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1

一、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研究

本土课程资源是由“本土”“课程资源”两词共同组成的。目前,对于课程资源内涵没有统一界定,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 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2] 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并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3] 范蔚则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4] 刘春蓉、陈丹丹认为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的各种因素的总和。[5][6] 而彭芝兰则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吴刚平界定的课程资源的狭义概念,认为本土课程资源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7] 隗峰、谢淑海则将本土课程资源定义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与教学相关的本地文本、实物、人力和信息化资源。”[8]

关于本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吴丽、倪志明等人认为本土课程资源除具备课程资源所共有的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广泛多样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审美性、生活性、地域性、民俗性、自然生态性、群众性、乡土人文性等。[9] [10]

二、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张卫民、陶红莉等人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本土艺术课程资源能够丰富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另外,将本土艺术资源开发为课程可以实现幼儿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而完善幼儿艺术课程的功能。[11] 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在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功能等方面的价值。朱从琴也认为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12] 也有学者从幼儿园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扭转长期以来教学只关注由抽象概念原理和规律构成的科学世界的状况,使教学关注教师和儿童的现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13]

冯季林、郭玮从幼儿、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改变了课程只是教学科目总和的传统课程观,让师幼认识到课程是一种“跑”的过程,从而促进动态课程观的形成;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构建,从而促进了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另外,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14]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基于本地区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及角色的转变,并促进其建立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我。[15]

赵淑芳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可以实现文化的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16]

三、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研究

付洪岭认为,在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中,要尽可能将所有有用的精华资源都挖掘出来,并且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社区人士等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即要遵循多元性原则。最主要的是课程资源开发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必须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把握住时代特征、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并且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共性特点,而且要照顾到幼儿的具体特殊情况。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即努力做到所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易得到、花费少且用处大。并要对幼儿园、周围社区的课程资源优先考虑,以避免舍近求远带来的资金浪费。[17] 张卫民、彭芝兰等人认为,在甄选本土资源时要遵循本土文化原则(即所选资源必须能代表当地文化发展的方向)、体验性原则(即在筛选本土课程资源时,必须注重儿童的审美体验,以幼儿能感受和体验为准)、生活性原则(即所选资源必须源于本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并能随着生活情景变化而改变)以及整体性原则(即不同的内容之间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相同内容按一定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组成整体,以发挥整体功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整体有机发展)。[18]

王善安认为,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做到类型、空间、途径的开放性以及开发主体的系统性。[19] 徐赛赛则提出了活动性(发生互动,积极自我构建,学会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发展性(着眼于未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健全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等原则。[20]

四、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1.理论层面

对于本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在理论上进行过比较整合、系统研究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为民教授及其学生。他们以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① 附加活动方式。即在不改变幼儿园艺术课程结构、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个或几个附加活动的方式,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融入其中。② 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即根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有关艺术教育的精神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实调研,将相互关联的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单元,形成一定的问题或活动系列,再以每一系列为主题单元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③ 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强调利用多元化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不仅要对幼儿艺术学习的内容做不同层面、不同部分的深入挖掘,而且要求教师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艺术课程资源拓展艺术课程内容。[21] ④ 陶冶渗透式。指将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幼儿园专门的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及环境中,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渗透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本土资源的知识、经验以及探索、操作的机会。[22] ⑤ 主题外展式。与主题单元式所不同的是,主题外展式事先没有设计详尽、具体的活动计划,而是确定某个主题后,为幼儿提供适宜、充分的条件和环境让其能获得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经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幼儿展开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并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递进,进而开展一系列的具体活动。[23]

