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1

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欧几里德几何、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伟方程组、门捷列夫周期表、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都是数学建模的光辉典范。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选择熟悉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再把数学模型纳入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就要不断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教师要经常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使学生可以从各类建模问题中逐渐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二、选择适当的数学问题,传授学生数学建模的方法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来介绍建模方法。如市场经济中涉及成本、利润、储蓄、保险、投标及股份制等知识,就是中学数学建模的好素材。把合适的素材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类型的建模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商品经济观念,而且还为学生主动以数学的意识、方法、手段处理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某县城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1.37万件。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为了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接受定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这需要估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假如你是厂长,将会采用什么办法?在这个实际问题中,没有明显的数学模型,因此需要假设数学模型。由“月份”和“产量”的“数对”,想到要建立直角坐标系,描出各点位置,观察连线接近的函数图像。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三、选择基本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把客观事物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笔者通过下面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某商人如果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售出时,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采用提高售出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来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涨价1元,其销售数量就减少10个,问他将售价定为多少时,方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并说明理由。

建模过程如下:

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设每件提价x元(x≥0),利润为y元,则每天销售额为(10+x)(100-10x)元,进货总价为8(100-10x),故0≤x≤10。

利润=销售总价-进货总价

有y=(2+x)(100-10x)(0≤x≤10)。

即原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②对数学模型求解:

y=(2+x)(100-10x)=-10(x-4)2+360(0≤x≤10)

当x=4时,Ymax=360

③回归实际问题:故当售出价为每件14元时,每天获取的最大利润为360元。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2

我们平常经常说到的传染病,实际上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它能够通过人体、动物和其他的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货品进行传播,并可以形成较为广泛的流行和传播.当下,各种各样的传染病的威胁一直都存在,譬如说流行性的感冒、乙肝病毒结肠炎等等,都会对人类的健康形成非常大的危害.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对口岸传染病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控制,并通过数学模型建立起了一套可以有效预测的系统.预测系统可以根据人群的特征、相关的社会现状以及相应的传播规律,通过数学知识中的模型结构来对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模拟,从而揭示出疾病流行的规律,并对其可能会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对产生病原的因素进行解析,最终找出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最有优化的策略,为防止传染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做好基础.

2.口岸传染病传播与控制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

在口岸传染病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中,一般而言均是采纳Kermack与McKendrick于1927年提出的通过动力学的知识所建立起来的SIR模型.这种模型的基本结构就是N(t)=S(t)+I(t)+R(t).结构中的S(t)指的是容易被感染的群体,具体指的是虽然当下没有染上传染病毒,但是极有可能被感染的一类群体;结构中的I(t)指的是已经被感染的群体,具体指的是在t时刻已经被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并有机会感染到其他人的人群;结构中的R(t)指的是已经恢复者,具体指的是在t时刻被顺利从感染群体中移除的群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假设总人口是N(t),最后就会顺利得到公式,即为N(t)=S(t)+I(t)+R(t).

我们注意到,这个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假设:其一,不去考虑人口的变化流动状态,即保证人口一直是一个常数;其二,一旦病人和一个普通人接触,那么就肯定会感染到病毒,我们可以假设在单位时间内,一个病人可能会感染到的数目和在这个环境中易感者的比率成正比,比例系数是β,就可以很容易推算出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病人的传染数目就是β S(t)I(t);其三,在t时刻,单位时间内从染病者中移出的具体人数和具体的感染病毒者是成正比的,比例系数是γ,那么可以推算出单位时间内移除的感染者数量就是γ I(t).用框架图来表示就是:

S[]βSII[]γIR

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看出,事实上这种模型的结构非常粗糙,许多病毒传染方面的专家之后对这个模型做了很多的补充与推广.譬如说,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人口流动变化情况,也不去考虑病毒的潜伏期,数据模型就可以表示为以下几种情况:

患病之后基本上不能治愈,可以称之为是SI模型;患病之后可以治愈,但是恢复了之后却不具备免疫力,我们将其称之为是SIS模型;感染者从中移除之后获得了终身的免疫能力,我们称之为是SIR模型.病人在移除出感染者群体之后只是具备了阶段性的免疫能力,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免疫力丧失之后还会再次的传染.当然,这是不考虑潜伏期的情况下,如果将潜伏期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已经受到感染但是并没有发病的人,完全可以在SIR或SIRS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与之不同的但更为复杂的SEIR或SEIRS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要考虑种群动力学因素、年龄结构等等更为复杂的因素,模型的具体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上文所说的主流的数学模型、SIR模型之外,在利用数学模型来指导口岸传播疾病的防控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型,譬如说Markov模型、余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等.我们以Markov模型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这种模型没有后效性,就是在当下的状态中,根据传染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状态进行概率的转换和模拟.和其他的模型相比,这种模型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传染病的实际过程,比较适用于慢性疾病的研究.基本的模型如下:

S(k)=s(k-1)P=s(o)·Pk.

