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1

关键词:校长;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0-01

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长的思想观念,即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方法。校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帅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的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校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一个办学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会有力度,才能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素质教育带入21世纪。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校长要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在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校长的教育观念反映了校长对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校长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思维,价值取向,只有被教师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办学的灵魂和统帅,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学识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为此,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加强给自己“充电”,电足了才会有更强劲的动力,时时刻刻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指导好学校的素质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学识水平极为重要。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说出了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技能等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校长,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要高瞻远瞩占领教育理论的制高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广阅博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正所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校长有责。校长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准与新姿态,素质教育才会有新突破和高质量。

三、校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2

在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初始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被等同于开设活动课。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一认识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课堂也随之凸显出来。素质教育进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课堂教学开始自觉地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突出表现在: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受教育权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体现,它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基础、不同籍贯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灵魂,也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

课堂是学校中最平常、最常见、最细小的细胞。强调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意味着: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绝不是教科书和课程文本的简单替换,它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实质上是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是这场变革和创新的根本落脚点,课堂变革和创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组成和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课程内容不断生发、课程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课堂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过程。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为此,要着力弘扬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课堂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阅读、观察、操作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当然,强调探究,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人性人格自由、健全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具有生命意义和发展价值,对教师也具有生命意义和发展价值。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学生主体;人格品质;集体意识;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内在因素进行深化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冲击与挑战,是对学生各种内在潜能的一种培养与激发。初中物理教学,是在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主体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一种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就要明确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就要以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核心,以学生主体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态度、品性等各方面内在因素的发展为培养重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应当完全冲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观念,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发展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当摒弃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应当转变传统以知识为核心的守旧观念。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向导,在物理教学中尽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教师要适度转变教学的价值导向观念,要在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的深化培养之间明确定位,要以教育的大体观念为根本,以学生主体能力、道德品质、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念,顺应学生发展的综合特点,在学生主体知识、技能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人格品质、主体意识、心理素质等,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

二、凸显教师榜样力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承担者,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建设者,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师德、行为等就如同阳光一样受到学生的追捧与跟随,就如同路标一样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态等都清楚明确地印记在学生的眼里与心里,在有意无意之间内化学生主体的发展、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灵魂。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言教中渗透身教,要以自身行为的感染效应引导学生发展,以自身在思想品质及道德行为上的示范作用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物理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要尊重与关爱学生的内在情绪,要以言传身教的统一路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强化学生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群体意识。集体意识可以细化分为集体荣誉感与集体责任心。在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意识的支配下强化自身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让学生在物理教学中明确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让学生在班集体与组织面前舍小我、护集体,转化学生以“我”为中心,以集体为中心。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小组之间的知识竞争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小组之间的配合解决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类别差异进行分组,让小组之间自行推举和任命小组组长,要求组长对小组与组员负责,并鼓励小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设计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质疑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到教育和训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与解答中形成集体责任意识与荣誉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荣、以小组的整体发展为己任。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使小组成员之间在强烈的自豪感与荣誉感的激发下更加努力学习;教师更要对落后小组进行鼓励,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小组责任意识,让其在鼓舞与指导下奋起直追。

四、开展物理实验活动,深化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社会科技发展下创新发展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在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激活学生主体的心理认知,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深化学生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通过实验体验递进学生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实验训练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以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兴趣,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精神。教师还要注重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科学、全面的评价达成心理教育功能,以综合评价检验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在物理知识获取上的自信心与成功感,鼓励学生正面应对物理实验的挫败,鼓励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与缺失,以此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已经成为学生健康发展所必需依赖的教育形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就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主体,就要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主体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此塑造高素质、高能力的优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国雄.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J].神州,2013.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4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等,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应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5

培养“智慧型”学生而不是培养考生。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虽然新课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藩篱始终没有打破,因为升学考试就像一把利剑高悬在教师和学生头上。

在教学模式上,我国农村的小学、初中教育仍属灌输知识型,而一些西方国家的学校则是培养能力型,一个“授之以鱼”,一个“授之以渔”。据说,美国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气象谚语了。学校让孩子理解科学知识,掌握仪器,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探索思维的品质。学校要摆脱“围着教材学,跟着老师转”的模式,要培养“智慧型”学生而不是培养考生。

注重“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帮助和关爱,不排斥知识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的铸就。但有些农村教师对此有些误解,认为那就是狠抓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及课堂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创新的空间也不够。只要学生书本知识学得好,教师、家长便一味迎合、顺从、迁就、纵容,导致有些孩子依附性强、适应性差、骄横任性,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倒退的现象,还有少部分学生心理偏激,有违法犯罪甚至自杀的倾向。这都是重“智育”轻素质教育惹的祸。这种以“知识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质。因此,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追求“塑造”而不是追逐“雕刻”。我国古代典籍将教育喻为“雕琢”,而西方教育理论中是以“塑造”作为教育的类比。从基础教育的特点看,在培养人方面应该是塑造,而不是雕刻。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雕刻的过程,这个生长过程无须作专业加工,但必须要有整体性和全面性。在这个阶段,应把“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立德树人”提到教育的首位,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在恰当的时机因材施教,解放学生的大脑、眼睛、嘴、手、脚,使他们有自由的人格,舒展、活跃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

教育的核心元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家长。教育的元素很多,教育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这个人指的就是学生,显然核心元素是学生。当学校把学生视为教育核心元素时,教育者就应该不断地反思,时时刻刻向我们的教育行为提问,是否符合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是否把学生变成了“学奴”,是否培养的是墨守成规,不敢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想”,但全面发展不是针对一个人讲的,而是对一代人说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校长把学生视为核心元素,就应该狠刹教育上的不正之风与腐败行为,使教育管理做到不失察,不失策,不失衡。当家长把孩子视为核心元素时,就应该首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孩子树立榜样。当社会把孩子视为核心元素时,就更应该关爱他们。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范文6

关键词: 素质;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是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达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将“思想道德”排在首位。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是政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做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首先,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品质是对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1)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创造、发明往往是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而是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改革所必须的勇敢探索的个性品格,克服思维的固定性、习常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二、激发创造性探求的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2)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造就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性为人才。关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方向的教学目标。新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合理有序的课堂结构。这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兴趣。同时还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