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两者的课程性质我们不难看出,初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形成”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发展”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现状

为了确定初高中化学课程是否存在衔接不良的状况,笔者对广州市第二中学2012届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61份,有效问卷361份,共有10道问题。

对于问题“由初中进入高中,学习上能否很快适应”,有57人选A“能”,占总人数的15.79%;228人选B “不能”,占总人数的63.16%;76人选C “一般”,占总人数的21.05%。

对于问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如何”,有38人选择A“太深奥,无法与初中化学衔接”,占总人数的10.53%;有304人选择B“难度大了,但与初中化学也很有联系”,占总人数的84.21%;有19人选择了C“难度差不多”,占总人数的5.26%;没有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比较简单。

至于“你觉得初中学习化学的基础对高中有影响吗” 这一问题,有342人选择了A“影响很大”,占总人数的94.74%。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化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初中有明显的提升,造成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化学的学习,同时初中的化学基础对高中的化学课程学习影响很大。

三、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基础

1.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期是以气体为导入,以个体为主,中期渗入单质,单质对应化合物这一研究方式,后期的金属和酸碱盐部分则以分类思想贯穿。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在高中以族为轴线,主要以典型例子的介绍为主,与初中分类思想和抓典型的思想一脉相承。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

笔者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做了统计,并与初中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对应,见表1。

表1

表1(续)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初中和高中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在初中建立的基本框架上进行了细分和深化。

从上面两部分的比较可见,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属于同一体系的,不存在本质冲突,衔接应该是无缝的。

四、如何运用初中实验教学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

既然初中和高中是同一体系的,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初高中采用同一个实验进行引入,然后在讨论深度上加以区分,就可以缩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差距。例如物质的量,高中只有一个特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对于这个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初中分子间隙的实验设计一个绿豆实验,让一位学生出来数绿豆的数目,引导学生通过先分小堆,再数堆数的方式,来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

对于离子反应,可以从导电性入手。笔者进行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内容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创设情境

教师:硝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欲除去氯化钠应选择什么试剂?

学生:硝酸银。

2.提出问题

(1)根据什么选择硝酸银?

(2)从微观角度看是什么在反应?

(3)若恰好完全反应,从微观角度来看反应后溶液中有什么?

3.实验过程

(1)导电性实验1

用HCl,NaOH,CuSO4,Ba(OH)2和酒精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现象:可见连接酒精的小灯泡不亮。

分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3)反应后溶液中有钠离子、硝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2)导电性实验2

留下CuSO4和Ba(OH)2两种溶液,将小灯泡接通CuSO4溶液,并向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如图1所示)。

现象:小灯泡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然后重新变亮。

a b c

图1

分析1:反应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变暗。当BaCl2溶液添加过量时,溶液中又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重新变亮。

方程式:CuSO4+Ba(OH)2Cu(OH)2+BaSO4

分析2:反应前小灯泡亮,说明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u2+,SO42-,Ba2+,OH-)。反应前小灯泡熄灭,说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2):从微观角度是溶液中的离子在反应。

在我校2012届初三年级4、5、7、8班4个平行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月测中设计了相关题目,占5分,各平行班答题情况见表2。

表2

可见该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微观反应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总结同类型反应具有相同的反应实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离子反应这一概念,但是为高中讲解离子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例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用实验作为突破口,在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将有利于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初中教学中作适度提升,既有利于考试,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高中教学中先弱化高中部分的难度提升,尽可能用初中见过的实验引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初高中化学课程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侯连峰.高一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衔接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侯国斌.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2.

