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新常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新常态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1

[摘 要]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经济新常态是每个行政部门需承担的重要任务,而在这一目标要求下,相关人员只有改变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此,本文立足于产品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实践,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新常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

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

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 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 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 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

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 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

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 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 结 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 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2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

在诸多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中存在着整体建设布局不合理。从总体来看,我国大量投资在大型的水利水电的建设,忽视小型惠民建设的施工,虽然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偏远地区建设有所要求,但是地方政府因引起绩效成果小,并不愿做这些基础性的惠民工程,尽可能的争取大型的项目或资金。因此,国家水利设施在建设上存在着项目大小明显的倾斜[1]。

(二)环境破坏较重

我国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只看重经济效益、未进行全面的实地查看与论证,设计过程也未进行考虑,导致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投入使用时,对周边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河流水利有所变化对河流、河岸、洪泛平原等生态也有影响,对原有河道及河床有着影响。此外,水库蓄水会使水流速度下降,导致泥沙淤积,破坏物种生态平衡。

(三)存在质量隐患

因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量修建,使得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缺少规范,队伍内部鱼目混珠;一味的追求利益,使工程施工标准下调,偷工减料;管理人员管理懈怠,能力不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不及时,再加之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致使部分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建设。

(四)监管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项目建设管理主要由项目主办单位临时组建管理人员,这其中大部分人对于工程的施工、经济管理不具备专业知识,对建设规程不了解,在管理过程也不能进行合理的管理,这便导致出现诸多的管理问题,如任意改变施工方案、周期等。此外,由于权力集中,缺乏监管,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解决措施

(一)完善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监管的人员要时常到现场进行检查,确保监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对于监管人员的选用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进行有效的约束,防止不具备资格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再次,建立合理责任与评比制度,激励管理人员的作用。最后,竣工时有专业人士进行验收,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使用。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

在工程全面完工后,有有关部门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项目,迅速告知施工单位进行修复,进行相关管理体系的完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提升,自觉按照规程办事,规范行为标准,严格抵制不能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从源头进行风险控制。

(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准备

在建设前要将准备工作做好,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及规定,坚持“整体规划、开源节流、防洪抗旱”等原则进行规划,同时依据当地实际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从而提升施工效率。为弥补前期规划为工程建设带来的时间损失,在施工时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减小影响。此外,一定要避免勘测、设计、施工同时进行[2]。

(四)确保资金投入

水利水电工程规模浩大,其中涉及大量复杂工序,为此工程会被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将工程资金进行剥离,所剩资金已无法完成工程建设,因此对于资金投入要进行保障,要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挪用公款等行为。同时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沟通,使工程的资金可以快速到位。

(五)控制原料的选用

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所使用原料进行选用时,要确保施工施工材料来源正规,对材料的指标、数据、资料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由供货方提供出相应的质量检测报告,保证没有问题后方可投入施工,管理者不能重视工期而忽略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对于施工过程的机械设备定时的检查、维护,对于陈旧的设备及时更换,保证施工机械完备、性能良好,确保施工进度。

(六)提升管理人员意识

水利水电工程工期长、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等,工程质量对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施工单位设计、施工的效益有关,质量保障重要的一环便在工程施工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人员对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内外的质量进行管理。此外,不定时进行全体员工的质量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令员工知道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在工程的质量与工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进行控制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费用有计划、组织的进行协调控制,来达到对成本的控制,同时采取一定的管理,把工程成本控制在预期,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主要阶段,施工单位要认清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这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3]。

(八)强化水利工程监理市场规范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分析

1 引言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档案资源从传统的文字资源逐渐转化为了数字资源,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资源以其凭证性、记忆性、身份认同性以及社区能力构建性等多重属性,被视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新常态下,促进国家档案管理,实现数字档案的应用,选择合理的数字档案资源发展路径,在实现社会信息应用方面意义非凡。

2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发展问题

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H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