这种模型的主要步骤就是先收集有关的传染病情的资料,一般不要超过6个,然后对各个状态的频率进行统计,对一阶的概率随机矩阵进行计算,根据之前的预测再对二阶的概率随机矩阵进行计算,利用总体预算的结果进行预测.我们也注意到,这种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取决于一阶转移的概率矩阵,所以它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适合比较近期的传染疾病预测.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3

如果将棉包分成若干等份,整包回潮率与棉包各部分回潮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公式(1)表示:

式中:W――整包回潮率;

Wi――某一部分的回潮率;

n――等分数。

也就是说,棉包的整包回潮率是包内各部位回潮率的算术平均值。这个公式从理论上虽然成立,但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

从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中还可以得出整包回潮率的下述定性描述的函数表达式

W=f(t,Wy,S)(2)

式中:W――棉包整包平均回潮率;

t――棉包存储时间;

Wy――棉包初始回潮率;

S――存储环境的温湿度

式(2)表明,棉包的整包回潮率是一个多元函数模型,主要由棉包存储时间t、棉包的初始回潮率Wy、存储环境的温湿度S等因素决定。在自然环境中存储的棉包,其整包回潮率始终处于大惯量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依据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把一个棉包由外层到中心分为外层(100mm)三部分进行研究。显然,外层回潮率与当前或最近一段时间的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内层回潮率与棉包初始回潮率密切相关;中位层夹在外层与内层之间,其回潮率的变化是内层和外层棉花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以上各层变化的绝对值都与引起这一变化因素的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1表层回潮率的意义和作用

外层各层测试回潮率与称重整包回潮率关系的统计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外层各层回潮率与整包回潮率的相关系数在0.7~0.8之间,呈一般相关状态,表层未通过F检验,26mm层未通过t检验。

棉包的表层是指从棉包的表面向内5mm之间的部分。该部分直接与周围大气接触,对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最敏感。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大时,表层棉纤维呈现吸湿平衡过程,反之,当环境相对湿度减小时,表层棉纤维呈现放湿平衡过程。显然,从易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外层各层中,表层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棉包回潮率的数学模型时将会以表层作为外层的代表予以考虑。

2里层回潮率的意义和作用

里层各层测试回潮率与称重整包回潮率综合统计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里层各层回潮率与整包回潮率的相关系数多数在0.7~0.8之间,呈一般相关状态,都未通过t检验。

棉包里层各层的回潮率对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反应最慢,而对原有状态的保持力最强,它反映和体现的主要是环境温湿度即时变化前的回潮率,即我们所说的初始回潮率。随着里层深度的不同,该层回潮对整包回潮的影响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在建立棉包回潮的数学模型时,对此也是要有所考虑的。

3中位层回潮率的意义和作用

中位各层测试回潮率与称重整包回潮率综合统计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中位各层的相关性都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特别是100mm、90mm和70mm层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6以上,呈显著相关。t检验虽未通过,但F检验均能通过。

由于中位层处在里外层之间,它的回潮率大小是外层与里层,也就是当前或近期环境温湿度与棉包里层初始回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与整包回潮率关系最密切,在整包回潮率的数学模型中应起着主要作用,即主体和基础作用。

4数学模型的建立

4.1整包回潮率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得到整包回潮率的三元表达式如下

W=WC+K1(WC-WCN)+K2(Wb-WC) (3)

式中:W――棉包整包回潮率,%;

WCN――棉包里层回潮率,%;

WC――棉包中位回潮率,是整包回潮率的基础,可称作基础回潮率,%;

Wb――棉包表层回潮率,%;

K1――里层修正系数: 其值由WCN所处层位决定,当层深X为150mm~250mm时,其值在0.1~0.03范围取值,可由下述公式表示

K1= 0.5904e-0.012X (4)

K2――表层修正系数:当棉包处于吸湿状态(Wb-WC)>0时

K2=0.0788e0.1373Wb(5)

当棉包处于放湿状态(Wb-WC)

K2=1.2956e-0.3986Wb(6)

4.2对三元模型的统计检验

我们用公式(3)所表示的三元模型求得各试验棉包回潮率,以此回潮率与称重法求得的回潮率进行比对,并进行统计检验。

以下对6个棉包的回潮率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下表中,WG表示以称重法求得的棉包回潮率,WXX表示以某一中位层的回潮率为基础的三元模型回潮率,“XX”代表中位层,例W70、W90、W100分别表示以70mm、90mm、100mm层的回潮率为基础的三元模型回潮率。

