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特殊性 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 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着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着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禁区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景区门票;门票涨价;成因
每年一到黄金周,就是旅游景区的涨价季,虽然国家出台限价令,但是涨价潮一波接一波,而我国景区实行旺季价格这一惯常做法,无疑刺激了我国旅游景区涨价。景区门票涨价的背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不同侧面探讨景区门票涨价的成因。
一、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经济成因探析
(一)旅游旺季来临,旅游热点地区的供不应求激发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
从旅游供需规律的角度来看,门票涨价的产生,是受制于市场上旅游景点供求关系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门票价格的上涨是由于供给小于需求造成的,但纵观我国旅游景点发展势头,景点增长的数量十分迅猛,就全国目前的旅游规模而言,不应该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现状,但门票价格一直呈现增长势头,到底是何原因驱使?回顾2012年黄金周的旅游接待情况,热点更热,冷点更冷的情形更加凸显,而从今年涨价的旅游景点来看,大多数都属于旅游热点地区,而一些冷点景区价格不涨反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供不应求的只是旅游热点地区,但从旅游产业的运行规律来看,旅游是有淡旺季之分的,因此,越到旺季,旅游热点地区的供不应求情况更为明显,这就是大多数的热点地区一到旺季就涨价的原因。
(二)旅游景区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忽视旅游需求弹性规律,激发门票经济的爆棚
从2001年国内旅游消费构成表来看,在2001年的旅游消费中,交通的花费占据了整个旅游消费的33.4%,加上住宿和餐饮的消费份额,基本旅游支出占据了整个旅游消费的56.4%,但是从旅游需求的弹性规律来看,基本旅游支出弹性较小,旅游企业可作为的空间有限,但就份额占据较小的非基本旅游支出而言,其中游这一块所占的旅游支出才占到4.6%,而旅游产业发展中,游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块,它是引起基本旅游消费的原因,同时也是带动后期娱乐和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引擎,游览在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正说明了我国在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景区在旅游发展中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大多数的旅游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景区门票,因此,大多数景区,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增加这一块的收入――那就是提高门票价格,事实上,对于非基本旅游支出,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适当的降价不仅不会降低旅游收入的水平,反而会增加旅游总收入,例如,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武汉的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普遍下调20%―30%,但整个的旅游收入的总体水平较之于2011年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收入而言,上涨幅度超过30%。可以,门票经济的爆棚,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景区收入过于单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景区经营商忽视旅游需求弹性规律造成的。
2001年国内旅游消费构成
支出项目 消费总额(美元) 所占比重(%)
总计 162.24 100
住宿 22.05 13.6
餐饮 15.23 9.4
游览 7.51 4.6
娱乐 11.93 7.3
购物 32.31 19.9
长途交通 48.80 30.1
市内交通 5.34 3.3
邮电通讯 5.03 3.1
其他服务 14.04 8.7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社会成因探析
(一)政府调控作用的失灵,激发景区门票价格群体上涨
纵观近几年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势头,从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景点酝酿门票涨价后,全国各知名景点纷纷跟进,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3年“解禁期”。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3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今年,全国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由此,可以看到,政府调控作用的失灵,激发了景区门票价格的群体上涨。
(二)旅游景区经营者从众攀比心理激发景区门票价格的跟风上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跟风涨价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旅游景区经营者看到其他景区涨价,特别是同等级别的景区,由于从众和攀比心理,不甘心落后于同等级别的景区,于是纷纷跟风涨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质量和价格呈现正比例的变化,而同等级别的旅游景区经营者认为自己提供的产品是同等类别中最好的,一旦看到同等类别景区有涨价的趋势,都不愿落后于人,他们认为如果保持原始价格不变,则无疑是承认自身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因此,这种从众攀比心理激发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跟风上涨。
(三)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催生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
从近几年来的CPI的变化趋势来看,近几年由于物价水平整体提高,各行各业在面对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都选择利用涨价这一手段去平衡成本增加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旅游景区也一样,在整体生存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旅游景区都采取提高价格的方式去平衡物价水平上涨带来的生存成本的增加。
