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特征;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血管高发疾病,常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死亡率高,常引起猝死[1]。本研究探讨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52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作对比。前者为观察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59.5±2.5岁,发病时间1-6h;后者为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58.5±2.5岁,发病时间1-8h;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标志物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①剧烈胸痛,疼痛时间超过30min,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②发病时间小于12h;③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④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至少有两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的任何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程度超过0.1mV[2]。
1.3治疗方法①绝对卧床,吸氧,心电监护,实时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②静脉滴注胺碘酮,1.5-2.5mg/kg,加入20ml生理盐水稀释后于10min内滴注完;硝酸甘油10mg溶于250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③给予可待因镇痛,对于痛感较剧烈者使用哌替啶。④应用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⑤根据患者情况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3]。
1.4统计学分析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χ±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肌酶学标志物结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CK、CK-MB、LDH、HBDH、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局部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强,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导致梗死周围组织水肿,从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等代谢产物增多,心肌的自律性增强,易形成折返激动及触发活动,导致心律失常。据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为75%-95%,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11%-30%,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3%-3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K、CK-MB、LDH、HBDH、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TnI、MMB及MYO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符史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31):3508-3509.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2
内容摘要: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些国家日益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在该类国家的投资策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特点和跨国公司对其市场的投资策略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这一改变对于中国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 跨国公司 投资策略
研究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欧洲和美国的消费品制造商面临国内增长缓慢的困境,更多的跨国公司把目光投向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这类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其进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的目的地。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发针对新兴市场特性的新设备,然后回销母国,进而销往全球其他市场。这与我们以前所熟悉跨国公司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为何要采取这种新的投资方式?如能洞悉这些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战略的最新趋势,将对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具有启示作用。
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策略的转变
新兴市场国家通常指经过实施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发展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经济体。当今的新兴市场国家是指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不少机构对新兴市场国家进行过组合,例如10国、7国等,但具体国家不尽相同。其中,四个最大的新兴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被称为BRICs(即“金砖四国”)。这些国家皆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模式外向化、市场的长期潜力巨大的特征。它们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系之一,更有机会成为全球对产品及服务需求最大的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新兴市场在全球GDP总值中所占比例已攀升了近10个百分点。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在抵御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正在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全球跨国公司对新兴市场也越来越重视。
(一)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传统投资策略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过去一般都是把新兴市场国家视为一个市场,将在总部开发好的产品在该市场销售,部署在这里的全都是销售团队。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习惯于将软件天才聚集在设于美国雷蒙德的总部,庞大的研发团队在那里开发出所有重要的软件,然后通过市场渠道把它们销往全球各地。通常微软仅会针对目标市场作一些界面、语言等表面调整。
在母国开发定位全球市场的产品、辅以本地化改进,这一模式之前被几乎所有跨国公司所采用且效果较好。发达国家市场往往是跨国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只要略作本土化改进就可以取得较高的利润。通用电气董事长曾表示,通用电气此前在发展中国家只要销售美国研发的商品,就可以获得高达15%到20%的利润。
(二)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新投资策略
在政府鼓励和市场需求双重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新兴市场国家建设研发机构,更多的是使用当地的人才资源;针对新兴市场特性而开发成本低廉和相对低端的产品,在新兴市场获得成功之后推广到全球,作为满足成熟市场不同层次需求的补充。在过去的几年里,通用电气、西门子、微软和飞利浦等公司在医疗、交通、电信、互联网和家电领域纷纷基于新兴市场研发产品并率先投放该市场,然后选择适当时机,销往母国(其中不乏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新投资策略的分析
(一)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新投资策略的原因分析
1.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战略的改变主要源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倒逼”。当新兴市场经济水平并不发达时,把持高端产品技术的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可以轻易获得良好收益。但随着“金砖四国”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正在从过去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向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多份额的局面转变。例如,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已经位列世界第三。高盛公司预测,到2018年,“金砖四国”和美国占全球GDP的比例将同为25%。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求跨国公司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战略地位的定位,提升对其消费者主张的重视。国内竞争也在加剧,跨国公司要想在此立足和发展,必须使用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全球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针对该市场消费者的特点研制新产品。有些跨国公司甚至逐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有潜力的新兴市场。
2.本土化经营思想的延伸。“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是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之道。只有根据各国不同的生活消费习惯生产出适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占据一席之地。
