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1

2009年12月中旬的一期《半月谈》指出,2009年是自二战以来全球经济首次经历负增长的一年,而且降幅很可能超过1%。美国次贷危机及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已大体上得到控制,受其波及和拖累的世界经济,进入下半年以来也开始反弹,并显露出复苏迹象。但就此断言全球经济开始全面摆脱衰退进入复苏还为时尚早。

增长:好转之后的低速温和增长

在本次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发达经济体受到沉重打击,其中以日本和欧洲尤甚,而美国衰退程度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经济体里。中国和印度表现最佳,中东和非洲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和中东欧国家则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程度不一的负增长。

从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看,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形势都在好转。美国经济状况改善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开支增长、存货投资快速反弹以及私人投资下滑速度放缓,随着政策刺激作用的消退和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增长后继乏力。而阻碍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关键问题包括处于高位的失业率、充满变数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财政困难。同样,在日本,严重下滑的国内投资、不良的就业状况、亚洲区域内日益加剧的经济竞争都使其经济走势不甚乐观。预期这些经济体在经历2~3个季度的反弹后环比增速将下降,进入低速温和增长期。

就业:高失业率短期难解决

“在这样的经济危机时期,石油公司都在裁减合同商和员工,而我还能保住工作,能挣一份养家糊口的钱,我为此而感恩。”美国休斯敦一位石油公司合同商在感恩节当天这样告诉记者。

诚如斯言,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而言,居高不下甚至仍在节节高升的失业率是走出危机、恢复增长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美国2009年10月份的失业率水平创出26年来的新高,上升至10.2%;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达到9.5%。创下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日本政府9月执政以来的首份政府月报指出,日本就业局势依然严峻且仍在恶化。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就业状况虽然要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就业市场同样十分脆弱。

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被裁掉的员工经过数月求职发现,企业在衰退期大量裁员、大幅削减开支后,在经济回升的初期更倾向于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使用临时雇员的方式来扩大生产。因此,虽然经济复苏,但很多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局面并未明显缓解。企业用工模式的调整、美欧等较低的产能利用率、周期性因素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叠加以及并不牢固的全球经济反弹,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高失业率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

高失业率反过来又会通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渠道侵蚀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反弹基础,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犹存

2009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将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加征10.36%~15.78%的反补贴关税。该案涉及中国90多家油井管生产和出口企业,是迄今中国产品面临的最大案值的贸易制裁案。据了解,2009年1~10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而以往每年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调查最多也只有40起左右。目前,全球正在调查而未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中,有77项涉及中国的利益,占比非常高。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收缩。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估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1.9%,发达经济体进口和出口分别降低13.7%和13.6%,发展中经济体相应的数字为9.5%和7.2%。为提振国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在2009年抬头。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的“买美国货”条款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此外,印度、印尼、俄罗斯和韩国等还采取了提高进口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

决策者对于贸易战带来的两败俱伤后果的担忧和相对强有力的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使我们断定,类似于上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竞相提高关税、引发贸易战的局面不会出现。但是,受金融危机和WTO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的影响,制约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在削弱,失业率居高不下且应对无策带来的国内保护主义政治压力在加大。考虑到启动调查程序与正式采取救济措施间通常有一年以上的时滞,2010年贸易救济措施对贸易复苏的影响范围还将显著扩大。未来一年内,我们仍将看到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将延缓世界贸易的增长,不利于经济复苏。

投资:整体低水弹

金融危机使连续4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势头在2008年出现逆转,2009年降幅更为明显。发达经济体的FDI流量显著减少和跨国并购的冷清是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

考虑到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都已显现出停止下滑并逐步回暖的势头,2010年FDI开始温和复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中国和印度等经济状况较好国家,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具有长期增长前景的行业以及一些需求稳定的服务业将受到未来外国直接投资者的青睐。

但是,危机中跨国公司的利润大幅缩减,主要发达经济体银行系统仍在收缩,金融部门可能尚存未披露的巨大亏损,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将会加强,欧洲和美国等产能利用率处于低水平,缺乏IT业这样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主导产业,世界经济未来增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力和投资能力。

