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原因;对策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逐步扩招,必然需要更多与更完善的后勤设施为学生服务。但是国家每年对高校的投入有限,导致各高校的负债逐年增加。同时因为高校的资金不够也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滞后,后勤负担压力过大,制约了高校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管理中的不稳定。因此高校后勤自主管理向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实施过程中产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权不清晰,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在高校实施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后勤单位所接受的后勤实体大部分是学校多年的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后勤资产也与其他资产融合在一起,无法进行良好的区分,导致资产的权属不清,调动不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再加上高校在改革前对资产没有进行账务处理,所以无法对资产进行评估。

第二,没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财务资源。改革之前的高校后勤依附于高校这个庞大的事业单位母体,没有合理地利用资源,造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讲究经济效益。并且没有成本核算系统,收支都是随采购人员的感性安排,不仅没有最优化地为学生服务,还阻碍了高校后勤的发展。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后勤集团利用集团资金投资办企业的浪潮,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进行投资,强调后勤集团自主决策,缺乏控制和监督。

第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均衡。高校后勤的存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最优的服务,但是高校后勤分离出来就成为了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主体。后勤社会化实体是为了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他们会设法提高价格,社会效益让步于经济效益,所以造成两者之间相互矛盾,无法调和,严重制约了后勤的发展。

第四,后勤的财务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后勤实体社会化由后勤集团自主管理,后勤集团拥有了很大的自。但是因为后勤集团的经营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部分不法分子就会利用法制的漏洞或者违法行事,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利益也导致宏观控制的部分失效。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观念没有改变,思想上没有跟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后勤集团的职工主要还是原来的主要职工,他们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适应了高校后勤高校自主管理制度,就算制度改革也一时无法改变他们多年的工作习惯。

第二,相应的政策法规及配套设施没有及时的跟上。国家没有制定完整的可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办法,国家财政,工商,税收等部门没有从高校的实际亲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造成了管理权的滥用或者管理区域的空缺。后勤社会化也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但是所需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备。这都阻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

三、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适应改革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财务管理方面的目标,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加深他们对改革的认识以及提高他们改革后的适应性。后勤社会化促使了高校后勤由事业福利化向产业经营化的转型。

第二,确立产权明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是处理各类经济关系的基础,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明确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分离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等在原则上需要交给后勤集团进行管理,同时后勤集团必须得确保资产的完整和保值。

第三,提高后勤集团在经营中财务核算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完整。首先要坚持财务集中原则,后勤集团必须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使用。其次是要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后勤集团在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不利于集团会计信息的综合,也不利于各单位之前的财务比较。再次就是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第四,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是后勤集团要向学校递送财务会计报告。其次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学校不能单方面根据后勤集团所提供的会计报告量化风险,必须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进行考察了解,防止不真实的信息和发现存在的风险。再次是要加强对后勤集团的资产管理,由学校任命财务总监。保证学校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蓬勃发展,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改变思想,加深认识,认真思考研究和提高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财务问题的能力是避免和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称中财务管理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因素。为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推进,后勤部分的财务人员必须得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后勤社会化的伟大改革,促进高校的办学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为后勤集团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曹少勇.论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J].经济师,2005(7).

2、夏叶琴.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的途径[Z].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农业院校分会2006年年会,2006.

3、黄金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管理[J].丹东师专学报,2002(2).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2

摘 要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出现了徘徊局面,代表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甲方和原有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即乙方之间矛盾难以有突破性改善,阻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本文通过对甲乙双方矛盾和社会化改革难点分析,探讨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化 高校后勤 后勤实体

一、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甲方”与“乙方”的矛盾表现)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很长一个时期处在徘徊,甚至是反复的状况。改革初期,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甲方和乙方。“甲方”代表学校,是学校后勤服务的管理部门,“乙方”是原有学校后勤实体。在这里,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学校和社会化的后勤之间的关系。甲方可以聘用乙方也可以聘用其他社会服务实体来为学校服务,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将“乙方”彻底社会化。然而,十多年来,顺着这一思路的改革的进展却十分缓慢。甲乙双方矛盾表现也十分突出。

1.高校后勤甲乙不分的状况比较普遍。都是“自己人”,都是平级的心态总是在起作用。反之,认为甲方高乙方一等,心态矛盾明显,难以真正按甲乙双的正常的契约关系办事。

2.学校或各部门为了一时工作的方便,也总是习惯将乙方(学校后勤实体)当作自己的一个部门来用,而不坚持采用甲乙双契约方式办事,这样,甲乙方管理方式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甲方形同虚设。甲乙方情况不明,误会加深。

3.乙方为了占有和争夺校内服务市场,与甲方的不断引进校外后勤服务力量之间矛盾突出。乙方往往为此通过多种方式向甲方施压,甲方感到工作难以开展,后勤社会化的步伐也不得不放慢。