很多跨国公司最初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时,只是将一些在母国技术总部开发的产品进行少许修改,来适应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但在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发现:虽然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富裕消费者都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但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低收入客户群体并不看重昂贵的品牌。且有研究表明:在规模较大的低收入客户中,采用当地的品牌和组织结构战略的公司业绩最佳,这和较发达地区的成熟做法正相反。
因此,要迎接竞争的挑战,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除了对于高收入客户群体继续遵循复杂的品牌建设战略以获得利润以外,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占领低价的大众市场。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专门在新兴市场国家建设研发机构,更多的是使用当地的人才资源,针对当地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研制新产品。这实际上是本土化策略的不断深入,也是目前占领该市场的有效手段。在新兴市场国家本土扎稳脚跟之后,跨国公司再将本土化经营策略延伸回母国,瞄准对价格敏感的顾客群;最后伺机进军海外。
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这一新投资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成功验证。例如,此前一直是以提供高端CT、核磁共振等精尖医疗解决方案为主的通用电气,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针对中国一些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缺乏且资金有限的情况,研发出一些价格低廉的医疗设备,如15000美元的便携式PC超声波检测仪。随着美国医改法案的通过,价格低廉的医疗产品在美国医疗界大有市场,这款低成本的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立刻被投入美国市场。这套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研发的检测仪现在正在美国本土热销。而设在中国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研发的新版本Windows CE在投入中国市场使用后,微软决定将其引入美欧市场。
3.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2008年9月开始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新兴市场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损失也不小。当金融危机袭来时,裁员、降薪、缩小投资、抽回资本理应成为跨国企业的无奈选择。但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极具经济发展潜力,不少在本国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跨国企业,不但没有向其国内抽回资金“保本”,反而增大在新兴市场的投资。例如,丹麦在华最大投资企业之一的自1994年起在华累计投资2亿美元、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很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诺维信公司就表示,未来将不断加强在中国的研发力量。
而且,当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或尚在衰退中、或增长放缓的时候,新兴市场经济水平已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这就使得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减少,导致两个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趋同。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已经可以被新兴市场接受,而满足新兴市场需求的低端产品也开始可以被发达国家市场使用。
另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3月2日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以来,G20中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不同程度的限制贸易的措施。在47项限制贸易的措施中,发达国家占12项。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因此,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设厂、生产符合其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销售给该市场的消费者不失为一个绕过贸易壁垒的好办法。
(二)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新投资策略的理论分析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费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后威尔等经济学家也发展了这一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一种新开发的科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可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衰退四个阶段。费农把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出现的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在创新阶段,即产品刚投入市场的阶段,创新国国内市场潜力很大,产品全部在国内生产并用于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在国际市场方面,产品少量出口到国外且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成熟阶段,产品基本定型,生产走向规模化。随着生产和竞争的发展,生产工艺和方法开始扩散到其他地区,厂商开始向国外投资,主要投向市场需求大致相近的发达国家,以占领其市场。在标准化阶段,激烈的竞争使产品的生产完全标准化,技术扩散使国外竞争者开始生产仿制品。创新国和一般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竞争优势,开始大量地在成本小、工资低的地区(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国市场。在衰退阶段,国外子公司的生产成本加上返销本国所需费用低于国内生产成本时,产品将会大量返销创新国国内。这就表明产品已进入衰退阶段。当又推出新产品时,原产品生命周期宣告完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部分揭示了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特征,发展了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传统投资策略的方向: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它反映了跨国公司从最发达国家到一般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新产品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也是跨国公司的传统投资策略的方向。
这恰恰与目前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新投资策略方向相反,跨国公司新投资策略的方向: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全球其他市场。
实际上,不管是以前的产品创新阶段的最发达国家还是现在研发中心所在的新兴市场国家,都是最适合创新产品运用、能给跨国公司带来最大收益的国家。跨国公司新投资方向中的发达国家既可能是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的邻近国家也可以是某些情况下的最发达国家(如目前经济危机情况下,欧美国家的大众也乐意接受价格低廉的医疗产品、农具等)。因此,只要换一种表示方法,这一理论还是成立的,如下所示:最适合新产品运用的国家较适合新产品运用的国家新产品能运用的国家。其中,较适合新产品运用的国家主要是指适用该种新产品的层次的人数较多的国家。可以说,新投资策略的产生并不是反驳而是丰富、完善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跨国公司的新投资策略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启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策略的改变也给中国跨国公司一些启示。
(一)中国的跨国公司要先立足本土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国公司纷纷将眼光和战略重点转向这里。2007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顶级500强企业中,已经有58家企业的总部位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这些公司的利润绝不低于他们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同行。例如,丹麦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丹佛斯公司中国总裁曾表示,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丹佛斯2009年仍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30亿元的收入。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特别看重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具有13亿人口的、并在逐步向周边市场辐射的极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场。因为它们笃信“得中国者得世界”,正是为了在这样一个市场有所为,很多跨国公司增强在华投资力度、建立制造基地。例如,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豪士科集团于2008年投资4000万美元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制造加工基地于2010年10月25日在中国天津空港经济区正式投产。该基地占地8万平方米,拥有1.5万台的高空作业平台生产能力。基地生产的剪刀式、单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在全球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美国拥有多项专利。