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1

随着年初资本的热情逐渐退却,游戏直播平台都想在短时间内开拓更多的变现渠道,以保证能够持续得到资本的青睐。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一种功能―流量―变现的逻辑,沿着这个逻辑,在秀场模式之后,整合社交网络的策略也许是一次新的尝试。毕竟在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存在上限的情况下,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收割这些时间是包括直播平台在内的每一个互联网产品都要思考的。

首要目的是增加用户粘性

社交+直播的功能说到底还是为了增加用户的粘性。但是到底这个粘性应该如何看待?融入社交功能的直播平台到底是想占据用户更多的单次使用时间?还是想让用户以更高的频次打开直播平台?尽管从宏观上看这二者都表现为用户在直播平台上消耗了更多的时间,但微观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第一种情况,恐怕是社交+直播目前做不到的。毕竟用户在直播平台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他所能获取的内容。当主播不直播时,单纯利用主播发的状态来留住用户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直播平台可以后续添加类似于贴吧的互动打赏功能,但能否利用文字内容来达到这一目的显然是一个疑问。

对于第二种情况,目前主播可以状态的渠道大致有四个,即QQ空间、朋友圈、微博和直播平台。QQ和朋友圈带有明显的私密性,因此主播对粉丝的状态渠道只有微博和直播平台可选。那么此时存在的问题即是主播对于渠道的选择。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所有的主播放弃微博这个渠道,那么融入社交功能的直播平台确实能够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即更频繁的打开直播平台。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首要问题还是钱

如果尝试着放松前文提到的硬约束,当主播选择将直播平台作为主要的状态渠道时,的确可以吸引粉丝更频繁地使用直播软件。在这种状况下,原有渠道微博上的所有盈利模式比如广告等在不考虑技术性问题的情况下均可以被复制。然而前景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凭借着微博国内最大公共社交平台之一的地位以及用户和主播的使用习惯,让主播从微博大规模迁徙到直播平台上,这需要直播平台付出巨大的成本。

首先,想要主播从现有的微博迁徙到直播平台上,这相当于让主播放弃掉现有的“稳定”收益,直播平台必然要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然而,即便主播们完成了这种迁徙,用户的迁徙仍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主播造成的损失也许会被计算到之前提到的价格里。那么此时,直播平台是否愿意负担这个价格,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次,即便主播们愿意放低身价,直播平台也许要给出比微博更优惠的分成条件才足以吸引主播。毕竟,直播平台构建的社交圈只覆盖了游戏用户,而微博则覆盖了更大众的用户。从可能性的空间上看,显然微博的盘子要比直播平台更大。更大的盘子意味着主播具有更大的流量价值,更大的流量价值意味着主播可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对于社交圈较小的直播平台来讲,如何弥补主播这部分收入,又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无利不起早

不管怎么说,无利不起早的直播平台不会盲目地添加社交功能。笔者认为起码有几个可能性是值得考虑的。

首先,即便直播平台仅仅添加了社交功能但并不“策动”主播迁徙。也许也会增加粉丝光顾平台的频率。这对于核心粉丝来说,起码可以做到维持粘性。而且,国内的直播平台相比Twittch而言,互动功能相对单一。融入社交功能也许是后续丰富互动功能的起点。

其次,不断丰富的社交功能给直播平台带来了新的盈利渠道,新的盈利渠道也意味着新的故事,新的故事就意味着对资本新的吸引力。在资本即将冷却时,这种吸引力无疑是直播平台需要的。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2

一、4G时代媒体转型的基本模式

(一)媒介终端向融合媒介转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了媒介之间合作和联盟的模式。融合媒介作为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它的物质形态必将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音频等媒介形态融于一体的互动型媒介形态。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智能手机,它结合了照相机、媒体播放器以及无线通信设备,成为集阅读、视听、上网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媒介。然而,受3G通信技术上的限制,融合媒介的使用仍要受到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的限制,而4G技术无疑弥补了这些缺陷。此外,以4G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的4G融合媒介,可以将终端范围从手机、智能电视、个人电脑等现有的媒介扩展到智能手表、汽车、智能眼镜等在内的一切智能终端。这些终端置于流动大数据媒介空间内,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海量存储、高速传输、全方位沟通互动。

