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时代基础教育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1

本世纪初,教育部下发了有关深化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这一提法虽然给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从整体上来看,在传统思想特别是唯学历论的思想影响下,职业教育的环境难以得到根本好转。以计算机教育为例,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与国家提倡职业教育的大好环境有所不符。

1 中专计算机教育的“难为”及其原因

中专计算机教育本就处在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中间,既没有前者的理论研究特点,又没有后者的初中培训能力,处境比较尴尬。具体而言,当前中专计算机教育的“难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观念的落后,可以从教育内容的落后看出。当一项新的计算机技术已在各大企业得到广泛运用后,在中专计算机教育中依然难以见到其身影。如PHP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互联网环境下的主要技术平台,是现代计算机人才的必备技术之一,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却没有开设此专业。

同时,现代计算机人才的重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很多中专学校将提高学生的打字能力作为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将计算机编程水平作为动手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与教育观念落后相比,现代中专学校市场意识的淡薄,将更加伤害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缺乏市场意识,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跟不上市场需求,一些本应裁撤的专业得不到及时裁撤,应该增加的专业不能及时增加。因为缺乏市场意识,使学校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差很大,学生在人才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就业困难。很显然,没有好的就业率,说明学校计算机教育的不合时宜,进而会对专业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1.2 现实环境不理想,办学条件不好

从整个社会来看,在唯学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中专教育的理解不正确,也没有给予中专计算机教育正确的对待。用人单位总希望招聘的人员学历更高些,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大学。社会对中专教育的看法,使中专计算机教育受到很大影响。

一方面,难以获得好的师资与生源。往往好的教师都不愿意到中专学校来,甚至以前进入学校的教师也找种种机会离开学校。即使是进入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再获得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很容易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与教师的不理想相比,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中专学校学习,得不到好的生源,更是极大地限制了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办学条件不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中专学校则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无论是财政资金的投入还是社会资金的投入,都比以前要差得多。计算机机房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需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3 校企合作不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而言,将企业引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就开始接触企业运作模式,使其在毕业后可以第一时间适应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中,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学校的招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实践安排等方面都提出不同要求,更是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融入特定的企业文化,缩短其适应企业的时间。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可以为学校提高就业率的校企合作也主要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间产生,很少企业会将校企合作的目光投向中专学校。即使有些学校得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又怕中专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不如高职院校,技能水平不如技术工人等,在企业中得不到欢迎,从而不敢在校企合作中全力投入,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都与企业要求有差距。中专学校的做法,显然与企业要求的急需人才不相符,不利于下一步的校企合作长久开展。

2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可为”之路

计算机技术毕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其广泛运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中专学校只要找准定位,坚持市场导向,着重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仍然大有可为。

2.1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用的学习内容

培养目标的明确,是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人才的基础。中专学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工具使用技巧的人员。如计算机及运用专业毕业生,应对计算相关知识比较了解,能够胜任计算使用专业岗位,具备现代计算机无纸化办公需要等;而程序员、软件工程师则还需要能够掌握各种开发软件与测试工具。而在学习内容上,则应该以实用为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其学习内容。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例,在第一阶段,应该以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软件开发的基本素质为主(如算法知识、软件开发流程等),这一阶段是为下阶段学习实践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则以实用软件开发技术为主。如Java系列、.Net系列、∽++嵌入式系列、Oracle/Sql Server/MySql主流数据库系列的软件学习。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都要坚持市场导向,以当前应用的最新软件技术为学习内容,努力实现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能够满足搭建学生知识框架为限,没有用武之地的技术,或是通过学习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的技术,都是不值得学习的。

2.2 有利提升培养水平的多样的教学模式

要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选择合适的、易为学生掌握的教学模式。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多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知识工具,同时又具备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有利于提升中专学校培养水平的教学模式主要有4种。

