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1
所谓核心素养,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基于上述认识,本册教材编写中,笔者认为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从上述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双基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掌握测试与调试方法;掌握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等。问题解决层:能够对任务进行需求分析;能够发现并解决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开发较复杂的程序。学科思维层:体会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认识冯・诺依曼体系;体验迭代思想;体会模块化、结构化对于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理解测试与调试等工程思想。以核心素养的三层结构为指引,笔者试图将上述核心素养渗透至每个单元和每节课,如表1所示。
内容选择:知行并举
根据上述核心素养的解析,不难发现本册教材在课程目标上既注重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坚持“知行并举”。那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建立两者联系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重要的是,知行并举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中,除了初始的一两节课外,其他课时的内容均应依此设计,表2列出了部分课时的做法。
内容组织:聚类思想
知行并举的课程内容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才能清晰地呈现给学习者。在本册教材中,笔者以“聚类”思想为指导设计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和章节结构。“聚类”思想指依据某种线索组合一系列教学项目,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具有螺旋上升和发散结构的教学单元,循序渐进地展开课程。本教材在单元和课时两个层面都体现了聚类思想。在单元层面上的聚类,如下页表3所示。
根据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种聚类方式:以相似的功能聚类、以相似的目标聚类、以相似的技术思想聚类。在课时层面上三种方式均有体现。
1.以相似的功能聚类
教师通过设计某些问题解决活动,将技术工具所具有的相似功能集合在一起,达到了功能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融会贯通,如例1所示。
例1:倒计时功能。
任务一:使用For语句实现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功能。
任务二:比较Timer事件和For语句在实现倒计时功能上的异同。
案例解析:任务一的完成需要运用For语句;任务二中的Timer事件已在分支结构中学习,但由于当时活动的任务较多,并没有作详细说明。所以任务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Timer事件的本质;另一方面是说明实现倒计时功能的两种方法的异同。
2.以相似的目标聚类
使用不同的工具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从而聚类不同的技术工具和使用方法,如例2所示。
例2:“选手排名”功能。
任务一:设置六位评委,单击“计算”按钮得到选手最终得分。
任务二:实现对多个选手进行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借助数组获取多个评委的打分,进而利用循环语句求得选手得分。任务二既要实现选手得分的统计,又要进行选手排序。所以需要增加两个数组分别存放选手序号和选手得分,并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排序功能。两个任务均用到数组和循环,使学生在递进的任务中理解数组和循环的适用情境和意义。
3.以相同的技术思想聚类
有些技术工具、方法和程序功能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依此聚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例3所示。
例3:“数据传递”思想。
任务一:在例2任务一的基础上,去掉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并显示最高分和最低分。
任务二:利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选手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统计即求取选手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设置两个变量来存放。任务二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变量来完成排序。作为一个活动相继的两个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二以不同的算法呈现数据传递思想。
内容呈现:生活化和结构化
1.生活化
生活化指从学生经验出发渐进引入新的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呈现这些概念。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选择能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需要的主题;其次,在内容呈现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引出问题及相关知识点。例如,在第5课图片浏览器的设计中,涉及图片位置的控制,需要引入坐标系,对本册教材的对象而言,此概念在数学科目中已经学习过,但是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材要求教师从数学中的坐标系出发引出VB中的坐标系,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以便学生建立两者的联系。又如,在第13课中,把数组解释为“将无规则的数据‘规律化’的方法之一”,无论存储内容有无规律、如何变化,数组名称始终是a(0)到a(i)。因此,在编写程序时,通过数组元素的名称来引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将无规律分布的数据变为有规律的存储。这样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数组的含义和使用的方法。
2.结构化
结构化指以某种稳定的结构来描述每节课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每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和正文三部分;正文部分除初识单元外,其余课时均以“程序设计的一般流程”呈现。每个部分的含义为:“学习目标”呈现每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掌握程度;“内容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需求分析”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原型为主题,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需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界面设计”在初始的几节课中会为学生提供搭建界面的步骤以及“对象事件分析表”,之后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象事件分析表”和界面的搭建;“算法分析和程序编写”通过问题不断分析得出实现程序功能的算法,积累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调试与保存”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完成程序的优化。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便于学生阅读,减少认知负担,并提供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软件开发这类任务的一般思路。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靠其余三方面的助推,进而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提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教师可利用英语语言的美感(如诗歌和歌曲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英语语言的社会价值等途径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以此启动他们学习英语的附属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加大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活动障碍等途径都可以被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但是盲目地提高学习目标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挫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锻炼意志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受挫时,教师需不断鼓励他们、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分??他们的困难等来进行弥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手”而“不放心”。只要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就绝不干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就及时提供帮助,但不是代替他们。“不放心”也不是指不相信学生,而是不放弃关注。最后,合作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后盾。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合作与共享。文化品格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更需要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开放、包容和共处的意识。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还要引导他们大胆尝试、不断反思、积极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学习者同时又是高效的学习者。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石,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语言技能是形成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能力的载体。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际活动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情境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搭建桥梁,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实际情境下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创设情境(如互动交流活动和表演展示活动等)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上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的教学中,可以创设A role play的情境来复述故事。以三人一组为单元,分别扮演a reporter、a bird、a student。通过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展开对话和表演。A reporter: in Northeast China、the most important wetlands、a special place、all year round、go there for a short stay; A bird: make the wetlands smaller、less and less space、fishermen keep fishing、do not have enough food; A student: make laws、study the birds in Zhanglong、need more people、hope、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通过这样创设真实语境的方式,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运用课本中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又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辨析、分类和概括;建构新概念从而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围绕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不管是文章的导入还是处理文章的细节都可从精心设计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8下U5 Good manners Reading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本课主题的视频进行导入。教师可提问“What good manners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通过这样的问题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进入课文后,教师可提问“How many good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通过浏览文章,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在处理文本细节内容后,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Just as the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提出“Can you list as many good manners as possible?”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进一步深层挖掘了文本内涵。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入乡随俗”的概念,活化教材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既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需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槟壳拔夜?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目标。
