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1
企业并购情况的一艘性分析
(一)国际上企业并购的研究结论
许多学者对于企业并购案件的研究结论显示,多数的并购案件并不成功。Cowling在1987年对英国案例的研究没有能找到“并购促进效率”的证据Meeks于1997年考察了英国1964-1972年的233个并购案例,也发现并购发生后优势企业的盈利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管理咨询业对于企业并购案件的调查也支持了上述学者们的结论。美国麦金西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通过弱肉强食的方式接管被收购的企业后,80%具有强势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等等。同时,迄今为止大多数运用会计资料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表明,尽管并购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资源的配置,但并购的结果相反却导致了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
一些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的相关调查也有上述类似情况。本文相信上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公正性和代表性,应该使我们以理性的思考对待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国企业并购。
(二)国际上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国际上已经发生的企业并购案例都显示,并购企业首先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里的资金实力代表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企业有较高的盈利,税后净利润较多;第二是要有可观的现金流量以及其他能够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入。其次是具备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它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越容易取胜,并且越可能充分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整合。三是管理能力,此指实施并购的企业要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一支科学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团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经营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
(三)我国企业的并购现状分析
1.国内的企业并购概况
上交所曾对沪市上市公司1997年进行的1 25个并购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55家经营业绩无明显改善,占总数量的44%,其中业绩实质恶化的公司有40家。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并购的成功率略高,但如果考虑到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具有对比意思就值得商榷了。
一般来说公司并购的动机较为复杂,仅为某单一原因进行的并购是不常见的。大多数的并购有着多种的动因,往往难以区分。以现阶段情况来看,国内企业的并购具有明显的经济转轨时代的特色。在多种动机中,本文认为政府和管理者自身利益的双重驱动可能是主要的因素。当公司通过并购规模扩大时,公司的管理者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威望和报酬也会随之提高,而投资失误的风险往往由全体股东或国家承担。同时,在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下,确实存在不少出于一定政府意图的企业并购行为。
2.联想集团对IBM-PC业务部门的并购
联想集团是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人民币,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的。经过20多年的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以来,联想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2003年联想PC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而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情况是: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1.394亿美元,累计亏损已达10亿美元。IBM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的品牌资产。
业内人士对联想与IBM的联姻事件并不看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认为“在计算机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大规模并购带来成功的先例,我认为,此次并购也不会例外”。惠普公司个人电脑子公司执行副总裁杜安季特纳认为,联想是一家面向中国市场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如果突然为美国市场制造产品,将会有许多新的物流和供应链问题需要解决。联想集团将会发现很难整合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此外,国际上的大多数投资机构者也不看好这次并购交易。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并购中的问题及出路
(一)端正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理念
1.急功近利的宣传鼓动应戒除
我国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又长期依赖进口解决许多先进仪器设备需求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尤其是走入经济最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的领地,直接体现出的就是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多半是由于狭隘的民族感情而产生的。如果再把这样的国际化与官本位倾向严重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就难免会出现一些过激的口号和战斗动员式的行政效果。
从我国国内大企业历次向西方国家进行的投资过程分析,其决策大都或多或少地掺和有政府官员的赞许、政府力量的支持和主流媒体的鼓动。回顾联想-IBM的并购案,人们几乎都把目光集中在联想集团的企业行为上面,但是如果从其股本结构和事件公布等方面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强大的政府主导作用。
2.“争光”、“献礼”等恶习须屏弃
水到渠成的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也是政府和每个企业的美好愿望。如果为迎合某些需要,把尚无市场拼搏能力的国内企业逼进国际成熟市场的舞台,就有可能葬送企业本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里的商业规则是以健全的法律为基础的,人治的色彩远不如发展中国家那么强烈。而在中国,即便是一些所谓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如果除去其政府行政背景的依托,或者排除其中国式的公关手段,这些企业是否还具备那么强的市场生存能力?遵循经济规律,端正认识理念,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重视企业并购中的客观规律
一般说来,中国企业的财务能力并不具备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竞争社会里拼搏。业界把联想集团的并购动作称为“蛇吞象”,一方面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另一方面也是对联想集团自寻短命的隐喻。IBM在2004年度的总营业收入为960亿美元,其PC业务造成的每年约2-3亿美元的亏损实在不值一提,它甚至可以继续维持这部分业务任其亏损下去而对整体的IBM毫发不损;而联想集团2004-2005年度的总营业收入为225.5亿港币,约合30亿美元,根本无力继续面对上述亏损现状。并购后的结果只能是背水一战,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投资风险控制的客观要求。
文化差异是企业国际化无法回避的问题。联想集团的国际化是否必须以重金收购IBM-PC业务来进行是很值得怀疑的。从人力资源问题来看,美国的人力姿源配置与流动应该远比中国目前的现状要灵活。那么如果联想集团看重的是IBM的人才构成,那么用企业并购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显然是失策,是犯了固有思维惯性的低级错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联想集团仅仅公布了并购后10%的人员流失率数字,并没有说明这10%是些什么人。如果联想集团看重的是IBM品牌影响,那么在企业并购消息公布以后,在同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之下,西方民众是否还愿意选购中国制造的IBM品牌产品,其实也不难得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三)严控国企的国际化发展态势
1.多元化经营应限制
世界上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成少败多,中国国企的多元化经营成者更少。因此,政府应该限制国企的多元化投资,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国企的多元化国际投资。其实,国企的多元化投资经营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国家投资一项事业,经理人就应当受托管理好相应的财产,保证其保值增值。如果出现其他需要投资经营的项目,国家可以另外委托专人或专门机构从事管理。让国企本身衍生出自己的子孙企业,一不利于管理,二容易孳生腐败。
