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1

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并针对其存在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改善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少数民族的县域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这不仅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促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进而加快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1.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我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县域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农村性。县域经济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联,要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地域性。地域性主要是指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行政界限,只存在于一定范围内。

(3)层次性。指在某个县域范围内,全体经济的总和不仅包含产业的总和,也有经济所有制的总和。

(4)差异性。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县域经济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3.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

所谓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指以少数民族的劳动力为主体,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县域为范围,以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因此少数民族劳动力是促进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由于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差异而形成的民族特色也赋予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不少独特性。

(2)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由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大多较为封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落后的特点。

(3)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例如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发达,以市场经济为主;而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河谷地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因此,水、电、网络、公路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例如分布在新疆的一些游牧少数民族,由于经济建设成本高,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的限制,至今还没通电,也没有公路。除此之外,许多少数民族还存在着饮水困难、灌溉困难等各种问题。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导致其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

2.经济结构不合理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大多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经济模式仍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收入水平低。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普遍较低;再加上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农牧产品的销售也面临着极大地困境。这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矛盾突出。

3.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自给能力低,政府投资少,所以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落后。虽然有国家财政拨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全面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简陋的医疗设施。因此“看病难、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等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极为常见。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有效措施

1.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化合理布局

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性产业。首先,各县域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经济建设,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化经营;其次,要找准定位,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进行专门化生产;最后,还可以依靠地域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或者农牧业。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也不能盲目地调整产业结构,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随后,还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市场要求,建立起支柱性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形成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改革,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经营,加强对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建设,改善当前的交通条件,促进物流贸易的流通,使城镇成为市场的集散地和经济辐射源。

3.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一些沿海小城镇加强联合,密切经济合作,形成了密集城镇群,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而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带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显著提升。同时,不断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目标的城镇建设,不仅能有效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能为当地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能缩小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姚远征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2

1、相比较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受限,这导致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吸引力差。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

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初级劳动力过剩,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重农轻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传统产业发展,缺乏改革和创新性的新兴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尚未协调发展。

4、受政策、体制影响较大,缺乏创造力。

当前,县域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0%。由于综合考虑国家往往将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缺乏高级市场要素,上述原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刻清醒的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理清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并确定相应的新对策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

1、明确发展思路,革新发展理念

目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更缺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应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不要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孤立打法,而是应以工带农,统筹兼顾。

2、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引领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县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用现代工业带动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全国强县的实际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3、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础点。

4、创新县域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首先就应该创新县域经济制度,这是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我们说的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空话。为有效创新县域经济制度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应该从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目标和方向来对农业生产承包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坚决剔除阻碍县域经济以及农工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县域经济主体走集约经营道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农工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还是注重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总想依靠政府直接统管来建项目,恰好不重视市场的调节和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优势,不光靠政府建大项目,还应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政策性问题,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来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普遍重视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建设,而恰恰忽视船小好调头的民营小项目小企业,这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容置疑、不能轻视。这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三、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是我国柠檬的重要产地。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柠檬的消费量的上升。安岳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对区域经济进行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们进行区域规划有着良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政府机构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将选用安岳县的例子,对区域规划进行分析。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中有关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管理的有关方法进行探讨,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案例介绍

安岳县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是“安岳柠檬之乡”,现正全力打造“中国柠檬之都”,力争将安岳建设成全国柠檬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五大中心”。现已建成柠檬基地乡镇29个,柠檬栽培面积26万亩,1800万株,其中出口备案面积1万余亩。2008年鲜果产量10万吨,果农鲜果收入5.6亿元,总产值10亿元,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现已成立安岳绿峰柠檬专业合作社、安岳普州柠檬专业合作社等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柠檬加工企业17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生产开发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发酵果酒、柠檬发酵果醋、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系列产品十多个。

二、案例分析

产业布局是产业规划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笔者将重点分析产安岳县的柠檬产业布局,以此来梳理出产业规划尤其是县域产业规划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柠檬”产业可以说作为安岳的支柱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而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加速过减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因素不仅关系到自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安岳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国道319、省道206以及建设中的内-安-遂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成-安-渝高速公路、绵-遂-内-宜铁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是成都至重庆、南充至泸洲、遂宁至内江、资阳的捷径交点。交通便利,这句为安岳的产业布局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对对安岳来说,有利于发展和布局其柠檬产业。柠檬可以快速运出,对外交流方便。

第二,自然因素。柠檬性喜温暖,耐阴,不耐寒,因此,适宜在冬暖夏凉的亚热带地区栽培,冬季温暖,年温差小的地区,适宜于年平均温17℃-19℃,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5200℃-6500℃,1月平均温6℃-8℃,极端低温大于-3℃,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大于1200小时的地区均可栽培。在年平均温小于17℃的地区,有短时-5℃低温和周期性冻害的地区,不宜做露地经济栽培。对土壤、地势要求不严,平地、丘陵坡地都适宜栽培,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含有机质丰富、保湿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pH值在5.5-6.5的微酸性土壤为最好。而安岳在四川盆地中部,地跨沱、涪两江分水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业发展,尤其是柠檬的种植。四川东部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1996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安岳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以来,县上成立了柠檬生产开发办公室、柠檬研究所,技术服务体系延伸到乡、镇和村、社,安岳柠檬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县有柠檬基地乡、镇18个,定植柠檬800万株,10万亩,2000年产鲜果3万吨,占全国柠檬总产量的70%以上。2010年可达20万亩,25万吨以上的设计规模,柠檬产业将逐步成为安岳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是安岳地方经济一颗璀璨的明珠。 转贴于

