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新格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经济新格局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1

首先,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经过七年多的调整,美国去杠杆基本完成,经济复苏加快并进入加息周期。同时,通过再产业化和构建新的区域性贸易投资协定,从投资和贸易上降低了对新兴国家的依赖程度,但仅依靠自己的能力难以独善其身。欧洲、日本仍在调整过程中,经济复苏缓慢,通缩压力较大。新兴国家正处于去产能、去杠杆的阶段,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其次,全球贸易难有改观。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替代部分进口、世界产业分工发生调整和转移、全球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过去30多年,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随之增长1.7个百分点。但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增长基本同步。短期内,这一趋势难以改变。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美联储再度加息已经毫无悬念,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大国仍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出现严重分化,由此带来的全球资产价格重估和投资配置的影响不可低估。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造成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逃、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并给相关国家的宏观管理带来挑战。

第四,大宗商品价格中低位徘徊。美国经济复苏不会明显增加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量,全球大宗初级产品需求增速低于供给增速。美元继续维持强势地位会抑制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还有,地缘政治冲突加大了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

国际经济格局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靠外需来解决我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偏负面。世界各国对我国产品需求乏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正式达成,并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协调配合,对我国形成了制约,部分贸易会转移到协议的成员国内,一些企业会重新考虑海外布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也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产能合作提供机遇,但我国海外投资的能源、原材料的收益也会大幅度下降。国际金融动荡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冲击,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2016年,我国制造业投资继续放缓,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外贸进出口仍将低迷不振,低通胀局面延续,隐性失业显性化,失业率有所回升。如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扩大到3%左右,广义货币增长13%左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左右,实际经济增速略低于7%左右的潜在增长率,经济处于探底过程中。2016年应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着力稳汇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币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并设置对一揽子货币汇率的波动走廊,一旦超出波动范围,就果断干预外汇市场,打消贬值预期。通过管住汇率这一头,扩大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为市场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创造条件,鼓励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外汇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对地下钱庄、虚假贸易、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实行高压打击,维护外汇市场正常秩序。

要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市场准入,推进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对外开放。推广自由贸易区的有效做法,促进跨国公司扩大对我国服务业投资。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境外项目合作,带动发电、轨道交通、钢铁、化工、有色等装备和产品出口。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2

(1930年1月24日-),中国江苏武进人,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日前,社会上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认为“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的新起点,但对于新格局下的经济结构却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如,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中国将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或是认为新格局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即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进行快速的调节……

在我看来,新格局下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从指经济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能否在今后稳定的发展,取决于再平衡进程的状况。要证明此观点,就需要对平衡、均衡、非平衡、失衡和再平衡作出更加具体的界定。在我看来,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基本状况是两类经济失衡的结果。而这两类失衡的经济是互补的,就如同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看到的正好是与人本身的方向相反,但正因为这种相反的状态,从而促使两者达到某种均衡,但此均衡是非常脆弱的。

这两类经济,一类像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中国现在的储蓄率达到了50%,甚至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甚至世界各国也没有这样高储蓄率的先例。另一类则是内部失衡的经济,其表现为低储蓄率、高消费率,正如美国到了危机爆发以前,它的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从2005―2006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学家便对失衡的总体状况,中国的失衡的状况以及美国的失衡的状况作过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就这两种失衡的经济来说,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它有大缺口,或正或负。但这两种经济之间通过贸易的往来,通过资本的流动,却达到了全球经济的一种平衡。如何达到平衡?主要是通过外汇收支,通过经常账户的赤字和结余以及资本账户的流出和流入,从而达到全球经济的平衡。

然而,这种平衡非常脆弱,中国时下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皆由此产生。比如内需不足,最终导致需求不足;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和各国之间发生贸易摩擦,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得非常被动。为了保持这种平衡,我国货币政策就变成被动大量的增发货币,从而带来流动性泛滥的后果,致使资产泡沫的膨胀,严重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危险系数。