(四)媒体报道误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法》赋予新闻单位监督价格的权利,但由于新闻媒体对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加之目前我国传媒业尚不成熟的经营方式,使媒体在景区门票涨价问题上,简单迎合受众心理,片面着重报道门票涨价中的有影响力的景区,而对门票不涨价的广大景区,以及门票降价或通过赠送门票、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方式变相降价的景区关注较少,对景区门票涨价问题进行科学、专业阐释的媒体信息更少,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媒体误读。简言之,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已经被媒体大大夸大、严重误读。
三、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文化成因浅析
(一)社会心理放大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中国景区普遍涨价、大幅涨价”的主观臆断现象和心理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三个原因。第一,中国景区数量已经超过15000家,总量很大,其中,门票涨价的景区虽然相对比例很小,但绝对数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社会心理中造成了直观感觉较大的声势。第二,相当一部分门票涨价的景区是世界遗产地等著名景区,由于世界遗产地、著名景区在旅游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游客关注度高,因此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第三,由于某些主观和客观原因,这一轮景区门票涨价形成了在十一黄金周之前“集中涨价”、“突然涨价”的现象,进一步放大了热度效应。
(二)行业形象错觉
旅游业的行业形象长期以来已经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表里不一”、“外强中干”的错觉,社会普遍将旅游业误解为垄断行业,因此也对旅游业持有对垄断行业所持有的敌视态度。其实,旅游业竞争激烈、发育充分,市场化程度很高,并不存在普遍的垄断行为,更不是垄断行业。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酒店业和旅行社业已成为微利行业,主题公园类景区景点亏损面更是惊人。从大旅游的角度来看,铁路处于垄断地位,民航处于半垄断地位,而铁路和民航交通不是旅游业的主体部分。从旅游业最核心的吸引要素――景区来看,中国景区数量庞大、供给充足,特别是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条件,降低了游客的交通成本,延伸了每个景区的潜在市场半径,景区之间呈现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游客面临的各种约束越来越小,游客对景区的选择空间较大。
(三)价格概念混淆
在景区门票涨价的社会热议中,真正受人关注的是旅游价格问题,而民众在门票价格和旅游价格的概念上存在混淆现象。景区是激发旅游者出行的最主要因素、最原始动力,景区是旅游的第一吸引物。然而,目前景区门票价格在旅游价格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相对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权重较大的旅游消费要素而言,景区门票本身在整体旅游出行消费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即使景区(特别是核心景区)门票涨价幅度较大,对旅游总价格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四、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若干建议
(一)依据不同景区旅游资源的价值确定其最高价格,动员景区扩展思路,摆脱依靠门票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经济学规律中提到,价值决定价格,因此,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高低,其根本决定因素应是该区内旅游资源的价值,但目前对旅游资源价值仍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评估,导致景区价格的混战,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可组织相关方面的学者,起草可行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体系,为景区门票价格的确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另一方面,应组织景区管理者定期培训和学习,拓展其管理思路,实现多元化盈利模式,摆脱依靠门票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二)利用社会媒介的正面宣传作用,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氛围,着重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讲,全世界人们都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只不过有的已经实现了旅游行为,而有一部分则是潜在的旅游者,任何的负面新闻,通过媒体的渲染和民众的口口相传,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心理学上曾经做过类似的统计,一个好的消息会被个人传递至周边的十个人左右,而一个负面的消息可能会被传递给周边的二十到三十个人,由此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媒体的正面宣传显得尤为的重要。
(三)在全民旅游时代到来的今天,通过政府和旅游业界的共同努力,改变人民大众对旅游界的偏见和误读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因此,旅游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印象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多宣传旅游中的正能量,而旅游业界则应秉承以人文本的原则,以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让旅游者高高兴兴旅游来,快快乐乐回家去,实现全民共乐的旅游新环境。例如,旅游优惠券免费派发活动,旅游日旅游免费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刘雪蕾,姚国荣.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2] 贾真真,吴小根,李亚洲.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3).
[3] 刘名俭,甘雪娟.我国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2007(04).
