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经济的例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资经济的例子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1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外商直接投资;对策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低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成长的“断裂带”。江苏沿海的“洼地”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2004年,江苏省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沿海的优势和加快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开发,把沿海建设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加速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发展重心将转移到沿海和沿东陇海线。江苏沿海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现状及问题

(一)江苏沿海经济带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沿海三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以前,沿海三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均处于低水平引资状态。1999—2001年连云港引资合计2.68亿美元,盐城为5.76亿美元,南通为6.25亿美元。2002年以后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有所增长,其中,南通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趋势。2003—2007年南通市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4%、39.53%、49.02%、68.08%和21.05%。2007年利用外资达到31.17亿美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1999—2005年间盐城和连云港利用外资则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低水平增长阶段。2005年后二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盐城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和8.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1.5倍。连云港2006年和2007年利用外资也达3.46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和113.30%。尽管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规模上取得较大发展,但从全省角度看,沿海三市的利用外资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盐城和连云港在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在4%以下,南通2006年利用外资额最高水平也不过近全省FDI总额的15%,而仅苏州一市1999~2007年间利用外资竟高达全省FDI总额的近33%~45%。由此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江苏沿海三市与苏州、无锡、常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1,沿海三市与苏锡常实际利用FDI数量比较。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苏南地区苏锡常(苏州、无锡和常州)与沿海三市(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引进和利用外资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999年至2002年间沿海三市引资相对趋稳,而2002年以后沿海三市引资增长态势比较明显,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反映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苏锡常利用外资规模比南连盐三市要大得多,尤其是苏州市利用外资的规模更为突出,引资额占苏锡常三市总引资额的六成以上。1999年到2003年苏锡常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有所回落,从2003年的103.6l亿美元下滑到71.32亿美元。2005年到2007年间又表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趋势更为显著。2007年苏锡常引资额达到117.7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3.62%,是1999年引资额的近三倍。由此可见苏锡常三市的引资势头是相当迅猛的。

2,江苏沿海三市与苏锡常利用FDI投资质量比较。利用外资的质量通常可从单项投资规模和资金到位率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单项投资规模可用“单位项目合同金额”指标来反映。资金到位率可用“实际利用外资与协议利用外资之比”来表示。从利用FDI单项投资规模来看,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单项投资规模在2003年以前基本相当,2003年以后则出现较大变化。其中,南通的单项投资规模增长趋势较显著。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总体上外资利用质量都在呈现上升态势。盐城的单项投资规模增长比较平稳,连云港单项投资规模2004年前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2004年以后则发展较快,超过盐城。2007年与盐城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达813万美元,说明连云港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南通在利用外资方面发展步伐一直较快,2003年以前与盐城和连云港相比单项投资规模基本相当,但2003年以后,南通利用外资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居江苏沿海三市之首,且增长较快。2006年南通单项投资规模达到719.8万美元,超过了苏州698.1万美元和常州652.7万美元的水平。说明南通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利用质量2003年以后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利用FDI资金到位率比较分析,江苏沿海三市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资金到位量在不断下降。盐城2004年后资金到位有下降趋势,2006年又开始平稳发展,但趋势平缓。南通和连云港的资金到位质量与盐城相比,则不甚理想。南通除1999年达到88%,1999~2007年资金到位率在29.2%~48.2%之间,未突破50%。连云港2001年和2002年资金到位率为57.4%和50.8%,2003—2007年资金到位率亦未超过50%。而苏州、无锡和常州的资金到位率2001年以前都在50%以上,2002~2003年基本都在50%左右徘徊,除常州2007年达到50.9%以外,苏州、无锡和常州从2003年以后资金到位率都低于50%。这说明尽管苏锡常在引进外资方面数量较大,但资金到位率相对来说偏低。

(三)思路和对策

1,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外资能力低。2007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比为12.7:52.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有所降低,减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最小,仅增长0.6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渐加快趋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说明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2007年沿江地区同期产业结构比3.2:57.8:39.1来看,沿江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沿江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说明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阻碍了外资的大量注入,难以吸纳更多的外资。

