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本科;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较2013年上升4.8%。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可避免的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改变着高校教学的方式,推动着教学的改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有学者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张和生等就网络条件下对外汉语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1]曹宬宬等对互联网金融教学进行了探究,[2]王春兰等对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如何有效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深入分析,[3]杨兴华等则对市场营销学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4]然而,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文章尚无。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本科《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传统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条件下凸显出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教学的改变,对《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转变几方面探索了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本科《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1、课程内容亟需调整

《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旅游市场营销理论部分的4Ps、市场环境分析、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计划、营销控制、营销新理念与网络营销,和涉及旅游企业的营销实务部分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景区营销、旅行社营销、旅游饭店营销、旅游交通营销知识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程应用的教材编排明显存在滞后于互联网时代的现状。现有教材中旅游市场营销理论部分涉及网络营销的内容明显篇幅过少,且涉及的旅游网络营销的知识内容偏陈旧,并不能体现互联网在现今旅游营销中的重要地位,更未将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方法、趋势做明晰的阐释;而在旅游企业营销实务篇章中,也没有将互联网及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和实际运用的生动案例编撰进来。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性质偏实用,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更要紧密结合市场动态,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脱离实际需要。除了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存在严重滞后,另一个问题更加不能忽视:课程案例的更新。旅游市场营销学中除基本营销理论外,涉及较多旅游营销案例。通过对生动的旅游营销案例的学习及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认知旅游营销理论的实际运用,更能从中揣摩体味旅游营销的方法,开拓思路,为今后实际接触旅游营销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与案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有的案例少有旅游网络营销的优秀案例。在互联网渗透各个行业,并对行业产生重要改变的时代,旅游网络营销案例的缺失显然会对学生掌握和学习最新的旅游营销知识产生消极影响,更加不利于学生对现今社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清醒认知。

2、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网络给人们带来新的获取信息途径。这种信息爆炸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信息交流平台,相应的也对旅游市场营销课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方便性,学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上网,加上校园无线网络的普及,必定会有大部分学生将个人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更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3%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时间通过手机登录微博、QQ、网页等。[5]利用手机可以便利的获取大量信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无论在技术上、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较“数字移民”的教师具备更多的优势,现今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并不比教师少。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掌握大量信息的学生被课程内容吸引,进行积极的学习呢?此外,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可用其拍照、录音和录相。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记笔记来巩固和消化所传授知识的功能,被智能手机的各项功能弱化。在课堂上做笔记被代之以用智能手机拍摄教师课件内容。面对这种新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是值得任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应对思路

面对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本科《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上述问题,根据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国内学者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经验,对“互联网+”语境下的本科旅游市场营销学进行课程改革构思。

1、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对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营销技术和方法得到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造成了网络营销的新发展趋势,丰富了旅游网络营销的理论内容,同时在实践领域产生了许多旅游市场营销精彩案例。在高校本科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应对互联网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中应及时的增加旅游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旅游市场营销的知识构建。同时,应注重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典型案例的收集,编写旅游企业应用网络开展营销活动的案例,以便利用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旅游市场营销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旅游网络营销理论内容的加入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案例的增加,是高校本科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应对互联网发展态势的两个要点。应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增长和知识的更迭,旅游市场营销这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需要较为快速的更替其中的内容,以应对实践发展。基于此,制作电子教材既可以及时更替新的旅游市场营销知识内容,也可方便的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学。

2、高校本科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的应对

应对互联网时代特点,特别是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和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内容讲授为主要方法,学生被动听讲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的重新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并借助互联网对相关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挖掘,授课过程中变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为教师-学生双向信息交流,课后通过在线的讨论以及答疑巩固课程知识,是笔者架构的互联网时代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方法。(1)课前线上知识自学。授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应的课程知识进行自学。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有关的MOOC教学视频学习知识,并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拓展阅读。此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的自学重点合理的规范在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中,以免学生在庞杂的互联网信息中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如教材的电子文本,授课PPT等,及时在网络平台如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学生在共同约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提问解惑、发表见解。(2)课堂授课双向信息交流。在课前知识自学的基础上,课堂授课时教师就可以摒弃过去传统教学时教师为主,满堂讲解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师生双向交流。授课过程中以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参与者,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以提问回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运用智能手机,以课程微信等为平台,分享、可供课堂讨论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的分析。(3)课后线上讨论、答疑。课堂授课结束后,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答疑,并配套的联系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和发言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判。并以此为依据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本文就互联网时代,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提出了几点看法。在实现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教师角色从传播者到组织者的转变,另外,互联网技术和资源的合理运用将极大地帮助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和生,洪芸.简论基于互联网的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07-111.