2.无限责任追究是良策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2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共发生过五次比较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前四次企业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之后的七八十年代。1993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金额达到2000亿美元,拉开了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美、日、欧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并购,即第五次并购浪潮。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走向以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的转折时期。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的规模和交易额之大,是20世纪所有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前所未有的。仅2000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创下3460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我国最早的企业并购发生在1984年,正值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之际。由于当时我国企业并购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因此,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以及前三次并购浪潮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影响并不大。而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开始后,尤其是1997年之后,我国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外的并购理论、理念、思潮以及在并购浪潮中使用的各种并购模式、工具及其手段开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并购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背景及特征
(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背景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快,无国界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同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之中。因此,跨国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核心,从1987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额的不到1000亿美元,到1995年的2077亿美元,1996年的2700亿美元,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所占并购总份额从1987年的52%升到2000年的80%以上。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并购迅速发展。
二是新科技革命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成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以互联网技术、IT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不仅推动了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而且也使得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升级。
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转好,特别是美国,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其经济实现了连续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并保持了一个较低的通胀水平和赤字水平,因而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新经济”奇迹。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在1994年前后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不断走向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各国的世界市场份额及其贸易利益,而且为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全球化发展的阶段。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大幅增加,为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并购行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的交易场所。
(二)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征分析
具体来看,第五次并购浪潮有这样一些与前几次并购活动不同的特征:
一是并购企业规模巨大,“强强联姻”成为热点。并购交易总体规模大,并且屡创新高。据统计,美国1亿美元以上的并购在1970年以前很少,1980年达到94起,1988年上升到369起,而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则达300余起。1991年全球企业并购额为544亿美元,1992年为726亿美元,1993年为2000亿美元,到1994年仅美国的并购总额就达3400亿美元,1995年达4500亿美元。1995年全球企业并购额为866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3500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88%。全球企业并购规模不断超过历史最高纪录,超大型并购形成巨型公司并购交易接连出现,形成巨型公司并购热浪,其规模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由于交易规模极大,往往个别的巨型并购交易个案就会改变国际FDI流动方向。并购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杠杆并购,还有散点聚合式、网线并联式、核心辐射式并购。不仅有“大鱼”吃“小鱼”、“大鱼”吃“大鱼”,甚至有“小鱼”吃“大鱼”,投机色彩浓厚,正常的以股票换股票的方式被以债券换股票的方式所取代。杠杆并购盛行,财力较小的公司通过高度负债方式并购大公司屡见不鲜。善意并购占主导地位。带敌意并购的交易金额仅占并购总额的不足5%,大大低于以往并购浪潮中恶意并购的比率。并购涉及的地域范围拓宽,地理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二是并购涉及行业相对集中,银行业并购活跃。在这次并购浪潮中,电信、航空、钢铁、汽车、金融、广播电视、证券期货等行业的并购活动大多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中进行,即着眼于同类技术、产品,旨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份额,构建全球生产网络。西南贝尔通信公司与美国科技公司合并,贝尔大西洋公司与通用电话公司合并;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合并,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波音并购麦道,并立刻引起奥地利三家航空公司合并;英国石油与美国阿莫科合并等,都是规模巨大的横向并购。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到20世纪末都有再现,但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这种历史复归不是简单的重复,无论是从数量规模还是从地域范围来看,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跨行业并购崭露头角,市场和客户服务重新整合。
三是跨国并购成为并购浪潮的核心。2000年4月,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三家证券交易所宣布结成联盟,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2000年5月3日宣布合并,成立国际交易所。国际交易所将汇集全欧洲53%的股票交易,从而使得“泛欧股市”渐露端倪。德国期货交易所和瑞士期货交易所也合建了统一的衍生产品市场。同时,借助证券交易所和其他所有权交易机制,跨国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核心交易,涉及国家多,数量大,个案多,引人注目,跨国界并购成为热点。如欧洲最大电气公司ABB公司就是由瑞典的阿西亚公司和瑞士勃威力公司合并而成。在传媒业,2000年6月20日,法国威望迪集团以及所属的法国电信4台与加拿大娱乐巨头西格拉姆公司合并,组成仅次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世界第二大传媒集团。此次合并的总交易额达340亿美元,新集团年营业额达575亿欧元,这是跨国并购的典型。在电信业,1998年6月15日,世界第二大电信厂商――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与全球第三大网络公司――美国Bay Network公司宣布达成并购协议,前者出资91亿美元并购后者。一些巨型公司开始跨国、跨洲并购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并购迅速发展起来了。
四是并购重点为高新技术合作与交流,技术优势互补,知识经济特色浓厚。例如,1998年1月26日,康柏公司宣布以964亿美元并购老资格计算机巨头,同时又拥有有着极大优势的技术服务队伍的DEC公司,成为当时世界计算机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并购后康柏便在世界计算机行业的排名一下由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IBM,而原来一直居第二位的惠普则降至第三名。康柏获得能与IBM和惠普全面竞争至为宝贵的技术服务队伍,其中,被微软公司认可,可做Windows NT系统的技术服务工程师达1600人,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微软公司自己对其NT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数。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全球企业并购活动规模巨大、金额惊人、科技含量高,跨国并购活跃,显示了与以往历次并购浪潮迥然不同的特征。