众所周知,此次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由此产生的。因此,若想真正实现经济复苏,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就需要解决一个再平衡的问题。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内部经济的再平衡,进而达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目前,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出现了某些复苏的迹象,但是这种经济复苏主要是政府的刺激政策促成的。然而依靠这样的短期政策,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政府的刺激政策是一种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短期内能够稳住经济,使其不至于急速下滑,但是仅仅依靠这样的短期政策,是不可能真正地走出危机。

美国为了解决它的内部经济失衡,主要靠所谓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继续向好。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但主要依靠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海量的投资虽然能够使得中国在去年实现了增长,但正像总理在天津的达沃斯会议上所言,它的负面的效应也不可低估。所以,总理说:“我们今后要把我们的主要注意力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解决长期增长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理解,这所谓解决长期增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我们内部失衡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首先分析造成内部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便采取了一种依靠投资支持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使得收入分配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当城市化进程加速后,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便是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宽松环境;溶合

当代高速运作的网络化已使全球经贸从原来的工业经济过渡到网络经济,并且将外贸引入到全新的网络化时代。各区域间网络化大发展,推动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迈入新纪元,影响国贸效率与方式的关键因素就是信息技术要素,其日渐力推创新国际贸易。这其中创新国际贸易最为鲜明的表现便是网络贸易与电商的兴起。崛起的网络贸易与电商在我们身边编制了一张浩大的虚拟交易网络,且用网络新技术注入了企业间合作法则的新内涵。显而易见,传统国贸正在迎接新挑战,毋庸置疑外贸企业发展网络贸易与电商已是国际大潮流。国贸中网络贸易与电商的作用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外贸企业有别于其它行业,其有自身行业分类、高信息化、行业标准规范等特点。作为外贸大国创新国际贸易必定极大影响整个国家经济与外贸,所以我国研究网络贸易与电商,剖析创新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必要的。

1 网络贸易与电商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1.1 网络贸易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在线交易,其对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有机连接企业、运输、海关、商检、税务及金融等部门,达到从浏览、商洽、付款及交付等整套或部分自动化处理业务。网络贸易的广义范围包括无纸化贸易与互联网贸易。网络贸易相比传统贸易是存在于虚拟市场基础上的,有着低成本、高效及直接等优点。另外有母子公司的跨国公司能借助网络尽显优势,推动其内部发展国际分工,在区域内迅速加剧流动半成品与产品,这已是主导国贸的主要方式。传统贸易的费用高、营销链条长,产品要历经国内外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等各种中间环节,方可从生产商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中。但网络贸易只要买卖双方通过鼠标就能直接在网上接触,不用中介参与,交易的各参与者只要缴纳相当低的网络管理与通信费就能拥有、存储及交换信息。中小企业进行网络贸易既能获取常规路径无力收集的信息,也能在网上拓销,与大企业相同遍布全球合作,为打造全球市场拓展机会。

1.2 电商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在国贸领域正掀起一场电商的新革命。电商能将区域间设置的不同障碍冲破,迈入无国界贸易的国贸,能变革全球贸易。电商提供网络运行的交互式机制,给国贸提供一种较为完备的信息环境,借助运行全球经济的国贸这一桥梁实现最优配置跨国生产要素与资源,充分发挥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机制。这种经营借助网络信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及全方位的互动商贸服务。网络为用户、生产者实现及时供货、零库存,更加顺畅的流动商品。另外电商应用到国贸中对生产与外贸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一个鼠标通过网络就能直接连接到买卖双方,电商用电子单证将纸质单证取代,减少重复录入单证,将流程简化,能更为方便双方交易。电商应用到国贸中能让各方在网上足不出户便能直接进行订购、签约、领证、备货、报关、订舱租船、退税、支付结算等不同外贸手续,交易时间大量缩短;并且带动金融、商检、运输、税务及海关等单位提高效率,加速周转资金,节约支付利息。