[4] 校建立,张心畅.浅析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现象[J].科技广场,2007(12).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虚拟旅游平台;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6-001 虚拟旅游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技术、位置导航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构一个虚拟的旅游环境,可以使网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逼真的旅游情景,更可以享受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功能。虚拟旅游平台的搭建不仅方便了那些因受时间、金钱限制的旅游者,解决了他们“有钱没时间,有时间没钱”无法旅游的问题,而且对于那些中老年人因身体原因不宜做长途旅行的旅游爱好者们,虚拟旅游成了最佳的旅游方式。
然而我国虚拟旅游平台的建设刚刚起步,因为其技术难度和投资金额高等的问题,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目前国内搭建的虚拟旅游平台有神州视景、全景客虚拟旅游网、Converse3D虚拟旅游社区平台、3D旅游网等十几家虚拟旅游平台。这些虚拟旅游平台中构建模式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但是以市场主导为主,所以虚拟旅游平台如何实现其收益成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此问题国内外学者仍在进行不断探索。就目前来看,基于虚拟旅游平台的基本结构体系,它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产品拓展
虚拟旅游平台可以依据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有针对性虚拟旅游产品的再开发。比如以旅游院校、旅游培训机构、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管理部门等组织为服务对象,开发虚拟旅游教学系统、虚拟城市规划系统、虚拟数字展馆系统、虚拟旅游景区的设计系统、虚拟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系统等拓展产品,从而丰富虚拟旅游平台盈利的渠道和空间。
二、营销渠道
当虚拟旅游平台取得一定知名度,在拥有大量会员和点击量的情况下,虚拟旅游平台可以定位技术和客户分析技术,为旅游企业进行精准营销。虚拟旅游平台的构建还是和现实旅游景点分不开的,是现实旅游景点的再现。所以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在虚拟旅游环境中进行企业品牌推广、形象营造、产品。
三、赞助冠名
虚拟旅游平台可以为赞助单位制作带有企业名称或品牌冠名的作品集,赞助冠名单位的名字可以出现在作品显著位置,并依据合同规定的时间,虚拟旅游相关栏目中将一直保留企业的命题。赞助冠名的内容可以是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城市风貌等所有可以用于虚拟旅游环境中的。
四、广告植入
随着虚拟技术不断进步,虚拟旅游环境的营造更加真实,并通过在线的适时互动更注重顾客情感,从而拉动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虚拟旅游因其具有独特的体验性,因此冲击力更强,广告信息投放效果更好。所以当虚拟旅游平台具有一定客户群以后,就可以和相关的旅游企业接触,比如茶馆、特色旅游纪念品点、特色小吃、饭店等,把旅游企业相关的产品在合理的情况下植入到旅游场景中,从而激发旅游体验者的购买欲望。
五、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细,个性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虚拟旅游平台的效益。游客自主设计旅游路线将成为旅游服务发展的趋势。旅游虚拟平台可以根据游客自主设计的旅游线路,开发出针对性的虚拟旅游线路产品,并根据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旅游平台可以为会员建立一个数据库,将游客的资料储存到里面,当顾客再次购买虚拟旅游线路时,旅游虚拟平台就可以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六、收入分成
旅游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导致了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无法判定旅游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虚拟旅游平台就是在现实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的虚拟的旅游场景,从而帮助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游客在出游之前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信息,虚拟旅游平台就可以满足游客出游前的“探路”。在体验满意后,就会转化为线上购买。所以虚拟旅游平台运营商可以和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客户资源,从而获取收益。
七、网站预订
虚拟旅游平台融合电子商务功能,平台通过虚拟旅游环境的营造,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如果对虚拟旅游情景中对应的现实旅游产品产生兴趣,就可以进行网上预订、在线支付,实现在线交易。即使游客没有去实地的旅游景点,也可以购买到当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
八、会费征收
在虚拟旅游社区中,人们按照不同的旅游兴趣组成不同的社群,通过人际交往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同,找到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归属,并通过自我形象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实现自己的梦想。基于这些要求,开发出某些只针对会员的高级服务,比如用户将虚拟财富兑换为现实货币的时候,可设定会员才能享受此类服务。
随着虚拟技术不断进步,虚拟旅游必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极大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更可以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刺激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和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和科技化旅游的飞速发展,更是一种开拓新市场,增加新盈利点的有利手段,它不仅可以满足一些由于特殊原因所遗失的旅游市场,更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很好的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并为传统旅游业提供更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连光.《虚拟旅游: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营销手段》[J]旅游时代;2008.4
[2]查爱萍.《虚拟现实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4
[3]于萍.《虚拟旅游初探》[J]信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⑴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迪斯尼主题公园启示
