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1

关键词: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15-02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交通土建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交通土建类专业唯一的一门全面介绍材料知识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交通土建建筑物中常用的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课程,是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它与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试验检测员直接对应,是获取“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员”职业证书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长期以来,道路建筑材料实验课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了传统的实验: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指标的实验,忽略了设计性实验。

为了响应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职业教育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积极调动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必须朝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材料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材料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传统的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模式。这种模式由实验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和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并提出数据处理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实训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完成材料性能的检测。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试验仪器的操作、熟悉实验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优点是对材料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检测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比较全面具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弊端在于:

1.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实验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实验仪器使用的传播者和材料检测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完成了任务,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和乐趣,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产生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实验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重要来源,材料实验为学生提供一种主动探寻的环境,容易引起和发现问题,一些具有探索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新的现象,从而产生新的创造思维,进而产生创新的想法。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缺乏主动探寻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道路建筑材料实验的检测过程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培养过程,通过对材料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各种物理、力学指标的检测,培养学生驾驭实验仪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和初步的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而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均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创新空间。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机械地进行,不利于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工程素养的形成。

二、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产物,是职业能力培养被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随着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教学部门的重视。因此,实验教学必须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有它自己的独立教学途径和方法,针对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我校在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中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前的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常用建筑材料物理、力学指标检测实验,水泥技术性能实验,混凝土的粗、细集料技术指标检测实验,普通混凝土物理指标、力学性能检测实验,钢筋拉伸实验,沥青技术性质实验、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指标检测实验等,这些大部分是检测技术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是否能在某一工程应用。我们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改革,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安排,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一是各种材料技术指标的检测实验。根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安排了28个基本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对学生理解、掌握道路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检测要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定每个学生必做,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二是工程应用性实验。主要安排了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两个内容,采用实训周的形式完成。

2.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创新,改变以单一的材料性能指标检测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思维方法,进行满足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性实验。由于工程材料设计性实验项目是一个基于工程需要、满足工程环境和条件的材料设计活动,过程本身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实验中的问题、解决工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问题。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把原来粗集料、砂、水泥、混凝土等相对独立的技术指标检测内容,整合为某个工程设计需要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学生根据工程结构使用性能的需要,通过计算,试验检测、性能评定、调整材料用量在检测各项指标等步骤,最后得出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这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均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资料的收集、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技术性能指标的测定,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数据测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判断等全部内容,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道路建筑材料知识的理解掌握、熟悉工程设计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有利于把书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调整实验的时间和课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改革前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大纲设置的实验课时为32节,每次试验只有两节课,有些技术指标检测实验等待的时间较长,如水泥安定性检测等,两节课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该实验,这样不但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还可能耽误下面的课程上课时间。因此,考虑对某些实验项目采用开放式教学是比较合理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首先和实验老师预约;根据个人兴趣每个实验小组自由组合,小组人数为3-5人;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经实验老师检查合格后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应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分析试验结果。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丰富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全开放实验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网络资源建设,建设了《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国家精品课程,课程所有的资源都己经上网,如系列实验教材及指导,实验仪器使用,电子教案,课堂录像,实验与实训视频,部分设计型实验的模拟仿真,习题库及习题解答等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和工具,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在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总之,通过道路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改革,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材料技术指标检测技能,也能兼顾兴趣更强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更多需求;同时根据工程需要的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锤炼技能的机会,加快了学生工程素养的形成,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米文瑜.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3).

[2]张爱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与教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3]张秀成.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摇提高土建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06).

[4]姜玉松,吕渊.土木工程开放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王美,刘强.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

[6]王宝民.建筑材料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8).

[7]梁红,林维秋,孙凯霞,李海婴,王海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0,(03).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2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重要性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规模性的发展,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当代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一些不环保、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给建筑工程质量以及我国环境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协调经济与环境的统一发展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中,就必须加强建筑材料检测,确保建筑材料质量过关,进而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1 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当代建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建筑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大行业,近年来,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施工阶段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建筑材料供应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生产一些质量不合格,有害物质超标的建筑材料,当这些有问题的建筑材料被投入到市场后,一旦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不仅会威胁到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工程质量,同时还会对我国环境造成威胁,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建筑能耗占据我国总能耗总数中的25%,我国因使用大量超标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工程质量与安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就必须重视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确保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质量过关,为当代社会建设出质量过关的建筑。