[2]曹宬宬,梁剑.互联网金融教学研究的探索——“互联网+”时代对金融教学的要求[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430.

[3]王春兰,谭娇龙.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教育现代化,2015(8)10-13.

[4]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228-229.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慕课;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是采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方法对化学结构明

 

确的已知药物进行质量检验的一门学科,不仅包括对成品的质量控制,还包括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贮存过程的质量监督,随着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分析》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分析科学的领域,在食品、医药、化工、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其内容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多学科交互渗透,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有限的课程学时之间构成了不可调节的矛盾[2],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这种矛盾将很好的得以解决,“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慕课(MOOC)、微视频、虚拟仿真等。MOOC作为在线教育的新形式,结合了社会服务、在线学习、大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大规模免费在线学习平台,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形式,课堂是唯一的教学实施场地且形式死板,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慕课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热门教育模式,将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3]。

 

1《药物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不知不觉的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高等教育模式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大环境下发生了的较大变化,虽然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其不可否认的优点,但考虑到《药物分析》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单纯的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

 

1.1时间空间的约束

 

传统的教学必须在指定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固定。要求学生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学习,教学受限严重,因此需要考虑多媒体及网络系统的MOOC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以提高教学水平,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4]。

 

1.2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

 

《药物分析》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由于《药物分析》是一门方法学科,所以实验教学是该门课程的核心,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研究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5]。因此,《药物分析》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我国医药事业正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药学研究领域也不断出现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高校前期的基础建设往往薄弱,仪器设备少而陈旧,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往往举步维艰,严重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6]。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能和现代技术接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即使在一些老牌的医学院校,实验设备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特别是专业实验室里的日常实验教学仪器器材,甚至还有几十年前的产品,这些设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精密程度上都不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采用MOOC实验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7]。

 

1.3高危险性实验的不可开放性

 

《药物分析》课的实验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危险性或国家管制类试剂的使用,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严格监管,很难实现对全校范围甚至社会共享,可以说,MOOC实验为大型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实现了《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资源在线共享,不仅节约了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开展实验课程开放,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实现高等药学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和终身发展[8]。

 

1.4造成一定程度环境污染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学生要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实验产生的废渣、废液和废气排放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身体伤害,运用MOOC学习,即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又可以零污染并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教学成本,避免实验中的各种安全风险[9]。

 

2教学改革的探索

 

随着电脑和手机等信息产品的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电脑或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间上网观看共享开放课程的相关教学视频,做到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互动。提高学习的兴趣性和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2.1充分利用共享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药物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立网络多媒体课堂、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电子公告栏、电子教材、交流论坛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逐渐成为认知的主体。另外,网上还存在大量公开网络共享课程的视频资源、MOOC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动画等,如中国药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药物分析》课程MOOC视频,可鼓励学生上网观看,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2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

 

可以将线下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迁移到线上共享,例如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亚硝酸钠滴定法等这些都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单纯的依靠课堂讲解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而受时间限制教师又无法反复重复讲解,因此,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优选一些网上已有的开放资源或自制微课上线,要求学生课前线上预习,课后再线上复习巩固,这样学生通过线上的预复习结合线下课堂讲解,使学生能较快的掌握重难点。另外,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还可以在线上展开了互动讨论。通过线上学习,既有效衔接新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线上共享课程,拓展该门课程的有效学习时间,并提交预习作业,落实预习效果,达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效果。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简短的数字信息化资源。我们将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设计课程,拍摄微课。因为制作微课时,必须把知识点掌握牢固,拓宽知识面,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资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也拓宽了知识面,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的不足。翻转课堂中,老师负责提供如慕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必须完成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讨论等互动。如含量测定章节中,我们在课前布置了一道案例题“为什么含量测定方法要验证?”学生分小组完成,通过之前预习,并上网查阅资料,开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展开讨论,完成作业。在课堂上,每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们可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3结语

 

“互联网+”和传统教育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慕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在前期的探索实践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例如,虽然“互联网+教育”正快速发展,但是高校互联网的网度特别是网络安全及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保障。其次,智慧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一些老教师还是一种挑战,教师本身必须要先熟练掌握才能有效利用。例外,翻转课堂的尺度能否把控恰当等,这些都将是我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海钠,王唯红,张建.药学专业成人专科学历教育药物分析课程教学[J].药学教育,2016,32(1):73-75.

