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 价值评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入人力资源会计,到今天逐渐完善,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信息科学依据,值得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关注。
一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的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转向于人力资源竞争,而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这是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年代处于的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源价值核算和评估工作显得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决定企业成败
企业拥有三种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有形资源,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是无形资源,具有相对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下,谁争取到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企业为了获得此类人才,必然加大对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提高薪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行教育或再培训。
2 宏观调控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经济特征,这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人力资源的评估掌握开发的方向,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 确定人力资源成本价值
人力资源成本价值,是由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组成。企业取得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在运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时所发生的工资、奖金等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这是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
1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招募录用职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它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
(1)招募成本。招募成本是为确定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内外来源、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吸引所需的内外人力资源所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有:招募人员的工资、招募过程中发生的洽谈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介绍人的佣金、广告费、宣传材料费,人力交流机构的管理费、场地费、手续费及其他与招募活动相关的管理费用等,以及企业与学生签订用人合同后为其支付的培养费或发放的奖学金等,也应计入招募成本。
(2)选拔成本。选拔成本是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挑选、评价、考核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通过初步面谈或处理应聘人的申请材料所产生的费用,对初选合格者进行深入面谈、测试的费用,对合格者组织答辩、进行调查的费用、体检费用等。
(3)安置成本。安置成本是企业将所录用人员安排到确定的工作岗位上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相关的行政管理费用、临时生活费用、报到交通费用、向某些特殊人才支付的一次性补贴等。在获得特殊人才时所发生的成本中,安置成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了使新聘用的人员熟悉企业、达到工作岗位所需求的业务水平,或为了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而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所发生的支出。从本质上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定向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
(1)定向成本。定向成本也称岗前培训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职工进行有关企业历史、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时所发生的支出。
(2)在职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是指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它包括培训人员的工资、培训工作中所消耗的材料费、在职人员参加业余学习的图书资料学费等。
(3)脱产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是指企业根据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对在职职工进行脱产培训时所发生的支出。脱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委托其他单位培训、委托有关教育部门培训或企业自己组织培训的形式进行。
(4)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指企业为补偿或恢复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企业员工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其体力、脑力的消耗而直接或间接地向劳动者支付的费用。使用成本中不包括企业向与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有关的人员支付的这类费用,因为它们都已分别计入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调剂成本。
3 人力资源的替代成本
人力资源的替代成本是指“目前重置人力资源应该做出的牺牲”。它包括为取得或开发替代者而发生的成本,也包括由于企业的员工离开企业而发生的成本。
替代成本由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遣散成本构成,其中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的内容与企业新聘人员时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相同。遣散成本指因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遣散补偿成本、遣散前的业绩差别成本和空职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价值评估
人力资源成本的价值评估是通过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安置、培训等成本,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转做费用。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1 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也称原始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是以取得、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时实际发生的支出来进行核算的方法。此法操作简便,数据真实,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并易于验证。但是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并不直接与人力的实际生产能力相关联,拥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职工所分摊的招聘、培训等历史成本可能并不相同,因此可比性与真实性欠缺。这种方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指以现在的物价条件下企业要重新得到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已达到一定水平的员工所需成本的方法。包括一个是由于现有员工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但是此法中的重置成本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其提供的信息可作为企业管理者在现时做出人力资源取得决策和开发决策的参考。