二、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分析
(一)宏观动因分析
一是经济增长的带动。从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每一次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基本上都出现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增长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企业并购行为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先决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整体稳定增长为跨国公司的并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推动跨国并购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动因。
三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审视历史上前四次企业并购浪潮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的爆发都会带来一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的兴起与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重组。过去的十余年当中,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无疑是一次空前深刻并具有广泛经济意义的技术革命。它几乎影响到包括所有国家、产业和企业,甚至人类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时对跨国并购浪潮的出现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是政府政策取向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战略性跨国并购一反常态的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也是造成这次大规模世界性并购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统一的全球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面对突如其来的国外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对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竞争。世界各国为了加强本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战略地位,有意地默许甚至支持本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并购。支持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并购和超大规模经济的发展,保证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垄断优势地位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从而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有关政府放松对企业并购行为管制力度的一个最著名的并购案例就是1996年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商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这个涉及合并金额达140亿美元的并购案,在正常情况下因无法通过反垄断法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得到政府的批准。但出于面临欧洲四国所支持的空中客车公司快速崛起的挑战,美国政府最终批准了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使其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商。
五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波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为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行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充足的资本。1999年3月美国股票突破万点大关,股市资本总额达到了17万亿美元,其中纳斯达克市场共有5000家上市公司,市值高达5万多亿美元,这一切使得美国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拥有了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并为其大肆并购国外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保证,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美国、欧洲的并购浪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股市低迷不振,使得日本的企业不仅很难像80年代末期那样大举收购美国企业,反而成为了被收购的对象。
与金融市场的扩张一样,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同样对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股市下跌惨重,企业和金融资产严重贬值,从而为跨国公司低价收购一些有价值的目标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这些国家的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挽救危机中的企业和银行等国家重要部门。打开大门,方便外国企业收购本国企业就成为其在困境下的唯一选择。这也为跨国并购的盛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企业产权股份化和证券交易国际化也是引起跨国并购浪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此外,国际金融服务业和投资银行的兴起,也对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微观动因分析
一是获取特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获取特定的资源,实现生产和经营上的垄断优势,一直是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的主要动机。作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跨国并购的发展和壮大无疑也受到这一动机的影响和支配。获取低成本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壮大自己的技术实力是本次跨国公司并购浪潮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营协同效应。通过协同效应来提高企业的效率也常常是在企业并购动机讨论中被论及的一个主要的动机。企业合并之后,并购企业的总体效益往往大于独立企业效益之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l>2”。在此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当中,以实现企业间的互补性,追求经营协同效应为目标的并购案层出不穷。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并购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生产高级轿车驰名世界的戴姆勒――奔驰公司通过并购以生产大众车、面包车和吉普车为主要优势的克莱斯勒公司,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在汽车产品方面的全线出击,而克莱斯勒的传统弱项――家庭轿车的生产也因此得到了相当的改观。此外,并购双方在市场占有率上也实现了优势互补:由于克莱斯勒公司的市场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为主,北美以外的市场销售额仅占7%,而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北美市场销售额仅占公司全部销售额的2l%。两强的联合无疑为各自的产品打入对方市场提供了一个最为方便快捷的渠道。
三是实现产品多元化,控制新兴部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跨国并购加快企业产品多元化进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分散经营风险,一直是跨国公司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并购活动无疑是跨国公司实现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最为典型的并购案例莫过于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一案。新千年伊始,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与全球第一大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进行合并,成为集互联网服务、出版、新闻和娱乐于一体的超级媒体巨头,新公司市值达到了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这些相关的并购案例均表明,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娱乐金融等服务业,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并购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四是抢占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的市场。寻求新市场被认为是企业长期关注的一个目标。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这种动机对于跨国并购往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具有寡头特征的市场上,追求新的市场常常是进行并购活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五是开拓市场份额,获取规模优势和垄断优势。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市场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力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且还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攫取垄断地位就成了企业之间进行并购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动机。
