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1

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刷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实施完的顾客软件。在这过程的实施程序中,中央处理器体系会按照读入、读出城乡区域的相关样式、还有第一时段录入资料开展有关的操纵,实现对别的外部装置的开启。这一程序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最关键以及必须实现的工作。

2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特征

应用于工业企业的PLC技术可以说是是对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的一个极大的改进和飞跃式的发展,其具有传统技术无法比较的优势和特点,其主要优势特点包括:(1)极高的可靠性能、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编程控制技术具有自我检测诊断能力,能够根据外部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信息的保护和修复、错误的警报、故障的检修等确保了整个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2)强大的通用性、可变的控制程序,方便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设有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备和功能,能够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用户无需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装设计就能满足其需要。并且程序的设计能够进行变换、使用户使用起来十分的简洁方便。(3)性能强大、使用范围广可编程操纵措施拥有强大的性能,不光可以开展计算、运算、开展操纵并且还可以自己对自身开展检查判断、人机交换性能。不光可以使用到单个的设备操纵、单挑生产线的操纵还能够开展整体制造程序乃至整个单位的操纵,使用范围相当广泛。(4)编程简易、熟练操纵更简易当前可编写操纵设备关键使用的编写方式是梯形图,简单易懂。技术操纵者以及员工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熟悉同时掌握的使用这种措施,开展软件的改变抑或操纵措施。(5)体型小、耗能低、重量轻可编程操纵设备占据的地方小、消耗的能量少、重量不重移动简单、便于装置运用等优势。

3可编程控制器(PLC)在工业企业的应用

伴随着可编程措施的持续完善和其安稳性高,使用范围广、操纵简易,实用性强,价格持续减少以及现代工业措施的需要持续上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措施在现代工业中普遍的运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程序中有着不能够被取代的用途。现在其运用范畴也在持续的扩张从电力体系到水利体系再到数控体系都能够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措施的运用。不仅能够使用到当前新式装置中并且还能够使用到改革的旧装置中。

3.1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火电系统中的使用

在火电系统中要使用很多程序,诸如进行水处理、输送煤炭、煤渣的清理、灰尘的去除。在这些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运行程序的控制、开关功能的控制,这些控制正是PLC技术的需求领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不仅能够控制某一运行步骤而且还能对整个火电系统进行整体的控制。例如PLC技术应用的火电系统的灰尘清除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控制有:吹风机的风度吹风时间长度,气化风机的方向启用和关闭时间,仓泵、加热器、各种阀门和卸灰装备的开关控制,收灰机的强度和收灰管道的压力的控制。PLC技术在除系统的应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力,工作人员无需像原来那样亲临现场只需要在办公室里通过一台电脑就能观测到各个部分的工作状态,然后通过互联在一起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各个部分使其保持在需要的工作状态。

3.2PLC在传统的机床技术的使用

可编程操纵措施在以往机床的创新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以往的由继电设备操纵的以往机床的性能。以往的机床体系消耗能量大、功率低、事故多、修理难等不足。可编程操纵措施在以往机床的创新运用可以开展有用的操纵,完成了消耗能量少、功效高、性能稳定等很多好处。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2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践

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作者:周业春 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刚.浅谈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机械工程(自动化教育).2015年11期

[2]曹春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机电工程.2014年08期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3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实践

引言: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M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

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刘刚.浅谈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机械工程(自动化教育).2015年11期

[2]曹春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机电工程.2014年08期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4

关键词:1+1 现状 建设方案

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选。从一些高职院校的探索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银领学院”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五位一体”模式等。但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还在学校“一厢情愿”阶段,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环境还在摸索之中。

一、 “1+1”课程模式的内涵

“1+1”课程模式(“企业+学校,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是寻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破口的改革性尝试。这种尝试旨在让企业充分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人才标准渗透到课程目标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并承担学校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指导、创设企业工作情境、提供企业实践案例,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市场、贴近岗位,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 “1+1”课程模式改革的现状

学校能不能、企业愿不愿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加大“1+1”课程模式改革的力度的目的所在。本专业“1+1”课程模式改革实践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合作双方利益失衡

学校追求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因有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但用工需求数量并不多,所以企业追求是学校帮助企业搞技术攻关、项目研究,提高产品竟争力,如果学校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企业的利益点就会失衡。

(2)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凸显

从企业兼职教师的反馈来看,“1+1”课程模式改革的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兼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导致上课就像“看了场电影”;②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还是相对较差,对于应用型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

虽然学校建有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并且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实训基地,但我们在“1+1”课程模式改革中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实训室阶段,很少甚至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

(4)“1+1”课程模式改革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

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需要学校有配套的长效机制,不然很难实现。目前学校已有相应的制度,但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如经费支持,企业上课人员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签订合作协议等等,这些都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高职”品牌效应较差

大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向很强,但是我们学校的牌子还没有打出来。就绍兴市而言,承接同样的项目,绍兴文理学院就比我们学校更容易,很多企业都不能信任“高职”的牌子,觉得我们的能力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主动的打开一个缺口,寻找好切入点。

(6)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在对专业或者课程还没有感性认识的之前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较差;

三、 “1+1”课程模式改革的建设方案

(1)寻找“1+1”合作双方互赢的利益平衡点

① 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要求学校双师型教师平时“苦练内功”,珍惜去企业学习锻炼的每一次机会,通过不同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当企业需要的时候,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弥补企业失去的利益。

