不可置信的策略变成可置信策略的行动,即经济学中的“承诺行动”。如果当事人不履行其承诺时将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承诺就是可置信的,否则就是不可置信的。该概念的提出,对利用博弈论方法研究货币政策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纳什均衡在货币政策效应中的应用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我们考察一期的货币政策博弈均衡。假定中央银行的目标成本函数为: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y为实际经济增长率;y*为中央银行期望的经济增长率。
根据卢卡斯供给曲线:y=yn+α(π-πe), α>0
其中:ynt为潜在经济增长率;πet为公众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α表示非预期通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即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假定α=1,即:y=yn+(π-πe)
同时假定中央银行对货币增长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公众的预期完全理性;不存在真实供给冲击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通货膨胀率π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m,通货膨胀预期πe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me;中央银行期望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相等。有:
令公众的目标函数为避免由于预期误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之害,因此可把公众的效用函数定义为:U=-(m-me)2
可得该货币政策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5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指标及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框架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M0 = 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 = M0 + 非金融性
公司的活期存款 M2 (广义货币) = M1 +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 M2 [3]。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货币分析法的一个公式:Md= P
L ( R , Y )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总需求
(M)与价格(P)、利率(R)和产出水平(国民收入-Y)有关。在利率
(R)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就要保证货币的供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过分地增大货币总量的供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是正相关关系[4]。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当CPI增幅>3%时称为通货膨胀( INFLATION);当 CPI增幅 >5%,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ES INFLATION)
货币大量投放发生1994年之前。在 199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 )的增长率高达40%。1995-1996年,我国曾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1994年,全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上升超过20%。1995年,CPI指数也高达17.1%。由此可见,过量的资金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5]。
而从1997年底(10月)起到2003年底我国零售物价总指数(RPI)连续下降, CPI从1998年3月起持续下降22个月。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可判定我国经济曾经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2007年,CPI达到4.8%,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阶段。2008年2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跃至8.7%,创下了十二年来昀高点 [6]。
三、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
M2增长率及CPI增长呈现较大的相关性,但在 2004年出现了反常现象,原因是2004年,我国政府为了抑制投资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针对土地市场开展整顿,严格控制土地供给[7]。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的心理预期,导致大量闲散资金出于投机目的流向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而另一方面, 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却较大下降,因而导致图2出现的2004年的特殊情况。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相应增加。(2)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扩张。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就越多,相应地,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替代效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房地产,少持有货币,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由这三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了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了货币需求 [8]。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房地产价格上升。
四、通过货币供应量分析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图3同样可以看出,1998-2007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这是由于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能会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又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
在一定区间范围内,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地产企业可获得更多资金易于导致房地产市场繁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将有利于经济形势向正方发展,必然导致CPI的增长。
但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易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同时,房价过度上涨造成经济主体的预防性动机增加过大,使储蓄增长幅度过大(这对应着消费大幅缩减),就有可能对产出、通胀形成负面的影响,引发通货紧缩;反之,如果房价上涨刺激消费增长(减少储蓄),或者虽然使储蓄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投资的增长幅度,则可能对产出起正向作用,进而对物价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9]。
一致的相关性,两条折线段的变化趋势有很大相似性,图表为这种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各变量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还需要于更严密计量方法的检验。
五、小结
通货膨胀定义范文6
【关键词】通货膨胀 中小企业 生存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膨胀,我国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困难,而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何谓通货膨胀?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的观点。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物价现象,即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而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当年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上万时,就构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至2008年上半年,汇改三年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5%。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制品价格上涨31.7%。同期其他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等行业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3.阶段性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全年4.8%的基础上,到2008年上半年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在2008年4月最高达到8.2%,之后出现回落。此阶段的通货膨胀除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外,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短期内出现迅猛上涨,拉动CPI指数快速爬升,待冰雪灾害影响因素消除以后就会出现快速回落。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
的阶段性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给经营带来困难。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价格指数(PPI)。我国这一指数近两年来也居高不下,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PPI涨幅超过CPI涨幅,出现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倒挂现象,在8月份PPI同比上涨最高达到10.1%。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经营范围一般不在资源能源领域,大多数在消费品领域,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销售商品的价格涨幅,由此必然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2.贷款难度加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信贷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都会直接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贷不到款的困境。
3.其他财务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而且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会增加,而负债相对会贬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国际并购,从而做强做大。只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转危为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占有市场优势,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而言,适当涨价是最直接的措施,直接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当然,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也不是不能涨价,可以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通过涨价可以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到消费品价格中。
2.适当囤积原材料
适当囤积原材料,可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当然,也不宜囤积过多的原材料,因为此次通货膨胀是有阶段性的,原材料不会持续长时间的上涨。
3.清理应收账款
在通货膨胀期间,应收账款早一天收回就会减少一定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特别应该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进企业销售的付款方式,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应收账款贬值的损失。
4.参与国际重组与并购
在跨国经营中,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国内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是增强的。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国外的优质资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国外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面临倒闭或破产,对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会。因为在平常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或者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5.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短缺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几乎仅限于银行贷款,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持,来自银行的融资只占极小部分。目前我国也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专门机构,如民营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成立互相担保的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司的一种选择。
6.学会“冬眠”
对于资金状况较差,融资实在困难,而产品仍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冬眠”来度过寒冬。就是尽量压缩生产规模,裁减人员,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金需求量,以避免资金断流导致企业破产。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适应。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每一次通货膨胀也都会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