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分类号】G645.1
1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体育对培养这些素质、能力的作用
1.1 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首先是在观念上能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有敢于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的胆识和气概,对未来有必胜的信念。其次,在实践上要积极投身于改革和社会实践,有坚韧的改革精神,善于探索和创新。而体育锻炼对于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坚定的信心和坚忍的毅力可以说作用显著。
1.2 具有勇于竞争、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
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它能推动社会、集体或个人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又是以广泛的合作为基础的。以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体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对这一对立与统一的阐释最为精辟到位。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都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与统一,特别是在集体项目中,合作是致胜的首要条件,竞争又是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1.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第一个人口高峰的来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这无论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来讲,都是巨大的考验。体育锻炼的本体功能就是强健体魄,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对人心理素质的锻炼作用,同场竞技,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说心理素质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心理、身体各个方面素质都会大大提高。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
2.1 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上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不仅要有广傅的文化知识,更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作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但是,仅凭每周1~2次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达到漫长事业路途对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不再参与体育话动,进而出现许多精英人才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因身心原因事业衰退,甚至英年早逝,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2.2 高校体育教育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材大多仍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材是按竞技体育的要求和规格编写的,,没有体现今后社会发展对体育真正需求的内容;另外,在体育教材的编排方面也是按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线,违背了现代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群体活动。
2.3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化,仍以教师为中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先后设计出如“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等模式.
3 新时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对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推动作用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面对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特别是人才观。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同时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凡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使我们改进教学素质,把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3.2 良好的身心素质
体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加要育人。所以,体育教师还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行为意志、情感、道德思想等心理健康的重任。常言道“育人先正己”,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人格、情趣、爱好的影响巨大的,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进取精神、广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思、顽强的意志才能给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从容不迫地承担工作压力,适应条件环境变化,保证教学和训练工作的顺利完成。
3.3 精深的业务能力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教学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及创造发展能力等。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学生心理完善,人格完善和未来生存适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基础现状和条件来调整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高等学校不仅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创新是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和常规、积极从事创新活动,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寻找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突破点。具有良好的求知欲、进取心和意志力,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创新求异,开拓体育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M].人民教育,2002(1)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45-03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3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思想文化素质、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认为:“成人教育对于今天世界上许多成人来说,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新要求的人们来说,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到高级训练的人们来说,是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应奉行终身教育思想,促使人们走向成熟,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美好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而担负成人教育使命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适应群众终身教育需求,创造条件开展各类培训,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成人教育的活力和魅力。
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总体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之间的社区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比较薄弱,这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要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等的创建工作,面向各类成人举办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实施“教育富民工程”、“两后双百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新市民培训工程”等,在终身教育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农村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构建农村终身教育的网络体系
当前农民的终身教育问题虽然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受广大居民自身主观意识的限制。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要以人为本,除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成人教育中心校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及有识之士的努力外,还需要乡镇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始进程中,村居一线的干部和广大公民还普遍存在对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乡镇内的各类组织对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支持度还不够,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不够高。二是受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制度的限制。乡镇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往往人治的成分大于法治,制度的不完善使终身教育、社区教育难以开展。三是受管理体制的限制。涉及社区教育的部门较多,每个部门都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工作,政出多门,比较混乱。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觉得应以农村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构建农村终身教育的网络体系。加快推进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成人教育中心校要深入村居、田头,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内涵,积极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氛围。沉入基层,贴近农民,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民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本地条件适合做什么。通过宣传发动和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使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成为农村乡镇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主阵地。
二、以专业教师为骨干,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根本之所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制约农民教育的关键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师资水平偏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无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是从中小学校调进,他们年龄偏高,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又微乎其微,这些教师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无力去指导和培训农民,更谈不上为农民终身教育服务了。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吸引人才入手,引进新毕业的各类专业毕业生到成人校,并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晋级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实行同等待遇,使这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从而改变现有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教师队伍不合理的状况。另外,农村终身教育的教师队伍只靠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选拔和配备一支学科齐全、专业技能过硬、数量足够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农民终身教育现状,提升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质量的当务之急。成人校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远程教育的优势,借助国内外名师的力量开展农民终身教育。
三、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活动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网络资源;多媒体;考核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使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成功。教学中实行信息化教学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通过信息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教师通过信息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在教学中,信息教学很重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学也很重要,只有教师专业能力强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前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一、利用好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只要你打开网络就可以收集来自各个地方的信息和资源,多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课题的内涵,并且了解到更多的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到更多的有关课程的知识,有助于教师的备课和学习;在教学经验方面,网上也有很多名师分享的教学经验或是教学录像,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教学的专业性。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社会的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网络资源,用网络信息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授课