 

[2]金文英,聂瑾芳,海洪.慕课背景下分析化学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2113-214.

 

[3]杨淼,杜菁,张楠,等.慕课与继续医学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3):275-278.

 

[4]卢永平.慕课+虚拟现实:助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升级[J].科技与教育,2011(1):44-46.

 

[5]程丽楠,姚水洪,李娟,等.“慕课”(MOOC)时代下的医学继续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58-259.

 

[6]张毅强,裴晋红,汪军梅,等.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1):1736-1738.

 

[7]任丽,张从利,孙俊杰,等.基于MOOC的CBL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核医学教学新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5):156-158.

 

[8]张智韬,杨江涛,李援农,等.慕课和微课背景下的遥感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10-143.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学校 信息系统 在线教学 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126-01

1 引言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商业、娱乐、及教育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除了发展技术外,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科技。同时由实际的应用中,来决定那些才是真正需要的,做为改进技术研发的指标。网络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反应于电子教室上,其定义即为利用信息科技功能以实现不同学习模式的环境。新的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的被应用于教育上,例如互联网为基础的学习环境、超本文教材、人工智能、全球信息网所提供的多媒体呈现功能等。

2 功能需求

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2.1 系统管理

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这些机构在日常的业务中存在着多种用户角色,分别是管理员用户,账号用户以及一般用户。登录验证功能主要的作用是对登录到系统中的用户进行必要的验证,用户输入的内容有用户账号,密码和系统产生的随机码,如果用户是合法用户,用户可以进入该用户的账号界面,否则系统会提示账号或者密码错误。

2.2 在线教学

在线教学乃指运用网络促成的学习,包含学习内容的制作、传递、撷取、学习经验的管理、学习社群间的交流等。在线教学,无论是同步或非同步在线教学,透过在线教学带来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更带来了新的学习选择,不同于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改以学习者为中心,透过多媒体技术,老师与学生可以在不同地点互动学习,只要上网,老师与学生就可以跳脱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创造一个使学生无时无地都能进行学习的空间,达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效果。在线教学主要有如下三个动作:(1)设计网络学习内容;(2)提供学习资源;(3)实施学习考评。

2.3 在线考试

线上考试可分为两部分,一部份是单元结束后,学习者可以依据线上考试来检视自己的学习成果或是考前模拟练习,学生做完测验后送出答案,网络立即给予回应,结算分数,并解说其答案原理;或是学生一章一章考,虽然有规定的读书进度,但学生可以提早测验,他们的学习进度是以上网测验的时间为淮,自己适度地调整学习脚步。另一部份是教师为了解教学成效,了解学生最后习得多少,懂了多少,考评学生成效外亦可评鉴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用来做进一步的改善。

2.4 资源中心

学员信息管理此模块主要负责学员信息的添加,包括“学员ID”、“密码”、“姓名”、“学员专业”、“学员地区”等字段。点击学员管理链接进入作者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进入学员管理界面,学员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学习记录、可查看学习状态。学员管理的功能主要有学员申请,学员审批,学员信息修改。教师即课堂教学的总负责人。教师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教师信息的维护,教师可以编辑课件信息,可以对编辑考试信息,可以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管理。

2.5 调查管理

调查管理可以设定问卷文件上传以及设定问卷内容。点选新增就可以上传在线教学中要使用的文件新增图文及问卷,若需在教学过程中插入问卷,则需要提前设定好问卷内容。在此画面中点选新增,就可以进行问卷制作。通过调查管理可以实现调查问卷的管理,可以实现调查数据的统计,可以实现课题教学的及时反馈。

2.6 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模块提供了类似聊天室的功能,学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进行发送消息,可以邀请学员进行在线交流室。老师可以剔除某些学生,也可以管理学生的留言。

2.7 统计分析

使用者统计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答对及答错率,并将统计结果自动u成长条图、摺线图、圆饼图,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模式,进入图表观看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3 系统实现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也可以选择自动登录,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用户名自动登录到系统中。在用户忘记密码时,可以通过点击找回密码找到密码。