当然,低水弹中也不乏投资亮点。全球气候变暖使跨国公司纷纷开始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资。2009年11月18日,在南昌举行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上,宝洁、壳牌、西门子等知名跨国公司纷纷表示已经开始行动,希望第一时间打开中国低碳领域的市场。

金融:市场基础极其脆弱

2009年11月25日,迪拜当局对外宣布,受巨额债务困扰,“迪拜世界”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包括“迪拜世界”下属地产巨头纳西勒公司即将于12月到期的35亿美元债券。消息传出,欧洲、亚洲和美国股市随即全线大幅下挫。市场人士甚至担心迪拜世界沦为又一个雷曼兄弟公司,引爆新一轮全球信贷危机。

2009年,在多方联合干预下,随着实体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系统性风险显著下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基本稳定。但是,与实体经济类似,金融市场正常化过程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基础极其脆弱。“迪拜世界”事件正是全球金融市场脆弱的表现。潜在的问题还包括美国问题银行的数量还在增长。银行等

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充分传导至实体经济部门,反而带来了金融风险向财政当局转移以及财政刺激措施加重政府融资负担等新问题。

除了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正常化,金融领域国际规则体系的改革也在进展中。总体而言,金融领域国际规则体系改革在逐步推进,全球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加强,美元避风港作用降低、币值呈贬值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但是,IMF份额改革并未改变美欧的主导地位。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要真正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还需要很多苛刻条件。即使要实现较之更容易的国际储备货币多极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级产品:价格暴涨不易出现

经历快速大幅下降之后,2009年第二、三季度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升,这种回升带有恢复性成分。在产能大量闲置、增加商业支出风险大的情况下,相对过剩的流动性更有可能进入石油、金属等初级产品市场,推动价格上涨,甚至形成泡沫。

但是,鉴于全球经济目前尚处于反弹、而不是周期性复苏阶段,2010年大多数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有限。处于高位的库存,美元币值的反弹,以及美欧将要出台的限制大宗商品期货投机炒作的监管立法都会降低暴涨的可能性。由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价格变动带来的长短期利益分配以及替代能源开发与使用等问题上的力量纠合与相互博弈,2010年国际石油价格将在70~100美元的范围内波动。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2

?荩航运市场近年来的波动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0年开始中国的集装箱贸易量每年平均增长30%。时至今日,中国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集装箱市场。在1998年—2008年这10年间,中国海运货物量增加了10亿吨,占世界海上贸易增长量的60%。散货船运输的蓬勃发展源于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长,在2008年达到峰值,接近5000万吨/月。随之而来的航运需求导致新造船造价大幅攀升。以好望角型散货船为例,其新造船造价从2003年的3500万—40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9500万—1亿美元。不仅如此,2008年—2009年期间,世界新造船订单量几乎接近全球船队保有吨位的50%。

自2002年起,全球化浪潮来袭以及亚洲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导致航运市场需求量猛增。如此一来,新造船订单量激增了五倍,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贸易量急剧萎缩,造成了市场上船舶供应过剩,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运价疲弱,致使市场整体持续低迷。据统计,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球GDP增速分别萎缩4.2%、3%和约2.7%。尽管全球经济未来走势尚不明朗,但航运业前景仍然光明。全球海上贸易走出了2010年的衰退期,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了8.6%、7.4%和8.5%。

?荩世界经济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目前,三大区域经济制横着海上贸易:北美、欧洲和亚洲,这些区域的经济状况将对航运业未来数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尽管美国的财务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英国和德国显现出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但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这两大经济体仍疲于应付。由于上述因素,欧美等洲在影响航运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由于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速远超西方国家,业界普遍认为经济和航运的中心将继续向亚洲转移。到2020年,亚洲有望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到40%的比重,而中国经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80%。面对航运市场的发展,“全球看亚洲,亚洲看中国”这是一个趋势。

航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市场周期性的特点,这种波动性极为获取高利润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加之船队运能过剩,因此我国航运市场正处于困难时期。相对于港口和船企,航运企业对市场的波动更为敏感。企业业绩的周期性表现更为明显,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运输需求萎缩,运价急剧下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货运量减少,货运量减少导致港口吞吐量下降。