4.乙方争抢和行使本应归甲方的权力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学校,“甲方”被“乙方”挤压的差不多了,干脆取消“甲方”,进行所谓合并。取消甲方的经常听到、看到,而完全“取消”乙方使高校后勤彻底社会化的却少之又少。长此以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达到袁贵仁部长提出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恐怕是其路漫漫了。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经历了十年多,应该有一个飞跃式的大发展的。十年前诸多后勤的专家、理论家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后勤战线的同志们认识到和探讨的:“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资产怎么办”的困扰,也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大难题”,随着十年的过去,应该是大有改观的,比如人,十年间,我们的老员工退休、退养等自然减员了多少?如华中师范大学从1999年到现在减少了200多个全民所有制的正式职工。资产可以出售,不能出售的可以租用。等等,这些问题比起十年前来应该不是那么突出和不可逾越了,而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对来讲,都滞留了下来。甲乙双方反反复复,难以前进。

二、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局面的问题在哪呢?笔者认为:

1.没有乘势引导好、规范发展好“甲方”是最大失误。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的“学校自主选择”中的“学校”,就是指的“甲方”,即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这个部门不发展、不完善,甚至取消了,那么这个社会化性质的后勤保障体系还能建立吗?还有必要建立吗?

2.后勤集团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个或部分是一个权力部门。

权力保护着高校后勤市场,通过权力争抢高校后勤市场的现象极其普遍,这个部门还在希望着拥有更大的权力。这极大的阻碍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社会化的进程。

3.对后勤集团认识模糊,舍不得萎缩和最终“丢弃”(剥离)。

高校后勤集团,还在千方百计的大力的发展学校的后勤产业实体,比如,不少高校又在源源不断的为后勤集团补充具有“正式工”性质的人力资源,使得原本期望通过10年、20年随“老人”的自然减员而达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想法彻底成了泡影。又比如,在市场问题上,学校通过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方式来保护和扩大后勤集团在校内的市场,不积极引进社会服务力量来学校为师生服务,等等。

4.应该以后勤集团为主要队伍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行业协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去关心、促进、引导其建立。

高校后勤要社会化,那么高校后勤就要融入到社会中去,要按社会企业的运行规则,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的体制、机制来运行,在改革的过渡阶段,成立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行业协会,逐渐与市场接轨。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这样,高校后勤才能慢慢甩掉学校这根拐棍,学校也才能慢慢甩掉后勤这个包袱。

三、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的对策思考

要较快和较大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尽快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规范高校后勤社会服务市场,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始终是要着力解决的。

1.尽快加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即“甲方”的建设,明确职责职能,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学校后勤管理部门才是学校后勤的全部,后勤集团只是学校聘用的诸多后勤服务队伍中的一员。

2.中国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只允许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参加,重点研究高校后勤的计划,规划、政策与管理问题。为了综合研究,全面协调和提高效率,如房产、物业、水电、汽车运输、饮食、宿管、接待等等专业会可以取消,教育部高校后勤改革处只对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即“甲方”,而不直接面对各高校后勤集团。

3.切实认清后勤集团是高校自身建设后勤的最后消亡点。“高校后勤集团”这一名词或高校自有的后勤服务实体,也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彻底地淡出于人们的视线,我们要大胆的舍得将校内市场分流,舍得不断萎缩和最终“丢弃”(剥离)后勤集团。随着后勤集团“老人”的不断减少,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如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引进了社会物业来管理了近9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下一步,还会有更多的楼堂馆所交由社会专业服务公司管理。学校修缮中心业务从06年的产值900多万,到08年的产值460万,也是大大的向社会市场让出了份额。校外个体汽车运输户的新车、好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学校有用车保障的新情况下,不再投资购车和增加人员,那么,后勤集团的汽车运输中心将随着车辆和人员的老化、分流而自然消亡。这样,不断的进行下去,学校后勤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后勤集团就会尽快的“消亡”,袁部长所提出的目标就会尽快的到来。

目前,一些高校一方面高喊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另一方面又去大力发展自身的后勤实体,舍不得放弃一点点市场,这只会使包袱越背越重,使将来的工作更加难做。

4.高校后勤集团,要做市场服务的表率,要做高校后勤行业服务的倡导者、领头者、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带着学校特色,甚至是特权优势不丢,另搞一套。高校后勤集团不参加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活动,而是要积极投入和参加到地方的、市场化的服务行业队伍之中,自觉接受行业指导,自觉规范行业行为,按市场和行业规范接受学校后勤(甲方)的聘用,并大力为各地方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前,高校后勤集团多数不是走向市场化的道路,而是紧紧抱住学校,依靠学校、依赖学校,以各种方式、方法给学校施加影响甚至是压力,以获得后勤集团的发展。而多数这样的“发展”是没有必要的,是完全可以市场化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3