本土裁员却在中国建制造基地美国大型高空作业设备及特种车辆生产商豪士科公司总裁曾表示,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资金流转困难,社会购买力降低,不少计划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下马,可是他们却对中国十分看好,通过提供机场专用打击消防车、除雪车、垃圾夯压机、高清户外转播车以及奥运建设项目使用的高空作业设备平台,他们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中。此外,中国政府出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公司生产的设备正是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再如,中国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市场达到了世界市场的约50%,是世界最大的市场。根据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容量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300兆瓦,是2007年的2倍。因此,东芝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加大了在中国这方面的投资,对在浙江杭州电气工厂进行了扩建,面积达到了约9000平方米。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整合在华的研发资源。统计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欧美的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密集性地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涵盖食品、通讯、制药、软件、化工等众多的行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已超过1200个,主要涉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信、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
因此,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应该首先巩固好中国市场这一根据地,千万不能丢弃在“家门口”发展的优势,如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沟通起来更顺畅;了解当地情况,更容易收集散乱的信息和质量参差不齐的数据,等等。
(二) 中国的跨国公司要重视新兴市场
根据高盛集团的预测,到2040年的时候,“金砖四国”的经济规模会超过目前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7个工业化国家(即英、美、德、法、意、加、日)。
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宝洁公司、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都清醒地意识到它们未来一多半的生产增长要依靠新兴市场的份额。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更应该重视新兴市场,利用地域上相近的新兴市场国家所具有的相似特点向其他新兴市场拓展。联想集团就曾表示,因为发达国家中联想的大客户相继消减了IT方面的支出,联想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下一步联想将充分利用经济危机过后新兴市场国家在电脑需求上的后发优势、加大对新兴国家消费类产品的支持力度。
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可以与他国跨国公司在某些本土化技术推广应用上进行合作,然后利用跨国公司的平台,与之共同开拓其他新兴市场,这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三) 中国跨国公司可采用新投资策略
中国跨国公司也可以将跨国公司这种新的投资策略趋势,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利用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资源,在这些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不断研发出新的适应性产品,可以为开拓当地市场和全球市场带来新的动力。如海尔在美国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特色,设计出带折叠活动台面和带电脑桌的小冰箱;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开发出一款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根据单身贵族的需要,推出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这种针对东道国消费者专门研制的产品使海尔公司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
同时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可以吸收当地的技术人才,也为自身发展和国内产业发展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大幅度地增强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如华为在硅谷、莫斯科等地设立了6家海外研究所,同摩托罗拉、微软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专门开发针对东道国目标市场的产品,目前,华为的产品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通过海外研发,华为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9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42543件。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有远见的企业会选择在东道国经济低迷期、经济调整期投资,经过两三年的生产建设周期,经济恢复时也正是这些企业生产能力最强的时候。另外,美国当地时间5月25日,世界银行贸易和国际一体化小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国一共新发起19项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调查有9项,占总数的47%,全球最高。而且这些反倾销调查均有可能成为新的贸易禁令。中国出口商品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受害国。而在东道国设立研发中心,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除了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输、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极大地减少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外,还可以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获得东道国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
综上所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正引发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转变,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也正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市场。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这种趋势也将进一步演变。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一变化并从中吸取成功经验,适当调整投资策略、加强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为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发展和竞争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著.蒋永军等译.世界是新的:新兴市场崛起与争锋的世纪 [M].东方出版社,2007
2.陈向东,魏拴成.当代跨国公司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鲁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2007(8)
4.巩爱凌,刘鹏.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施“本土化”策略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18)
5.Tarun Khanna ,Krishna G. Palepu. Emerging Giants Building World - Class Compan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October 2006
6.陈玮瑾.新兴市场国家市场进入模式选择[J].市场论坛,2010(1)
7.郄永忠.跨国公司重构在全球和中国的战略布局[J].经济导刊,2006(10)
8.Gilberto Duarte de Abreu Filho, Nicola Calicchio, Fernando Lunardini. 国际品牌入侵新兴市场 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分析[EB/OL].慧聪网,2009-2-22
9.杜宇,陈雍容,陈颖.金融危机下新兴市场“看涨”跨国企业重拟战略布局[EB/OL].新华网,2009-4-20
10.唐烨.跨国公司新兴市场经营“三步曲”[N].新闻晨报,2010-6-4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新兴市场国家 资本流动 金融危机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无一例外地在危机前后经历了资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转、巨额流出的过程。1994年“墨西哥危机”,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以及随后在传染效应作用下急剧动荡的众多拉美国家的历史都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和资本流动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刚刚经历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新兴市场国家深受其害,资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转和巨额流出的现象在这些国家再次上演。而本次资本涌入和回撤所波及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史无前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和资本流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及其与危机的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实证研究。研究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新兴市场国家危机期间资本流动关系的机理分析,包括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强,资本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第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机理分析