[3] 饶斌遒.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8):170.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化学;衔接;有效学习;快乐学习

很多高一新生无法适应高中新课程,特别是化学科,初中的要求较低,评价用的是等级制,考前可以临时抱佛脚,进入高中,要记的特别多,要理解的知识更多,教师的教法也截然不同,学法也不同,加上暑假遗忘,许多学生自己无法调整、无法适应。面对新形势,如何在教学中迅速帮助学生搞好初高中衔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重拾记忆,做好初中化学复习

利用两周的时间,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在帮助学生重拾记忆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好好研究初中化学教材,熟悉初中化学的知识脉络、知识体系,对初中简单提到但高中加以拓展和延伸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加以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复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初中仅要求能识别),化合价的应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电离;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酸的通性、H2、02、Fe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通过做好初中化学复习,重拾记忆,从知识层面上解决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

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初中化学教育属于启蒙阶段,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

对高中学生来讲,他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树立化学观念和运用化学方法以及培养实践能力。而化学观念、化学方法已及实践能力的掌握又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如金属元素极其化合物专题就是通过钠、镁、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例,在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对比、归纳、递推的思维,能运用分类法的观点,利用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代表物的学习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从官能团的结构学会预测有机物的性质,从碳链、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或一氯取代物的多少最终确定分子结构,利用顺推逆推法推断、合成有机化合物,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学会记忆等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已的特点选择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在合适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学习,事半功倍、当然也就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训练学生学习习惯,扎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化学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在听课前先做好预习,知道要学什么;在听课时抓住重点认真听讲,调动一切感觉器官,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及时练习和巩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练善问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作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严格训练,帮助高一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解题思路,实验规范等,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四、娴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人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学生学习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问题教育界一直在争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应该从教育目的方面来探讨。我们的教育为的是学生一生的幸福,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度强调社会需要,而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现实生活中,从本分来说,学生到学校注册就意味着他们愿意学习,可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最大原因在于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看看下面的例子,我想大家应该会明白该怎么做。

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妈妈前后给刘星请了两个家教老师,第一个老师很传统,可却被气走了。第二个老师不吃刘星那一套,刚到刘星家,躺到刘星的卧室床上,说:“你想干吗就干吗”,过一会儿告诉刘星“今天又混了30块钱喽!”,然后要走,这当然引起刘星不满并和老师理论30元家教费的价值,后来这位家教和刘星家长商量,以后的家教费家长付21元,刘星从零花钱中付9元。紧接着,老师并不急于直接去辅导刘星的功课,而是带刘星去玩他最喜欢的台球,这让家长很不理解,可从此刘星喜欢上了老师,开始乐于听老师的辅导,成绩上去了,皆大欢喜……。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特色校本课程 渗透教学

一、背景和现状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 “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让物理生活化,共同去探索奥秘。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学物理是有用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在讲解人造卫星时,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在电学时,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适当进行讨论。

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也很想创新,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答案都是唯一的,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直线思维方法,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让他们发现,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成为网络化(2)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橡皮泥,针线包,牙签、筷子、报纸,铅画纸,天平,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获得了一种刺激感,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准备了校本课程后,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而不要每个班分散,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大家都有校本课程,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不要局限在教室里,可以去操场,实验室,比如说,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本人找来过面条,橡皮泥,针线包,牙签等等,找来过报纸,铅画纸,天平,砝码等等,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使桥、房屋等更稳固,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桁架结构等,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可以合作,大家完全平等,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都积极讨论合作,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渗透教学中,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学生成为主人,热情高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学习劲头自然高涨,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相反是很实在的,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综合能力加强,合作氛围变浓。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里层稍细,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外层上有个卡口,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可见,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困难生得到了新生。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人人平等,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逐渐走向了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4

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5

关键词:纤维;课程;问题;策略

纤维艺术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慢慢步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纤维艺术教育还比较薄弱。八十年代才从美国引入到国内,发展相对滞慢。高校展开纤维艺术教育,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到制约,致使纤维艺术发展进程举步维艰,很难在国际上有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校中顺利开展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成了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就几年来对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索,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1 对于高校纤维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课程结构安排的不合理性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开设此课程和专业的院校较少,且学时普遍安排较短,教学间隔时长太久。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纤维艺术课程是从2013年才开始设立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学术交流严重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非常被动。

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本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然而,在我院的课时设置方面仅占48个学时,并被认定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学到的都是凤毛麟角,很难掌握纤维材料的特性,更别提纤维语言的表现手法,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学生上完一段课,若想毕业设计往此方面延伸,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出来的作品从材料到技法万变不离其宗,缺乏创新。