2.实践层面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幼儿园将常州本土的名小吃常州大麻糕、银丝面,艺术品梳篦、艺术名胜古迹文笔塔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到小班美术教学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在观察、欣赏、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本土的美术资源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24]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幼儿园对西关文化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富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整理归纳为“粤语童声、名胜建筑、粤韵风华、风俗礼仪、食在广州、美在西关”六类,然后纳入到园本课程中,以主题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促进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25] 浙江省绍兴市灵芝镇嘉会幼儿园在园中创设了民间游戏活动区、本土风情展示区、本土资源制作区,将挖掘到的农村本土自然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了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充实了幼儿园的课程,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和快乐。[26]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① 幼儿园的专门性课题。如浙江瑞安市滨江幼儿园开展《“亲亲瑞安”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的课题研究,将瑞安本土资源经过反复的研讨、斟酌、整合,分解为瑞安民间艺术、瑞安民俗风情、瑞安名胜古迹、瑞安名人轶事、瑞安本土特色、瑞安本土经济六大模块。以“幼儿发展”为“经”,以“瑞安本土文化资源”为“纬”,将这六大模块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27] ② 硕士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如彭芝兰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并从开发利用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四个方面展开探讨,然后选取5所幼儿园进行观察,与24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再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对湘西自治州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建议。[28]

五、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① 幼儿园方面。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幼儿园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强化教材的唯一性地位,致使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被淡化;大量的本土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与利用,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止于课题的结题。② 教师方面。教师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薄弱;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欠缺;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内容贫乏、开发方式单一;教师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他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本土课程资源的经费不足;缺乏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缺乏外部支持系统;家长的不理解,造成教师与家长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上观念有冲突等。

针对上述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有:构建有利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重视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争取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注重开发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建立健全本土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教师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知识培训;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以开发为课程的本土资源,丰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鼓励教师的合作性参与,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加开发的动力;转变家长对本土课程资源的认识偏差,努力构建良好的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舆论环境等。

六、总结

我国关于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开发与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目前对本土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将一般课程资源的理论简单应用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实践中,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中虽然涉及了不同区域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总体上来看,研究中对文化的差异性考虑不全面,存在跟风现象;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反差较大;对于在实践中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不深入、不彻底,对教师层面的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基本没有从课程的直接受体幼儿身上找原因;在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中,对本土人文资源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他方面资源研究得较少甚至没有;一些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本地区的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实践研究多为阐述各园的研究成果,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可见,在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2]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3]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

[5]刘春蓉.侗族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新晃侗族自治县A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陈丹丹.农村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耒阳市农村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23][28]彭芝兰.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隗峰,谢淑海.论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失落与价值实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吴丽.诌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以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为例[J].当代学前教育,2010(3).

[10]倪志明.论乡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2).

[11]张卫民,陶红莉,吴金英,田庆珠.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12]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

[13][14]冯季林.论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

[15]郭玮.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6]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7]付洪岭.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3).

[18]张卫民,彭芝兰,杨素琴,吴金英.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19]王善安.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渝东南土家族A幼儿园为个案[D].西南大学,2010.

[20][27]徐赛赛.“亲亲瑞安”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1]张卫民,陶红莉,田庆珠.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探究——以湘西土家族幼儿园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08(4).

[22]刘贺佳.基于民间歌谣的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4]顾勤.将本土特色美术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尝试[J].新课程:小学版,2012(3).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2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六盘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已成为本地各级各类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在幼儿园创建一种本土化、特色化、平民化、儿童化的育人环境意义深远。

1.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环境内涵

“作为人生奠基阶段的学前教育,有必要整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既是对当下面临消失危机的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利用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优化幼儿园课程,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从小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六盘山区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固原作为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一直是地域文化的汇集地和传播地,在丰厚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之中,民间社火、回族花儿、剪纸、泥塑、编织、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生动逼真、好玩有趣,可操作、游戏性强的特点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注意将这些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以文化长廊和主题墙的形式营造氛围,丰富环境内涵,比如,在楼道走廊或公共教学区设立“民间剪纸长廊”、“民间社火表演长廊”、“泥巴房”、“皮影屋”等等。