1.管理体制僵化,后勤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等学校属于教育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奖惩措施不到位,“奖”起不到很好的鼓舞效果,“罚”碍于面子又难已落实,流于形式。后勤工作繁、杂、面广,难满足人意。干得多的人还常常得罪人,出差错的机会也就多些。为此,开始勤奋敬业的人也逐渐被同化,慢慢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整个后勤队伍就逐渐地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2.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新《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临聘人员的工资标准提高了,用人单位按规定为聘用人员购买“五险一金”。高校锅炉工、大客车司机、高压维护电工、大厨、白案师等工种的基本工资要明显高于普通人员。

部分高校的后勤人员数量达到全体正式职工数的40-50%,影响力大。高校后勤服务是全天候的,涉及面广。与师生碰面的机会多,他们虽然干的是普通工作,但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性格形成和对社会的认识。但遗憾的是后勤人员多数为小学或初中毕业,不善于表达沟通,知识水平低,纪律意识差,这与高校“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相矛盾。

3.师生要求高、意见大

现在的高校学生思想活跃、见识广、维权意识强,与平行高校间交流多。他们对食堂、住宿、饮水使用、网络、活动场馆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自已的学校硬件与条件好的学校对比,喜欢拿本校硬件差的方面与其它学校好的方面比,要求食堂饭菜质量好、品种多、价格低廉,要求寝室内装有空调、洗衣机、宽带网、热水器、直饮水等。常在民主生活会上向校领导提意见,在个人空间、微博、贴吧上带个人情绪的信息,给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对策

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后勤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二是“小机关、多实体”模式。小机关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负责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管、考核等工作,与后勤实体签订各类承包协议和业务合同。多实体经营方式多样,运行高效,灵活性强。大实体的各类服务很难完全与社会相关行业接轨,难实现彻底的社会化。学校行政性的管理体制和后勤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中产生矛盾而互相摩擦。多实体则不同,有利于各实体以不同的速度、方式、经营手段,按不同的标准与社会各行业接轨。使各单一的实体实现服务专业化,实现立足高校服务,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的社会化目标。

2.高校后勤社会化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

高校后勤应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别于社会上的其他第三产业,只有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低比例的经济效益。

后勤社会化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起到配合、协助和细化的作用。后勤服务中管理:校门卫管理涉及进入学校车辆,车载物资和人员;安保巡查人员发现学生争吵、打架事件,要第一时间劝导、制止;维修人员对于不爱惜公物的现象要进行批评教育。后勤人员许多时候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工作人员,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教师的形象。所以后勤人员服务水平、处理事情的能力,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3.坚持公益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

担当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市场主体要做到两个必须。第一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要规范校内服务市场,尽快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及日常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教育规律的新的运行机制。第二必须体现公益性。坚持高校后勤的公益性,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兼顾学生承受能力、财政支付能力和学校负担能力的学生后勤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机制,保证校内物资消费价格明显低于校外,保证在物价稳定。

4.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开放校内市场,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高校把后勤交给社会去办。高校要根据校园大小、学生人数、学生宿舍的分布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地设立后勤服务餐饮、直饮水、超市、打印社、电信营业厅等经营网点。所有经营网点的价格须经物价部门审核,且通过高校后勤部门、学管部门、分管校领导的审核,确保价格低于校外。高校学生人数多,如不科学合理规划,在校园内引入太大的竞争,后勤部门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永不休止纠纷问题。因后勤问题而很大影响高校教学、科研一线正常工作。纠纷未及时处理可能升级成恶性事故,高校要承担监管的主要责任。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下合理的竞争,才能让每个后勤实体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创新服务,推出性价比高的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彭怀祖.高校后勤社会化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薛沛建.高校后勤社会化全球视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兆军.高校后勤形象塑造[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洛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与经济理论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2

作者简介: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4

教育性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把传统的高校后勤活动纳入社会服务保障系统,建立“由政府主导、以市场提供为主、高校自主选择的后勤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使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进入市场,促使后勤服务纳入社会同行业的运行轨道”。但是,高校后勤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活动,高校后勤改革无论如何设计,各种方案都要围绕“教育”这一主线展开,因而,高校后勤的“教育性”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入手,分析“教育性”与高校后勤的关系,并进而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教育性”回归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教育性”意义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

