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1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是奥苏伯尔的代表性理论,它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倡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文章主要从有意义学习、组织者策略和三大驱力动机三个方面阐述该理论,并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有策略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给予激励。

关键词

奥苏伯尔 认知结构同化 有意义学习 组织者策略 驱力动机

一、奥苏伯尔及其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认知结构论者,主要从事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他在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由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是其学习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基础。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他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同化”。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主要包括有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三大驱力动机。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二、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有意义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他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并且,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受学习材料性质和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有意义接受学习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龄前儿童生活经验少,背景知识不足,成人的教授对他们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有策略地进行“讲解教学”,促进幼儿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对儿童的原有认知状况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幼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学习过程了解幼儿头脑中已经有了哪些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以幼儿已有认知作为出发点和桥梁,找到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切入点,选择与幼儿原有认知产生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而后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新知识的呈现,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促进二者的同化,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教学内容呈现得当的同时,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更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应尽量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习者主动内化,使新知识内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历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幼儿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情况,适时地做出调整,切不可一味地唱独角戏。

(二)组织者策略——有策略地对幼儿进行引导

奥苏伯尔提出一种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提供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用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心向。

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进行讲授前,先向幼儿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以及主题等上层水平结构,幼儿一旦掌握了上层水平的结构,就会将这一结构作为框架,去同化、吸纳新的材料,有效地加工信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材料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次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给幼儿呈现新知识之前,最好有一个巩固以前认知经验的阶段,确保幼儿为建构新认知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先传授具有最大概括性的概念和原理,再进行具体概念的讲授。注意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安排和组织活动。教师还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既要考虑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又要顾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程度、清晰度与稳固性等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好动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幼儿教师在呈现材料的时候,要努力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图像信息,像多媒体的运用。举例来说,在传授有关地图和地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地球和各大洲大洋,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让知识的同化更有效。

(三)三大驱力动机——不同动机施予不同的激励方式

奥苏伯尔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动机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他提出的三种内驱力主要包括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源自学习者内部的动机需要,是学习者要求理解知识、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些需要大多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心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完成某项工作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驱动力,它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满足,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渴望。 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力,指学习者在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时候,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附属内驱力是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逐渐下降,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赞许和奖励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受到这三种不同的内外动机的影响,也就是受到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可以发挥的就在于如何更好地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运用教学艺术和智慧,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这也要求幼儿教师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在与幼儿接触中的评价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当幼儿的观点不成熟时,教师不应责备;对于幼儿虽不成熟但有创造性的观点,教师尤其要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使幼儿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另一方面,幼儿存在个体性差异,教师应了解和正视这种差异,尽量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驱力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恰当地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能够使幼儿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琪,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陈崎.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孙秀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模式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理解与运用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比如种田这件事是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师范学习时,教育学老师为我们通解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论仍记忆犹新。踏上工作岗位后,又通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μ障壬的“教学做合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每每翻阅陶先生的著作,细细品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总有全新的感触在心头荡漾。

一、走进生活,初尝“教学做合一”带来的甘甜

教学中,我发现课文《秋姑娘的信》所描写的内容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孩童来说,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与几位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到郊外,一起聆听小鸟的叫声、拔来满把的芦花、捡拾树枝野炊……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游玩,放飞心情,还时不时地用相机抓拍下精彩的瞬间,留住所有的美好。

执教《秋姑娘的信》时,伴随着轻音乐,我们一起观看PPT,静静地再次享受在大自然中的那份惬意、那份温馨。那时那刻,我们一同陶醉在美丽的意境里。每个学生在看看、听听、闻闻、想想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中,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以此为基础,学生的想象、观察、创造和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真正形成了“大语文”教育观。

在孩子们都弄清楚秋姑娘给谁写信,写了什么后,我再适时提问: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信上又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给出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秋姑娘还会给大海里的鲸鱼写信,告诉它海面太冷了,还是回到海底去吧!秋姑娘还会给南极的企鹅写信,让它捉鱼时,小心别被大冰块撞伤了!秋姑娘还会给小蚂蚁写信,告诉它赶快把食物储存好!秋姑娘还会给乌龟和蛇写信,问它们找到冬眠的地方没有?……

通过精心设计,自己初次品尝到了实践陶老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甘甜。对我而言,再学习,再实践就成了必然。

二、激烈争辩,欣赏“教学做合一”盛开的鲜花

以本人主持的“走在‘行知’路上――漫谈‘教学做合一’”沙龙为例,也可看出在学习、实践“教学做合一”理念时,我们每位教师心头都会绽放出朵朵鲜花。

李:在我看来,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效益的。所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张:我对此持不同看法。我在四(2)班教“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汇报交流时,学生结结巴巴,无从说起。最后,在我的充分引导下,才初步理解了试商的方法。到四(1)班教时,我做了调整,没有让学生去讨论、探索,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看前三位……效果还不错,只有两位同学做错。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去教,效果不理想;学生根据我教的法子去学,效果反而好。我感到很困惑!