一、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化学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有全面整体的意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探索和分析问题。
(2)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掌握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按照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型的基本认识。
(4)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通过实验教学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化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概念、特性、反应、公式等,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向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讲解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化学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找出现在所学知识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表征,从而围绕可迁移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体制取、检验、净化”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有关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方式等内容。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例,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别常见的气体,无论是在性质、功能还是制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讲解二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归纳出O2和CO2的相关性质和原理,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动脑筋,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观看完回答。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化学实验。具体来说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下将要做的化学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标,以及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进行试验,最后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步骤比较多的实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遍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课标。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进入“深水区”之后,开始了攻坚“战役”。广大基础教育战线的研究人员、教师纷纷行动起来进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交流探讨,“核心素养”今后一段时期一定会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热词”。
刚接触到“地理核心素养”这个词,也许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之前强调的‘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地理核心素养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等。本文就这些问题与老师们谈谈粗浅思考。
思考一:“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既是从课程功能的角度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也是“三维目标”的另一种表达。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逐渐接受、理解并付诸实践了“三维目标”,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核心素养”?首先要厘清两个层面的“素养”:上位的是超越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位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三维目标”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以“核心素养”为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面对的共同主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进展,总结了世界不同组织或国家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构建的不同“核心素养”体系。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出发,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并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遴选和建构起核心素养体系:能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联合国教科文、欧盟等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或以终身学习为取向,或以个人发展为取向,或以综合性为取向,构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系[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它们应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思维框架与途径,而不是核心素养本身。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由此,从使用国际共通理念的角度看,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其二,解决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性欠缺的问题。“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之间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有着整体性的考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仍然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使教育目标严重缺失;二是将“三维目标”割裂或是贴标签,使教育目标缺乏整合性。不论哪种倾向,都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以及素养形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育部近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了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2]。而每一个素养的落实,都需要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整体推进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
思考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与表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第二,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第一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作出贡献。例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解释为“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生态意识”,要求的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2]。”这些要求与地理课程有极高的契合度,地理核心素养要予以充分体现。第二对关系中,地理核心素养要引领地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取舍地理核心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地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策略培养的实施
G633.55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变
教育不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产物,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见表1),在此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包括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在这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做出贡献。
那么,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应该如何实施呢?本文以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为例,从地理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两方面来介绍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的实施
(一)地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要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2.提升教师自身魅力。绝大数学生都喜欢语言风趣讲解幽默,和蔼可亲,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外知识的老师,这些都提示教师应该提升自身魅力,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除了同学科老师互助结对,形成学习共同体;还可多向不同学科明星学习,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课堂实践,发现哪些是比较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教学策略是更有效的,最终将习得的教学策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近期观摩的本校一堂党员音乐示范课时,本人发现在八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内容有“草原情曲”、“丝路驼铃”、“村寨踏歌”等单元,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对中国四大高原的地表特征的了解,和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的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为地理教学所用。教师可给内蒙古高原景观配乐腾格尔的《天堂》体现地面平坦、一望无垠、牛羊成群的特点,青藏高原景观配乐韩红的《青藏高原》体现冰川广布、白雪皑皑的特点,云贵高原景观配乐李琼的《山路十八弯》体现崎岖不平的特点,黄土高原景观配乐胡月的《黄土高坡》体现千沟万壑的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例如,在进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教学时,本人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充分利用了本校的地势特点。本校所建位置并非一大片平坦地形,所以地势也刚巧呈三级阶梯状,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列举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建筑场地让其分析地势,学生能以积极甚至激动的状态迫不及待小结出我校地势的三级阶梯:小卖部在第一级阶梯,升旗的彩砖广场在第二级阶梯,塑胶跑道运动场在第三级阶梯。这种贴合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逻辑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 ,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 ,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之一是,在自然界中,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在《地形和地势》这节中,一个以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的典型问题,就是探究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气候的影响。比如,地势对河流流向影响从“水往低处流”的基本常识即可分析出,而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的探究,则可借用“瀑布”在这一日常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水能丰富的地方应该是流速快,流速快则在落差大的地方易形成,落差大的地方则在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最明显,由此最终推出我国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龚琳,赵媛,刘树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J]..地理教学,2015(16).43