2 剖析当代创新国际贸易的原因

2.1 急剧转换的国际格局为创新国贸提供宽松环境

国贸发展史清晰的演绎着其发展与国际环境联系紧密。蓬勃发展国贸的时期通常离不开稳定健康的国际大环境,动荡不定的国际时局尤其在规模较大或局部战争期间,国贸会因此而停滞或萎缩。所以创新国贸的基础条件就是宽松的国际环境。战后国际格局是以美苏冷战式的对抗为主,其长期将全球笼罩在军事威胁之下,毋庸置疑,国贸间接与直接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制与影响。伴随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终于打破了冷战格局。但因突然打破国际旧格局,还没形成国际新格局,所以出现了一个酝酿形成国际新格局的真空期。国际环境在此期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宽松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敌对政治突然消失而出现空前的政治神经松弛,就此暂时搁置了国际对抗与矛盾,和平、发展在当代更为明确的作为时代主题。各国在此期间加紧将经济实力壮大,便于国际新格局中力争有利地位,将注意力纷纷转到经贸领域的多边或双边关系中,渐渐经贸关系被抬上首要位置。为推动发展本国经济,并能从外贸中最大限度得到利益,各国对外贸纷纷施以整套政策方针,且在健全国贸秩序、制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全面国际合作。这些所有方面都在创新国贸上有所推动。

2.2 自身发展的国贸为创新提供动力

当展国贸有两个阻力。其一,一直以来国贸都深受难以清除的障碍的困扰。最为突出的障碍有两点:一是在选择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上面临两难。各国摇摆不定的外贸制度与政策,人为造成非周期性与无序性的国贸动荡;二是低效与残缺的多边贸易功能,无法让关贸总协定管辖全部贸易行为,且其管辖能力属于软约束,更为加剧了非周期性与无序性的国贸动荡。其二,国际新环境对国贸也是一种挑战。第一,怎样对一系列国贸观念与思想适时变革;第二,怎样对冷战后的国贸格局调整;第三,怎样让国贸在现有的框架与基础上完善与改革;第四,怎样将最新发展的现代经贸理论与最新的当代科技成果应用到国贸的工具、手段及构成上。当代国贸自身发展中面对以上的两个阻力,严重困扰着健康发展国贸及其对国际经济正常发挥推动作用。以上阻力从国贸内在的最大限度驱动全面创新国贸自身。这便是当代创新国贸最强大的动力,也正因此内在驱动使当代国贸从观念到政策、格局、工具、制度及构成发生深刻全面的创新。

2.3 依赖度高的国际经济为创新国贸提供舞台

全球经济在当代生产力的推动下完成社会化进程,日益使得社会分工迈向更深刻、更广泛的方向,国际经济的整体愈发成为密不可分、紧紧相连的体系,这便是国际经济在当代最为显著的发展特点。然而伴随大规模变迁的国际环境,当代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不管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都很深刻。就表现形式而言,相互依赖关系表现在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国互相依存,并且渐渐形成迫切的愿望,对各国政策、利益的协调要在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就基础而言,政治上的单一联盟基础正过渡到多基础的地缘经济联盟。国贸在历史新条件下,为适应种种变化便于继续发挥渗透、联结、助推及导向作用必定要创新。

3. 我国外贸在创新国际贸易下的战略选择

3.1 着眼于宽松的外部环境

宽松的外部环境既对发展经贸有好处,它还能成为腾飞与振兴经济贸易的基础条件。当代创新国际贸易的受益来源于发生实质性转变的国际格局,同时也受益于真正朝我们走来的和平发展大时代。我国能够大刀阔斧的开拓外经贸一样受益于国内稳定的大环境支撑。这便是我国最终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功的关键基础。