3 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是以企业员工脱产学习或离职时使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一种方法。这种计价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与传统会计模式差距较远,核算工作量繁重。如果将机会成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损益而计入当期损益,显然是不恰当的,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此法适用于雇员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账户的设置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待摊人力资源费用”、“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和“人力资源损益”账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三 人力资源部门的性质和地位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一、引言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全国各高职院校按照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笔者作为评估专家组秘书,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参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组在评估过程中,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其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测试,被列入评估程序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查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课程改革,同时,这一评估环节的存在,更体现了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课程建设与改革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通过专业建设调研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于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因为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地域差异,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甚至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因各高职院校学生需参加并通过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十几年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对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及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试题、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学生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一级考试,却没有通过全市统一考试,经与学生座谈,两种考试的难点均为理论题,即选择题,国家一级考试选择题占20分,考试范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两章的内容,而全市统一考试选择题占50分,考试范围为整本教材。两种考试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国家一级考试因为加重了操作题的分值比例,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同时也突出了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念。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二)更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统一考试中的通过率,就必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依照统一考试题库中的题目,采用authorware编制了一个选择题练习软件,设置了评分、查看答案等选项,深受学生欢迎,在统一考试中,成绩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因材施教,缩小学生层次差距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灵活分层教学,注意课堂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耐心辅导学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
(四)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计算机的应用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更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这就要求考核方式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2]教委以证促学机制(注:学生取得计算机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也加大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建议适当增加操作题的分值比例,甚至可以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关键。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不能及时充电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长期重复,很多教师心理上产生惯性和惰性,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3]师资队伍结构的改革,可以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利用原有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其次,要适当引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以满足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第三,还可以采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将计算机课程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瑶,王浩川.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3
关键词:工程认证;成果导向;反向设计;学生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企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更迭的影响,同时需要业界、同行、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学生培养成果是各相关方评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最直接、有效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对于助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经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没有体现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难以满足就业要求、教育教学滞后跟不上时展需求、学业管理和就业指导不到位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估方法。
2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学生培养模式的难度增加,具体表现为:①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计算机专业具有应用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1],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而且间接影响行业、社会、家庭和校友对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认可和支持。
3高职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3.1专业人才教育目标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应遵循高职学生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功能与特色[2],考虑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诉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3]。基于上述考虑,我校计算机专业制定了表1所示人才教育目标。表1人才教育目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和企业导师协作建立产教一体化工作室,突出高职计算机“成果导向+项目教学”和“产教融合工作室”教育特点;同时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对计算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强调“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沟通协作、专业领域问题解决能力”。自2018年3月起,本专业开始通过会议、咨询会、互联网、问卷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对学生、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等不同群体展开培养目标宣传和建议收集,最终形成人才教育目标。
3.2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应与本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相呼应,展现专业功能与特色,满足实际工作能够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以悉尼协议工程专业认证规范[4,5]为参照,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涵盖了认证规范的核心能力,对专业人才教育目标中“匠心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发展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做了分类归纳和详细描述;突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当具有国际视野、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注重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使命意识的培养,为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流程类似,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的形成也经过了从初稿形成到多渠道多群体宣传收集建议再到修改的循环流程。