主持人:是的,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隐性的工程,不要用短期效应,用急功近利的想法来评价学生的所得。因此,请张老师大胆去实践,相信美好的教育一定会有美好的影响。

凌:其实张老师的两个课例都在实践着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教学做合一”。第一课例的“做”是既动脑又动手,是全方位的做;而第二课例的“做”比较单薄,只是技能上的模仿。从效果而言,可能第二课例的效果比第一课例的效果要好一些,这不是你操作上的错误,也不是“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没有实践意义,而是因为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左右着你,小学生比较适应接受式的“做”。

主持人:相信几位老师的想法、困惑,也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今天,正好有我们的专家、领导在场,何不趁这个机会,讨教我们的引领者。

专家:吴岗教授说:“经过很多国家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些结论,前人已经有了研究结果,我们没必要再去研究,该接受的就接受了。原来说学习一定要操作,和陶行知的理论也是相吻合的。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我认为“做”就是“动脑筋”。在教育质量上台阶的今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如果以教学的眼光看教学,你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如果以教育的眼光看教学,你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学生的成功,更多的是学生的成才!

……

从这段实录中不难看出,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在学习、研讨、实践着陶老先生的理论。虽然我们在学习、实践中还往往有迷惑产生,但我们一起分析成因,一起分析得失,坚信陶先生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光明的。

三、引领练笔,收获“教学做合一”丰硕的果实

“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思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小池塘》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有成就感,我先请他们仔细观察原文与下水文的异同,发现出示的下水文与课文只有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与原先的不同。孩子们一观察,一分析,都蠢蠢欲动,因为在他们眼中这可能算是很简单的练笔了。我示意孩子们慢些拿笔,再作引领。我让孩子们找出数量词“一座、一颗颗、一节节”,趁此机会让他们说说所知晓与掌握的一些相类似的数量词,为下面的说话、写话打好一定的基础。我再以“一()饭”为例,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的回答比我预设的要多得多,真的不能小看了这些可爱的精灵。他们给出了许多答案:一口饭、一碗饭、一桶饭、一锅饭、一勺饭、一顿饭、一餐饭……

看着孩子们得意的神情,我趁热打铁,问:“还有什么发现吗?”看孩子们冥思苦想,还是不能回答上来。我轻轻在这些词下面画线:五彩、闪亮、长长、行进。孩子们恍然大悟,惊叫起来:“知道了,知道了!”于是,我及时在黑板上写下“()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练习,然后交流,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样的分解式引领下,孩子们再来完成这次练笔的任务就能水到渠成了。孩子们一气呵成的得意之作正是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出的丰硕成果。

陶行知是一位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先驱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走近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教育理论,让那些真知灼见根植于我们心中,落实到我们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3

一、关联理论概说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有关交际与认知的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到推理的过程,认为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纯粹的编码、解码活动,而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推理活动。语言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交际意图;而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双方之所以能比较默契地相互传达和接收信息,主要是因为在交际中具有关联性。

1、交际的推理特性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

2、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最佳关联Sperber等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4、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使用关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即原话语和转述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这种解释性的相似在于明说和暗含的共享。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其共有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

二、从关联理论来阅读理解

1、阅读就是理解文字材料明说与暗含的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交流,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但要了解明说的思想含义,更要准确地把握信息发出者文字中暗含的意图和用心。所谓暗含就是说话人意图的间接表示,是要在弄清明说的文字基础上,经过细致的推理分析才能明白的意思。那么,作为语言文字交流形式之一的阅读理解,也包括明说和暗含两个方面。而作为文字材料的读者或学习者,不但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明说。更要清楚地明白,文字表层以下那些隐藏的暗含。有时候,后者才是语言交流双方更为看重的东西。

2、阅读理解即是分析推理的省悟过程。当然,它也是有意识有目的认知过程。作者写文章或材料时,不但有写作的信息意图,更多的还是背后的实际交易目的。而作为文字信息的接受者,和后来的学习者,不仅要理解文字信息的表面含义,更要深透地掌握其交际目的,这样才能保障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最后成功。这就要求读者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透过字里行间的文字词汇,进行认真地思辨解码和分析推理。把作者费尽心机地通过摆弄文字形式,所要达到的最终交际意图,彻底的搞清楚。然后,才便于发出自己的见解言论和行为反应。

三、最佳关联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和规律,根据课文或语言材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于语境间的知识差异。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尽可能地减少作者与读者间的语境知识差异。为学生创造一种小范围的语言文化环境,积极寻求最佳关联。 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地把握理解全文,多筛选一些助于阅读理解的指导性关联信息。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认知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关联材料,以便学生自己找到最佳关联,达到最好的理解程度。