高校的“教育性”最初来自于“教育性教学”的命题,一般认为,高校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传播知识与思想教育两个层面,即解决“如何而生”和“为何而生”的问题。高校后勤的“教育性”是高校后勤活动都应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尤其要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加强高校后勤的“教育性”功能旨在规范后勤实体的各种活动,调整活动中利益获取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由于在高教育宏观管理、社会认识、高校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高校“教育性”缺失“愈演愈烈”。高校后勤“教育性”缺失事实上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瓶颈。重新理解高校“教育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反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校后勤回归“教育性”的首要问题。高校后勤的“教育性”回归意义至少可以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与高校的显性教育产生合力,增强高校教育的整体效果。公开、显性、直接的教育与隐性、间接的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不断改进和创新显性教育方法,积极发展隐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最大程度体现高校的“教育性”特质。高校后勤作为高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区间,客观上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各种、或正面或负面,或直接或间接,或短暂或持久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后勤工作的纰漏、偏差,如惟利是图、服务质量差、态度恶劣等,不仅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更令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孩子而言,“非教育性”“反教育性”的高校后勤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校显性教育的正面影响,令学生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有关价值、道德的知识产生深刻怀疑。

因此,高校后勤回归“教育性”,其实是弥补了高校教育的短板;回归“教育性”的高校后勤将与高校的显性教育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的“教育场”。

二是突破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提升高校后勤发展的层次。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高校后勤的发展层次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后勤服务实体开始生产讲成本,服务讲质量,经营讲效益。然而,将高校后勤部门等同于一般的经营实体,简单地走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并不能解决高校后勤发展的所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第三产业,要求市场大而繁华,而对高等高校来说,却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保证校内正常的秩序,保证师生精力集中、生活有序”,高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体现出高校“教”的特性。同时,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不能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和提高经济成本——这些增加的投入和提高的成本必然最终要由学生买单。这就是目前制约高校后勤进一步发展、提供高品位服务的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高校后勤回归“教育性”,其实是高校后勤的一个重新定位——高校后勤不是普通的经营实体,而是一个提供带有教育的特殊的经营实体:高校后勤服务品质的提升不是依靠经济成本的提高,而依靠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的丰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反映为收费增加和经济效益提高,而是反映为师生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的提高。

二、“教育性”回归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

高校后勤必须走内涵发展、文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回归其“教育性”,才能打开了自身高层次发展的巨大空间。“高校后勤讲求社会效益先于经济效益,具有教育属性,首要的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与保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后勤服务的主体是学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尤为重要”,因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路径选择上同样要体现其“教育性”。

1.高校后勤应恪守道德规范,起道德示范作用

高校后勤回归“教育性”的第一条基本途径就是恪守道德规范,给学生起道德示范作用。应该说,普通的企业必须遵守的只有法律底线——其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只有特殊的企业,如事关国民今年国家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在遵守法律底线的同时,还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经过社会化改革的高校后勤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企业。它不能惟利是图,不能见利忘义,因为它是高校的一部分,是净化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比如,高校后勤不应唯钱是论,提供过分差别化的学生住宿条件,而应恪守教育公平的道德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大致相当的、符合标准的整洁朴素清爽的住宿环境。这对于学生自小确立公平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高校后勤应引导学生过健康美好的生活

高校后勤还应把引导学生过健康美好的生活作为自身一个不容易回避的责任,同时也是回归自身教育性的一个基本途径。首先,高校后勤对学生生活的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应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后勤对学生生活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以任务完成为导向,以压制、控制为主要手段。实际上,生活管理应当同样以育人为目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加以自主规划和管理。其次,高校后勤还应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学生过健康美好的生活。文化氛围对校园中每个主体的影响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后勤应该利用自身布置校园环境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创设校园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来影响人、教育人。譬如,精心选择、播放校园不同时段的音乐,可以很好地起到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3.高校后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参与后勤及其管理工作中发展自我

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鼓励学生的自助服务——学生可以有偿担任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自主经营校园的小卖部。我们认为,学生适当参与高校的后勤及其管理工作,对于其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对于其民主参与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形成,对于其成人、成才都有积极的意义。为此,高校后勤需要对学生的参与活动做出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一方面,制定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制度,帮助学生建立参与后勤管理的组织;另一方面,畅通学生从事校园有偿服务和志愿服务的渠道,使之制度化、日常化。

三、“教育性”回归与高校后勤管理体系的重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就是要通过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尽管不同的高校在服务的模式上各有特色,但是,“然无论采取何种服务模式,只要进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坚持并履行服务育人功能.努力体现高校后勤和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从管理层面上讲,高校后勤要回归“教育性”,需要其管理策略做出系统调整,改变过去那种强调自主独立经营、强调压低人工成本、以经济利益为惟一目标的管理策略,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形成的后勤服务具有“商品性”与“公益性”的双重属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按照回归“教育性”的要求,重建后勤管理体系,需要统筹考虑高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后勤职工整体素质和后勤服务的“教育性”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树立全局观念,在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之下创新后勤管理模式。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很多人误以为后勤实体与高校完全脱钩,变成一个与高校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的普通经营实体——师生作为后勤实体服务的对象,与一般的顾客没有本质差别。实际上,这种脱钩只能是组织结构、经济核算上的相对分离,改革中相对独立的后勤实体同样必须秉持高校的文化精神、教育理念。因而,在管理上应当将后勤工作统一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之下,从而真正体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例如,当高校确立了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宗旨,并制定了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的阶段性发展目标,那么高校后勤管理就应当以之作为工作的重心,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各种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图书、音像资料、电子设备、实验设备等的购置、配置;校本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多样化活动场所的安排、布置和维护;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文化氛围的渲染、社会舆论的制造,等等。总之,后勤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明确并吃透高校发展的整体理念和规划,将之落实贯彻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之中。