新造船接单量急剧减少。在连续超预期的勃兴之后,新船订单增长开始出现疲态,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这一状态进一步恶化。众多船舶企业取消订单,市场景气时期预定的船舶如今正在被交付使用,在当前不利的经济环境下犹如雪上加霜。彻底消化目前过剩的供应量尚需一些时日。

航运业投资趋缓。市场价值是投资方对航运企业的预期体现,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过于看好企业资产和未来发展,产生泡沫市场价值。在市场下滑时,又容易遭到过度低估,而产生过度抛售。由于船舶资产等抵押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航运金融业务风险上升。基于业绩,以及不良贷款的上升,银行业对航运和造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转弱,一些银行有可能会停止船舶贷款。

?荩航运市场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正处于世界经济力量发生变化的时期。全球GDP增长总量有望保持每年约3.3%的平稳增长,货物量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基于中国每年约7%的经济增速,每年新造船订单量不断增加,未来几年,我国船队的运力将保持增长态势。

1、油轮市场

原油油轮市场目前极为惨淡,运力过剩。船东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有些公司甚至濒临破产。2012年大批原油油轮交付使用,可能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下滑。此外,成品油轮市场也饱受运力过剩的困扰,同时需要面对进口需求和贸易方式的不断变化。由于国内需求量和石油供应量增长带动原油油轮运力需求量增加,油轮市场有望在数年内实现供需平衡。鉴于目前成品油轮的订单量有限,一些船东相信,成品油轮市场的复苏速度将快于原油油轮市场。

LNG市场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天然气价格的波动,以及来自使用更高清洁化石燃料的环保压力。尤其在2015—2020年期间,LNG市场的需求量可能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这一趋势将会一直延续。且由于消费量急增,LNG运价居高不下,LNG船市场前景乐观。基于此,LNG供给网络将出现快速扩张。

2、干散货市场

原材料供应行业是影响干散货市场的主导因素。过去,主要由美欧日等经济体充当干散货贸易市场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中国等金砖国家GDP增速明显高于上述发达国家,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目前在干散货市场中占据最大的份额,并且在过去5年时间里一直稳坐头把交椅。

中国是目前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由于全球钢材需求量大幅增长,拥有大量的既有订单的同时,新造船保持持续供应。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相关分析人士认为,煤炭进口量将保持高位,并呈现强劲势头,而煤炭需求量的增长将有助于散货船队的蓬勃发展。

此外,未来数年的干散货船队的结构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基于市场供需两个方面的分析,10万DWT以下和20万DWT以上的干散货船将保持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预计,此后数年,干散货船队规模将保持接近5%的年增长率。由于目前供应过剩,未来数年船舶价值和收入还将继续受到压力。

3、集装箱市场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3

一、世界煤价趋势分析

根据Argus Coal Daily International的数据,2008年1月29日我国秦皇岛(6,700Kcal/kg)煤炭的离岸价格达95.75美元/公吨,澳洲Newcastle(6,700Kcal/kg)离岸煤价为93.50美元/公吨,南非理查德湾(6,000Kcal/kg)离岸煤价为98.89美元/公吨,印度尼西亚(6,500Kcal/kg)离岸煤价为89.50美元/公吨。目前亚太地区燃煤市场,因澳洲Dawson矿区生产出问题而于2007年10月24日宣告不可抗力、印度尼西亚的雨季即将来临和现有库存量较低,以及我国冬季已届用煤增加等因素,燃煤供应呈现紧张状况,煤价持续上扬;2008年1月10日澳洲Barlow Jonker澳煤现货价格已达90.50美元/公吨。

二、世界海上运费趋势分析

世界散装海运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要。散装运输主要以运送谷物、钢材、煤炭、矿砂、原油等体积庞大、包装不易的大宗物资为主,其特性为无固定航线与定期班次,随着各出口国货物的定额、季节及价格变化,随时会随承租人要求而更换航线及目的地。由于其运送货物多为民生物资与工业基本原料,所以其景气好坏完全由全球经济状况、散装船舶供给、货物行情、战争与天灾等因素而决定。