1.2 错误的传统观念

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上课非常被动,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纤维艺术只是女性的艺术。大多数人认为它就是靠手工编织的技术,无异于妇女的织毛线活。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观点的滋生,导致学生上课呈两性分化的现象,很多男生上课不够积极,有逃课、缺课的现象。不可否认,纤维艺术创作中渗透了女性主义的气质和因素,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也有相关研究。而且在其他许多国家,有很多男性从事纤维艺术,他们创作的作品具有女性无法达到的新颖和神秘。这可能源于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换位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男人大多偏于理性,而女人大多偏感性,男人在从事纤维艺术的时候,所体现的女性因素和敏感度是与众不同的,独具魅力的。

第二,纤维艺术离我们太远,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这种观点也是源于他们对纤维艺术的了解程度不够,乃至对传统工艺的不自信、不认可。我们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能真正理解并贯穿到自己创作中的人并不多。在现代社会,全民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今天,它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之初,它就注定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稚拙的结绳记事到唐代织物的富丽堂皇,从宋代丝织物的艳丽华美到现如今纤维艺术的丰富多彩,它一直在紧跟人类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这种柔软的材质,色彩丰富,极具亲和力,容易从视觉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纤维艺术作品可以达到笔墨、油彩其他绘画、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1.3 教学模式陈旧,创作手法单一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院校的纤维艺术课程仅仅停留在编织技法上,教学方式的单一致使学生所使用的材料、技法、空间形式、作品内容几乎如出一辙,很难塑造个性。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取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它不仅可以运用到平面的壁挂上,而且还能转化成雕塑作品来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纤维艺术除了在室内公共空间进行装饰,并试图脱离建筑物内部,逐步走入外部的公共景观,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从观念到实践,多方面提高高校纤维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完善纤维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相应增加课时,保证授课的连贯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纤维材料的特性及其表现技法,为学生毕业设计乃至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一段课,可以将其教学涉及三大构成、基础装饰画、民族图案创意设计、民俗工艺欣赏、纤维艺术理论、纤维编织艺术、纤维软材料造型、纤维雕塑等课程,形成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从纤维材料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形态的模仿构造进行创意设计,不断地去熟悉并掌握各种材料,并设法延伸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2 适时地更新传统观念,随时关注纤维艺术学术动态,主张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我们开放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权衡它,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它只是简单的编织技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有利于我们在古老的纤维工艺上进行再创造。主张学生在表现意境上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创造出新的形态,赋予作品生命力。除此之外,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方面延伸,使作品既具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教师大力协助、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和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作品展等。

2.3 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做适当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纤维材料的丰富性。使学生了解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羊毛、丝绵等。其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然材料,如麻绳、竹子、树枝、头发、金箔、蛇皮、藤草等,二是人造材料,如大头针、人造丝、玻璃丝、鱼线、尼龙、皱纹纸、棉毡、各种布等。在技法运用上,除了平织,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要求进行环结、缠绕、缝缀、拼贴、印染、捆裹等,实现表现技法的多元化。在空间表现上,除了传统的地毯和壁挂,鼓励学生往立体公共空间方面延伸,做成软雕塑,抑或做成产品,运用到包装设计上等等,全面打开思维,实现纤维艺术表现的多样化。

2.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纤维工作室,实现校企合作

在学校没有足够条件和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和校外的企业或单位合作,实现双赢。百色是壮族聚居密集的地方,其纤维工艺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过去,纤维艺术课程都是带学生去靖西壮锦厂参观,回来写篇心得,走马观花,收获甚微。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去现场实习操作,掌握一些操作要领,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来我院驻讲,使纤维艺术课程不仅限于课堂,增加校外的合作交流和项目经营,校内建立纤维工作室等。