2,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从1999年到2007年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沿海三市利用外资总量不但远低于苏州一市,且不及无锡一市的引资量。1999—2007年间江苏沿海三市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最高仅达21.31%,最低为4.86%。而苏锡常三市引资总量占比重最高达到70.44%,最低为53.77%。可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的引资状况与苏锡常相比,差距很大。

3,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从总体上看,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建设仍显薄弱和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利用更高层次的引资需要。江苏沿海地区,虽然港口众多,但规模层次不高。除连云港和南通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其他港口规模较小。高速公路比重小,沿海铁路和航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信和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亦需有待改善;部门办事效率较低,服务层次需进一步提高;各项引资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滞后,制约了沿海地区外资的引进和产业的承接。

二、思路和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引资水平

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由于沿海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培植海洋特色产业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江苏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江、沿海和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南通作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具有“承南启北”的作用。江苏沿海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大桥头堡的连云港,是陇兰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并与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连。连云港可借助其港口优势加快接轨长三角,同时在联动山东半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江苏沿海东部与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显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三)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投资环境建设是外资注入的重要平台。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外资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地区硬环境与苏南地区相比较落后。近几年,江苏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打通了沿海通道,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促进了沿海地区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江苏沿海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层次,为引进外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2

关键词: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国际经验;借鉴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 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为32051.62亿美元,较上月外汇储备31917.36亿美元而言,本月新增134.26亿美元,创逾一年来最大月度涨幅。中国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29.3%的份额,仍是全球最大外汇的持有者。然而,伴随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金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国际收支平衡基础尚不稳固。在此背景下,如何学习借鉴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如何对超出合理规模的外汇储备资产进行优化管理,实现收益的保值、增值,是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目前所面临的一项突出挑战。

一、外汇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分析

(一)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健全

在国际外汇储备管理中,多数国家通过专门法律法规对外汇储备进行规范和管理。在日本,设立专业的外汇储备法律《特别会计处理法》,对外汇储备管理职责、方法、原则等关键要素作出明确规定,以及《外汇及对外贸易法》、《日本银行法》对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管理一并作出具体规定。通过具体法律规章明确各储备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从根本上保障了日本外汇储备的安全,促使日本外汇储备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印度,《储备银行管理法》对外汇储备作出了较为完善的规定。该法案充分肯定了印度国民银行的外汇储备管理人法律地位,并要求在限定目标下进行外汇储备管理工作。并且,法案中对外汇储备的投资种类、最低储备要求、资产形式以及外汇储备管理工具等方面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通过完善可靠的法律对外汇储备一系列详细规定,使得印度外汇储备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速的重要经济体,据印度财政部2016年2月向议会提交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印度新财年(始于2015年4月1日)经济增速为7%-7.5%。

(二)外汇储备资产持有机构较为完善

国外政府专门设立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成立政府投资公司(GIC),专司外汇储备的长期投资,金融管理局(MAS)则保留固定收入投资和外汇流动性管理职能;同时,新加坡政府正式组建淡马锡公司,主营新加坡包括开发银行的36家国联企业资本,通过该种模式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据TEMASEK报道称,2015年,淡马锡公司外汇储备投资组合净值为 2660亿新元,成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高水平发展状态。通过完善的外汇管理机构,新加坡以其超过1700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使得人均外汇储备率居世界第一。据共同社6月7日报道,日本财务省7日公布的2016年5月底外汇储备余额为12539.6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此前,日本的外汇储备一直由日本政府管理,2013年后日本政府将庞大的外汇储备管理业务向私营金融机构开放,但政府投资外汇储备的传统策略不会变化;同时,政府将1.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一部份交由民间部门的基金业者和信托银行管理,以期提高外汇储备的管理效率。可见,完善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有效管理。