② 通过增加其他合作项目,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如果校方双师型教师通过努力,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此时,校方应主动寻找企业的其他需求。如发现企业需进行员工专业培训,校方就应该主动要求与企业合作,以本项目的让利来弥补企业在前一项目中利益的失衡,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

(2)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

① 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加入并认真做好“认识实习”环节,并且企业性质要有针对性、广泛性;

② 暑期社会实践具有专业性:利用暑假的时间,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学生到对口企业锻炼,并选派专业教师带队,实行“1+1”管理。

③ 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如:“亚龙杯”、“三菱自动化杯”等)的专业技能竞赛,以发放奖金、奖品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调动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达到校企互惠互利。

④ 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学习。

⑤ 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① 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结合横向课题,有针对性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下企业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刻苦钻研,打出学校的牌子;

② 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进行职业讲座或教学,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教学能力的提升;

(4)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中,重视企业真实环境的创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生产工厂”,做到“三引入”: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引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充分发挥自动化协会和自动化工程设计中心的作用,挑选精英学生和教师成立“工作室”,专门从事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工作流程,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工作室选拔制度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

二是:加快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

①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实习期间,学校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任务。学校教师获得学习、锻炼机会的同时,把企业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横向科研课题或教学案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教师负责厂纪厂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组织企业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

② 加强学生实习的监督与考核工作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负责管理和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定期向学校反馈;同时学校派专任教师对学生和实训基地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和在实习中的表现,为其评定成绩,平时表现包括遵守纪律情况、考核意见和实习日记等,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30%,实习报告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70%。

四、结束语

“1+1”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法律、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校、企三方联动,在办学、育人、就业的利益协作上达成共识,共同发挥作用。更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服务企业、行业发展方面有贡献,才会对企业行业产生吸引力,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金文.王和平.高职教育上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J],2010年第10期(总第232期)

[2] 李敏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当代职业教育[J],2011年第1期

[3] 费云生.创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发展共赢.职教论坛[J],2011.11

[4]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 职教论坛[J],2003午第14期

[5] 陈向平.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直面校企合作的思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第4期(总第六十六期)

【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b0912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1”模式核心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5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顺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许素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控制 人工智能技术 应用

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技术,是在对人类智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出的对于人类智能模拟、延伸和扩展的应用方法和技术[1]。该项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分支之一,主要目的是使得生产过程运用智能机器操作,实现生产的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和语言图像处理、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多种学科科学,是自动化、仿生学和逻辑学、语言学、控制论等多种学科的集大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得到有效运用,通过精确化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大幅提高生产运作效率。

2 电气自动化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缺陷问题

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存在的问题之一,即系统的缺陷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缺陷,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许多企业的隔离开关和电流短路操作上,均采用硬操作,这样一来,电气自动化控制无法发挥其自动化操作功用,造成操作效率较低,生产作业时间延长,也就使得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受损。又如发电厂升压站中,其使用传统的开关操作,多为按键操作方式,也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用受限,自动化生产无法有效开展[2]。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效果不佳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效果不佳,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监控设备支持下,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监控效果,但多为点状分布,无法覆盖多方位和全方面,造成监控死角,监控效果不佳。这样一来,工作人员无法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把握,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控设备落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显示出现问题的系统,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有效性受损,生产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3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3.1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是该技术融入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基础性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要想实现高效化运作,需要操作技术人才在掌握多领域和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保证其高素质和高责任感。这就对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模拟人脑复杂的运算和运作机制,使得电气自动化设备在高效化、精准化模式下运行,保证了生产的高效率,还能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3.2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电气控制过程是电气领域的重要部分,实现电气控制过程的自动化,才能实现整体电气系统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电气控制过程的自动化,通过专家系统控制和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方式,完成对电气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模糊控制是电气控制中的主要控制方式,其通过传统电气控制过程的交流或直流传统来实现。电气直流传动控制中的模糊逻辑控制,多以Mamdani实现调速控制,以Sugeno来完成前者的例外情况控制[3]。

3.3 人工智能技术在事故诊断处理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应用于电气事故的诊断和处理当中,使得诊断处理过程更加精准化和高效化。如发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出现事故后,传统的诊断方法则主要通过人工的检查,并结合相关知识和经验,既无法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且消耗大量时间,事故处理效率慢。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糊理论、专家技术和神经网络等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事故点,并诊断出事故原因,提出事故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事故诊断和处理的效率[4]。

3.4 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操作中的应用

电气领域的日常操作步骤多样且繁琐,且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均十分显著,如某个环节出现故障问题,将造成整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导致重大事故损失发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日常操作得到有效简化,且在远程控制技术的实施下,使得相关数据资料信息得以准确收录和储存。操作的流程简化,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且日常操作的信息均能存留和备份,实现报表的生成,方便以后的生产和研究时的信息查阅,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更加高效。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其能够应用于电气自动化设备中,还能实现电气控制过程中和电气控制事故诊断处理中的应用,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运行的效率有极大的提升效果。就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存在的问题而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系统缺陷的弥补和监控问题的不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电气领域当中产生的生产推动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靳虎.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5(02):74-76.

[2]马龙.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4,20(S1):114-115.

[3] 马仲雄.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1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