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1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人文精神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急剧增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保证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大学语文等人文修养课程的课时量一减再减,有些院校甚至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这种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培训,轻个人修养的教育理念,虽然能在短期内使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笔者认为,修养课程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能够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人文教育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然而,人们过多地将目光聚集在技能培养上,很少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即使有人关注,也只是从人文性的字源、词源入手加以阐释;从文化学视野理解;从语言学角度剖析。这些阐释大多从外部入手,很少从大学语文人文性内部进行本体及本性的探讨。要使语文教育人文性有理论上的新突破,必须从教学的内在联系上,把握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精髓,进而指导实践。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东西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活的灵魂,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两者是相统一的。高职教育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既要着眼于学生的技能技术等认知和再认知领域,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工具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其主要内涵包括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对人类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对自由、超越的希望。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其人文精神的体现程度。
“人文”一词在《易经》中已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其中,文化、文明的实质便是人文。在西方,“人文”主要指人文主义思潮,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思想。尽管在不同时期,人文主义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但其教育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即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培养使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人性。“人文”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包括以下主张: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主张以个人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使人形成完善的人性、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在教育内容上,提倡学习人类传统文化遗产,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标准存在于人类文化遗产中;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提倡非强制的方法观;在教学方法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和感受的训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在大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熏陶的文化价值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具体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文化中所包含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语文人文价值,注重体验人类所有的文化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文学、社会、哲学、历史、艺术等与人文学科内容有关的课文分量,或增加带有人文性质的选修课,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而非以工具为本的基本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怀、爱护人类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人文素质,树立博大宽容的自然观,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塑造身心健康、友爱正直、追求自由、知识丰富,兼具理性的一代新人。
加强人文教育是对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受语文学科性质单一“工具论”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忽视了母语的文化特性,对母语缺乏感情。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也因此产生了思维惯性和教学定势,逐渐走向边缘化。
转贴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高职教育的功利性。首先是职业教育的泛技能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其次是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语文教学和其他素质教育学科一样受到技能培训导向压力的困扰,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很少,浅尝辄止,无法接触到文化的精髓,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大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二是职业教育观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必须从“人”的高度定位大学语文教学,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要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所涵盖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通过阅读、感受和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现代社会需要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与高技能的人才。年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
实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建设的关键是加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强调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第一,要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教育观。回顾我国两千多年语文教育的历程,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未建立在人文的基点上。从古代到近代,语文教育一直以教化为本体,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贫乐道教育,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学无止境等思想教育。语文独立设科后,智能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以智能培养为本体,语文教育立足于对人的智能培养。近代“开启智能”成为当时社会的第一主题,改革开放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成了响彻全国的口号。现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文性建设。
以人为本,要牢固确立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地位,主张教师以学生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在教育目标和目的上力求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精神生活。语文课程的人文营养应该能够使青年学生茁壮成长,不应将其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知识、技术或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上,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批判力。
第二,建立人文陶冶的大学语文教学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其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旨在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学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旨在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个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第三,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谈话,唤醒学生的意志,从而发现真理。孔子也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重视启发诱导学生的自悟。这些都反映了创新性的人文教育方法观。创新性的人文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等等。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将会使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的创新创造。文学作品是人的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那种动辄用标准答案和标准化的理解衡量个体色彩鲜明的作品的做法,是独断的、无效的。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那种僵化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扼杀了人的个性、言语的特色,扼杀了创造的幼芽。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想境界、个性特征不同,阅读课文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这并非否定标准的科学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创新的人文教育方法目的,是让教师在尊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进行平等的对话。要进行讨论,说明理由,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自觉自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因此,在某些问题上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将教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的行为,会使学生失去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2
关键词:人文素质;融合;英语教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秉承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传递,并在教学中注重品行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英语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它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方式与方法。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大学英语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语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英语读写译说能力;重视语言的文化的传播(包括该语言国的地域文化特点、礼仪方式、道德标准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等等,都显得非常重要。也直接着影响学生未来工作的质量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情况和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内容入手,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为英语教学改革抛砖引玉。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由两大问题,一是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偏重实用性。这种教育方式使教育的文化整体性受到了损害。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奉献精神不足,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不是很满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于各类考试(学校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等等),基本保留了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特色;二是,学生个体差异太大。从学生入学水平来看,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听读说写能力差异也很大,由于大学的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个体人学习方式不同,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加之,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性强,因此,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是摆在教师、学校面前的难题。