3.2 提升外贸效益,强化服务

其一,对国内紧缺原料谨慎出台反倾销措施。在进行原料商品反倾销之前,需对上下游产品与产业综合考虑影响,对利弊合理权衡,做到决策谨慎。有的重要原料虽国内紧缺但尽量不轻易施以反倾销,防止被迫过于抬高下游产品成本,对下游产品竞争不利,冲击到下游行业。其二,对检疫检验改善服务。可酌情减少检验出口工业制成品、质检规范的国内机电产品、国外有的进口商强烈要求质量过关的品种,可考虑免检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的一流品牌产品;将检疫检验出口商品的费用按照商品批次收取,给出口企业减负。并且强化检疫检验出口的动植物与农产品,确保其安全出口。其三,努力提升外贸效益。继续对外贸经营秩序强化规范与整顿,对凡有骗退税、走私、逃套汇的行为严加打击,制止扰乱出口秩序的低价竞销等行为,在国外市场维护我国外贸商品及企业的信誉。让进出口商发挥潜能,强化行业的自律与协调,以防发生价格战及恶性竞争。对外贸产品引导提升质量,将产品档次提升,外贸效益提高。实施外贸的品牌战略,给有名牌产品的外贸企业强大支持,力推它们在国外推广品牌、做好广告宣传等活动。其四,对进出口商会改革管理机制。将西方国家成功的运作中介组织的做法与经验借鉴过来,用到对进出口商会改革管理机制中,并且加快对其立法,注重进出口商会服务外贸的职能,在应对指导企业、强化行业自律、贸易摩擦、开拓市场等角度发挥商会作用。

3.3 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

只有将我国经济坚决的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才会有未来真正腾飞的经济贸易。当代创新国际贸易是构建在当代互相依赖的国际经济日益融合的前提下的。缺少此依赖关系,就很难形成创新国际贸易。实际上,要是一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为依赖的关系脱离,那它就不会真正从这种依赖关系中获利。虽然在与这种依赖关系融入时会做出牺牲与付出代价,但对实行封闭长久的我国经济来说来之不易。从战略来看,此乃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重要出路。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贸领域兴起的网络贸易与电商当属一场商业革命。人类社会伴随新纪元来临跨进知识经济中,全球经济在此变革中重新调整结构,也重新构造了全球市场。深化创新国际贸易对任何国家影响都很深刻,我国身为新兴国家,正迎接着相同挑战,这要求着眼于宽松的外部环境;提升外贸效益,强化服务;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4

日本继续保持世界经济总量亚军位置,不过,中国目前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去年却是负增长,一个普遍的看法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日追美几成定局。

40年亚军宝座将丢失?

日本经济总量雄踞老二位置已近40年。但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去年的经济形势很不理想,2009年,日本实际GDP比上年下滑5.0%。

2007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不过,眼下对于可能坐上经济总量第二这一预期,中国官方却保持低调。不久前落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国家副总理幽默回应主持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究竟排第几位,刚才主持人作了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权威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的人均GDP居于世界100位以后,这是联合国有关机构作的权威,是明确的。”

经济总量不等于话语权

此前,日本刚刚公布了2008年日本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38371美元,排名全球第19位。而中国公布的2008年的人均GDP为3215美元,在世界182个国家位列第104名,和日本的差距还有很大。

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经济总量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经济话语权的提升,不仅决定于经济总量,还决定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

沈明高认为,中国目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还要下大功夫。如今国内搞产业升级或者规划,其中一些方向都是从投资的角度去做,而不是从平衡消费和投资或者出口的角度,或者从平衡服务业与制造业出发,所以“转变”还需要一些时间。

“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是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能不能持续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投资拉动带来的是产量的过剩,带来的是国际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人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民币上面,认为人民币被低估,挤了别人发展的空间。”沈明高说。

沈明高同时指出,如果中国的消费需求真正成长了,实现需求拉动,那对全球来讲会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比以投资增长拉动的经济复苏要强得多,更加可取。现在其他条件如果不变,老百姓的消费增加恐怕比较困难。如果政府坚持不减税,要想拉动消费还是有些困难。