其次,提高后勤职工的素质,增强后勤职工的高校主人翁意识。长期以来,后勤部门主要依靠压低人员工资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在今天迫切要求提高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提高学生高校生活质量的大背景下,这条道路已经越来越难行得通。很明显,廉价的劳动力往往意味着劳动者的素质差,劳动者素质差则意味着服务的“非教育性”甚至“反教育性”。事实上,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主要依靠后勤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高校后勤可以提供优质(主要指带有教育的属性)的服务,从而解决长期困扰自身发展的“经营”与“服务”的内在矛盾。作为提供“教育性”服务的主体,后勤职工的高校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也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目标,管理体系的重建要使职工意识到他们不仅是后勤实体的一员,更是高校的重要成员,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发挥其自身才能和潜能。

第三,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标准,增加“教育性”这一评估维度。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合理、科学、全面的评价往往对具体工作起到正确的导向、监督、促进等作用。相反,评价出了问题,具体工作则必然大打折扣,“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后勤服务实体才能对自己的服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后勒服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这一角度看,后勤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勤评价的偏差和缺漏造成的。综观大多数高校的后勤评价考核的条目,可以将其评价标准归结为两条:一是是否符合安全、卫生等一般的服务行业标准,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是否使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评价标准对于高校后勤是偏低的,它实际上将高校后勤降格为一般的服务实体,抹杀了其文化品格和教育责任。因此,要引导后勤服务回归其“教育性”,在管理上必须提高评价的质量标准,增加“教育性”这一评估维度。即在评估衡量后勤服务的质量时,应当不光看它是否合乎一般的行业标准,还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育人”这个高校工作的核心目标。以高校食堂的评估为例,就是不光看它饭菜是否卫生、可口、有营养,就餐环境是否干净卫生,还要看它是否给学生营造温馨愉悦的就餐环境,是否让学生感到价格公道,是否有效指导学生自觉维护就餐秩序、讲究就餐礼仪,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合理健康饮食,等等。

总之,后勤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不单纯是物质意义上的保障,也带有精神文化的属性。高校后勤应该作为高校整体性的“教育场”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要注重其回归“教育性”,充分发挥其教育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以甘肃省高等高校为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32.

[2]王立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与实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8.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5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高校必须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确保学校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健康流转和效益提高。本文从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加强对后勤资产的管理,以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并对社会和高校从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改变过去由国家和学校把后勤全包下来,实行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封闭性的自我服务体系,加强后勤管理的自主性和市场化运行,逐步由主要靠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向主要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转换;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后勤及早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营服务实体。运用各种优惠的培育和扶持政策,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活动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并实现社会化的目标。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保证国有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又能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与后勤社会化相匹配的资产管理体制。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产权模糊,职责不清。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讲,合理、科学、清晰的产权机制,能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在的智慧,使企业能准确、及时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并能有效抓住市场机会。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以住的改革多以经济承包形式为主,负盈不负亏,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不清晰,后勤实体与学校双方的职责、任务、分工理论上能分清,实际上难以分清,更难以操作。学校与后勤之间没有明确的产权边界界定,学校后勤在不具备产权资格的条件下履行并承担产权主体的义务,从而导致学校后勤部门利益实体不明,学校后勤缺乏独立经营的资格和条件。后勤社会化是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后勤实体脱离学校母体的过程中,划归给实体的资产产权不清,资产的权属关系不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导致经营实体的核算失实,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其经营成本,有关资产收益的财务指标也无从考核,学校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会变得更加弱化,无法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保值,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效益低。后勤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或不交使用费,固定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由于财务监督和管理明显滞后,决策失误和运营水平低下等原因,高校后勤实体普遍存在经济效益偏低现象,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在后勤集团的经营管理中,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财务人员素质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大都未提折旧,仍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操作。一些已具备提折旧的单位也不提或少提折旧,使维修和补偿措施不到位,利润虚增,资产耗损得不到补偿,结果导致资产消耗的补偿严重不足,往往只有投入,产出很少,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通过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和配置,目前的后勤集团在很大程度具有相当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后勤集团现有资源能否由后勤集团自由配置;学校如何对资源核算;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方法;后勤集团固定资产增值部分归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后勤集团对资源的优化与配置,而作为企业的后勤集团面对这些问题,同时在经营管理服务中,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就使后勤集团在资源管理上缺少明确方向。