(三)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结构多样化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应该在满足安全性的条件下进行资产多样化投资,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新加坡对外汇备资产实行多样化投资结构,既对本国外汇储备实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降低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例如,淡马锡投资组合涵盖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电信、媒体与科技、交通与工业、生命科学、消费与房地产、能源与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结构,使新加坡获得较高的资产回报率。据《淡马锡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为2660亿新元,按新元计算的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19.20%。而来自于韩国财政部、银行的外汇稳定基金,多数投资于海外债权,甚至股票投资比例已经高于50%。此外,部分外汇基金还用于衍生金融产品、海外房地产及其它渠道投资。据韩国央行(BOK)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末,韩国外汇储备资产金额为3679.6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通过投资结构多形式管理外汇储备,可以进一步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

(四)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水平较高

国际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在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如日本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拥有较高的风险确认和评估储备能力,能够有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一方面,日本有针对性的对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指数进行评估,确保外汇储备在极端环境下处于安全状态。如据日本财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为1.24万亿美元,较5月底减少28.2亿美元,连续两个月持续减少。日本政府通过在外汇储备方面专用的“外汇平准基金”,通过在日元升值期间,大量卖出日元、买进外汇,为外汇储备处于平稳状态提供保障。韩国银行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与投资两方面分别进行风险防范,以每部分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制定专门的投资准则。流动部分的组成要素主要为美元存款和美国政府债券, 主要依据储备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和安全性。据外媒报道,韩国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从2014年的62.5%升至66.6%,为韩国央行9年来最高水平。

二、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美元储备量过多增加了外汇储备汇率风险

由于美国国债投资具有普遍性,市场接纳与认可程度较高,我国外汇储备多数投向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持有3.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为1.2440万亿美元,占我国外汇储备的66.7%,中国仍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美元每次下跌数达10%,中国将会蒙受数百亿美元损失,据美国经济研究学者评估,美元实际贬值最低可达到20%,最多贬值在40%左右。此外,由于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已多次通过降低利率来应对金融危机,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持续降低,美国自从2008年1月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开始, 其1年期国库券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截至2009年1月,收益率甚至降到.39%。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已高达9.5%,而我国当时的外汇储备额大约为1.9万亿美元,一项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已高达13亿美元。以长期眼光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外汇储备结构过于单一,那么美国国债一旦出现价值下跌或汇率降低,都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二)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

据行业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急剧上涨,从之前的80上升至96,涨幅超过了10%。而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在不断贬值,幅度超过了15%。人民币因为紧盯美元,实际汇率不断上浮,致使出口到欧洲国家、日本的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急剧减少。受此影响,国内企业对美投资效益不断下滑,与欧洲、日本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虽然达到3.21万亿美元,但多数为外债和企业贸易结余,能提供国内外投资使用的外汇储备仅为1万亿美元。由此表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不够完善,使得投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此外,据统计,一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回报率为22%,而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则为33%,加之中国以美国国债在海外投资的回报率只有2%到3%,巨大差异的投资回报率最终致使中国投资收入陷入逆差。从机会成本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机会成本较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资本边际投资收益介于0.1与0.2之间,而据我国经济学家测算,我国资本边际投资收益约为0.2,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由此降低了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三)大规模外汇储备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官方储备,其在货币当局账目上就反应为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造成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外汇储备规模加大,致使央行发放的人民币增多,形成人民币过量供应的局面,不利于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一直呈不断扩大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94-2015年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了78 倍,从500多亿美元升至39480亿美元。直到2014年9月底,全球央行持有的储备超出全球对冲基金管理资产价值的4倍多,资产价值10.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央行就持有3.32万亿美元的储备资产。例如,2015年10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为258777.74亿元,较9月末增加533.37亿元。大概估计,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最多只能达到70%,那么剩下30%外汇占款的投放直接导致我国大范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由此,通货膨胀也会为我国带来货币经营管理的压力。虽然我国现阶段仍处于通货紧缩阶段,经济指标已趋于稳定,但还存在如果走出紧缩就会陷入通胀的可能性。