当学员登录系统,可以点击在线教学界面,通过界面可以看到老师上课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右下角看到参加教学的同学情况。

老师登录系统,可以编辑考试题目并发表在线考试,如上图界面。用户可以在线进行考试,并进行提交,后台就可以自动算出考试成绩。系统由自动的时间提示,如果用户考试超时后没有提交,系统就不让用户在进行答题了。

4 结语

在线教育系统可以将教学工作中涉及的课程编辑、课程共享以及学生管理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教学过程有效协调管理。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解决在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松鹤,薛海峰.基于云计算的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线教学)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奥蒙德・辛普森,肖俊洪.主动提供动力支持 克服“远程教育缺陷”[J].中国远程教育. 2013(07).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上网;疏导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偷偷上网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屡禁不止。因此,对学生上课时偷偷上网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个日久弥新热点话题。最近,笔者在“电子邮件”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碰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学校一位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兼网管)为防止学生上课时偷偷上网,就在课前把网络教室的外网链接断开了,但下课后又常常忘了恢复链接,无意间给其他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困扰。这件事情再次引发了笔者对学生偷上网这个问题的思考。

现如今,网络逐渐浸入人们的生活,小学生对上网早已不再陌生。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网络知识前,已经能较熟练地进行网页浏览、网络聊天和收发邮件等操作,对网络游戏更是无师自通。而在学过“网络下载”“网络搜索”“博客”和“论坛”等知识后,他们对上网的渴望和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学生缘何喜欢上网?在此不妨稍作分析。一方面,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资源的宝库,既能用以学习,更能进行娱乐,其魅力连一般的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何况是对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都超强的小学生?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圈子小、学习压力大,他们对“腾讯QQ”、虚拟社区和电子宠物等网络产品有着超强的认同感,极愿接受。此外,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网络上互动性、竞赛类的游戏更是会让部分小学生对网络流连忘返。

问题是,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目前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对于涉世太浅、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很差的小学生来说,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可谓严加控制。这就更加加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偷偷上网的欲望。

对于学生偷偷上网的行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加强管理。但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管理才是科学有效的呢?断网封堵?笔者对此举坚决说NO!试想想,家长禁网,教师断网,学生上网将去往何处?恐怕黑网吧将成为他们上网成瘾的训练营。“百度”一下,有着太多太多的此类案例值得我们去深思。所以说,学生上课偷上网,教师断网封堵实在有欠思虑,不可取!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正确疏导是关键。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略谈三点做法。

一、借用反面案例,加强正面教育

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新事物兴趣浓烈,同时自控能力又很差,更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因此,教育学生不要迷恋上网,简单说教很难奏效。坚持反复说教,结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都爱听故事。他们在听故事时,会呈现注意力集中、易于接受教育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大量搜索学生迷恋上网的真实故事和媒体报道,并筛选出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结合教材上相关内容的教学有机地进行渗透教育,这样能避免简单说教的乏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1课《网络文明小公民》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时,就引用了“10岁男童约会网友被骗,流浪街头”“小学生沉迷网游偷刷妈妈信用卡30万”和“小学生为偷钱上网,残杀八旬老人”等电视新闻报道。鲜活的事例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迷恋网络的危害,并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烙上了“遵守公约,健康上网”的意识。

二、引导学以致用。培养良好习惯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课程目标明确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行为习惯,切不可把完成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看作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看来,教师在工作别是在网络单元教学后不积极为学生创设用网机会,而是毅然、决然阻止学生上网的做法,显然是与课程要求背道而驰的。2010年,《现代快报》一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上网都为了娱乐,仅一成上网为了学习”,这就更加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方面肩负重大的责任。

事实上,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和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上大有可为。譬如,在学习“网页浏览”之后,引导学生浏览校园网关注“校园动态”和“时事新闻”,来培养学生尊师爱校的道德品质和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感情等;在学习“信息搜索”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百度百科”了解“电子邮件”“博客”“P0werIint”“LOGO语言”等概念知识,来培养学生使用网络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资源下载”之后,引导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日子下载歌曲送出祝福,来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感恩之情;在学习“电子邮件”之后,引导学生互发贺卡加深友谊,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论坛”之后,引导学生共建班级社区,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更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索的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引下,科学拓展课程教学模块,积极采用主题活动等形式,认真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行动,努力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习”打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赢得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长无形中会把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加上不知何时兴起来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影响,家长更加重了对子女的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多。对于孩子上网,他们除了明令禁止,就是严加管制。有些家长甚至卖掉了家中电脑,声称是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