在现代的教室里大多配备有多媒体,多媒体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师在授课中遇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或是事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地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讲细胞或是讲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小视频或是图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多媒体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个助手,在声音和图像方面都给予教师配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既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又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多接触新知识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变得知识渊博、思维宽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触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拓宽知识面,多读报了解国家大事,使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读书、看报、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就是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就要多鼓励学生多接触知识,只有学生多接触知识才能从知识中获得信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缺点,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和学生交流、合作,还要学会和自己的同事交流、合作。和其他的教师一起交流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或是在教学方面自己的心得就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会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体味到教学时的正确方法。教师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会彼此借鉴、彼此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五、严格对待教师的考核
很多地区都存在教师教学不专业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些学校对教师要求不严格,有些教师并非是这个专业却半路出家从事此专业的教学。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对于所教的课程都是“一瓶子不满”,那怎样去教给学生知识呢?所以学校一定要严格抓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文凭和专业知识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使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就是专业人员,只有首先在知识上拥有专业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教学水平更加专业。
教育的信息化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对知识还有社会都有更深的了解,而且教育信息化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好身边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或是器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当然,教育信息化也需要学生自觉吸收信息,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也去自主地收集信息。
教师的专业性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带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道理,所以教师自身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方面都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学校也要做好对老师的考核,监督教师走向专业性的教学,监督教师的教学,对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负责,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江.论教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5
“尊重”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形成良好品行的开端,是自信、宽容的人必备的精神品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因此,在美国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学生随时随地都会体验到被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独特的个体,学生在充满尊重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学会自尊自爱,也会给予他人以尊重。
一、渗透“尊重”的美国小学教育实践
1.尊重体现为学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除劣势群体和优秀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该法令体现了从政府层面意欲实现平等,希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愿望。
美国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为所有学生提供便利的入学机会;免费的班车确保学生正常上下学;丰富的免费图书资源和便利的借阅程序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阅读机会。不仅如此,学校还会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细致、具体的支持和服务。例如,学生可以申请免费的早餐、午餐和学习材料,这些制度和措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丧失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
美国小学存在各种各样的体现学生平等并缩小学生之间差距的项目。例如,ESL项目是针对进入美国的非本土学生语言提高而设立的项目,学校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单独抽离出来配备专门的语言教师进行辅导,提升这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此外,一些学校还设立了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项目,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项目,即要提高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的阅读水平,由学校配备最好的教师对需要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也会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笔者所考察的一所小学采用“教师轮班”制,即同一班级的学生有机会感受其他教师实施的语言或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2.尊重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性
进入美国学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美国小学不会让人感受到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美国小学生之间不会进行比较、不会树立典型,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享受尊重。
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美国小学强调学生的“集体性”表现和平等的参与机会。在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中,学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笔者曾经参加过美国学校的表演活动,各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依次轮流上台,唱歌、跳舞、打击乐合作,没有主持人,也没有主角,学生演出的机会是相同的。美国学校的教师指出,通过这些集体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个体角色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同学之间良好的合作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同时,美国小学的运动会强调“运动的乐趣”,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不会根据个人水平进行甄选,也不强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每一位坚持跑下来的学生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
美国小学的尊重教育,突出表现在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佳,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领导才能;或许他们不擅长写作,但有艺术天分,画画和手工艺作品很棒。笔者在参加美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时发现一位本土的小女孩,语言不好,每天会单独参加学校的ESL课程,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由衷地赞美她的艺术天赋。
3.尊重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美国小学的尊重理念不仅表现为视每一位学生为平等的个体,而且也体现在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上。课程的螺旋式编排,保证学习内容的递进,也给学生提供了弹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会留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材施教。
美国小学的“两端教育”做得都比较细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有单独的补习课程;天才儿童也会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同一班级里,教师也会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有机会得到教师提供的“额外数学任务”;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会在班级和图书馆的分级阅读书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还会单独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日常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经常会按照孩子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分层,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有人曾经试图运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描述美国小学是如何体现“尊重教育”理念的:教师在让学生发卷子之前,对这些学生说:“要记得没有表情哦!”避免学生看到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的表情,而面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时会露出同情的表情,以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这些学生各有所长,他们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二、尊重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实践的启示
1.尊重应体现在教育氛围和环境创设上
尊重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知到被尊重,才可能真正建构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教师拥有的平等教育态度是尊重教育的体现;以学生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环境创设也是尊重教育实施的表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隐私的保护同样是尊重教育的表现。
美国小学的教师会对学生说“请”、“谢谢”、“对不起”。美国小学举办活动时,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女同学先取餐,鼓励男同学尊重女同学,做个绅士。教师会尊重学生的隐私,他们的成绩单会单独用信封封好,直接投递到家长手上。如果我国学校教育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充满尊重的教育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直观体验中了解尊重,这样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最有力量的教育。
2.尊重应指向学生自信心的建构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教师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不自卑。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具有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怀着欣赏的态度肯定、放大孩子的独特性,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被尊重。
有人说,美国学生各个都充满自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尊重教育让这些学生有了自信心。自信源于自尊,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尊,然后才会有自信。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是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自尊首先来自外界的尊重,实施尊重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拥有闪光点。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范文6
>>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途径比较及启示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成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回归生活世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向度 网络社会新常态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生态初探 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实践取向下的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缺环及对策研究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之比较 多元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 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创新 论高校核心价值观“三进”的常态化 漫议“学校核心价值观”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启示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西点军校核心价值观与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积极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认知、培育、践行与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方法研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风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姜卫平.新加坡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7).
⑧
参考文献:
[1]俞步松.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中华文化寻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黄进.论核心价值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J].学术论坛,2008(9).
[5]南宏宇.核心价值观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比较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1).
[6]贾仕林.美、日、韩三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0).
[7]包霄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1).
[8]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