一是项目组教学模式。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接触企业的项目组。采取项目组教学模式,使用面向应用、面向职业的逆向教学法,营造与工作岗位一样的情境,可以全面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锻炼其技术水平,不断积累项目经验,无异于使学生从教学中进入工作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是多元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一个个的案例替代单纯的书本知识,通过从易到难、从小到大的多元化案例,使学生得以经历一个个案例,逐步积累丰富的职业经验,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点后安排实践课程,由教师一一进行示范,将重点与难点的实战经验逐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演示后得到巩固与提高,有利于学生对难点与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是职场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项目组教学模式的深化,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计算机工程项目中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甚至可以是以学校的名义向社会要项目,参与一些项目的竞标,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水平。

3 结束语

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在社会竞争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以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运用水平,提高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依然可以化“难为”成“可为”,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2]张淑欣.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85-86.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分析了职校《电工基础》教学效率低的现状,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职校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于现状。这其中也包括不少电工基础教师,他们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法,以个人为中心,完全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成为欣赏其表演的观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长此以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电工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方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1 实施快乐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对广大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不少学生在初中时数、理、化基础特别差,进入中职后又没有树立学好专业的思想,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如此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毫无激情,认为钻研教学法对中职生没有任何价值。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电工基础教师完全无视新课改理念的存在,仍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钳制。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可引进快乐教学法。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而电工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理论分析,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要注重实践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譬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的内涵较为深刻,不易理解,很多学生对定律中“阻碍”两字理解肤浅,因此不能灵活运用该定律。对此,我抛弃了传统的理论分析法,运用实验教学法,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索楞次定律的内在意蕴,我则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适时点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热情高涨,并深刻理解了楞次定律。可见实验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可发挥出理论式教学难以想象的优势,不但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第二、教学过程须从“唯本”转向“百科”。目前很多教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仅是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完全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将严重阻碍其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实践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性人才,对于电子专业尤为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是注重分析书本知识,“纸上谈兵”,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提高,这和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电工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注重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分析“正弦交流电”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时,我用一句话概括了蕴含其中的规律:“感压压在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在驱赶鸭子时,鸭子总是在大家的前面。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解释,既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电感性电路中”电压要比电流超前,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实施情感幽默教学法

很多教师认为《电工基础》是一门理科性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须把问题阐述清楚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施新课改理念的今天是完全行不通的。当今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对教师的语言都有较高的要求,希望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富有吸引力。因此,广大电工基础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幽默的谈吐、风趣的语言调动自身的情绪,以此感染学生。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从内心佩服教师、信赖教师,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我运用比喻的手法对该定律进行阐述:在阳光照射的淤泥塘中,当你一脚踩上去,稍微硬一点的地方会阻碍你沉下去,而当你沉下去之后,你想拔出你的双腿,可是泥塘中的淤泥又会阻碍你拔出双腿。通过这种比喻的方式不但能把楞次定律阐述得尤为形象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深刻理解定律的内涵。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充满感情,用丰富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育学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须具备一定的情感,才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令学生从内心接纳教师,从而令其主动探求知识。因此,电工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面带微笑,在课堂上和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蕴含着对他们的希望和期待。其实很多学生就是从教师的期盼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起来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热情,能令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令其更为深刻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长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既可让他们认真探索理论知识,又能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这二者融为一体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把教学活动由最初简单的趣味性转化为充满热情的知识探索。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将会令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极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只要师生之间真正地形成了一种信任、和谐、愉悦的关系,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3 实施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形象直观,极富动感。运用于电工基础教学中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尤其是处理一些重点及难点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但能把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更能通过极富动态的演示画面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则根据新课改理念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简单直观的知识点我则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而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我则制作flsah、PowerPoint课件,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可运用MultiSIM等仿真软件制作相关教学资料,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广大中职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因为不少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的过程中就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从而导致理解问题不够透彻,而多媒体教学完全能弥补这一不足。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势弥补中职生思维上的缺陷,大力开展教学,定能获得良好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广大电工基础教师能根据新课改理念,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以上教学策略,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3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初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初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一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在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会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在初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而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而且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在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4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执教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高中教师如何应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引发的“教学革命”。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能够处理数字、图形、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以及动画。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势必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聋校;新课程;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因此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广大特殊教育教师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变革。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1 跟上时代步伐,使用新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教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