2.5 充分调动本土优势资源,融入纤维艺术中来,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广西传统的纤维材料和工艺多样,如壮锦、水族竹编、博白芒编、瑶族刺绣等,民族元素、图腾纹样也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灵感来源。我们立足传统,进行有必要的提取、概括、解构与重组,使作品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我国的纤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纤维艺术课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纤维艺术教育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坚信,中国未来的纤维艺术将会在国际上绽放出光芒。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6

关键词:健美操 校本课程 体育特色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我校自2006年秋季浙江省第一轮课改以来, 就已经初步构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学校从实际和长远发展着手,从课程科目、层次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入手,逐步形成以“基础+选择”、“合格+特长”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确立规范加特色的必修、选修两大类课程体系。并以体育特色(健美操)为切入口,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健美操课程入选浙江省首届精品课程、第二届高中选修网络课程;荣获6项全国冠军、9个省市第一名;中央电视台学生频道进行专题拍摄,多家媒体共30多次报道,课程负责人多次被省市区教研室邀请专题讲座,至此健美操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与名牌,创建了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模式。

一、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根据学生个体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健美操课程设置成必修、选修、专业三类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

1.构建健美操教学目标维度。从健美操运动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发展,制定不同侧重点教学目标。(1)必修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培养参与的意识;(2)选修目标:应用健美操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变换与创编,培养爱好、合作与自我表现欲望;(3)专业目标:学习健美操竞赛知识、套路与难度动作,培养拚搏、荣誉感与应赛能力。

2.划分健美操教学对象层次。对应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划分为三类,必修课程:全体高一学生;选修课程:高二高三健美操兴趣爱好学生;专业课程:向健美操专业发展的学生,以此适合不同目标的学生。

3.建立健美操教学内容梯度。按《体育与健康》模块学习方式,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学习内容,建立初级模块(必修)、中级模块(选修)、高级模块(专业),三模块内容依次递进、并保持连续性与统一,用以不同的教学对象。

4.形成健美操教学方法类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练的整体而忽略差异。健美操课程按技能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必修课程:学生没有健美操基础,采用“引导与模仿”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选修课程:学生已有一年的必修课程基础,采用“自主与探究”式,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专业课程: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采用“骨干与助教”式,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发挥老队员的专业能力与骨干作用,同时也加强新老队员的配合。

二、打造健美操特色校园活动系列

1.推行健美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突破传统课间操模式,实施大课间操,由原来的15分钟增至30分钟,在单一的广播操基础上增加学校自编的健美操,使锻炼内容丰富,学生健美操普及率达到100%。

2.创建健美操兴趣活动平台。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提供条件与机会,为此学校塔建平台。第一,个人兴趣爱好培养,推行“课程化社团”,要求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内必须参加至少连续一个学年的社团活动,现学校健美社团人数逐年递增,已成为学校文艺活动主力,间接推动健美操在学校的蓬勃发展。第二,班级共同兴趣爱好培养,实施“特色班建设”评比,营造班级体育艺术氛围,间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每学年评估一次,通过审核与验收,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特色班班牌。

3.组织不同健美操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参与,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与提高。(1)特色课间操比赛,以“健身性”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特色大课间操质量。(2)学校健美操比赛,以“表演性”为主,作为校运动会集体项目,计入运动会总成绩。(3)全国省市比赛,以“竞技性”为主,代表学校健美操综合竞争能力,也为健美操专业特长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健美操特色评价方式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活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生学习一个模块,通过考核可获得由学校认定的学分。根据健美操课程设置,我校实施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等级评价这一系列评价体系。

1.健美操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健美操三级课程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健美操技能与技术的学练,每个模块各18课时,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与行为、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交往合作精神及心理健康,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2.健美操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的延续,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学校以课程化社团方式开设,每周2课次,共36课时,评价内容包含:上课出勤20%、学习笔记30%、考查成绩50%,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3.健美操兴趣特长等级评价。倡导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班级创建特色,对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进行兴趣特长等级评价,纳入学生与班级的学期、学年考核,等级A作为评选各类先进、优秀条件之一。学生个人等级A:考核成绩均85分以上;班级等级A:该项目全班85%以上学生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5%以上,该项目在同年段比赛中获团体成绩前3名。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