3.3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应遵循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呼应人才教育目标和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学生、面向就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为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满足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据成果导向理念和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形成如表2所示课程地图。按照课程性质可分为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独立设置综合实践等正式课程,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专业竞赛等活动课程。按照学生兴趣又可分为用户界面设计方向和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课程。同时,依据不同课程,教学组织有“教学做一体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校企合作”等多样化方式。本专业课程设计分类及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旨在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技能,实现个性需求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3.4学业管理和就业指导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业管理和就业指导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呼应专业学生教育目标,学校、师生、家庭多方参与,不断结合实际修改完善,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政策为基础,结合专业教育目标,经过长期实践完善,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业管理和就业指导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获知规章制度方式多样化。自入学起到毕业前,学生可通过入学集中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教育、新媒体平台、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地学习学校、专业相关规章制度。(2)学业预警分级管理。通过评估学生课程学业情况,给予黄、橙、红不同等级的预警,并联系班主任、辅导员、家长、专业学生管理负责人详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是否有其它影响学习的业余活动等,分别提供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措施,最终汇总形成学业档案。(3)休复退转学制度规范。学生首先需提出申请,经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详细沟通,明确学生申请原因,最终报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上会讨论后方作出决定。同时,对于休学的同学,班主任或辅导员仍需定期与学生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并提供适当帮助。(4)毕业审核严格明确。毕业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包括毕业学分、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上述条件必须全部符合,学生才能顺利通过毕业审核。(5)学业管理和就业指导针对性强。学业就业指导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培养阶段学生的需求,涵盖了学习引导、生活帮助、心理辅导、形式政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方面。同时,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守护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教师对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帮助。
3.5多元评估目标达成度
纵贯学生培养各阶段,以专业课程结构、毕业生核心能力、专业教育目标为关键点,我校计算机专业建立了学年短期课程循环、三年中期课程体系循环和五年长期教育目标循环三回圈人才培养评估机制,每个循环彼此影响,环环相扣。具体地,短期课程循环主要评估本学年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是否符合本学年学生核心能力指标,评估方法包括学生座谈和教学建议收集、学院教学意见调查及教学质量反馈以及教师期中自查和教学反思;中期课程体系循环主要评估自入学至毕业三年后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度,评估方法为问卷调查、学生自测以及专业机构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长期教育目标循环主要评估各项教育目标设置的满意度和达成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期集中对校友、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到优秀校友所在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校友个人访谈。最终将评估反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目标,从而改进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4
关键词: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人性化教学;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已经成为职业中专学校的必修课之一,计算机基础知识逐渐得到了普及。目前的职业中专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photoshop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等。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的职业中专院校的计算机课程都如火如荼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经过职业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获取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是,这几年的发现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教学的热情也逐渐冷却了下来。这是由于多年来的计算机传统教学在传授了计算机知识以外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两个计算机专业班级,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级均为40人。对照班进行普通的一般计算机教学课程,而对实验班进行课程改革。两个班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将80份调查问卷方法给学生,主要调查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兴趣、课堂活跃度和Flash操作、photoshop操作、软件编程语言能力。
3.调查结果
两个班级在进行课程改革前在计算机课程兴趣、课堂活跃度和Flash操作、photoshop操作、软件编程语言能力五个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4.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根据调查过程对学生意见的收集,目前计算机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1)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目前的职业中专院校的理论课程与技能操作课程的设置比例失衡,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实践操作,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传统的教学手段:几乎所有的职业中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利用PPT等方式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然后再由学生到机房里进行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是学生机械式地记忆知识,拘于形式。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1.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1)针对上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弊端,我们对实验班级进行相应的解决对策,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①培训计算机专业教师:实验班的老师是经过两个月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上岗;②科学设计课程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实验班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与对照班级的1:1不同,实验班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节数,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为5:3;③评估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在计算机课程设置前,应对现有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一次综合的评估和调查,在了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之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10个人,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每星期都对每组学生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在安排任务和作业时,也根据每个组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2.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质量调查