所谓主题公园是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与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我国主题公园产业自1989年第一个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建成开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型主题公园。然而大多主题公园却基于商业的观点和目的,忽略了许多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内涵的承载,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也多粗糙和缺陷,渐渐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如何借鉴迪斯尼主题公园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我国主题公园真正成为人们实现欢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发展
1.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
1955年,美国电影动画商华特・伊莱亚斯・迪斯尼把动画片所运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并轰动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1971年迪斯尼又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辟建全世界最大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世界,开始应用激光、电子高科技来创造效果,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作为世界上主题公园成功开发和经营的典型案例,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此后,随着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美国迪斯尼公司开始将其新项目的开发移向海外,1983年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开业,1992年欧洲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香港迪斯尼乐园建成开放,是继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日本东京和欧洲巴黎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迪斯尼乐园,开业之初便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对中国乃至世界主题公园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迪斯尼主题公园成功的秘诀
(1)经营理念――人本思想
华特・迪斯尼在创办加州迪斯尼乐园时,就再三强调“一切考虑,以游客为主”。迪斯尼始终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人们最想玩什么,最想感受什么,都会将这些需求体现在它的娱乐项目设计中;同时还注重本地化,充分考虑当地人的文化特点和需求,贴近当地的市场,来进行乐园项目的设置和建设,包括吸纳本地人作为员工,等等。因此迪斯尼乐园成了一个充满人性温情的娱乐、休闲场所。
(2)管理思想――特色与创新
迪斯尼建园之初的立意,就是要通过新奇建筑物与各种高科技手段的结合,融以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世人创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让人在光怪陆离的异国风情建筑群与多彩的演出中体验惊险与快乐。迪斯尼乐园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是因为创意新颖,迪斯尼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能不断的超越自我,同时它以世界最高水平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为支撑,以高科技为载体,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做出了最好的品牌。
二、我国主题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题重复、简单化
我国主题公园在主题方面,虽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很重视,但在具体选题时缺乏认真的市场分析和真正的创意,为建造景观而建造景观,往往具有重复和简单化的缺点,结果造成财力、人力、物力及土地的浪费。
2.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在盈利模式方面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
3.规划设计水平偏低
我国许多主题公园题材重复,而且设计人员水平偏低,对主题的理解肤浅,导致许多规划设计只是将一个个模拟或微缩景点进行排列组合,简单粗糙。虽然当初选择开发的主题大部分都采自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却不能充分展示主题的文化内涵。
三、迪斯尼对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启示
1.以人为本,创造快乐的经营理念
迪斯尼乐园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在其经营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始终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一切考虑,以游客为主,充满人性温情地为游客创造快乐的体验。以人为本,创造快乐的经营理念不仅对主题公园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决定其他类型旅游景区(点)经营效果好坏、能否长久运营下去的必要条件。
2.特色鲜明,创意新颖的主题
对主题公园来说,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只有主题独特、个性鲜明,才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每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都具有强烈的个性,也就是旅游业常说的“特色”。迪斯尼乐园从不固步自封,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追求创新与发展,创意新颖,并成功运用高科技手段,常变常新,个性强烈,使迪斯尼乐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我国的深圳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方面比较成功,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的内观外貌生动地表现出东方园林和中华文化的神彩;世界之窗让人们感受到西方文明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欢乐谷带有东方童话的影子。四大主题公园各自内在和谐的景致,使之各具有或东方或西方或两者兼而有之的鲜明特点,而且互为补充,相映成辉。鲜明的主题以及创新理念给深圳的四大主题公园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3.多种方式的盈利模式
迪斯尼乐园的盈利方式有:门票、餐饮、旅游商铺租金、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销售以及其他收费的服务构成。整个盈利模式的架构是:以不断提升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在获得门票收入的同时,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获得二次盈利,又由旅游纪念品的发售进一步扩大迪斯尼品牌的影响力,这一盈利模式使迪斯尼乐园具备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5
休闲度假景区是在一般观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旅游景点在内涵上的深化和在外延上的扩展。总体上看,休闲度假景区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便的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优美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基础设施、多样的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服务。其对资源环境的高要求和本身资源环境的更新速率跟一般的旅游吸引物不一样,从而使以休闲度假景区的发展更容易遭遇增长极限的瓶颈,更需要运用系统、全面的思维对休闲度假目的地进行系统分析。