在散装船舶类型方面,依照承载货物不同,散装船舶可分为:轻便型(Handsize)、巴拿马极限型(Panamax)及海岬型(Capesize)。轻便型的载重吨数为5万吨以下,以承载近洋货物为大宗,如谷物、钢材、纸浆、水泥等。巴拿马极限型的载重吨数介于5吨~8万吨之间,以承载远洋 货物为主,如谷物、煤炭、矿砂等。海岬型的载重吨数为8万吨以上,以载运铁矿砂、煤炭 等工业基本原料为主,由于船体过大,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航行须绕道南美洲麦哲伦海峡。

影响散装航运景气好坏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率、全球铁矿及煤矿运输需求量、全球谷物运输需求量、全球散装船供给量、油价、战争及天然灾害等。近几年我国及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无论经济增长、铁矿砂与煤矿及谷物的需求对全球散装航运业景气状况都起着关键作用。

在散装航运运价指数方面,由于散装航线众多,报价混乱,所以由英、挪、意、日、美5个国家11家大型中介商组成小组,每天参考各散装航线成交运价及租金编制成轻便型指数(Baltic Handy Index, BHI)、巴拿马极限型指数(Baltic Panamax Index, BPI)与海岬型指数(Baltic Capesize Index, BCI)供货主、船东及投资者作为参考。此外,为反映整个散装船运市场好坏的波罗的海指数(Baltic Dry Index,BDI)是由BCI、BPI和BHI各占三分之一的权值来计算,BDI指数代表整体散装航运业景气状况的好坏,目前已成为全球散装航运运价的重要报价指标。

三、运价仍然起伏波动

受到国际初级产品贸易量激增的影响,国际海运业自2002年起逐渐摆脱多年低迷,其主要因素为国际景气复苏及我国产业经济急速发展带动巨额的原料需求,亦即运货需求增加,而船吨运力不足。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波罗的海指数(BDI)受到我国经济降温的影响开始下降,但是仍然在高位调整。但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于2004年5月提出实行宏观调控措施,限制钢铁进口及燃煤出口,导致市场运价自2004年4月起面临持续下跌,但自2004年7月起海运市场价 格又开始上扬,原因在于我国宏观调控短期内成效尚不够显著,以及船吨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供不应求的现象仍然存在。然而自2005年开始,市场价呈现持续下滑走势,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运价起伏波动,2006年下半年则一路飙升至今。

散装船运市场的波罗的海指数(BDI),自2007年11月13日的11.039点开始下挫,跌幅已接近5成,2007年11月与12月BDI指数月平均值分别为10,210与9,143,2008年1月29日指数达到5.615点。但因我国南方大风雪造成严重缺煤,已宣布3月以前暂停煤炭出口,澳洲昆士兰大雨亦影响煤炭出货量,加上新一年度矿砂货价还在谈判,卖方要以现货价售货,买方不愿意接受,以致市场货载量不足,散装船运价下跌。

四、结论

亚太地区为全球煤炭产销分布的主要地区,随着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煤炭来源需求迫切,以及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高位运行,带动了对煤炭的强劲需求,而且主要由我国与印度等两大经济体带动这一增长。其中,尤其以我国从煤炭出口大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这一转变将会影响整个亚太煤炭市场的竞争。近些时间由于南非因断电而减少煤炭出口,以及澳洲因水灾也减少煤炭出口,预测未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价格将会持续上扬。

参考文献:

[1]晨然:11月份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述评.《中远洋航务》,2007.12

[2]陈灵广:2006年主要能源价格情况及2007年走势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7.6

[3]温丽惠:“国货国运”步履沉重的运输话题.《中外物流》,2007.05

[4]朱成章:从国际能源价格走势看我国电力价格存在的问题.《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4

这是DHL名为“全球电子零售2025”(Global E-Tailing 2025)的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这项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在2025年的消费者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消费主义、零售和物流的影响。

该研究以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电子商务在消费者和企业眼里的未来图景,图景的样貌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因素。四种可能展现出的图景是:

1.混合式消费行为在零售世界会聚:全球经济的强势增长和稳定的中产阶级,构建了一个“商业无所不在”的模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了消费者形影不离的伙伴。将人们引向虚拟世界的互动显示常常在街边实现,零售商会通过各种途径瞄准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可随时浏览和购买产品。

