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1
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大大拉近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科技人员可以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了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具体体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上:一是试验效应。通过在园区内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找出成果转化的限制因素,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化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效应。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农民看到了效益,就会争相采用,从而起到了不推自广的作用。三是培训教育效应。通过示范、参观博览、现场培训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水平、了解市场信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从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构想
1、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先导性,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作为科技园区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突破,避免雷同重复建设。一是在园区摆放上,要选择一些农业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好,有独创性技术新成果的地区,作为农业科技园的选项区,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二是研究的方向应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在技术水平和生产适用的两个方面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
2、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指导农村和农业工作。因此,在建园方向上,要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先导,以“高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前提,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牢固树立农业科技园为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开拓市场结合,与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多样化需求。要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
3、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从科技园区达到高效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在选择项目上必须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一是选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选经过专家论证,且经过中试进入产业化推广的项目。除此之外,首先还要考虑投资的项目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和消费。其次,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第三要考虑产品开发前景,必须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市场预测分析,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2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发展;科技创新
1前言
以往靠资金、物质等投入实现的产业扶贫,当这些投入逐渐减少时,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失去生命力。但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的关系
2.1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巍山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单一,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相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及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深入人心,县域农业产业扶贫与科技创新的相结合,将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引入,任何产业的发展脱轨技术和知识,都将失去市场立足之地,逐渐被淘汰。而融合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之,科技创新实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创新是提升扶贫产业劳动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是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应用主体,以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主要载体,旨在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创业生存的能力,是实现劳动力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总之,在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科技创新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是不断增强扶贫主体不足的关键措施。
2.3产业扶贫强县是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重要的内源动力
增强县域经济势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扶贫是以实现贫困户的高盈利水平为主导,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和产品,以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势力水平。而以产业扶贫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必然要联系扶贫产业的具体实际。无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都要结合县域产业扶贫的具体需求实事求是。
2.4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
每一个扶贫产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不同的扶贫产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扶贫产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优势才能生存。整个扶贫产业链而言,能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基于价值链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实践。而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产业扶贫想要体现发展动力,同样要存在市场、环境等中的对等竞争。可以说,强竞争力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持久推动力,是扶贫产业谋生存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性能的关键。总而言之,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关注点,没有竞争威胁,就没有创新机制的投入,就没有新旧产业的优化重组。
3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发展的思路
3.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以农民需求为发展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惠民工程。正因为此,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群众,要注意创新工作机制,不能一味的上行下效,强行给民众灌注新技术。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以需求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实现由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向民众热衷掌握新技术过渡。尤其巍山县贫困村落较多,要引导民众致富,就要逐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满足民众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支撑产业模式发展。
3.2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立足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对基层民众而言,单纯的扶贫补贴、物质帮扶,只能起到暂时“输血”的功效,不能保证拓宽民众增收渠道。为此,要逐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逐渐向“造血”的扶贫创业模式靠拢。必须要走向基层做好实地考察,结合特色农业项目融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同时,变革实用科技推广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粗放的下乡送科技,努力做好创新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以规范基地建设向周边推广实践扩散,逐步推进优势扶贫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带动民众增收增产的目的。
3.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体现在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效耦合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应做到科技创新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满足农户需求,切合地方农业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科研含量,同时发挥龙头扶持产业的带动作用。综合各个生产环节,将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向产业发展相耦合,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科技创新,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渠道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3
1.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
2. 创新科技转化的具体方法
2.1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2.2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宏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微观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大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在这个大系统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着许多单个的指标。根据系统的相干作用原理和多样性特点,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十分全面且不重复。所以,我们在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学原理和规律。
1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坚持六个原则
1.1.1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实现两个结合
1.2.1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2.3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玉川,胡富梅.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12):58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5
一、农业文化的缺憾
1.认识上的缺憾。农业文化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而淀积、形成,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是一种等同于农耕文化的文化。的确,农业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时代的农业文化也等同于农耕文化。但是,农业是发展的,不但发展到现在,而且将一直发展下去,除非人类不再需要像粮食之类的初级产品。农业在发展上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应用着机械等工业产品和基因等现代技术,即由此而淀积、形成的农业文化无不融入了先进、现代的东西,一句话,农业文化也应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2.研究上的缺憾。也许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人们几乎没有对农业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抑或仅研究农耕文明时代的农耕文化,抑或仅研究农业文化的某些枝节问题,如甘蔗的种植行为和品尝行为等,而对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如农业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则几乎没有进行研究,致使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能够反映整个农业发展、特别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文化。
3.使用上的缺憾。由于认识上和研究上的缺憾,特别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反映整个农业发展、特别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文化理论体系。因此,在实践上,农业文化对农业的作用,仍处于经验的层面、零碎的层面、机械的层面,而未能从科学的、理性的、有序的层面上反作用于农业,指导农业发展。
二、农业文化的理性思考
1.农业文化的概念。什么叫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指的是一种以自然为载体,以生物为对象,以农业情结为核心,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生产、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2.农业文化的特征。农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规律性。即农业文化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运动规律,大凡农业文化都会遵循这一规律产生、形成和发展;同时,这一规律能为人们所认识、所揭示、所掌握、所运用,从而能够在人们意志的正确支配下而健康地运动和发展。农业文化的规律性集中体现在,农业文化是文化大系统和农业文化本身的相融合,是农业与文化的统一体。