六是人扩张动机。与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不同,人扩张动机也是本次跨国公司并购热潮兴起的一个影响因素。内部经理人员的目标与股东是不同的,股东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内部经理层则比较倾向于并购活动,因为并购可以提高内部经理人员的地位、权利、收入和社会声誉,同时也可以通过并购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具有经营上的安全感,这些因素往往会促使人产生扩张的冲动。这也是推动跨国公司并购浪潮兴起的原因所在。
三、第五次并购浪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发生的,跨国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这次并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的方式。因此,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
我们先来考察正面效应。
一是加速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并购既是生产国际化的产物,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根据对世界最大的886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企业国外生产占全部生产的比重达l/3以上,国外销售额占全部生产的比重为40.4%,国外生产量占对外销售量的65%左右,因此,跨国并购在实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的同时,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跨国并购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宜的生产区位和产品目标市场,获得比较利益;可以促使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范围流动,从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更快地得到应用和传播。
三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为5%―1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高达70%。20世纪后半期,产品中科技含量每隔十年增长10倍。在跨国并购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国并购中,既有效地利用了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人才,又由于规模的扩大,使高昂的费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竞争激烈而导致的投资风险。同时,全球化经营促进了世界的科技进步,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四是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依据企业内国际分工原则组织生产和销售,必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这种全球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得世界贸易随着跨国并购的进行而不断扩大。
五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流动。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的生产、销售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新趋势。跨国并购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从跨国并购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跨国并购与国际直接投资呈同步发展轨迹。当跨国并购数额和金额增加时,往往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
六是促进国际竞争。跨国并购将导致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争夺的轮番升级。巨型企业合并不会导致竞争削减,而会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基础上继续下去,超大规模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无情,尤其是在许多行业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失败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另外,不断升级的并购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卷入了这个旋涡之中。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并购;整合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会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对企业的生产投资活动造成影响,股票市值严重缩水,更有一些企业因危机而濒临破产,但金融危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和重振危机中的实体经济,会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超值的低价资产成为孕育企业间并购的两大温床。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接近为零,加之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所投放的大量资金,短期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是投资的主要通道,拥有大量的流动性储备。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产业的投资机会将会减少,加之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企业向产业的直接投资意愿将会减弱。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大量的流动性储备一部分转向资本市场获取短期利益,这从危机中的中国证券市场沪深股指的不跌反涨行情中得到印证;流动性储备的另一部分,由于企业并购价值的凸现,投入到产业资本的并购之中,这种趋势在全球产业资本并购的前五次浪潮中得到确认,全球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萧条时期,都是并购事件的高发时期。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并购的特点
(1)被并购公司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金融危机下,企业资产的估值水平会大幅下降,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急剧下滑,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使企业通过借款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这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边缘,被并购成为这些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2008年,英国劳埃德银行收购英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哈里发克斯银行,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这些并购案例中无一例外的是被并购机构陷入了财务困境,有的已经处于破产边缘。(2)政府倡导本国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企业的大量破产会导致大范围失业,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会积极倡导本国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希望借此使企业走出困境。金融危机下,政府会放松限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本国市场,海外并购变得活跃。拉美国家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下,逐渐对外资放开本国的金融业。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韩国、泰国也逐步放松本国的金融市场。政府也会为并购方提供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时也会亲自参与到并购重组中去,如亚洲金融危机时新桥投资公司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次债危机时美国国际集团和富通集团的国有化,都是政府参与到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典型案例。
三、避免并购失败的几点建议