2.利用自然资源美化环境

当前幼儿园环境建设在现代化、园林化、奢华化思想的影响下,山区幼教该向何处发展?孩子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经济投入不足、经费紧缺的前提下,怎样创设环境?如何有效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幼儿教育历来倡导“低成本,高质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美化校园环境,把纯朴的思想、节俭的品质、创造的精神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融汇于环境之中,构建一个集净化、绿化、美化为一体,融自然、和谐、质朴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应该是山区幼儿园努力追求的办园方向,比如在幼儿园户外可以创设种植区、沙土区、民间体育游戏区、田园生活体验区等活动区,并注意将各区域与原有建筑、绿化林带、休憩场所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让建筑与生态、城市与村庄、自然与现代完美结合,营造一种既有时代气息又充满田园牧歌的环境氛围。自然物品是山区孩子的主要玩具,是孩子们进行手工创作的原材料,更是幼儿园环境装饰必不可少的艺术品,坚持勤俭持家的办园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装饰美化,幼儿园环境会因此而更加生动和谐、低碳环保,自然物品如麻绳、稻草、植物的根茎、果实等等,只要用心想办法,这些价格低廉、品种繁多的自然物品都可以变成教师和孩子装点环境的精美艺术品。

二、张扬个性,打造生动活泼的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和陶情冶性的功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濡染着幼儿的心灵和情感。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美育,而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园艺术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要把情感体验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的始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欣赏艺术、自由表达艺术、快乐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幼儿能够放松心身、舒缓情绪、积极体验、自由创造、感受快乐!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享受艺术、创造艺术、体验情绪的轻松愉悦的过程。《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这样的理念,幼儿园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仅仅是幼儿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一个载体,幼儿学会什么并不是终极目标。创设艺术活动室,多渠道开展艺术活动,将艺术教学和艺术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为每一个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体验空间和展示平台,让生命在自由开放、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尽情舒展。如我园创设了幼儿舞蹈室、音乐室、童谣说唱室、泥工坊、剪纸坊、手工坊等艺术体验活动室,有计划地对各年龄班的孩子组织开展艺术体验活动。活动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以孩子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愿意尝试的教育方法和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组织活动。多样化的功能室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幼儿安静下来,聆听优美的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分享快乐的体验。“我的画、我的歌”、“奶奶的故事”、“今天我的表演”等主题是我园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艺术,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

三、共同学习,营造交流对话的教研文化

教研组作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影响并决定着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用文化的力量来影响、规范每一个成员的行为,用集体的智慧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共同学习尤为重要。

1.创建学习共同体,提升研讨水平

“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因此其关键仍是提高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与教育水平。”因此,幼儿园必须将教师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通过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使园所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重点采取“引领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引导教师围绕确定的研究主题或问题,运用已有的理论框架针对教学案例或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对话,获得专业发展。

2.走出去与时代同步,请进来与专家对话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走出去才能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与发达省市先进的教育思想接轨,与时代同步,关键不在于走出去的“看”,回来后的实践与思考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把幼教专家、名师请进来与教师面对面接触,零距离沟通,让观念在碰撞中实现转变,让技艺在切磋中得到提高。

四、以人为本,建设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

幼儿园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和谐、稳定、道德的秩序团队,这样一个团队的建设不能仅仅靠制度和权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苏霍姆林斯 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幼儿园共享价值观是幼儿园文化的灵魂,是幼儿园发展的命脉,以其明确的导向力、强烈的凝聚力、感染力和有效的推动力凝聚着教师的精神力量,推动着幼儿园的发展。

1.以办园理念引领发展

办园理念对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引导和规范作用,能够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某种教育价值观,并让全体教职工对幼儿园的未来充满信心。比如,我园的办园理念是“游戏丰润童年生活,创造成就美好未来”。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一日保教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更是孩子的生命,童年生活因游戏相伴而幸福快乐。立足幼儿健康成长和主动发展的需要,提出“游戏丰润童年生活”的办园理念,目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每一天的生活都在游戏中幸福地度过。