2.1 全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失衡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在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档案资源都能够实现数字化处理。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需要先进的科技技术,以及专业的人员。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的程度能够达到50%以上,但是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部分地区的档案数字化只能达到10%,基于这样的东西部档案数字化管理失衡的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综合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并且也不利于新常态下档案资源建设。而要想实现高效的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注重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均衡性,以先进带动落后的发展模式实现档案建设[1]。

2.2 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较差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档案的质量决定着档案资源管理的水平,但是在对于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调查中能够发现,档案资源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如:1)档案馆在对于档案资源进行鉴定环节中,其方式比较传统,不能严格执行数字化的衡量标准,以及档案的归档环节中缺乏一定的规范化处理,难以满足数字档案质量需求;2)数字档案资源在构建结构上存在着严重失衡的情况,如,在内容上不能注重资源的精炼性。很多资源归档中出现赘余、重复的情况,基于档案不精确的情况为社会档案利用带来了麻烦,并且不利于档案管理。此外还存在着档案类型不均一的情况,如经济、文化、民生类的档案比较少;3)在档案的深度上,档案资源建设主要从狭隘角度出发,难以考虑到重复资源建设的困难;4)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严重的浪费了人力、财力[2]。

2.3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高新技术缺乏

新常态的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专业的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技术,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档案资源进行综合性管理。但是在现行的档案资源建设中,暴露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新技术。技术的运用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与之配合,一般而言,在基层的档案馆中,由于其被档案数量以及档案类型所限制,导致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难以实现同步。在信息技术缺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数字窃听、电力中断等情况[3]。

3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选择

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3.1 丰富档案资源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需要在档案数量上达到一个规模,丰富现有的档案馆藏种类,并且将档案质量优化,保障绿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切实提升档案的真实性。那么在现行的档案管理中如何丰富档案资源,是摆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面前的难题。所提到的丰富档案资源并不是将社会档案馆中的所有档案多统一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借助数字集成技术将档案资源进行统一化、集成化的管理,根据不同的档案馆藏类型建立档案科目,在不同的科目下包含了不同的方案属性,当对于档案有需求时,则可以进行档案分类查找。集成化信息管理不仅能够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应用,还能够在社会信息管理的不同领域中应用。除了实现数档案资源的集成化管理,还需要实现数字资源增量电子化应用,在各级档案室内履行好收集管理各类电子文件内容,实现各级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备份中心移交。此外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库,在各个网站上实现在线档案资源的捕捉,以逐渐的丰富档案馆的数字资源[4]。

3.2 建立档案资源规范化管理标准

3.2.1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

规范化档案资源管理,首先需要在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以基本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各个部门信息行进数字化处理加工。首先在进行电子存档时,要建立相关档案的网页,建立数字化的视频档案数据库检索模式,这样便于档案的查找与利用。在互联网上应该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管理的法制化,真正的做到档案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在电子档案建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且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充分的利用相关部门的网站制作网页,使档案管理服务于系统互联网,形成科技化的电子档案数据库管理中心[5]。

3.2.2提升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

档案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档案的跨域分享与传输,从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角度进行分析,非、已公开的数字档案资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数字档案建设标准的优化,能够有利于各国档案信息共享以及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如,EDA国际通用规则著录元素较少,并且依靠标识能够对于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其实际的数字扩展性能好,简单便利。毫无疑问,在我国数字档案标准体系中将国际标准引进来,能够有效的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能力[6]。

3.3 基于新技术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科技信息技术,优化现行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资源管理的科技化。云计算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科技信息技术之一,云计算应用到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能够提升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效率,拓宽档案资源管理途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字档案资源馆的建设,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借助应用服务供应商的理念,将信息技术工作转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传统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基础上,时为其开展全方位的IT综合服务。

基于云服务的底值蛋缸试唇ㄉ杞应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从传统的档案馆中玻璃出来,以保障档案馆的高效运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少不了信息技术的融入,信息技术业务外包能够将信息外包工作提供给云计算服务商,直接简化了传统档案馆的管理复杂度,提升核心业务管理水平。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云计算技术都有所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为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技术支持[7]。

3.4 培养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管理人才

新常态下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在应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提升我国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员管理:第一,改善档案管理设备。应该着重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档案管理手段;第二,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努力培养工作于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开发人才;第三,各大档案馆需要积极的为档案管理人才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设立专门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第四,基于先进人物的引导,在档案管理中单单有优秀的管理人员还远远不够,需要有领导并且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先驱者,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从数字档案资源的质量上进行分析,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较差,并且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缺乏科技创新技术。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聂云霞,杨千.新常态下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6,03:12-16+7.