资本流动和危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波动性强
纵观历史,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表面上看似具有长期性,实际上即使在国内外投资环境较为和平的条件下,资本流动仍具有很强的波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资本在新兴市场国家大进大出,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前后,资本流动都经历了资本大量流入到迅速巨额抽离的过程。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持续加快,甚至出现超速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额大幅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未平仓数额增长率下降,而交易期限明显缩短。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会出现周期性逆转的现象。资本流动的周期性逆转不是某一特定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现象,而是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普遍经历过的事实,同时也反映出资本流动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2.资本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
(1)资本的过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一个巨额国际资本迅速流入的过程。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的资金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理论上来说适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国内经济,有利于这些国家缓解信贷紧张、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开放本国金融领域、促进本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增强本国金融业经营效率和管理能力。但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对狭小,数额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入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往往是过量的。一方面,资本过量流入使这些国家面临经济过热、市场泡沫和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都随之上升,恶化了经常账户,也使国内的物价水平面临上升压力、房地产出现泡沫,最终恶化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资本过量流入对实施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造成政策选择的难题。
(2)资本的巨额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会出现突然的转向并且资本会加速流出,事实证明这种突变与金融危机存在密切关系。国际资本具有逐利本性,这决定了资本流动必定会向高收益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因此一旦国内外紧急基本面发生变化,国际资本就会闻风而动、突然逆转。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资本有较强依赖性,加上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基础又存在固有的薄弱性,因此国际资本巨额流出往往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同时,资本在危机发生后加速流出又会使得危机继续深化和加重。
3.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
在每一次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大浪潮中,总有一个主导地区吸引着更多的资金。这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繁荣和衰退的周期也不是完全同步,各时间段内新兴经济体中那些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好、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流入往往更多。这是追逐高收益的国际资本各国各地区之间转移的结果。然而也是因为这样当资本流向发生逆转并巨额抽离时,这些国家就沦为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综上所述,资本流动的强烈波动性、资本流动过量流入和巨额抽离既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中资本流动的表现,也是诱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会在危机发生之后继续恶化国内经济情况,增加经济整体的波动性,使新兴市场国家原本就脆弱的宏观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三、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采用1995年-2009年新兴市场国家 的GDP增长率和私人资本净流入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GDP增长率采用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数据库所公布的实际GDP增长率,私人资本净流入(Private flows net,PF)数据也采用自该数据库。
2.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直观的来看,过量的资本流入往往预示着危机即将到来。90年代出现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国家的浪潮,根据IMF的统计,1990-1996年间新兴经济体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额年平均为1481亿美元。但是仅1996年一年,私人资本对新兴市场的净流入就达到了空前的2408亿美元。在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的吸引力和发达国家的推动力产生了同方向的正面合力,推动了新兴市场的表面繁荣。而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私人资本净流入的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支撑了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参见图1)。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私人资本净流入高达9290亿美元,约占GDP的6.9%,比2005年的两倍还要多。这一数目的庞大和增速之快显然比1996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本净流入3200亿美元(占GDP的5.7%)更加惊人,这使得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在2007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9%。这些资本流入国从2007年纷纷面临经济过热,市场出现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强,以中国为例,消费物价指数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7月一直处于6.50%-8.70%的高位,房地产市场也火热异常。事实上,每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流入的趋势是一致的(参见图1)。历史证明,这些都成为了危机的先兆。
3.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上述的变化趋势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以下部分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数据分析。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设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对数GDP为自变量,私人资本净流入的对数PF为因变量,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检验和分析之前,需要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验证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且同阶单整。否则,模型的建立将是无意义的。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对两组变量的序列进行检验ADF,结果如下:
经检验,实际经济增长率(GDP)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PF)序列各序列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为1阶单整平稳过程,所以可以对各序列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性检验。根据协整理论,两个变量,虽然他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采用Q检验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图3。
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际经济增长率(GDP)与私人资本净流入(PF)的残差序列是一个白噪声序列,因而是平稳的。这证明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其相关性。
(3)经典线性回归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其相关性。