(二)新闻分工向精简化转型过去乃至现在的大部分时候,媒体在进行新闻事件的直播时往往需要在现场搭建一个新闻直播间,或者是需要把笨重的卫星转播车开到现场,这样不仅对环境的要求高,而且调试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大。同时,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受3G技术传送速度和传送质量的影响,也只能进行图片和文字的“即采即传”,而不能实现对视频的“即拍即传”。而4G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视频资料的高速传递。在对2013年国庆假期公众的出行进行报道时,深圳卫视便利用了当地的4G网络进行直播,不但实现了“即拍即传”,而且直播效果与现场的滞后也在1秒以内。由此可见,在4G时代,新闻直播完全可以舍弃大型的卫星转播车,只需要在记者摄像机的传输模块上插入4G网卡,并连接到当地运营商的4G网络上,就可以在拍摄画面的同时,将视频资料传回后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即拍即播”,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此外,4G技术实现互联网的高速接入。记者利用4G手机或带有4G模块的其他终端设备可实现可视化的报道指挥、移动办公还有异地视频会议,这样原本需要借助卫星传输的传播行为,在4G技术条件下可随时进行,降低了新闻采编成本,简化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的工作分工,实现了“采编分离”、“制播分离”。

(三)受众群体从高消费人群向社会大众转型目前,4G卡并不是所有机型都适用,仅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官方支持的4G手机仅仅8款,且均价较高。而中国移动推出的4G套餐是40元包300兆流量,明显4G的资费要比3G的资费高。但是随着技术发展,运营商网络的数据容量和传输速度高速提升,单位流量的成本大幅下降,未来4G通信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通信更加便宜。同时,4G技术超高速的传播速度和超高清的传播效果,完全满足了高端商业人群和高级知识分子、年轻群体对信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全信息化生活及高清视觉体验的需求,这就表示,4G技术的消费群体将会经历一个从高消费人群到社会大众群体的转变过程。

(四)盈利模式向社会化媒体营销转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资讯早不是稀缺资源,“受众的注意程度”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竞争筹码,这样的转变预示着传统的媒体盈利模式即广告模式面临着新挑战与改变。2012年环球雅思夏令营通过新浪微博教育营销达人为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进行招商,便是传统的广告模式向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盈利模式,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是指商家利用社会化网络,如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来进行营销。媒体一方面可以开发广告主信息资源及其产品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挖掘用户及其潜在用户,形成新的广告资源运作模式。

二、4G时代下媒体转型的困境和问题

(一)4G通信系统技术上的缺陷限制媒体转型4G通信网络现在仍在建设完善的过程中,4G技术本身的缺陷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媒体的转型。目前,4G的通信制式距离实现全球统一还有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此外,如何保证在楼区、山区及其他有障碍物等易受影响地区的4G信号强度,如何解决系统容量有限、手机用户越多速度就越慢的问题,如何尽快完成大范围的无线电基础设施更新和重建,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4G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媒体转型的技术上的缺陷。

(二)4G资费过高限制了媒体的使用与被使用4G的资费过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4G牌照发放后,中国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陆续推出4G流量套餐。在上海,流量套餐分5档,分别为600M到5G不等,对应的资费从50元/月至最高180元/月,明显高于3G的资费,这无疑将增加媒体使用4G网络播报信息资讯的成本,也会导致受众减少。

(三)受众对4G产品认识不足目前,大部分的消费者对4G还持观望态度,他们一方面习惯了使用3G网络,另一方面对4G技术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停留在4G是可以快速接收视频的先进技术层面上,因此目前的4G市场还比较狭小。

三、4G技术下媒体的发展优势

(一)专业化内容生产下的品牌优势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专业化的信息搜集与,权威性和时效性为媒体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优势,这使得媒体在技术支持下衍生出的新产品能够被市场快速接纳和使用。这将极大地促进媒体在4G时代的转型程度和速度。

(二)不断成熟的市场和稳步提升的需求尽管现在4G技术存在着技术和制式上的缺陷,但是极高的关注度依旧暗示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4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一个巨大的使用市场将成为媒体转型的最大保障。

