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1
一、英语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育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所以一切的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并且鼓励学生互相用英语交流。在英语课堂设计的时候,需要老师在课前多花心思,巧设一些多元化的课堂小活动,与此同时辅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同学们单词、语法、句型等知识,从而真正地设置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同时,在课后的实践环节,老师还应该引导和鼓动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能从英语语言环境中感知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的技巧,以便达到熟能生巧。
二、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初中英语教学一直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
现在谈论到教育的问题,最大的恐怕就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英语学习的初衷在于学生能够利用英语与人交流沟通、阅读英语著作、感受英语文化,但是,现阶段英语一直作为中考的主要科目而沦为应试手段而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显然,以考试为导向的初中英语教学对一个学生的英语听力、表达、阅读、写作能力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以考试为导向的初中英语老师们都对中考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对中考英语试题的揣摩然后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换言之,那些在中考英语中出现较多的知识点才是老师教学的关键,英语的教学大多是为考试服务、完全与英语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未尝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将老师摆在中心位置
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以往的模式更加的灵活生动,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在课堂上如何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过老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中心位置,学生只是各种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路之一是一切依靠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是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所有的课堂活动和讨论应该是学生发起的,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扮演核心角色。同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发现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世界,老师的教学很多时候要依靠学生来完成,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也会大大降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 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巧设课堂任务,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热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知识,只有自己真的喜欢,好学而乐学,才能学起来不费劲。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设置课堂任务的时候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课堂活动应该有趣且充满悬念,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这种课堂上的有趣活动是老师发现学生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互动老师才能知道哪些单词、短语是学生容易忘记的,哪些句型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哪些语法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通过这样有趣的环节,英语老师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才能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针对哪些知识点进行讲解。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学习环境,必然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所以,老师进行设计英语课堂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整个课堂看起来更加的有趣生动,更重要是的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将会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把学习英语当作是一种享受,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之一是全面依靠学生。这就是说,教育不仅仅老师的事情,还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只有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方可让英语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英语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设置一些行之有效的互动环节,例如,让学生之间用英语开展一段对话,老师还可以时不时地给学生们讲一个英语的笑话。然后一些精心安排的活动也必不可少,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演一个话剧,可以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也可以是演哪个英语名家话剧。此外,由于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开展师生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英语对话比较困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对话以便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然后一些话剧的排演,老师可以自己创作简单的也可以根据名家话剧改编一下,让一些单词还有句式都变得简单一些,便于学生参与。
3. 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关爱的心
生本教育理念另一核心思路是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一颗真诚的关爱之心。教育心理学中谈到,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心理意识等,而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真切关爱和饱满的教学热情与之息息相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灵的和谐愉快是十分重要的,古语有“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关爱,可以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内外都应真诚地关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融洽、愉悦的学习平台对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2
一、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的思考
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是基于五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学校办学实践积淀的思考。在近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办学思想。二是基于学校教育特征的思考。由于教育是在爱的情感伴随下的一种智慧劳动,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爱和智慧。三是基于现代教育时代特征的思考。学校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构建与实施“爱的文化”教育体系,倡导“爱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把先进经验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四是基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我国倡导的主流文化是幸福文化、和谐文化、民生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形成均以“爱的文化”为根基。五是基于独生子女特征的思考。为充分地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解决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教育症结,学校教育有必要实施“爱的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爱的文化”、理解“爱的文化”、欣赏“爱的文化”、传承“爱的文化”,让“爱的文化”滋润师生的心灵,让师生践行“爱的文化”。
二、以“爱的文化”内涵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
根据对“爱的文化”本质的理解,我校确立了“爱的文化”的核心理念——“循爱心之道,启智慧人生”。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即把“爱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持爱心、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以“爱的文化”为要素,我们构建了师生“爱的文化”教育舞台,确立了“教育科研立校、爱的文化理校”的办学定位。为保证“爱的文化”落地生根,进入师生的心灵,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我们实施了五大战略: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1.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