由回归结果可知,P=0.015(P值表示将观察结果认为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PF的系数=0.641621,由此可知,经济增长与私人资本净流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验证了前面的分析,即当危机期间的资本流动波动性很强时会出现资本流动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的现象。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及其与危机的关系做出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私人资本净流入之间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危机期间的资本流动波动性很强,会出现资本流动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的现象,并呈现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
因此,针对当前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严峻、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的现状,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金融的市场条件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应当加强对市场的官方支持,促进经济步入正轨;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协调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金融政策框架;应当在不妨碍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 适当加强跨境资本监管、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应当做好应急性的准备,建立全面的机制以减少系统性清偿能力问题,同时加强公司重组框架体制建设,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和银行重组机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兼顾支持需求的需要、防范加剧资本流出和损害金融稳定的风险的需要两个方面。另外,新兴市场国家积极为自身争取在国际社会的知情权、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保证充足的外汇储备,积极拓展外汇储备投资领域;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加强各国汇率政策协调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资本流动研究课题组,《金融风暴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与展望》,北京,《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第62-第64页
[2]丁志杰:《亚洲金融危机会不会重来》,北京,《中国外汇》,2007年7月,第47-第48页
[3]金洪飞 李子奈:《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北京,《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第3页-第10页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系统GMM
一、 引言
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而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是一个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相关的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学术争议,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决策层面的问题,如中国现在就面临是否放开资本账户的问题,而放开资本账户是一个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研究了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全球化测度指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法定层面的测度指标,一类采用事实层面的测度指标。关于前一类,相关研究大多是在IMF的关于汇率制度和汇率限制年度报告(AREAER)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Chinn和Ito(2008)构造的KAOPEN指数。但是,上述研究的一个共同缺陷是这些指数不能精确反映一国官方对本国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控制程度,从而也就不能精确衡量一国的金融全球化程度。有鉴于法定层面测度指标的缺陷,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事实层面的测度指标。如Edison(2002)等使用一国证券组合投资流入流出总量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国金融全球化的程度。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标准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里,金融全球化会促进资本由资本富余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的国家从而促进资本稀缺国家的经济增长。Fischer(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是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一个重要步骤,他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便于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储蓄资金,便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相关国家的福利水平。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看,金融全球化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增加国内可供投资的资金;二是增加国内居民与国际增长市场的联系渠道;三是可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的强度并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从国际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金融全球化拓展了各国金融业对贸易的支持渠道,并进而支持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此外,金融全球化还有助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资源。Acemoglu、Daron和Zilibotti(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便利了风险分散从而促进了生产专业化、资本配置合理化和经济增长。Jeanne等(2003)指出,金融全球化促进一国改善其经济政策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却指出,金融全球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潜在收益。持有上述观点的学者包括Rodrik(1998)以及Stiglitz(2000)等人。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Quinn(1997)使用了64个国家1960年~1989年的数据,使用自己构建的测度金融全球化的指标,运用截面OLS的方法,研究发现,金融全球化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odrik(1998)使用95个国家1975年~1989年的历史数据,运用截面OLS的方法,发现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作用。Klein和Olivei(2005)使用70个国家1976年~1995年的数据,使用了截面OLS和工具变量的方法,并且把70个国家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研究发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享有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
三、 计量模型和数据
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检验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而非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所以在下面的研究中只考虑重要变量的影响。
1. 选择指标。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前提下,本文选择的变量如下:(1)实际人均GDP年增长率(GDPGR);(2)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GSAL);(3)政府支出(GE);(4)固定资本形成(GCF);(5)资本市场发展(CMD);(6)技术进步(TP)。
2. 研究方法。本文中,我们运用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共收集了20个国家1980年~2010年的数据。然而,在使用面板数据时,必须要解决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为此,我们选用的基准模型表达式为:
GDPGRi,t=?琢+GDPGRi,t-1+?茁′Xi,t+?浊i+?着i,t(1)
其中t和i分别表示时间和国家,GDPGRi,t为第i个国家在第t年的实际人均GDP五年平均年增长率,相应的,GDPGRi,t-1为其滞后一年的增长率,Xi,t为自变量,?浊i和?着i,t相应为观测到的国家效应以及残差项。为了消除未观测到的国家效应的影响,我们对(1)式进行一阶差分:
?驻GDPGRi,t=?驻GDPGRi,t-1+?驻X′i,t?茁+?驻?着i,t(2)
然而,由于GDPGRi,t-1与?着i,t-1相关,进而导致?驻GDPGRi,t-1与?驻?着i,t-1相关,所以,GDPGRi,t-1为内生变量,我们需要适当的工具变量才能得到一致估计。为此Arellano和Bond把所有可能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然后对上式进行差分GMM估计。然而,使用差分GMM估计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Bundell等提出了系统GMM(System GMM),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估计效率并更好的解决内生性问题。
目前,在进行系统GMM估计时,比较通用的是两步估计法。而对于GMM估计量是否有效,Bond,Hoeffler和Temple基于经验提出了如下的检验办法:如果系统GMM估计值落在混合OLS估计值和固定效应估计值之间,则系统GMM估计量是有效的。综合上述,本文所采用的最终模型如下:
GDPGRi,t=?茁0GDPGRi,t-1+?茁1GSALi,t+?茁2GEi,t+?茁3GCFi,t+?茁4CMDi,t+?茁5TPi,t+?着i,t(3)