(1)明确并购目标。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对外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获取目标方的财产权、控制权或者直接吸收合并,并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扩张行为。企业在并购前必须清楚知道扩张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使企业之间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生产协同效应。金融危机下奉行现金为王,有资金实力和扩展能力的企业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企业不明确并购目标,盲目进行扩张,导致并购后企业不仅没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比正常经济环境下大大提高。有并购意愿的企业,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中的不足,完善这些方面是需要解决企业的上游还是下游,还是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其次企业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分别情况采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等并购策略,实现自己的并购目标。
(2)做好并购整合。整合是企业并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指当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并购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有两个或更多企业的不同运作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并迅速有效地运转起来。并购后的整合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并购过程中如果没有并购后的整合,单纯的企业股权或资产买卖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它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只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金融危机下企业更应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进程,在整合过程中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和企业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由海娟,潘罡.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2]肖才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11)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4
关键词: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12-02
一、企业并购
全球的企业并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交易额在10亿美元的购并案,早在2000年就有了477起,在2001年已经超过了500起。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2万多家企业参与并购,股权转让达上百亿元人民币。因此,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经阶段,而专家估计,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短期内将引发新一轮国内并购热潮。然而,并购已经结束了,这并不意味着并购的行为是成功的。由于企业内外的发展环境不同,不同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均不相同,这就使各个企业形成了不同于彼此的特有的企业文化。所以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一定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够重组并购企业的新文化,这对于并购后的企业也是有益的。
二、文化冲突
1.文化冲突的概念。文化冲突是指在交往过程中,组织文化的一种压力或冲突。很多学者在研究企业并购过程中,针对于文化冲突问题的讨论,讨论的对象往往是指两个不同企业的文化之间从相互排斥、对立到相互互补,融合演变过程。讨论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由于工种、背景不同而在企业内部引发的冲突,也涵括了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社会观念、民族区域的不同,而使企业内部产生的冲突。
2.文化冲突的表现。精神文化冲突。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等意识形态共同组成了企业精神文化,而企业文化往往是处于企业文化的深层。在不同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文化整合,而一旦进行文化整合,并购企业的精神文化则首当其冲。
三、文化整合
1.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企业精神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默默地引导着员工前行的方向,它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它不仅可以引导员工前进的方向,更能激励着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进一步铺平企业在精神上发展的通途。
2.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企业并购中,整合制度文化的时候会牵扯到企业组织机构的整合,文化整合计划是否能够被不折不扣地运行下去的重要因素就是有一个高效的组织机构。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除了上述的这些之外,还包括经营理念的整合。企业整合之后,它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极大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它的经营理念也需要跟着更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这些经营理念应被体现,从而可以显示出这个企业今后长期发展的方向。
3.企业物质文化的整合。企业物质文化通常都能够最直观给员工感觉,比如说,统一的服装能够让员工感觉到一定的归属感,从而遵守企业内部员工守则;企业的商标能够使员工有种自豪的感觉,这样对并购企业形成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4.企业行为文化的整合。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是企业行为文化整合实施重点,举办可以加深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理解的这些活动,不仅对于员工是有益的,对于整个并购的企业也是十分有效。
四、实现文化整合前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互补、融和。成功的企业一般都采用的是这个原则。彼此之间要相互信任,而且在组织结构、制度和流程等方面也都需要进行适度的变革。
2.认可。进行文化表象的整合并没有什么用,相反,使企业文化更适应市场需求才能使得并购的双方能够在文化方面达成共识。
3.落实。落实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保证,再好的企业文化整合,如果仅仅有文化,而没有落实和执行,想要成功也是很困难的。
五、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管理
尽快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团队带领企业迅速整合企业并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企业并购之后,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需要相互摩擦、融合、然后进行重塑。
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总是与外界环境互动,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调整。整改企业文化整合筹划。这样,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的整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并购之后,管理者应加强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当然,前提是要先确定文化整合模式并建立起新文化。经过交流,尽量使双方能够做到,当然是求大同存小异,这样能够使并购企业员工更快地接受和认可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而成的新文化,并购企业也能够因此而被激励,从而共同营造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除此以外,也能够尽快地消除合作中潜在的冲突来源,实现并购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
六、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冲突整合的目标与内容
企业文化整合有下列几个方向:首先,必须要建立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对所有的企业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不断摸索适合新企业的文化模式。其次,减少并购中引起的企业文化冲突障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也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七、小结
并购企业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已引起了并购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差异的高度重视,督促管理者们建立健全一个全新的管理系统,才可能会获得大的发展,能够完美地实现企业所制定的战略性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彬.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与共同[J].研习与探寻,2014,(4).