在学校“爱的文化”建设的初期,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学校“爱的文化”如何确立,学校核心价值如何提炼,如何在校园环境和课堂教学中落实“爱的文化”,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聘请了相关的专家进行指导,不仅使问题逐步地得到解决,更令学校的“爱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专家指导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学校“爱的文化”的定位上,给予方法的指导。即指导我们从办学历史、教育本质、现代教育特征、现代主流文化、学生发展的状况等方面,确立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其核心理念。二是在“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上,给予思想、内容、方法、原则的指导。注重以情境创设为切入,以道理问题为索引,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以心灵感悟为基准,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的编写原则。三是以教育科研为杠杆,推进“爱的文化”建设。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地谋求如何通过“爱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强化课程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如何在“爱的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的特色。同时,我们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教研应从解决课堂问题开始,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转化为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的内涵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
2.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
实践表明,要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的心灵,并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就必须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既是“爱的文化”建设的载体,又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在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均获得了提炼和提升。另外,“爱的文化”的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基于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提出的爱的四要素(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结合小学生爱的教育的着眼点和重要载体,把“爱的文化”分成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这些维度来体现,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基本形成“爱的文化”的知识、情感和行为方式。
3.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
主题文化教育研究,即把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出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理念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注入师生的心灵,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近几年,学校通过主题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爱的文化”的建设中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唤醒师生对“爱的文化”的认识,让师生对文化强校有向往和追求,从而敢于承担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最终引领学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二是围绕“爱的文化”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体系。三是形成“爱的文化”的教育实践操作体系。例如:“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爱的文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四是形成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学校以“爱的文化”要素构建了学校的环境文化,即把“爱的文化”的六要素分别彰显在学校的各个楼层、校园的每个角落。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才能真正科学地推进学校“爱的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4.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学校主题文化,提高教育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教师是主体、是关键。因此,我校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摸底归类,了解其个性、特长、爱好、习惯、教学风格,做到用人所长。一是每个教师围绕学校“爱的文化”的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自己的优势。通过教师的特长,推动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二是围绕“爱的文化”建设的问题,让教师接触经典、与名家交流,提升教师的心灵境界。为此,学校把一些教育经典著作提供给教师阅读,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教育名家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滋养教师的心灵。在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记录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提高素质、培养特长、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教师不仅对学校“爱的文化”的内涵加深了理解,更有了较强的践行“爱的文化”的责任意识。
5.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围绕“爱的文化”“开展了诸多主题文化活动的探索。
(1)读经典、学为人
为使师生阅读经典,从经典中领悟做人之道、为师之理、为学之理,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我校每学期都要围绕“爱的文化”中的某个主题(例如: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等),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并通过经典诗文朗诵会、校园电视台节目、自编广播操等形式进行推广,旨在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背诵和表演,使师生的心灵和精神受到洗礼。对于《论语》《学记》《劝学》等传统经典,我们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朗朗上口地背诵;对于《弟子规》《三字经》等教育典籍,我们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做到耳熟能详;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等中外名著,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阅读。就这样,系列经典阅读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的品格与性情。
(2)感知爱、播洒爱
在“立己修身、诲人不倦”的教风引领下,在一句句温情的“爱的箴言”的感召下,让教师自觉地把爱的种子播洒到每位学生的心田。多年来,“爱的箴言”让教师带着挚诚奉献爱,让学生怀着温暖得到爱。课堂教学,就是爱与爱的交流——调出了爱的生命色彩,就是情与情的回旋——擦出了对生命的关怀。让教师感知爱,就是让他们在制度面前有充分的自,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亲手记录自已的行为,既让教师对自已有正确的认识,又使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3)主题月、实施爱
根据“爱的文化”实施要求,学校打造了一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三月份——体育节,在龙腾虎跃的体育竞技中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无限活力;四月份——读书节,在与书香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气的学生;五月份——艺术节,在艺术的舞台上给学生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艺得以施展;六月份——环境节,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让学生们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七月份——英语节,让英语这门第二语言也能如母语(汉语)般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并使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九月份——教师节,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通过黑板报、橱窗、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向学生们宣传,通过毕业生的“爱之林”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向恩师表达敬意;十月份——红歌节,以歌咏比赛和升国旗仪式后拉歌的形式让学生重温中国的红色歌曲,让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怀永驻学生的心间;十一月份——感恩节,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等,培育爱心、强化责任,为学生们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庄严的色彩;十二月份——反思节,让学生以相互评比、自我评价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收获,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
(4)讲德育、修品行
为促进学生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了“携爱而行,幸福一生”系列主题活动,从三方面(即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学校、行礼尊重,爱在社会、行善奉献”)促使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配合,以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学校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发放爱心卡,到学期期末,根据学生手中卡片的多少评选出三个等级的“爱心天使”。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游戏集卡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同时家长也纷纷以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形式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出色表现。为让学生永远地保持这种热情,我们在发放爱心卡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喜报;并到学生家中将其出色的表现录下来,定期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目前,我们已接到来自社会的几百余封表扬信,表扬我校学生在校外的美好行为,诸如乘车让座、拾金不昧、帮助别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独有的《“爱的文化”韵律操》和《“弟子规”国学操》,既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蕴染着他们的人生。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3
师生、家长共同了解生本理念是前提