3. 使用数据。本文中,实际人均GDP、政府支出、固定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数据(1990-2004)来自于Lane和Milesi-Ferreti的论文,2005年~2010年的数据由Lane向作者提供。
四、 结果分析
表1给出了对(3)式的回归结果,其中,第一列是固定效应估计的结果(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0000),为了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在第二列给出了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本文的模型共使用了6个自变量,除了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滞后项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水平之外,还有政府支出、固定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与我们的预期一样,第三列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滞后项的系数(0.843)刚好落在了由固定效应回归滞后项的系数(0.772,第四列第二行)与混合回归滞后项的系数(0.906,第五列第二行)所构成的区间之内。残差项自相关检验AR(1)和AR(2)伴随P值分别为0.0049(0.1),这说明一阶差分方程中残差项存在自相关且二阶差分方程中的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即本文设定的模型满足了矩约束条件的要求。Sargan检验的结果大于0.1,说明我们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估计结果显示,人均GDP年增长率滞后项高度显著表明人均GDP年增长率具有持续性,金融全球化对人均GDP年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政府支出显著为正表明政府支出的矿大有利于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显著为负表明盲目扩大投资率并不能促进GDP年增长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资本市场发展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将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下文中将主要解释为什么金融全球化并没有显著地推动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影响。从1990年~2010年,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并未对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全球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第一,增加国内储蓄;第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促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第四,促进国内金融部门的发展;第五,促进专业化生产(Imbs等)。但是,在理论支撑很充足的情况下,本文的实证结果却显示,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地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将从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机制方面做出进一步分析。毫无疑问,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机制,如果一国并不具备这些实现条件和机制,则金融全球化并不能促进该国经济增长历程的提高。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从实现条件来看,新兴市场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的监管措施、薄弱的制度环境以及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制约着金融全球化积极作用的发挥。从实现机制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大多仍为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差,投资的效率很低,加之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往往以银行为主导,资本市场不发达,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进而使金融全球化的积极效应难以显现。对此,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的发挥必须以发展良好的金融部门、健全的公司治理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条件。更进一步的,金融全球化与这些条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决定了经济增长。(Kose,Prasad和Terrones)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金融危机的作用。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有很多都是在国内银行体系比较脆弱的条件下参与了金融全球化进程,这样,一旦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国内的银行部门往往首当其冲的遭到严重打击,紧接着发生的信贷紧缩便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而后便是产出水平的下降,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危机期间,泰国的人均实际GDP就下降了15.9%。因此,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最后,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仅能说明金融全球化没有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成功的经济增长无关,事实上,已有一些研究指出金融全球化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积极的关系。
扩大政府支出能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由于政府投资效率较低且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支出的扩大并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但本文研究结果却显示,从1990年~2010年,政府支出的扩大显著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而私人资本又不愿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往往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经济增长的条件,这些投资本身就会拉动经济增长,加之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往往会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政府支出的扩大显著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显著为负,其原因在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研发投资。同时,相应减少了对固定资本投资所占的比重,因此,我们观察到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与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存在显著负向关系。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显示,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提高的作用不太显著,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则产生了抑制,限于篇幅,此处不在解释。
五、 结论
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新兴市场国家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与GDP的比值这一指标,并运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全球化的状况,然后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收集了19个新兴市场国家1990年~2010年的数据,在控制了政府支出、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后,对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检验。根据本文的系统GMM估计结果,我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金融全球化并没有显著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率的提高。虽然在理论上,金融全球化可以通过降低国内资金成本、提高国内金融部门的效率等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具体进程当中, 下列原因的存在阻碍金融全球化积极效应的发挥: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存在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监管缺失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的问题, 缺乏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投资效率较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国内储蓄未能转化成有效投资, 进而造成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缺失;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其放开时资本账户的管制之后, 在1990年~2010年间遭受几次金融危机的打击,金融危机通过银行部门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并进而对人均产出水平造成了很大影响,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的削弱了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仅说明金融全球化没有有效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成功的经济增长无关。
参考文献:
1. Kose, Prasad, Terrones.Does financial gl- obalization promote risk sharing?.Journal of De- velopment Economics,2009,89(2):258-270.