2.以人文关怀凝聚人心

在幼儿园管理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章立制,以情育人、和谐发展”的理念,让管理有情、有序、有效也有温度。一是营造“领导力”文化,让教师共同参与管理,形成权利共享的积极的组织氛围。二是以情育人,重塑职业价值观。针对幼儿园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设置调整岗位,将业务骨干、专业特长人员聘任在重要岗位上,为年龄较大、体弱多病人员调岗减负,实施两人一岗兼职后勤工作、行政后勤专业人员兼岗一线教学等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队伍活力,同时以减轻一线大龄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防止因队伍年龄老化而对幼儿园发展造成的影响;“调岗减负”既为骨干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也让年老体弱的教师能够得到照顾和安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归属感和成功感。三是加强合作,淡化竞争。幼儿园以女教师居多,在某种程度上,“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团队的健康成长。以教师群体为主,采取“捆绑式”评价方式,将竞争扩展为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用外力来促进合作。定期评选优秀班组、表彰班组成员间互帮互助的典型事例,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每个人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四是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怀教师的心灵世界、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组织形式多样的早锻炼活动、周五读书赏艺活动、月底休闲娱乐活动,合唱队、舞蹈培训、钢琴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等,激励教师主动接受艺术美、自然美和行为美的洗礼,引导教师以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师德展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感受生命的华彩,提升生命的质量。

五、结语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3

关键词:园本教研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明确以因为本、突出主体、着眼应用、聚焦实践的教研思想指导下,我园逐步探索融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园本教研的内容与形武,依托我园不断积累的丰富的艺术教育园本资源,为教师构建知行合一的发展平台.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理念指导自身实践.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拓展教师的教育经验与艺术内涵,多角度、高深度、强效度地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一、以人为本――多角度入手,构建园本教研机制

我园根据幼儿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在大胆尝试实践中,我们以人为本,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导向性、实用性”的原则,在构建管理网络、建立教研制度、营造文化氛围等角度入手,构建园本教研机制,不断增强教研管理的实效。

1.构建层级教研网络.加强教研管理长效机制

设立三级教研管理网络:以园长为核心的教研活动领导小组,督促、评价幼儿园教研工作――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全面指导园内教研工作开展――全体教研组的教师团队,具体执行教研活动。这种层级教研网络构成使每个成员都明确、了解自己在教研工作中的任务,从组织上保障了幼儿园教研工作高效、务实的开展。

2.建立园本的教研制度.完善教研过程管理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园本着“创设一种环境,提供一种支持”的原则入手,以“教学为中心”“发展为中心”,在原有教研管理制度上进行了修改和创新,建立了适合本园的管理制度,激励着教师的不断成长。

教研内容上的创新制度:交流分享制、自我反思制、师徒结对制、因需满足制、一发问题制、一课多研制等,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需要。

教研组织上的创新制度:轮流主持制、团体联动制、专家引领制、跟踪追击制、小组研讨制、同伴互助制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就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也会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在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完善机制、辅助检查、赏罚分明,才能不断推进教学质量。

3.营造教研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型的教研团队

我园注重营造和谐愉快、进取务实的教研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从细微处深入,开展教研,提高教师教育智慧,促进教师、幼儿快乐成长。

园本研修文化。将教研与教师的专业修养提高融合在一起,根植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教师的不同专业成长和能力发展,园内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新教师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引领培训、全园培训和小组培训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榜样与引领间的关系,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

资源共享文化。充分调动、挖掘、整合社会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进行类别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园本资源库,如结合园本艺术特色成立民族音乐资源库:结合0-3岁课题研究,成立“邻里大学堂资源库”,有效发挥各资源的功能和作用,丰富园本课程的建构。

团体联动文化。我园注重构建一个专业引领下的全面互动平台,推行“提问一研讨一策略一获得一行为一改进”的研究方式,专家引领、提升,教师思维、对话,保证每个教师有教研活动的建议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注入骨干、经验、新生型不同的智慧,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自主管理文化。树立“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潜力,都能成功”的理念,针对个人的不同发展,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实施个人成长档案袋,追踪个人的纵向发展足迹,从而实现教师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二、以实文本――高深度挖掘,开展园本教研活动

园本教研就要立足本园,从教师问卷中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需求,从理论指导转向以理论指导实践,只有针对性开展教研活动,才能促进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为此我们以人为本,以教为真,以研为实,倡导个人反思,同伴合作,团队引领,给教师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让教师乐于教,兴于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1.思――问题入手.思维行动