(三)思想观念滞后,后勤企业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相冲突。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营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很多后勤企业还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成一家自主经营公司,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任命后勤企业的干部,由学校确定后勤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并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仍然眷恋无优无虑吃大锅饭的日子,独立走路的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稳定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前进的步伐。

(四)学校后勤负担沉重,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学校后勤实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后,原有职工安置任务一般由学校后勤实体承担,不仅要承担政策性很强的工资,还要承担政策性费用,如房贴、公积金、职工失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项开支,造成后勤职工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原有职工属于安置就业,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多年形成的“旱涝保收”的大锅饭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使后勤职工不能适用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出现职工分流难度较大,加大了学校后勤在经营活动中的成本支出。同时学校后勤急需的高层次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由于收入在学校整体水平上偏低不能引进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社会化进程。[1]

(五)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承包制不是一种规范的经济体制,仍然是校企不分,学校方既是运动员,又是制裁员,还是规范的制定者和修改者,权责不对称,易使后勤服务实体消极营运,实施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资产清查和评估工作,为两权分离打好基础

由于高校后勤原来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国家是高校后勤投资的唯一主体,后勤拥有的资产,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和经费来源(购置、赠送、自筹、调拨)均是国有资产。后勤资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房屋(包括公共环境)设施;②行政办公设备;③家具设备;④汽车设备;⑤锅炉、供气、供电、供水、冷藏及节能设备;⑥通讯、邮件收发设施、设备;⑦炊事设备;⑧电梯设备;⑨其他设施、设备(包括课桌椅、讲台、踏步板、垃圾房设施、疏通地下水道设备等);⑩库存材料;11流动资金。上述资产长期以来在后勤部门管理使用,大多没有进行单独清理核算(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后勤进行单独核算,但不是完全的成本核算,也未整体办理企业法人执照)。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必须摸清后勤部门划入后勤集团前的家底。为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要联合组成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部署和组织对划入后勤集团的单位所占用及管理的资产分类进行清查。

(一)明确清查范围。由于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均不相同,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其管理及核算方式亦不相同,清产核资工作以后勤集团所属各中心为单位,组织专人或小组清产核资。以实物为准,见物登记,按照实物标牌填写清查表中有关内容,进行账、卡、物核对,将设备的来源、购置经费渠道及设备的具体用途分别填入有关栏目,价值暂按账面价值处理;对有帐无物的设备要查清原因,对清查情况作书面说明,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二)严格控制资产报废。防止一些部门为减少资产占用量突击报废固定资产和库存流动资产,对于某些设备确已年久失修丧失效能的,按学校的规定程序作报废处理。具体报废原则是:①超过耐用期,且在正常情况下确已丧失效能的;②因使用、保管不当及管理不善等人为损坏,确已丧失效能的;③虽使用功能尚可,但同类社会产品已淘汰,极少使用,且耗电、水、气、人力较大,效益极低的。

(三)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划入后勤经营和管理的资产,分清各类资产的用途,清理资产账面价值。高校所占用的土地、房屋大多是国家无偿划拨和投资建设的,其帐面价值远低于实际应有的价值。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不计折旧的,所以高校后勤部门所占用的资金帐面原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对此,应参照资产评估体系的有关方法,对后勤集团使用的固定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资产评估核算。

1.不动产价值核算。后勤集团占用的土地为校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勤改革和社会化进程中,土地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其中用于出租的土地及作为门面经营的房屋占地,其使用价值会大大提高,因而必须进行估价核算。,应通过土地评估事务所根据一般地价核算水平核算其土地价值。

房屋价值核算则可按房屋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减去应扣的损耗。

2.可动产价值核算。在后勤仪器设备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数量少,但其价值高,占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一半,因此在对可动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可运用ABC分类法,将可动产分为三类,其中A类为5万元以上及价值严重低估的设备,B类5000-50000元设备,C类为5000元以下设备、家具及耐用低值品;(1)A类设备的评估运用重置成本法逐个评估:A类设备评估值=重置全价×成新率-功能性损耗,其中: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总使用年限,功能性损耗——设备同现有新设备的比较功能降低值。(2)B类设备的评估按分类折旧核算:按设备的性质分为机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两类,机电设备总使用年限为15年,电子设备为8年,计算机为5年;对尚能正常使用的、其成新率不小于15%的仪器设备,经过大修或升级后,其使用年限可增加2-3年。(3)C类设备及家具评估:按一定年折旧标准进行折算。(4)对于原材料等物品,在实物清点移交的基础上,按重置成本法结算净值,作为流动资金供后勤使用或作为学校投入。三、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