(1)对各棉包数据的汇总分析

对各棉包汇总数据的统计分析见表4。

①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

由于两种试验方法的测量结果的数据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成对地出现的,因而不能用要求两个正态总体是独立的方法进行t检验,应该用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法进行检验。

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结论:

由表4可知,各t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即两种试验方法的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②用方差分析的F检验比较两种试验方法的测试精度

由表4可知,各F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两种方法检验结果方差齐性。

③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各主体层位的相关系数R在0.97617~0.9939之间,均远小于临界值,所以两种方法检验结果高度相关。

(2)对各棉包数据的分别分析

各棉包数据的统计分析见表5。

①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

由于两种试验方法的测量结果的数据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成对地出现的,因而不能用要求两个正态总体是独立的方法进行t检验,应该用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法进行检验。

成对数据对比t检验结论:

由表5可知,各试验棉包的t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即两种试验方法的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②用方差分析的F检验比较两种试验方法的测试精度

由表5可知,各试验棉包的统计量F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两种方法检验结果方差齐性。

③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知,除无锡试验棉包的相关系数R=0.6834>R0.05=0.5139外,其他各试验棉包的相关系数R在0.9357~0.9870之间,均远小于临界值,所以两种方法检验结果高度相关。

(3)三元模型对提高棉包回潮率测量精度的意义

为便于看出三元模型对提高棉包回潮率测量精度的意义,我们列出各中位层三元模型回潮率(W100、W90、W70)和不进行里、外层修正的回潮率(WC100、WC90、WC70)与称重回潮率比对的统计参数,见表6。

从表6可以得出结论:

1.二者的相关系数及F检验的水平基本相当,三元模型略好。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4

关键词:建模思想;数学分析;渗透

什么是数学建模?真正的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结论以及数学公式求解模型,最终得到满足实际意义的模型结果的过程。显而易见,数学建模思想的本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将数学建模的思维在平时数学分析的学习与讲授中渗透呢?

一、建模思想在概念讲授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广义上看,学习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与一些基本概念其实都是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的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都是从实际事物以及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当在教学讲授这些关键性基本概念的时候,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实际来源来深刻理解概念与定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真正体会建模思想、建模方法的好的体验。教师在讲授有关概念时,应尽量结合实际,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提供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归纳、验证等方面的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数学建模活动一般是这样的:学生运用模型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解答后,往往还要回到实际当中去,判断所得的解答是否与基础概念相符合,如果不相符合的话就必须进行检查,看看究竟是数学推理有误,还是选择的数学模型不恰当。有时所建立的模型与原模型差距较大,这时就要建立全新的数学模型。

二、建模思想在定理证明中的渗透

笔者在讲授数学分析的时候,往往能碰到这样的情形,就是上课讲过的定理以及证明学生上课时能够听得懂,但是课下学生会常常说基本上都不懂了,其实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讲,真正掌握数学分析并且学好用好数学分析是比较难的事情,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应当着重注意授课的方式,应当先介绍定理形成的背景,让学生大概对定理的形成有一个形象的大致的了解,然后介绍定理产生的时代原因,即这个定理之所以产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所讲的定理感兴趣,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就开始讲解定理的内容定理的证明以及定理的几何意义等。这样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定理的过程正如定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数学问题存在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长的证明常常取决于一个中心思想,而这个思想本身却是直观的和简单的。因此,对于一些定理的证明也可采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方式进行,往往可直观易懂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正是体现出数学建模并没有标准模式方法和思路灵活多样的特点。

三、建模思想在考试命题中的渗透

当前数学分析课程的考试命题一般以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形式为主,学生平时只注重盲目做题,机械地学习,而不重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也不注意在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和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建模对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是也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简化假设,建立模型和分析解决模型。因此,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学好数学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

采取与传统考试不同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可通过命题小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和组织,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及见解,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读书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初步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建模思想的渗透与升华。

当代高等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其中就包括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大学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全国每年会举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对于推动大学生数学专业或者其他非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尽早让大学生接受数学建模思想的训练,把建模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分析的教学环节中去,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项积极举措。

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预见,随着数学建模与数学学习不断促进和融合,它将推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令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兴趣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卜月华.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的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姗姗.中学数学建模引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97-100.

