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西部;民族;高等数学;高等院校

近些年,随着我国西部民族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西部民族高等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责任也越来越大。高等数学作为各大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并且,高等数学在综合性院校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十分紧密,因此,高等数学教育显得十分的重要。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数学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目前来看,西部民族高等院校对于高等数学的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西部高等院校教师以及高效管理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

1.生源质量差异凸显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院校的进一步扩招过程,生源分为也不断的扩大,一般都包含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的学生以及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三大组成部分,这些生源组成,往往造成了高校生源质量分化凸显的状况。

2.教学过程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据了解,近几年中,我国西部民族高等院校发展迅速,为了一味地追求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原则,各大高校都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作出了调整,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基础要求,增加了大平台综合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和个体上的差异,并且,大平台综合班的教学过程,导致一个教师要负责很多学生,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单独辅导学生的时间,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困难。

3.学校定位过高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民族高等院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都是高度模仿国内重点大学的做法,因此,忽略了自身学校的定位,同时,也没有对于学生进行切身的考虑,忽视了地域和生源的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多数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缺少了创新思维和相应的积极性。

二、高等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一种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兴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及因人制宜,进而使得整个教育过程能够面向全体,注重差异,这种教学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全面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内涵就是全面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我国西部民族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创新措施

1.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

首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强调高等数学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有就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认真的精选,研究和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学生的教学内容,强化基本数学思维方法的介绍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过程。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想实现高等数学的分层次教育过程,首先要确保教师团队教育方法的先进性。针对我国西部民族高等院校中,贫苦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较多,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能够推进分层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数学问题以及模型的建立上,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具体化,直观化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内容和有关知识的概念。

3.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应当体现在教材、教法和检测等多个方面,教材的分层次过程应当有专业的类别所决定,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教材,用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然而,高等数学的分层教学应当与学生层次相符合,抓住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特定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分层教学。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体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尤其对于我国西部民族学校而言,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因此,采取高等数学的层次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改变现阶段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相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过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为我国西部人才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庆荣.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罗丹.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1(03).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员 检定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72-02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但教育事业在相对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确实取得了难得的发展,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等学制的陆续颁布,学校系统开始建立;义务教育逐步推广;师范学校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发展。伴随着教育事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如何控制教师质量、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小学教员检定制度在此背景下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探索教员检定制度及其启示,为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一、小学教员检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员检定是指,民国时期为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对于现任教员以及有志于从事教员职业的人员所进行的考核,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成为教员。

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原始社会早期的学校萌芽,西周时期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秦汉之后诸如太学、鸿都门学、医学等各种学校的出现,宋、明时期书院的产生与发展,还是清末新式学堂的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师不断接受来自国家、社会、受教育者等多方面的评价。然而,由于当时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封建私有、文化上相对封闭,使得教育的发展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亦难从教育本身出发,更多是以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将教师作为官员来进行任用与考核,最终形成了“官师合一”“以吏为师”的传统。

之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受到了冲击,经济上的封建私有开始瓦解,文化上的相对封闭被迫打开,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以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重点,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随着的失败,人们逐渐意识到国家之间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竞技,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应当注重国家整体的发展。故而,政府开始合理规划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也逐渐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关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愈来愈多的仁人志士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1900年罗振玉提出“长国家之势力,增生人之智识,必自教育始,……欲振兴教育,第一在培养教员。……庶教员不致匮乏。此今最急之务也”。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颁布后,建立学校系统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1902年张百熙在《进呈学堂章程折》中提出“为富强致治之规,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人才之故而本之学校”。学校系统的建立有赖于优良的教师队伍,以保障学校的建立及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壬寅癸卯学制所包含的各级学堂章程中均有相关条目用以说明对教师的管理。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明确教师任用的标准而特颁布《奏定任用教员章程》。在学校系统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建设尤其是小学的建设最为缓慢,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最大的现实障碍就是小学教师的匮乏。基于此等现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筹划制订相关法令进一步明确小学教师的任用、考核、待遇等方面的细则,以加强小学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员检定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酝酿、产生的。