[2] 罗海涛.研究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J].技巧经济,2013,(10).
[3] 魏钧.对并购重组的文化[J].经济学家,2012,(11).
[4] 刘远.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11).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5
【关键词】并购浪潮 跨界并购 绩效
企业通常为了扩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产生协同效应而进行并购。衡量企业并购的绩效可以通过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体现。实现协同效应相关的包括形成规模经济,带来收入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并购的方式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一般而言企 业进行并购希望能够达到协同效应。然而,DENNIS C.MUELLER(1969)认为从希望产生协同效应的方面进行混合并购的原因并不合理。
从历史经验来看,西方的并购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并购理论,并拥有丰富的并购案例。从1897年到2008年,美国已经掀起了6次并购浪潮。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企业为求获得规模经济,多以行业内横向并购为主,形成垄断企业,如美 国钢铁集团。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以纵向并购为主,多形成一些寡头企业,在这段期间形成许多知名企业,如通用汽车。第三次并购浪潮属于混合并购时期,在这段期间形成了许多多元化、综合型企业,与前两次并购浪潮相比,这段时间内行业集中度并没有明显提高。第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规模逐渐变大,开始形成超级并购规模,在这段时间内,敌意收购的并购事件明显增多,并出现了公司狙击者。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多以企业进行战略并购,并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尤其是欧洲的并购交易的价值逐渐与美国并购交易的价值相当。第六次并购浪潮则更为强调建立全球化的企业集团,在并购过程中,私募股权作为股东,在公司管理层和机构投资者中逐渐提高了所有权比例。
从并购浪潮的形成的企业发展来看,许多企业在并购之后瓦解了。在第一次、第二次bingo股浪潮中,形成的垄断、寡头企业在随后的发展中大多失败了。从第三次并购浪潮开始,混合并购在并购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美国有许多从第三次并购浪潮中建立起来的大型企业纷纷瓦解,这可以作为反对多元化进程的而一个证据。Shleifer and Vishny(2003)and Rhodes-Kropf and Viswanathan(2004)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并购浪潮是估值过高的公司试图并购那些没有估值过高的公司的行为结果。Schipper K和 Thompson R.(1983)通过研究1967~1970年的美国并购活动,认为企业宣布并购消息后会对企业的股价带来一个事前效应。在美国20世界60年代相关法规改革之前,市场会对并购计划的反应多是正面的。然而根据Katherine Schipper和Rex Thompson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并购之后的几年之内,这些企业的表现通常不够理想,说明市场存在对此类并购计划过于乐观的可能性。 Ravenscraft D J和Scherer F M.(1988)在对1960年代美国市场上13家大型综合性企业的绩效与整个市场的绩效进行比较,并剔除了股利拆除等因素,得出在投资者自己可以进行证券化的情况,企业进行多样化有损企业股东的利益。Berger P和G,Ofek(1995)在研究了了1986至1991年大量企业样本数据,得出多元化会使得企业价值下降,降幅为13%~15%。Gugler K,Mueller D C,Yurtoglu B B,等(2003)在研究了大量并购企业的数据,认为混合收购比横向收购减少的收入更多。
从中国的并购数据分析,企业进行混合并购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不一定带来正面效应。陈福中和陈诚(2011)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信息非半强式有效;市场对网络型产业不同类型的并购均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市场投资者预期绩效改善明显;企业关联度对企业并购经营绩效作用较大,横向和纵向并购绩效改善显著,混合并购很难提高甚至有可能降低企业经营绩效。蒋先玲,秦智鹏,李朝阳(2013)分析了2004~2009年我国股票市场的451家实施不同类型并购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认为无论是跨行业还是跨地区混合并购,企业的经营绩效在并购完成后都明显下降。陈素芹(2012)认为就短期绩效而言,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优于横向并购,但三者的并购绩效均不理想,短期内绩效都有所下降,但是就长期绩效而言,横向并购绩效最为显著,效果最佳;纵向并购绩效小幅提高,且呈上升趋势;混合并购绩效不但没有提升,甚至还有恶化趋势。庄严(2013)认为混合并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并购发生一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中国于80年代开始发展并购,从2005年开始,中国企业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数量以及金额在不断加大,尤其是跨界并购的趋势十分明显,其中混合并购的比例从2008年的56.82%一路攀升到2014年前三季度的72.49%。2014年1~9月,中国涉及文化传媒行业的跨界并购数量达130余起。然而,就中国的并购市场规模而言,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就并购活动性质而言,我国正经历从横向行业整合向纵向跨界融合的过程,跨界并购增长迅猛。但是综上所述,在企业进行并购过程中,进行混合并购在短期内会受到股票市场的正面反应,但是从长期来看,进行混合并购后的企业绩效表现并不积极,难以产生协同效应;中国企业在进行大量混合并购,尤其是跨界并购的同时,会面对“跨界风险”,并购行为发生后,并购企业真正融合、协同,转入良性运作和循环则并非易事。
参考文献
[1]Alexandridis G,Mavrovitis CF,Travlos N G. How have M&As changed?Evidence from the sixth merger wave[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012,18(8):663-688.
[2]Schipper K,Thompson R.Evidence on the capitalized value of merger activity for acquiring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11(1): 85-119.
[3]Gaughan P A.Mergers,acquisitions,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s [M].John Wiley & Sons, 2007.