二、人文素质基本内容分析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基本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获得或掌握的能力,是认识自己的学问的。它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的人的基本的素质,学会尊重人,并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
(一)具备一定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政治、法律、美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
(二)掌握人文知识,学会探究事物的认识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知识积累地总结,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与科学方法一起运用实践中,有较强地文化特性。
(三)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人文精神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人类文化和文明以及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升华和定形阶段。在大学的基础课教学中,培养人性的自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使自己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健康高尚人格。
三、人文素质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英语基本上是国际通行的语言,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基本上是中等以上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使用同一种文字,有最基本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但也有不同的地域风情。课程教学、文化传导、民族精神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结合是大学英语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人文素质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提升教师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师人文素养是教师长期的教学和生活中,对具有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感悟。并从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逐渐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它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为人师表,坚持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生存环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整体素养处在核心位置,决定着学生人文教育素质的高低。
(二)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石
班级文化是学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多组织课外的英语活动,促进户外英语的班级互动,让学生在放松状态练习口语,提升听说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学管理者和辅导员更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外学习小组,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归宿感、凝聚感,在学习小组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互助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建立第二课堂的。广泛开展英语角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英语课是一门实践类型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有效的提高。多开展英语交流、模拟练习环境、专题讲座、英语竞赛、英语录像、影片赏析等活动,有利于巩固在上课时有学的内容。教师通过课外学习指导,丰富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挖掘人文教育资源
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挖掘教学情感资源,渗透情感教育,适当的联系社会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人文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并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异国风土人情,适时适量地引进名言警句、文学作品、英语原版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进入英语文化的意境,从而,提高其人文修养,接受人文教育,获得人文精神。掌握由语言表现出的人文思想,将英语语言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领域的拓展。作为对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建议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适应新要求,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充实英语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运用赏识教育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改进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的要求。当今的社会,对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知识,还要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大学英语作为作为语言类教学课程,担负着人文知识的传递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的任务,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行、有知识、有文化、懂礼貌并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学生自立社会之本。因而,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入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传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3).
[2]杜轶群.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英语教学中[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9,(5).
[3]胡敏.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反思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7]张家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4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1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大学思政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使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悟到更加深刻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涵养。然而,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太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2大学思政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校方往往把专业课程放在首位,而素质教育则位居第二,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使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对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学生不能在素质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职院校一般重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涵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2.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学校中开设得不多,在所有课程中占有非常低的比例。而真正具备高端人文素质的思政教师很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思政是一门具有较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自身要培养一种由内到外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的教师能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教师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深入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对人文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一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以上现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很有必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以下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3.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在大学思政课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利用人文资源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进步的思想资源以及红色教育资源等。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搜集、充分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备课,积极寻找资料,就会找到很多有趣且值得学生学习的人文资源。在大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冷静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气质,避免学生在这个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中感到心烦气躁。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气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3.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传播人文精神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但是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写小论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后者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善于沟通交流、自信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尚未发达的时候,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书籍、报纸等,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风靡全国,所以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囊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就要营造人文氛围,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红色教育能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的艰苦,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4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4.1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传播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气质的一种教学途径。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守法、文明的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奉献社会、独立自强的人。这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的当代青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文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素质。为人师表,教师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决不怠慢,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灵活地取舍课本内容制作精美而简洁的PPT课件。另外,校方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训,尤其要针对部分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有关人文素质的论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4.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从根本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就必须从实践中感知,从而得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与历史遗迹有关的视频,学生可在网上寻找有关视频,也可以实地考察制作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学生觉得更加真实,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不到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必要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苏冰星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5