(四)外汇储备国际投资渠道狭窄

尽管我国在近些年逐步放宽对企业和居民持汇购汇的相关限制,但是,我国大多数外汇储备依然是作为官方储备。采用的“藏汇于民”政策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汇率波动大、用途较少、缺乏投资渠道等。由于缺少投资渠道,为了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大规模外汇储备的用途通常是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央行在市场上出售了大约65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这在全球金融史上是前所未见的。从2014年6月底至2016年6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由39932.13亿美元下降至32051.62亿美元,在两年时间内缩水了7880.51亿美元。此外,国内现阶段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普遍较低,且收益率大多在5%左右,与此相反,国外收益率大多为零。国内包含金融机构 “隐性担保”的信托等理财产品,在进行海外投资时通常存在较大风险,民间投资者通常不会将外汇储备用于海外投资。由此,目前我国大规模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较为狭窄。

(五)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严重消耗我国外汇储备

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反映了国际间资本与金融资产的流动趋势,其涉及经济体所有负债所有权变更以及对外资产交易,具体包含直接投资、证券和其他性质投资。2014―2015年,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资本累计流出5370亿美元,由一直的顺差状态转为逆差,开始消耗我国外汇储备。同时,季度数据同样反映出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且呈现上升趋势。自从2015年一季度,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开始出现逆差加速增多现象,且首次多于净误差和遗漏项目,2015年的第三季度,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高达1603亿美元,突破历史记录。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在2015年四季度更达到了1659亿美元,再次突破最高纪录。由于资本的国际流动顺周期特征较为明显,致使我国外汇储备存储量出现明显变动。在当前我国经济放缓、美元升值的环境下,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持续出现逆差,将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急剧消耗的关键因素。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扩大国际优质产品、技术进口,适度发挥外汇储备作用

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鉴于此,应扩大国外优质产品的进口,适当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一方面,应依据国内消费者对资源的需求,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进口,如牛羊肉、水产品等一般消费品;大力进口国际先进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高端生产产品,适应现阶段工业生产节能环保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外优质产品进口的外汇政策调整,扩大国内稀缺性资源产品、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大宗原料的进口;在企业方面,还应借助跨境电子商贸模式,应用公平竞争原则,在海外建立采购点与渠道,不断新增新型产品的进口数量,从而逐步改善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

(二)扩展外汇国际投资渠道,平衡外汇储备保有量

实现外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有效配置外汇资产的目标。在此目标下,我国既要保持对美国市场投资增长,也应增加在亚洲新兴国家市场、欧洲国家市场的投资,合理配置各国外汇储备,进而平衡外汇储备的持有量。外汇储备投资应逐渐从纸质性、虚拟性资产向战略性、资源性资产过渡,依据经济发展情形,两种并重适时调整,应以长期资产为主,并适当提高短期资产的配置比例,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性。同时,增持发展性储备,设立专项外汇资金,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中国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增加能源储备基金,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如适当对国外房地产市场、各种实业产业的投资,对国际外汇储备保有量进行适度控制,以此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资本监管,防止投机性资本流入

在外汇资金流入控制方面,增加投机性资本流动的成本,如按照合适比例,对国外流入资金征收一定额的资本税;对超过国内流转固定期限的,进行退税处理。针对未经许可的证券资金基金、虚拟贸易及其投资,应限制在国内流通,并加强对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入境项目资金的审核,在结汇环节审查其真实需求,对人民币与外汇资金贸易交流实行严格管控。加强经常性项目外汇管理与资本的协调工作,完善对其数据统计的监管措施,建立贸易融资方面的监测体系,如发现可疑资金进行及时监管,对违规使用的资金,采取相应惩罚措施,增大投机成本流入流出成本。通过适时控制外汇储备流入速度,还可减少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带来币值贬值的问题。

(四)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投资,防范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冲击