我们强调教师们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多思考,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采用“四随”“四解”策略:随堂实践观察、随班发现问题、随机生成研讨、随时积累经验;解释教师行为、解读幼儿表现、解析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2.研――一课多研.同课异构

如何把握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是我园园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坚信一节好的活动课后面一定有一群智慧和激情的老师。我们以“一课多研”为手段,小步递进,通过执教、研讨、反思、再执教、再反思的循环,使集体教学活动更为优化,使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提高。

3.话――对话平台.交流分享

交流平台是一种开放的心理相融的合作学习环境,多提供这样的环境可以使教师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因此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为教师们搭建一个由拥有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成员组成的平等对话平台,让教师快速成长。

教师与专家的对话:阶段性邀请专家来园,从不同角度的思考,精辟理论的阐述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疑惑的对决、辨析,在“对话”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如,我们定期邀请周正强老师来园进行美术教育的对话、杨强老师进行笛子教学的对话等,为老师们点燃艺术教育的智慧火花,大胆尝试、体验艺术教育的魅力。

新老教师间的对话:结合园本的“青蓝工程”的建设,将对话引入日常的教学工作实际中,借助“青蓝访谈”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动态;借助每月“师徒听课交流日”活动,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借助学期结束时的“新教师汇报”活动、“感谢有你”活动,促进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

教师群体间对话:园内经常开展“班级管理经验分享”“班级环境,你我分享”“好书你我分享”“我的教育故事分享”“主题实施对话”等积极互动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集体的空间中大胆会话、大胆交流,通过教师质疑、现场解答等环节,提高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如教育故事分享中,陈老师的“不完美才更精彩”、吴老师的“快乐的吵架”等无不呈现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园部建立网络对话,拓宽教师对话的平台,依靠网络来进行集体学习和交往。

4.行――凸显特色.教科研融合

课题研究是我园园本教研向纵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我们积极把握好每一次课题研究的重点足迹,有效与园本教研相融合,让每一个课题的实施都推动与促进了我园园本教研变革与发展。在“十一五”课题《民族音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中,我们融民族、音乐、艺术为一体,就如何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如何采取丰富的教学指导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中,新老教师们带着肯定、质疑、否定、支持等多种不同的思维角度,对民乐教育渗透于艺术教育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多维度的思考和正反方的交战,在一次次的共同碰撞中,老师们体验到民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凝练出传统与经典、本土与生活、游戏与创造的民族童谣、地方民歌、节日文化、快乐笛乐等丰富的内容;总结出图谱启发、情景体验、多感官参与、游戏创造等有效的方法策略,为老师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以升为本――强效度发展,提升园本教研效能

幼儿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应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园本教研为幼儿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近年来,我园以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在快乐教育、快乐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幼儿实现了共同发展。

1.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

充实的园本教研活动,让每一个教师成为了虔诚的学习者、真诚的实践者和理论的研究者。全员的参与、全程的研究、小步递进、螺旋上升,每一个工作片断留下的都是创新、反思的足迹。老师的教育观念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更新,教育行为得到了完善,成为园本教研中真正的主人。

2.幼儿健康成长得以显升

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课程实施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和多元智能,使小朋友得到了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我园幼儿在全市小主持人大赛中包揽了冠、亚、季军,外出参加各类比赛大方、活泼、精彩的表现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

3.幼儿园特色发展得以攀升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4

构建“大学区”,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今年5月以来,合阳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激情五月 礼赞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以班级、学校、学区、县级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多所农村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为首次举办。各校园立足校情,举办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如城关二小的“乐德教育”艺术成果展、甘井镇中学的“我梦最美”梁山校园文化展、县幼儿园学区的“七彩童心中国梦”、县中心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润泽童心”等。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5