[3]叶其孝.浅谈数学分析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M].长沙:湖南教育出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5

关键词:线性模型;经济增长;特定要素模型

一、经济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

分析经济增长来源,需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入手。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在支出法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产品和服务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净流出等于货物和服务的流出减去流入后的净额,反映外部需求。这“三大需求”就是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通过建立以下线性模型来描述经济增长与“三驾马车”的关系:

Y 0 1C 2 3 I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需求,I为投资需求,为外部需求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为参数。

从国家统计年鉴 2013 年统计数据中提取出 1995-2012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终消费总值、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投资总值的数据,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如下:

假设 x ' 为原始数据,归一化的公式如下:

[xi=xi'-min(x')max(x')-min(x')]

通过 MATLAB 回归分析,求解模型,求得参数结果如表 所示:

通过对置信区间的检查,发现对应因素 C, I , 的系数置信区间没有包含零点。因此,此模型成立。 于是得到模型:

Y 0.0059 0.6836C 0.059 0.3020I

从上式可以看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消费需求所占权重最大,远远大于投资和外部需求。联系现实经济,不难理解,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 可以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说,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相比之下,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增加投资能够扩大社会生产能力,对经济影响不容小觑。而外部需求的权值虽然较小,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外贸发展出口,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二、收入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指的是工资收入,分析收入增长的来源也就是对工资收入进行分析,对此,借鉴特定要素模型理论,排除人口数量变化对其影响,着重对名义工资,实际工资进行分析,找到收入增长来源。

利用特定要素理论模型中,关于劳动要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式子如下:

[ω]=MPL*P

其中[ω]为劳动要素名义价格,即名义工资;MPL是劳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P为价格,是劳动要素所生产产品的价格。该式子说明,劳动要素的收入即工资,来源于劳动要素的产量及产品价格,并成正比关系。换句话说,分析收入的来源找到收入来源于边际产量和价格,并与之成正比。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上述式子又可表示为:

[ω=ΔTPΔL?P]

分析趋势关系,简化式子,用平均产量代替边际产量

[ω=VTPL?P], [V]为使等式平衡的参数

通过验证工资与总产量的正比关系和工资与价格的正比关系,即能说明以上问题。由于不能直接建立工资与总产量的关系,通过产值代替,同样说明问题。

利用国家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提取1995-2012年居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数据,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分别对GDP指数、CPI指数、收入指数的趋势变化情况进行曲线拟合,如图 所示 :

结果表明,工资、物价和总产值随年份的增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工资来源于价格和总产值,并都是正方向趋势,从而验证了收入增长来源于物价增长和经济增长,且为正向趋势。

参考文献:

[1]田景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

[2]陈继光.MATLAB 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M],山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2.

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范文6

1.试论如何做好高职数学与本科数学教学的衔接

2.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

4.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5.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促进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 

6.浅谈国内外本科数学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7.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数学教学浅谈

8.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9.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基于大众数学理念的中职起点本科数学改革

11.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12.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13.河南高师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14.应用型本科数学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15.新课标体系下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16.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数学教学评价的探索 

18.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基于高中课改形势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2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

21.本科数学教学与强化素质教育研究  

22.“问题驱动法”在新建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对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4.应用型本科工科数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探析 

25.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26.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7.浅谈工科本科数学教育改革 

28.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的研究

29.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30.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 

32.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34.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5.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为例

36.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37.民办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38.应用型本科数学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39.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40.本科数学教学应提倡“研究性学习” 

41.民办本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42.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 

43.高校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队员培训与选拔方式的探析

44.应用教学型本科数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5.新升本科数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46.新建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7.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8.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0.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51.本科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推拉”教学法的尝试

52.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

53.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 

54.大学本科数学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55.论本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 

56.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5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59.数学建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60.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与“CDIO”教学改革初探 

61.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6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研究 

63.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 

64.农林本科数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65.提高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初探 

6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途径

67.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68.山东省高师专科升本科《数学分析》试题的研讨 

69.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70.关于提高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71.西藏高校数学类本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72.整合数学类课程,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73.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初探 

74.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与对策 

75.工程应用型本科类高校数学通识课现状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77.新建本科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8.地方本科院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受益面的探索 

79.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  

80.本科院校数学实验室管理研究  

81.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  

8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8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84.工程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  

85.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86.关于国外高校经济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探讨 

87.四年制高职本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88.概率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A题为例 

89.高等数学思想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90.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1.新建本科院校考研数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9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93.数学史:探求真理的“心”路历程——大学本科数学史教材改革初探 

94.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5.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6.“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数学类本科专业为例 

97.与时俱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东华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06版)》解读 

98.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活动推广模式探讨 

9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100.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0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102.基于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构建——以高职本科分段铁道供电专业为例 

103.大学本科数学考试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104.浅论下轮工科本科数学教材编写的原则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体会  

106.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07.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优化教学新探 

10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109.高等本科院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10.本科院校工科高等数学软件实验的改革 

111.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

112.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13.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