(三)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被国家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投入资金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此推算,国家对4G网络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必将超越3G网络,因为4G网络的建设能够产生比3G网络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2014年的“两会”上,代表也提出议案呼吁政府扶持4G网络基建的建设。可见,良好的政策环境将为4G技术的发展锦上添花,媒体作为4G产业链上的一环,也必将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是4G网络发展的基础,它终将解决4G网络建设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助推4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媒体也可以在4G技术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己的转型和全媒体的搭建。

四、4G时代媒体转型的策略

(一)新闻从业者向复合型人才转型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将是新闻从业人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竞争。按照未来在4G技术的支持下带来的“制播分离”、“采编分离”的改变,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不再壁垒清晰分工明确,市场将需要能够同时胜任采访、摄影、排版等多项技能融合的全能型新闻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广告管理人才、媒介节目的推介和经营人才将成为媒体的主要需求。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多种技能的学习锻炼,掌握多项技术,才可以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在新闻传播战线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重视并参与公共平台的建设2013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在广州宣布将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据悉,2013年年底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可享受4G服务;预计到2014年年底,4G网络将覆盖超过340个城市。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在政府支持下纷纷推出“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等项目,致力于通过其搭建的无线互联网平台,整合周边的商业、医疗、教育、服务业等资源,形成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的区域性综合商业系统,提供多元化的商业服务模式。在这种趋势下,各个媒体应该及早联系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商等利益方,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整合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入公共平台的建设,共同打造全新的产业生产链。

(三)内容为王,信息个性化定制高要求4G时代,4G技术支持的移动设备可以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的鉴定设备,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接收新闻的移动终端背后都有一个确定的用户。媒体可以利用和挖掘大量的受众数据,综合评估出每一个受众个体对信息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除了新闻编辑推荐的新闻,受众还可以接收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关注点“特制”的信息,同时,终端受众和新闻机构之间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互动”,以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因此,4G时代如何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最多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成为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3

一、指导思想上,从以办活动为目的转向活动营销为目的。

首先要明确,活动不等于活动营销。

活动营销是指通过精心策划的具有鲜明主题、能够引起轰动效应、具有强烈新闻价值、系列性组合式的营销活动,以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或带动促进产品的销售。它聚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方式,运用非常规的信息传递手段,努力获得更加猛烈、更有实效的传播效果。

活动是手段、是媒介、是平台、是方式,营销是目的、是结果、是诉求、是最终归属。活动是基础,营销是目标和活动的价值体现。

我们常说的“办看得见的广播”,是“办活动”;站在营销的角度看,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产品,活动营销可以通俗地表达为“经营和销售活动,实现利益最大化”。

湖北之声“春联大奖赛”已经连续举办了33届,是目前国内媒体中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文化活动之一。这一赛事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楹联爱好者参加,他们以各种方式投寄参赛作品,每年平均有20万幅左右,最多的时候达50多万件。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因为连续举办这一公益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中国联坛之声”荣誉称号,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媒体。

应该说,“春联大奖赛”立意高、公益性强、持续时间长、影面广,经过多年投入和打造,已经具备了一个大型系列品牌活动的要素和基本条件。但是,这一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赔本赚吆喝”状态,有品牌影,但没有形成品牌价值。究其原因,多年来,举办者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做活动上,而忽视了活动营销,没有为这个好活动找到买家。

广播实行频道化经营之后,活动成本逐年提高,新闻综合广播单频道出资举办这类大型活动难以为继,开始积极探索活动营销――做好大赛的同时,将大赛的各个环节售卖出去,几年来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盈利模式,使这一持续多年的公益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活动营销的价值核心和盈利点是影力。

媒体主办的活动的影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媒体本身的影力,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影力,两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还可以相互转化。媒体影力与活动影力通常成正比,活动做得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到媒体的社会影面和美誉度,但活动营销的最高境界是既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大幅度提升媒体影力,又能获得超值的经济回报――这也正是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媒体和企业亟需借力活动营销的关键所在。