2. Chinn, Ito.A New Measure of Financial Op- enness.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2008,10(3):309-322.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量化宽松退出;新兴市场;东南亚市场暴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7日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联储、欧央行等央行纷纷采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主要内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逐渐稳固,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政策剩下的只是时间和节奏的问题。
一、东南亚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
2013年8月东南亚股市、债市、外汇出现大跌,重点在印度和印尼,直接导火索是印尼、印度和泰国的经济形势恶化、双赤字高企特别是经常项目恶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QE退出预期上升,意味着东南亚过去几年依赖QE的廉价资金即将枯竭,加上经济前景恶化,促使资金大量外逃,且印度的资本管制使外资担忧加剧而加速撤离。
具体来看,印尼、印度、泰国经济形势恶化是触发这跌的直接原因。印尼方面,二季度经常项目逆差升至创记录的98.5亿美元,年化后占GDP的比重达4.4%,外债更是高达2,512亿美元,这带动汇率贬值,进一步导致偿债压力上升、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印度方面,印度8月13日、14日接连出台限制黄金白银进口和收紧海外投资、海外汇款等资本管制的措施,意在对抗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但反而加剧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和政府的不信任,而且印度通胀高企、经常项目赤字和预算赤字攀升、贬值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也拖累印度经济,因而资本外逃变本加厉。泰国方面,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从5.4%下降至2.8%,低于市场预期的3%,导致外资撤离泰国。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货币的暴跌是从5月美联储表示未来或缩减QE开始的;而随着9月的临近,在美国经济数据总体偏好的情况下市场对于美联储开始缩水的预期增加,新兴市场货币抛售加剧。热钱流出,是本次新兴市场暴跌的直接原因。
此次新兴市场暴跌和1997年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在于:重灾区均在东南亚,且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外部环境相似: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动美元升值和日元贬值;危机前东南亚均享受了廉价的美元贷款,危机时均受到跨境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外逃导致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恶化,偿债压力和违约风险上升。不同点在于:目前的东南亚经济结构比1997年有所改善,例如当时东南亚国家采取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而目前是浮动汇率制,抵御风险的能力略有增强;此次资本外逃的总规模尚不及1997年,1996~1997年净流入东南亚的外资减少1,050亿美元,而今年至今,流出印尼、泰国、菲律宾的外资合计103亿美元。因此,1997年金融危机目前尚不会重演,但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过去五年为东南亚提供廉价资金的QE政策即将退出,导致外资大幅撤离东南亚乃至整个新兴市场,导致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上升、赤字扩大、经济恶化的风险。
二、量化宽松退出,新兴市场受到影响最大
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退出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最大。首先,过去十年中,为追逐高成长、高收益,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体,该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更甚。其次,以东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1997年危机后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资金流入加之对外贸易增加,新兴市场积累了约7.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据IMF估计,美元部位在60%以上,约4.4万亿美元,其中,80%为美国国债。(泰国、印尼、韩国外汇储备较1996年前增加4倍、9倍和3倍)这两方面因素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的关联性异常紧密。美联储收缩流动性,会使先前涌入新兴市场的资金撤离。资金的大规模流出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印度卢比、南非兰特、巴西雷纳尔近期即大幅下跌,泰国、菲律宾等市场纷纷暴跌。
资金流出对不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差异,两类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第一类,经常账户赤字、以资本项下流入弥补经常账户赤字缺口。印度为例,截至2013年3月的财年,印度经常账赤字达到9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多,同期资本净流入926亿美元。泰国、印尼也均属贸易逆差国家;第二类,外币债务占比更高的国家,泰国、菲律宾等国外币债务约占GDP的30%左右。
三、量化宽松退出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较普遍的观点是由于资本项下的管制,心理意义大于实质影响。但是,虽然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外债占比小且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却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表现是资产端大部分是债,负债端是常年的FDI以及购买人民币资产的资本流入,造成公共部门对外净债权,私人部门将近1.5万亿美元的对外债务。这些负债对应的是人民币资产,且在过去资产泡沫的积累盈余巨大。如果QE退出,私人部门由人民币资产向外汇资产进行转移将导致资本流出扩大,对我国资产价格、流动性以及人民币汇率均产生影响。
2013以来月度新增外汇占款规模一路向下,1月曾达创记录的6,836.8亿元,2月至4月均在2,300亿~3,000亿元之间,5月猛降至700亿元以下。6月则彻底结束了增长局面,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净减少412亿元;7月净减少规模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下降通道。一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补充自身头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占款;另一方面这更多体现了美联储QE退出的预期使得国际资本开始撤离新兴市场。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出口型经济,贸易顺差较大,外汇储备较多,货币持续升值,国际资本持续进入,经济增长是资本投资推动型的,而不是技术创新等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增长。一旦国际资本流向翻转,资本投资将出现断崖式下跌,资金链条将急速断裂,经济增长断崖式下降,各种金融风险包括汇率风险、资产价格风险等迅速爆发。
四、政策建议
第一,维持稳健的经济基本面。新兴市场应重建政策缓冲工具,强化宏观经济基本面,降低脆弱性;需要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限制外部融资环境收紧造成的潜在损失。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增加外汇储备,维持适度的外债水平和期限有助于形成自我保险机制,低于国外的负面冲击。
第二,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和财政担保,拓展投资者基础。在危机期间,为恢复信心、稳定预期,央行可通过流动性工具放宽抵押要求,提高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实施利率互换拍卖,帮助市场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此外,财政部可向企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降低企业债务的风险溢价,调整投资组合。此外,有必要大力发展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增加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国外投资者资金撤出,为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让地方私人投资者、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填补外资留下的空间显得很重要。
第三,及时的政策应对。在国外资本流入突然逆转时,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避免市场混乱,恢复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同时,应寻求可持续经济增长路径,实现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增长。
第四,新兴市场央行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及其他央行的合作,激励政府改善国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确保市场相信国家的偿债能力,显示高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性。与此同时,需要对新兴市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代表性进行改革,以保障资金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1]Guillermo Ortiz,彭春辉摘译.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新兴市场的挑战[J].中国金融,2013.17.
[2]廉薇,王芳.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会否引发新兴市场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9.9.