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引导学生学网、用网和养成良好上网习惯的活动很多是需要拓展到课外去进行的,势必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而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首先要在转变家长的网络观念上做文章。笔者曾经通过《“让电脑和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倡议书》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谁都无法让小学生置身“网”外,家长大可不必谈“网”色变,何况研究表明:“孩子上网,家长越禁越上瘾”。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合理引导,让电脑和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帮手。事实证明,小小倡议书,作用真不小。其次,教师要在促成家长的开“网”行动上想法子。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并将学生在家上网的活动主题和大致所需的时间提前告知家长,让他们事先吃上定心丸,并邀请他们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督导。笔者采用的“短信通知+表格反馈”的家校联络方式(先通过群发短信将学生上网的内容和时间告知家长,再回收“学生在家上网情况反馈表”了解情况),就颇受家长好评。

参考文献: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5

一、整合,进入自主学习的领域

多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探究阅读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在上《恐龙》这节语文实践活动课时,一开始我和学生上网来到“恐龙”的首页。这是一个制作“恐龙”的网页,创设了恐龙园的情境。学生被那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唤起了求知的欲望。首页还设有“展览馆、知识信息窗、导游室”等七个栏目。每个栏日都配有图片、视频、文本资料,并根据创设的图文并茂、声色俱佳、视听相关的求知新境界,设计了智力陷阱题,如写白我介绍、写倡议书、当配音演员、做小导游等。另外还配置了“相关链接”“资料库”,开设了“留言板”。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材与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改变了由教材作为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不同见解,不断引起思维碰撞、认知冲突,促进学习过程的不断生成和学习层次的提升。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文本中的疑难问题,实现跨越时空、超越文本的学习,并使学生得到多元的发展。

二、整合,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习信息资料与文本有机整合,以此补充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学生驾驭相关的学习信息,自主地探究文本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困惑。

如教学《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关于文本的一些问题,如郑和为何叫“三保太监”?航海罗盘是一种怎样的仪器?郑和后六次下西洋分别是什么时候?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路线?……学生提的问题书上找不到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疑惑,我引导他们驾驭相关的学习信息进行自主探究。

1.查询资料

老师为学生提供多种搜索引擎,如新浪、搜狐、雅虎、谷歌,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点上网搜索。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或观察学生的屏幕或面对面地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2.编写资料卡

上网搜索后,学生已有了许多的资料可以用来形成成果。老师引导学生将一组组信息集中起来,经过归纳、整理放置在相应的文件夹内,制成资料卡片。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把图片和文字进行重新设计和编排,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交流学习信息

学生编写资料卡片后汇报学习成果。这时,学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后的成就感,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获得了来自同伴提供的信息,这是知识的聚集和共享的过程。

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习中,登上了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三、整合,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计算机及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放大了学生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有所提高。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凶材施教、个别化教学。教学往往面向大多数学生,很少兼顾两头,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常常出现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现象。但若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作用,实现教学反馈信息的适时性,这样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6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与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相对应。其基本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从学习研究的程度要求上,要低于高中的要求。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去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根据上海教委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要求,九年义务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其中小学开设的比例是3%~5%,1~5年级的总分钟是2115分钟。

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的"基于互连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1)能够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的有关目标统合起来进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培养目标中,从网络信息素养、专题问题的研究以及拓展阅读三个纬度进行思考。

(2)对不同年龄段的探究学习的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这是上海市宝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分年级目标:

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中年级(3-4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根据给予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练习。

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能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摘自《上海教育》2000年第六期,作者:钱慧萍】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分年级的区别,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区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学习目标上的区别主要在于问题涉及的范围、理论思维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难度。

例如,在"伞的技术改进"的课题研究中,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伞具有"伞面淋湿后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想进行面料改进或其他补救的研究;而五年级的学生也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一组试验用海绵贴附在伞面上,试验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伞面湿的问题,反而加重了伞的重量,试验失败了。第二组学生利用中国专利发明网,查找了关于能够防水的面料,并试图和厂家联系,最后,面料的改进存在现实困难后,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案,一是在每个伞尖装一个滴水管,二是在伞柄处加一个能反套的伞套,并制作了模型。