二、清末民初小学教员检定制度概述

清政府于1902、1904年先后颁布施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9年5月《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1909 年11月颁布《检定小学教员章程》;,教育部1912年9月公布《学校系统令》和《小学校令》;执政后推行封建复古教育,对教育方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整,1915年1月颁定《教育要旨》,1915年《大总统申令(公布高等小学校令)》,1915年教育部拟定《检定教员章程概要》;191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检定小学教员章程》,1917年制定《施行检定小学教员办法》。纵观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是作为完善教师管理、健全学校系统的有力支撑而初步建立。它对于民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检定的组织机构

1909 年11月颁布的《检定小学教员章程》规定检定小学教员各项事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地区分别进行,“京师由督学局办理”,各地方以省为单位进行检定,在“各省由提学使司办理”。并指出“施行捡定之时,由督学局或各省提学使司选择深通科学并谙教育理法之学务职员,及学望优著之专门教员,或初级以上师范完全科毕业生(初级师范完全毕业生须曾充教员已满三年者),或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派充检验委员,秉公考核”。

爆发后,,新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使得近代中国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政治方面实行民主共和制,经济方面“鼓励民间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教育方面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兹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以此教育方针为指导,教育部《学校系统令》《小学校令》等法令以调整学校系统并加强基础教育的建设。之后又连续出台《检定教员章程概要》《检定小学教员章程》和《施行检定小学教员办法》,明确小学教员检定制度施行的各项细则,规定各部门在实施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职责所在,使得小学教员检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系列实施检定工作的组织机构,提高了检定制度的可行性。

(二)检定的类别和内容

1909年《检定小学教员章程》规定除“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毕业生、官立二年以上初级师范简易科中等以上毕业生、优级师范完全科毕业生及优级选科师范毕业生,在奏定奖励义务章程准充小学教员”者外,其他均应受检定。以受检定者的学历、专长、学术水平等因素为条件,将检定分为试验检定和无试检定。试验检定又分为三种,分别为高等小学教员试验检定、初等小学教员试验检定和专科教员试验检定。对高等小学教员、初等小学教员试验检定的考察大体上集中于十个方面的内容:修身、经义、国文、算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和体操。除前三个方面二者考察的内容一致外,其余诸方面高等小学教员检定的标准均高于初等小学教员检定的标准。以对“历史”一方面的考察为例,高等小学教员检定主要是考察教员对于“中外历史”的掌握,而初等小学教员试验检定主要侧重考察教员对“本国历史大要”的了解。专科教员的检定内容则着重考察八个方面的内容:数学、格致、图画、体操、乐歌、手工、实业和英文。

除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外,该章程也规定“按照学科分别用论说条对或实地演习,并加试语言问答,以验讲说之优劣”,显示了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该章程亦重视对于教师品行的考核,如规定有不符合品行标准要求者“不得予检”。

经检定合格被任用为教师者,为保证实际教学的效果亦规定有相关考核,“如有不能尽职之处,经本学堂陈明,或经各视学官察出者,由督学局或各省提学使司酌核情形,分别令其辞退”。

(三)检定结果处理

1909年《检定小学教员章程》规定检定结束后,经检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文凭并记录在册,以作为各学校任用教员的前提条件。“由督学局检定者,其检定文凭上注明可充京师小学正教员或副教员,或某某学专科教员;由各省提学使司检定者,其检定文凭上注明可充本省小学正教员或副教员,或某某学专科教员,其既经检定之教员,各府厅州县仍可互用”。1917年颁布《施行检定小学教员办法》,一方面规定“检定合格之教员以满五年至八年为有效期”,督促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为满足小学对于教师需求,也允许达到一定标准的检定未合格者作为“代教员”进入学校,给予其发展的机会,而非彻底淘汰之。

三、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演变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

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促进了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与学制实施、学校系统建立以及义务教育推广的相互作用中,对清末民初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笔者总结小学教员检定制度的完善过程得出以下几点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

第一,完善教师准入制度。现在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且就不同地区而言,师资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因此,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把好教师准入质量关,健全劳动用人制度,合理疏导人才流向,科学规划师资布局对于教育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积极意义。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在对教师进行评价之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等理论层面的内容,更应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而且要从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两个方面去考核。对教师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后,应发挥教师评价对于教师的发展,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之后,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增强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保障,不仅能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而且为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加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加强教师管理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推动实践向前发展的根基,我们不应只是一味地引进他国之先进理论指导我国之实践,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师管理理论以指导我国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五,逐步建立教师管理制度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教师评价制度为基础,促进教师管理制度与学校系统建设共同发展。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学校系统的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也要求调整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评价制度,在长期的互相促进过程中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琚鑫奎,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检定小学教员及优待小学教员章程折[J].教育杂志,第2卷,第1期.