对照班采取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实验班则采取以上的改革方案。一学期后,发放8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2.结果
对照班在经过一学期的计算机教学后,在对计算机兴趣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而在Flash、Photoshop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语言能力方面也收效甚微。相反,在对实验班实行了改革对策以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以及课堂活跃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实践软件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5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当前推行计算机审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与传统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风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集中表现为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审计人员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仅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而不考虑审计风险内容及其内涵的变化,必然导致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不高,从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加大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手工控制,这种控制形式责任明确,也便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调查和作出客观评价。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控制的方式由手工控制变为手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手工控制主要通过设置不同人员的权限来实现,由于现行会计软件多为商品化软件,被审计单位对程序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参与,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被审计单位在人员权限设置上的科学性。
另外,计算机控制受到程序设计的影响,程序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控制的效果。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篡改程序或嵌入非法程序来影响计算机控制的效果。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被审计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轻易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就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审计所需信息的可能性增大。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进行鉴证的过程。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不积极提供充分的资料甚至隐瞒一些重要的变更事项,如会计程序的变更、人员权限的变更等,就会影响到审计人员所取得审计证据及其对审计证据评价的客观性,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手工审计环境的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软件运行的评估和审核及对程序中安全控制措施的审查,如人员权限的设置等。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线索隐蔽化。在传统手工审计环境下审计线索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储的,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可见的,需要时取得也较为便捷。而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会计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时必须通过人机对话,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调出所需会计信息,才能加以阅读。会计信息存储的隐蔽性导致信息取得的复杂性,必然会加大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会计软件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市场中会计软件的品牌、版本众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熟练地操作所有的会计软件。同时会计软件的升级,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提取。软件公司基于保密的考虑,一般也不会轻易地向外部人员透露其软件设置程序,这又势必影响到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及对其内部控制的评估。
针对上述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应对审计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准则的实施和执行。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的审计环境下,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强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机构要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大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取得,完善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风险意识,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
注重计算机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审计,强化对内部控制的了解。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传递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有一个充分、深刻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作出合理的评估,以此为基础将计算机的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
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这是控制和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基础。尽管我国针对计算机审计出台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审计标准和准则,但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规范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适时地进行修订。只有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审计程序,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使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积极开发通用审计软件,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通用审计软件可方便地访问被审计单位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大量的会计信息,能有效地按照既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其进行处理、加工,输出审计人员所需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效率,加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操作的理解,还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专家的依赖,是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处理技能的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
计算机职业评估范文6
关键词:海船船员;船员业务网上申报;计算机终端考试