在外资准入制度方面,以国民待遇原则为基准,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并完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与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放宽境外投资者、投资机构对境内证券投资的准入标准。支持境内外汇结余资金对外贸易投资,例如,提升投资机构对外投资额度、在合适条件下引导境内机构进行跨境融资。此外,还应推动人民币从周边国家进行广泛区域的交易和结算。在此措施下,对适度控制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着力推动财富基金发展,促进外汇储备资产与金融对接

近些年全球财富基金迅速崛起,其管理模式,正逐渐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的流动性传统模式向多元化和更强风险承受能力的资产模式转变。该种转变,使财富基金能极拓展储备资产投资渠道,在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提供更高效地投融资方案,获取更多投资收益。我国可以通过建立汇金公司或其类似的金融机构,拓展非传统类投资类别,如股票、商品期货、房地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等,并在有效风险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国际化的外汇资产配置,实现财富基金与外汇金融资本对接。

(六)借助外汇储备多元化金融平台,为对外产业贸易的投融资提供需求

依照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布局需要,对外汇储备展开多层次应用。一方面,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如外汇局、人民银行,应不断创新外汇市场工具,通过外汇储备委托平台,利用外汇期权、现汇方式,积极地开展对银行、资金市场外汇余缺进行调节,并通过贷款方式,补充银行外汇储备资金的余缺。另一方面,针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以及重点对外合作项目,提供充足的外汇资金服务,包括针对各类国有、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外汇资金支持。此外,外汇局应不断拓宽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渠道,特别是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以适应当地投资、融资需要,为我国各类企业对外金融投资、发展对外投融资合作提供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任博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困境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4):154-155.

[2]王书杰.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及规避[J].时代金融,2016(3):23-24.

[3]王伟宇.我国外汇储备效益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7):56-57.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3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他们利用各自的生产条件和优势,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如下表:

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由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等形式组成,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私营经济 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

例1. 在我国要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④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企业

分析:本题考查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品等环境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故①②④正确;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只是起主导作用,故③错误。

答案:B

例2.2012年1月11日全国工商联在京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同比增长38.6%,我国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这说明( )

A. 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私营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D.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4

【关键词】养老基金 投资管理 国外经验

1.引言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即指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1]。在过去20年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增长迅速,1990年该比例为5.6%,2000年上升到7.0%,而到2011年该数字已经达到了9.1%。以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7%以上,即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标准来看[2],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作为广大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投资管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经验表明,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养老金是实体经济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养老金通过广泛参与资本市场,可以将居民储蓄中用于养老的储蓄性资产分流出来,为市场增添活力,实现养老金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多层次对接,实现全民分享国民经济成长。但是,国家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到底是什么?对我国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简述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比国外养老基金管理的经验,得出了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启示。

2.国外养老金投资管理经验

2.1国外养老基金规模变化趋势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智利推行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行多年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基金积累制的优势在于资本积累带来的高回报,而且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各国政府可以减轻其财政负担。

在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制下,从总体来看,世界养老金的规模在不断增长,但是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的差异,养老基金的变化趋势亦各不相同。根据经合组织对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分类,对比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已经形成成熟市场的国家,其养老金规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同时养老金占国家GDP比例很高,平均占比76.7%,如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但也存在个别养老金受政府管制而规模变化较小的国家,如日本。我们发现,对于资本市场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其养老基金占GDP比重较小,但养老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像波兰、墨西哥等国。而在部分疲软市场国家中,其养老基金占GDP比重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其增长趋势较为缓慢,而像匈牙利、比利时等国则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

2.2国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情况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政府财政负担日趋加重、货币政策长期趋于宽松等情况下,各国政府管理的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投资已成趋势,并且从国外养老金的资产配置看,各国的养老基金投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而且其资产配置方式往往与本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相关。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发达、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市场波动小,风险低,为了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3],如澳大利亚、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相对的在一些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票据和银行存款等风险低、收益波动小的资产,如葡萄牙、墨西哥等国,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还有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养老基金免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对养老基金投资高风险品种做出严格规定,限制每种产品的最高投资比例,因此这些国家的养老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债券、货币基金、银行存款等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如日本、德国等。