一、休闲度假旅游特征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在长期工作或劳动之余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以休假、疗养等方式来消除疲劳以增进健康的一类旅游方式,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不想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旅途中,他们需要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和优美的环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滞留时间相对较长 、重游率高、服务质量要求高 、生态意识强以及消费能级高等特征。
二、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
休闲度假旅游主要是从原来的单一观光旅游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其旅游需求内涵,其开发和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征:必须具备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旅游资源,这是休闲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前提所在。其次,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作为休闲度假景区,旅游休闲功能必须是主导,景区必须融合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在内的综合旅游休闲的项目及功能。最后景区要以较高品质服务为保障,作为旅游的升级模式,休闲度假旅游区必须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作为保障,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营。根据镜泊湖旅游景区的特点提出以下发展模式分析。
(一)“环城布局、龙头牵动”的空间布局模式
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风景区,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核心休闲度假吸引中心、构造休闲聚集中心、从而带动周边景区的发展。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就是针对旅游市场的客观需求,创新并整合开发核心旅游资源,这是创造核心吸引力的基石所在,形成一个龙头牵动作用。对于牡丹江市来说,打造以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休闲度假中心,同时为满足游客度假休闲的需求,建立休闲聚集中心,创造综合性的休闲产品体系,综合性的休闲产品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演艺、水上游乐项目、滑雪场等。
通过镜泊湖的原生态的优美风景把先把游客吸引来,这样就形成了旅游的基本消费,为了更加能留住游客,就需要开发更多的适合休闲的旅游项目,激发并满足游客的休闲消费需要,让镜泊湖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即构造休闲聚集中心。同时围绕镜泊湖旅游度假风景区,在牡丹江市的环城布局其他独具旅游景点,作为中心的补充。从而形成“环城布局、龙头牵动”的空间布局模式。
(二)“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观光加休闲度假”混合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传统景区以主要是以游客游览观光为主,门票是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观光型景区由于旅游停流时间较短留不住客人,从而以追求流量门票为主,这种节点型的景区旅游开发不够深入产品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缺少休闲、娱乐的旅游产品。目前游客们更加倾向于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习惯于在度假中有景可观、有迹可访,追求自然和良好的环境,有参与性的活动的休闲项目,否则就待不住。景观、人文、乡土资源+休闲内容+服务配套构成大众化休闲度假产品。
国际著名的度假地基本上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内,牡丹江地区属于北温带,四季温差较大,度假有效利用期非四季型。纯旅游度假型难成全年候产业。所以要把镜泊湖旅游景区定位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观光加休闲度假”混合型景区。夏天打造成避暑休闲度假的圣地,冬天打造成冰雪体验、冰雪运动的雪乡。针对镜泊湖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型,需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多下功夫,以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上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市场引导、企业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
只有需求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导向。旅游度假区景区的发展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市场就是游客对旅游消费的需求, 企业只有根据游客的需求去主导生产,才能保证产品更符合市场需要。目前的旅游市场存在多方面的需
求,观光、休息、度假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观光、休闲、度假其实是互相包容,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寻求或逃避,度假则是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开始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企业必须要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能在景区停留更长的时间,这才是旅游企业的目的,这就要求镜泊湖旅游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以景区为平台,使线性旅游转向要素的集聚。功能集成、产品有机组合、产业融合链接,是景区转型升级、产品升级换代可选择的发展路径之一。
(四)“产业联动、共赢互生”的产业组织模式
旅游度假型景区要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以及多种配套行业和良好的服务等多种元素。景区在保护核心资源的前提下引入不同业态,提供多种服务、多样产品满足多层的度假需求。成功的商业模式已从关注单一产品转向关注边缘产业的融合、衍生的业态、链接的产品、延伸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在市场间隙中获取商机,均衡各方利益共享成果成为制胜的法宝。镜泊湖景区可以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因此度假型景区应以旅游资源本身特色为基础,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其他产业联合发展,以旅游为平台,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综合性的需求,以服务收益取代以靠流量、靠门票涨价的传统盈利模式。
三、结语
旅游景区盈利模式范文6
1.1重生存、轻战略