2 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

就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来看,施工过程中没有配置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当建筑材料进场后,施工人员及检测人员大都是走过场,在材料检测时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增加,对建筑施工企业很不利。

2.2 建筑材料检测不及时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质量。就目前建筑工程来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建筑材料进场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测,很容易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合格的工程材料混搭,并应用到工程中,人为制造工程安全隐患。

2.3 材料检测技术落后

建筑材料检测是确保建筑材料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标准、流程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材料监管的难度,还有我国建筑材料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还相对比较简单,很多建筑工程采用传统的流程,不仅增加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量,很容易出现各种误差,进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3 建筑工程中提高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策略

3.1 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建筑材料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就必须加强质量监督检查,通过质量监督检查可以起到拾漏补缺的作用。在对采样、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材料检测的各个环节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制定明细检查表,做好每次的监督检查记录工作,确保工作不会出现纰漏,保证工作质量。

3.2 把好材料质量关

伴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旦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势必会埋下工程隐患,影响到工程质量。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就必须把好材料质量关,做好建筑材料检测工作。针对进场的材料,施工企业要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杜绝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

3.3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已经演变为人才与科技之间的较量,人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建设工程中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正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首先,工程施工企业要树立人才发展观,加强检测人员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多安排检测人员进入到材料检测中实践,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其次,检测行业要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引进外面优秀的人才,进而为建筑材料检测提供保障。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落实责任制度,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责任落实到检测人员的身上,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确保建筑材料检测质量。

3.4 加大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各大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在建筑工程中,工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就必须重视技术的应用,如混凝土的检测、钢筋的检测、水泥的检测等,依靠科学的检测技术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过关。例如,在钢筋检测过程中,利用导热系数检测技术对钢筋质量进行检测,导热系数是评价保温材料绝热性能的主要技术依据,在稳态传热条件下,当其两侧温差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在采用测定防护热办法进行检测时,为了确保检测质量,需要在检测设备中施加一定压力,而施加压力不宜超过2.5kPa。在进行压缩试件检测时,为了减少误差,可采用厚度反控制夹紧力的方法,即先将样品置于压力机上,施加规范规定的夹紧力,记录该夹紧力时试件的厚度;然后将试件置于平板导热仪中,通过夹紧后厚度调节,反推知夹紧力基本达到要求,然后进行试验,进而确定钢筋的强度。

4 结语

建筑材料检测作为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质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建筑材料检测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大技术的应用,重视质量检测工作,进而确保建筑材料质量过关,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吉娇.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14(23).

[2] 张建平.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门窗, 2013(11).

[3] 孙秀梅,孙桂民.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城市建筑,2013(22).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3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业发展;质量检测

中图分类号: F40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总称,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就是把各种建材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进行安全有序搭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基础经济建设的需求,建筑材料市场非常活跃,在工程建设中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图1所示,在2013年传统的三大建筑材料中的钢材和水泥使用量分别为30亿吨和22亿吨。图1我国主要建筑材料年使用量

据统计[1],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537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5.73亿元,同比增长32.76%;实现利润总额33.67亿元,同比增长38.91%;平均从业人员7.07万人。由此可见,建筑材料的类别和使用量程逐年增长的态势。然而,大量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导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工程质量问题等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建筑材料还对建筑设计风格、施工技术与设备以及工程质量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归纳分析。

二、建筑材料对工程建设技术及设备的影响

建筑材料与技术和设备联系甚为密切,从最初的土、木、草、石等天然材料到钢筋、水泥、混凝土等结构材料,再到塑料、铝合金、不锈钢等等各种新型材料的涌现,施工技术及其设备也不断发展创新。

表1 建材、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变化

时间 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 建筑工具 建筑结构

古代 土、木、砖、石、瓦、竹、草、石灰、石膏等 人工挖凿,榫槽搭接等 粗制铁器(斧、锯、锥、凿),多刀刨子 传统木(石)结构

近代 水泥、钢筋、玻璃、陶瓷、机制瓦等 砖石砌体,钢筋混凝土浇筑等 简单工具,小型机械。如:搅拌机、夯实、挖掘机等) 砖石钢骨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现代 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钢材、有机玻璃等 钢架焊接技术,防水技术等 快速生产、运输工具,大小型起重设备。如:商品混凝土生产楼、砼运输车、砼泵车等 钢架结构,玻璃幕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明确的比较出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在不同建筑材料时期区别。从传统建材的局限性,使得施工技术和设备过于简单。再到18、19世纪后,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相继问世,使得建筑施工技术与设备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直至今日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施工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地发展,技术的多元化、科学化,设备的大型化、机械化、快速化。