在高校后勤转制过程中,转制双方可以按实物登记或资产评估的方式界定产权关系及确定资产价值。后勤转制以后,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学校可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国有资产注入后勤企业,成为企业资本;或以有偿租赁、无偿借用的方式为后勤企业使用,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继续和有效发挥学校后勤存量资产的效益。如何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产关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界定相对模糊,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以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阶段,对这种资产关系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学校对划归后勤服务公司的资产拥有所有权,公司对划归的资产拥有使用权”。这种初步意义的资产关系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建立:

1.划转经营。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将有关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而非资产在事业单位之间或内部的划拨,这是一种股权投资。因此,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资产关系不同于过去学校与行政性后勤之间的资产关系。表现在:一是权利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已经划归公司即从学校的事业性资产转变为企业法人财产,为企业所有,学校对资产的所有权的性质转变为股权;二是权利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学校对行政后勤的资产拥有直接的管理和支配权,变为投资者的监督和收益权。

2.租赁经营。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后勤集团为经营的需要租赁使用学校的资产,学校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使用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产管理关系为甲乙方租赁契约关系。具体表现为:后勤集团社会化后,学校应继续投资建设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如大型基建、设备;学校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后以契约方式租赁给后勤集团使用(房屋、大型设备等),后勤集团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向学校收取服务费,学校以折旧标准向后勤企业收取资产使用费;学校对后勤企业固定资产租赁实行优惠,部分非营利服务性资产可在初期实行零租赁;后勤集团享受租赁优惠后,在服务成本核算中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依租赁优惠程度计算,以控制重点服务项目价格、提供某些优惠服务,并逐步过渡到以成本核算为前提,改拨为付、明码标价,利润交叉补偿的全成本运作模式,逐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投入。

3.委托管理。对不能进行经营的资产,如教室、供电、供水等资产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管理,在托管实施时将托管部门使用的资产,交由后勤工作使用管理,学校按管理成本付给后勤集团管理费,以维持该部门的正常运转。为保证简单再生产的进行,必须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或价值保存。在托管期间,后勤集团应保证受托资产的安全,并保持资产的完整,以实物或现金归还甲方(属正常消耗的除外),保证后勤工作不间断。

上述的资产管理关系,其目的都是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培育后勤服务企业发展。但管理方式依资产关系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划转经营的资产的管理通过公司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管理关系来实现;租赁经营和委托管理的资产通过甲乙方之间的租赁契约关系来实现。

四、强化后勤服务保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而不是取消对学校的后勤服务。我们要改变的是大量琐碎繁杂的事务和矛盾影响学校办学精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效率的后勤运转,影响学校的办学财力。

高校后勤服务除了固有的经济属性外,必须注意其特殊的教育属性,必须强调高校后勤改革要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对于即使实现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来说,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对于消费水平不高的大学生群体及教职工,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获取投资收益和经营收益的校方和后勤集团来说,又要使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为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可参照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模式进行。[2]

1.对于后勤创办的具独立法人的企业,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把学校的后勤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企业资产,学校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的形式,依照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管理。由后勤集团按照企业计提折旧或再投资等方式完成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并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通过企业分红、派息取得利益。

2.对于满足学校对后勤服务最基本需求的非盈利或微利服务项目,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学校与企业通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向企业提供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为后勤实体使用。后勤实体租赁学校资产直接目的正是为了收益。学校作为出租人所出让的使用权,也就包括了收益权。承租人在使用出租财产时应该支付租金。学校和企业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彼此独立的平等主体,学校不得参与和干预企业的管理。在租金收取与承担修缮、保值义务方面可以用两种模式操作。一是按社会通行标准,由学校向后勤集团收取租金,在扣除维修费用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后,其余额部分由学校返还后勤集团,以支持后勤集团的发展;二是在学校放弃自己权利的同时,按照民事法律活动地位平等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后勤实体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修缮义务和国有资产的保值义务,即通过设备维修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使用,同样体现学校对后勤集团发展的支持。

3.对于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后勤服务性资产,学校与后勤集团签定协议,委托后勤集团管理维护。实行全成本负担核算办法,由学校按资产正常运行所需实际费用和人员费用等核定管理费用支付给后勤集团,以契约方式由乙方承担服务,并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招投标制。后勤经济实体要摆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方式的束缚,学校将(下转第174页)