选材欠妥,随意性太强

:教师对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往往过于随意,缺乏智慧。其一,凭借主观判断,仅仅觉得好听就拿来进行欣赏,导致一些存在消极因素甚至低级趣味的音乐素材流入课堂;其二,参考借鉴过度,教师在外出学习或培训时,发现好用的音乐素材拿来就用,从本质上忽略了音乐素材的适宜性,未经甄别、诊断、改良的音乐素材不一定能吻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其三,教师随意剪切或拼凑音乐素材,造成很多音乐素材的整体性、艺术性缺失,削弱了音乐素材的艺术审美价值。

:精准选材,美善相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和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性格,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审美至善”理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和德育之间应该存在着互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提出了“美善相谐”的教育理论,寓意追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美善价值取向,践行以美载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艺术、德育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探索“美善相谐”的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策略,由此促进幼儿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的同步发展。如,中班民乐欣赏《茉莉花》《牧童短笛》有效萌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班民乐欣赏《金蛇狂舞(赛龙舟)》《赛马》帮助幼儿真实感知并真切体验到了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竞技精神。与此同时,我园还成立了优质音乐素材资源库,动员教师收集、整理、筛选并剪辑适宜、适切的音乐素材纳入资源库,为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指导不当,干预过度

:本园近几年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为人师”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在公开性质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巧妙地“提醒”幼儿,反复地“提示”幼儿,频繁地“暗示”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生怕幼儿听不懂音乐,无法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高强度、高频率地“打扰”幼儿,实施过度的干预行为,势必造成幼儿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影响到幼儿自信心、成就感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暂缓指导,隐性介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教育建议: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获悉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教师的适时帮助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教研过程之中,谨慎提出了“暂缓指导、隐性介入”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耐着性子等,据此准确判断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自由创作的真实现状,具体甄别、客观诊断并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学习难点或困惑,为幼儿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策略(语言指导、技能帮助),由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如,大班音乐《挪威舞曲》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分角色扮演生长的小树、舞动的小精灵,支持并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并合拍表现自己喜欢的韵律动作,教师耐心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动作表现,等待幼儿遇到困难时再介入,顺势进行语言提示或动作技能指导,帮助幼儿在趣味扮演、合拍表演的活动过程中感知并体验乐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又如,小班音乐《绿毛虫》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自由扭动,趣味扮演绿毛虫,在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基础之上进行创编经验的梳理和提炼,萌发了小班幼儿快乐创编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体验到了创意表现的成功感。

形式单调,策略不足

:整体欣赏是比较传统的音乐欣赏形式,视听欣赏是教师经常选用的欣赏形式,这两种欣赏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结构,完整理解音乐的内容,具有其他音乐欣赏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专注能力持续的时间不长。欣赏形式单调、缺乏教学策略的音乐欣赏活动,较易成为阻滞幼儿欣赏音乐、学习技能、萌发兴趣的消极因素,从而导致音乐欣赏活动成为乏味、无聊的学习或游戏活动。

:多元听赏,和而不同

听觉能力应该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感知觉能力。在运用多种感知手段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高理论认识:音乐欣赏首先是一个艺术审美过程,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审美功能。我们认为,教师需要为幼儿拓展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参与欣赏的学习渠道,让每一个幼儿在多种感知觉能力的协同作用下获得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审美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滋养美善情感、落实多元发展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教育途径。如,小班音乐《蝴蝶花》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蝴蝶花盆栽实物,组织幼儿欣赏蝴蝶花的姿态美,鼓励幼儿闻一闻蝴蝶花的淡雅香草味,支持幼儿自由扮演张开翅膀的花蝴蝶。在此观察、感知、体验基础之上,引导幼儿欣赏《蝴蝶花》歌曲,学习演唱《蝴蝶花》歌曲,尝试进行有表情歌唱表演,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元欣赏,顺畅地萌发出小班幼儿珍爱蝴蝶花、歌唱蝴蝶花的美好情感。

目光狭隘,过程薄弱

:音乐欣赏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欣赏经验,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欣赏技能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重点倾向于音乐素材的性质特点和幼儿欣赏技能的习得,诸如感知乐曲结构、区分乐句段落、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故事情境等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活动时间聚焦在技能学习、经验积累的任务目标之上,注重大容量学习内容、高强度学习任务的达成效果,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幼儿的活动方式、学习过程,促使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活动。

