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提升

一、贯彻“以生为本”,开启兴趣大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的主题,更成为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素养便是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运动能力。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体内的运动细胞,开启兴趣的大门。例如,在“百米单程跑步定时训练”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的运动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为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综合特征设计课堂形式,围绕课堂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确保其科学、合理性,组织“百米接力赛”,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随后进行接力,在每一关设置一个趣味性的关卡,如背古诗或者答题等,答对视为通关成功,进而进行下一关卡的考验。最先完成接力比赛的小组视为挑战成功,以此来增加百米跑步训练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掌握百米单程跑步的重要技能和技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学习体育学科的乐趣,在运动中爱上体育学科,增强体育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导入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中包括一项实践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体育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训练”,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一个导入环节,比如将“数字追赶”游戏融入其中,这个游戏类似于综艺节目“跑男”的撕纸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后背都贴着不同数字的纸,各小组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追赶与被追赶的成员。随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追赶和被追赶的学生听到数字后都要快速奔跑,被追赶的学生被抓住之后,教师继续说数字,被抓学生继续追被提到数字的那名学生……以游戏作为课堂的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趣化“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画面。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热身运动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做小游戏,做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唤醒学生的运动细胞,同时还可以趣化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提高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增强对体育课程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爱上体育、爱上锻炼。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体育课;“家常课”;实用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93-1近两年来,我十分关注如何上好“家常课”的问题,近期又特别走访了部分农村中学,走进常态下的课堂,并与相关的体育老师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发现不少老师对怎样上公开课侃侃而谈,对如何上好一节“家常课”反而是理念不清,概念不明。为此,根据本人从教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谈谈“家常课”是什么。

常态下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阵地,它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应当共同关切的问题,体育教师只有用心关注“家常课”这块阵地,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我们老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体育才有活力。到底怎样上好一节家常课呢?这原本是一个大的课题,然而我想着重谈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选择内容熟悉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想上好体育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目标,领悟教材的内涵,对所要讲解的每一项技术、技能做到细细揣摩,正确理解。

二、编制计划,确立目标

根据水平目标、学期和单元计划来编制课时计划,它不应用来应付检查,而是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课时目标明确,特别是技能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

三、重点、难点定位准确

许多年轻教师比较模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笔者总结出简单的区分方法:重点是什么?它是从教师层面来体现的,是本课需要达成的目标;难点是什么?他是从学生层面来体现,是达成目标中遇到的困难环节。

四、分层、分步循序渐进

教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都面面俱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情、教材的掌握情况,对课堂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自身能力,可以简述教案中的一些常规环节,包括组织准备、时间安排、放松活动、收拾器材等。这些环节相信老师们早已熟知,所以不必要详细体现在常规教案中。

五、密度、负荷设计合理

体育课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核心在于身体运动。运动次数的多少、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能否实现一节体育课最基本目标的关键,它可以因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人数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练习密度以40%~50%为佳,身体负荷在110~120次/分钟,小学生稍高一些。

“家常课”有别于公开课,更不同于示范课,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实效原则,以实用为目标,抓住体育课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适当兼顾课堂组织、安全措施、合作学习、教学评价、身心健康等等。

六、教学反思不可或缺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记录的不仅是我们精彩的瞬间、智慧的生成,也记录了许多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推动教师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

总之,常态体育课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要舞台,但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而教师则是引导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教师是体育课这个舞台的创造者,“舞台”上的节目“精彩”与否,与体育教师有着根本和直接的关系。经过精心准备,想让一两堂体育课“精彩”容易,但要上出每堂课的精彩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事了,因为常态体育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让你去准备,这要求教师多种能力综合作用,而这些能力只能来自于常态体育课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于小峰.体育课改后的“家常课”.体育教学,2009(02).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3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六、实施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26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教学水平,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鼓励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同时,体育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小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当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并非体育专业或者师范学校毕业的,对体育教学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真正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拓宽小学生的视野。这些体育教师只是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在教学时对小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导致小学生对体育课堂感到厌烦。同时,还有一些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对新课程的理念掌握不透彻,教学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沿用“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留出的自由活动时间较少,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生对体育重视不足,缺乏体育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体育学科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小学生的重视,小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而对于体育课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小学生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玩电脑、看电视,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上对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感兴趣,无法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的小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在体育课上追逐打闹,不能认真锻炼,对体育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能真正领悟,从而使体育教学效率日益下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体育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怎么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了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