[3]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公布教育宗令[J].教育杂志,第4卷,第7期.

[5]甄别小学教员之新规定[J].教育杂志,第8卷,第2期.

[6]施行检定小学教员办法[J].教育杂志,第9卷,第3期.

[7]钱兢.初小教员俸给问题[J].教育杂志,第6卷,第11期.

[8]李友芝,李春年,柳传欣,葛嘉训.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M].

[9]检定教员章程概要[J].教育杂志,第7卷,第5期.

[10]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2].选集[M].中华书局,1959.

[1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14]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5]张汶军.教师专业化的初步尝试:民国后期小学“教师检定”的定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3

1. 陈辽:《叶圣陶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2. 朱泳:《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 金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4. 陈辽:《叶圣陶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5.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6. 刘增人、冯光廉:《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7. 叶至善编:《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

8. 叶圣陶研究会编:《新文学的基石:叶圣陶文学创作讨论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4年。

9. 智仁勇等摘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叶圣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 徐登明:《编辑出版家叶圣陶》,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11. 周龙祥、金梅:《叶圣陶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12. 张香还:《叶圣陶和他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 刘正基:《叶圣陶》,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15.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

16. 金洁、邓帅萍:《叶圣陶:一代师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叶圣陶思想研究会编:《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开明出版社,1999年。

18. 徐龙年:《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19. 叶至善、贾柏松编:《涸辄旧简:叶圣陶、贾祖璋京闽通信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 叶陶君、吕达:《叶圣陶画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 邹贤敏、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 梁杰:《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 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 商金林:《叶圣陶》(内部资料),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2004年。

25. 叶至善:《叶圣陶集》1―2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 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全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 年。

28. 周溶泉:《叶圣陶(1894―198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

29. 张洪鸣:《传承创新求发展――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叶圣陶实验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 丁文宏:《开辟绿色写作通道:重读叶圣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 刘增人:《叶圣陶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32. 商金林、李斌、张红丽:《叶圣陶研究资料索引(1911―2008)》,开明出版社,2009年。

33. 刘增人、冯光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叶圣陶研究资料(上、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34. 庞:《叶圣陶和他的家人》,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

35. 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叶圣陶为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37. 叶炜:《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编辑学视野下的叶氏四代》,人民出版社,2011年。

38. 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研究年刊》(2011年,2012年),开明出版社,2011、2012年。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范文4

在这场教育变革的风暴中,教师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教师在通过自己的智慧劳动推动这场变革发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和改变。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精神和方式来实现专业发展呢?笔者认为新兴MOOC课程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要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MOOC是一种新生事物,它同任何一种生命力强大的事物一样,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从2008年MOOC诞生起,短短几年之间,就有越来越多的著名高校参与到MOOC的建设之中,MOOC的课程数量和报名学习人数也在以井喷之势迅速增长着,并且随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暴。MOOC课程模式是在传统网络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传统网络课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和扩展性特征,因而,较之传统网络课程有更大的优势。

MOOC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加速发展似乎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同样需要加速发展。有人将教师工作比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那么教师的高度必然决定着学生的视野,想要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成长,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思想高度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得更远,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只有当教师本身成为学科的巨人、思想的巨人乃至道德的巨人时,学生的视野才可能更加开阔。

教学的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阅读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窦桂梅……这些在中国当代教育界熠熠生辉的人物传记时,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学习、爱读书、爱反思、爱琢磨。他们在教学生涯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一步一步拓宽知识面,一步一步增强教育能力。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没有一蹴而就的胜利,每一个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完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积累,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拥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通过对失败经验的反思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与MOOC的强势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教师相对落后的综合素养,将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一定的阻力,因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装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也在提醒我们教师才是这场教育现代化的变革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再好的技术装备也只能是摆设。

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和素养技能,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迎接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理念,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将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

二、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拥有主动学习的精神

MOOC课程的开放性使之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在线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世界名校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存在却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要实现学习与提高,教师必须要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寻找发现这些资源,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素养的提高,或者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运用到自己的课程中。