刚开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时,无论我多么努力,效果都不尽人意,多数学生还是喜欢“拿来主义”,等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教”。为提高学生、家长对生本理念的理解,我在讲清生本理念及生本课堂流程的基础上,还在家长会上讲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以及我的一些做法,明确告诉家长,实施生本课堂之后,爱“教”和等着“教”的孩子在自学能力、解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了孩子的将来,要求家长务必重视孩子的前置学习,初始阶段有条件则帮扶,习惯后慢慢放手。同时请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大胆参与交流讨论和登台展示讲解。此后,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小组交流讨论环节,学生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在登台展示讲解环节中也争着抢着展示自己的做法、讲解题思路,台下听课的同学也不甘落后,常常在点评质疑环节中碰撞思维火花,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层出不穷,且能在热烈的交流、对比中选择最佳的解法。
重视前置学习是基础
前置学习是教师关注、引导学生怎么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学习内容,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自学过程,是保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高生本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前,先布置学生认真看《梯形的面积》并思考: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向学生提哪些问题?假如你是老师,你怎么给学生讲课?再根据学生所思布置前置学习内容。生活中有哪些梯形?为什么学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这样计算?(结合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说说你的想法)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这简单、根本、开放的问题进行了课前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交流讨论热烈,上台展示讲解积极主动。
组建高效有序的学习小组是根本
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四人为一组,每个小组中尽量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给组内每位学生都设编号1、2、3、4。1号(优等生)为组长负责管学习,2号负责管纪律监督,3号负责整洁,4号负责文明礼仪。这样小组内成员可以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不劳而获的现象的发生。编好小组并明确分工后对小组提出合作要求:交流讨论时要有顺序地交流,认真地倾听,不说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展示讲解时规范快速,讲解题思路方法,声音响亮,与台下同学互动;点评质疑时紧扣解题思路方法。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关键
教师课前应做足准备,透彻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精心设计具有导学功能的前置作业,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简单明了的点拨、引导、总结解题方法。否则,一些生本课堂教学有了热闹的小组内交流和登台展示后,教师没有引导总结解题方法,这就丢失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素养,也就谈不上生本课堂了。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后,四个学生上台讲解,全班交流讨论后,教师要引导总结: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桥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等。
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是保证
仍以“相遇问题”为例,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后,四个学生上台讲课,其中两人表演边演边解说“相对、同时、相遇、相距”,让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接着在黑板上有人画线段图,有人写算术法50÷(60+40),有人写方程解(60+40) x=50,60x+40x=50,写好后讲解解题的思路。台下学生听了台上同学的讲解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台上同学解答,不能解答的由全班讨论。台下学生提问:60x和40x分别表示什么?60+4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0÷(60+40)?接着教师引导总结: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桥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等。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4
新课改,新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生本教育的实践途径,把生本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 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主体,就更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生本教育理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生本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流“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教学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生本教育的需要。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丧失了理解文章的能力。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而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快乐”。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如教授《永遇乐》,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元宵节上你分别读出了怎样的李清照,请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我读出了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字、词)更能表现她的心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又能让学生有主动的“生成”,可见教师不是不“讲”,而是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多下功夫,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和“导”相得益彰。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合作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教授《永遇乐》:“在对文本内容探究后,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后,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花,一种颜色,一支乐曲来形容李清照,你分别会选择什么,请简要描述。”这个问题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既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教学。
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而教又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平等意识,变“教师权威者”为“师生共同提高”,努力使“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①周艳玲、邵琛琛著《“生本教育”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3期
②《生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EB/OL].省略/List.asp?ID=933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5
一、教育的逻辑起点:“大教育观”
课程改革首先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升华。课改中的教师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以保证自己的教育活动融入到现代化的“大教育”之中。“大教育”要求打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模式,打破游离于社会生活的、非现实的、复制的“学院式教育”、;要求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习与实践结合;要求扩大学生的学习视界,使教育形成一个能动、整体、开放的系统。
“大教育”之大在于它面向全体(每一个体都接受教育)、面向全程(包容了学前、学校、后续各阶段的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知识、技能、情感、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教育)。“大教育”之大还在于教育变革了“精英化”取向,实现了“大众教育”。课改不仅是“改课”,更在于推进区域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与现代化进程(一如如皋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和谐化建设)。
以“大教育”观念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使传统的教育由“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转向培养人的“生活教育体系”、“生命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生态教育体系”,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也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指本真意义上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并且超越现实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统整优化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让学生得到可持续性(指主动的、充满积极潜能的)发展。
只有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才能实现对教育中所谓“预设”的超越,激活师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共同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消解教育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本真意义上的“对话”与“交往”。可以说,教育的本义和真义就是要促进和保障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我们除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外,必须把主导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启迪、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以及教育教学文化的熏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等。这些思想、品质、精神、价值取向等应具备普适性和发展可能性,可以持续“创造”知识,而不是教学大量“肢解式”的知识,因为“仓库保管员式”的人才已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育的归真路途:学生的“生活世界”