中图分类号:G3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为了提高船员考试效率,降低考试成本,为考生和船员参加考试提供便利,部海事局从2006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海船船员适任远程计算机考试和海船船员业务网上申报,将原有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由大规模的书面考试调整为远程计算机终端考试,实现了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远程申报、随到随考,解决了船员亲自到考点报名参加考试的难题。船员可以在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上查看符合条件的考试期数进行报名,据估算,采取网上申报后,海船船员报名参加考试由原来的平均花费两天和500元缩短为现在的3分钟和0.2元,按照每年7万人次参加考试计算,节省了近14万天和3500万元。
全国海船船员计算机考试由部海事局统一组卷,通过计算机终端在线答题、在线评卷,实现了题库管理、组卷、评分及监考的智能化。相比以往的纸质试卷考试,计算机考试更加方便、快捷、公正、公平。实现计算机考试后,可根据船员和院校学生的考试需求随时安排考试,极大地方便了船员、院校学生和航运企业,为加快发展我国高素质船员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2.简述计算机终端考试
目前,我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是基于STCW78/95公约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以及《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而开展的,船员适任考证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评估两种形式。特别是从2000年起,国家海事局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题型等进行了改革,理论考试部分只保留客观题,促进了无纸化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出台。从2006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行海船船员适任远程计算机考试和海船船员业务网上申报,到2009年下半年,理论考试部分过渡到完全以计算机终端考试的方式进行。
计算机终端考试(以下简称机考)也称为远程自主考试,就是借助于微型计算机将试卷用电子方式呈现,考生通过计算机终端在线答题、在线评卷,它实现了题库管理、组卷、评分与监考的智能化。计算机终端考试电子试卷由无纸化考试系统随机生成。电子试卷生成时间,由考试机构在充分考虑所需生成试卷数量和服务器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合理加以确定,一般不超过24小时,允许各计算机考场在考试开始前的24小时之内下载。电子试卷在生成时应自动加密,在开考前保持加密状态。只有在指定的考试时间,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后,电子试卷方可自动解密打开。考试终端设备应当与服务器保持时间同步,不得在考试开始后作任何调整。规定的考试结束时间到达后,考试系统应能立即强制中止考试并收卷。考生成绩应由考试系统自动判定生成。
实现计算机终端考试是计算机辅助评价在教育测量和学习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成果之一。我国海船船员计算机考试也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落实,加快船员队伍发展的十大措施6的具体举措,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统一组卷,通过计算机终端在线答题、在线评卷,实现了题库管理、组卷、评分及监考的智能化。它具有提高船员考试管理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方便考生和航运企业等优势,是职业资格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以往的纸质试卷考试相比,无纸化考试减少并杜绝了考试作弊和人为因素影响考试成绩等行为,大大增强了考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为加快发展我国高素质船员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3.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应增加在线付费、在线打印准考证、考试成绩查询等功能
目前,船员在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上申报了考试,必须提前到海事局现场缴费并领取准考证,这增加了考生参加考试的时间成本;由于船员流动性很大,很多考生网上申报了考试却因故没来领取准考证参加考试,海事部门无法确定确切的考生人数,统一为网上申报考试的考生都安排了考试,致使计算机考试时考场有时会出现很多缺考空位,这极大浪费了考试资源。如果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增加了在线付费、在线打印准考证功能,海事部门可以根据缴费的具体人数安排考试,使考试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不但节省了海事部门制作准考证、安排监考考官等很多成本,也为考生节省了考试时间成本,船员考生可以更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参加考试。
船员参加计算机终端考试,首先要了解计算机考场的相关考规考纪,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作弊误会,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终端考试系统的操作方法,使考试能更顺利进行,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因遇到操作方法问题而影响考试效果。
海船船员参加适任考试,理论考试成绩可以即时知道成绩,也可以在考完一定时间内在海事部门相关网站上查询,但实操评估成绩却不能及时查询到,要在海事部门的成绩公布文件或者在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报考下一次考试科目的时候才能查到成绩。如果在船员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增加考试成绩查询功能,既能查询理论成绩,又能查询实操评估成绩,不但能完善其功能,更是为船员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
4.对计算机终端考试及试题库建设的建议
4.1规范新题加入,体现试题实用性与公平性
海事中心根据大纲和教材变化情况,逐步增加已经应用到航海技术上的最新知识,这主要通过海事局考试中心向相关院校教师以征题的方式进行。各位出题人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考试中心的要求、自己的理解,结合相关的资料出了大量新题,这些题经专家审查后大部分被加入了当前的题库,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试题库的内容,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但有些试题内容较生僻,也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征题必须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院校或机构,如果只对一些特定地区征题,使得某些特定地区的及格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方,也会影响地区的公平性。
为此应对新题编制进行规范,主要是限定参考资料的来源,试题编制者的参考资料应主要来自于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编审的教材、各大中航海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等。
4.2定期公开适当数量的考卷,增加考试的透明性
采用计算机终端考试后,每场的试题各不相同,试卷只有当时的考生知道,这样提高了考试的随机性,增强了试卷的保密性,但同时也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试卷信息公开,侵犯了大众的知情权,也避开了公众的监督。在以往的纸质考试中经常出现个别试题错误,通过考后各院校对答案的校对,保证了答案的正确性,也就是说试题的错误没有影响到考生的成绩。现在采用计算机终端考试所使用的题库也同样有错误存在,但由于采用计算机阅卷,就不能及时更正试题错误,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成绩。但目前不公开试卷与答案,试题错误也就不易被发现,影响了考试的权威性。如果考生反馈试题有错误,相关部门应重视对试题的核查,避免反馈的错题在以后考试中再出现。
鉴于当前考试场次过多,考试中心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公开用过的试卷,但至少应做到每年公布两期试卷,当试卷结构或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后,应及时公开考过的试卷,这样既便于公众的监督,又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4.3建立试题反馈机制,完善试题难度评估
适任证书考试以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并且是船员晋升职务、增加收入的“关卡”,所以应该具有合适的难度,并且保证每场考试之间难度系数的稳定性,否则就会引发考生不以提高业务水平为途径,反而在短时间内多次参考,以希望能碰到简单试卷而通过考试。进行试题难度评估主要就是要统计每道试题的答对率,答对率高的难度低,反之难度高。在计算机组卷过程中我们应将不同知识点、不同难度的题进行有机组合,既要避免大量低难度或高难度的题同时出现,又要保证通过考试的考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技能。为此,我们需要在每场考试结束后,保存考生的答题记录,并将答题记录反馈给考试中心试题库,对试题难度系数进行计算更新,同时对难度系数极高或极低的题进行删除或更改,以达到既能考查相应的知识点又保证合适的难度与区分度的目的。
5.结束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航海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证书的持有率和学生就业率。在现行不断完善的海船船员无纸化考试制度的引导下,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大力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改革;把好教学质量关,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履约意识、服从意识以及安全环保意识。只有这样, 学员顺利通过适任考试成为航海院校培养人才最低要求的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蓝乔,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最后一次用纸卷[N],中国交通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