应对全球经济新格局

金融危机以后,毫无疑问,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向了东方,来到了亚洲。当美国、欧盟都是负增长的时候,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2010年以后,美国应该略有正增长,但是中国、印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超过50%,这个格局,会在2011年到2016年至少再延续5年。

2020年,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会大大超过日本,和美国不相上下,印度也将和日本不相上下。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剧变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这个格局的转变会不会很顺利?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

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这个变化。美国现在有10%的失业率,美国需要用持续的经济增长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奥巴马提出要在未来5年把出口翻番。美国经济最好的2003年―2007年,美国贸易的增长,加上通货膨胀率也只有72%,而且这一时期全球GDP增长达到了4%左右,这期间美元贬值超过16%,今天美国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全世界经济增长非常弱,所以美国要使它的出口翻番,美元无疑将继续贬值。

欧洲和日本,在未来的竞争中,将重新回到高端制造业。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在从低端的制造业往上走,中国的制造业将定位在什么地方?与此同时,整个金融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全球的政治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个个都是巨大的挑战。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表示,中国经济总量最终会赶超美国,但是,在人均收入、生态、体制、文化、公平、综合实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中国要赶超美国并非易事。“有些方面,中国可能100年都赶不上美国”。

赵晓说,即使在经济上,也千万别小看美国,美国仍然拥有全世界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制度、一流的政府乃至金融危机后仍是世界一流的金融。尤其让人不敢小觑的是,美国这个国家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创新,令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望尘莫及。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5

(一)国际经济环境:(33经济体缓慢复苏,全球增长格局分化

后危机时期亚洲所面临的第一个常态化环境就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分布将出现重大改变。美、欧、日G5经济体的经济呈现缓慢、浅度和曲折的复苏进程。2009年,美国GDP增速2.4%,欧洲4.8%;印度7.3%,中国高达8.7%。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正从西方移向亚洲,尤其是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个模式至少会持续到下一个五年,世界经济格局将由此改变。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对于美国而言,虽然零售数据显示美国的消费规模正逐渐接近危机前的水平,而工业部门的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则显示工业部门的状况远远低于危机之前,因此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和调整或将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将对美国持续的经济复苏形成压力。

同时,IMF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表明,未来这三大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可能只维持在危机前2/5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全球的经济增长格局将面临重大的转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将在全球增长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体现于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上,由于这次危机是从发达经济体开始的,因此亚洲输往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流量骤然降低。相反,亚洲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将得以加强。未来发展中国家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急剧增加,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将逐步成为核心组成部分。

(二)国际金融环境: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环境成为常态化主题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遏制经济走向更大的表退。为了应对危机,大量的货币发行和低利率成为央行的备选工具。其中,美国的利率调整政策引领了全球降息的风潮。

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发达国家经济的结构性放缓渐成趋势,因此为了减小经济下行周期所带来的冲击、美欧日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被迫由危机应对时期的“紧急政策”不断走向常态化。预计在未来几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大幅度收缩流动性、实质性地退出现有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美国和日本已经宣布,在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贷币政策,欧洲央行虽然强调主动退出,但是在债务危机得到明显改善之前,其主动退出的空间相当有限。

因此,未来几年,美欧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属小概率事件,利率有可能在1%左右维持数年,超低资金成本和超宽松流动性环境,将成为国际金融环境的常态。

(三)国际货币环境: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漂移将在中长期内持续

本轮金触危机之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强劲走势,然而后危机时代,这种格局正逐步发生着变化。未来我们将很难看到一国贷币在国际货币领域持续保持着绝对的主宰地位,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将发生较为频繁的波动,而且强弱格局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将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美元而言,虽然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国际储备货币中最可靠的货币,但是我们也发现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两次反弹是发生在通常发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期间,然而随着市场形势趋于稳定,美元的这种“避风港效应”将逐步消失。未来美国的财政与经常账户双重赤字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都会对美元的强势形成重要压力。