伴随课程设置的日渐丰富,素质教育的渐入人心,开拓多种教育途径已日渐彰显。“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成为解决素质教育之共识。教育决不能囿于教材、锁定于课堂,若如此,教育必然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一多元化教育途径的特点表征为:(1)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2)不受课程标准限制,内容和进度均可因师因生而异;(3)紧密联系实际,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4)学生独立活动和小集体合作结合,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5)灵活而富于弹性,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二是学科活动,以浏览或讲座等形式为载体,其内容非常广泛,从微观世界到生活中常识,从名人的成长故事到他们的伟大成就,从童话到史话……;三是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学具、教具、玩具等的制作;四是研究性学术活动,包括专题活动、学习沙龙,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因地制宜、灵活安排。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比较有效的形式有:(1)组织形式:班集体;(2)社团形式:兴趣组、爱好者协会、俱乐部;(3)系列化集中活动形式:活动周(月)、夏令营(冬令营);(4)主题形式:讲座、智能竞赛或操作竞赛、“小论文”;(5)其它形式:橱窗画廊、板报小报、校园广播宣传、专题调查研究。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校本化、草根化特质!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原动力;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郭琴(1961-),女,山东q南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37-04
当前职业院校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越来越关注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文化引领已成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精神源泉,也成为体现一个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准。本文所说的文化是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并非纯粹的学校文化,它必须要融合社会价值体系,并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亦包含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德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系统,凝炼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和发展力。因此,在职业院校发展中,文化建设日益凸显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文化品格指向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是特定群体的共同性格特征和发展渊源的表征,它也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积淀反映。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g,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教学行为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其融合了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所有校园文化一样,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也是职业院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各个环节和层面的运行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与时展紧密结合、有时展特征、展现学校特点与学生特点的一种人文氛围,其根本特征是校企深度融合中所创生的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文化语境,是社会文化在职业院校的一种反映,本质上具有亚文化的性质。在内容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可以划分成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办学思路、办学价值观,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等;具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校园应当是一个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整个系统中,多项因素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学校的各项指标都处在一个协调、有序的开放态势之中,它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正确的舆论环境、精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优美的校园环境、共生的价值取向,还应当包括整洁的校容校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等等。它以和谐为内涵,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终极价值追求。由于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和谐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除包含先进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信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外,还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企业的内涵,与企业紧密衔接。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引入作为企业精神内核的效率文化、责任文化和价值文化,形成以实验、实训为载体的体验式环境和情景,在深度校企融合过程中,营造浓厚的实践文化氛围,凸显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使学校的发展状态与师生的内心状态内外和谐,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多元互动的校园文化价值追求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职业院校中,无论是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培养,还是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建设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学校持续发展,必须花大气力全面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显示出极大的适切性。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与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并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影响到职业院校发展和职业教育规律方向的和谐,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建设职业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并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文化建设是德育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外部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校园文化环境的不足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形式、文化设施设备、校园绿化设计等基础物质形态,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教师制度,学校的建设思想、校训,校园内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等抽象形态因素。校园文化具有感染性和现实影响力,如师德的高低、校风的好坏、管理的严谨与懈怠等,这些要素的作用方式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教育与发展目标,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情感需求的选择。因此,从实际意义上看,职业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它是德育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与德育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依存的关系。校园文化可以映射到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而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宗旨又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的实际成效可以体现在诸如校风等文化载体上。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的重要表征,两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对建成高尚、文明、健康的校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更深远意义上来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的体现和延伸,是社会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有机结合。校园精神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和行为方式标准。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从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来看,它可以包括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就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主流价值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职业院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提升知识与能力水平提供有益的成长环境,并且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影响着学生,形成学生独特的文化素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积极发现校园内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文化要素,通过总结、提炼,逐步形成校园文化,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感受、认同并深深沉浸于这种文化。