首先,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建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运用学习工具的帮助者、促进学生进行协同学习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帮助学生去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现完美的整合。授课老师要摒弃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再次,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应引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图书馆网络等多种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新授课时应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还要利用音像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在课外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日后学习或复习提供相关的文字和电子音像等学习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支持。

总而言之,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信息教学模式,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教与学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特殊学校的常规教学中,经常受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使得教师无法对新授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现。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收集信息与图、文、音、视、动和色为一体的特性,综合表现力非常强大和全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又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它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情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今后特殊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使教学效果得以充分展示的必然结果。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该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资料,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和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片,通过二者的对比,使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被毁灭前后的情况。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播放的场面并结合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愤慨之情自然通过犹如身临其境的画面从而引发共鸣,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设计出相对真实或与生活情景接近的一种模拟教学情境,这样做有利于把生活中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书面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展示方式,及时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3 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得以实施,需要教师的自主实践和大胆探索,所以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人物,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提高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教师具备了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机整合的能力,才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是否能够成功。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教学结构将逐渐被开放性的、多思维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结构所取代,因此新理论、新方法也会随之涌现。而所有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由于其极强的针对性,因此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要投入资金,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之后,将之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培养出一支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科研是促进教育技术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竭推动力,教育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教学课题的有效开展,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带动了教学改革,同时还能加强聋校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特教提供丰富的备课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渐走进农村,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将逐步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懂得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备好课、上好课,营造出便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模式,为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优化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教育技术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了个人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体来说,这种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启示价值。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以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得到充分的优化。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只有扬其所长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永恒课题,它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他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帮手,并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工作领域当中。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企业对人才呈现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计算机基础技能也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并将其列入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习的范畴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用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化知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总而言之,计算机是大学各个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者是继续升学必备的技能化基础。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由于高校在不断扩招,再加上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生源往往具有比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运用基础,有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轻车熟路地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等基础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而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对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掌握,学生水平层次不齐也是影响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所在。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是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应用学科。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或者是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很难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有些学生尽管在课堂上面能够很认真地做笔记,听课,与此同时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机操作的各项任务,但是仍然无法轻车熟路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有些同学是出于完成或者解决某一问题而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因此能够更加深入和细致地进行了解和分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一系列计算机的操作技巧。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改革策略

3.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策略

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强调通过科学系统性的组织策略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模工作。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90后,他们强调自身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因而如果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俨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进一步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大化地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效率,必须要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比如说构建一个以多媒体实验室为主体的交互性演示教学课堂,在这个学习中心里面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完成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示范操作,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教师只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即可。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理念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规律和技巧,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将知识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要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自主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3.2 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可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计算机摸底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具体可以分成基础班,提高班和拔尖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被安排在基础班当中进行学习,而成绩一般和具有较好计算机运用基础的学生可以安排在提高班和拔尖班当中。对于基础班学生的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提高班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在基础班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难度,比如说可以穿插讲解Windows操作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等等,而对于拔尖班的学生而言,由于拥有了较为扎实和稳固的基础,因而可以将重点放在Windows软件以及常用软件的运用和创新上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符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知识。

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考试方法,具体的可以采取上机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策略,尽管当前许多学校都已经实行了这种考核方式,但是上机操作的考核比例仍然过低,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形成正确的知识学习导向,因而需要采取两者并重的方法,上机和笔试的成绩应该平分秋色。在平常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校内网的方式将学习资料,习题,模拟试题,上机任务等等内容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和复习知识点,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自我检测。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平时上机操作情况,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期末上机成绩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导向,让学生加大对上机操作的重视程度,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