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我国将施工技术与设备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地基基础工程、结构施工工程、道路桥梁隧道、特种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中各种新技术手段以及各种大小型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被广泛应用。我国现如今的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对于基础工程建设的质量与速度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加大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的科研力度,大力发展基础经济建设,使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跻身世界前列。

三、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管理

建筑材料在总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费用占到70%左右,因此建筑材料的数量及质量决定工程重量,近年来,由于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想方设法减少材料的数量或采用低于相关质量标准的材料以降低自己的成本,尽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总监理工程师不签字,建筑材料不得进场;监理工程师不签字,建筑材料严禁使用在工程上;以及要求施工现场应监理材料的检验制度,因此,从源头做起,建筑材料从采购到进场使用有效的管理和检测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

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有:

材料进场随意:目前,建筑材料的采购大多数都是就近原则,以此来降低采购费用及运输费,监理单位对于进场材料的监管力度不够大。致使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进场材料保管措施缺少:有些材料需要防水、防潮;有些则需要低温、避免阳光照射;有些需要仓储;有些材料超过一定时间,要再进行检验,不合格不得使用,即使合格也要降低标准使用等等。

3.对工序管理监督疏忽:施工过程环环相扣,工序极为复杂,如果监管中出现纰漏,导致工序错乱,那势必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可能还会导致工程的返工,造成材料的浪费。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完善材料采购的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制度,综合采用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保证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

四、结语

建筑材料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对于建材的发展也是不可小觑的,建筑材料的种类与质量广泛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现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剧,建筑材料的使用导致自然资源的消耗巨大,对于新型创新、环保节约、高效节能、回收再生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生产技术,专注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Lorraine Farrelly.Basics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Materiality[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013-2017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施可夫.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探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0(22):11-12

[3]王晓丽.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30

[4]王学良.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探讨[J].科学导向,2013(16).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4

1.1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保证各项专业技术的衔接性,是保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线的重要保证。我们在设计中会经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会将建筑工程中的土建、结构、专业设备等技术相互结合。所以在设计中要保证设计人员对这些相关专业和规范有一定认识,并对每种专业在设计中的应用参数进行统一。

1.2在设计中针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在很多设计人员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对工程建筑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设计人员消除在设计过程误区,使设计能更好的融合到就要加强学习,保证每个专业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并对所涉及的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的融入设计中去,同时要控制好资金的投入,使新的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2施工环节中的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的施工环节是将设计图纸由数据变为实物的过程,也是更好的体现设计图纸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我们建筑的产品最终会形成实物,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建筑物所处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例如:在建筑基础开挖时对原地面进行挖掘,所产生的扬尘,在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在拆除工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和废气,这些都会直接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背到而驰,所以我们在施工中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避免和减缓,尽可能的保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另外在土木工程施工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落实,是土木工程行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意义。

3坚持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3.1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材料是土木工程建造施工的物质基础,在土木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土木材料有木材、钢材、砌体材料、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高分子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其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3.2最大限度的节省建筑材料目前,混凝土和钢材是土木工程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建筑材料,其中高强度抗震钢材、不锈钢钢材、塑料钢材等的研发,为结构节省了钢材用量,同时为结构抗震、抗腐蚀提供了保障,是理想的高性能环保型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和智能型混凝土的出现,为创造新的结构和构件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智能混凝土材料是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和自调节等特点的新型功能材料,根据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预报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满足结构自我安全检测的需要,防止混凝土结构潜在脆性破坏,并能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进行修复,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3生态建材的研究和使用生态建材在加工、制造、使用、废弃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面影响、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要的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生态建材与传统建材明显不同之处在于,生态建材赋予传统建材特别优异的生态环境协调性,或者说是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建筑材料。生态建材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促进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证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等。目前的生态建材有防霉、防远红外、可调湿的无机内墙涂料,无毒高效粘结剂,不散发有机挥发物的水性涂料等。同时,设计和施工时,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

4结束语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5

关键词: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问题

引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众所周知,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稳固性,而目前我国在试验检测道路桥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此,笔者首先对道路桥梁试验检测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之后又对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又对道路桥梁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我国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1道路桥梁试验检测的内容