因此,我们可知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投资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分散风险,又可以保证较为合理的收益。从各国的投资方向上来看,资本市场较为完善的国家(除部分管制严格的国家),其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在注重资金安全的同时,十分看重投资收益。而对于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其投资则偏向于保守,往往投资于非权益性的资产。

2.3国外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模式

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对养老基金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从各国养老基金管理的模式看,主要分为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主导,或者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运营的公共管理模式,以及委托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的私人管理模式。

(1)公共管理模式

在该模式下,政府将参保人的缴费集中到一家公共管理的中央基金,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通过法律专门成立的政府机构代表国家直接负责这部分资金的投资运营。因此,资金由政府导向,具有规模效应,又因为没有大量的私营管理机构参与,避免了恶性竞争现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运作高效,管理成本低,同时基金风险较小。如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香港强积金计划等都是采用该种模式。

(2)私人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基金运营采用委托管理方式,由政府通过透明、公开、有效的方式公开选择若干家经营良好的基金公司等独立法人机构,由其管理运作养老基金,并对其运营进行监督。这种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运作,主要负责研究资本市场,选择并委托业绩较好的投资机构,评估并监管委托机构的管理运营状况。受托管理机构负责养老基金的具体运营,并定期向政府管理机构提交报告。

表1 养老基金管理模式比较

3.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然而由于没有设计由现收现付制度向统账制度的转制成本消化机制,统账制度运行的结果是,个人账户的保费用于了当期退休金的支付,个人账户则空账运行[4]。据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如果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有17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达到767亿元。2011年记账额达到24859亿,空账额达22156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

对比国外的养老基金管理情况,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管理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养老基金缺乏市场化的投资,养老金增值渠道过于单一化。我国对养老基金管制十分严格,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基本养老金的基金结余额预留2个月的支出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国债与储蓄的投资方式都无法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也就难以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二是养老金管理运营体系不合理,养老基金管理效率偏低。目前,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是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监管的主要是劳动保障行政机构的基金监管部门,两者在行政上的关系都隶属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这使得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检查监管等权力都集中于同一部门[5]。因此,在目前的运营体系下,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基金管理分散,监管不力,养老基金管理效率较低,并没有发挥公共管理的优势。

三是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健全,养老基金投资未能与之建立良性互动。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尚未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产生直接的联动作用[6]。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搭建了基础平台。但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仍旧存在资本市场自身结构不平衡,投资品种不丰富等问题。反对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人认为,养老基金进入市场无异于“羊入虎口”,非但不能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反而造成养老基金风险性加大。

4.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国外养老基金投资规模,资产配置及运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资本市场环境,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养老金的规模也将会不断增大,养老金投资将走向市场化与多元化,同时随着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两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

4.1养老金投资应采用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策略。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比单一的投资模式更能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7],并且投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对我国的高储蓄向投资顺利转化,对完善直接融资制度、分散间接融资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都将是有帮助的。养老金投资多元化,多层次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逐步放宽对养老基金投资的管制,允许养老金投资于股市、债市甚至国际市场。通过对世界各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研究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养老金都偏向于投资波动小,收益较为稳定的资产。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先保证较大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取得基本收益,然后再将适度比例的资金配置在风险资产,获得超额收益。

4.2加强养老保险投资监管,改革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模式。养老基金及投资必须受到政府的管制[8],但是现有养老基金管理体系无法适应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的养老基金管理要求和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因此应将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明确分开,由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决定权与监督责任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监督管理的效果。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我国应当立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基本国情,选择既能够保证较低的管理费用,又能实现较高管理效率,实现较高收益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4.3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形成与养老基金入市的良性互动。国际经验表明,市场发达的国家,其养老基金规模以及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较高,资本市场是养老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养老基金具有规模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和资产组合优势,提现风险低、负债稳定性强,其性质类似于银行存款,具有强制性、储蓄周期长的显著特点[9]。这一特点有利于强化资本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而中长期投资是降低养老金投资风险并提高收益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以保证养老基金社会职能与资本市场经济职能为目标,构建能够实现有利于二者良性互动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丹平.浅议国外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企业导报,2012(7)