实地调查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城市达州市多家旅游景区参与某旅游综合体项目前期规划,发现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发者缺乏战略思维,为尽快获取投资回报,先行建设利润率高的项目,这是典型的重生存、轻战略现象。开发商对旅游综合体项目运作缺乏经验,不理解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带动项目人气和各项目功能互动,而人气的培育需要一段时间,各项目开发也应分清主次和先后。前期过度重视盈利,不注重人气培育和项目设计,会导致项目后期人气不足、盈利能力弱的问题,这也是川东北地区众多旅游项目运营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1.2重形式、轻内核
旅游消费模式逐步升级,我国旅游消费形式正从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但川东北地区旅游项目开发者尚未转变传统开发理念,对于旅游项目的开发还是立足于打造景观、引进娱乐项目、打造休闲观光平台等,不注重旅游项目文化内核的挖掘。然而景观打造耗费巨资,无奈人流惨淡。自然景观和娱乐项目生命周期较短,且各项目同质化严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方能永恒。一个景区若无“文化”这一核心内核,将难以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国内知名旅游项目宋城千古行、乌镇、九寨沟等之所以一直红红火火,就是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基础上的。
1.3重建设、轻布局
一个旅游综合体占地小则两三千亩,大则上万亩,没有合理布局,景区将显得十分混乱。例如达州市现有旅游综合体以传统思维布局,过度注重项目实体建筑和功能的建设,而不注重研究各项目的布局,项目中严格按照功能划分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区域,这样的布局在小景点和小的商业场所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游客错过了饮食的地方,下次就需要围绕景区转一圈才能找到了。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大体量项目都应适当零散分布餐饮、娱乐等项目。
1.4重资源、轻管理
旅游综合体项目功能多元、资源独特是必要优势,但过度依赖资源,轻视管理将难以持续。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城市达州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旅游业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但大部分新申请的A级景区人气不佳。原因不在于景区没有好的旅游资源,而是没有配套好的管理,造成了风景这边独好、却无人问津的现状。调查发现景区管理大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营销管理不到位,没有营销造势,宣传亮点;二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人员素质较差,服务态度差;三是项目建设缺乏特色,餐饮、娱乐、住宿等配套设施管理不规范。
2川东北经济区旅游综合体开发战略管理突破的关键
2.1构建完整的旅游综合体战略规划框架
旅游综合体项目规划应力争完整,首先,应做好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意愿和规划、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竞争者的情况的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对旅游项目自身资源分析和管理者能力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项目自身定位。定位要包括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功能定位等问题。再次,应明确项目发展模式或商业模式。区别对待赚钱项目、人气项目和配套项目,做好各项目的功能互动;注重盈利模式的设计。旅游综合体项目应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最后,规划出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分步实施。
2.2加强旅游综合体项目资源整合能力
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树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这时就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旅游综合体项目已经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投资者、餐饮公司、娱乐公司、酒店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方主体参与,各模块都由专业的企业来做。旅游项目开发者更多的是资源整合者,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类:一是发现市场需求,获得项目资源,主导项目开发;二是招商引资,根据项目各阶段需求,有步骤地引入各项目优质企业入驻;三是管理服务,为入驻企业(商家)提供较好的经营环境,构建科学的利润分成模式。
2.3打造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执行系统
“学习力是第一竞争力”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利器。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旅游市场由于受季节、节日、天气、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这需要旅游企业能够快速反应。旅游企业应构建学习型组织,做好前中后期工作:前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灵活的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调查人员应该与营销人员和后台管理人员形成较好的反馈系统;中期客户到了景区,一线员工应快速捕捉客户信息再反馈给市场人员,便于进一步做更精准的营销工作;后期就是客户维护工作,客服、市场、人资、企划等部门应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调整营销工作和景区项目运营方向。
2.4形成围绕战略管理的企业培训体系
基于战略管理的培训体系要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为目的,实现培训体系与战略体系的无缝对接,过程中涉及各个管理环节和管理角色。首先应做好战略目标分解,通过企业培训,让企业各部门和每位员工更加清晰理解所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完成任务需要的关键成功要素。其次,关注战略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企业培训让各部门和各员工感知环境变化,实现动态战略管理。最后,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并达成共识。旅游综合体项目涉及主体较多,员工知识结构多元化,形成战略共识尤其重要。旅游综合体项目运营者应充分运用培训这一手段,让各参与主体和每位员工形成整体意识。
2.5建立项目各环节风险控制机制
旅游综合体运营商应根据风险分类,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对于体制风险,应实施股权多元化,引入战略合作者,改变单一投资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体制上与市场化不配的状态。对于运营风险,应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项目运营团队的管理水平,选聘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引入先进管理运营系统。对于开发风险,项目开发应重视选择与具有较强信誉保障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对于融资风险,应培养和引入高素质资本运作人才,打造良好的融资平台,提高项目资本运作能力,选择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对于竞争风险,应关注项目业务市场份额的变化,及时根据市场地位的变化调整竞争策略;关注竞争对手变化,不排除和竞争对手合作的可能。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