:体验为主,浸润为佳

体验式欣赏模式是以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探究和自由感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对话交流,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音乐技能、美善情感、积极愿望等丰富感悟,加强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浸润式欣赏模式是由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所创设的“才能教育”发展而来的,旨在让幼儿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殿堂之中,获得善的启迪、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促使幼儿在艺术浸润中积累各种审美经验,有助于幼儿的身心获得整体、全面地发展。我们尝试交替运用体验式、浸润式这两种音乐欣赏模式,这样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完善,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自主,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能力,让音乐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内心最珍贵、最温暖、最美好的礼物。如,大班音乐《梁祝》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结伴表演两只蝴蝶的飞舞动作,体验与同伴之间两两结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又如,大班音乐《班得瑞・仙境》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模仿、沉浸表演身处美丽天宫的创意表现动作,有人扮演奔跑的独角兽,有人扮演旋转的宇宙飞船,有人扮演飞舞的仙女,有人扮演成仙的花精灵……幼儿沉浸在无拘想象、即兴表演的活动过程之中,感知并体验到了《班得瑞・仙境》带给大家的美妙无比、妙不可言的精神文化之旅!

权威评价,主体性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我园音乐欣赏专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权威评价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教师凭借主观判断、个人偏好而产生的权威评价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对教师的权威崇拜和盲目跟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尴尬现状。

:自评在前,互评在后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6

关键词:泥塑活动 内容来源 创设环境 多元教学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幼儿园泥塑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幼儿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是其操作、想像、创造、自我满足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幼儿提高对形象或物体的象、造型、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园泥塑活动的有效、高质开展呢?现结合自己的反思和经验,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多样的泥塑内容来源

泥塑内容的制定是为了让泥塑教学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对泥塑有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好的内容不但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所以泥塑活动的内容是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里的和幼儿的文学作品。

1. 源于幼儿的兴趣

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曾说过:“兴趣其实是儿童在不预期奖赏的情况下,愿意从事某种活动或追求某个目标的倾向。”从这位专家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如果对某个活动内容感兴趣,成人即使不要求他去学、去做,他们也会敢于冒险,主动的去学、去做。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依据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有关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种较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于是,我们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他们,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出发来选择创新性泥塑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的泥工活动《棒棒糖》、《彩虹饼干》、《蜗牛》,中班泥工活动《树林》、《美丽的花》、《鱼》,大班泥工活动《京剧脸谱》、《房子》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幼儿知道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是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的。

2.源于幼儿的生活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泥塑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充分想象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我找到了春天》的活动中,首先在区域活动重创设操作区,让幼儿自己亲手操作迎春花、柳树等,幼儿对此积极性较大。在这当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制作树特别的感兴趣,而且树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于是就生成了一节泥工课《春天的树》,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对树的印象,做出了不同姿态的树。有的像柳树,弯弯的枝条上长出了一些嫩芽;有的像香樟树,过了一个冬天,枝叶还是很茂盛;还有的像松树,针叶细长。虽然有的说不出像什么树,但从幼儿的制作过程中看出了幼儿对树的结构还是比较明确的,都由树干和树枝组成。因此,泥塑活动应从最贴近幼儿生活实践中选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引导他们运用泥塑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的欲望。

3.源于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美,而泥塑作品是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了美。在幼儿泥塑创作中,渗透文学作品的审美,幼儿理解了作品中角色的形象与特征,就会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与认知经验,提高对泥塑作品的表现力。如泥塑活动《快乐的池塘》,有一个小朋友念起来骆宾王的《咏鹅》,接着有许多孩子跟着附和着,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像他们介绍了更多文学作品中描写动物的诗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他们根据诗句中的描写,进行水中动物的创作,每个动物都做的活灵活现。然而像这样艺术性的语言。可以是谜语、儿歌、童话等形式。其作用在于对对象形、色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给幼儿展示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既然前人为我们作出了艺术与语言结合的实例,我们也尝试通过两者的互通性,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共同发展和提高。