赞助商和客户看重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和媒体的影力。更准确地说,是媒体活动对客户目标消费者的影力。在扩大活动影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曝光率,融品牌形象宣传、产品促销推广于活动的每个环节和细节,让消费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更自然、更愉悦的状态下认知和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有效避免传统广告填压式的“轰炸疲劳”和反感,达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媒体和商家的需求高度一致,这也是活动营销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基础。

扩大活动影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从时间上看: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都要将扩大影力放在重要位置:活动前的造势、设置悬念、吸引注意力;活动中,执行的各个环节、层次、媒体报道跟进,让活动成为一段时间的关注点和热点,制造事件、制造话题、制造气氛。

2、从空间上看: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全方位热点,场内场外全方位互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多方位占领。广播在线宣传是一个封闭的线性模式,一定要想方设法打开空间。让活动宣传走出直播间,走出单纯的广播声音传播:“看得见”是前提,“时时处处都看得见”是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3、从人群上看:媒体受众、商家消费者、社会各阶层全覆盖。

4、从方法上看:预告、广告、节目、海报、网站、微博、外场活动、事件营销等等,多种手段并用,为活动作广告,不断制造话题热点。

还是以春联大奖赛为例:从2007年开始,“春联大奖赛”除保留多年合作单位中国楹联协会、湖北省楹联协会作为主办单位外,还力邀门户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加盟协办,2011年更是成功邀请湖北省委宣传部作为主办单位。在活动策划、执行各个环节做足宣传和预热,扩大影、提升档次;同时致力于活动营销,招商之路一波三折又柳暗花明。2008年,一家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出资30万为活动冠名,但举办一届之后该客户就坚决拒绝继续为活动冠名。从2009年起,一家保健品经销商开始赞助“春联大奖赛”,之后连续三年每年都主动提出继续赞助活动。从2010年开始,汽车客户也加入到活动中,为春联大赛的后续活动“新春送祝福,真情传万家”提供赞助。不同的客户商家对活动的态度截然不同,冷热之间大有玄机。

春联大奖赛前期遭遇的销售瓶颈就在于,活动影力涉及的人群与房地产商目标消费者重合度不高。客户如果不能通过活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或者直接促进销售,是不愿意为活动买单的。

三、影力转换为价值的关键是活动要素的整合与客户利益的满足。

活动营销一般包含四个要素:一是活动,活动是传播和促销的平台、载体和媒介;二是赞助商,没有资金赞助,费用就无法保证;赞助商出资赞助的前提是通过活动提升品牌、拉动人气、促进销售;三是受众,也就是活动的参与者、消费者;四是媒体,媒体自己主办的活动在这一要素上有先天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媒体广泛开展活动营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单一的媒体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活动整合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等多种媒体进行再传播、再放大。

影力转化为商业价值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共赢原则:共赢是活动营销的基础。多方共赢:主办方、协办方、赞助方、受众、消费者都能受益。

在活动营销过程中,各方要明确各自的投入产出,确立一个合理的收益目标。媒体付出的是无形资产:政府行政资源、版面时间资源、节目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可以获得的是知名度、美誉度、影力、传播力、经济效益;活动赞助方(商家)主要付出的是广告费、赞助费、人力资源等,希望收获的是更大的广告效应、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最终能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

2、人群的一致性:活动影人群和客户目标人群要一致。

媒体要善于寻找自己的受众中与客户目标消费者重合度最高的那一部分,并通过活动将他们吸引到同一个平台上。一致性越高,意味着客户投放越精准、性价比越高。

新闻综合广播近两年在“春联大奖赛”赛程部分结束后,又以“春联”为元素拓展到“新春送祝福,真情传万家”环节,春联作为新年礼包的一部分,源源不断送到政府机关、企业社区、贫困老区、春运一线等干部群众手上。将一个专业性强、相对封闭的赛事转化为直接面向不同受众群的系列户外公益活动,每个分场都是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吸引各路媒体关注报道;还可根据客户目标受众订制分场活动,对客户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3、合理定价:

定价原则:在保本微利的原则下,活动的价格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目标利润(有形收入+无形利益)。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活动价格原则上不应低于直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