而安岳自身在机构设置上,则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在安岳设立了相应的柠檬产业局,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进门产业局制定柠檬产业的发展,并进行相应的协调。以专业化的视角来打造安岳柠檬,负责相应的生产技术、柠檬科研、以及协调企业对柠檬的研发工作。因此在政府机构中设立相应的专业部门负责有关柠檬的一系列工作对安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柠檬产业局在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应当说类似于官方“智库”但更加灵活,拥有更多的权限但也相应的承担了安岳柠檬发展更多的责任。柠檬产业局在职责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拟定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柠檬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培训、指导及信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抓好柠檬品牌建设、文化建设。这样将整个产业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一切有关柠檬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的权利“下放”;但有相对“集中”到一个权力部门手中,有利于产业政策的集中于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论

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文化输出文化上,以个性化体现差异化。文化,也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个软实力的象征。而安岳县在利用自身有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基础之上对柠檬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组织结构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对柠檬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角色与位置的选择影响到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安岳政府网[DB/OL].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4

一、县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

1.县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县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的情况下,经济持续 稳定快速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要求在县域范围内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因此,县域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县域生态经济,通过物质循环流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2.县域循环经济的原则。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需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 (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e)和区域性(regional)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特别是控制使用有 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与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控制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即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 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再循环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区域性原则要求统筹协调本区域 内各部门、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4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区域性,减量化原则是县域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3.县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从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上看,县域循环经济具备如下主要特点:一是县域循环经济避免了外部不经济。循环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连的方式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那些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果人类经济活动严格遵循其原则行事,外部不经济现象则会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县域循环经济要求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三是县域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组织层次上,是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生产的过程,通过采用清洁生产设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 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方式,渗透到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 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性力量。我国县情是人口密度大、矿产性资源全国分配不均、人均环境容量小,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粗放式的增长方 式,造成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当前,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级领导层对建设县域循环经济认识普遍不足,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许多县级政府的领导层虽然也提出要科学发展,但仍为单纯GDP 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所左右,缺乏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出现了科学发展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一定要的现象。二是缺乏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针对性研究。发展县域循环经济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必须立足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 境千差万别,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如何着手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缺乏区域内政府政策面的支持。县域循环经济的发 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实现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要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客观上需要区域内合作联动机制的支持。我国“五小”企业在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五是缺乏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技术面、信息面支持。我们在开展生态工业支撑技术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在废物利用、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不足,信息交流不畅,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对策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 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 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论。

(3) 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 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 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 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 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i138\Com]

3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 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 年) 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 年) 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 年) 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 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 年。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服务业;县域经济;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27-02

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胶州市是环胶州湾经济带上重要的工业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17,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演进,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1 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及作用

第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胶州市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0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9亿元,增长了1.9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6.6∶58.9∶34.5调整为2010年的7.1∶57.4∶35.5,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调整为4∶53∶4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促进胶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第二,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2010年,服务业投资、消费品市场继续走强,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9亿元、239.8亿元和1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23.4%、23.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9年的1.1∶68.2∶30.7调整为2010年的0.2∶66.3∶33.5,服务业投资比重继续提升。消费品市场在内需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5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2010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5%、66.8%和3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个、8.7个和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三,服务业是产业经济聚集的支撑平台。胶州市基本形成了以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新生动力的发展格局。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1.33亿元、26.31亿元、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8.7%、7.2%;现代物流业日趋壮大,城区北部生产资料、城区南部生活资料两大物流基地功能进一步提升,西部商业中心展现新活力;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一批新兴服务业态日渐兴起;房地产完成投资13.75亿元,同比增长3.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33.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金融业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5073万元,增长28.1%,各项贷款余额1685712万元,增长36.9%,存贷比达60.5%,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

2 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业的不利因素

第一,对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目前,胶州市级服务业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各镇办在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镇办片面追求工业投资的高效和高利润,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第二,服务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中小县域城市对公共仓储物流设施等服务硬件和公共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普遍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目前,胶州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总量高、增幅快,而信息和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中介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总体布局不合理,内部结构层次低,制约了服务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

3 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战略任务

第一,集聚发展生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1)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全市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做好各类物流中心的布局规划,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联动发展。

(2)金融业。积极培育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扶持推动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银行,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能力。

(3)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抢抓实施“三网融合”机遇,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有线电视网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面向农村的远程农技服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

(4)中介服务业。着力引进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突出发展工程咨询、融资租赁、信用服务等新型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会计、法律、评估、审计等鉴证类中介服务,构建诚信度高、竞争力强、特色突出的发展格局。

第二,提升发展生活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业,努力满足改善民生及拉动内需的要求。

(1)旅游业。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会展、体育等产业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2)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各级商业中心体系,培育发展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各类商业街。积极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扶持品牌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培育发展高端消费品市场。丰富社区商业服务,大力发展零售、餐饮和现代生活服务类连锁门店。

(3)房地产业。重点满足城区不同收入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保障供应体系,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规范物业管理制度。

(4)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教育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和特色需求。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加强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开拓新兴服务市场,推进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升级。

(1)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发展在岸外包,重点承接软件业、研发设计、物流、金融、医疗等外包服务。大力引进知名外包企业,积极推进新加坡亚星信息产业园、英蓝服务外包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在胶州湾产业新区打造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建设“文化胶州”目标,传承发扬胶州秧歌、茂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