二、多元的泥塑教学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儿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体形象,这就需要许多知识来奠基。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儿对平时经验的储存量,幼儿观察的条理性,幼儿对审美的理解等等。而且泥工活动中需要幼儿安静耐心的操作,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枯燥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使一些幼儿感到腻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孩子具体情况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1.儿歌编配法

在泥工活动中,无论操作什么东西,幼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旁人讲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如果我们加以制止,那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就会随之消失。于是我就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予诱导利用,以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如捏鱼时,我用这样的儿歌来引导: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鱼儿张开小嘴巴。搓个小圆压压扁,再拿剪刀剪一剪,身体放在尾巴上,我的鱼儿做好啦。这样自然而然地将鱼的制作过程传授了幼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鱼的做法。在这种念念儿歌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巩固了幼儿泥工的技能。

2.经验迁移法

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泥塑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组合,添加,变异,形成新经验和新造型。如水滴型的系列活动,在幼儿已掌握搓水滴型的技能后,就可以将水滴型进行简单的变异;也可以将两个水滴型进行组合,变身为不同动态的立体的动物形象;还可以添加多种辅助材料。这样幼儿巩固和内化了已有经验,通过迁移和组合又形成了新的经验。

3.情境性动作演示法

幼儿的思维容易受情景的暗示。活动前我们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情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的需要,吸引幼儿在自然,自由,轻松而不任何压力的情景中萌发玩泥的需要,获得情感的,经验的,技能的满足。

三、个性化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力曾大力提倡环境带给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许多教育家都说过:“环境即教育”的思想,可见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1.材料提供的多样化。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如果只是单一的泥塑材料往往使幼儿感觉单调乏味,也无法使其对泥塑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我班幼儿一开始使用的是普通的橡皮泥,因为最后的泥工作品难以保存下来,就又引进了软陶泥和紫砂泥。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再通过添加一些辅助材料来表现简单的情节。在区域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活动区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小铁盒子,上面都标有幼儿的姓名,里面装有大小不一,品种繁多的豆类和坚果类,如:绿豆,红豆,黑豆,瓜子等小颗粒材料;还有一些干树枝,火柴棒,牙签,彩色毛根等长条型的材料。由于豆类时间长了容易变质发霉,所以必须半学期就更换一次。每次活动开始前,这个多宝盒就会被发到自己的位置上,幼儿根据自己创作作品的需要进行添加材料。如泥工活动《小刺猬》,刺猬背上刺的表现就各式各样,有的是用牙签,还在牙签上装上了果子;有的用剪刀在刺猬的背上剪出刺猬的尖刺;还有的就用瓜子进行装饰。虽然都是小刺猬,但他们的表现形式就丰富多样。而且小动物的眼睛用豆类就显得更有灵气,比单纯用泥工做更有神。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创作兴趣,最后存现的作品也更具有个性化。

2.环境创设个性化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给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因此除了提供泥工和丰富的辅助材料以外,对幼儿泥工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上也要构思新颖,我划分了两个区域:(1)操作区:是幼儿泥工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泥工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小班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模具,如蛋糕的模具,供幼儿制作各种形状蛋糕。中班可以提供简单明了的制作步骤图,供幼儿操作时给予参考。大班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泥塑作品,供幼儿临摹。(2)陈列区:对于自己创作出来的成果,幼儿很乐意展示,因为这些活动成果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我们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将幼儿较成功的作品集中陈列展示。我用新的方式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了情景性的布置,如泥塑活动《螃蟹》,先将幼儿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摆放在展示区,再添加一些沙子和海螺,组合成一个场景或故事,课后可以让幼儿进行讲述,最后用相机将布置的场景拍摄下来,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张贴。

在泥塑教学中,不能违背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抹煞其特有的创作情趣。一团团泥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孩子们通过学习、尝试、评价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用泥塑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塑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常州市红梅东村幼儿园,朱薇、叶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