(2)自然性。农业以大自然为载体,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大自然。因此,农业文化势必具有自然之特性。具体表现在,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及其运动规律,特别是农业生产生存和发展藉以依赖的综合运动规律,无不构成农业文化之基调。因此,可以说,农业文化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
(3)生物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人们通过水稻、甘蔗、菠萝和猪、牛、羊等农业动植物对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来生产稻谷、糖料、水果和肉类等农产品的过程,因此,农业动植物及其生长发育规律自然构成农业文化之主调,或者可以说,农业文化是生物与文化的共生体。
(4)历史性。农业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伴随石器时代的到来而开始,尔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农业也随之而不断地发展。显然,作为与农业形成统一体的农业文化,自然也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这就是农业文化的历史性。
(5)纵横性。农业是一个大产业,就内部来说,涉及农、林、牧、副、渔五个行业,涉及产、供、销三个环节,涉及生产、科研、教育、管理四个系统,就外部来说,涉及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农资、供电、金融、交通等涉农单位,而每一行业、每一环节、每一系统、每一单位的发展,都会淀积、形成相应的文化。因此,农业文化在有其固有特点的同时,无不与这些内外部的各种文化相包涵、相交叉,从而体现出纵横性。
(6)产业性。农业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一切行为规范都要围绕农业这一产业来进行,其价值集中体现于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追求上。
3.农业文化的结构。农业文化的结构主要有:
(1)资源层。这是农业文化最原始的状态,最初步的层次,也是农业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温床,以自然的方式表现着,表现着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其遵循自然资源运动的方式。
(2)田园层。这是农业文化的物化形式和直观表现,包括田园(包括耕地、牧场、林地和水域等)、生产设施(包括水库、沟渠、道路、农机、机井、电网、棚架等)和农业动植物(包括农作物、林果、畜禽和水产品等)以及其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粮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包括树木和花卉等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包括猪、牛、羊和鸡、鹅、鸭等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包括鱼、虾、蟹、贝和藻等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归纳起来不外两方面,即农业生产及其农副产品。
(3)行为层。这是农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即人们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行为,包括农民在种田中表现出来的生产行为,包括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表现出来的科技行为,包括农业教育工作者在农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包括农业管理工作者在农业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表现出来的管理行为,还包括银信、农资、供电、财政、税务、工商、交通和宣传等涉农单位在农业服务中表现出来的涉农行为。
(4)知识层。这是农业文化的知识形式、技能形式,即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而用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知识、技能,是实践的经验,知识的累积,技能的升华,一般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出现,如文章、报纸、杂志、书籍、音像和电影等,包括农业科普、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5)精神层。这是农业文化的最高形式、哲学层面,也是农业文化的灵魂所在、价值体现,更是资源文化、田园文化、行为文化、知识文化的升华,指的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形成起来的、而又有益于、有利于农业生产本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理念、职业道德、行为准蝇。进入这一层面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成为其生命存在的方式,生活活动的内容,精神粮食的源泉,价值体现的形式。
4.农业文化的功能。农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
(1)导向功能。农业文化是农业的文化形式,也是农业与文化的统一体,因此,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即具有引导农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基于此,培育、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先进的农业文化,就能引导农业朝着积极、向上、先进的方向发展,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农产品。
(2)联贯功能。农业文化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淀积,因此,它具有联贯功能,即具有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有机地联系、贯穿起来的作用。一种文化,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不但能够用文化的形式将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记载下来,而且能够用文化的形式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贯穿起来。例如,刀耕火种作为实物虽已灭迹,但作为文化仍然存在。
(3)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当倡导的是积极、向上、先进的农业文化时,就能把从事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从事种田的农业生产者、从事科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从事教育的农业教育工作者和从事管理的农业管理工作者,以及所有涉农的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而努力、而献身,从而使其行为得以规范,知识得以应用,能力得以发挥,理念得以升华,价值得以体现。这就是农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4)协调功能。农业文化既是资源文化、田园文化、行为文化、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又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具有四方面的协调功能。第一方面是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使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人的需要;第二方面是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各自的利益都能在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这一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得到相应的发展;第三方面是协调农业内部与涉农单位的关系,使它们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涉农单位的发展;第四方面是协调农业与社会的关系,使农业既能在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发展,又能与社会其他系统互促互补,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科技在农业上的体现范文6
(1)农业科技中涉猎多个学科,例如植物学、化学、昆虫学、遗传学、育种学、经济学等,所以农业科技的研究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解决农业生产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而且,科技成果的应用,还需要综合配套措施,以确保效果。(2)由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周期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密不可分,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因此研究和开发农业科学技术不可一蹴而就,大多数项目的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渐进式的。(3)要从实践中寻找课题,并且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所以必须将"科研"、"教学"、"推广"这三个环节融会贯通,共同强化,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整合与共享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把项目作为凝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的载体和平台。(4)由于地域性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域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科技创造。还有就是在地域要求方面,不仅仅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等特点,没有最好的科技,只有最适合的科技。(5)创新永远是科技研究的主题,在农业科技发展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
2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
(1)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科技进步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能够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2)我国面临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局面,所以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而这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实现。(3)要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飞速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唯一出路。只有大力发展,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健全的机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业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健康、经济、环保以及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实践。(2)在确保农业科技的公益性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龙头企业、科技试验园区等形式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科技、经济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够集结优势力量,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优质平台。(3)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人才的运用上,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让科技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4农业科技进步的举措
(1)通过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结合生产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开发创新科技,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各级农业部门借助网络化、咨询平台、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的交流。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建立的各类栽培技术数学模型、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3)农业资源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命脉,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在此处得以体现。要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业科技中的多学科和多种科研成果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有效的行政管理政策。
5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
(1)过去30年里,随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已经培育成功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万个,优良畜禽和水产新品种近100个,促进了农业品质的更新换代,为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和肉、禽、蛋、果、蔬、水产等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农业科技事业适应了三农发展需要,为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基本目标。(3)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稳步提升,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的实施,让大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4)农业科技进步有效突破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瓶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广大农村各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现状,依靠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鼓励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科研、推广、示范、生产、销售的农业经济体系。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