(三)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严重,体育教学陷入困境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逐渐增多,比如班主任会占用体育课来进行班级活动,或者带领小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等;其他学科教师会占用体育课进行期末知识复习和测试;当学校要举办文艺活动时往往也是占用体育课进行排练,等等。本来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就有限,又被占用了一部分,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而且,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的时候往往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第一节,这些时候的小学生都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体育教师素养,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时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时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该与小学生成为朋友,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小学生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我在教学中会深入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班级中的小学生都得到进步。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选择具有生活化和童趣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增长见识,锻炼技能。同时,还要遵循小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身心发育特点,使情境教学焕发出其特有的教学魅力。比如在教小学生立定跳远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首先通过给小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借机导入新课,让小学生逐一扮演小蝌蚪来寻找妈妈,还用体育器材来扮演小蝌蚪遇到的各种小动物,如用足球当作小猫,用篮球当作大公鸡,用体操垫当作大象,等等,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小学生不仅学会了立定跳远这样的基本能力,还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三)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规范各学科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些具体方面,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作者认为体育课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传习的层面上,而应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体育自身的精神价值并融会贯通于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反馈等诸多方面,令体育教学体现其独立性。 

 

1 体育教学泛人文化浅析 

 

“所谓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1]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品鉴其中意味,《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在《纲要》看来体育教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身体教育层面,所谓的“身心和谐、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揭示的是体育教学应作为关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教学,其人文特征可谓彰显无遗。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际上是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将技术传习与人文体育观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式导向对人类自身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应充分渗透进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反馈在内的众多方面。 

 

2 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2.1 从基层教育工作的知行矛盾看《纲要》的困境 

《纲要》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实施的主要指导性政策,《纲要》在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做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通读《纲要》的人会发现其不仅是一个约束性政策法规,更表达出制定者们对体育课程人文化发展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在基层体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对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只是简单的技术传习。这种现象只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机械,让参与其中的人变得麻木,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学习者对于体育及体育课程会产生怎样的误解。从根本上说这将导致他们缺失长久进行体育实践的内驱力。造成这种情况的表层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偏差,深层原因则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缺乏文化素养提升的意愿。因此,纵有《纲要》的苦口婆心,许多体育教师也未必愿意深刻领会其中用意,更不要说什么体育课程创新和新一代创新人材的培养。最终《纲要》仍将摆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 

2.2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泛人文短板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然而,当前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诸多急需改进、纠正之处。首先,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理解不深。何为体育,何为体育教育,现实中少有体育老师去认真探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形不成独立见解,上课就只能机械地传授运动技能,把学生当成训练机器。学生在没有理解体育究竟所为何事的情况下被动地参与其中,更多地只是感受到体育教学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体验,而无法获得愉悦,如此教学必然令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打压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体育,但须知学生人文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以诸多体育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当前基层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缺乏讲述,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技术传习的任务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知识、理论的阐述。直到两年大学体育结束依然不懂如何制定锻炼计划的同学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讲了但没讲透,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途径过于单一。许多体育老师仅仅依靠每学期4个学时的体育理论课草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且传授过程机械,缺乏多种媒介物的有效利用。 

2.3 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物质化误区 

多数大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后普遍有如下感受:①、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②、体育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不知道具体的科学机理;③、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④、体育课就是一门“玩”的课,一门让自己放松身心的课程;⑤、上体育课最害怕耐力跑,最喜欢自由活动。 

从文化的层面而言,这些认识更多地表现了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特征,而未表现出人文体育所追求的对人自身价值的关切。其实,对于体育的认识早有许多学者做过深刻的研究。宋卫在其《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的文章中认为:体育起源于原始人对生存、安全、娱乐三方面的需要,并以满足人类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存、安全、爱为目的;[3]徐飞鹏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阴阳平衡,内外调适’,它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表现形式而正在于此。”[4]由此可见体育绝非简单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对爱、超越、和谐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3 分析及建议 

 