[2]聂云霞.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陈金官.基于电子政务理念的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李翠屏.档案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吴骊.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谭大方.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途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新常态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科学选择经济增长途径,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深入分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长远上推动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科技创新能力

新经济常态下,人类社会进入了科技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逐渐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走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大主流力量。科技创新能力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经济性文件指出,假设一国的科技投入达不到GDP的2%,此国家则将逐渐走向科技落后的边缘,如果科技一味地依赖于进口,则必将影响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权威调查显示:世界发达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部分国家的科技投入达到整个国家GDP的4.5%之多。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研发、设计或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科技产品才能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占据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潜力的一大因素就是该国家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当前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评判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大综合性标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布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状况等都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潜能,然而,经过多重社会性调查与统计,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处于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状态,体现为部分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远远达不到国际上规定的服务业发展标准,同世界其他国家对比起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其中技术支持、咨询服务、金融等发展水平明显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分配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影响。

3.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影响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影响到该国家的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落后的以高投资、铺新摊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带来预期的经济发展效益。当前一些地区依然采用高投资的发展模式,投资增长速度甚至超出了当地的消费增长速度,高投资、低消费的现象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隐患,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环境整治又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途径选择

1.明确经济发展的原则

新常态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建设与发展就要先从根本上形成科学的原则和理念,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遵循经济规律与法规制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依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同时,也需要法规的监管,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朝着正确、合理的轨道前进。经济的增长还要遵循创新性原则,这种创新既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又包括实际行动、措施方面的创造性行动。只有积极认识到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等,从而采取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权制度

我国必须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努力培养企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经济团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此来占据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减少对技术进口的依赖,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带动经济的正向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与科研、事业单位等既要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维护自主知识产权。

同时,要积极完善产权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积极制定健全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形成多样化的投资主体,从而搞活经济,民办企业也要积极完善企业产权保护制度,积极维护自主合法资产。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进性、合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要改变传统的高投资、高投入的粗放式发展与经营模式,鼓励支持科技型、服务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信息产业对其他传统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民营经济等的融合,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全新的经济环境。

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要根据市场调研、市场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和要求来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为经济的建设与增长创造健康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秩序,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4.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目前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状态,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加大力度发展信息业、服务业,增加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行人才强国战略,为高端科技业、信息业等的发展提供储备力量,从而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三、总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潮流,在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来科学选择经济发展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支持经济的健康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途径

1前言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又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出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由于之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建设,造成了我国资源的耗竭、环境的破坏,也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要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2.1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但又不妨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妨碍后代人需要、还为后代人创造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根据现实的资源环境状况提出的,同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根据持续的糟糕资源环境状况。2.2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规模地进行工业生产,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来的是资源的耗竭、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种种恶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甚至是破坏,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枯竭的资源环境反过来又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迫使经济发展不得不改变方向,进行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大规模、超速度、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3经济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引领的原因:我国现阶段进入了经济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要进行转型,不但重视经济总量的提升速度,而且更加重视经济质量的提升速度。而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资源、能源的限制、环境的恶化等是造成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成功地实现转型,就必须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来引领经济的转型,来引领经济的转型。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方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人民的幸福安康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的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便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物资的充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因此,经济的发展的方向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引领经济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梦想。3.1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提高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建设、而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靠某些领导、某些企业老板、某些老师、某些学生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培训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的宣传,参与实践活动、发放宣传册等,来提高所有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家在日常自己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都能自觉地积极贯彻生态文明观。3.2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的发展3.2.1经济发展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转型的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以往的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能体现出快速发展的目的,而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由此造成了严峻的后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经济的发展的目标,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从而真正地造福于人民大众。3.2.2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目前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开始走向经济的转型之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那么在二者转型的过程中,同样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注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生产方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对资源的反复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注重减少对环境伤害的绿色环保之路;其次,产业结构的转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绿色环保意识,注重向高精端、低耗能、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总之,就是告别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绿色、低碳、创新的方向发展。