2.数字零售世界中的人工智能:虽然前几年表现出了剧烈波动,但全球经济将会走向繁荣。高度发达的数字文化在这一图景中会不断发展,我们会看到,所有产品都会在线销售,消费者会得到虚拟顾问的帮助,我们不但就此可以查证产品的可靠性、监督购买和运送过程,而且还能完成在线下单。

3.虚拟社会中的自我展示:全球经济经过快速增长和财富的迅速增加之后,会塑造出一个富裕的消费导向型中产阶级,他们的价值取向会从工作更多转向休闲。利基零售网站――也就是提供精选产品以及为个性化生活方式提供定制化产品的网站――会成为驱动区域和全球在线零售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区域化零售业的协同消费:全球经济遭受另一轮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形下,高度保护主义会让国际零售陷入停滞。经济状况的重大转变会导致消费习惯的显著变化,其结果通常表现为消费者主要从本地购买产品。

DHL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公司的营销负责人萨麦什・拉赫温德拉(Sumesh Rahavendra)认为,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和服务的电子零售业已在全球得到爆炸性增长,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虽然未来图景有各种可能性,但电子零售的繁荣无疑还会继续。

“目前,电子零售已占欧洲全部零售额的8%。这一比例有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分别增长到40%和30%。”拉赫温德拉表示。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5

目前,美国的产出远低于其潜力水平,生产成本即便上升,速度也非常缓慢,因此未来几年的通胀风险将十分有限。

长期而言,当美国经济增长更为强劲且通胀预期提高的时候,美联储将需要做好去除额外经济刺激的准备。

《博鳌观察》:科恩先生,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你曾担任美联储(FED)副主席,可否介绍一下美联储自2008年12月以来采取的量化宽松措施?因何启动?又是如何实施的?

科恩: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内部称为“大规模资产购买”(LSAPS))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当时陷入衰退,运用降低短期利率这种常规手段阻止经济衰退并推动经济复苏已不可行。彼时的短期利率已接近于零。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举措(即购买期限较长的资产),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水平。这样,家庭和企业的信贷融资消费意愿会增强,从而推高股票和房屋等资产价格,并为(美元)汇率提供下行压力。短期利率下降时,通常会运用这些手段。经济状况疲弱时,又有助于促进支出。

购买的长期资产包括三类:机构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机构证券和美国国债。这些操作是在公开市场(即二级市场)进行的。很显然,这种买进操作并不是直接为金融机构或联邦的赤字提供融资。购买这些长期资产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美联储增加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准备金,还有一些则来自于卖出短期国债(即所谓“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

《博鳌观察》:继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举措之后,又接着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并在2012年9月份宣布启动第三轮。请问这几轮量化宽松举措有哪些不同?它们对于改善美国的实体经济(比如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是否有效?

科恩:这几轮量化宽松的规模不同,所包含的国债、机构证券和MBS组合亦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差别不大。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规模要大于之后的两轮。略有不同的是“扭曲操作”,在这种操作中,美联储是通过卖出短期国债、而非相应增加商业银行在联储的准备金,为购买长期资产提供资金。即使在这一点上,“扭曲操作”的效果和途径被认为同其他的量化宽松政策非常接近。所有这些操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延长美联储所持债券的到期期限,缩短市场上债券的到期期限。其结果是,长期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之差有所收窄,从而刺激投资者摆脱对收益率和风险曲线的依赖。通过这种方式,美联储可以把宽松的货币政策传导到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大多数研究了量化宽松措施的人都认为,这些举措在缓解金融环境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降低利率水平,提高资产价格,并给汇率带来下行压力。而要想判断这对美国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大的额外促动,难度要大得多。我认为,这些措施对于经济增长应该小有帮助——但帮助可能不是太大,因此也有助于美国的失业率下降。(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见图1和图2,其中Q1,Q2,Q3,Q4是指当年的第1季度、第2季度、第3季度、第4季度)。

《博鳌观察》:量化宽松措施降低了利率水平,同时也加大了资本流向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的风险。这种情况给这些市场带来了通胀及资产泡沫风险。你认为新兴国家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应采取何种政策?