语言不仅是人类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然而,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日趋浓厚,语言的人文性被大大忽视。在这样一个重"制器"、轻"育人",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教育重要性,并积极展开探索。
何谓"人文"?"人文"在英语中为humanity, 指人身心的全面训练,特别是理想人性的培育和优雅艺术的教育,即博雅教育。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则是"研究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其目的在于探求的价值,寻找人生的意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社会、人生更趋完美与和谐"。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探索,则是指对文章内容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辨证的分析,从而深刻理解那些反映人性光辉和人生价值的思想底蕴,最终寻找到真、善、美。
1.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英语教材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环游世界"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到挑战自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思考考试中的作弊问题,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明白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礼物"一课使学生深刻感悟"血浓于水"的道理,并树立了关爱亲人,珍视亲情的信念。通过"学习英语的几种策略"的讲解,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向学生传授英语学习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生词,密切注意地道的表达方式,等等。"品尝家"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伤害到对方,结果适得其反,好心反而办了坏事。有时候只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够的。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回家",我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生动演绎了一家人欢迎假释回家的"父亲"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另外,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新泽西、纽约、华盛顿等七个地区的地图、地理位置及部分城市的市花,学生在欣赏图片时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西方的风土人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文中包含的背景文化。此外,英语课本中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He is the happiest,be he King or peasant,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释最重要的。)Love lives in cottage as well as in courts.(爱情不分高低贵贱。)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No cross no crown.(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Faith will move mountain.(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格言和谚语都有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修养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从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叶朗1996)英语教材所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I can't accept not trying"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悟出要勇于尝试,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永不言败的精神;在"I like animals"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积极意义。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笔者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演绎了一位母亲抚养孩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大学英语课本中还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如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是上策)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3.强化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英语教学的教育性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容易,而育人则是一门艺术。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把人文教育寓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教师通过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搞好教学工作,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认识到,对待学习和工作要严谨认真,在生活中要守时守信,对人要平等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大学语文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提升人文素质 教学手段
现在我们国家教育的大方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目前,各高校都在努力实践、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创新”是立足于人,服务于人的,“人”是根本,这正是人文思想的立身之点,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至关重要,我们应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对人、事、物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所谓“正确”在于不仅追求“真”和“美”,更要追求“善”。“‘善’可以解释为‘三个代表’,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下一代谋福利,追求正义、平等、公正、自由,等等。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发挥所有的潜能,达到最大的,自由的发展;使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人生活更美好,从而维持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就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有一些不足和误区。
1.大学语文教学趋向边缘化。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同为公共基础课,但在教学时数上大学英语明显多于大学语文,学生在英语上花费大量时间,相对地投入大学语文的时间必然减少;另外,在教师安排上,教师大多是在教授专业课以外来承担此项工作,并非专职,人员流动性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大学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一些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并且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传授,让学生感觉那些文学作品中的圣人雅士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与己无关,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兴趣不浓,再加上课时有限,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二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教师该如何展现大学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走入文学圣殿,从而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提升人文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学生大多已被中学语文的教法“败坏了胃口”,倘若大学语文再像中学语文那样逐字逐段去分析,只能让学生“反胃”。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字、词、文意可自行完成,如遇疑难可与老师一起商讨解决,不必占用课堂太多时间。杨志岐认为:“小学语文,主要讲语言文字;中学语文,主要讲语言文章;大学语文,主要讲语言文学。”大学语文虽承接、延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但要有质的飞越。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应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这意味着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鉴名篇佳作,把握其神韵与意境,提升审美品位,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受美言、美人、美性,最终达到塑造人格品质,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2.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提升人文素质。创新思维的表现是: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突破逻辑推理的限制,利用“局外”信息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具有创新的能力;观点不落俗套,能及时放弃无用的旧方法,采用有效的新方法,对事物做出新的解释。也就是说创新就要敢于质疑和批判,有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这正是人文素养的体现,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探索和开拓。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就是说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不断的建构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为阅读者,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不能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单向灌输或强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在反复不断的赏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比如在学习《赵氏孤儿》时,有学生提出:“虽然赵氏孤儿在最后手刃了仇人,但他内心难道没有丝毫挣扎吗?作者没有呈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缺憾。”这说明学生已深入作品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质疑与探索,我们应给予肯定。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愉悦,同时也能走近作品,体味作者的悲喜哀愁,学习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学结果。
3.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之所以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很大原因就在于教学没有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只是单纯地文本释义,文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那些名篇佳作走入现实生活,启人心智,引人思考,譬如可让学生在学习《伤逝》之后讨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对现代人有何启示?此番讨论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建立现代爱情观。另外为弥补课时不足的问题,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学,举办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诗词朗诵、创作,话剧排演,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学的魅力,体会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同时也能磨砺学生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恰是人文素质的体现。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大责任,如今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虽有不足,但只要教师转变观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相信学生会逐步学会独立赏鉴名篇佳作,并把这种能力保持下去,让高品位的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大学语文教学对提升人文素质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杨.论人文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前沿,2004,(5).
[2]王瑞珍,郭志聪.谈谈创新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