[4]Ravenscraft D J,Scherer F M.Merger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J].Knights,raiders,and targets: The impact of the hostile takeover,1988,194:210.
[5]Linn S C,McConnell J J.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antitakeover’amendments on common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11(1):361-399.
[6]Comment R,Jarrell G A.Corporate focus an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1):67-87.
[7]Berger P G,Ofek E.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1):39-65.
[8]Gugler K,Mueller D C,Yurtoglu B B,et al.The effects of merger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 21(5):625-653.
[9]陈福中,陈诚.整合协同效应视角下网络型产业并购绩效研究――来自信息技术业的经验证据[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6(4):34-42.
大型企业并购案例范文6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融资 并购融资策略
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是指一个企业(收购企业)通过股权或资产的购买取得另一正在营运中的企业(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或一个企业(兼并方)兼并另一家企业(被兼并方)使后者失去法人地位或改变法人的实体行为。并购融资,顾名思义即为完成企业并购而融通资金。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并购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前文阐述的融资定义,本文着重从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即从货币资金、债权、股权的角度来讨论企业并购融资。
并购融资策略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依托风险控制,减少融资障碍,根据并购企业自身的利益要求和并购目标的情况,确定并购融资规模和期限,选择合适的并购支付组合方式,制定融资策略,以实现低成本并购。
一、影响并购融资策略的因素
并购融资作为一项特殊的企业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受企业微观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国家宏观环境的制约。由于宏观因素是企业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本文只重点论述微观因素。影响企业并购融资策略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并购动机、并购支付方式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等。
1.并购动机。根据现代金融理论,企业并购的动机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最终归结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股东利益决策,一个是从企业管理层决策。管理层进行并购带有明显的工作保障动机,体现在:(1)分散风险;(2)管理层可以借机获得股东的信任;(3)避免恶意收购。另一方面也是同时保证双方在并购后在纳斯达克与香港同为上市公司的一个最佳的资本运作方法。
2.并购支付方式。并购支付方式与并购融资密切相关。由并购的一般程序可知,并购支付方式的确定是企业并购融资的前一道程序,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并购融资策略。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并购方企业安排的融资均是以获得现金为目的。当企业采用股票收购方式时,要在权衡普通股、优先股等权益融资方式利弊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判断,股票收购方式会带来权益融资中普遍存在的股权价值稀释,这也是企业并购融资中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3.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权益资本与长期负债之间的关系,它决定了企业进一步融资做出策略的方向。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期限结构。譬如,当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比较高时,企业应尽可能采取权益性等不增加企业负债的融资方式;如果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则自有资金的融资方式应成为首选。当然,资本结构对并购融资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并购前融资方式的判断上,还体现在并购融资策略的指导上。根据相关理论,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企业并购融资策略应受到最优资本结构的约束。
二、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策略的选择
受到各种融资渠道、融资规模的限制,企业并购很有可能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的组合。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面对具体的并购案例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融资规律。因此,在做并购融资策略时,必须考虑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做出这一融资策略可能产生的市场预期带来的影响,综合判断做出满意的融资策略。
1.内源融资。这种策略的优点,一是不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二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三是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不必支付发行成本、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因此在企业并购策略中,应尽可能合理的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支付所需的资金。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在内部成立财务公司,已初步具备调动自有资金进行收购的能力。