因此,对于能否发现问题,能否去主动寻求信息,能否形成独立的观点,能否解决问题,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对于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到哪儿去寻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这是存在差异的。虎林路小学的语文拓展阅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范围找到自己的研究专题,但对于阅读信息的联系比较、理解感悟和观点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1)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2)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3)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有自己独立专题的学习研究。

(4)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杭州胜利小学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宝山一中心的社会课学习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宝山区三中心的创造发明、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素材的教学资源区,其实是一个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有一定范围的主题是进行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依据。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学生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的组成协作小组。根据实践教师陈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采用的方法,多数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的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协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按照研究主题的兴趣分组,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课题兴趣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充分,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的有限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贴子,并参加集体讨论等。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由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举三所学校逐一说明。

(1)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r结合)

(2)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r结合)---------实践研究(vr结合)----------成果共享(vr结合)

(3)六一小学-------"基于互连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r结合)-----交流反思(v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所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一~二个月左右。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把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的。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还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五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三个,绝大多数的是一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的合适年龄。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的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象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贴子或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12、从学习的评价来看:

主要是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看,主要是先有一个最核心和简单的初始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水平制订阶梯性的目标,按照研究的不同大主题制订伴随性的目标,按照每个小组或学生的研究课题制订发散性的目标。初始目标是预设的,但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的目标是在过程中生成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如何确定恰当可测的生成性目标。

从评价的主体看更为开放,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例上升。他们可以通过bbs或留言版的方式相互评价。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小组协作自评和导师评价。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现在的几所学校主要采用"课题档案袋法"和"课堂辨析法"、以及"个案分析"。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做法,正在实践摸索阶段。

13、从网络在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运用来看:

(1)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与利用:

教师根据探究学习的主题为学生做一定的信息工作,制作一些导航页。一些学校也利用学科或教师制作的个人学习网站开展学习活动。

(2)交互式的学习讨论: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据几所学校实验的情况,一般采用bbs的方式,由于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因此,聊天室的应用还非常有限。

(3)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一个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有限,现在学生作品,还不能做到自动上传,一般由教师帮助上传。

14.关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通过实践,一般认为小学开展基于互连网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是需要一个主题学习网站。原因是学生需要教师较大的指导与导航,无关的干扰不宜过大,需要有集中的作品展示区,满足学生自我效能感。如:虎林路小学的"习客网站"---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学习苑地;月浦新村小学的"小学生做研究网站"--小学开放性综合主题研究的学习平台;上海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乐园网站等。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学习辅导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一般呈现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进行导学的问题列表。

"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一般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辑过的导航式网络信息。

"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根据教师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

"作品展示区域"--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学生研究的成果,研究报告、体会或演示文稿。

二、存在问题与思考:

1、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工作。但是,信息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让每一位教师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信息编辑,从实践的学校看,工作量是巨大的,集体备课或其他共享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2、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所以教师的准备状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教师的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在信息技能、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方面,都急需提高。从实践看,通过网络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模式,尤其有利于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迅速提高他们在知识准备和研究能力。可以通过让更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交互性教学主页,提高自己的网络导航能力。

3、小学生在进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中,网络的超时空的优越性体现还不够充分。这是由于家长对小学生上网不放心,所以学生比较局限于在学校进行上网,生态式的异步学习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4、充分对话与交流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性,但由于小学生的打字速度慢,因此效果还不够理想。

5、根据实践的经验,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放在三年级以上比较适合,但是在低年级中如何开展,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6、虚实融合的教学组织,是目前需要突破的又一关键点。

7、目前小学生在探究方式局限于文献法和调查法。造成探究方法偏狭的原因,一是可能与所涉及的探究领域有关;二是在探究活动中实验法和模拟法非常少,还与教师的辅导能力有关,由于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动手实践的能力比较弱;三是学校在实验器具的设备上比较有限,难以开展一些超越基础课范围的实验等动手实践类探究活动。四是在师范院校对学生实验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造成了教师在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低下,比如说一些实验,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用具作为代用品进行实验,但这种类型的设计工作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学教师大多数尚无在这方面的能力;五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使得探究者比较重视网络信息的搜集,而忽视了网下实证性的研究。

8、各个知识领域的探究学习的基本范式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探究性学习来源于科学探究学习,因此有把各个领域的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雷同于科学探究的倾向。探索适合自己领域的探究方式,是现在教师教学研究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