[2]韩立岩、王梅.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9)

[3]苏卫东、李竟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国外实践及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10(10)

[4]章萍.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财会研究,2009(10)

[5]王允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问题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2):3

[6]李绍光.从分形市场假说看养老金基金入市[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7]苏卫东.境外养老金入市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12(9)

[8]张健.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养老金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5

【关键词】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

1 老挝利用外资的现状

2013年老挝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58名成员,随之老挝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到关键时期。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投资者在老挝境内通过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伙企业、与老挝投资者共同进行能源开发以及设立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投资。外国投资者可以用现金、实物、技术等进行投资。自1986年老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商企业到老挝投资的金额不断地增加,2000年到2009年十年间,老挝的外资项目达1348个项目。2011年的FDI总量超过了3亿美元,人均FDI47美元,占到人均GDP的7%。2011、2012年流入老挝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3.4%、11.1%,而越南的这一比重分别为21%、20%,相对来说老挝利用外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老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量最大的行业是发电行业,其次是采矿业,服务业,农业和手工业。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泰国,越南和中国(三个国家投资加总占到60%以上),尤其是来自越南和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泰国的投资直接进入的是能源行业;越南的投资主要进入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服务,汽车租赁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中国的投资主要是采矿业与纸箱制造,装配电子产品等工业。

图1 老挝人均FDI与人均GDP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1]

图1可知老挝人均实际GDP从1988年到2012年翻了一番多,年平均增长率为5%。而期间FDI经历了两次波动,一次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次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剔除这两次波动,总的趋势是逐年增长,FDI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

2 老挝利用外资的经济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视为亚洲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原因之一。FDI理论认为,FDI作为一种资源或要素,FDI的流入增加了东道国可用于投资的储蓄,有利于弥补现实存在的储蓄缺口,其中一部分转化为东道国的投资,从而直接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和形成,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FDI 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它与GDP呈现正相关关系,例如Markiw, Romer, and Weil (1992), Borensztein, Gregorio, and Lee (1998), De Mello (1997), Flexner (2000), Zhang (2001, 2006), Khawar (2005), and Li and Liu (2005)[2]。黄华民(2000)、范迪军(2005)、 张晏(2007)三位学者对中国FDI与经济增长关系做出研究,发现FDI促进了中国的就业同时带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外溢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但是FDI会挤出国内投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是高污染行业向中国转移,进而表现为负面影响。所以有必要衡量下老挝的FDI对老挝经济带来怎样的效应。

利用老挝1988-2012年的数据检验下二十五年来,FDI在老挝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这里使用道格拉斯生产方程:y=AKαLβ,在α+β=1的条件下,左右两边除劳动力L,并取自然对数,则LN(Y/L)=αLN(K/L)+■+ε,这里的■代表经济中的重大事件,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ε是常数项。LNRJGDP人均GDP取自然对数,LNRJFDI代表人均FDI取自然对数,LNRJFDI(-1)表示滞后一期, LNRJGDZB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取自然对数。

表1 回归结果分析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

从以上回归表,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对GDP的作用具有滞后的作用,因为带有FDI滞后项的回归方程,R2得到了改善,而且FDI滞后项的系数比FDI的系数显著度高。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FDI一阶滞后的作用最为显著,甚至超过了当时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力度。而在1998-2008十年间的FDI一阶滞后的作用处于10%以下的显著,这一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处于1%以下的显著,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FDI的作用不显著,固定资本投资的作用明显。总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在老挝FD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在1998年之后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FDI的作用力度有所下降,而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FDI的作用力度不显著。

另外,FDI 对老挝不仅促进老挝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善。2006年老挝的外商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员仅为455个,到了2008年就增加到接近万个。