3.1 领会《纲要》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实践在操作层面上是具体的。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纲要》,明确《纲要》的指导地位,领会《纲要》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贯彻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自身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学经历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涵。身为体育教师应该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坚持,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够担当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概括地说,正人先正己,体育教师要想让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养是第一步。 

3.2 融入人文体育,强化体育教学独立性 

融入人文体育不是新概念,却长期倍受冷落。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于技术教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产生了许多被人们广为诟病的问题。例如:一个大学生在其求学路上至少经历了十四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改变;耐力跑是一个对心肺机能极有帮助的运动,但学生们无论如何也难言喜欢。尽管我们说体育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最终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人们不禁会怀疑体育课作为课程独立存在的理由。笔者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体育课重技术而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因此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是彰显体育教学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体育课过度技术化缺陷的重要突破口。以学习打篮球为例,学生们可以通过看nba比赛学习之,亦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之。体育课的特点在于它是即时互动的形式,师生分分秒秒都在互动,反馈及时、生动并融入了教师的体育理念。电视转播是单向的,半强制性的,是写实的,电视转播缺乏提炼,不能即时问答,与课堂教学相较而言其在概括性和理念的提升方面要明显逊色。可见在人文精神的融合上,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缺少课堂教学是断不可行的,体育教学的独立性只有通过技术传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方能凸现。 

笔者有长期实践之经历,认为:在学习技术前,体育教师应先与新生进行一次关于体育意义的广泛探讨。体育教师需阐明学习体育的意义,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所为何事时才能产生持久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也许有人觉得“何为体育”连学术界都未必能给出清晰的结论,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又如何敢“科学阐释”。笔者认为,教学在保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多样性的,每一位体育教师甚至学生其实都可以对体育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大胆地与学生讨论之,不必纠结于所谓的“真义体育”。体育教师阐明观点时只需把握大方向正确,同时将讨论引入有利学习的方向上即可,至于以后学生自己能产生何种体会那就看他们各自的领悟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关键是“体育教师的独立见解,这是实现体育课独立性的核心,是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 

3.3 反馈——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积极的反馈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知识、技术,更是体现体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最直接的反馈包括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映和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讲述完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之后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练、练、练,把学生当成机器,不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且屡屡不能突破、改进,就会在“挫折”中消磨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巡视学生训练过程,发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此外教师与学生在训练间隙的交流也较为匮乏,也许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经常和学生互动,比如:一起打球、休息时一起聊天等。殊不知交流绝不仅是和学生打球、闲聊如此简单的事,以笔者的教学经历而言这种表浅的交流或许能够让学生放松其紧绷的精神、了解教师的秉性,但是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并无太大帮助,更何况这种方法所能照顾到的也仅仅是部分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而技术水平低下者绝无法融入这个圈子,这对于这些体育课上的“弱势群体”有失公平,因而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有意识的行为,既体育教师要将有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的内容融入反馈互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对于体质弱的学生,你可以从关心他的身体开始为其解释如何通过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告诉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最后告诉他体育课不是要把你培养成运动员,如果体育课能让你健康一点那也是功德无量之事……”等等。让其逐步建立信心,找到新的定位,进而产生正确的体育观。 

除了课堂上的直接交流外,也别忽视理论作业的交流、反馈作用。和直接交流相比,理论作业具有覆盖面广,内容深刻等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布置理论作业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写出自身感受而非网络中随处可见的“范稿”,更不要太多政策、定义之类的阐述。所以体育教师在布置理论作业时要注意出题的方向,尽量将作业引向利于培养正确体育观和表露学生真实心声的方向,让理论作业展现人文关怀的魅力。 

 

4 小结 

 

完善、提升体育教学的突破口在于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运用。同时,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体育教学缺乏独立性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提炼出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4.1 认真学习《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努力学习科研成果,不断自我总结,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4.2 体育课虽以技术传习为主,但应更多融入人文精神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展现体育教学的独立性。 

4.3 反馈是促进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认识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应注意反馈的多样性及差异性,熟练运用各种反馈方式彰显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的人文精神. http://mlty.net.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3]宋卫.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2. 