和谐文化必须包含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培B并塑造出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优质学生,这是基础。这些学生在之后的社会分工中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再一次接受与环境相适应的新文化,这时,学生所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将重新发挥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对新文化的感受度及接受度,也影响学生对新文化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校园文化由于其影响对象的特殊性,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三、“六大”理念引领的校园文化建构
文化建设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艰巨的建设过程,它需要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方式,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并最终与学校共生、共长,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观念,有效锤炼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校园精神
核心理念和校园精神是学校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校改革创新的重要轴心力。作为稳步发展中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合理制定好学校的发展目标,并正确处理好目标、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发展的节奏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的前提下,确定体现校园文化基本取向的核心理念和校园精神,它们是学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重要。校园文化理念和校园精神的凝炼,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原则,并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确定适应学校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明确,核心理念必须经得起时间的变迁和发展的考验,必须具备动态调整性和迁徙性。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历经百年,与时俱进,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体现“六大”基本建设理念,并贯穿始终
职业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其建设中应当体现文化性、时代性、协调性、创新性、职业性、发展性这“六大”建设理念,并应当贯穿于建设始终。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关注环境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建设中的文化渗透,让每一草每一木都能育人,都能读出其潜在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情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根据时展要求实现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创新性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建设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志形态。职业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特别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比如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雕塑、格言警句等,从造型、功能等多方面都应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这些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不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而且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对职业热忱,激发师生的进取精神和凝聚力。发展性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适度超前性,使文化建设具有张力并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变化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合不同发展思路的辩证统一和兼容共包,做到“三个”坚持
校园文化建设不同发展思路表现上看似相背,其实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开放、交流是保持校园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以开放、宽容的胸怀接纳各种社会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和我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走向,抵制一些腐朽思想的不良影响。因此,开放性与选择性必须要高度统一。
二是坚持创新性和传承性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工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创造性地改造学校的各项工作,改造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和学校进一步的价值追求。但是创新性必须与传承性相一致,传承性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传承优秀的社会文化和校园历史文化,对于历史文化不能全盘抛弃,必须传承优秀的传统,才能在创新中突破。因此,创新性与传承性是统一的。
三是坚持协调性和个性化的统一。和谐统一协调,也要特色鲜明,不能压抑个性,要在处理解决好矛盾和问题的前提下张扬个性,不能落于俗套。以“和谐”为理念的职业院校文化,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体现学校教育中诸因素的个性,包括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教学设施的个性、教学模式的个性等,又要依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与社会文化相协调。但是,两者在协调过程中不能由于协调的需要而压抑校园文化的个性价值,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合体,不能割裂而论。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指要在差异和个性中实现和谐,个性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同样,在和谐教育中,培养学生以一颗能包容差异的心,也是协调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各类文化有机结合,并内化为具有校园特色的独特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谈校园文化,它必须与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有机结合,并内化为具有校园特色的独特文化。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价值所在。社会的主流文化必然会在校园文化中进行传递和渗透,并形成有机的结合。家庭文化和环境对学生创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必须要融入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变革趋向,才能形成一种更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言行和品格养成。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通过和谐来营造一种新型的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及人本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和谐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赵勇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人本教育正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并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以及创新精神。孔子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就充分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都可以形成“君子”的品德。孔子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由此发展其潜力,他特别注重师生间营造互爱互尊的和谐氛围。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岂能等闲视之。和谐建设的实质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六)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密结合起来
专业形态、教学形态、环境形态构成职业院校文化的显在形态,如何在这三大形态的互动生成中,有效织入企业的效率文化、责任文化和价值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能否真正引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效率文化着眼目标达成的时效需求,本质是投入产出比例的优化和时间、资源投入的节约。价值文化则是对教学实践成果的社会化、产业化贡献度的考量,是一种踏雪留迹、抓铁有痕的文化。责任文化的内在品质是担当,亦即对他者、对社会兑现品质、仁义、忠信等等的承诺。这些都是职业院校文化区别于普通学校文化的根本性特征所在。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也是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主体支撑力量。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因此,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它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不同。职业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和品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职业院校的全面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各种文化构建中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追求,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品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学习方式、生活态度养成方面的积极导向和渗透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长远发展的重要凝聚力。我们相信,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文化的内生发展,在文化引领下,必然能带动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并最终带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王俭.中学校长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校长研修班结业论文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