1.1试验检测路基土方石填筑

在试验检测道路桥梁的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试验检测路基土方石填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路基质量的好坏与否会对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试验检测路基土方石填筑,可以对路基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地保障整个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路基的强度、路基填筑物的密度以及路基实际含水等都属于路基土方石填筑试验检测的内容[1]。

1.2试验检测

桥涵构造物砂石、钢材以及水泥等建筑材料都是建造道路桥梁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若想使道路桥梁工程各方面的性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则必须加强检测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继而达到保障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提升道路桥梁工程性能的目的。

1.3试验检测路面

在开展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应当仔细地试验检测施工中所应用到的各种施工材料,如沥青混合物、集料以及无机结合料等,以确保建筑材料的参数与指标能够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而有效地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

2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

2.1回弹弯沉技术

在对道路桥梁工程路面的形变进行检测时,主要包括三种办法:滚轮式弯沉法、落锤式弯沉仪法(见图1)、贝克曼梁法(见图2),而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贝克曼梁与落锤式[2]。落锤式是通过过重锤下落对路面造成的冲击来检测道路桥梁工程的,所以,此办法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实现相应的模拟检测。贝克曼梁可以用于检测静态弯沉,而且便于操作,可是却无法控制车辆行驶状态下路面和轮胎的实际接触面积,所以,便无法对路面实际的承载强度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落锤式检测办法的适用性更好,与实际交通状况更符,而且其检测结果比较精准,可是其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而且缺少一个统一可靠的控制标准,无法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所以,在实践中,应当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来对试验检测技术进行恰当的选取。

2.2压实度检测技术

在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应当仔细地检测路面和路基的压实度,核子密度湿度检测法、环刀检测法(见图3)以及灌沙检测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检测道路桥梁路基、路面压实度的办法。其中,核子密度湿度检测法是借助放射元素本身的我来检测路面的含水状况和密度,该检测办法除了具有较快的检测速率外,而且只需要较少的工作人员就可操作,同时,此种检测办法不会损坏工程,且可以反复、多次地检测同一区域,另外,其检测结果与数据还可以作为选取路面碾压方式的依据。所以,核子密度湿度检测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和控制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之中。灌砂检测法主要是用于对道路桥梁工程的路基密度进行检测,该办法能够检测各种路面材料和填土,可是,值得强调的是,该检测办法需要依靠一定量的砂,而且需要反复检测,如此一来,便会降低检测速率[3]。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储砂筒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所以,在检测期间不会因风等因素而受到干扰,因此,灌砂法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比较高。因为环刀检测法检测结果的精准度从上至下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所以,其检测结果无法体现出碾压层的实际密度,仅能反映出碾压层的平均密度。不同的压实度检测技术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来选取恰当的检测技术。

2.3无损坏检测技术

无损坏检测技术主要针对单件工程结构而实施的,其不仅直观,而且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可以将道路的内部情况直接地反映出来,使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无损坏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检测体系得到了全面的优化,使得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目前,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无损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三种,即光纤传感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以及探地雷达检测技术[4]。然而,目前无损坏检测技术还未得到完全普及。

3道路桥梁工程试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检测指标与工程实际联系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检测道路桥梁工程路面的形变时,通常都是选用落锤式弯沉仪和贝克曼梁式弯沉仪来进行检测。落锤式弯沉仪检测法属于动态检测,该检测办法检测到的结果体现的是路面在受到垂直冲击力作用后发生的瞬间形。贝克曼梁法属于静态检测办法,贝克曼梁式弯沉仪检测出的是准静态下的特性,因此,利用贝克曼梁式弯沉仪检测出的结果只能定性体现出车辆运行中路面的响应趋势,无法实现动态响应。因此,以上两种检测办法所测得的路面回弹弯沉值,无法全面地将车辆运行过程中路面结构及其表面的改变状况真实地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以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探寻更好的检测道路桥梁路面回弹弯沉的技术,以此来保障我国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

3.2检测设备与检测结果的精准性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在检测道路桥梁的过程中,使用的检测办法仍然是以表面检测办法为主,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后,再实施下一步的检测工作。然而,实践证明,单凭肉眼观测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肉眼观测会因交通情况、能见度以及工作人员的经验等各种因素而受到干扰,其准确度通常都比较低。除此之外,因为不同的检测办法所采用的检测设备也各不相同,如此一来,极易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在试验检测道路桥梁路基回弹弯沉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应用贝克曼梁式弯沉仪和落锤式弯沉仪,贝克曼梁式弯沉仪比较适合进行静态检测,而落锤式弯沉仪则比较适合进行动态检测。落锤式弯沉仪的检测结果更符合实际交通状况,可是因为是动态检测,故极易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贝克曼梁式弯沉仪的测量结果更符合理论要求。因此,在试验检测道路桥梁工程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多种试验检测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并综合分析其检测结果,以保证其检测的精准性。

4结语

总之,若想使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则务必要在施工中和施工后仔细地试验检测工程,这样方能有效地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而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对道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以此来促进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士礼,蔡建超,张学强,李修忠,代公正.探地雷达检测桥梁隐蔽病害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04).