[3]申银万国.关于QE退出和外资撤离新兴市场的几点问答[R].凤凰财经综合,2013.8.26.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6
为何要投资海外
在购买QDII基金之前,不妨先想想你为何要投资海外以及期望回报如何?是为了分散投资,还是对某些市场情有独钟?例如,面对A股市场大幅上涨后的高位震荡,你已然忐忑,希望自己的投资组合进一步分散化,分享海外成熟市场的长期稳定收益。又如,你对港股市场觊觎已久,尤其是那些H股价格远低于A股价格的中国上市公司,却苦于没有途径参与且缺乏投资经验。再如,你对传说中的越南股市甚为向往――近年的高回报令人对其印象不再停留于杜拉斯笔下倚靠在渡轮舷墙上的小姑娘。
如何挑选基金
目前国内的QDII产品相对较少,有银行去年以来发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也有最近基金公司开始正式发行的QDII基金。
早期发行的QDII产品多数以投资固定收益产品为主,选择与汇率、结构性票据等挂钩的策略,风险小且收益率也比较低,因人民币升值降低最终回报而吸引力不高。
而今年5月份以来发行的QDII产品多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为主,风险收益特征相对较高,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对回报的蚕食程度。此外,有的基金会投资一些中国概念公司,若其主要营业收入来自中国的人民币收入,也可相对有效地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无论你面对的是哪一款QDII产品,首先,要看看其投资对象和投资范围,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一是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投资品种的比例;二是资产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配置比例,如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又比如在哪些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等等。如果有的产品投资于海外基金,这时候需要了解一下所投资的基金有什么特点,以及基金经理如何来选择这些基金。此外,关注产品的业绩基准由哪些指数构成及其权重如何,有助于更加明晰该产品的风格。
例如,南方全球精选配置招募说明书规定,对基金和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目标比例为95%,可能比例为60%-100%,其中投资于基金部分不低于基金资产的60%,投资于股票的部分(仅限于香港证券市场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不高于基金资产的40%;货币市场工具及其他金融工具占0-40%。而在基金和股票投资部分,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资产配置目标比例为60%、40%,可能比例为60%±15%、40%±15%。
投资范围涉及全球化的资产配置
目前国内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国内市场。而该基金的投资对象包括境外ETF基金,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在香港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货币市场工具以及中国证监会允许该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其中,基金和股票的投资占基金资产的95%,浮动范围为60%到100%。作为一种试探性的品种,其投资于境外基金的资产占该基金的比重较大,下限为60%,而股票投资则选择较为熟悉的港股,占该基金资产的上限比重为40%。
随着股指逐渐攀升,股民和基民开户数屡创新高,市场关于A股的整体估值偏高的评论不绝于耳,国内股市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只有通过买进才能获得收益,势必增加股市的估值压力。因此,该基金通过全球配置、寻找相对低估的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让普通投资者有机会分享海外市场的投资收益。近期,令投资者振奋的消息莫过于天津获准开放境内居民直接投资香港股市,多数投资者正是发现同一上市公司存在A-H价差,对港股投资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投资基金QDII产品比个人直接投资更稳健。预期产品的风险较高,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成熟与新兴市场遵循“6?4”的资产配置策略
依据招募说明书,该基金将全球股票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两类,在资产的配置方面,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资产配置的目标比例是60%和40%,并据此设置业绩比较基准为60%的MSCI世界指数加40%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同时根据全球经济以及区域化经济发展,结合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各市场比例的调整幅度在15%以内。其拟在12个成熟市场和13个新兴市场的国家或地区选择重点投资的10个市场,并投资于成熟市场的ETF基金、香港市场的股票和新兴市场的ETF基金与股票型基金。
选择成熟市场的ETF基金基于其指数的代表性、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同时ETF基金具备流动性好、管理费用低的优势。在市场有效性较好的成熟市场中,ETF基金长期业绩好于大部分主动管理型的开放式基金;在新兴市场中同时关注ETF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希望发掘超过股指涨幅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来获取超额收益;香港市场主动投资股票的原因基于上市公司A/H股比价使港股有较大的投资吸引力。
在投资对象之外,其次要关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以及境外投资顾问,是否具有良好的品牌和丰富的境外投资经验。
基金实行团队管理制
由于投资涉及海外市场,该基金将实行团队投资策略,在投资流程中,境外投资顾问的主要职责包括提供资产配置建议、提供投资组合建议、协助交易执行、协助基金管理人进行业绩评估和进行资产风险管理,基金经理将根据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决定不同国家、不同投资品种的配置比重。海外投资涉及的外汇交易则由国内的基金托管人工商银行提供支持,境外二级托管人纽约银行给予基金清算确认、资产组合评估和全球托管报告等服务。
与国内开放式基金不同的是,基金QDII产品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境外投资产品的风险,主要包括海外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政治管制风险与政治风险。
再次,做个精明的投资人,关心一下费用,包括认购/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等,以及认购的最低门槛等。当然,采用何种计价货币也是应当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