2、用问题教学法突出阅读材料的明示。阅读理解教学也是一个由明示到暗含的过程,因为读者要通过作者明示的信息,才能逐步地理解其意图。要强调学生对明示内容的仔细研读,只有充分理解明示内容,才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暗含意图,这也是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

3、教师要发挥信息接受和原出者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做好这一重要角色,不但要熟读课文,寻找关联信息形成语境假设,还要先自己进行思辨和推理。而且,要把这一过程介绍给学生,要他们认真的理解应用课文材料的成果。学生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个过程,就能形成与原文平行的新语境假设,并凭此语境假设寻找到最佳关联,进而更深层次地思辨推理。以更好地掌握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4、寻找最佳关联应克服的陋习。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常见的习惯错误,就是一句话对着一句话的直接翻译其词义。甚至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地阅读翻译理解。一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等就立即要查字典,这样不但耽误阅读时间,更无法保障理解的质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达不到整体认知的效果。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4

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英语听说技能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而使学生掌握听说技能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目前,学生的听力水平尚不尽如人意。长时间以来,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通过多年英语学习后能够看得懂文字,却听不到声音,更张不开口说英语,形成了“哑巴英语”。在我们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去教学生如何去听,并在听的过程中穿插说,而更多的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认为学生在接触过大量的听力内容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听力方面的技能,无需向学生讲授如何去听。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然后回答问题,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解决自己听力上的问题,进而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丧失便成为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老师,如何搞好听力教学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听力教学中的听说关系对其的影响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听说关系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二、目前英语学习者在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中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无疑还是因为考试分数的原因而备受青睐,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只要会做题,其他可以放松。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注重语法和词汇,学生很少有机会上听力和口语课,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入学后普遍不适应。由于听不懂,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学阶段的听力课时较少。虽然教育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长时间了,并且很多学校也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先进的工具,但是在课时安排上,听力课却一周只有一次,多的也只有两次,并且往往两次连上,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不理想。最后,由于听力教学课程的单一和固定造成学生对听力课程逐渐丧失兴趣。尽管在听力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现状出发,从教学本身出发,在听力教学中处理好“听说关系”对听力教学的影响,找到听力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听说关系在听力教学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同样,在听力教学中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听力教学中,学生通过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因此,在说之前要经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是相互影响的。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听力课上,听力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学生要集中精力接收听力内容和语速,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听说关系对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四、如何实现听说关系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焦虑;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90―01

脑血管介入是应用于脑血栓或者脑梗塞高发的老年人群,是维持老年人生命健康最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该手术毕竟是一种脑血管创伤性治疗,针对这一特殊性质常会引起患者的情绪抵触和恐惧,脑血管介入术对每一个患者而言都是一次严酷的考验和伤害,由于手术的特性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一定的破坏,甚至会因为过度恐惧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常规的工作方式只是机械地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对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关注不够。我院术前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肯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 ~2013年1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26例。均符合我国修订的神经介入治疗疾病诊断标准[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3±13)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8例,颈动脉狭窄9例,颅内动脉狭窄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对照组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13)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7例,颈动脉狭窄9例,颅内动脉狭窄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5例。两组一般条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均已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对病变部位加以检查和确认。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或者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明确病变部位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和病情性质,通过微导管,在导丝导引下,把相关药物、球囊或者支架等置人病变部位。

1.3 护理方法 行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手续,护理人员以真诚热情的态度想患者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管床医生及护士的详细信息和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减轻患者因为重大疾患产生的焦虑恐惧行李,逐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术前就手术原理、过程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使患者尽量全面了解自己即将进行的手术有何疗效,针对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对于患者有疑虑的地方,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慌和对疾病预后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和决心。术前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并不是护理过程的全部,应该也做好患者家属特别是配偶的心理辅导,因为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来,积极的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的最佳方法。针对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尽量让患者明白神经介入的意义,并且阐明不会因为异物的介入而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并且对今后的有可能发生的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3 判断标准[2] ①:采用SAS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②:采用QOL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QOL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更低,术后生活质量更高(P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脑血管病变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脑血管治疗具备明显的优势,且预后良好。但是因为脑血管疾病本身对患者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灾难,所有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多来源自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以及手术本身的恐惧,患者常会担心因为有异物介入脑部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担心异物会导致更严重的脑部疾病出现,从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总而言之,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实施,还会严重降低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性[3]。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加强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消除恐惧感,也能加强患者对手术施行的必要性认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心理负担,消除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以提升手术治疗质量。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对疾病本身和手术治疗有了深刻认识,不仅不会出现不必要负面情绪和负担,反而会主动配合手术和药物治疗,大大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增进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可以大大增加患者的信心[4]。最重要的是,患者自身心态变积极后会更加自如的应付自身疾患[5]。

参考文献:

[1] 廖金娥.心理护理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6(1):6-7.