较之其他类型的课程,MOOC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桥梁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索行为,缺乏主动精神,这种网络学习就不可能持续。主动精神对于需要专业发展的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直接将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一个超越了“培训”的概念,涵盖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是教师出于自身的需要主动的、自觉的行动。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主动精神的重要性。与主动行为相反的被动行为是凭借外力的推动而发生,一旦外力消失,行动也就即刻停止。因此,主动精神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获得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MOOC课程模式注定要学习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主动精神的教师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寻找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学习掌握自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去探索追寻更为科学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放弃学习就意味着放弃了成为更优秀教师的机会。研究表明,主动精神是所有优秀学习者的显著特征,一个具有主动精神的学习者,他能够决定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以及怎样学习。毋庸置疑,一位主动学习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主动交流沟通,主动改正错误的教师能够拥有更强的思考力和行动力,也能够对与之接触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呈现开放包容的心态

MOOC是一种开放访问,学习者大规模参与的在线课程,“MOOC的发展根源于开放教育资源(OER)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应该免费共享,学习的需求不应该被人口、经济和地理因素所制约。”MOOC平台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为学习者提供免费学习资源,并且对全球高校敞开怀抱,体现出一种开放大气与包容兼收的心态。正是这种开放大气的心态,使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MOOC的建设队伍之中,中国的北大清华也于去年相继参与到这场教育变革中。借助MOOC平台,全球著名高校毫无保留地将最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在世人面前,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聆听世界名校教授的课程,查阅教学资料,而这些名校也借此将自己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古代圣贤老子的这条哲学感悟,形象地表达了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的道理。两千多年之后MOOC的发展模式再次印证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与此相反,两次失败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闭关锁国所收获的沉痛教训。不言而喻,无论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拒绝排斥、固步自封必将导致停滞不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方能成大器。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带动各行各业加速发展,面对不断改进的技术,不断发展优化的理念,采取包容并收、广泛吸纳的态度才能使自身发展壮大。

民国时期的第一任教育总长先生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所崇尚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或许也是民国时期名家辈出的重要原因。现代教师队伍庞大,却少有教育大家出现是个不争的现实,设若同样拥有思想自由的空气和兼容并包的心态,情况是否会有所改观呢?无疑,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才能通向卓越之路。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的开放包容之心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虚心向学,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潜心向先进理论学习,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第二个方面是共享资源,互利互惠,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现个人成果和同更多教师合作交流的平台。在MOOC平台上,一些优秀教师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者。信息时代商业的精英们都知道新经济的新规则是“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那些能够通过网络提供优质共享资源的教师获得丰厚经济回报将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也将从某种程度上推动广大教师将专业发展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在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指正,在拥有包容心的教育者看来,这些批评指正最终会成为进一步学习成长的动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来自他人角度的批判,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教学工作的不足,继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又会进一步推动教师学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所学理论思想,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积极有效的改进。

四、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实现多种平台的对话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素养的过程。学习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人才能够获得构建起自己的内部知识体系的材料,习得有益于提高工作实效的经验,拥有对周围世界各种现象进行评判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发展。那么,什么是学习呢?现代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将“学习”定义为“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对话交流在知识的内化与思想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

MOOC尽管是一种在线课程,也同样吸纳了新教育的理念,承认对话与交流的重要作用。这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不仅是课程信息、课程简介、教学视频,组织学习活动这么简单的过程,它也通过开设讨论组,让学习者可以参与在线学习交流,“也会定期组织一些线下的见面会,满足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MOOC模式的学习对话交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它并不局限于Edx、Cousera、Udacity三大在线教学平台,所有能够实现对话交流的平台都可以加以利用。

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需要对话交流,对话交流不仅仅是学习的手段,也是专业反思和心灵成长的助推器。互联网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使用人群广泛的QQ交流平台,展示教师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Blog平台,国家、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教育云平台等等,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对话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兴趣特长,分享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他人的经验,发表评论与看法……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火花便会在彼此的平等交流对话中碰撞出来。

除此而外,借助专业培训、学历进修、专业研讨会等机会与同行教师通过交流合作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学习专家继而成为教育专家。在MOOC风暴的推动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平台,同行教师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将会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壮大起来。