[4]徐飞鹏.论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j].吉林体育学报,2003,12.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运动密度 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

体育课堂教学应根据教材的性质、内容、技术、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时间与分量,使一堂体育课更加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温州市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已经开展实施了,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什么,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然后是怎么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身体练习是核心特征,而身体练习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又是关键因素,因而合理安排其中一个因素练习密度就是教学的重点把握之处。

一、练习密度的定义

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二、影响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

(一)课的类型,新授课比复习课练习密度要小点。因为新授课教师的指导要多点,复习课相对练习时间会多点。

(二)教学法,同一项目,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运动密度也不一样,重复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可以比较多的增加练习密度,而观察法,对比法练习密度就小了。

(三)组织,练习队形的安排也直接影响运动密度,比如支撑跳跃,在有器材保证情况下,分成4队练习,和分成8队练习,运动密度会增加一倍。再如实心球的投掷,围成一个圆圈向外投掷,和分成2列横队对投,练习密度也会不一样,如何组织要根据课的任务,学生特点来酌情考虑。

(四)场地器材、场地大小,器材的多少都影响了运动的密度,场地大安排队形可以分散,也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器材多,2人一球和一人一球,明显后者练习密度就会大一倍。

三、合理运动密度的范围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里,13-16岁(初中)平均心率130-15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20-40 %,主教材练习密度要达到20%左右,如果能按照这些 数据组织教学,学生的心身就会得到健康发展,也是教师教学任务合理地有效的完成的关键。

四、不同项目如何合理计算练习密度

(一)田径运动项目,走跑项目从预备姿势开始(起跑的各种姿势),到终点缓冲结束,我们看作是练习时间,而从终点归队时的走或跑交替或慢跑也应视为练习时间。跳、投项目:以开始姿势到离开沙坑,到投出器械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两项练习出入队也应为练习时间,在平地上做跳跃(无沙坑)或不持器械的徒手练习以及收拾器械要求跑步也均为练习时间。

(二)体操运动项目:滚翻类,支撑跳跃类,做动作算练习时间,徒手体操,要是讲做结合的过程算练习时间。

(三)球类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从单个动作教学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教学比赛则整个过程为练习时间。

(四) 游戏活动:整个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

五、不同教材内容合理的练习密度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看,主要包括田径类(跑、跳、投)体操类(队列队形、广播操、技巧、器械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不同项目中练习密度要求不一样。

(一)田径项目中短跑练习密度通常要大点,40%是比较合理,因为短距离跑安排在跑道进行,不受器材场地限制,组织调度比较简单,跑出去走回来归队,都算练习时间,但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期太大不以利学生身心健康,如果是中距离跑如300米,则练习密度可以控制在45%左右,跑一组1分30秒,休息2分钟,这样间隔密度比较合理。各种形式的跳跃教材内容练习密度与短跑相似控制在40%左右,投掷类教材相对要讲解示范安全性的考虑练习密度控制在25%左右

(二)球类项目基础性练习练习密度应当尽量高点,可以达到50%以上,因为增加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球性的掌握,比如运球的熟练,投篮的命中率,都是建立在正确手型和一定球感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篮球传接球2人一组,传和接都是练习时间。一人一球的行进间运球,排球对垫,一发一垫

(三)体操类项目滚翻类,支撑类,因为受到场地,器材限制练习密度可以安排在30%左右,安排太高需要增加器材,教师指导帮助减少安全性就下降了。

六、利用合理练习密度把握有效教学

知道不同运动项目适宜的练习密度,我们可以用其来指导我们课堂教学或者去评价一堂体育课,比如排球正面双手下手垫球,考虑班级人数准备器材时候,器材充足一人一球,不足最少2人一球,因为2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密度比较合理,3人一组练习密度就小了,再如篮球运球,一人一球比较合理,2人一球,运完一次交换全部利用起来也只有50%了。

当然合理的练习密度只是一个范围,要根据学生情况,气候,不同类型课,有所调整。

每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都有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反复练习,而练习的次数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数量范围,作为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经验,但还需考虑不同个体学生的差异,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所花时间和练习次数是不一样,在教学中要关注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合理性,讲解示范的有效性,评价的语言艺术,都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解读新课标,做到教什么,怎么教。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2]体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