FDI 与贸易相辅相成。外资企业中很多生产属于“两头在外”,也就是材料和主要零部件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FDI带动了老挝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2010、2011年老挝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占GDP分别为56%,57%。外资企业对老挝出口结构的改善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在服装产品出口中的比重2005年为40.87%,2007年到了50.14%。外资企业在电力出口中占比重2005年为57%,2007年到了63%。

老挝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老挝85%以上的FDI都投资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老挝的制造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老挝的产业结构调整。FDI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市场经济经营理念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减轻了老挝经济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约束,有力地推动老挝经济前进的步伐。

由以上分析,FDI 的引入能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外贸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有力的影响。

3 合理、有序地利用外资的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FDI的经济效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再结合索姆吉特(2009)的研究:老挝应该在旅游业、采矿业、林业、发电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重点领域吸引外资。首先是大力引导外资进入旅游业,1999-2011年到老挝国际入境人数增长了18倍,而旅游收入增加了46倍,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其次是在老挝最有前途的项目之一是采矿和石油勘探。老挝的矿藏丰富,品质高,大量的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将给老挝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号称“森林王国”的老挝,森林覆盖面积达50%,这里有名贵的树木出口日本、欧洲等地,利用老挝的资源禀赋,加大优质树木的育林,实现出口创汇。第四,在老挝,水电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约50%,属于老挝的支柱产业。老挝利用其丰富水力资源,向中国,泰国,越南进行电力出口,水电工业在政府与外资的支持下,不少于20个大项目已建或在建。第五,云海(2012)研究认为老挝国内的能源运输不便利,劳动力素质不高,通讯成本过高等不利因素,阻碍了老挝经济发展。因此,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结构的调整,努力改善外资投资的产业结构,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破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协调老挝南北部经济差距,避免盲目引进外资,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落户老挝北部,缩小地方之间的差距,促进老挝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en/Pages/Home.aspx[OL].

外资经济的例子范文6

关键词:外资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euse)、资源化(recycle),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将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再利用原则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使产品在实现其使用功能以后能够多次或以多种方式被反复利用;资源化原则是指产品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被再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再循环。由此可见,实施循环经济可以把经济活动与资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在提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在90年代则开始提出源头治理的思想,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发展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低,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储备、环境容量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西部地区①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从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纷纷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改善服务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生态、电力、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实现较快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领先于全国,2007年西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7%,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7.1%提高到17.28%,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暴露出较大的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西部地区的工业虽然不够发达,但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都在20%以上。200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占全国的29.3%,而对工业“三废”的治理与利用水平却相对较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将近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为4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4.4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较低,西部地区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污染治理的投资较少。2006年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47.1亿元,仅占全国的17.4%,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污染治理项目中。2006年完成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0,7%,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污染极易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正经受着资金匮乏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资金匮乏使得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而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资金匮乏,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得西部地区的发展十分艰难。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如何妥善西部地区发展中所遇到增长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才是解决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西部地区外资投资的行业分布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出现较快的增长,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6年底,西部地区设立外商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36902家、779.81亿美元、299.35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投资企业总数、合同外资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21%、5.27%和4.37%。

外商在西部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等四个行业,1997-2006年问,西部地区这四个行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48.82%、17.81%、8.69%和6.78%,其比重之和达到82.1%,从表3可以看出。外商投资在制造业的投资最多,项目个数、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达到西部地区总量的1/2,在一、二、三产业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这种不合理的外资投资产业结构,虽然短期会对西部地区的GDP总量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却是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会极大影响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尽管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总量逐年增加,然而,从外资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投入到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技术要求高,环境标准严行业的外资十分有限,因此,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鼓励外资与循环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在吸引外资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生产模式。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政策措施对外资加以引导。

1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利用财税政策与法规鼓励外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要限制外资流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鼓励外资投入高科技以及环保企业,政府可以减免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外资生态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政府还可以征收污染税。将促使制造业企业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实行技术创新,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循环使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政府采购中。要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同时鼓励社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实行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