[2] 沈思媚,黄晓丹.心理疏导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术消除焦虑和心肌缺血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4):99-101.

[3] 盘雪梅,凌活.心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焦虑心理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2,11(9):193-196.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观察力;敏感性;写作;有效途径

一、运用精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想象力

从小学、初中至高中,语文教学逐步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语文成绩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这一课题上,思维的局限提高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漠视的心态,无法在阅读中了解真意。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偏重于考试,局限于课文、徘徊于课堂的范围,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程序性地简化了课程的安排,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进而令学生墨守成规,只会答题、不懂延伸。这样只会加剧学生对课本知识越来越厌烦,教师对上课也是越来越不当回事,失去原有的工作热情,从而对自己选择的职业产生疑惑。

鉴于以上误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紧张的学习课标而忽略了对课堂环境氛围的创造,如,课文《荷塘月色》,在教学中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板书的直接导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荷塘幻灯片投影播放;随着画面的渐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在学生的脑海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荷塘意境。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描绘,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提醒学生注意聆听、阅读,刺激学生感官;在播放完毕后,列举问题,引导答案,延伸拓展文章抒发的情感,让学生自主讨论,放宽学习氛围,缓解学习压力。

第二阶段:以作者情感的导入,引发学生自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逐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及意义,并解释重要词汇,在习题的帮助下,加深学生对课文解释的印象,渗透知识的运用,借以领会全文。

第三阶段:让学生朗读背诵、回顾全文、总结分析,最后让学生放飞思维述说读后感,支持鼓励学生的不同看法,勇敢创新。

至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感受课文的情境氛围,既能自主思考,也能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拓展和思想感情也会在这种情境中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学生观察力、敏感性的培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成果主要在写作方面得到体现,词汇的丰富、

语句的流畅、创意的实施、无一不在写作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当今的学生,会的只是造作文、抄作文,却不会写作文;就算写出来也大多是滥竽充数,不仅死板单一且语句不流畅,也没有丰富的感彩。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的往往不是多加练习,而是要学会怎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亮点,才能显示出眼光的敏锐;只有从简单的事物中挖掘出所融汇的意义情感,才能引发别人的深思。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课文《哈姆雷特》中,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用简单的文笔述说了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文中作者用灵敏的洞察力描绘了人物动作和形态,

使人物变得生动;又用细腻的对话描写敏锐地展示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冲突,令人情不自禁地以身代入,像文中“……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哈姆雷特最后说的这句话,结合课文节选部分加以分析,询问:“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内心世界?”在学生转动思

维充分地发挥想象融入意境氛围感受作者写作心情的同时,加以引导;令学生模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式,教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事物,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敏感性。

敏锐的观察力能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对一瞬而过的事物充分展开描绘,为内容添加更多色彩。而敏感力的发挥,会让笔下的角色注入灵魂,舞动起他们的臂膀,从而令读者流连忘返、持续地遨游于故事的海洋。

三、教学的活用,启蒙写作的灵魂

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教导学生对人物、文章、诗词的人物情感、社会背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从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转动自己的思维,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与感情融汇。只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展开多种模式的引导,步入实践,令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汲取容纳后,才能掌握教师所授教的知识,更好地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赋有灵魂的作品,使文章不再空白单调,

笔下所描绘的色彩将更加绚丽多姿。

四、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吃透课本,学会灵活运用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虽然我们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语文,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紧抓课本,整理出知识点和难点,条理性地有规划地进行教授。学生课下积极回顾课上教师讲的知识点,不断复习、不断学习,吃透课本,灵活运用在平时的写作中,

要知道课本上的不是自己的,但是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就是自己

的了。

2.善于观察,丰富大脑

要知道语文无处不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自行总结。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善于观察不仅能够丰富视野还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多思考勤动脑,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字的敏感度。

3.多读课外书,提高知识储备量

现今市面上的图书是越来越多,种类也是层出不穷。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一般的图书都要阅读一些。用心灵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到好的书籍时,可以将读到的好词好句进行整理摘抄,多读多看,用自己的想法去感受作者独特的见解,在自己下一次的写作中也能出口成章、学以致用。所以说,学生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感受到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写作心境,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4.联系实际,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许多写作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让人们读起来有空虚感,觉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才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致。所以,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蓝图,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还可以经常到处走走,感受不同地区、不同人民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增加生活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素材。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培养应该从教学出发,灵活运用教学,使其生动化、多元化,再结合,拓展学生思维,以此融进写作,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2010.

[2]黄卫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潘涌.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