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则反映出欧元作为一个最优货币区的货币也具有明显的缺陷,随着欧元区大规模的财政削减,中长期内欧洲经济的增长节奏将有所弱化,因此,欧元中期走强的可能性也不大,未来欧元区经济和欧元本身将经历一个艰难的调整时期。

后危机时期亚洲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挑战之一:考虑如何增加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到目前为止,在很大程度上,亚洲的增长模式仍然是出口主导,那么,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放缓的情况下,亚洲就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转换到以内需驱动的模式上来,才能使经济增长更为平衡和可持续。

因此,从中期来看,亚洲众多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政策挑战是如何增加国内需求,使其成为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并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度。这也将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全球发展的失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亚洲众多国家而言,全球经济衰退已凸显了过度依赖出口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可持续性。目前,出口在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平均比例超过40%。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速度相对迟缓,同时其需求在一段时期内也无法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亚洲地区如要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就必须拓展国内需求,来扭转外部需求不足的不利局面。迄今为止,亚洲各经济体的国内私人需求已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复苏,但要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各国还必须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这些政策措施可能会包括:刺激消费、保持或增加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提高其服务业的生产率等。目前亚洲地区的很多国家已采取措施,在发展其金融业的同时改善和扩大社会服务业,这将有助于刺激其国内需求。此外,汇率的灵活性加大将有助于刺激个人消费,使投资重新转向国内经济行业,这也与上述一揽子政策相吻合。

(二)挑战之二:考虑如何承受更高的通胀率以及防止资产泡沫

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一个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时代,那么,在没有新技术革命、新产业带动的经济复苏之前,我们需要对通货膨胀率目标和资产泡沫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低利率的条件下,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其实还面临着货币升值的预期,这样一来,部分农产品、工业品,尤其是资产市场势必成为吸收流动性的渠道。这一点变化会影响到包括国内利率、汇率政策等诸多方面的调整。而且全球经济进入低利率时代之后,利率调整的空间和余地将不会太大。因此,在低利率、低资金成本的环境下,必须抑制投资冲动和资产泡沫,或者需要考虑承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环境下,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渐成趋势:预计下一个十年,亚洲国家的快速推进城市化和收入上升过程,将进一步加深全球范围内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平衡,不仅总量上会出现明显缺口,而且个别品种如大米等将出现失衡。大致判断,当规模庞大的中国、印度人开始脱离农地的时候,全球将遭遇一次比工业品更强劲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加之流动性过剩的贷币环境,农产品价格上涨将进入多发期,甚至渐成常态化趋势。这对于中国及亚洲其他新兴市场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构成一系列冲击。

全球经济新格局范文6

[关键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019-07

万军(1969-),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新兴经济体;(北京 100835)

冯晓琦(1971-),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风险投资。(北京 100029)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JZD0018)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中国要想占据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就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尽管中国新兴产业的成长非常迅速,但如果将中国置于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不足,这有助于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一)新兴产业将重塑全球产业体系

二战结束后,技术创新频率的不断加快和持续变革的新技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出现了密集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技术正在催生新兴的产业部门。在不远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兴产业通常建立在颠覆性技术的基础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可能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生命力。新兴产业有着很强的渗透性。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随着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技术会向其他产业部门扩散,提高这些产业中要素组合的产出效率。如果传统产业部门利用新技术的支持,对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开展广泛的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就有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与新兴产业一起,共同推动实现建立在低碳环保基础上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二)发达经济体力图占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发达经济体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机遇,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将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并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地区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率的区位配置,把非核心的、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使位于不同国家的共同参与某项产品制造过程的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分工协作网络。在全球生产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在研发、管理、财务运作和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领域进一步的加强。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发能力乃至研发方向选择的竞争。

在全球经济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发达经济体不仅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生命科技和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还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分别在空间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寻求突破。一旦这些领域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有条件率先利用这些新技术,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继续处于优势地位,并推动新兴产业的市场扩张,使之成长为带动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持续渗透,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沿着所在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上移,始终占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