科恩:首先,这些国家必须允许本币汇率有更大的灵活度。他们之所以有“输入通胀风险”,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货币政策受制于紧缩,其目的是维持出口驱动型增长。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成为净出口国,要想维持全球需求的稳定和持续,不仅要依靠赤字国家的公共和私人部门加大储蓄力度,也要靠盈余国家推动内需,并减轻对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的依赖。

其次,目前的资本输入国也必须额外留意自己的金融行业,即那些正接受资本涌入的部门,以确保金融领域是安全的,同时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此情况下,这些国家还必须关注单个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即所谓“宏观审慎监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年,当大量资本从中国和其他盈余国家流入时,美国就没有对金融稳定予以足够的重视。

《博鳌观察》:你前面谈到,定量宽松措施已经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见图1和图2),但你如何评价这些举措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科恩: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尽管我也承认,如同你前面的问题里提到的,其他国家对于定量宽松给它们造成的麻烦颇有怨言。更为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肯定有利于全球经济——目前全球经济正在从“大衰退”中艰难复苏;美国经济增长会拉动其他国家的出口,不过美元汇率走软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并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近来其他央行,如英国、日本和欧元央行,相继放松货币政策以避免本币升值的情况来看,这已经为今后的全球经济增长提速铺平了道路。若非如此,全球经济增长将无法复苏。目前来看,全球通胀水平也较为温和,只是出现了几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博鳌观察》: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急剧扩张。具体而言,经济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只有约8000亿美元的国债,而经过了前两轮的量化宽松之后,这个数字目前达到了1.7万亿美元左右,而新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包括了每月购买400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那么,美国是否存在通胀风险?

科恩:目前,美国的产出远低于其潜力水平,生产成本即便上升,速度也非常缓慢,因此未来几年的通胀风险将十分有限(注:通胀率见图3)。长期而言,当美国经济增长更为强劲且通胀预期提高的时候,美联储将需要做好去除额外经济刺激的准备。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6

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面衰退。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实及政策效果的显现,自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走稳,致使全年全球经济下跌速度低于预期。据201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0.6%(见表1),明显好于之前预测的-1.3%和-1.1%。鉴于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生产开始恢复、进出口贸易已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洼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反弹至4.2%。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融资减少,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下跌,相关产品的贸易额明显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跌幅达23%,总额跌至12.15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世界贸易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主要国家贸易开始增长。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国、韩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25.8%、28.7%、36.2%、20.2%、16.9%和82.7%;进口增长率分别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来,货物贸易增长较多的产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度下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继续大幅下挫41%。流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57%。从2008年中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撤资潮。受金融市场萎缩和现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0年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会是未来投资的重点,而制造业方面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1、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和规模,很有可能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退出节奏。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回升,但也没有完全走上强劲持续复苏的道路,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得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极低。对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不断加大的财政负担。对应对金融危机,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已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经济学人》“全球政府债务钟”,实时获悉的全球公债情况。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巳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是负债状况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负债率均已达到历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国政府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这是自二战以来的最高比例。目前欧元区政府赤字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总额债务将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性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时间。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两年时间内,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实施刺激经济计划及其他政策,来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尽管2010年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舟‰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

4、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

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更多领域,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可能。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并未彻底走出衰退、消费乏力、资本市场仍旧动荡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新的监管措施的出台,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审核,而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还会继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机会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投机力量只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寻找机会,从而推高价格,并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机泡沫。另外,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因救市而产生的巨额债务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采用本币计价,在发行新债、增加税收或出售资产都不能解决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印钞的形式还债,这将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9%,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是1946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出口扩大、民间库存投资恢复、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而这一态势已延续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3.2%,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个人消费正在取代个人投资,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是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隐忧,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脆弱的,美联储仍需维持低利率来支持经济。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2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产出有所扩张。今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2%的微弱增长,经济状况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就业数据远非乐观:欧元区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这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西班牙为19%,法国为10.1%,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因此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在宏观经济与结构相对疲软的环境下,大规模财政危机已经伤及欧洲国家信用可靠度,欧洲的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经济疲弱复苏的双重压力之下,欧洲央行也难言加息。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速为1.2%,估计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另外,多年来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举措,最终将成为该地区的财政负担。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方面支出的预期增长,中长期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