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21世纪技能;教育价值核心;经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44-02
进入20世纪,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活动实践类课程大幅增加,美国逐渐形成了实用性、活动性、个性化特点突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58年,美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改变这种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随着杜威“做中学”等理论弊端日益显现,20世纪60、70年代,以布鲁纳理论为基础的“学科结构运动”喊出了“回归基础”口号。中小学课程遂又逐渐加强读、写、算的基本教育,重视数学和理科的学习,提高各科教学要求,增加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基础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心展开,以增强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为目标。《美国2061计划》以及后续的“高质量教育运动”在美国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开始积极探讨迎接和应对新世纪挑战的教育新目标。在联邦教育部的主持下,美国于2002年成立“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并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将教育界、商业界、社区及政府等多方联合,帮助21世纪技能的培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
面向21世纪的技能究竟有哪些?其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与理念本质又是什么?对于当前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中国新课程改革,我们又能借鉴些什么?这些也是本文所主要讨论的问题。
一、21世纪的三大技能
“21世纪技能”分为三大技能领域: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根据每个技能领域特性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分支能力。
1.学习与创新技能领域。美国教育专家认为,21世纪的学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校的习惯和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随着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未来生活也与信息、媒体、计算机等词汇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及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在当下海量信息汇集的环境中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合理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当代社会,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充斥在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正确处理信息的前提是学生有良好的媒体素养,能理解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理智地使用媒体获取和创造信息。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则侧重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即能流畅地掌握新技术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主要包括:(1)灵活性与适应性;(2)主动性和自我指导;(3)社会和跨文化技能;(4)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5)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这些能力往往在学生脱离学校学习生活后才得以发挥和展现,他们围绕情商而展开,并能帮助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制和自律的人格品质,实现个人更大的成功。
三大技能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技术练习,而是综合的素质培养。延续杜威的实用主义“做中学”的理念和布鲁纳结构课程的理论,21世纪技能的基础是坚实的学科知识,教师通过核心课程的教学来实现21世纪三大技能的养成。核心课程包括阅读、外语、美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而核心课程的教学也需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增加学科的深度而非广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融入跨学科的主题,如全球意识、环境素养、财经商业和和企业能力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三大技能领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是美国“21世纪技能”计划最核心的部分。从三大技能领域的设置不难看出美国教育紧随时代潮流、注重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倡导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为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家,美国教育一直为全世界所关注。相对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上的大放异彩,美国的基础教育却显得薄弱很多,成为美国教育的一大软肋,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从最开始的“3R”课程,到后来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到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回归基础”,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几起几落,都不曾宣布成功过。时代在前进,改革也在批判中进行。但以1985年提出的《2061计划》为基点,有许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在改革中不断被强化的,这些也同样体现在了“21世纪技能”计划中。
1.自主。美国文化脱胎于西方文化体系,十分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中也非常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自主探索、自主构建、自主选择。美国的课堂中,“专题”和“合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老师的角色则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作用。在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中,“我认为”、“我觉得”、“我发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内容。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但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更激发学生的自主反思,批判精神、交流合作、创新思维、自主探究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能力。美国学者认为,“学会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运用多少你学会的东西。”和中国的学生相比,美国的中小学生在使用图书馆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上明显占优势,这和其日常教学的理念侧重是分不开的。而本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要求,同样是针对能力素养所展开的。在美国,围绕专题展开合作学习、资料搜集、展示交流是学校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比如,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完成《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的专题研究,中国的家长必然会目瞪口呆,但从学生的完成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
3.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著名论断,而斯宾塞也说过“教育是为了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杜威模式”被取消后,这一理念却完整地继承了下来。“21世纪技能”计划中,“生活”技能成为三大技能领域之一,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同时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而在“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不但关注到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品质,这一点是国内的课程改革中鲜少注意的。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的缺失,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
4.终身。“终身教育”业已成为21世纪最受重视的教育理论,各国学者也展开了广泛的研讨。终身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教育制度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到个人发展的完整的一生。“21世纪技能”计划中,每一项技能领域所要求的素养都是学生在踏出校门后受益终身的人格品质。尤其是生活技能中的跨文化技能、领导能力、责任能力,都将是21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综合品质。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性任务。
三、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转变。中美教育问题从两个极端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科研举世瞩目,但基础教育却成绩平平;中国的基础教育扎实,但在创新性上处于劣势,难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专家。事实证明,只有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技能”计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美国的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以知识为辅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必修与辅修并存的宽角度课程、“基于学生、基于生活、基于未来”的教育理念、全球化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全社会参与和新科技领航的战略高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反思:对于人漫长的一生,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2.注重学生在创新性活动中的能力训练。一个“钱学森之问”,却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反思“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人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实,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定型,难有大的突破。而历史上众多创造不朽传奇的名家人物,从孩童时期就显现出非同常人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点。因此,若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课堂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被高考”的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也将难有突破。
参考文献:
[1]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