2.发行股票发行股票进行并购融资,具有永久性、无还款期限、不需还本付息等特点,因而融资风险小,对企业来说是很有效的融资策略。
3.以股换股。换股也是企业并购融资策略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股权的价值是以对方股权而不是现金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可以避免企业并购融资时的巨大资金压力。换股的关键在于依据双方净资产值、资产质量以及主营业务的市场前景等因素来确定换股的比例。
4.无偿划拨。这是指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通过行政手段将目标企业产权无偿划转给并购方的产权重组行为,是产权交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操作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并购越来越多的是市场行为,政府的无偿划拨现象逐渐减少。该策略的优点是交易成本低、阻力小、速度快、产权整合力度大,并购方往往会享受到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缺点是容易出现违背企业意愿的行政性“拉郎配”,从而使并购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5.金融机构信贷这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取之于个人储蓄和单位存款,但因并购贷款与一般的商业贷款相比金额大、偿债期长、风险高,所以需要较长的商讨时间。一般而言,并购方企业难以自行承担如此大规模的现金支付,必须借助于银行短期和长期信贷。在我国现阶段制度环境下,针对银行的短期信贷,并购企业是难以获得的,而银行长期信贷在企业并购中主要用于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整合安排,用于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更新改造。
6.杠杆收购。是一种企业金融手段,指企业或是个体利用自己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另一家企业的策略,是一种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企业并购方式。其突出特点是,收购方为了进行收购,大规模融资借贷支付大部分交易费用,通常为总购价的70%,甚至是全部。同时,收购方以目标公司资产及未来收益作为借贷抵押,借贷利息将通过被收购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支付。
三、优化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策略
我国企业并购多数采用自有资金,而外部融资渠道较窄,这主要是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造成的,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正常开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加快并购融资策略的创新和融资环境的改善,成为目前促进我国企业并购成熟发展的重要问题。
1.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
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从而获得最好的资金来源和最低的资金成本。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谨慎的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和杠杆收购等。
2.提高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开拓并购融资新渠道
(1)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在拓宽企业并购融资渠道上,首先可以考虑鼓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并购专项贷款。目前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企业获取并购资金的主要渠道,在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负债比例较好的前提下,国家可以考虑同意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贷款实行封闭管理,专户专用。在贷款企业承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给予提供贷款的银行以利率和偿还期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并完善并购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许多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基本是空白;有些并购融资策略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管理层收购等尚不完善。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发展综合证券并购策略,推动企业并购健康发展。
(3)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上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并购融资领域。为了推动并购融资的发展,我们要广开渠道,逐步解除各种政策壁垒,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并购融资领域。不仅银行资金可以用于并购融资,在提高监控能力、风险防范水平的前提下,还可以允许证券公司、商业保险金、个人资金、外资等全方位进入并购融资领域。
3.积极培育投资银行业务
在西方企业并购中,投资银行作为财务顾问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中介机构向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融资,仅靠企业自身的资本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晚、规模小,间接融资市场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我国开展企业并购,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充分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样的融资渠道。
4.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并购融资收益
为了鼓励资金用于并购,各国均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美国减少民间投资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长期坚持减税政策。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税收优惠措施鼓励资金进入并购融资领域。
参考文献:
[1]姜炳麟 朱广跃:《浅谈信托在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中的作用》.《商业经济》,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