[2]张大明.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4(16).

[3]陈莉.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6).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范文6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 S2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型建筑材料的概念

1.1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型工艺技术产品,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这些产品具有高科技性、节能、环保的特性,可以使建筑物节能减排,改善建筑功能。

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实质上它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 成为当今建筑行业非常重视的高科技工业[1]。

1.2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

新型建筑材料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以水泥、玻璃、钢材、木材四大材料为原料的新产品。不同于传统的灰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防水材料、门窗材料、黏结和密封材料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等。从材质上分,有天然材料、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

1.3新型建筑材料的特性

(1)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能节省资源和能源,可以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2)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耐久性以及使用性的要求;

(3)能够为人类构筑舒适、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并且对自然环境具有亲和性。

2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2.1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包括新出现的原料和制品,也包括原有材料的新制品,是指除粘土实心砖以外的具有节土、节能、利废、轻质、高强度等较好物理学性能的墙体材料。主要分为分砖、块、板三类。砖主要包括灰砂砖、水泥砖、页岩砖、粉煤灰烧结砖、粘土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等。块主要包括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板主要包括水泥轻质条板、轻集料水泥条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条板、加气混凝土条板、石膏板、纤维水泥薄板、复合板钢丝网架夹心墙板、金属面夹心墙板等。

2.2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装饰装修材料是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其主要属性是装饰功能或美学功能,与其他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属性有着明显区别,装饰装修材料是比较抽象,难以用数量表示,可比性较弱,与个体、时代、文化有关,而物理力学功能则有严格的量化表述,可比性很明显,装修材料的好、坏、优劣,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认定,即使是一种被认为很美的东西,用久了也会觉得不美,一些不是很美的东西,由于有一定奇特性,也会胜于看起来比它美的东西,装饰材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样性。

2.3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 主要是指在0.1~100nm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组成体系中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与相互作用,其研究目的是按人的意志直接操纵电子、原子或分子,研制出人们所希望的、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材料和制品[2]。

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研究开发工作也刚刚起步,我们相信,纳米技术会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研发,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新型建筑材料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3.1新型建筑材料的重大意义

我国土地面积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小,仅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3。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推广节能建筑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需要,也是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在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有60%以上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砖仍占据一定的地位,而生产粘土砖的粘土资源是较优质的粘土,生产粘土砖必然会破坏大面积的耕地。我国耕地资源非常紧张,且优质耕地较少,面临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改造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加强开发和应用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才能实现建筑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以矿业加窑业为产业特征的传统建筑材料业,属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全国建筑材料行业万元产值耗煤约三吨、消耗矿山资源超过一百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倍。我国建筑行业平均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约为2.4亿吨标准煤,矿产资源消耗近40亿吨,居全国各行业之前列。如何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排降污,保护环境,使建筑材料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3.2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当前各国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我国也进入了“十二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化,经济环保。

4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些建议

人类追求的是高品质生活水平,然而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当前我国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的道路,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同时高度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此,对新型建筑材料提出了一些建议:

(1)国家要鼓励提倡发展环保型、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即具有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的建筑材料。

(2)要加强高科技建筑材料的研究,不断创新,提高建筑材料的安全性、适应性,以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

(5)大力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慎重。在利用废料生产建筑材料时,首先我们要考虑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后期的处理问题,比如用含选矿渣做建筑材料,应使用烧结的,若使用免烧的那就必须做毒性浸出检测。其次我们要考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禁止破坏生态环境。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寻求发展,而不可浮躁。相信新型建筑材料的明天更加美好。

5结论

我们相信新型建筑材料还将一直更新,有毒害的材料会不断减少,新的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会不断涌现,它的应用将遍布各行各业。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二者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低物耗、低能耗、少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3]。

参考文献

[1] 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