4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促进人民富裕和实现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引领的经济建设,必然是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各行各业应该共同努力,一起为建设美丽的中国而奋斗。

作者:罗逸璇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高大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两重内涵.《求实》.2014年4期.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6

(一)农村经济圈政策不健全

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农村地区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经济圈内,则可凭借经济圈的大环境开展专项性发展,可极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国家对于农村地区与周边经济圈结合发展的政策对于农村地区融入经济圈中的难易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国56.3%农村都在偏远的地区,这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难以得到周边经济圈的支持,只能进行低水平、低效率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而近年来国家开展的三农扶持政策中,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等三个方面推出了专项化的政策,但是对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却缺乏相关的政策。缺乏集约化的扶持政策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陷入了小规模、低产量、低收入的问题中,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进行小区域的低质量生产,而没有打出品牌,更没有进入周边经济圈内,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小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走在边缘化、低级化的老路上,农村经济难以突破“低投入、低贡献”的怪圈,使得经济建设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则有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再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占有率。以欧美国家为例,西方国家常将农村区域根据其经济发展特点划入经济圈内,农村经济可依靠经济圈的大环境来发展,大大减轻了农村经济“低投入、低贡献”的问题。

(二)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机构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化,我国政府对于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机构组成、机构任务、机构管理等,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国家机构的运行效率。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生产普遍落后,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为了保证人们群众的整体利益,农村经济管理仍旧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一些经济管理核心部门存在着“分片管理”的情况,即各部门分工精细,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割管理一样,彼此缺乏交流沟通,当遇到问题时又相互推脱。低效的管理机构导致农村经济建设开展十分缓慢,当政府规划政策出台时,往往需要数个部门的联合审批,导致审批不畅、管理效率低下。

(三)基层管理队伍能力不强

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与基层经济建设队伍的努力分不开,一个有行动力的基层队伍能够极大的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基层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不强,则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改革的落实。近年来,为了能够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水平人才补充到基层建设队伍中去,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仍不足,导致基层队伍业务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进一步推进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建设的方法

(一)推进经济管理扶持政策的出台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扶持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农经管理人员要从实处出发,为了积极的推进经济管理扶持政策的出台,要了解本地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想所思。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当地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经管人员要深入到农村基层,切实的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集群众的意见,要将切实解决群众的意见为农村经济管理建设的核心,并积极推动扶持政策制定工作的展开。新出台的农村经济扶持政策要改变以往“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建设有本村特色化的、能够与周边经济圈挂靠的特色化经济。通过经济圈的积极带动作用,建设有本村特色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集约化的战略发展发展。制定的农村经济扶持政策要将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发展放在首位,对于食用菌、豆制品、蔬菜等有商业化潜力的产业要给与大力扶持,在推进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的与周边经济圈进行挂靠,并以本村特色化经济为卖点,积极的融入当地经济圈中。

(二)推进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改革

纵观农村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的“分片管理”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确实为农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片面、狭隘的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有弊无利。因此,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结构改革,要将分片管理改为定员管理,即乡镇农经队伍安排定岗定员,确保每个乡镇有专人承担农经管理工作,让每个乡镇都有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精简经管机构,从而大幅提高农村经管政策落实效率。

(三)推进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工作

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速度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深化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农村经济管理机构需要重视对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要大力加强农经干部的培训,对于政治素质较差,工作能力较低、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工作人员要给与一定的惩罚,不可任由低水平的农经管理人员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另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争取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勇于开拓进取的农经工作队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