(上接第86页)行政拨款改为按消费支付费用并取得投资和出让资产使用权收益,将暗补变为明补。

4.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日趋完善,繁多的市场和竞争的格局必然形成。在市场信号的导向下,社会第三产业必然地向学校流入,不可避免地与后勤实体展开碰撞和竞争,后勤实体必须摆脱过去垄断经营、封闭经营带来的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积极参与竞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资产、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既有全民,也有集体、个体的,也可采用学校资金与社会资金联营、中资和外资的联营,使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多元化,这是运行机制搞活的前提条件,多方投资办后勤壮大后勤实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校情出发的原则设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改革方案要有利于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其它方面的改革,要有利于减轻学校对后勤经营的投入,要有利于调动全校教工尤其是后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要按照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有利于后勤企业发展的思想,及时研究和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纠正失误,保证高校不断地获得更好、更完善的服务环境,并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给予自身的经济实体以适当的一段时期的保护的基础上,学校的后勤服务应对校外企业开放市场,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自身薄弱的项目入手,从事半功倍的项目入手,从长远看必然会形成社会保障的项目入手,择优、适时、适度引进,以求得更好的服务。通过也许是较残酷的竞争,促使后勤服务人员改善服务管理与经营的方式,降低成本损耗,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市场要求,使得后勤经营实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日益强大,在站稳校内市场的同时,向校外延伸扩展,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真正化入社会中去,以自己的经营成果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社会化范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1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含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2)封闭式服务变为开放式服务;(3)单一化服务变为多元化服务;(4)内部化服务变为市场化服务;(5)学校服务变为后勤实体服务。

2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我国的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而要真正做到从计划性经济转向市场型经济,必须搞好企业改革、宏观改革和内部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充分认识和处理高校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间的关系。然而,各个学校之间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社会化改革和学校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很多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没有全面地进行改革,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后勤实体与高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形式产生了分离,实质上并没有改变高校自办后勤的方式和手段。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一直以来,计划经济观念对人的影响颇深,高校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将后勤实体真正看作自主经营的公司,依然掌握决策权,对后勤管理进行干预,致使高校后勤社会化独立能力很差,加之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没有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停滞不前。高校后勤大量人才流失、事业编制人员和技术骨干很少,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些经济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运行和发展。

人事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遭遇阻碍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后勤服务的实体员工文化学历普遍偏低,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证书的技工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实际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缺乏创新精神;员工培训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一直被提倡,但由于一些私利原因,并没有得到多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对一些员工存在歧视现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只是单纯地和经济挂钩,评估和考核手段不全面,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国家创办的公益性组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后勤管理和实体双方都参与管理,使经营职能和经营职责不明确,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也使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有些后勤管理人员还存在传统古老的思想观念,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都缺乏竞争力。高校后勤服务公司虽然表面上与学校是独立分割的,但实质上仍然与高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管理与独立的企业化经营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3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思路

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从高校和后勤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贵州省在社会化改革中的思想障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觉悟。一是从高校来看,转变以前那种旧的经济体制思路,提高市场化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让后勤实体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立于发展之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白发展的关键之意在于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出和谐、充满活力的内外部环境。二是从后勤实体来看,应该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积极主动的面对市场,立足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能主动欢迎企业的改制,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加大对员工帮扶力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其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

后勤社会化改革本就是由政府主导的行为,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化改革,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政府应根据采取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各个学校后勤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各高校与后勤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示,发挥政府的优势,全方面、多角度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后勤改革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应从长远的角度开看待该项事业,实时关注改革的进程,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制定针对不同改革时期的政策,从经费、税收、资源调配等方面入手,既要保持后勤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坚守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真正的服务于师生。

(三)加强部队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中国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通常是由临时工及有些后勤管理人员构成的,他们的待遇遍及较低,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聘任人员时,要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作为管理者,进步这些人员的待遇,并给他们供给训练和学习时机,不断进步他们的管理水平,关于一般工作人员,要采纳一些有效的奖惩机制,激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步他们的效劳意识和效劳水平,从而使后勤部队的整体素质得到进步。

(四)健全监督系统,推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变革中,关于后勤效劳的质量、报价以及管理水平都不能经过行政指令进行强行监督,而是要进行有系统、有方案、有组织的监督。这就必需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监督系统,而且严格贯彻执行该系统,才能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变革的方向有所保证。

(五)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开放校内市场,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高校把后勤交给社会去办。高校要根据校园大小、学生人数、学生宿舍的分布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地设立后勤服务餐饮、直饮水、超市、打印社、电信营业厅等经营网点。所有经营网点的价格须经物价部门审核,且通过高校后勤部门、学管部门、分管校领导的审核,确保价格低于校外。高校学生人数多,如不科学合理规划,在校园内引入太大的竞争,后勤部门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永不休止纠纷问题。因后勤问题而很大影响高校教学、科研一线正常工作。纠纷未及时处理可能升级成恶性事故,高校要承担监管的主要责任。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下合理的竞争,才能让每个后勤实体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创新服务,推出性价比高的服务产品。

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目前看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冲破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发现其不足并及时改善,坚持创新和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推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